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同源末端连接论文-李家丽,刘颖

非同源末端连接论文-李家丽,刘颖

导读:本文包含了非同源末端连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DNA损伤修复,非同源末端连接,同源重组,肿瘤

非同源末端连接论文文献综述

李家丽,刘颖[1](2019)在《非同源末端连接研究进展及其在肿瘤发生和治疗中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双链DNA损伤修复(DDR)途径主要包括非同源末端连接(NHEJ)和同源重组(HR),其中非同源末端连接(NHEJ)是DNA双链断裂后主要的修复方式,在原发肿瘤的发生发展和变异中发挥关键调控作用。近年发现了NHEJ修复DNA损伤新的组分和分子机制,丰富了对NHEJ通路的认识。通过对NHEJ分子机制及相关肿瘤的研究,发现抑制NHEJ活性可提高肿瘤细胞对放化疗的敏感性,提示NHEJ通路可能成为肿瘤治疗的新靶点。(本文来源于《基础医学与临床》期刊2019年06期)

汤永喆,王杰,何奇[2](2018)在《CDH1基因1018位点突变对乳腺癌非同源末端连接修复途径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与目的: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现并排查乳腺癌的致病突变基因,可能达到防治乳腺癌的目的。本文旨在研究上皮钙黏蛋白编码基因(E-cadherin gene,CDH1)及其1018位点突变型在DNA损伤修复模型中的作用。方法:检测乳腺癌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血液DNA样本,发现CDH1基因的1018位错义突变c.1018A>G(p.Thr340Ala)符合遗传学定律,疑似致病突变。在此基础上,构建CDH1基因敲除的MDA-MB-231乳腺癌细胞系,将构建的CDH1-1018突变质粒与非同源末端连接(non-homologous end joining,NHEJ)报告系统共同转染进入细胞中,通过MTT法检测细胞增殖,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NHEJ报告系统荧光率,反映CDH1基因1018位点突变对DNA损伤修复的影响,最后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对NHEJ修复途径中及乳腺癌相关的关键蛋白进行分子验证。结果:采用CRISPR/cas9系统对CDH1基因进行敲除,成功构建CDH1基因敲除细胞系;将NHEJ报告系统与CDH1基因质粒及CDH1-1018位突变质粒转染进入细胞,经i-sceⅠ酶切,测得CDH1基因1018位突变体细胞株在DNA损伤修复过程中的效率明显降低,Western blot验证了该突变对NHEJ途径重要蛋白以及乳腺癌相关蛋白表达均有抑制作用;MTT实验表明CDH1基因1018位点突变后,细胞增殖效率减缓。结论:CDH1基因1018位点突变对NHEJ修复途径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细胞粘连及组织运动能力相关,抑制相关蛋白的招募过程,使表达减弱。(本文来源于《中国癌症杂志》期刊2018年10期)

范英俊,刘宇恒,王玉兰,孔冰洁,赵云[3](2018)在《细胞周期监控点蛋白Rad9与非同源末端连接修复蛋白Ku70的相互作用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Rad9是一种重要的细胞周期监控点调控蛋白.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Rad9也可与多种DNA损伤修复通路中的蛋白质相互作用,并调节其功能,在DNA损伤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非同源末端连接修复是DNA双链断裂的一条重要修复途径.Ku70、Ku80和DNA依赖的蛋白激酶催化亚基(DNA-PKcs)共同组成DNA依赖的蛋白激酶复合物(DNA-PK),在非同源末端修复连接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中,检测到Rad9与Ku70有直接的物理相互作用和功能相互作用.我们在不同的细胞模型中发现,Rad9基因敲除、Rad9蛋白去除或Rad9表达降低会导致非同源末端连接效率明显下降.已有的研究表明,DNA损伤可导致细胞中Ku70与染色质结合增加及DNA-PKcs激酶活性增强.我们的结果显示,与野生小鼠细胞相比,Rad9基因敲除的小鼠细胞中, DNA损伤诱导的上述效应均减弱.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首次报道了Rad9与非同源末端连接修复蛋白Ku70间有相互作用,并提示Rad9可通过调节Ku70/Ku80/DNA-PKcs复合物功能参与非同源末端连接修复.(本文来源于《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期刊2018年10期)

