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形石生物地层论文-谢韬,刘石磊,楼雄英,胡智丹,周长勇

牙形石生物地层论文-谢韬,刘石磊,楼雄英,胡智丹,周长勇

导读:本文包含了牙形石生物地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嘉陵江组,牙形石,碳同位素,兴义地区

牙形石生物地层论文文献综述

谢韬,刘石磊,楼雄英,胡智丹,周长勇[1](2019)在《贵州兴义地区下叁迭统嘉陵江组牙形石生物地层及碳同位素记录》一文中研究指出扬子地台嘉陵江组的海相碳酸盐岩地层记录了当时海水的碳同位素变化。贵州兴义地区位于扬子地台西南缘,根据岩性、岩相,嘉陵江组划分为四段,以开阔-局限台地相碳酸盐岩沉积为特点,牙形石生物地层可划分出Parachirognathus-Pachycladina和Neospathodus homeri-N. triangularis牙形石组合带,时代归属于早叁迭世奥伦尼克期。该区坝佑和龙广2条典型嘉陵江组剖面上采集的25件碳酸盐岩样品进行碳同位素测试表明,δ~(13)C值介于-1.7‰~5.9‰,包括2个完整的下降-上升旋回,其高频率的震荡变化是二迭纪生物大灭绝之后生物复苏延迟的直观体现,表现为海洋环境的不稳定性对全球碳循环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地层学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尹家一,寇晓虎,郭俊刚,宋博文,艾承志[2](2019)在《广西全州地区晚泥盆世牙形石和腕足类生物地层》一文中研究指出广西东北部泥盆系发育良好,化石丰富,对研究中国华南地区泥盆纪生物地层具有重要意义。对广西全州地区东山剖面上泥盆统佘田桥组、锡矿山组和孟公坳组进行了系统的化石采集及室内分析,共获得104枚牙形石化石和34件腕足类化石。经鉴定,牙形石共21属19种,腕足类化石共6属9种。根据化石种属在东山剖面上的分布,自下而上可划分出8个牙形石带:Icriodus brecis带,Schmidtognathus hermanni-Polygnathus cristatus带,Schmidtognatus wittekindtii带,Palmatolepis linguiformis带,Palmatolepis triangularis带,Palmatolepis rhomboidea带,Icriodus cornutus带和Palmatolepis gracilis manca-Rhodalepis polylophodontiformis带,指示研究区内佘田桥组、锡矿山组、孟公坳组分别对应国际年代地层单位的弗拉斯阶上部、法门阶下部和法门阶中上部,并通过Palmatolepis triangularis的首现确立了该地区弗拉斯阶和法门阶(F-F)的界线;在东山剖面共划分出2个腕足类组合带:弓石燕(Cyrtospirifer)组合带和云南贝(Yunnanella)-帐幕石燕(Tenticosififer)组合带,它们分别与东山剖面中牙形石Palmatolepis falsiovalis-Palmatolepis linguiformis带、Palmatolepis rhomboidea-Palmatolepis marginifera带对应。(本文来源于《地质通报》期刊2019年06期)

谢韬,刘石磊,黄金元,文芠,楼雄英[3](2019)在《贵州兴义烂滩剖面中—上叁迭统之交鱼类微体化石和牙形石生物地层》一文中研究指出贵州兴义烂滩剖面位于扬子地台西南缘,在该剖面第6层中发现3类辐鳍鱼牙齿化石,其伴生有介形类Cavellina jangyouensis,在12层中发现软骨鱼类鱼鳞化石和2类辐鳍鱼牙齿化石,在第14发现大量的粗菊石Trachyceras sp.。在该剖面上建立了2个牙形石带,自下而上分别为:Paragondolella polygnathiformis和Paragondolella tadpole带。根据牙形石特征,把中晚叁迭世拉丁和卡尼期的界线定于12层底部。该剖面为该区中上叁迭统之交的地层提供了较好的生物地层格架,对地层时代划分及区域对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地质论评》期刊2019年03期)

