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源性危险信号论文-李瑞梅,谭炳合,张娜,任华,钱旻

内源性危险信号论文-李瑞梅,谭炳合,张娜,任华,钱旻

导读:本文包含了内源性危险信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UDP,P2Y6,VSV,危险信号

内源性危险信号论文文献综述

李瑞梅,谭炳合,张娜,任华,钱旻[1](2014)在《内源性危险信号UDP及其受体P2Y_6的抗病毒免疫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病毒性疾病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而机体的固有免疫系统是抵抗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因此深入了解机体的抗病毒免疫调控机制对于病毒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理论意义。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机体在损伤及感染的情况下会释放核苷酸作为内源性危险信号从而介导免疫调控,但对于胞外核苷酸UDP的抗病毒免疫功能研究尚未见详细报道。目的:本研究将着重探索内源性危险信号UDP及其受体P2Y_6在抗病毒免疫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调控作用,并初步阐明其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首先通过荧光偏振的方法对VSV感染后细胞上清中UDP的含量变化进行检测,同时利用荧光定量PCR和免疫印迹等方法对P2Y_6受体的表达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利用VSV病毒的体内、外感染模型,综合采用结晶紫染色、MTS、流式细胞、荧光定量PCR以及免疫荧光感染等方法对UDP处理后小鼠和细胞内的病毒数目以及存活情况进行系统评价,进而通过基因干扰以及基因敲除的方法对UDP特异性受体P2Y_6的调控功能进行评价。然后利用RT-PCR、Western Blotting以及Luciferase等方法从RNA、蛋白以及转录水平对UDP/P2Y_6参与调控的分子机制进行研究。最后通过不同细胞膜通道的抑制剂对内源性危险信号UDP在病毒感染时的释放机制进行初步研究。结果:UDP在病毒感染过程中被逐步释放到胞外,同时P2Y_6的表达也随病毒感染进程的加深不断增加。UDP显着降低VSV对细胞的损害及小鼠体内和细胞内VSV病毒的数目。而P2Y_6受体的特异性抑制剂、P2Y_6基因的干扰及敲除从体内、外明显降低UDP的保护作用。UDP可以明显提高病毒感染时Ⅰ型干扰素的释放,并显着提高p38/JNK/ATF-2信号通路。同时细胞膜通道Pannexin I的抑制剂可以明显降低UDP的释放。结论:胞外UDP作为内源性危险信号随着病毒的感染通过细胞膜Pannexin I通道以自分泌及旁分泌的方式释放到胞外,通过激活细胞表面P2Y_6受体发挥重要的抗病毒免疫功能。研究为嘌呤类受体的免疫调控功能研究和相关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期刊2014-10-18)

兰芸,王海漩,乌美妮,胡凝珠,胡云章[2](2011)在《内源性危险信号低分子量硫酸乙酰肝素的免疫佐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研究内源性危险信号低分子量硫酸乙酰肝素(Heparan sulfate,HS)的免疫佐剂作用。方法按照HS的免疫剂量、免疫途径和免疫程序将ICR小鼠分组,同时设HBsAg对照组和铝佐剂对照组,分别于末次免疫后4、8、12、16、20和24周,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的特异性IgG抗体水平;选择体液免疫效果最佳的剂量组免疫BALB/c小鼠,同时设空白对照组、抗原对照组和铝佐剂对照组,于末次免疫后8周,采用乳酸脱氢酶(LDH)法检测细胞杀伤活性。结果空白对照组小鼠在各检测时间点均未见IgG抗体产生。除第4组外,各实验组抗体滴度均在末次免疫后第8周达峰值,随着时间的推移,抗体水平呈下降趋势。第43组抗体水平升高快,峰值高,持续时间长;在实验剂量范围内,随着HS剂量的增加,针对HBsAg的特异性抗体水平也增加;HS的最佳剂量为100μg;皮下注射HS的免疫增强作用最佳,优于肌肉和鼻腔免疫;免疫程序对HS的佐剂作用影响不大。HS能诱导小鼠产生特异性的CTL细胞免疫效应,细胞杀伤活性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抗原对照组及铝佐剂对照组(P﹤0.001)。结论 HS具有免疫佐剂作用,既能有效增强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又能显着诱导CTL细胞免疫效应,是一种优于铝佐剂的潜在人用疫苗佐剂。(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期刊2011年01期)

