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集体效能感论文-胡承江

班级集体效能感论文-胡承江

导读:本文包含了班级集体效能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班级集体效能感,学业成绩

班级集体效能感论文文献综述

胡承江[1](2016)在《学生班级集体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班级集体效能感是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的延伸,是指在班级情境中,班级成员对于自己的班级结合在一起,取得特定水平成绩的能力的一种共同信念。西方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者对班级集体效能感与学生学业成绩的关系做出了大量研究,成果丰硕。本文综述了学生的班级集体效能感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研究,对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提供了新思路以及理论上的依据,并且对学校的班级建设起着积极作用。(本文来源于《才智》期刊2016年13期)

刘盛敏[2](2014)在《中学生班级集体效能感、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1773名中学生施测班级集体效能感量表(CCEI)和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探讨中学生班级集体效能感、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经统计结果表明中学生在班级集体效能感水平上中等偏上,在学校类型、年级、是否班干部、是否独生子女、生源以及用功程度这几个变量上存在显着差异;回归分析表明,部分人口学变量、学业自我效能感变量对于班级集体效能感具有显着的预测作用;进一步结构模型分析发现,班级集体效能感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学生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也具有正向预测作用,且对学生班级集体效能感也具有正向预测作用。(本文来源于《湖州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孙文华[3](2013)在《中学生班级学业集体效能感及其与学习动机、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业成绩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集体效能感作为集体成员对集体的主观体验,是集体组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集体概念自提出以来,其作用的显着性逐步被人们认同,在教学领域更是如此。研究者发现,在班级学习过程中,班级中存在共享的集体信念会对学生认知、行为、动机以及情绪调节等产生显着的影响作用,而这种共享的集体信念正是集体效能感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对班级层面,针对学习任务的集体效能感研究尚不多见,少有的研究是在参照国外一般情景下的集体效能感结构进行修订的学生班级集体效能感研究。本研究结合以往的集体效能感理论和研究,针对中学生的班级学业集体效能感的特点,建构学生班级学业集体效能感结构模型,编制符合本土学生班集体学习特点的班级学业集体效能感问卷,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学生班级学业集体效能感的特点及其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学业成绩之间存在关系,以及关系间的作用机制,旨在为学生班级学业集体效能感的建构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共选取上海、山东日照两地6所普通初级中学2099名初一至初叁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问卷编制过程选取671名被试;实证研究部分选取1427名被试。研究结果如下:1、提出学生班级学业集体效能感的概念,即“学生对于自己所在班级全体成员,在外界支持的基础上,通过互动学习,共同努力完成当前学业任务并取得预期学业成绩的集体共享信念”,确定班级学业集体效能感的初步理论结构班级学业预期效能感、班级学业胜任效能感、班级内部支持效能感以及班级外部支持效能感四个部分。2、经过访谈以及系统问卷编制过程,编制班级学业集体效能感问卷。该问卷共有25个题目,其中班级学业预期效能感8个题目、班级学业胜任效能感8个题目、班级内部支持效能感5个题目、班级外部支持效能感4个题目。问卷的信度分析表明内部一致性信度α系数为0.918,分半系数为0.911,信度检验结果良好。量表效度分析表明,各维度得分与总问卷得分具有良好一致性,量表结构效度也符合统计学要求。3、中学生班级学业集体效能感及其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研究发现学生班级学业集体效能感四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与平均数比较差异均达到显着水平,且在年级变量上存在显着差异,而在性别变量上差异不显着。多层回归分析发现,班级学业集体效能感在四个维度上对学生学业成绩具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并且预测作用是通过学业自我效能和学习动机这两个中介发挥;学生班级集体效能感在班级集体层面对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动机之间存在调节作用,这种调节作用表明正向、积极的班级学业集体效能感能够增强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对于学习动机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3-04-01)

