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监护系统论文-柯海,牛晓暐,丁玲玲,王麒,罗艳侠

麻醉监护系统论文-柯海,牛晓暐,丁玲玲,王麒,罗艳侠

导读:本文包含了麻醉监护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监护仪,数据采集,自动化,RS232

麻醉监护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柯海,牛晓暐,丁玲玲,王麒,罗艳侠[1](2019)在《面向科研的麻醉监护数据自动采集系统的建立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实现手术麻醉中监护设备实时数据对临床科研的支撑。方法研发具有实时采集、存储、显示、查询等功能,以及支持术中事件录入的麻醉监护数据自动采集平台。结果通过平台很好的实现了监护设备实时数据采集及应用。结论利用信息化手段,通过麻醉监护数据自动采集平台建设,可实现监护设备实时数据对临床科研的支撑。(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邹威[2](2019)在《麻醉深度监护系统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麻醉主要是在医学诊断或治疗的过程中,利用药物等手段抑制患者的不适感,从而达到手术无痛的目的,故麻醉现已成为手术成功的关键环节之一。目前国内主要是采用侵入式方法通过生命体征间接的监测麻醉深度,和传统监测方法相比,脑电信号以它采用非侵入式的方法、较高的分辨率和反映意识状态更为直接的特点作为一种新的技术亟待突破,因此本文设计了一套基于多导联脑电信号的麻醉深度监护仪。针对麻醉脑电信号微弱的特点,同时也针对采集术中麻醉脑电信号伴随着大量的干扰,采集到有效的脑电信号是本文的首要工作,为了实现采集到的麻醉脑电信号准确和抗干扰,本文设计了基于专用采集芯片ADS1299的硬件采集电路,其中模拟前端电路可以做到通用性和兼容性以及具有较高的输入阻抗,ADS1299和右腿驱动电路可以减少滤波器的使用,获得较高的共模抑制比和低噪声增益稳定的脑电信号,提高了采样精度。通过采集8通道的脑电信号测试,最终确定各通道电压放大倍数约为12、共模抑制比均达到了100dB以上、电压的相对误差小于5.47%、噪声测试小于2.215uV_(p-p)、功耗测试确定可以正常采集7小时、带宽测试也符合要求,故本文设计的采集电路能满足麻醉脑电信号采集的基本要求。针对麻醉脑电信号微弱、处理难度大以及提取脑电信号特征值不统一的问题,本文进行了麻醉脑电信号进行多域特征分析,具体分析了反映麻醉脑电信号非线性特征参数爆发抑制比(BSR)、高频能量所占比例的特征参数以及EEG各分量相位耦合信息的特征参数同步快慢比,针对各麻醉监护仪监护指数不统一的问题,本文对麻醉脑电信号预处理和特征参数提取后,将组合参数通过自适应模糊神经网络模型计算出麻醉深度指数值,并与参考设备IoC监护仪进行对比。本文得出的麻醉深度指数与IoC监护仪的相关性为68.60%,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本文提出算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贺全亮[3](2017)在《病人监护仪的麻醉深度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麻醉学的不断发展,各种不同的麻醉深度监测技术方案运用到临床监护环境中,作为其中之一的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简称BIS)监测方案得到比较广泛的使用,在高端病人监护仪中已成为标准配置选项。至目前,为基础医疗方案设计的病人监护仪也开始引入麻醉深度监测这一功能模块,在监护参数中增加麻醉深度指数,减少专用设备的使用,有利于减少患者临床监护的支出,推出的病人监护仪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水平也会提升到一个新的层级。本文根据麻醉深度监测的相关临床需求,参考市场部门的调研情况,研究病人监护仪的麻醉深度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监护仪产品的架构基于ARM嵌入式系统开发平台,监护仪通过插件盒适配器与BIS设备模块连接,模块通信使用RS232串口协议。它的软件部分,底层为Linux板级支持包,应用程序使用C++语言开发。病人监护仪的整体软件架构基于模块化设计,麻醉深度监测系统作为病人监护仪的一个子系统来设计与实现。依照产品的实际需求和用户交互的复杂度,系统用户界面(User Interface,简称UI)部分使用Fast Light Tool Kit(FLTK)图形用户接口(Graphical User Interface,简称GUI)框架,在应用层用户接口实现时,通过基于FLTK自定义Drawing Tool Kit(DTK)控件的刷新机制,实现用户界面的显示和刷新,比如趋势图、波形图等;使用通道区和参数区分别刷新实时的脑电双频指数趋势图、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简称EEG)波形以及与脑电双频指数相关联的各个参数值。通过使用该系统,麻醉医师通过观测监护的脑电双频指数的实时测量值、趋势图以及报警视听信号来判断前病人麻醉状态,更有信心、更精准、更安全地实现他们预定的治疗计划。麻醉深度监测系统作为病人监护仪的子系统,为监护病人的临床麻醉时清醒状态提供了更有效的参考。病人监护仪的麻醉深度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是对病人监护功能参数的扩展,更有效地满足临床对麻醉深度监测的需求,为病人提供更高质量的监护,减少用药量,增加麻醉手术后苏醒的机会,同时也带来显着的经济效益。(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7-03-01)