吴奎,童金南,田力[4](2018)在《广西田东摩天岭剖面早叁迭世牙形石生物地层及其大小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二迭纪-叁迭纪之交的生物大灭绝事件摧毁了古生代海洋生态系统。在经历了漫长的早叁迭世复苏期之后,新的海洋生态系统才得以建立。在这段生态转折期,不同门类的化石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小型化",包括腹足类、介形虫、腕足、有孔虫和牙形石等。本文研究的摩天岭剖面,位于广西田东县作登瑶族乡,发育有完整的下叁迭统。在早叁迭世,该剖面位于南盘江盆地孤立碳酸盐岩台地边缘。经系统的采样分析后,在该剖面共识别出牙形石分子14属56种。根据这些化石,可识别出11个牙形石带,从下往上分别为Hindeodus parvus带、Isarcicella lobata带、Isarcicella isarcica带、Hindeodus postparvus带、Hindeodus sosioensis带、Clarkina carinata-Clarkina planata带、Neospathodus dieneri带、Novispathodus waageni带、Novispathodus pingdingshanensis带、Icriospathodus collinsoni带和Triassospathodus homeri带。对每个层位的牙形石大小进行分析,发现明显的变化,包括Griesbachian早期以及Smithian-Spathian之交的减小以及在Induan-Olenekian之交的增加。牙形石个体大小在早叁迭世多期次的变化,表明生物复苏在这个阶段经历了多期次的变化。Induan-Olenekian之交牙形石显着的个体大小以及分异度的增加,不仅指示了早叁迭世的一次显着生物复苏事件,而且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生态环境的好转。(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09-17)

张再天,孙亚东,赖旭龙[5](2018)在《西南地区拉丁期-卡尼期牙形石生物地层及“卡尼雨季”事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叁迭纪是古生代生态系统向现代生态系统过渡的关键时期,该时期的生物与环境事件研究一直是国际上研究的前沿,近年,晚叁迭世生物,环境事件的研究成为国际上研究的热点和前沿。尽管我国西南地区保存了不同沉积环境下中-晚叁迭世良好的沉积记录,是研究中-晚叁迭世生物地层和事件地层的理想区域,但与我国二迭-叁迭之交、早、中叁迭世牙形石生物地层和生物环境事件的研究相比较,中-晚叁迭世的研究还相对薄弱。生物地层研究薄弱体现在:存在岩石地层单位时代归属不清,生物地层序列不清晰,生物地层划分粗略以及地层对比困难。事件地层主要体现在卡尼雨季事件(e.g.Carnian Pluvial Event or Carnian Humid Episode)的研究上,该事件研究始于西特提斯地区,近年具全球广泛识别的趋势,但该事件的成因机制,具体时限以及相应的生物响应等方面的研究存在争论和较为薄弱,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而我国西南地区存在这一事件的良好地质记录,能够为证实该事件为全球性环境事件,以及该事件西南地区存在的表现形式,诱发机制和生物的响应提供进一步的证据。近年来,本研究组通过对西南地区贵州贞丰踊跃、龙场剖面;关岭天硕、卧龙岗剖面以及云南罗平菜籽塘剖面等不同相区的五条剖面进行详细的牙形石生物地层学,碳同位素化学地层,沉积学,牙形石磷灰石氧同位素古温度重建以及草莓状黄铁矿等研究的基础上,于西南地区拉丁期-卡尼期共识别8个牙形石带,由下至上分别为:Paragondolella foliata;Quadralella polygnathiformis;Quadralella tadpole;Quadralella praelindae;Quadralella aff.auriformis;Quadralella robusta;Quadralella noah;Quadralella ex gr.carpathica带。其中西南地区卡尼雨季事件发生在Quadralella robusta带内,并对应竹杆坡组碳酸盐岩沉积终止,上覆黑色页岩或砂岩沉积。西南地区Quadralella robusta带内的沉积转变可能对应西特提斯地区报道的Mazzaella carnica带对应卡尼雨季沉积转变。我国西南地区卡尼雨季事件伴随着碳酸盐岩沉积终止及碎屑岩沉积;碳同位素负漂,古海水升温事件,海洋缺氧以及相应的牙形石出现多样性减少以及牙形石个体变小的现象。牙形石多样性减少以及个体变小的现象与古海水温度升高以及海水缺氧密切相关。卡尼雨季事件可能与该时期火山爆发密切相关,大量的温室气体输入大气圈导致升温,改变大气环流从而导致了降雨从而形成卡尼雨季。(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09-17)

