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导演论文-本刊记者

李安导演论文-本刊记者

导读:本文包含了李安导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CINITY,《双子杀手》,电影观

李安导演论文文献综述

本刊[1](2019)在《CINITY与李安导演新作《双子杀手》超长预告携手亮相,掀起高格式电影观影体验热潮——华夏电影CINITY品牌发布会北京揭幕》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电影行业知名企业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华夏电影")8月21日在北京举办以"跃境新生尽享极致"为主题的CINITY品牌发布会,CINITY品牌及融合了电影放映领域高新技术格式的CINITY影院系统正式和大家见面。出席本次活动的有国家电影局、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中宣部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中宣部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电影专业委员会、博纳影业集团、复星影视集团、万达影视集团、广州金逸影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的领导,以及美国好莱坞迪士尼、派拉蒙、环球、华纳、索尼、(本文来源于《中国电影市场》期刊2019年09期)

陈婉璐[2](2019)在《李安导演对电影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一文中研究指出李安是当代社会最负盛名的华人导演,凭借着英文电影《理智与感情》,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7项提名,进入了好莱坞A级导演行列。后又凭借着《喜宴》《卧虎藏龙》《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电影,一次又一次在世界影史上留下令人惊叹的笔触。不按照常理出牌、不愿意被定义是李安的标签,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像是一座座需要高攀的高山,而仅是不同风景的的高山。李安的电影时刻都在关注人类的感情道路,引导着人们穿越人性的迷林,每一个电影人物都有一个动人的灵魂,他可以是李安的影子,也可以是我们的影子。本文致力于讲述一个出其不意的李安和李安心中的电影。(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9年06期)

孟文[3](2018)在《论导演李安的作者性和非作者》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影作者论出现于1948年的法国,其诞生的标志是亚历山大·阿斯特吕克发表在《法国银幕》的一篇论文《摄影机—自来水笔:新先锋派的诞生》,这篇文章为“作者论”的初步形成拉开了序幕。到了 20世纪50年代,法国“《电影手册》派”的特吕弗和巴赞开始提出“作者策略”,为电影“作者论”的形成进一步奠定了基础。60年代,“作者策略”电影批评理论经过美国和英国的改造和发展,最终形成了安德鲁·萨里斯的“作者论”和彼得·沃伦的“结构主义作者论”。作为电影批评界一种极为重要的理论,“作者论”从诞生开始就争论颇多,至今仍然被学界和业界广为讨论。在中国电影人当中,倡导“作者论”并将其运用到自己作品中的导演里面,李安是比较特立独行的一位。一方面,他的影片无论主题还是风格都具有非常鲜明的个人特色,“作者”特质非常明显,但另一方面,与娄烨那种类型的纯艺术片导演相比,李安的“作者”特质似乎又弱了一些。然而,正是这样一位看似自我矛盾的导演,近些年来在国内外影坛却愈发熠熠生辉。早年推出的“父亲叁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让他一跃成为台湾电影界的耀眼新星,紧接着又靠叁部外语片《理智与情感》、《冰风暴》、《与魔鬼共骑》进军好莱坞市场,最后凭借《卧虎藏龙》、《断背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摘得奥斯卡桂冠,李安一步步从华人电影界走向国际高峰。甚至有评论认为,如果华人导演里有一个可以成为大师的,那这个人一定是李安。这样一位天之骄子,其研究价值不言而喻。本文从“作者论”视角出发,对李安身上既矛盾又和谐的“作者特质”进行分析和思考。绪论部分主要是对李安电影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阐释论文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正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概述了电影作者理论,并对李安的求学经历和电影之路进行了梳理。第二章从叙事主题和叙事风格两个方面入手分析李安的作者性,在叙事主题方面,李安的影片涵盖了家庭伦理、文化冲突、情感挣扎和个体成长,这些看似毫不相关的主题无一不承载着李安对人性的探索和剖析,具有深刻的内在一致性;在叙事风格方面,李安秉承着东方文化的节制与含蓄,影片风格体现出“淡雅平和而不失张力”的总体特征。第叁章对李安编导不合一、看重明星演员、重视票房等非作者性进行阐述,进而剖析了这些非作者性元素出现的主客观原因:电影的工业化生产方式和商业化运作方式、导演李安的个人追求。第四章深入思考了李安对作者性和非作者性成功糅合的意义:平衡了电影的商业性和艺术性,提升了大众文化品味,创新了“作者论”;并进一步揭示了李安的做法为电影业界和学界带来的启示。最后的结语部分是对整篇文章的总结,对李安的作者性和非作者性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特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再次表明本文立场:艺术性和商业性并非水火不容,在商业电影泛滥的当下,电影工作者应当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反思,努力把个人的生命体验融入可感知的影像结构中,在电影中表达更多的“作者意识”。(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彭宇灏[4](2018)在《以“父亲叁部曲”为例浅析导演李安的创作心理定势》一文中研究指出李安导演作为国际级导演,其作品具有强烈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格,探清其创作心理定势则有助于我们更佳清楚地了解这位导演以及其电影创作动机,本文以"父亲叁部曲"为例,探究其人格结构的影像化呈现以及其创作心理定势的构成。(本文来源于《视听》期刊2018年02期)

