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创新能力评价体系论文-程鹤

城市创新能力评价体系论文-程鹤

导读:本文包含了城市创新能力评价体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资源型城市,绿色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筛选

城市创新能力评价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程鹤[1](2019)在《资源型城市绿色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绿色创新是实现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环境保护、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之一。以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机构和文献中的绿色创新能力高频指标为基础,根据绿色创新能力的内涵,结合资源型城市发展特点,海选70个数据可观测的指标,通过数据的正态分布检验选取非参数统计方法的灰关联系数与Spearman相关分析方法定量筛选指标,既保证指标之间信息不重复,又能显着影响评价结果,同时避免现有研究忽略筛选方法使用条件就加以应用的弊端。以10个典型资源型城市2016年指标数据为样本,筛选并构建包含27个指标的资源型城市绿色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验证筛选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科技管理研究》期刊2019年19期)

邱金平[2](2019)在《重庆市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目前我国城市化逐渐深化发展的背景下,重庆市建设发展过程中也应当逐渐提升其创新能力,按照重庆市发展的要求积极建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这是目前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要求。本文分析了重庆市应当如何构建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旨在为重庆市的发展提供意见。(本文来源于《农村经济与科技》期刊2019年10期)

严扬佩[3](2018)在《城市科技人才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时代背景下,城市发展更加重视“创新引领”新理念和高质量发展新要求,而科技人才创新能力作为推动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城市新一轮大发展的驱动力。2017年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7.5%,以科技论文总量和发明专利授权量为代表的科技人才创新能力成果分别跃居世界第二、第一,科技人才作为城市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重要的主体,城市科技人才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是剖析城市发展短板、明确城市发展方向和提升城市发展质量的起点。目前,科技人才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通过创新投入、创新环境、创新产出等叁个维度构建科技人才创新能力评价体系,选择量化的指标对科技人才创新能力进行评价。但现有的研究中,城市科技人才创新能力评价指标选择较少,无法体现研究对象的特征;评价方法多采用德尔菲法和层析分析法等主观方法,很容易造成误差。此外,在指标选择、指标关系构建、数据汇总上缺乏相应的理论基础。为此,本研究基于国家创新能力理论、人力资本价值理论和系统论,从科技人才创新能力的内涵出发并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构建了城市科技人才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和24个叁级指标,用以评价城市科技人才创新能力。选取2016GDP排名前10城市相关指标的数据,以熵值法和因子分析法,评价城市科技人才创新能力并进一步分析城市科技人才创新能力的敏感因素和与GDP的相关关系。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熵值法应用于城市科技人才创新能力评价领域是合理的。本研究通过2015年和2016年两年的数据进行熵值法和因子分析法运算对比,两组数据的相关系数均在0.7以上,具有较强的一致性;二、本研究构建的城市科技人才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是可行的。基于国家创新能力评价模型,梳理了“基础要素-投入要素-环境要素-产出要素”的评价基本逻辑关系,应用到城市科技人才创新能力评价上,评价结果较好地反映了城市科技人才创新能力发展情况;叁、创新成果是城市科技人才创新能力评价的敏感因素。创新成果是城市科技人才创新能力评价的敏感因素,特别是科技人才人均技术市场成交额、每万科技人才科技论文数、每万科技人才院士占比对评价结果影响最大,在城市科技人才创新能力评价的更关注此类指标。四、城市间的科技人才创新能力发展不平衡。从2016年和2015年数据来看,北京、深圳、上海具有较大的优势保持科技人才创新能力领先。五、城市科技人才创新能力与城市GDP、城市综合竞争力具有显着的正向相关关系。在城市发展当中,应该要重视城市科技人才创新能力的作用,人才是创新能力的载体和体现,科技人才作为最富有创新意识的群体,其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城市的GDP、城市综合竞争力。(本文来源于《深圳大学》期刊2018-06-30)

韩京葆[4](2018)在《基于灰色关联聚类与粗糙集的国家中心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推动经济转型,当前中国正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国家中心城市是创新战略实施的主战场,对国家中心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是本文所关注的重点。在对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时,有两个方面值得关注的:一是如何合理地选取指标。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大多从城市创新能力内涵出发构建理论模型,以此为依据选取所需要的指标。由于不同学者对城市创新能力理解不一样,所构建的模型及选取的指标存在差异,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被公认的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二是选取的指标能否对城市创新能力进行有效评价。学者们为了更全面地对城市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大都选取尽可能多的指标,可能会有冗余的指标,这样既造成了收集及处理数据的麻烦,也使评价的结果不准确。本文在对国家中心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时,在指标选取上,首先从合理性、科学性、代表性及可取性四个方面确立国家中心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采用文献资料法海选出若干指标;再通过灰色关联聚类方法对指标进行分类,建立初步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再用粗糙集属性约简方法对初步评价指标进行筛选,去除冗余的指标,最终确立出国家中心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由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人均GDP、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单位GDP能耗、R&D人员全时当量、R&D经费占GDP比重、每万人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规模以上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授权发明专利数占授权专利数的比例、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商品出口额的比重、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12个指标构成。以构建的国家中心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依据,本文对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武汉、天津、成都、郑州、西安9个国家中心城市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9个国家中心城市之间创新能力差异明显,上海、广州等沿海中心城市的创新能力远大于郑州、成都等中西部中心城市,但中西部中心城市发展迅速;从选取的评价指标来看,每个中心城市都有自己的优势指标,有助于其创新能力的提升。本文将文献资料法、灰色关联聚类法、粗糙集等方法综合运用,为国家中心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与方法,丰富了国家中心城市创新能力评价理论体系,为开展国家中心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提供了定量测评工具,为国家中心城市制定提升创新能力的对策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证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南民族大学》期刊2018-05-04)