朱娉慧,罗群,王曜峰,冯波[4](2018)在《同源重组及非同源末端连接修复途径介导的基因编辑:CRISPR技术的认知、应用及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CRISPR系统具有精确识别及剪切特异性DNA序列功能而被开发成一种高效的基因编辑工具。它以成本低廉、操作简便、效率高及通用性广等优势,成为新一代最具代表性的基因编辑技术。在应用中,CRISPR系统可在特定靶点形成DNA双链断裂,继而诱导同源重组(HDR)或非同源末端连接修复(NHEJ),为基因组定向改造与调控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该文将对近年来生物科学领域中发展迅猛的研究工具CRISPR/Cas系统进行介绍,包括其结构、作用原理、类型及应用等,并重点阐述同源重组或非同源末端连接修复途径介导的基因定向编辑技术及应用。(本文来源于《生命科学》期刊2018年09期)

王旋旋[5](2018)在《非同源末端连接修复通路相关长链非编码RNA(LINP1)调节宫颈癌放射治疗敏感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宫颈癌是世界范围内高发的肿瘤,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位居于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和第叁位。放射治疗是目前宫颈癌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大部分宫颈癌患者对放射线较为敏感,但仍有部分病人对放射线耐受,放疗后容易复发及远处转移,预后很差。因此探索与宫颈癌放射敏感性相关的可调控的分子靶点依然是亟待解决的难题。非同源末端连接(non-homologous end joining,NHEJ)通路是哺乳动物DNA双链断裂的最主要修复通路,也是肿瘤细胞逃避放射线杀伤的主要机制。最近,一项研究发现NHEJ通路相关长链非编码RNA(LncRNA in non-homologous end joining pathway 1,LINP1)高表达可导致叁阴性乳腺癌对放化疗产生抵抗。然而,LINP1在其他肿瘤中的表达情况和生物学功能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检测LINP1在宫颈癌中的表达水平,并进一步探讨其介导宫颈癌放射抵抗的功能及机制。实验方法1.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技术检测宫颈癌组织和细胞中LINP1的表达量;2.RNA 免疫共沉淀(RNA-immunoprecipitation,RIP)和 RNA-pulldown 实验检测LINP1与DNA-PKcs、Ku80的相互作用;3.RNA 荧光原位杂交(RNA-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RNA-FISH)技术观察LINP1的亚细胞定位;4.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3剪切体和PARP剪切体的表达量;5.免疫荧光染色(Immunofluoresence staining)检测细胞核内y-H2AX焦、点形成;6.流式细胞术(Flowcytometry)检测细胞凋亡情况;7.克隆形成实验(Colony formation assay)分析LINP1对宫颈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实验结果1.LINP1在宫颈癌组织和细胞株中均有表达。5例宫颈癌患者中有3例癌组织中LINP1的表达量显着高于癌旁组织,而在4株宫颈癌细胞系中,Hela S3表达较高水平的LINP1。2.在宫颈癌细胞系中检测到LINP1与DNA-PKcs、Ku80存在相互作用。3.放射线照射可以诱导LINP1亚细胞定位的改变。RNA荧光原位杂交实验表明,在未受放射线照射的情况下,LINP1主要定位在细胞质中,而在放射线的作用下可向细胞核内转移。4.干扰LINP1可促进放射诱导的细胞凋亡。流式细胞分析术结果显示,与单纯放疗组相比,LINP1敲减加放疗组的凋亡率明显增加,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蛋白免疫印迹实验结果提示,LINP1低表达的细胞接受放射线照射后,cleaved-Caspase3和cleaved-PARP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升。5.干扰LINP1可增强宫颈癌细胞的放射敏感性。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放射线处理24小时后,LINP1敲低组细胞核内γ-H2AX焦点的数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加(P<0.05)。体外克隆形成实验结果表明,用不同的shRNA序列干扰LINP1对Hela S3细胞具有放射增敏作用,其放射增敏比(sensitizing enhancement ratio,SER)分别为1.44和1.37。以上结果提示LINP1能够促进DNA双链断裂的修复过程,降低放射治疗的效果。结论LINP1可以通过NHEJ通路协助宫颈癌细胞修复DNA双链断裂损伤,是一个潜在的预测放射治疗敏感性的分子标志物和临床治疗靶点。(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5-01)

