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征特异性论文-徐振兴,陈桃英,郭玮

特征特异性论文-徐振兴,陈桃英,郭玮

导读:本文包含了特征特异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细菌性脑膜炎,流行病学,病原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特征特异性论文文献综述

徐振兴,陈桃英,郭玮[1](2019)在《细菌性脑膜炎患儿病原学特征及脑脊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神经肽Y及降钙素原水平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细菌性脑膜炎患儿病原学特征及脑脊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及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表达。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扬州大学附属医院73例细菌性脑膜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病原培养结果分为革兰氏阴性菌组(28例)和革兰氏阳性菌组(45例),根据预后情况分为治愈组(49例)、好转组(18例)和无效组(6例)。观察不同病原菌感染类型及不同预后患儿脑脊液中NSE、NPY及PCT表达情况。结果细菌性脑膜炎患儿男女比例为1.70:1,春季和秋季为高发季节,全年发病率分别为35.62%和26.03%;发病年龄以≤3岁居多(86.30%)。经培养共检出革兰氏阴性菌28株(38.36%),革兰氏阳性菌45株(61.64%)。革兰氏阴性菌组脑脊液NSE、NPY以及PCT水平均高于革兰氏阳性菌组(P<0.05)。治愈组脑脊液NSE、NPY及PCT水平明显低于好转组,好转组又低于无效组(P<0.05)。结论 3岁以下婴幼儿是细菌性脑膜炎的高发人群,春秋季发生率较高,革兰氏阳性菌是主要感染病原菌。脑脊液NSE、NPY及PCT表达水平与细菌性脑膜炎患儿感染病原菌类型及预后情况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医生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李丽,杨顺利,张辛铭,蔡建平,薛慧文[2](2019)在《双价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特异性双峰驼源单域抗体的重组表达和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旨在构建抗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膜蛋白(M)双峰驼源sdAb(sdAb-Mc19/29/30/37)的二价抗体,并比较研究单价和二价sdAb-Mc对温度的敏感性、pH耐受性、血清抗体竞争活性及抗原捕获活性等技术指标。研究结果证实,单价和二价sdAb-Mc在30~70℃和pH 2~10条件下,均可以结合M蛋白,当温度高于80℃和pH大于11时,其与M蛋白的结合活性显着下降。此外,研究发现,重组二价抗体的血清抗体竞争活性和抗原捕获活性强于单价的抗体。研究结果说明,重组表达的二价sdAb-Mc抗体对温度和pH耐受性没有改变,但其与靶抗原结合活性得到显着提高,为研制敏感和特异的PEDV病原学快速检测方法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赵友涛[3](2019)在《肺癌患者CT扫描影像学特征与特异性标记物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肺癌患者CT扫描影像学特征与特异性标记物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60例原发性肺癌患者为研究组,同期健康志愿者60名为对照组。使用美国GE 64排螺旋CT进行增强扫描,收集影像学特征指标(肿瘤大小、病灶部位、坏死和空洞征象,毛刺征象,深分叶征象);使用C7多肿瘤标记物对应的检测试剂盒对7种特异性肿瘤标记物进行定量检测。比较影像学特征和特异性标记物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CA199为(86.83±62.16)kU/L、CA125为(106.35±94.15)kU/L、CA242为(28.01±11.37)kU/L、癌胚抗原为(1.62±0.86)μg/L、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为(2.30±1.46)μg/L、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为(0.19±0.11)μg/L、血清铁蛋白为(263.52±105.61)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肿瘤最大径>5 cm、有坏死和空洞、有毛刺征象、有深分叶征象的肺癌患者血清CA199、CA125、CA242、癌胚抗原、NSE、HCG、血清铁蛋白含量明显高于肿瘤最大径≤5 cm、无坏死和空洞、无毛刺征象、无深分叶征象的肺癌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肿瘤大小与CA199、CA125、CA242、癌胚抗原、NSE、HCG、血清铁蛋白呈明显正相关(均P<0.05)。结论 肺癌CT扫描影像学特征中的肿瘤大小、坏死和空洞征象、毛刺征象、深分叶征象与C7多肿瘤标记物的表达具有相关性;二者联合应用有利于提高肺癌诊断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工程学》期刊2019年03期)