吕政艺[6](2018)在《湖北恩施与克什米尔地区早叁迭世牙形石生物地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二迭-叁迭纪(P-T)之交发生了显生宙以来最大的一次地球生物灭绝事件。大灾难之后,大约经历近1000万年才完成复苏,生态系统从底层至顶层逐步重建,产生了古生代型生态系结构向中生代型生态系结构转变。为了揭示大绝灭之后生物准确的复苏时间和速率,控制早叁迭世地层的高分辨率时间尺度显得尤为重要。在P-T之交集群灭绝事件中,牙形石没有发生科级和属级的灭绝事件,使得其在二迭-叁迭系地层界线的研究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高精度的牙形石生物地层研究及其化石带的建立能够给古生代-中生代大灭绝事件及其后生物的复苏过程提供精确的时间框架,为实现在不同的海洋沉积环境之间进行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发挥重要作用。我国华南地区广泛分布出露完好的下叁迭统海相碳酸盐岩剖面。这些剖面具有清晰的地质记录以及丰富的生物化石材料,因此华南地区成为进行详细的生物地层学和年代地层学研究的理想地区。然而,与下扬子和上扬子区相比,中扬子区的鄂西地区尚缺少系统的早叁迭世牙形石生物地层研究。P-T之交鄂西建始、甘溪剖面古地理处于扬子碳酸盐岩台地北缘斜坡上,而瑞坪剖面则位于扬子碳酸盐岩台地上,这些剖面具有保存完整的连续海相沉积地层系列,是研究P-T界线至早叁迭世牙形石生物地层以及沉积环境的理想剖面。克什米尔Guryul Ravine剖面在P-T之交位于冈瓦纳北缘,新特提斯洋的南侧,拥有与华南不同的古地理沉积环境,曾是二迭-叁迭系界线GSSP候选剖面之一,被视为研究全球二迭-叁迭系界线(PTB)最理想的剖面。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该剖面的早叁迭世牙形石生物地层已有较多报道。然而,由于受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不稳定的政治环境因素的影响,近叁十年该剖面的牙形石生物地层研究工作受阻甚至一度停止,而煤山GSSP剖面已成为PTB研究的经典剖面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为丰富下叁迭统牙形石资料,提高鄂西地区与克什米尔地区早叁迭世牙形石生物地层划分对比精度,并提供精确的时间格架。本论文选择鄂西地区建始、甘溪和瑞坪剖面以及位于冈瓦纳北缘的克什米尔Guryul Ravine剖面进行系统的早叁迭世牙形石生物地层研究。在研究剖面建立了高精度牙形石生物地层序列,同时探讨研究剖面二迭-叁迭系界线和印度阶-奥伦尼克阶界线的划分,进而与煤山剖面和全球印度阶-奥伦尼克阶GSSP候选剖面——安徽巢湖、印度Spiti剖面等进行广泛对比。研究区早叁迭世牙形石生物地层研究成果主要如下:1.在鄂西地区建立了完善的高精度早叁迭世牙形石生物地层序列。首次在研究剖面建立的关键牙形石带包括:1)Hindeodus parvus带,2)Isarcicella staeschei带,3)Hindeodus postparvus带,4)Hindeodus sosioensis带,5)Clarkina planata带,6)Neoclarkina aff.discreta带,7)Neospathodus dieneri带,和8)Novispathodus waageni带。其中,在建始剖面上二迭统长兴阶还建立了:Clarkina yini带,Clarkina meishanensis带,和Hindeodus changxingensis带;在瑞坪剖面P-T之交建立的4个牙形石带,填补了瑞坪剖面该时期牙形石生物地层研究的空白。同时,在建始和甘溪剖面下叁迭统中识别出丰富的Neospathodus dieneri分子的叁种形态模式,并根据其不同的地层延限,首次在该剖面建立的Neospathodus dieneri带中清晰地分离出Ns.dieneri Morphotype 1亚带,Ns.dieneri Morphotype 2亚带和Ns.dieneri Morphotype 3亚带,有效提高了地层划分对比精度。2.首次在鄂西建始剖面根据牙形石Hindeodus parvus分子的首现位置将该剖面二迭-叁迭系界线精确标定在136-2层。同时,在甘溪剖面亦首次识别出P-T之交的代表性分子Hindeodus parvus和Isarcicella staeschei,对探讨甘溪剖面二迭-叁迭系界线的划分具有重要意义。而在瑞平剖面P-T之交微生物岩中识别出的Hindeodus parvus和Isarcicella lobata分子对探讨微生物岩的时代亦具有重要意义。3.在建始剖面首次识别出丰富的牙形石Novispathodus waageni的亚种Novispathodus waageni eowaageni分子,并根据Nv.waageni eowaageni的首现位置将印度阶-奥伦尼克阶界线精确标定于225层+40 cm处。目前,在甘溪剖面尚未识别出Nv.waageni eowaageni,暂时根据Nv.waageni首现位置将印度阶-奥伦尼克阶界线划在甘溪剖面第64层,距离大冶组底152.34 m的位置。4.本研究在克什米尔Guryul Ravine剖面上二迭统顶部至下叁迭统自下而上建立了7个牙形石带分别为:Hindeodus parvus带,Isarcicella staeschei带,Neoclarkina krystyni带,Neospathodus dieneri带和Novispathodus waageni带,Novispathodus pingdingshanensis带,Triassospathodus homeri带。根据牙形石Hindeodus parvus首现位置将二迭-叁迭系划在E2段52层中部位置,距离E2底部80 cm处,是该剖面已报道的Hindeodus parvus首现的最低位置。同时在该剖面识别出了可作为斯密斯—斯帕斯阶界线划分标志的牙形石Novispathodus pingdingshanensis分子。5.本研究根据建始剖面获得的牙形石材料,分别探讨了Novispathodus waageni eowaageni以及Eurygnathodus costatus可能的个体发生及演化过程。建始剖面识别出的Nv.waageni eowaageni分子极大地丰富了已见报道的Nv.waageni eowaageni化石材料,为开展IOB牙形石的分异演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化石材料;是对巢湖剖面报道的Nv.waageni eowaageni的丰富和补充,同时也成为Nv.waageni eowaageni广泛分布的佐证。为国际印度阶-奥伦尼克阶界线研究提供新的化石支持材料的同时,也为巢湖剖面争取确定为全球印度阶-奥伦尼克阶界线GSSP剖面做出新的贡献。此外,根据在建始剖面IOB层位别出的丰富Eurygnathodus costatus分子,提出和描述了其可能经历的A、B、C、D 4个个体发生及演化阶段的特征,以及其可作为定义IOB辅助标志的重要地层意义,是印度阶-奥伦尼克阶界线研究以及该时期牙形石的分异演化研究的新成果。6.通过本研究,对鄂西和克什米尔地区早叁迭世牙形石生物地层牙形石组合面貌获得了总体认识。研究剖面所建立的牙形石生物地层序列可与煤山全球二迭-叁迭系层型剖面(GSSP)和下叁迭统经典剖面——安徽巢湖剖面以及印度Spiti剖面等能进行全球广泛的对比,有效地提高研究区早叁迭世地层划分对比精度。为研究该时期牙形石的分异、演化研究提供良好素材,在丰富华南以及克什米尔下叁迭统牙形石化石资料的同时为P/T重大地质突变期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提供精确的时间格架。(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期刊2018-05-01)

