自适应相位耦合论文-翟龙军,姜永华,刘隆和,姜志森

自适应相位耦合论文-翟龙军,姜永华,刘隆和,姜志森

导读:本文包含了自适应相位耦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耦合振荡器阵列,耦合锁相环阵列,自适应相位控制,约束条件

自适应相位耦合论文文献综述

翟龙军,姜永华,刘隆和,姜志森[1](2009)在《一类耦合振荡器阵列的有约束条件自适应相位控制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一类耦合非线性振荡器阵列的相位自适应控制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LMS算法的,带约束条件的相位自适应控制方法,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克服了振荡器频率控制参量在递推过程中引起系统不稳定的缺点,能实现大相位差的相位自适应控制。同时,还给出了利用耦合锁相环阵列内部信号实现阵列相位自适应控制的方案。(本文来源于《系统仿真学报》期刊2009年08期)

任全胜[2](2008)在《复杂网络的自适应相位耦合与同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复杂网络与同步问题这两个密切相关的研究领域中,本文选择复杂网络的自适应同步问题做了深入研究。文中提出了新的自适应相位耦合动力学,首次将适应性因素引入复杂网络的相同步,并研究了它对同步性能的改善。在节点复杂性方面,网络节点模型涉及耗散系统的耦合极限环及混沌吸引子。在网络结构复杂性方面,包括耦合的双振子、规则网络的全局和最近邻耦合结构,以及复杂网络中的小世界、无标度和等级化网络。通过分析耦合动力学与同步过程中能量耗散的关系,研究了上述各种复杂性间的相互影响。具体工作包括:1)将自适应耦合机制应用于耦合双混沌振子的脉冲同步。用LaSalle不变原理及脉冲微分方程的稳定性分析给出了理论证明。研究表明,自适应耦合机制可减少耦合代价、提高同步速度,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2)第一次将自适应机制引入复杂网络相同步问题,提出了自适应相位耦合动力学。论文在耦合极限环、规则网络的情况下,对自适应相位耦合动力学的动态特性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参数对同步性能调节的规律。3)着眼于网络结构的复杂性,研究了自适应相位耦合机制对复杂网络度分布、本征频率分布异质性消极影响的改善。在小世界、无标度、等级化叁种复杂网络的情况下进行了研究,研究了耦合资源在振子间(空间上)的合理分配。4)通过对混沌振子在同步过程中能量耗散的分析与计算,指出自适应相位耦合动力学可依据振子间能量差的变化动态调节耦合强度,极大地节省了同步过程中的能量补偿。分别在混沌振子的规则网络及复杂网络情况下进行了研究。相同步、适应性、能量耗散特性均属复杂科学的关键问题,本文在这些方面做出了创新性的研究,从新机制的提出、理论分析、仿真实验叁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论文结合了神经科学与统计物理学的新进展,所提出的相同步机制更接近现实中的复杂适应性系统。(本文来源于《北京大学》期刊2008-06-01)

赵希梅,郭庆鼎[3](2008)在《数控机床多轴联动伺服电机的零相位自适应鲁棒交叉耦合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驱动多轴联动数控机床的高精度永磁同步电动机交流伺服系统,在分析系统轮廓误差的基础上,提出了将零相位误差跟踪控制器(zero phase error tracking controller,ZPETC)、自适应鲁棒控制器(adaptive robust controller,ARC)和交叉耦合控制器(cross coupling controller,CCC)相结合的控制策略。ZPETC提高了系统动态响应的快速性,消除系统的滞后现象,实现准确跟踪;ARC克服系统参数变化、负载扰动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增强系统的品质鲁棒性和稳定性;CCC用以消除各轴之间的增益参数和动态参数不匹配的影响。仿真分析表明所提出的控制方案有效,可提高零件的轮廓加工精度。(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期刊2008年12期)

赵希梅,郭庆鼎[4](2007)在《提高轮廓加工精度的零相位自适应鲁棒交叉耦合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精密工件的轮廓加工精度,在分析系统轮廓误差的基础上,提出将零相位误差跟踪控制器(ZPETC)、自适应鲁棒控制器(ARC)和交叉耦合控制器(CCC)相结合的控制策略。ZPETC提高了系统动态响应的快速性,消除系统的滞后现象,实现了准确跟踪;ARC克服了系统参数变化、负载扰动等不确定性,增强了系统的品质鲁棒性和稳定性;CCC用以消除各轴之间的增益参数和动态参数不匹配的影响,以进一步减小轮廓误差。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控制方案十分有效,为提高零件的轮廓加工精度指供了一种新方法。(本文来源于《电工技术学报》期刊2007年12期)

自适应相位耦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复杂网络与同步问题这两个密切相关的研究领域中,本文选择复杂网络的自适应同步问题做了深入研究。文中提出了新的自适应相位耦合动力学,首次将适应性因素引入复杂网络的相同步,并研究了它对同步性能的改善。在节点复杂性方面,网络节点模型涉及耗散系统的耦合极限环及混沌吸引子。在网络结构复杂性方面,包括耦合的双振子、规则网络的全局和最近邻耦合结构,以及复杂网络中的小世界、无标度和等级化网络。通过分析耦合动力学与同步过程中能量耗散的关系,研究了上述各种复杂性间的相互影响。具体工作包括:1)将自适应耦合机制应用于耦合双混沌振子的脉冲同步。用LaSalle不变原理及脉冲微分方程的稳定性分析给出了理论证明。研究表明,自适应耦合机制可减少耦合代价、提高同步速度,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2)第一次将自适应机制引入复杂网络相同步问题,提出了自适应相位耦合动力学。论文在耦合极限环、规则网络的情况下,对自适应相位耦合动力学的动态特性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参数对同步性能调节的规律。3)着眼于网络结构的复杂性,研究了自适应相位耦合机制对复杂网络度分布、本征频率分布异质性消极影响的改善。在小世界、无标度、等级化叁种复杂网络的情况下进行了研究,研究了耦合资源在振子间(空间上)的合理分配。4)通过对混沌振子在同步过程中能量耗散的分析与计算,指出自适应相位耦合动力学可依据振子间能量差的变化动态调节耦合强度,极大地节省了同步过程中的能量补偿。分别在混沌振子的规则网络及复杂网络情况下进行了研究。相同步、适应性、能量耗散特性均属复杂科学的关键问题,本文在这些方面做出了创新性的研究,从新机制的提出、理论分析、仿真实验叁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论文结合了神经科学与统计物理学的新进展,所提出的相同步机制更接近现实中的复杂适应性系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适应相位耦合论文参考文献

[1].翟龙军,姜永华,刘隆和,姜志森.一类耦合振荡器阵列的有约束条件自适应相位控制方法[J].系统仿真学报.2009

[2].任全胜.复杂网络的自适应相位耦合与同步研究[D].北京大学.2008

[3].赵希梅,郭庆鼎.数控机床多轴联动伺服电机的零相位自适应鲁棒交叉耦合控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8

[4].赵希梅,郭庆鼎.提高轮廓加工精度的零相位自适应鲁棒交叉耦合控制[J].电工技术学报.2007

标签:;  ;  ;  ;  

自适应相位耦合论文-翟龙军,姜永华,刘隆和,姜志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