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活性染料论文-徐良颖

荧光活性染料论文-徐良颖

导读:本文包含了荧光活性染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荧光染料,活性染料,亚麻织物,表面反射率(K,S值)

荧光活性染料论文文献综述

徐良颖[1](2017)在《荧光染料和活性染料拼染对亚麻织物增艳效果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就荧光染料和活性染料拼染对亚麻织物的提亮效果进行了探讨。通过对比只使用活性染料染色的亚麻布和使用活性染料和不同含量荧光染料拼染的亚麻布的表面反射率(K/S值)发现,荧光染料浓度越高,亚麻布的表面反射率越大。(本文来源于《山东纺织科技》期刊2017年02期)

王陈瑶[2](2017)在《荧光染料对活性染料拼色的增艳效果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活性染料某些色牢度不能满足市场要求,而荧光涂料弥补了活性染料的缺陷,能够获得炫丽、鲜艳的荧光染色效果。所以将荧光染料与活性染料结合在一起,希望取荧光染料的优点来弥补活性染料的短处。所以本论文采用活性染料常规工艺染色法,用不同的6种活性染料(1.0%o.w.f.)与不同百分比的o.w.f.(0.2%、0.4%、0.8%、1.0%)的荧光拼色后的染料来上染棉织物,并比较棉织物的织物表面反射率(K/S值)与其的色泽。(本文来源于《江苏丝绸》期刊2017年02期)

丰田,胡柳,谢孔良,侯爱芹[3](2017)在《基于萘酰亚胺母体的棉用荧光活性染料的合成及其应用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萘酰亚胺为荧光母体,设计并合成出3支水溶性的荧光活性染料,并通过红外和核磁共振谱对其结构进行表征。研究了3支染料在棉织物上的上染率、固色率、提升力以及荧光反射率曲线,并讨论了染料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3支染料的上染率、固色率以及提升力都有较好,并且染色织物具有良好的各项牢度性能。(本文来源于《染料与染色》期刊2017年01期)

钟天宇,黄银莉,韩幸婷,余幸鸽,周洪[4](2016)在《荧光活性染料Cm-DIL对人牙周膜干细胞增殖能力及成骨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体外分离、培养人牙周膜干细胞(human Periodontal ligament stem cells,h PDLSCs),探讨应用氯甲基苯甲酰氨荧光染料(Cm-Dil)对h PDLSCs增殖能力及成骨特性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h PDLSCs,应用Cm-Dil标记第2代h PDLSCs,观察标记细胞的细胞形态、标记效率、增殖能力。成骨诱导,观察诱导染色结果及实时定量PCR检查成骨基因变化。结果:原代培养、提纯h PDLSCs,Cm-dil标记细胞形态及增殖特性与未标记细胞一致。不同时间标记率平均95%,具有成脂成骨分化能力,且相关成骨基因表达与未标记细胞明显差异。结论:Cm-Dil标记对h PDLSCs增殖能力及成骨特性无明显影响。(本文来源于《2016中国国际正畸大会暨第十五次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6-10-10)

光善仪,陈浩,徐洪耀[5](2015)在《Zn~(2+)荧光探针活性染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合成了两种以水杨醛苯甲酰肼腙为主体的叁嗪类活性染料分子,采用红外、核磁共振等技术对分子结构进行表征。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对其光学性能和Zn2+检测性能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分子结构对Zn2+荧光探针性能的影响与规律,从实验与理论计算分别研究Zn2+荧光探针的机理。发现叁嗪类活性染料荧光探针的荧光强度与Zn2+浓度成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范围1~10,0.1~5μmol/L,实际检测限为3,1μmol/L。(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15年04期)

万光勇,张明宾[6](2011)在《荧光活性染料DiO在观察成骨诱导脂肪干细胞在脱钙骨材料上的生长与分布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荧光活性染料DiO对人脂肪干细胞(hADSCs)染色标记的效果及标记后的hADSCs在部分脱钙骨(PDBM)上的生长粘附情况。方法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细胞材料复合后细胞的生长情况;检测了DiO标记的hADSCs和DiO未标记的hADSCs在PDBM上粘附率,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观察了DiO标记的hADSCs在平面培养及在PDBM上的生长、粘附情况。结果 DiO标记的hADSCs平面培养时可以良好地生长,DiO标记的hADSCs粘附率为(94.5±2.2)%,未标记的hADSCs粘附率为(95.1±1.3)%,统计学分析两者无显着差异(P>0.05)。DiO标记的hADSCs在PDBM支架材料上可以良好的粘附生长。结论 DiO对被标记细胞的存活、生长无影响、不影响细胞粘附,能反映细胞在支架材料上的正常生长状况。DiO标记是一种简洁﹑准确的观察hADSCs细胞在支架材料上粘附及生长状况的方法。(本文来源于《泰山医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9期)