李娜[7](2018)在《广西宜州拉利地区晚泥盆世牙形石生物地层》一文中研究指出广西的晚泥盆世地层层序完整,含有丰富的牙形石、介形虫、有孔虫等微体化石,是研究晚泥盆世古生物的理想地区。本论文研究区位于南岭成矿带上扬子陆块湘中-桂中被动陆缘盆地的中西部的宜州拉利地区,该区发育出露良好的晚泥盆世地层序列。本论文重点对研究区牛角冲晚泥盆世地层剖面展开牙形石生物地层研究,该剖面包含的岩石地层单元自上而下依次是五指山组、榴江组和东岗岭组。此次采集牙形石样品104个,经过处理获得大量保存完好的牙形石化石。通过对牙形石化石的鉴定,识别出牙形石化石23属53种,划分出6个牙形石化石带,自下而上依次为Polygnathus asymmetricus带、Ancyrognathus triangularis带、Palmatolepis jamicae-P.rhenane带、Palmatolepis linguiformis带、Palmatolepis triangularis带和Palmatolepis crepida带。根据牙形石生物带的分析,得出:榴江组和东岗岭组属于晚泥盆世弗拉斯期,五指山组属于晚泥盆世法门期。由于牙形石Palmatolepis triangularis的首次出现位置在研究剖面13层中距离底部20m处,13层以下各层所取样品均未发现该种,因此推测弗拉斯期和法门期界线(F-F界线)大致位于剖面13层中距离底部20m处,即Palmatolepis triangularis带底部。(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8-05-01)