刘盛敏,陈永胜[4](2010)在《中学生班级集体效能感量表的初步编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研究和访谈结果,编制中学生班级集体效能感初测问卷,对194名中学生进行测试,结果用于探索性分析。对1773名中学生的测试结果用于验证性因素分析。159人完成重测,359人同时完成校标检验。探索性因素分析获得获得四个因素:合作、能力、预期和努力,解释了总变异的52.62%;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四因素模型的各项参数达到可接受的水平;量表的内在一致性α系数和分半信度分别为0.878和0.859,重测信度为0.703,采用高峰强等人的集体效能信念量表作为班级集体效能感测量的效标,结果相关系数为0.541。因此,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应用于中学生群体。(本文来源于《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期刊2010年03期)

刘盛敏[5](2007)在《中学生班级集体效能感、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集体效能感是由Bandura(1982)提出的概念,国外对此已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但目前国内对集体效能感的研究尚不多见,对学生班级集体效能感的研究更为薄弱。本研究旨在编制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学生班级集体效能感的测量工具,并据此来探讨学生班级集体效能感、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成绩的关系,以期为班级集体效能感的培养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浙江省1773名中学生(有效样本人数)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本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果:(1)班级集体效能感是指班级全体学生通过集体合作、互动与对话的历程而共享认知评价机制,从而对其班集体成功完成某项工作任务的集体信念。本研究中的班级集体效能感主要指班级同学对于在学习上取得好成绩的信念。其结构要素包括合作、能力、预期和努力。(2)编制的中学生班级集体效能感量表共19题,有四个因子:合作、能力、预期和努力。其中合作因子6题,能力因子5题,预期因子5题,努力因子3题。量表的信度分析表明,其α系数为0.878,分半信度为0.859,一个月后的重测信度为0.703,信度检验的结果比较理想。量表的效度分析表明,各分量表与总量表的整体概念具有较大的一致性,量表的构想效度良好,效标关联效度的相关系数为0.541,效度检验也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3)中学生在班级集体效能感的四个因子上平均得分均达到了显着水平,其得分依次排列为:合作、能力、预期和努力。中学生在地区、学校规模、学校类型、年级、是否班干部、用功程度、学生来源和是否独生子女变量上存在显着差异。回归分析表明,高一年级、嘉兴地区、21—30个班的办学规模、一般用功、很用功、湖州地区、11—20个班的办学规模、宁波地区、来自城市和学业自我效能感变量进入回归方程,并对班级集体效能感具有显着的预测作用。进一步探讨集体效能感、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成绩叁者之间的关系发现,班级集体效能感总指标对学生学业成绩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学生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绩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对班级集体效能感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期刊2007-12-01)

刘盛敏,陈永胜[6](2007)在《中学生班级集体效能感量表的初步编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集体效能是由班杜拉所提出的概念,在国外,集体效能感研究比较深入的国家对集体效能感已开展了大量研究,而目前国内对集体效能感的研究非常少,对学生班级集体效能感的研究更为薄弱。本研究的目的旨在编制一个本土化的中学生班级集体效能感量表,并以此量表的编制作为学生班级集体效能感研究的切入点,可以引起更多研究者的关注,以推动集体效能感理论的发展。本研究根据访谈资料和对国外典型的集体效能量表的参考,编拟了46个条目的班级集体效能感量表初稿,以254名被试施测的结果作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班级集体效能感由能力、努(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07-11-01)

班级集体效能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对1773名中学生施测班级集体效能感量表(CCEI)和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探讨中学生班级集体效能感、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经统计结果表明中学生在班级集体效能感水平上中等偏上,在学校类型、年级、是否班干部、是否独生子女、生源以及用功程度这几个变量上存在显着差异;回归分析表明,部分人口学变量、学业自我效能感变量对于班级集体效能感具有显着的预测作用;进一步结构模型分析发现,班级集体效能感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学生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也具有正向预测作用,且对学生班级集体效能感也具有正向预测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班级集体效能感论文参考文献

[1].胡承江.学生班级集体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综述[J].才智.2016

[2].刘盛敏.中学生班级集体效能感、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

[3].孙文华.中学生班级学业集体效能感及其与学习动机、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业成绩关系[D].上海师范大学.2013

[4].刘盛敏,陈永胜.中学生班级集体效能感量表的初步编制[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

[5].刘盛敏.中学生班级集体效能感、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7

[6].刘盛敏,陈永胜.中学生班级集体效能感量表的初步编制[C].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07

标签:;  ;  

班级集体效能感论文-胡承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