程正楠[4](2019)在《马铃薯种系特异性基因的鉴定、特征描述、表达和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种系特异性基因指通过同源序列检索,在其他种系中找不到任何同源序列的一类基因,被认为主要在物种特有性状和适应性进化方面发挥功能。茄属(Solanum)是有花植物中重要的一个大属,包含许多具有经济、观赏和药用价值的植物,是甾体糖苷生物碱的主要来源。其中,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是世界第一大非谷类粮食作物,在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对马铃薯中种系特异性基因的研究,有助于了解马铃薯乃至茄属植物特殊性状产生的机理,为改良作物农艺性状和抗性育种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未知功能基因的研究奠定基础。本研究基于局部序列比对,在马铃薯参考基因组双单倍体DM(S.tuberosum group Phureja DM1-3 516 R44)中鉴定出2521个马铃薯特异基因和3331个茄属特异基因,在野生种二倍体马铃薯CMM(S.commersonii)中鉴定出1361个马铃薯特异基因和1687个茄属特异基因,在野生种二倍体马铃薯自交系M6(S.chacoense)中鉴定出1023个马铃薯特异基因和617个茄属特异基因。并从中鉴定出26个单拷贝马铃薯特异性同源群和22个单拷贝茄属特异性同源群。在DM中,与进化保守基因相比,种系特异性基因的基因长度较短、内含子长度较长、编码的蛋白质长度较短、GC含量较高、外显子个数较少且单外显子比例较高。DM和CMM中种系特异性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数量与染色体的长度呈正相关,而M6中种系特异性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数量分布有一定的偏好性。与进化保守基因相反,DM中的种系特异性基因,尤其是茄属特异基因主要分布在着丝粒附近,可能导致其转录水平的降低。在表达方面,种系特异性基因的转录支持率远小于进化保守基因,且具有明显的时空特异性和受生物与非生物胁迫或植物激素诱导表达的倾向。GO和KEGG富集分析显示种系特异性基因主要富集在结合功能和芳香族氨基酸合成通路上。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挑选的10个种系特异性基因全部在细胞核中有定位信号,且其中有2个茄属特异基因和1个马铃薯特异基因在酵母系统中具有转录激活的功能。这些结果暗示种系特异性基因可能通过转录调控来行使功能,且可能通过参与次级代谢途径,在环境适应性方面发挥作用。特别的是,我们发现具有转录活性的茄属特异基因PGSC0003DMG400046242在本氏烟草(Nicotiana benthamiana)叶片上瞬时表达能够引起细胞坏死,推测其功能可能与免疫应答有关。综上所述,本研究分别鉴定了3种已测序的马铃薯中的种系特异性基因,并对其基因特征、表达模式和潜在功能等进行系统的分析,最后初步探索了PGSC0003DMG400046242的功能。为马铃薯等茄属植物特殊性状的解析以及种系特异性基因的功能研究提供重要线索,对生物多样性、环境适应性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帕丽旦·尼亚孜,伊斯拉木江·吐尔逊,刘烁,王佳[5](2019)在《肺癌患者CT图像特征与特异性标记物的关联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肺癌患者CT图像特征与其分子生物学指标Ki-67、人类上皮生长因子受体2 (CerbB-2)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07例经病理证实为肺癌患者的CT图像表现及石蜡切片,分析CT图像特征与Ki-67、CerbB-2之间的关系。结果肺癌组织中Ki-67阳性表达率为81.21%(87/107),CerB-2阳性表达率为73.83%(79/107),两者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264,P=0.001)。