马慧雨,肖苒,杜晓岩[7](2011)在《荧光活性染料(CM-Dil)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体外分离、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bone marrow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BMSCs),探讨应用不同浓度氯甲基苯甲酰氨荧光染料(CM-Dil)对hBMSCs增殖力的影响。方法:采用Ficoll梯密度离心法分离、培养hBMSCs,并促进其分别向成骨细胞、脂肪细胞分化;应用不同浓度CM-Dil分别标记第3代hBMSCs,观察不同浓度标记下细胞的荧光强度、标记效率、活性和增殖能力。结果:采用Ficoll梯密度离心法获得的hBMSCs,成骨、成脂分化染色阳性。不同浓度CM-Dil(5、10、20、30μmol/L)在30 min内均可成功标记hBMSCs,24 h后观察标记效率均达到98%以上(P>0.05)。直到20μmol/L的标记浓度对细胞的活力、增殖能力仍没有影响(P>0.05)。结论:CM-Dil是一种简便、安全的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口腔颌面外科杂志》期刊2011年04期)

黎洪棉,余元龙,柳大烈,吴涛,赵培冉[8](2009)在《荧光活性染料DiI标记的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生长增殖及其成骨分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目前关于骨髓基质干细胞的标记报道较多,各有其优缺点,寻找一种有效、简便的细胞标记与示踪的方法尤为关键。目的:观察经荧光活性染料DiI标记的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生长增殖与成骨分化情况。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8-09/12在南方医科大学组织工程研究中心完成。材料:SD大鼠10只,由南方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DiI应用液为美国Molecular ProbeInc公司产品。方法:全骨髓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取传至第3代细胞,加入无血清的DMEM制成细胞悬液,再加入1×109L-1的DiI应用液5μL,37℃下孵育25min,清洗离心后,加入DMEM高糖完全培养基,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荧光强度及形态变化。另取传至第3代细胞,加入含地塞米松、维生素C、β-磷酸甘钠、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成骨诱导剂进行诱导分化。主要观察指标:DiI标记后细胞形态变化,XTT比色法测定细胞增殖状况,细胞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活性,成骨诱导后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及成骨分化能力。结果:锥虫蓝染色见骨髓基质干细胞活力好,仅偶见蓝染细胞,荧光显微镜下DiI标记后全部细胞的胞浆、胞膜均显红色荧光,标记的骨髓基质干细胞呈梭形,胞浆丰富,保持了良好的正常形态,DiI标记阳性率为100%,标记早期细胞形态呈荧光环状,48h后细胞中荧光颗粒增多,荧光增强,细胞核未染荧光。与未标记细胞比较,DiI标记的骨髓基质干细胞增殖吸光度、培养上清液乳酸脱氢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无明显变化(P>0.05)。成骨诱导7d后,钙钴法染色两组骨髓基质干细胞均见不同程度的胞质呈棕黑色改变。结论:DiI能有效标记体外培养的骨髓基质干细胞,并在细胞内稳定表达,且标记细胞形态良好,对活体细胞无毒性作用;此外,DiI标记不影响骨髓基质干细胞的生长、增殖及成骨分化能力。(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期刊2009年40期)