王静[6](2017)在《PC4调控非同源末端连接修复在非小细胞肺癌放疗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转录辅助因子4(PC4)调控非同源末端连接修复在非小细胞肺癌放疗中的作用,初步探讨其产生作用的发生机制。方法:实验选取了4组不同的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进行研究,采用四质粒共转染方法转染293FT细胞,从而获得慢病毒颗粒,经过嘌呤霉素筛选,成功的构建A549、PC-9干扰PC4表达、恢复PC4表达以及空载对照的稳定株细胞(sh PC4、sh PC4+PC4、Mock)。设置0-8Gy(分别为0Gy、2Gy、4Gy、6Gy、8Gy)梯度剂量照射细胞。采用平板克隆实验,检测细胞在接受不同辐射剂量照射后,克隆形成能力的变化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C4不同表达状态下,细胞接受辐射之后出现凋亡率变化的情况;Western Blot及PCR法观察PC4对非同源末端连接(NHEJ)相关蛋白XLF、XRCC4、DNA LigaseⅣ表达的影响;利用免疫荧光技术,观察XLF与DNA双链断裂(DSB)共定位能力的变化及对其修复的影响;利用免疫共沉淀法(IP),检测PC4与XLF相互作用及变化情况;通过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法(CHIP),检测PC4与XLF启动子结合能力的变化。结果:相较于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而言,PC4在A549、PC-9、H1975、H460四组非小细胞肺癌细胞中高表达。干扰PC4的表达后,A549和PC-9细胞的克隆形成率降低,辐射敏感性提高,恢复PC4的表达后,细胞的克隆形成率也随之升高,细胞对于辐射的敏感性下降。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干扰了PC4的表达后,辐射引起的细胞凋亡增加,此外,抑制了PC4表达后,XLF表达下降,且PC4与XLF的相互作用减少,而XRCC4以及DNA LigaseⅣ的表达未见明显变化。免疫荧光结果显示:细胞接受照射后,sh PC4组的XLF表达降低,同时DNA双链断裂修复减少,恢复PC4表达后,XLF表达以及DSB修复都得到了恢复。IP及CHIP结果显示:PC4在转录水平调控XLF的表达,敲低PC4表达后,PC4与XLF的相互作用减少。结论:下调PC4可在转录水平抑制XLF的表达,通过减少非同源末端连接修复增加了辐射引起的凋亡,从而增强了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的辐射敏感性,PC4可能通过参与NHEJ影响细胞对辐射的敏感性。(本文来源于《天津医科大学》期刊2017-05-01)