坏死空洞、毛刺征象、深分叶征象与肺癌Ki-67和CerB-2表达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影响肺癌患者预后独立因素包括CerB-2蛋白(+++)表达(P=0.002)、Ki-67蛋白(+++)表达(P=0.006)、毛刺征象(P=0.036)、深分叶征象(P=0.001)和坏死空洞(P=0.002)。结论肺癌CT图像的某些表现与肺癌组织中Ki-67及CerbB-2阳性表达有关联。(本文来源于《临床肺科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杨宇霖[6](2019)在《IBD患者食物特异性抗体分布特征及其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目的:炎症性肠病(IBD)是肠道非特异的炎症性疾病,主要疾病类型为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较为广泛接受的观点是环境因素作用于遗传易感个体而致病。经济的发展导致饮食结构向西方饮食转变,IBD的发病率也不断上升。饮食作为环境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可能对疾病的发生及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检测IBD患者血清食物特异性抗体有可能发现饮食在疾病中的不同作用。血清食物免疫球蛋白G(IgG)可反映IBD患者食物不耐受情况。我们检测了 IBD患者食物特异性IgG对多种饮食抗原的作用水平,观察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的食物抗体分布特征,分析食物抗体鉴别两种疾病价值以及IgG与其他临床指标的关系。研究方法:我们回顾性分析了2017.01-2018.06在东部战区总医院消化内科就诊的IBD患者252例,其中CD154例,UC98例,及同期住院的46例非IBD(non-IBD)患者。所有患者均排除过敏性疾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患者食物特异性IgG,同时收集相关病历资料进行进一步分析。结果:CD患者血清中对玉米、大米、大豆、西红柿、小麦的特异性IgG阳性率明显高于UC和non-IBD患者(P<0.01),UC和non-IBD患者的食物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IBD患者IgG阳性食物数目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non-IBD患者IgG阳性食物数目在不同生活地区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IgG阳性食物数目对CD与UC、CD与non-IBD鉴别能力最强,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15和0.824。CD与UC、CD与non-IBD的ROC曲线的截断值均为3,其敏感性均为63.6%,特异性分别为83.7%和93.5%。CD患者IgG阳性食物数目与年龄不相关,UC则呈负相关(P<0.01)。CD患者和UC患者IgG阳性食物数目与性别、疾病活动度、疾病行为之间无显着相关性(P>0.05)。L3型CD IgG阳性食物数目多于L1型(P<0.01),UC患者中E3型IgG阳性食物数目多于E1型(P<0.05)。虾、大豆抗体阳性分别是CD患者合并肠外表现和体质指数(BMI)低的危险因素(P<0.05)。本研究未发现IgG阳性食物是UC患者的危险因素。CD按照抗胰腺抗体(PAB)分组时,PAB阳性组IgG阳性食物数目多于PAB阴性组(P<0.05)。结论:CD患者对食物抗原表现出强烈的免疫反应。IgG阳性食物的数目对CD和UC、CD和non-IBD有鉴别价值。IBD患者病灶范围越大,食物不耐受更常见。IgG阳性食物有可能是导致CD合并肠外表现及营养不良的因素。(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5-01)