张云松,高建华,鲁峰,朱茗,廖云君[9](2007)在《荧光活性染料DiI标记人脂肪干细胞》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荧光活性染料DiI标记的人脂肪干细胞生长增殖情况,为脂肪干细胞研究寻找理想的细胞标记方法。方法:实验于2006-06/09在广州市创伤外科研究所完成。取人吸脂术中吸出的脂质部分,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用PBS缓冲液反复冲洗,剪刀剪碎。0.1%胶原酶37℃消化40min,使用等量体积含体积分数为0.1胎牛血清+DMEM+双抗完全培养基中和后,1300r/min离心5min,去上清液,沉淀混悬后150UM尼龙网过滤,按1×104~2×104接种于25cm2培养瓶中,置入37℃、体积分数为0.05的CO2孵箱中培养,2~3d换液。待细胞生长融合达80%即可传代,取第3~4代细胞供实验用。将收集细胞用PBS清洗离心2次,加入无血清DMEM制成细胞悬液,以1×109L-1密度加入5μLDiI应用液,37℃下孵育20min,1500r/min离心5min,PBS清洗离心2次,加入含体积分数为0.1胎牛血清DMEM培养基,应用荧光显微镜观察24,48,72h脂肪干细胞显色情况及形态变化。检测脂肪干细胞上清液乳酸脱氢酶含量及细胞XTT比色值,分析脂肪干细胞受损及增殖情况。结果:①DiI标记脂肪干细胞体外观察:台盼蓝染色见脂肪干细胞活力好,仅偶见蓝染细胞,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见全部细胞标记后均显红色荧光,标记的脂肪干细胞呈梭形,胞浆丰富,保持了良好的正常形态,DiI标记阳性率为100%。DiI标记后早期细胞形态呈荧光环状,48h后细胞中荧光颗粒增多,荧光增强,细胞核未染荧光。②培养脂肪干细胞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含量及XTT法检测脂肪干细胞受损及增殖情况:未标记DiI的脂肪干细胞与标记DiI的脂肪干细胞形态、细胞上清液乳酸脱氢酶含量及XTT值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①DiI能有效标记体外脂肪干细胞,并在细胞内稳定表达。②DiI标记的脂肪干细胞形态良好,对活体细胞无毒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期刊2007年15期)

李东,崔磊,舒朝锋,柳向东,张英[10](2004)在《荧光活性染料DiI标记观察人骨髓基质干细胞与部分脱钙骨粘附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荧光活性染料DiI标记观察骨髓基质干细胞在部分脱钙骨上的粘附。方法用DiI标记人骨髓基质干细胞,接种于部分脱钙骨上,测定细胞的粘附率。于接种后第2、4、7天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在支架材料上的生长状况。结果DiI标记的骨髓基质干细胞的粘附率为(99.9±0.2)%,未标记的骨髓基质干细胞粘附率为(99.1±1)%,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7天时细胞脱钙骨内孔覆盖。结论荧光活性染料DiI标记不影响骨髓基质干细胞在部分脱钙骨支架上的粘附,是观察骨髓基质干细胞在脱钙骨支架上粘附状况的较好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华创伤骨科杂志》期刊2004年03期)

荧光活性染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由于活性染料某些色牢度不能满足市场要求,而荧光涂料弥补了活性染料的缺陷,能够获得炫丽、鲜艳的荧光染色效果。所以将荧光染料与活性染料结合在一起,希望取荧光染料的优点来弥补活性染料的短处。所以本论文采用活性染料常规工艺染色法,用不同的6种活性染料(1.0%o.w.f.)与不同百分比的o.w.f.(0.2%、0.4%、0.8%、1.0%)的荧光拼色后的染料来上染棉织物,并比较棉织物的织物表面反射率(K/S值)与其的色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荧光活性染料论文参考文献

[1].徐良颖.荧光染料和活性染料拼染对亚麻织物增艳效果的研究[J].山东纺织科技.2017

[2].王陈瑶.荧光染料对活性染料拼色的增艳效果比较[J].江苏丝绸.2017

[3].丰田,胡柳,谢孔良,侯爱芹.基于萘酰亚胺母体的棉用荧光活性染料的合成及其应用性能研究[J].染料与染色.2017

[4].钟天宇,黄银莉,韩幸婷,余幸鸽,周洪.荧光活性染料Cm-DIL对人牙周膜干细胞增殖能力及成骨特性的影响[C].2016中国国际正畸大会暨第十五次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6

[5].光善仪,陈浩,徐洪耀.Zn~(2+)荧光探针活性染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功能材料.2015

[6].万光勇,张明宾.荧光活性染料DiO在观察成骨诱导脂肪干细胞在脱钙骨材料上的生长与分布中的应用[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1

[7].马慧雨,肖苒,杜晓岩.荧光活性染料(CM-Dil)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1

[8].黎洪棉,余元龙,柳大烈,吴涛,赵培冉.荧光活性染料DiI标记的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生长增殖及其成骨分化[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

[9].张云松,高建华,鲁峰,朱茗,廖云君.荧光活性染料DiI标记人脂肪干细胞[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

[10].李东,崔磊,舒朝锋,柳向东,张英.荧光活性染料DiI标记观察人骨髓基质干细胞与部分脱钙骨粘附的实验研究[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4

标签:;  ;  ;  ;  ;  

荧光活性染料论文-徐良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