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移动通信网论文-陈辛鹏,文章,李毅

卫星移动通信网论文-陈辛鹏,文章,李毅

导读:本文包含了卫星移动通信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卫星,移动通信网,若干理论与技术

卫星移动通信网论文文献综述

陈辛鹏,文章,李毅[1](2016)在《卫星移动通信网若干理论与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卫星移动通信网络技术是移动通信技术和卫星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在现如今的通信方式中所占有地位越来越重。卫星通信技术的主要目标是在于以卫星通信的方式把信息传送给海上往来的船只、空中的飞机、陆地的车辆以及个人用户等。而且卫星移动通信可以提供多方面的服务且网速较快,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本文来源于《通讯世界》期刊2016年18期)

李娟[2](2013)在《基于卫星的移动通信网信道仿真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移动通信网主要用于为战术兵团和部队指挥提供保障,通信手段以移动无线通信为主。微波与天线原理理论,通信原理理论以及随机过程理论是移动信道建模与仿真的研究重点。微波与天线原理理论描述的是电磁波无线传播的本质,信号在空气中传播必然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电离层中的自由电子、离子的吸收。甚至包括对流层中氧气分子、水蒸气分子以及云、雾、雪、雨等多因素的散射和吸收损耗。这些损耗的程度不但与波束的仰角、气候的好坏有关外,而且还与电波的频率有很大的关系,同时影响信号在无线信道中的传播质量。该仿真技术研究了电磁波传播、降雨衰减原理,主要用于分析各个因素在通信过程中对无线信道的影响程度。通过STK仿真软件中设定卫星轨道,轨道高度、倾角、相位等实际卫星轨道参数,分析了这些因素对信道的影响强度,并将生成的卫星轨道导入OPNET仿真平台,卫星运行轨迹贴近真实情况。利用OPNET仿真平台的优势,根据环境特点搭建仿真模型。其中包括网络模型设计、节点模型设计、进程模型设计,然后进行仿真。由于Ka频段的雨衰较大这一特点,卫星通信传播特性和信道以及系统性能的仿真研究将成为Ka频段的研究重点。根据雨衰值的计算,降雨强度和雨衰率,以及降雨高度、穿越斜率、温度等因素的分析,改进ITU-R雨衰模型,模型中包括大气吸收及降雨强度,雨滴因素及云致衰减多因素,对现有模型进行优化与改进。最后分析模型的性能,以及各个因素对信道的影响程度。通过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新模型计算出的衰减度,同时改进后的模型结构简单、参数较少,且可以忽略极化方式对参数的影响。与传统频率因子转换的雨衰预测模型相比,该模型适用范围较广,理论上可以对任意一次降雨进行实时测试,具有较好理论研究意义与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西安工业大学》期刊2013-03-25)

岳璐[3](2013)在《基于卫星的移动通信网云仿真调度技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大量分布在不同地方的计算机资源可以构成一个共享资源池的形式,用户可以从资源池中随意获取自已想要的资源。为了解决目前我军传统移动通信网系统在研发时出现断网、突然掉电等情况下,仿真系统将会出现瘫痪这样的技术难题,本课题结合目前云计算虚拟化技术的发展,运用VMWare迁移技术,使得仿真应用在不中断的情况下实现实时迁移,对系统进行数据备份、负载均衡、灾难恢复维护,保证了仿真的可靠性。VMware VMotion可以对服务器、存储以及网络连接进行完全的虚拟化,当仿真应用系统遇到突发情况时,就可以将该应用所在的虚拟机系统整体迁移到另外一台物理主机上。本文采用VMware VMotion机制实现仿真系统的虚拟化迁移,实现了虚拟机不停机的情况下将一台虚拟机从一个ESX服务器上迁移到另外一台服务器上,这样可以非常方便的在不影响业务的前提下对ESX主机进行维护。本文通过研究改进的匈牙利资源调度算法,提出了一种基于虚拟机负载迁移的资源调度机制,使虚拟机在发生迁移时及时获得服务。云仿真资源在进行虚拟化迁移时使用的改进的匈牙利调度算法,突破了云仿真资源只适用于一对一指派问题,为资源的一对多分配提出了新的思路,实现了云仿真资源的合理、有效分配。虚拟化技术能够明显提高云仿真系统中资源和应用程序的效率和可用性,同时显着简化了IT基础设施,对资源进行了优化和整合。通过改进“十一五”的分布式仿真系统,设计了云仿真虚拟化应用系统,搭建VMware平台后并对其进行实施部署,结合改进的资源调度算法,最终实现了仿真应用系统的迁移。(本文来源于《西安工业大学》期刊2013-03-12)