赵茜[7](2017)在《核内PTEN通过阻遏Ku70与DNA的结合下调非同源末端连接效率》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PTEN(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ue,磷酸酶与张力蛋白同源物)作为一个抑癌蛋白,过去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其磷酸酶活性。凭借这一性质,PTEN在细胞质中能够拮抗PI3K(phosphoinositide 3-kinase,磷脂酰肌醇-3-激酶)-PKB(protein kinase B,蛋白激酶B)通路,起到抑制细胞生长增殖及存活的作用。除了阻遏PI3K通路之外,具有磷酸酶活性的PTEN蛋白在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等多种生理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PTEN研究的深入,该蛋白在细胞核内维持基因组稳定性方面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基因组稳定性与DNA结构的完整性密切相关,活性氧及电离辐射等因素攻击细胞DNA时,常常使细胞DNA链受到损伤,其中双链断裂损伤是危害性最大的一类。DNA双链断裂损伤修复的途径主要有两条,分别为同源重组修复方式和非同源末端连接通路。同源重组修复发生在S期或G2期,以未受损的姐妹染色单体DNA为模板,在多种蛋白的作用下进行精确修复。而非同源末端连接并不需要同源链做为模板,因此,修复后往往存在DNA序列的改变,这类修复方式并不保真。目前,虽然认为PTEN在双链断裂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在这两种修复通路中的具体作用机制仍不清楚。目的:本研究主要探索了PTEN在同源重组修复途径和非同源末端连接通路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分子机制。癌症的发生往往伴随着PTEN功能的缺失,因此,对于该蛋白在DNA双链断裂修复方式中作用的研究能够揭示PTEN缺失型癌症独特的DNA修复方式,从而为癌症病人的临床诊疗方案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及新思路。方法:重迭延伸PCR法用于构建不同PTEN的突变体。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用于检测不同细胞发生DNA双链断裂损伤后的修复能力。免疫荧光实验用于检测磷酸化H2AX灶点数量。Western blot用于检测各细胞系中PTEN蛋白及非同源末端连接、同源重组修复通路中相关蛋白的表达。基于pUC19质粒的不相容末端连接法以及非同源末端连接质粒报告系统法用于检测细胞的非同源末端连接效率。电泳迁移率实验用于检测Ku70复合物与生物素标记探针模拟的DNA双链断裂处的结合能力。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实验用于检测细胞内Ku70蛋白与DNA双链断裂损伤处的结合能力。MTT实验用于检测携带不同PTEN突变体的细胞对各类DNA损伤药物的敏感性。结果:在缺失内源性PTEN的人乳腺癌细胞系BT549中,我们分别稳定转染了野生型PTEN、磷酸酶活性位点突变PTEN以及小泛素化位点突变PTEN。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以及磷酸化H2AX的检测证明PTEN促进了细胞DNA双链断裂修复的进程,且它的这一功能在PTEN磷酸酶活性受损后并不降低,而该作用在PTEN小泛素化位点突变不能入核后降低。Western blot检测携带不同PTEN突变体的细胞遭受辐射处理后Rad51表达情况,结果证明细胞核内存在PTEN时,细胞的同源重组修复效率较高。基于pUC19质粒的不相容末端连接法以及非同源末端连接质粒报告系统法证实核内PTEN阻遏了非同源末端连接通路的修复效率。进一步实验发现,虽然非同源末端连接途径的关键蛋白Ku70在各细胞系中表达量没有显着差异,但电泳迁移率实验结果表明核内PTEN存在的情况下,结合到生物素标记的探针上的Ku70复合体相较于核内PTEN缺失的实验组减少了两到叁倍。染色质免疫共沉淀的结果也证实了核内PTEN阻遏了Ku70与DNA的结合。在另一种存在内源性PTEN的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细胞中干扰PTEN后进行电泳迁移率实验证实PTEN缺失后Ku70与探针结合能力显着提高。MTT实验证实核内PTEN缺失导致细胞对各类DNA损伤药物更为敏感。结论:我们的实验结果证实,在细胞遭受DNA双链断裂损伤时,核内PTEN通过阻遏Ku70与DNA断裂处的结合而下调保真性较差的非同源末端连接修复途径,同时通过上调同源重组修复通路中的关键因子Rad51蛋白的表达而促进同源重组修复途径,从而维持了DNA的稳定性。并且,PTEN的这一作用依赖于其在细胞核内的定位,而与磷酸酶活性无关。(本文来源于《大连医科大学》期刊2017-03-01)

孟祥宁,齐秀英,郭焕焕,蔡梦迪,傅松滨[8](2015)在《氨甲喋呤耐药的肿瘤细胞中非同源末端连接途径与双微体形成的新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基因扩增是基因组不稳定的常见表现形式,与肿瘤的进展、耐药密切相关,其细胞遗传学形式主要分为双微体和均质染色区。本研究分别选取了含有双微体和均质染色区的氨甲喋呤(Methotrexate,MTX)耐药细胞系为研究对象,探讨非同源末端连接(Non-homologous end joining,NHEJ)与基因扩增及耐药形成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RNAi技术建立稳定干扰DNAPK-cs克隆;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方法检测蛋白的表达情况;Real-time PCR、FISH方法检测基因扩增、双微体数目及微核形成情况;MTT法检测细胞增殖及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结果:在含双微体的MTX耐药肿瘤细胞中,NHEJ表达增强。干扰或抑制NHEJ核心分子DNAPK-cs后,DHFR拷贝数及双微体数均显着下降;细胞内微核形成及双微体外排明显增加;肿瘤细胞生长抑制;药物敏感性增加。而在含均质染色区的耐药细胞中,抑制NHEJ功能并未影响均质染色区内的基因扩增水平,虽抑制细胞生长,但药物敏感性仅轻微增加。结论:NHEJ促进双微体的形成并维持其稳定存在,抑制其功能可引起DHFR拷贝数减少,进而增加肿瘤细胞的对MTX的药物敏感性。在MTX耐药的肿瘤细胞中,NHEJ功能可能与均质染色区的形成无关。我们的研究也为肿瘤耐药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第十四次全国医学遗传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5-11-01)