马苗苗[7](2019)在《中晚期宫颈鳞癌的临床特征与HPV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分析中晚期宫颈鳞癌患者临床和病理特点,比较有无HPV感染患者临床和病理的差异,探讨HPV感染与患者淋巴结转移规律及预后特征。2)分析HPV16感染患者E1、E2蛋白抗原多肽特异性CTL免疫应答频率、强度与临床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为宫颈癌治疗性疫苗研究提供参考依据。3)比较HPV16感染患者外周血和癌组织中CD4+、CD8+T细胞上CTLA-4、PD-1、Tim-3表达水平的差异及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分析PD-1、Tim-3共表达情况,探讨放射治疗过程中患者外周血中CTLA-4、PD-1、Tim-3表达水平的变化,为晚期宫颈癌患者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1)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住院治疗的中晚期宫颈鳞癌初治患者194例,记录患者基本临床病理特征、HPV感染状态及CT显示转移淋巴结情况,并对患者进行随访。2)选取第一部分研究中感染HPV16型的中晚期宫颈鳞癌患者66例和体检的60例HPV16阴性健康对照女性。使用EDTA抗凝管抽取治疗前患者和体检的健康女性外周肘静脉血15mL,分离出外周血中PBMC,采用ELISPOT试验检测患者和健康对照人群外周血T细胞对HPV16 E1、E2蛋白抗原多肽的特异性CTL免疫反应水平。3)选取HPV16型感染的中晚期宫颈鳞癌患者进行研究,共纳入63例。使用EDTA抗凝管采集患者治疗前、治疗中及治疗结束时外周肘静脉血15mL,使用活检钳采集患者入院治疗前的宫颈癌组织,分离外周血中PBMC和组织中的TIL。采用多色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外周血和癌组织中CD4+、CD8+T细胞上CTLA-4、PD-1和Tim-3的表达情况。结果:1)194例中晚期宫颈鳞癌患者中有155例检测到HPV阳性,39例患者检测HPV阴性,有淋巴结转移患者85例,无淋巴结转移患者109例。HPV阳性与阴性患者在SCC-Ag、有无淋巴结转移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CC-Ag在HPV阳性分组中表达量高于HVP阴性组,HPV阳性组中淋巴结直径高于HPV阴性组;淋巴结分站中一站HPV阳性率87.71%,二站HPV阳性率78.57%,叁站HPV阳性率100%,第叁站中HPV阳性率最高;HPV阳性患者的PFS、OS与阴性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V阳性并发生淋巴转移的患者与未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的PFS、O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宫颈鳞癌患者HPV16 E1和E2抗原多肽的CTL免疫阳性反应频率高于健康对照人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HPV16 E1抗原多肽的CTL免疫阳性反应强度高于健康对照人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HPV16 E1特异性CTL反应频率在肿瘤分期、TSGF、淋巴结转移分组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是患者PFS因素,HPV16 E1反应是影响患者PFS、OS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淋巴结转移是影响PFS的重要因素,HPV16E1反应是患者PFS、OS重要的影响因素;从生存曲线分析HPV16 E1阳性反应组患者PFS、OS好于HPV16 E1阴性组患者。3)感染HPV16型中晚期宫颈癌鳞患者外周血中以CD8+CTLA-4+T细胞免疫检查点分子表达量最高,宫颈癌组织中以CD8+PD-1+T细胞免疫检查点分子表达量最高;宫颈癌组织中CD4+、CD8+T细胞上PD-1、Tim-3的表达高于外周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外周血中CD8+T细胞上CTLA-4的表达高于癌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外周血中CD4+、CD8+T细胞上PD-1和Tim-3的表达量随着组织中表达量的增高而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外周血中CD4+CTLA-4+T细胞在病理分级中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中CD4+Tim-3+T细胞在BMI、FIGO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外周血中CD8+CTLA-4+T细胞在病理分级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中CD8+PD-1+T细胞表达量在肿瘤大小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中CD8+Tim-3+T细胞在病理分级、有无淋巴结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癌组织中CD4+Tim-3+T细胞在BMI、FIGO分期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癌组织中CD8+PD-1+T细胞表达量在肿瘤大小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癌组织中CD8+Tim-3+T细胞在病理分级、肿瘤大小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外周血和组织中CD4+、CD8+T细胞上,以PD-1+Tim-3-表达量最高,通过比较发现组织中PD-1+Tim-3+、PD-1+Tim-3-、PD-1-Tim-3+T细胞表量高于外周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外周血中治疗前与治疗结束时CD4+T细胞上CTLA-4、PD-1、Tim-3免疫检查点分子表达量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存在HPV感染的中晚期宫颈鳞癌患者具有高SCC-Ag表达和易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特点,宫颈鳞癌患者HPV感染与淋巴结转移规律相关,发生远处淋巴结转移的患者HPV阳性率更高,HPV阳性的患者PFS、OS差于HPV阴性患者,其中HPV阳性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预后更差,因此,有必要提高HPV感染宫颈癌患者抗肿瘤能力。2)中晚期宫颈鳞癌患者外周血中可以检测到HPV16 E1、E2特异性T细胞免疫反应,该免疫反应水平高于健康对照人群;HPV16 E1特异性T细胞免疫反应强度与肿瘤FIGO分期、TSGF、淋巴结转移相关,HPV16 E2特异性T细胞免疫反应强度只观察到与TSGF相关;HPV16 E1特异性T细胞免疫反应水平与患者的生存相关,HPV16 E1特异性T细胞阴性反应的患者PFS和OS更差,提示HPV16 E1蛋白可诱导宫颈鳞癌患者T细胞的免疫反应,可能是宫颈癌治疗的新的免疫靶点。3)宫颈鳞癌患者外周血和癌组织中均可检测到CD4+、CD8+T细胞表达CTLA-4、PD-1和Tim-3分子的表达;患者癌组织中CD4+、CD8+T细胞PD-1和Tim-3表达量高于外周血,外周血中CD4+、CD8+T细胞PD-1和Tim-3表达量随着癌组织中升高而升高;CD4+、CD8+T细胞表达的免疫检查点分子与BMI、病理分级、临床分期、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相关;患者外周血和癌组织中存在CD4+、CD8+T细胞PD-1和Tim-3共表达;放疗可引起患者机体免疫系统变化,放射治疗过程中CD4+T细胞表达的免疫检查点分子逐渐增加;为宫颈癌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使用提供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新疆医科大学》期刊2019-03-01)