闫培峰[4](2013)在《卫星移动通信网TDMA协议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卫星信息网络的出现和发展重新定义了新世纪的战争模式,它是连接传统地面作战体系和高技术战争理念的纽带,在现代化战争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卫星信息网络以航天器为主的设备运用为主要手段,通过卫星获取信息,然后做相应的处理、传输以及中继等。通过使用多个频段的电磁波,综合地面有线网络,可以在不同层次、不同种类的卫星网络系统以及地面移动互联网络之间实现互连互通和无缝连接,形成全方位、全天候、业务种类齐全、叁维立体、形式与功能一体化的卫星移动通信网。在卫星移动通信网络中,MAC子层的卫星接入协议是整个系统研究的关键技术之一。卫星网络中,多址接入方式在保障系统各种业务服务的同时,对提高卫星信道资源利用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TDMA(时分多址方式)已被广泛应用于卫星通信系统,具有增强网络应用的灵活性、业务适应种类广、星上处理较为简单和较强的抗干扰能力等优点,是一种充分利用卫星转发器功率和频带都的多址接入方式,因此在卫星通信领域,无论民用还是军用都大量采用了以TDMA方式为基础的多址接入协议。本文首先介绍了卫星移动通信网以及TDMA协议,详细描述了以TDMA协议为基础的卫星移动通信网的结构。通过研究TDMA协议的多种时隙分配算法,并结合移动通信网的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具有优先级特性的动态TDMA协议,以满足高优先级地面移动点对紧急数据的快速发送的要求。最后使用目前先进的网络仿真平台OPNET Modeler对固定TDMA协议和本文提出的优先级动态TDMA协议进行了仿真建模,通过对比两种分配方式的端到端延迟、系统吞吐量、等重要参数,证明动态TDMA分配方式更适合用作卫星移动通信网的通信协议,也为网络的规划设计提供客观、可靠的定量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安工业大学》期刊2013-03-06)

安韬[5](2009)在《宽带卫星移动通信网的介绍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通信事业的快速发展,卫星移动通信在我国通信保障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技术也趋于成熟。由于卫星移动通信覆盖范围广,抗干扰性强,机动灵活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军事和民用等领域。然而现有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多数是以点对点通信方式为主,尽管少数系统采用了一点对多点的通信方式,但其还是点对点通信方式的重复。这种使用方式不但造成了大量卫星资源的浪费,同时也造成了系统的重复建设。本文简要介绍利用DVB-S2标准组建和设计的卫星通信网。(本文来源于《第五届卫星通信新业务新技术学术年会暨卫星通信系统网间互联互通与接口标准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9-03-01)

赵勇,徐逢霁[6](2008)在《应急卫星移动通信网系统解决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众所周知,应急通信指挥系统在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抢险救灾、反恐防暴、国家安全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中,通信毋庸置疑是第一要素。而在这种场合,以往的常规通信手段往往都处于失效状态,因此以机动灵活的卫星移动通信网络为核心的覆盖近、中、远距离的应急通信指挥系统。就成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通信指挥手段。(本文来源于《卫星与网络》期刊2008年05期)

王莹[7](2008)在《卫星移动通信网若干理论和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卫星通信由于具有覆盖面积大、不受地理条件限制等特性,在通信发展的过程中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宽带移动多媒体通信业务的迫切需求和卫星设备制造技术的提高使得卫星通信从单星、纯转发式的工作模式向多星、具备星上处理能力的网络模式迈进。与地球同步轨道(Geostationary Earth Orbit, GEO)卫星相比,采用非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如低地球轨道(Low Earth Orbit, LEO)卫星、中地球轨道(Medium Earth Orbit, MEO)卫星具有较小的传播时延和较低的用户终端EIRP要求,因此包含多颗非同步轨道卫星、具有星上处理能力和星间链路(Inter Satellite Link)成为目前卫星移动通信网络结构的共同特点。21世纪的卫星通信正在向一个新的水平攀升,宽带化、数字化、IP化、个人化、服务综合化以及低成本化是卫星通信需要达到的理想目标。新的目标带来新的课题,值得人们去关注和研究。本文重点研究卫星移动通信网络结构和路由技术,从满足需求的角度在卫星移动通信网络结构设计过程中引入新的概念,深入挖掘卫星通信网与地面通信网的本质区别,提出了复合单播路由算法和基于蚁群算法的复合多播路由算法。论文主要贡献如下:提出了卫星移动通信网约束连通度的概念,并将其应用于网络结构的设计和评价。经典图论中的连通度目的在于度量网络可达性,卫星移动通信网约束连通度重点在于度量两点之间满足约束条件的可用路径,从而在网络可达与网络可用之间有了明显的区别。利用卫星轨道的空间立体性提出了管理网与业务网物理分离的集中式管理思路。轨道高度高的卫星对轨道高度低的卫星能够进行长时间、大面积的覆盖,是一种天然的集中式管理结构。管理网与业务网的物理分离一方面减轻了业务网的处理负担,使信息转发的效率更高,另一方面管理网易于掌握全网运行状态,有利于全面提高网络性能。利用卫星移动通信网的拓扑特点提出了复合单播路由算法。影响路由选择的因素有静态参数和动态参数。由静态参数决定的路由称为静态路由,静态路由经动态参数修正以后的路由称为最终路由。确定静态路由时,利用卫星运行的规律性和星间链路分布的规则性两大特点,缩小传统最短路径算法的搜索空间,从而简化运算量;一旦网络进入运行阶段,节点监控动态参数,在静态路由的基础上修正,从而得到平衡网络流量的最终路由。提出了卫星移动通信网中基于蚁群算法的复合多播路由算法。多播路由问题被证明是一种NP-hard问题,而蚁群算法在解决NP-hard问题方面具有较好的表现。复合多播路由算法利用卫星拓扑规则的特点控制蚁群算法的执行,能够在减少运算量的情况下快速收敛到较优解。(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08-05-01)