李蔚蔚,孔金昕,漆永梅,黄德军[9](2015)在《非同源末端连接修复相关因子对DNA损伤修复调控及肿瘤治疗作用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胞在内源性或外源性因子的胁迫作用下会产生各种损伤,包括遗传物质DNA的双链断裂(DSB)。非同源末端连接(NHEJ)是哺乳动物细胞中DSB损伤修复的一种主要机制。NHEJ过程中一些主要因子如DNA依赖性蛋白激酶、DNA交联修复蛋白1C、X射线修复交叉互补蛋白4/DNA连接酶Ⅳ和X射线修复交叉互补蛋白4类似因子对DNA损伤修复(DDR)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其中任何一种因子的改变都会影响DDR的效率。此外,NHEJ相关因子与肿瘤发生息息相关。本文针对NHEJ相关因子调控DSB修复方面的研究作一简要综述,并对NHEJ修复相关因子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行总结。(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期刊2015年04期)

李蔚蔚[10](2015)在《镉对非同源末端连接介导的DNA损伤修复的影响及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镉(Cadmium,Cd)是普遍存在于环境中(水、空气、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物,可通过食物链或直接暴露进入机体,对机体的健康造成危害甚至诱发癌症。因此Cd被许多国家列为优先控制的污染物及致癌物。目前,很多研究都关注的是Cd如何对生物体造成损伤以及损伤的机制有哪些。在Cd毒性效应的研究中,Cd与DNA损伤的研究较多。但是Cd与DNA损伤修复(DNAdamage repair,DDR)调控机制的研究还较为匮乏。非同源末端连接(Non-homologous end joining,NHEJ)作为哺乳动物细胞最主要的修复机制,Cd对其介导的DDR机制的研究极少。基于此,本研究以X-ray辐射后的人宫颈癌细胞(Human cervical cancer cells,Hela)为模型,研究Cd(较低浓度的Cd,0.50 μ和1.00 μM)对NHEJ修复的影响机理,为Cd中毒机理提供更为深入的理论依据,以期更好的进行毒性预防。本研究的结果显示:1.经过24h的Cd暴露,Cd确实进入细胞并触发一系列效应(细胞毒性及遗传毒性)。结果表明:较高浓度的Cd(2.00和4.00 μM)暴露可以极显着地抑制Hela细胞的活力,并且显着引起DNA损伤。较低浓度的Cd(0.25,0.50和1.00μM)暴露后,细胞活力(>80%)及增殖能力(>90%)都较高,不会引起细胞DNA的损伤。2.被辐射的Hela细胞经Cd暴露后,DDR效率整体降低。免疫荧光的结果显示:Cd处理的被辐射细胞组γH2AX及53BP1(DDR的两个标志性因子)的焦点数显着高于辐射细胞组。这就预示着,Cd降低了 DDR的修复效率。但是经过一段时间(24 h)后,Cd抑制的DDR效率逐渐升高。Cd处理的被辐射细胞组中,yH2AX及53BP1的焦点数与空白对照组中的焦点数相近。由此可知,Cd对于细胞修复效率的降低是具有时间依赖性的。一段时间后,细胞可通过自身调整,将DDR效率恢复到正常水平。3.在NHEJ介导的DDR通路中,NHEJ相关的因子Ku70不受Cd的影响,pDNA-PKcs Thr-2609,XRCC4及Ligase Ⅳ焦点的形成受到显着抑制。然而,Cd促进pDNA-PKcsSer-2056焦点的募集。除此之外,XRCC4及Ligase Ⅳ蛋白的表达水平也受到Cd的抑制。类似的现象,在NU7026处理的Hela细胞中可以看到。但是,调控 pDNA-PKcs Thr-2609,XRCC4 的 pATM Ser-1981 不受 Cd 的抑制。4.Cd预先处理的辐射细胞暴露于Zn(7 h)后发现,被抑制的DDR效率显着回升。Zn处理组中,γH2AX及53BP1焦点的形成显着恢复到正常水平(辐射细胞自身的修复水平)。此外,Zn暴露后,pDNA-PKcs Thr-2609及XRCC4的焦点也显着回升。综上可知,0.50及1.00 μM Cd在不显着影响细胞活力及不造成DNA损伤的情况下,延缓NHEJ介导的DDR效率。Cd通过影响NHEJ通路中相关因子pDNA-PKcsThr-2609/Ser-2056,XRCC4 及 Ligase Ⅳ调控 DDR 的效率。Cd 主要抑制 pDNA-PKcs Thr-2609,XRCC4 及 Ligase Ⅳ焦点的募集,同时下调 XRCC4及Ligase Ⅳ蛋白的表达水平。但是,暴露于Zn后,Cd对于DDR的延缓可部分恢复。Zn在此过程中主要通过影响pDNA-PKcs Thr-2069,XRCC4及Ligase Ⅳ调控DDR。(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5-04-01)