孙梦竹,郭建国,许萍,张茹[4](2016)在《医院手术麻醉监护系统统计查询功能的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术麻醉监护系统作为医院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工作与科学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作者结合本院手术麻醉监护系统的建设和应用进行说明,体现出手术麻醉监护系统在自动化控制及提高科室工作效率方面的优势,也为手术室的科学管理提供统计数据支持。(本文来源于《中国医院统计》期刊2016年05期)

陈磊,葛斌,严荣国,蹇平,邵晟杰[5](2012)在《基于嵌入式的麻醉工作站生理监护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介绍了一种新型麻醉工作站生理监护系统的设计。在mini2440开发板和监护模块的基础上,以Qt/Embedded为核心完成监护系统的软件开发。生理监护系统具有友好的用户操作界面,实现实时直观显示人体的血压、心电和血氧饱和度功能,还能将监护信息传输到医院信息系统。实践证明,该系统使用方便,提高了麻醉手术的安全性。(本文来源于《微计算机信息》期刊2012年05期)

王英华[6](2012)在《麻醉深度监护系统的嵌入式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麻醉深度监护对于指导麻醉用药,减少手术风险和病人痛苦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监护方法主要基于病人的自主反应和心率变化、自发性表皮肌电等生理参数,靠麻醉师的经验来估计,缺乏清晰的量化指标。近年来,基于头皮脑电信号(Electroencephalogram, EEG)的麻醉深度监测技术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并有多款EEG麻醉深度监护产品出现。然而这些监护产品主要基于线性系统理论,分析非线性的EEG信号存在缺陷;而且价格昂贵,难以在国内推广。因此,探讨新的麻醉深度监测算法,并据此研制有独立技术的麻醉深度监护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 DSP)的麻醉深度监护系统方案。分析了影响脑电信号分析的各种噪声的来源、特点和常见去噪方案,提出了适合麻醉深度监护和DSP计算的去噪算法。探讨了现有的脑电信号分析方法,并对基于排序熵的麻醉深度监护算法进行了详细介绍,包括算法原理、药代药效动力学分析、统计分析等。通过与其他参数的比较显示了排序熵的优越性能。文中还探讨了一种基于多尺度排序熵的麻醉深度监测算法。通过药代药效动力学分析和与另外几种常见麻醉监护参数的比较,表明该方法也能够很好地反映麻醉深度造成的脑电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脑电信号的多尺度特性。论文介绍了包括前端放大器的设计、通道切换电路、数据采集逻辑、数据处理、数据传输及上位接收显示的完整硬件实现。在此基础上,介绍了DSP平台上的程序设计和核心的算法实现。包括数据采集、USB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实现、相关滤波算法和排序熵算法的实现等。同时讨论了程序设计和算法优化中的一些关键问题。(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期刊2012-05-01)

刘静[7](2012)在《麻醉状态下心血管多参数监护系统的软件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镇静、镇痛和肌肉松弛是全身麻醉的主要组成成分,现代麻醉多为镇痛药、镇静药和肌松药的联合使用,各个药物的使用剂量相对独立,各个效应成分必须分别加以同时监测才能保证达到临床麻醉目标。目前在肌肉松弛和镇静监测方面,已有商品化的设备,并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在镇痛监测方面,一些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但迄今为止尚没有一个理想的客观指标用于评估麻醉过程中的“疼痛”、“镇痛”水平。论文的主要目的是在已有的硬件平台基础上开发一套用于手术过程中麻醉镇痛成分监测的软件系统,通过监护病人的伤害感受参数,辅助医生在麻醉过程中使用适当的镇痛药物剂量。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1、介绍麻醉监护系统的研究方法和现状,对部分现有的镇痛指标做了简要的阐述。2、设计并开发心电图QRS波的检测、脉搏波特征点检测的相关算法,并对Pan-Tompkins算法和二阶导数最大值算法的时效性进行了分析。3、对软件系统进行了需求分析,设计了软件的系统结构,对系统的功能模块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及功能研发,完成了麻醉状态下心血管多参数监护软件系统的开发。4、基于心血管多参数监护系统的硬件平台设计实验,验证本软件系统的实时性和使用性。实验结果表明麻醉状态下心血管多参数监护系统软件实时的计算并显示伤害感受参数,并且能够体现手术过程中病人受刺激后,心血管参数的变化,达到软件系统预期的目标。(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2-02-01)