E.K.Choi,J.J.Im,C.S.Park,Y.A.Chung,K.Kim[8](2019)在《乳腺特异性伽玛成像特征预测乳腺恶性病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近期诊断为恶性乳腺癌病人的乳腺特异性伽玛成像(BSGI)摄取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31例近期诊断为乳腺癌病人的术前BSGI数据。特征分(本文来源于《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刘鲁,高天虎,冉林浩,刘颖[9](2019)在《低剂量呼气相肺重建CT影像学特征与肺小气道病变患者外周血特异性标记物表达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肺小气道病变患者低剂量呼气相肺重建CT影像学特征与外周血特异性标记物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Sirt-1)、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选择80例小气道病变患者为病例组,另选取8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对2组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Sirt-1、NLRP3蛋白的表达,同时运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2组血清TNF-α、IL-8、TGF-β1水平。探讨低剂量CT特征与外周血特异性标记物表达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PBMCs中Sirt-1蛋白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 <0. 05),NLRP3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 <0. 05)。病例组血清TNF-α、IL-8、TGF-β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0. 05)。将病例组根据CT影像学特征再分组比较外周血特异性标记物水平,结果显示有无空气潴留、有无磨玻璃样密度影、有无肺大泡、有无小叶中心肺气肿、有无肺实质微结节等组间的Sirt-1、NLRP3、TNF-α、IL-8、TGF-β1水平差异均有显着性(P <0. 05)。经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空气潴留、磨玻璃样密度影、肺大泡、小叶中心肺气肿、肺实质微结节等低剂量CT特征与外周血特异性标记物Sirt-1、NLRP3、TNF-α、IL-8、TGF-β1表达水平均呈显着正相关(P <0. 05)。结论肺小气道病变患者空气潴留等低剂量CT特征与Sirt-1等多种特异性标记物表达相关。可将低剂量CT与上述特异性标记物联用,诊断肺小气道病变。(本文来源于《临床肺科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蔡灵芝,何丽波,林宇航,潘沛沛[10](2019)在《活动性结核患者结核分枝杆菌抗原特异性多能T淋巴细胞细胞因子的分泌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活动性结核病患者外周血结核分枝杆菌抗原特异性多能T淋巴细胞细胞因子的分泌特征。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7年3月医院收治的活动性结核病患者、肺部感染/肿瘤患者及同期来健康体检的正常人5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S)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CD4+辅助性T细胞1(Th1细胞)和CD8+细胞毒性T细胞(CTL)分泌的肿瘤坏死因子(TNF-α)、干扰素(IFN-γ)和白介素-2(IL-2)的分泌情况和分布特征。结果 ESAT-6刺激单个核细胞后,每106个细胞的SFU为84.4±18.1;而CFP-10刺激为54.2±10.8。50例活动性结核病样本中,36例(72.0%)对ESAT-6和CFP-10有反应,14例(28.0%)仅对1种肽有反应。CD4+Th1细胞和CD8+CTL分泌的TNF-α、IFN-γ和IL-2叁种细胞因子特征类似。活动性结核病组CD4+Th1细胞分泌TNF-α低于肺部感染/肿瘤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而IFN-γ、TNF-α+IL-2、TNF-α+IFN-γ+IL-2均高于肺部感染/肿瘤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活动性结核病组CD8+CTL分泌的TNF-α低于肺部感染/肿瘤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IFN-γ、IL-2、TNF-α+IL-2、TNF-α+IFN-γ+IL-2均高于肺部感染/肿瘤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活动性结核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结核分枝杆菌抗原特异性多能T淋巴细胞(CD4+Th1和CD8+CTL)分泌的IFN-γ+TNF-α+IL-2对于鉴别活动性结核病、肺部感染/肿瘤有一定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特征特异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旨在构建抗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膜蛋白(M)双峰驼源sdAb(sdAb-Mc19/29/30/37)的二价抗体,并比较研究单价和二价sdAb-Mc对温度的敏感性、pH耐受性、血清抗体竞争活性及抗原捕获活性等技术指标。研究结果证实,单价和二价sdAb-Mc在30~70℃和pH 2~10条件下,均可以结合M蛋白,当温度高于80℃和pH大于11时,其与M蛋白的结合活性显着下降。此外,研究发现,重组二价抗体的血清抗体竞争活性和抗原捕获活性强于单价的抗体。研究结果说明,重组表达的二价sdAb-Mc抗体对温度和pH耐受性没有改变,但其与靶抗原结合活性得到显着提高,为研制敏感和特异的PEDV病原学快速检测方法奠定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特征特异性论文参考文献