非同源末端连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背景与目的: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现并排查乳腺癌的致病突变基因,可能达到防治乳腺癌的目的。本文旨在研究上皮钙黏蛋白编码基因(E-cadherin gene,CDH1)及其1018位点突变型在DNA损伤修复模型中的作用。方法:检测乳腺癌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血液DNA样本,发现CDH1基因的1018位错义突变c.1018A>G(p.Thr340Ala)符合遗传学定律,疑似致病突变。在此基础上,构建CDH1基因敲除的MDA-MB-231乳腺癌细胞系,将构建的CDH1-1018突变质粒与非同源末端连接(non-homologous end joining,NHEJ)报告系统共同转染进入细胞中,通过MTT法检测细胞增殖,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NHEJ报告系统荧光率,反映CDH1基因1018位点突变对DNA损伤修复的影响,最后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对NHEJ修复途径中及乳腺癌相关的关键蛋白进行分子验证。结果:采用CRISPR/cas9系统对CDH1基因进行敲除,成功构建CDH1基因敲除细胞系;将NHEJ报告系统与CDH1基因质粒及CDH1-1018位突变质粒转染进入细胞,经i-sceⅠ酶切,测得CDH1基因1018位突变体细胞株在DNA损伤修复过程中的效率明显降低,Western blot验证了该突变对NHEJ途径重要蛋白以及乳腺癌相关蛋白表达均有抑制作用;MTT实验表明CDH1基因1018位点突变后,细胞增殖效率减缓。结论:CDH1基因1018位点突变对NHEJ修复途径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细胞粘连及组织运动能力相关,抑制相关蛋白的招募过程,使表达减弱。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同源末端连接论文参考文献

[1].李家丽,刘颖.非同源末端连接研究进展及其在肿瘤发生和治疗中的意义[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9

[2].汤永喆,王杰,何奇.CDH1基因1018位点突变对乳腺癌非同源末端连接修复途径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J].中国癌症杂志.2018

[3].范英俊,刘宇恒,王玉兰,孔冰洁,赵云.细胞周期监控点蛋白Rad9与非同源末端连接修复蛋白Ku70的相互作用研究(英文)[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18

[4].朱娉慧,罗群,王曜峰,冯波.同源重组及非同源末端连接修复途径介导的基因编辑:CRISPR技术的认知、应用及展望[J].生命科学.2018

[5].王旋旋.非同源末端连接修复通路相关长链非编码RNA(LINP1)调节宫颈癌放射治疗敏感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8

[6].王静.PC4调控非同源末端连接修复在非小细胞肺癌放疗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7

[7].赵茜.核内PTEN通过阻遏Ku70与DNA的结合下调非同源末端连接效率[D].大连医科大学.2017

[8].孟祥宁,齐秀英,郭焕焕,蔡梦迪,傅松滨.氨甲喋呤耐药的肿瘤细胞中非同源末端连接途径与双微体形成的新机制[C].第十四次全国医学遗传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5

[9].李蔚蔚,孔金昕,漆永梅,黄德军.非同源末端连接修复相关因子对DNA损伤修复调控及肿瘤治疗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5

[10].李蔚蔚.镉对非同源末端连接介导的DNA损伤修复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5

标签:;  ;  ;  ;  

非同源末端连接论文-李家丽,刘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