曹安萍,刘丽宏[8](1995)在《一种小型卫星移动通信网网络管理系统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小型卫星移动通信网,分析了网络管理系统特别是中央站网络管理中心的设计,并给出了关键部分的软件流程。(本文来源于《无线电通信技术》期刊1995年03期)

马士贻[9](1995)在《天津卫星通信地球站和蜂窝式移动通信网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相继完成》一文中研究指出天津卫星通信地球站和蜂窝式移动通信网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相继完成近几年,天津市邮电通信迅速地发展,同时通信工程建设是否会带来不利的环境影响,也受到人们普遍的关注。天津市邮电管理局、天津市长途电信局很重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相继委托邮电部设计院(邮电部设计院...(本文来源于《邮电设计技术》期刊1995年06期)

卫星移动通信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移动通信网主要用于为战术兵团和部队指挥提供保障,通信手段以移动无线通信为主。微波与天线原理理论,通信原理理论以及随机过程理论是移动信道建模与仿真的研究重点。微波与天线原理理论描述的是电磁波无线传播的本质,信号在空气中传播必然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电离层中的自由电子、离子的吸收。甚至包括对流层中氧气分子、水蒸气分子以及云、雾、雪、雨等多因素的散射和吸收损耗。这些损耗的程度不但与波束的仰角、气候的好坏有关外,而且还与电波的频率有很大的关系,同时影响信号在无线信道中的传播质量。该仿真技术研究了电磁波传播、降雨衰减原理,主要用于分析各个因素在通信过程中对无线信道的影响程度。通过STK仿真软件中设定卫星轨道,轨道高度、倾角、相位等实际卫星轨道参数,分析了这些因素对信道的影响强度,并将生成的卫星轨道导入OPNET仿真平台,卫星运行轨迹贴近真实情况。利用OPNET仿真平台的优势,根据环境特点搭建仿真模型。其中包括网络模型设计、节点模型设计、进程模型设计,然后进行仿真。由于Ka频段的雨衰较大这一特点,卫星通信传播特性和信道以及系统性能的仿真研究将成为Ka频段的研究重点。根据雨衰值的计算,降雨强度和雨衰率,以及降雨高度、穿越斜率、温度等因素的分析,改进ITU-R雨衰模型,模型中包括大气吸收及降雨强度,雨滴因素及云致衰减多因素,对现有模型进行优化与改进。最后分析模型的性能,以及各个因素对信道的影响程度。通过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新模型计算出的衰减度,同时改进后的模型结构简单、参数较少,且可以忽略极化方式对参数的影响。与传统频率因子转换的雨衰预测模型相比,该模型适用范围较广,理论上可以对任意一次降雨进行实时测试,具有较好理论研究意义与应用前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卫星移动通信网论文参考文献

[1].陈辛鹏,文章,李毅.卫星移动通信网若干理论与技术[J].通讯世界.2016

[2].李娟.基于卫星的移动通信网信道仿真技术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3

[3].岳璐.基于卫星的移动通信网云仿真调度技术的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3

[4].闫培峰.卫星移动通信网TDMA协议仿真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3

[5].安韬.宽带卫星移动通信网的介绍与应用[C].第五届卫星通信新业务新技术学术年会暨卫星通信系统网间互联互通与接口标准研讨会论文集.2009

[6].赵勇,徐逢霁.应急卫星移动通信网系统解决方案[J].卫星与网络.2008

[7].王莹.卫星移动通信网若干理论和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

[8].曹安萍,刘丽宏.一种小型卫星移动通信网网络管理系统的设计[J].无线电通信技术.1995

[9].马士贻.天津卫星通信地球站和蜂窝式移动通信网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相继完成[J].邮电设计技术.1995

标签:;  ;  ;  

卫星移动通信网论文-陈辛鹏,文章,李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