丁昕炜[8](2009)在《东软医院麻醉监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的实际需求出发,通过研究医院麻醉科的实际需求,结合了东软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并实现了东软医院麻醉监护系统。针对东软医院麻醉监护系统,本文主要研究了医院麻醉科现有的麻醉工作流程,实现了麻醉登记、麻醉记录单、基础数据维护、患者生命体征的获取等几个部分的应用;运用.NET框架下的WCF技术架构实现系统的软件结构,实现了系统的灵活部署;在系统开发上使用了VS.NET 2008作为开发工具,为系统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在系统设计和实现过程中,运用HL7中的消息定义标准,通过连接监护设备实现患者生命体征数据的自动获取;通过研究麻醉监护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及分析麻醉记录单的内容构成,设计了灵活的系统结构,增强了麻醉记录单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解决了麻醉记录单多样化的问题。最终完成了东软医院麻醉监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该系统使麻醉监护工作得到有效的管理,使医院麻醉科医生的工作大大减轻,同时能够更加方便、准确的获取患者的生命体征信息,将麻醉信息管理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准。该系统已经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实施及应用,在实际使用中切实的为麻醉科医生和其他麻醉监护工作者提供了方便,为麻醉科医生提供了高效的麻醉监护软件,同时也增强了东软HIS的功能。(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期刊2009-05-01)

李力,张晓祥,罗爱林[9](2008)在《临床麻醉与监护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医院迫切需要改变麻醉科当前的管理方式,实现信息化管理。临床麻醉与监护系统是数字化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规划和建设好临床麻醉与监护系统,达到预期目的,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应用优势,值得探讨。(本文来源于《中国数字医学》期刊2008年03期)

张晓祥,叶欣,汪建华[10](2008)在《临床麻醉与监护信息系统的设计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临床麻醉信息系统(clinic anaesthesia information system,CAIS)应用于手术室、术后复苏室和加强治疗病房(ICU)。系统围绕手术的前期、中期、后期等各个阶段的业务进行智能化的管理。主要功能有术前访视提示和记录、术中体征及麻醉状况自动采集和实时显示、基于专家知识的智能提示和警示、术后麻醉总结、自动计费、以及科室管理、知识总结等。该系统的应用将直接提高医疗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改善医患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国数字医学》期刊2008年02期)

麻醉监护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麻醉主要是在医学诊断或治疗的过程中,利用药物等手段抑制患者的不适感,从而达到手术无痛的目的,故麻醉现已成为手术成功的关键环节之一。目前国内主要是采用侵入式方法通过生命体征间接的监测麻醉深度,和传统监测方法相比,脑电信号以它采用非侵入式的方法、较高的分辨率和反映意识状态更为直接的特点作为一种新的技术亟待突破,因此本文设计了一套基于多导联脑电信号的麻醉深度监护仪。针对麻醉脑电信号微弱的特点,同时也针对采集术中麻醉脑电信号伴随着大量的干扰,采集到有效的脑电信号是本文的首要工作,为了实现采集到的麻醉脑电信号准确和抗干扰,本文设计了基于专用采集芯片ADS1299的硬件采集电路,其中模拟前端电路可以做到通用性和兼容性以及具有较高的输入阻抗,ADS1299和右腿驱动电路可以减少滤波器的使用,获得较高的共模抑制比和低噪声增益稳定的脑电信号,提高了采样精度。通过采集8通道的脑电信号测试,最终确定各通道电压放大倍数约为12、共模抑制比均达到了100dB以上、电压的相对误差小于5.47%、噪声测试小于2.215uV_(p-p)、功耗测试确定可以正常采集7小时、带宽测试也符合要求,故本文设计的采集电路能满足麻醉脑电信号采集的基本要求。针对麻醉脑电信号微弱、处理难度大以及提取脑电信号特征值不统一的问题,本文进行了麻醉脑电信号进行多域特征分析,具体分析了反映麻醉脑电信号非线性特征参数爆发抑制比(BSR)、高频能量所占比例的特征参数以及EEG各分量相位耦合信息的特征参数同步快慢比,针对各麻醉监护仪监护指数不统一的问题,本文对麻醉脑电信号预处理和特征参数提取后,将组合参数通过自适应模糊神经网络模型计算出麻醉深度指数值,并与参考设备IoC监护仪进行对比。本文得出的麻醉深度指数与IoC监护仪的相关性为68.60%,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本文提出算法的有效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麻醉监护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柯海,牛晓暐,丁玲玲,王麒,罗艳侠.面向科研的麻醉监护数据自动采集系统的建立与应用[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9

[2].邹威.麻醉深度监护系统设计与实现[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3].贺全亮.病人监护仪的麻醉深度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

[4].孙梦竹,郭建国,许萍,张茹.医院手术麻醉监护系统统计查询功能的实现[J].中国医院统计.2016

[5].陈磊,葛斌,严荣国,蹇平,邵晟杰.基于嵌入式的麻醉工作站生理监护系统设计[J].微计算机信息.2012

[6].王英华.麻醉深度监护系统的嵌入式设计[D].燕山大学.2012

[7].刘静.麻醉状态下心血管多参数监护系统的软件开发[D].浙江大学.2012

[8].丁昕炜.东软医院麻醉监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东北大学.2009

[9].李力,张晓祥,罗爱林.临床麻醉与监护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J].中国数字医学.2008

[10].张晓祥,叶欣,汪建华.临床麻醉与监护信息系统的设计应用[J].中国数字医学.2008

标签:;  ;  ;  ;  

麻醉监护系统论文-柯海,牛晓暐,丁玲玲,王麒,罗艳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