刘和[8](2018)在《冈底斯南缘雪乡地区麦隆岗组牙形石生物地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西藏雪乡地区麦隆岗组剖面进行了系统的牙形石样品采集,经过了标准的一系列牙形石分析处理后,共获得20枚牙形石标本。经过鉴定分析,得到4属10种牙形石,主要为Epigondolella属和Primatella属,以及Carnepigondolella属等,其中包括Epigondolella aff.stefanionensis,Epigondolella aff.uniformis,Epigondolella aff.vialovi,Primatella permica,Primatella rhomboidale,Primatella rotunda beta,Carnepigondolella spenceri,Carnepigondolella aff.spatulata,Carnepigondolella samuelli,Kraussodontussp等。在收集相关资料后,系统的将其分出了相应的4条牙形石生物带,按照剖面自下而上的顺序分别为:Primatella permica带,Carnepigondolella samuelialpha带,Carnepigondolella aff.spatulata带以及Kraussodontussp带。论文所获得的牙形石生物地层序列与毛力、田传荣(1987)的麦隆岗顶部的叁迭世牙形石带,以及全球的资料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从而确定西藏晚叁迭世麦隆岗组沉积时代。根据鉴定所得结果以及叁条牙形石带划分结果显示,西藏晚叁迭世麦隆岗组为卡尼阶Tuvalian亚阶,并不是前人所得到的诺利阶,所以麦隆岗组时代的研究还存在争议,西藏晚叁迭世牙形石的获得可为其时代精细划分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8-04-01)

