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转换论文-王春丽

语境转换论文-王春丽

导读:本文包含了语境转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自媒体,话语转换

语境转换论文文献综述

王春丽[1](2019)在《自媒体语境下大学生思政教育话语转换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最主要的手段就是理论说服,话语则是对学生开展理论说服的最主要的媒介,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生已经进入了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话语产生极强的冲击。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涵界定和自媒体语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临的问题,详细阐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的具体措施。(本文来源于《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张庆军[2](2019)在《生态保护语境下新旧动能转换的规划对策研究——以武汉东西湖网络安全产业园区规划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剖析旧动能发展面临的困境,分析新动能发展特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网络安全"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阐述新动能发展对城市空间组织的影响,按照"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思路,以武汉东西湖区网络安全产业园区规划布局为例,结合产业特点及现状自然基地条件,制定了"水系网、活力网、产业网、绿楔网、交通网"五网融合的发展策略,引领城市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城市空间格局和培育创新创业的文化沃土。(本文来源于《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8城市生态规划)》期刊2019-10-19)

陈士法,张雨晴[3](2019)在《句子语境中英汉—汉英谓语语码转换加工机制的ERP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ERP技术研究了中国学习者句子语境中英汉—汉英谓语语码转换的加工机制,结果表明:①加工英汉语码转换时,中国学习者的脑电在P200和N400两个成分上存在着显着差异,发生语码转换的汉语谓语比无转换的英语谓语产生了较大的P200和较小的N400;②加工汉英语码转换时,中国学习者的脑电在P200和LPC两个成分上存在显着差异,发生语码转换的英语谓语比无转换的汉语谓语产生了更大的P200和LPC;③英汉、汉英语码转换效应的非对称性表现在100~280ms时窗内加工两种转换的谓语时存在显着差异,汉英转换的英语谓语比英汉转换的汉语谓语诱发了更大的N200。据此,我们认为中国学习者在加工句子语境中的英汉、汉英谓语语码转换时存在语码转换效应及其非对称性。(本文来源于《英语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王杰,石然[4](2019)在《论新中国70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历史语境转换与范式创新》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文学艺术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文艺理论的发展变化具有某种典型意义,从中可以分析出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政治学模式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第一个模式。这种模式的产生是具有历史必然性的,也应给以学理上的合理评价。在当代文艺理论的"政治转向"中,政治学模式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依然有其一席之地。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文艺治理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学术界呈现了多种形态相迭合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模式,形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经济学模式,呈现了多重论争的意识形态模式。人类学模式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最晚近的模式。在新时代语境下,人类学模式可以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进一步发展提供一种新思路。(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武建国,牛振俊,肖晓[5](2019)在《政治话语在新媒体传播中的重新语境化和意义转换——以微博中的《公报》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政治话语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鉴于此,本文以《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简称《公报》)在微博中的传播为例,通过整合Bhatia (2006;2010;2015;2017)的批评性体裁分析以及Fairclough (1992)关于互文性的解释,试图剖析政治话语在新媒体传播中所涉及的重新语境化和意义转换现象。研究发现:《公报》在新媒体传播过程中呈现出从静态到动态、从正式到非正式和从定论到讨论等变化趋势;显性互文和篇际互文现象是其重新语境化过程中的重要产物;其中所涉及的意义转换常常通过要素添加、要素删除和要素替代等策略实现。本文希望能为政治话语和新媒体话语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以加深人们对重新语境化和意义转换的理解,并揭示政治话语在新媒体中的传播特征及实现策略。(本文来源于《外语与外语教学》期刊2019年03期)