方荣[5](2017)在《目的论指导下的《HBO对话导演(李安专访)》英汉交替传译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也空前频繁,在更加强调文化软实力的今天,影视娱乐业越来越起着文化交流载体的重要作用。本翻译实践项目所选视频材料为《HBO对话导演李安》,是一档电视访谈类节目。该访谈内容不仅涉及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内容、制作过程,还介绍了李安导演的个人成长经历、职业发展轨迹等。此视频材料具有涉及内容广、涉及背景的专有名词多、语言结构松散等特点,且有出现令谈话双方尴尬的情况,对译员的译前准备、现场反应能力是较大的挑战。通过模拟现场口译,可以提高译员的跨文化意识、搜索相关信息、应对各种不同现场状况的能力。将此类节目通过翻译介绍给中国观众,还能够让更多人了解电影艺术,推动中西文化交流。此次翻译实践项目采取的是交替传译的方式,理论依据为汉斯· J ·弗米尔提出的目的论。该理论认为“目的”是翻译的核心,强调翻译文本功能的实现。本文在目的论叁原则,即目的性原则、忠实性原则、连贯性原则的指导下,以目的为核心,以忠实性原则和连贯性原则为“两翼”,对翻译进行分析,并结合源语语境,对不妥之处进行改进。本文得出结论:“目的”是翻译的核心,为了服务于这个核心,译员本身不仅要具备足够的知识储备,做好充分的译前准备,往往还要做出一定的“牺牲”,比如必要的增译和减译等。该项目对译者本人的翻译实践具有诸多学习的意义,希望对同类题材和形式的口译活动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7-05-01)

李俊华[6](2017)在《李安导演电影风格的延续与变革——以《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李安作为华语导演在好莱坞走的最远的一位,不仅将东西方文化进行融合,拍摄的影片也囊括不同的题材,不断的颠覆自己。而李安的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一经上映,就引来诸多关注与评论。本文将根据这部新的电影和李安不同时期的影片,对此片中李安电影风格的延续和变革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7年04期)

王彦[7](2016)在《导演李安:我应该给技术一个机会》一文中研究指出他对于中国电影要慢一些的忠告言犹在耳,但这一次的李安却是激进的,激进到可能遭遇他导演生涯口碑最分化的一次。作为《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执掌者,这回李安不讲叙事,即便该片的简介听着就够吸引人——讲述从伊拉克战场返还的士兵故事,其原作小说曾登上美(本文来源于《文汇报》期刊2016-10-18)

张祯希[8](2016)在《中国古典文化宝藏,恰可滋润日趋僵化的好莱坞语境》一文中研究指出昨天,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电影论坛“票房即将超美,成为‘老大’还差几件事”在银星皇冠假日酒店金爵厅举行,导演李安的到来让这场论坛成为目前为止今年上海电影节论坛的人气之最。论坛开始前半小时,排队等待进入的人群就从金爵厅所在的2楼蜿蜒到3楼,甚至有坦言自己(本文来源于《文汇报》期刊2016-06-14)

王倩[9](2016)在《导演李安的“新儒家文化”电影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李安的电影是当代中西方文化融合的典范,其中既有对于西方文化的深刻体悟与探索,也有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眷恋与考察。他的电影作品并没有一味地对西方文化大力推崇,也没有对中国传统文化加以批判,当中显示出明确的文化自省意识。李安在电影创作中,更多的还是基于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底蕴,在具有现代性的视野中做出文化的梳理与融合,提炼出新的文化意象与审美价值,从而形成"新儒家文化"电影创作特征。(本文来源于《电影文学》期刊2016年04期)

葛小华[10](2015)在《李安导演作品的美学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影作品的美学规律主要是关联律、穿透律、权重律以及全息律这四大美学规律。本文将以全息律和关联律来探讨李安导演的作品。全息律也称为有机性规律,它是反映整体和局部关系的一种规律。在电影作品中,导演通常会设置一些特定的局部,比如开头或结尾,这些局部又用某种表现方式包含着影片的整体,从而增加了整体的有机性。关联律是指对象的形式和形态由于值得关注的事物相关联而构成审美。在李安导演的作品《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就体现了这两种电影美学规律。(本文来源于《电影文学》期刊2015年11期)

李安导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李安是当代社会最负盛名的华人导演,凭借着英文电影《理智与感情》,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7项提名,进入了好莱坞A级导演行列。后又凭借着《喜宴》《卧虎藏龙》《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电影,一次又一次在世界影史上留下令人惊叹的笔触。不按照常理出牌、不愿意被定义是李安的标签,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像是一座座需要高攀的高山,而仅是不同风景的的高山。李安的电影时刻都在关注人类的感情道路,引导着人们穿越人性的迷林,每一个电影人物都有一个动人的灵魂,他可以是李安的影子,也可以是我们的影子。本文致力于讲述一个出其不意的李安和李安心中的电影。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李安导演论文参考文献

[1].本刊.CINITY与李安导演新作《双子杀手》超长预告携手亮相,掀起高格式电影观影体验热潮——华夏电影CINITY品牌发布会北京揭幕[J].中国电影市场.2019

[2].陈婉璐.李安导演对电影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J].戏剧之家.2019

[3].孟文.论导演李安的作者性和非作者[D].华中师范大学.2018

[4].彭宇灏.以“父亲叁部曲”为例浅析导演李安的创作心理定势[J].视听.2018

[5].方荣.目的论指导下的《HBO对话导演(李安专访)》英汉交替传译实践[D].苏州大学.2017

[6].李俊华.李安导演电影风格的延续与变革——以《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为例[J].大众文艺.2017

[7].王彦.导演李安:我应该给技术一个机会[N].文汇报.2016

[8].张祯希.中国古典文化宝藏,恰可滋润日趋僵化的好莱坞语境[N].文汇报.2016

[9].王倩.导演李安的“新儒家文化”电影创作[J].电影文学.2016

[10].葛小华.李安导演作品的美学规律[J].电影文学.2015

标签:;  ;  ;  

李安导演论文-本刊记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