舒晓明[3](2008)在《内源性危险信号低分子量透明质酸作为新型疫苗佐剂》一文中研究指出感染性疾病如HBV,HCV,HIV以及肿瘤是全球波及范围最广,受染人群最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及肿瘤最有效且最经济的手段是接种疫苗。疫苗包括在预防性疫苗和治疗性疫苗。目前研究的基因工程疫苗,亚单位疫苗,合成肽抗原疫苗其主要问题为免疫原性差,且疫苗提呈的靶向性差。这就需要给疫苗特别是治疗性疫苗添加佐剂以增强疫苗抗原的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和CTL(cytotoxic T lymphocyte)细胞免疫应答,从而起到既预防又治疗病毒感染、肿瘤性疾病的作用。疫苗佐剂能够选择性的刺激免疫应答而提高免疫效果。但是目前大多数疫苗佐剂只能诱导体液免疫应答,而产生的细胞免疫效应较弱甚至没有。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新型人用疫苗佐剂,使其能够有效提高抗原免疫原性,且通过交叉递呈途径将外源性抗原加工处理增强细胞免疫应答。为了更好地解释免疫识别机制,Polly Matzinger于1994年提出危险信号模式理论,在该模式中,免疫系统的功能是参与识别危险信号分子与非危险信号分子。细胞损伤释放的危险信号分子可以激活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APCs)进而有效的激活T/B细胞产生相应的免疫应答。这也就表明受损细胞释放的危险信号分子具有潜在的免疫佐剂效应。内源性危险信号具有交叉递呈抗原,诱导细胞免疫的特性,提示内源性危险信号可作为治疗性疫苗佐剂诱导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应答。本研究首次选用内源性危险信号—细胞外基质降解产物低分子量透明质酸作为新型疫苗佐剂,低分子量透明质酸是指分子量为<10~6;分别与HAV抗原和HBV抗原混合后免疫ICR小鼠;并设HAV,HBV单独抗原免疫组和Al(OH)_3佐剂组为对照组。经ELISA法和LDH法分别检测抗HAV-IgG,抗HBV-IgG抗体滴度和CTL细胞免疫效应,得到不同时间的抗HAV-IgG,抗HBV-IgG的抗体滴度和CTL细胞杀伤活性。此外,我们还选用了2.0mg低分子量透明质酸+HBV抗原免疫组并设铝佐剂为对照组,在免疫后第七天采血检测抗-HBV抗体滴度,其特异性抗HBV IgG水平分别为1:30.84±1.43,而常规铝佐剂组为1:9.46±3.99两者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初步获得内源性危险信号分子低分子量透明质酸能显着增强HAV抗原和HBV抗原的抗体水平及HBV抗原的CTL细胞免疫效应的结果。并证实内源性危险信号分子低分子量透明质酸产生的抗HAV IgG和抗HBV IgG的抗体水平显着高于铝佐剂组(P<0.05)。此外低分子量透明质酸产生的抗体水平比铝佐剂要早。此外,我们用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制备成纳米微球,并包被HBV抗原免疫ICR小鼠。初步探索了其免疫增强效应,结果发现与非纳米微球实验组及常规铝佐剂组相比,低分子量透明质酸纳米微球显着增强抗HBV-IgG的水平(P<0.05)。我们在佐剂的安全试验中还发现,常规铝佐剂组的小鼠出现毛发脱落,病理结果显示,脑实质有一小胶质细胞小结,提示铝佐剂有可能对于神经系统有损伤,肝肾未见异常;而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实验组和包被有HBsAg的低分子量透明质酸纳米微球实验组的毒性实验和过敏反应实验中均未观察到异常反应。肝、脑、肾病理结果均未见异常。这就提示: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安全无毒,可适合应有于人。总之,本实验中,我们发现低分子量透明质酸作为免疫佐剂,既能有效增强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又能显着诱导CTL细胞免疫效应;另外,用其制备的纳米微球也能显着诱导产生强的免疫效应。(本文来源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期刊2008-06-01)

内源性危险信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 研究内源性危险信号低分子量硫酸乙酰肝素(Heparan sulfate,HS)的免疫佐剂作用。方法按照HS的免疫剂量、免疫途径和免疫程序将ICR小鼠分组,同时设HBsAg对照组和铝佐剂对照组,分别于末次免疫后4、8、12、16、20和24周,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的特异性IgG抗体水平;选择体液免疫效果最佳的剂量组免疫BALB/c小鼠,同时设空白对照组、抗原对照组和铝佐剂对照组,于末次免疫后8周,采用乳酸脱氢酶(LDH)法检测细胞杀伤活性。结果空白对照组小鼠在各检测时间点均未见IgG抗体产生。除第4组外,各实验组抗体滴度均在末次免疫后第8周达峰值,随着时间的推移,抗体水平呈下降趋势。第43组抗体水平升高快,峰值高,持续时间长;在实验剂量范围内,随着HS剂量的增加,针对HBsAg的特异性抗体水平也增加;HS的最佳剂量为100μg;皮下注射HS的免疫增强作用最佳,优于肌肉和鼻腔免疫;免疫程序对HS的佐剂作用影响不大。HS能诱导小鼠产生特异性的CTL细胞免疫效应,细胞杀伤活性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抗原对照组及铝佐剂对照组(P﹤0.001)。结论 HS具有免疫佐剂作用,既能有效增强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又能显着诱导CTL细胞免疫效应,是一种优于铝佐剂的潜在人用疫苗佐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内源性危险信号论文参考文献

[1].李瑞梅,谭炳合,张娜,任华,钱旻.内源性危险信号UDP及其受体P2Y_6的抗病毒免疫功能研究[C].第九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2014

[2].兰芸,王海漩,乌美妮,胡凝珠,胡云章.内源性危险信号低分子量硫酸乙酰肝素的免疫佐剂作用[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1

[3].舒晓明.内源性危险信号低分子量透明质酸作为新型疫苗佐剂[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

标签:;  ;  ;  ;  

内源性危险信号论文-李瑞梅,谭炳合,张娜,任华,钱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