冯德恒[6](2019)在《身份转换语境下的中国海外投资法律保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外投资法律制度是以国家身份为坐标的利益诉求折射。国家在国际投资法上的身份定位对海外投资法的模式取向和规则甄选发挥内在的理性指引作用。国家投资身份的转换嬗变必然推动海外投资法律保护理念和制度的扬弃。中国已由吸引投资大国转变为双向投资大国,又成为举足轻重的发展中新兴经济体,投资身份定位的外向化切换拉升海外投资利益保障的需求,也呼唤海外投资法律保护的重塑。文章从国际投资法上的国家身份与海外投资法律保护的关系切入,首先阐释了中国投资身份转换的现实表现和价值追求,然后分别从宏观模式参照、实体规则设计、法律冲突调整、争端解决机制重塑四大方面反思现行制度的缺陷和不足,以经验性的研究进路和比较法的横向视角探求中国海外投资法律保护的愿景、目标和路径,提出有针对性的完善建议。国际投资法上的国家身份是锚定国家利益、指引海外投资立法的基准,其转换变化从现实向度考量表现和归因于国际投资格局的更替,从逻辑向度考量归因于国家实力的消长和投资利益的切换。国家投资身份转换对海外投资保护演进产生辐射作用,使资本输出国与输入国之间的“南北对抗”转向合作协调,东道国的主权刚性也渐被投资自由理念所浸润,政治、外交甚至军事等强力保护方式让位于规则和法治,海外投资法律保护蔚然成风。相对于外交保护而言,法律保护在维护海外投资利益方面具有成本低、程序简便、依据充分等优势,经历了殖民时期的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海外投资大国的国内法、双边投资协定、多边投资协定等多个发展阶段和形态,不仅实证了国家投资身份转换与法律保护互动之逻辑,也凸显了完善中国海外投资法律保护之紧迫。中国投资身份的现实转换是完善和调适海外投资法律保护的内在动因和理性遵循。伴随着对外投资的跨越式发展,中国已逐步实现从资本输入大国向双向投资大国,从区域选择型投资国向全球参与型投资国,从国际投资规则的“适应参与者”向“塑造引领者”的叁大转换,呼唤中国国际投资法的理念重塑。首先要顺应东道国主权与投资者权益平衡的内在理性,适当向保障海外投资者权益倾斜。其次应在宏观层面进行规划设计,反映法律全球化和国际投资法制趋同化的趋势,服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外交愿景,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的宏伟蓝图,体现海外投资从参与价值链向主导生产链和国际产能合作转移的发展需求,尤其适应高科技产业海外投资保护的紧迫形势。最后要以积极姿态和主动精神参与国际投资规则设计,为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服务。通过模式比较为法治完善遴选出“最适当”参照,进而搭建海外投资法律保护的总体架构,这是中国海外投资法治完善的首要之义。就经济学意义上的国际投资身份而言,当下中国与美国的角色定位最为相似。美国模式无论是从国内法到国际法、从双边法到多边法的渊源变迁,从“定纷止争”到“竞争主导”的功能切换,还是从“私权至上”到“公私平衡”的理念回摆,从投资“本位论”到规范“人本化”的价值排序,都对同为双向投资大国的中国具有优先性的启示意义。法、英、德以及欧盟在海外投资服务和保障法治方面亦具有借鉴价值,但国际投资的身份定位和内外投资法制的平衡性方面与中国存在较大差异,难以对完善中国海外投资法律保护发挥根本性的指引作用。从中外比较研究的基础出发,中国应着眼作为双向投资大国,尤其是海外投资大国的利益分布和保障需求,以《外商投资法》的制度创新与突破为参照,在海外投资法律保护方面设定分层次、有重点、前瞻性的应然模式标准,在投资自由化与适度监管的对冲折抵中找准定位和平衡点,在适当维护本国主权刚性的前提下更多尊重仲裁自治,以全球化思维追求投资者与东道国利益冲突裁决的实质正义。海外投资法律保护起始于模式构建,归结于规则设计,决定海外投资者权利义务的实体法律规范取向尤为关键。中国投资身份转换要求重新审视国际投资待遇问题,在公平公正待遇问题上更加明确化和具体化,将最惠国待遇条款纳入对外缔约进程,同时适当限制其扩大性解释,在《外商投资法》规定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制度的同时不断健全国家安全审查制度,做出明确的排除性适用规定,巧妙避免最惠国待遇和准入前国民待遇的竞合。在征收和国有化问题上应跳出“赫尔准则”和“卡尔沃主义”非黑即白的传统思维定式,更多地从内外资平衡、市场优先、全面开放的格局审视和设计,以“适当论”为指导、以“比例原则”为路径厘定间接征收的界限和征收的补偿标准,以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寻求东道国公共利益与投资者财产权的利益平衡。在对待环境保护、劳工和履行措施等国际投资新型条款问题上,洞悉政治、法律、道义之互动逻辑,在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竞合中做好规则扬弃,妥善把握立法节奏和尺度。寻找和确定准据法是解决海外投资争端的基础。国家投资身份对法律适用制度发挥理性指引作用。明晰投资法律适用制度的完善路径,需要按照比较法的理论视角考查国际投资准据法的更替和演进,透析经济全球化与法律趋同化之关系,同时以实证研究的进路厘清中国法制因应国家投资身份转换的规范创新与功能滞后。中国海外投资法律适用制度存在量质失衡、重内轻外、立场保守等问题,滞后于海外利益拓展和国家角色转变。基于国际投资准据法在法律渊源、适用路径、程序规则等方面平衡互补的新趋势,中国宜着眼国家身份转换、利益需求位移和制度性权力扩张,统筹好前瞻性与舒适度、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在海外投资保护的法律适用方面进行升级与重塑。要调适好国内法与国际法、双边法与多边法、主观论与客观论、实体法与程序法的趋同走向,在颁布《外商投资法》基础上探讨制定海外投资法的可能,同时适当向国际法渊源倾斜,通过推动制定多边投资实体规范减少法律冲突,提高法律适用的主观因素权重,积极影响和参与程序规则的制定和实施,平衡好双向投资的法律保障需求,为海外投资者维护正当合法权益提供有力的准据法指引,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等不断抢抓地区规则主导权。争端解决机制是海外投资法律保护的核心内容,也是海外投资者维权的最后依托。身份转换背景下的中国应通过有序缔结双多边投资协定、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推动模式转型等方式提升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实效,通过移转代位降低投资者卷入投资争端的风险。国家投资身份对海外投资争端解决机制发挥内在指引作用,国家投资身份的“公私交融”特质外化为“一体两翼”的争端解决机制体系,国际投资关系的“扁平化”趋向则导致争端解决的“去政治化”潮流。我们需要洞悉国家投资身份与海外投资争端解决的内在逻辑和中国的现实制度短板,将规则设计的重心适当向海外投资保护倾斜,完善和更新双多边投资协定体系,发挥好中美BIT谈判的导向作用。我们在树立国际投资仲裁在争端解决机制主渠道地位的同时需通过主动介入、外在纠错和经济外交等方式弥补现有机制的短板和不足。我们宜以“一带一路”的成功实践为依托逐步探讨成立“一带一路投资争端解决中心”的可能性,重视发挥磋商和调解的作用,着力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投资争端解决模式,持续加强对海外投资的法律保护,不断提升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规则制定权和国际话语权。(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刘松,徐国亮[7](2019)在《场域、语境和时域转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维转换》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维在场域、语境和时域发生了转换。其目标是:要让马克思主义走好中国路、说好中国话、引领中国魂。这3个转换是叁位一体、互相促进的。场域转换端正了对待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关系的正确态度,确立了正确的文化立场;语境转换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宣传中的重要地位,厘清了我国文化宣传的正确言说方式和价值导引原则;时域转换彰显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指导地位,标明了中国文化传承的历史方位和发展趋向。(本文来源于《思想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刘畅[8](2019)在《“新旧动能转换”语境下的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国经济快速发展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旧城区历史文化街区显现出环境混乱、管理不当、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成为现代城市角落的“灰色空间”,导致历史文化街区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被忽视、拆除。或将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与城市建设发展割裂对立看待,产生为追求高昂经济回报而盲目的改造历史文化街区的现象。在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大框架下,城市发展要转型升级,势必对城市内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提出新的要求。需要推动社会各主体进行符合新时代历史背景下的新的思考。济南作为山东省省会,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具有独特的泉水景观风貌享誉国内外,如何平衡发展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理论及相关实践进行了综述与分析,阐述了当下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具体含义以及为历史文化街区持续健康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从而得出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思路与方法。同时选取济南芙蓉街-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切入点来探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城市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结合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从“政府”“企业”“居民”叁个层次的需要为立意结合点,提出符合街区发展实际的总体规划思路,进而对重要节点进行满足各类主体发展需求的具体设计,从而使历史文化街区在延续传统风貌和城市历史特色的基础上,适应城市现代化发展,力争使芙蓉街-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模式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提供借鉴与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期刊2019-05-25)