周及真,李凌[5](2017)在《城市创新驱动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一项基于东部沿海发表性城市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梳理国内外创新驱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从创新的基础、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模式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这五大方面着手,遵循导向性、规范性、科学性、可操作性这四大原则,构建城市创新驱动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设定指标权重,并运用具体数据进行指标测算,综合评价东部代表性城市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创新驱动能力,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东部地区城市知识创新潜力的挖掘,有赖于大力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创新;为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的技术创新能力,应从制度上厘清政市边界以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为加快东部地区城市的模式创新建设,应从建设服务型政府与拓展产业政策功能着手,改变产业多重管理体制,加强新型业态的规划、指导和服务;应进一步深化开放合作,形成东部地区梯度有序的区域创新体系。(本文来源于《第十叁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7-12-09)

宋锐林,杨捷[6](2015)在《浅谈武汉1+8城市圈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具有数量多、效率高、成本低的特点。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中小企业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因此,只有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才能科学测度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找出差距并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才能实现企业自主创新带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目标。(本文来源于《当代经济》期刊2015年34期)

陶雪飞[7](2013)在《城市科技创新综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科技创新体系是科技创新主体——企业的载体和纽带,是整合宏观与微观资源,推动科技创新的桥梁。对城市科技创新综合能力的评价,国内尚无明确的指标体系。文章首先阐述了创新相关的概念,界定了城市科技创新体系综合能力,借鉴科技竞争力的指标体系,为城市科技创新综合能力设计了以技术创新体系能力为核心的"5位一体"的科技创新能力一级评价指标和13个二级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国内重要城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来源于《经济地理》期刊2013年10期)

许吉黎,韩玉刚,杨显明[8](2013)在《安徽省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及格局分析——兼论省域科技创新体系的发展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科技创新对于推动城市的经济新转型、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省域视角,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科技创新水平进行定量评价和分层,分析了安徽省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差异性和空间格局现状。遵循"涓滴效应"和"梯度扩散"的规律,基于现状格局提出了安徽省域科技创新体系发展的叁大模式,包括"叁核驱动"模式、"点轴延伸"模式和"集群网络"模式,以期通过构建和发展科学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来推动城市间的创新合作交流和资源共享,最终实现安徽省各市的高速协同发展。(本文来源于《地域研究与开发》期刊2013年05期)

[9](2013)在《中国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发布》一文中研究指出ИностранныебанкиодинзадругимоткрываютоперациивжэньминьбиСпециалистпоАТР, старшийэкономистамериканскойкомпаниипо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муанализуиконсалтингу "Глобальноеобозрение" ЛаджифБисвасотметил, чтовпоследниегоды, спомощьюведениярасчетоввжэньминьбивтранснациональнойторговлеиразвитияоффшорногорынкавжэньминьби,(本文来源于《中亚信息》期刊2013年Z2期)

易朝辉[10](2013)在《柳州城市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加强了创新型城市的建设。绝大多数的相关研究或实践却往往忽略了具体城市在创新能力方面的差异性。这些针对具体城市的创新能力评价研究,大多集中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并不能适用于西部城市创新能力的评价与应用。鉴于此,本文以柳州作为具体城市的研究对象,进行了西部工业城市创新能力的评价研究。本文首先从区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创新能力评价作用、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应用等四个方面,对国内外的研究实践进行了回顾。本文接着又从资源基础论、动态能力理论和平衡积分卡等理论视角出发,建立了柳州城市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理论依据,介绍了数据包络分析法等常用的评价方法,并从创新基础、创新环境、创新载体和创新需求等方面,分析了柳州市创新的整体情况,重点强调了工业企业创新的具体特点及其对柳州城市整体创新能力提升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为构建柳州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了实践基础。基于以上理论与实践的分析,本文采用专家咨询法和AHP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建立了柳州城市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其应用于柳州城市创新能力的评价研究。结果认为,柳州城市创新存在着整体创新投入不足、创新产出水平较低、创新投入与产出的转化质量不高等问题。因此,本文最后从完善工业城市自主创新体系、形成多元化创新投入体系、不断完善创新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加大工业企业研发投入等方面,提出了加强柳州城市创新能力不足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广西科技大学》期刊2013-06-01)

城市创新能力评价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目前我国城市化逐渐深化发展的背景下,重庆市建设发展过程中也应当逐渐提升其创新能力,按照重庆市发展的要求积极建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这是目前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要求。本文分析了重庆市应当如何构建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旨在为重庆市的发展提供意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市创新能力评价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1].程鹤.资源型城市绿色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科技管理研究.2019

[2].邱金平.重庆市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

[3].严扬佩.城市科技人才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实证研究[D].深圳大学.2018

[4].韩京葆.基于灰色关联聚类与粗糙集的国家中心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8

[5].周及真,李凌.城市创新驱动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一项基于东部沿海发表性城市的实证研究[C].第十叁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2017

[6].宋锐林,杨捷.浅谈武汉1+8城市圈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J].当代经济.2015

[7].陶雪飞.城市科技创新综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J].经济地理.2013

[8].许吉黎,韩玉刚,杨显明.安徽省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及格局分析——兼论省域科技创新体系的发展模式[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

[9]..中国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发布[J].中亚信息.2013

[10].易朝辉.柳州城市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D].广西科技大学.2013

标签:;  ;  ;  ;  

城市创新能力评价体系论文-程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