[1].徐振兴,陈桃英,郭玮.细菌性脑膜炎患儿病原学特征及脑脊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神经肽Y及降钙素原水平表达[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9

[2].李丽,杨顺利,张辛铭,蔡建平,薛慧文.双价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特异性双峰驼源单域抗体的重组表达和特征分析[J].西北农业学报.2019

[3].赵友涛.肺癌患者CT扫描影像学特征与特异性标记物的相关性[J].中国卫生工程学.2019

[4].程正楠.马铃薯种系特异性基因的鉴定、特征描述、表达和功能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9

[5].帕丽旦·尼亚孜,伊斯拉木江·吐尔逊,刘烁,王佳.肺癌患者CT图像特征与特异性标记物的关联性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9

[6].杨宇霖.IBD患者食物特异性抗体分布特征及其临床意义[D].南京大学.2019

[7].马苗苗.中晚期宫颈鳞癌的临床特征与HPV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相关性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9

[8].E.K.Choi,J.J.Im,C.S.Park,Y.A.Chung,K.Kim.乳腺特异性伽玛成像特征预测乳腺恶性病变[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9

[9].刘鲁,高天虎,冉林浩,刘颖.低剂量呼气相肺重建CT影像学特征与肺小气道病变患者外周血特异性标记物表达的相关性[J].临床肺科杂志.2019

[10].蔡灵芝,何丽波,林宇航,潘沛沛.活动性结核患者结核分枝杆菌抗原特异性多能T淋巴细胞细胞因子的分泌特征[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9

标签:;  ;  ;  ;  

特征特异性论文-徐振兴,陈桃英,郭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