张富民,董家丽[9](2019)在《信息化语境中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的教师教学行为转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教师教学行为既影响课堂教学质量,也影响学生课外学习习惯与学习态度。而大学英语教师是否重视听说教学行为研究与建设对大学英语听说教学质量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信息化语境为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机遇,也为大学英语听说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迫切要求大学英语教师重视和转换听说课教学行为,适应教育信息化要求,提高大学英语听说教学质量,引导和督促学生积极转变课内外大学英语听说教学学习手段与态度,提升大学英语教学效果。(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9年10期)

党李丹[10](2019)在《消费社会语境下短视频产品的符号转换》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短视频成为内容消费行业最具活力的增长点,由短视频衍生出的文字、图像等符号搭载着技术的拟真机器组合成一系列符码,"通过故事和图像为我们提供了象征、神话和资源……它不仅塑造了消费者需求,更在极大程度上促进了日常生活结构的形成"~①。短视频产品从生产到传播再到被消费,符号面临着被创造、协商和想象的转换,在此过程中传达着"关于人群、产品、地点和思想的思考方式"~②。(本文来源于《青年》期刊2019年11期)

语境转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剖析旧动能发展面临的困境,分析新动能发展特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网络安全"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阐述新动能发展对城市空间组织的影响,按照"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思路,以武汉东西湖区网络安全产业园区规划布局为例,结合产业特点及现状自然基地条件,制定了"水系网、活力网、产业网、绿楔网、交通网"五网融合的发展策略,引领城市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城市空间格局和培育创新创业的文化沃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语境转换论文参考文献

[1].王春丽.自媒体语境下大学生思政教育话语转换探析[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2].张庆军.生态保护语境下新旧动能转换的规划对策研究——以武汉东西湖网络安全产业园区规划为例[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8城市生态规划).2019

[3].陈士法,张雨晴.句子语境中英汉—汉英谓语语码转换加工机制的ERP研究[J].英语研究.2019

[4].王杰,石然.论新中国70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历史语境转换与范式创新[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5].武建国,牛振俊,肖晓.政治话语在新媒体传播中的重新语境化和意义转换——以微博中的《公报》为例[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9

[6].冯德恒.身份转换语境下的中国海外投资法律保护研究[D].吉林大学.2019

[7].刘松,徐国亮.场域、语境和时域转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维转换[J].思想教育研究.2019

[8].刘畅.“新旧动能转换”语境下的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D].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19

[9].张富民,董家丽.信息化语境中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的教师教学行为转换研究[J].海外英语.2019

[10].党李丹.消费社会语境下短视频产品的符号转换[J].青年.2019

标签:;  ;  ;  

语境转换论文-王春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