梁蕾[9](2017)在《南盘江地区早叁迭世牙形石生物地层及华南早叁迭世牙形石时空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二迭纪-叁迭纪之交发生了显生宙最严重的生物突变事件,导致90%以上的海洋物种以及70%陆地生物科发生灭绝。在这次灭绝事件中,不同生物的灭绝率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古生代类型生物灭绝率远高于其他类型的生物,该现象也进一步导致生态系统结构由古生代类型向中生代以后占据海洋主体的现代类型转变。大灭绝后,极端环境持续,很多类型的生物至中叁迭世才复苏,完整生态系统的重建耗时近千万年。然而,研究表明,牙形动物在大灭绝后大约一百万年的Smithian早期就快速复苏。因而,了解牙形石在早叁迭世快速演化的原因,对探索危机时期生物的残存和复苏机制有重要作用。牙形石是一类分布广泛,且在早叁迭世演化迅速的微体化石,是该时期重要的标准化石,在华南不同的沉积相区都有一定的研究基础。故本文选取华南晚二迭世末期至早叁迭世牙形石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灭绝复苏过程。然而,目前华南盆地相区剖面多无完整的Spathian时期的牙形石序列,不能反映该相区早叁迭世牙形石复苏的面貌。故本文首先选取位于南盘江盆地内的贵州紫云四大寨剖面和望谟甘河桥剖面进行了详细的牙形石生物地层学研究,以建立完整的盆地相区早叁迭世牙形石生物序列。同时,还将位于孤立台地(大贵州滩)斜坡相区的明塘剖面作为盆地与台地之间的过渡相剖面进行了重点研究,以建立两大沉积古地理相区之间的联接。在此基础上,全面收集和整理了来自华南各个沉积古地理相区有较好研究基础的14条二迭系-叁迭系界线及下叁迭统剖面牙形石化石资料,一方面对各剖面的牙形石资料进行了系统整理和分析(包括鉴定核查和数据统计等),另一方面对各剖面的沉积古地理资料进行分析,确定其当时所处的古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进而探索早叁迭世牙形动物的生态分异和复苏演变过程,从而为古生代末大灭绝后,中生代初生物复苏和生态系统重建过程和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也为全面揭示牙形动物这类生态特殊类群在该重大地质突变期的特殊演变历程,提供了新的手段。盆地相区的贵州紫云四大寨剖面,出露有上二迭统(领薅组)至中叁迭统下部(新苑组)的地层。经过多次高密度的牙形石采样分析,结果表明该剖面奥伦尼克阶产牙形石丰富,其中包括8个新种,但印度阶含牙形石较为稀少。根据牙形石的产出情况,在本剖面上共识别出10个牙形石带,自下而上分别为Clarkina yini带,Hindeodus parvus带,Neoclarkina discreta带,Neospathodus dieneri带,Novispathodus waageni带,Guangxidella bransoni带,Novispathodus pingdingshanensis带,Icriospathodus collinsoni带,Triassospathodus homeri带,Chiosella timorensis带。在剖面罗楼组下部的灰岩透镜体中产出有牙形石Hindeodus parvus,但在其下的泥岩中产出丰富的叁迭纪双壳类Claraia wangi和C.griesbachi等,据此认为该剖面上发现的二迭系-叁迭系界线标志牙形石Hindeodus parvus的首现位置应高于叁迭系的实际底界位置,故暂将二迭系-叁迭系界线置于罗楼组底部。Novispathodus waageni首现于剖面罗楼组顶部(第21层),是该剖面印度阶-奥伦尼克阶界线的标志。其上Smithian-Spathian亚阶界线以Novispathodus pingdingshanensis的首现确定于紫云组中部(第30层)。根据首现于新苑组底部灰岩透镜体中的Chiosella timorensis,可将下-中叁迭统界线置于新苑组底部。此外,Scythogondolella milleri在其他地区仅出现于Smithian晚期地层中,而在本剖面上产出于Spathian早期的牙形石Icriospathodus collinsoni带之上,表明该牙形石并未在Smithian晚期的灭绝事件中消失。该剖面的紫云组中还产出丰富的齿台型化石。这些化石的发现表明,齿台型牙形石虽然在中叁迭世才广泛分布到低纬度的特提斯洋地区,但是其在Spathian中期就已经在本地区大量出现。说明该牙形石类群在早叁迭世后期逐渐发生了生态位转移。另一盆地相剖面是位于贵州望谟的甘河桥剖面,本文重点对该剖面上露头连续的下叁迭统印度阶上部至中叁迭统安尼阶下部牙形石生物地层序列进行研究。经多次采样和系统的牙形石样品处理,在该剖面上共发现牙形石9属20种。该剖面Dienerian亚期和Smithian亚期牙形石较少,而Spathian时期牙形石较为丰富。根据牙形石分布,可识别6个化石带,自下而上分别为Neospathodus dieneri带,Novispathodus waageni带,Guangxidella bransoni带,Novispathodus pingdingshanensis带,Triassospthodus homeri带和Chiosella timorensis带。根据Novispathodus waageni的首现,可确定剖面印度阶-奥伦尼克阶界线位于罗楼组的下部(第4层)。Novispathodus pingdingshanensis首现于罗楼组上部(第13层)黑色页岩内的灰岩透镜体中,可作为该剖面Smithian-Spathian界线标志。该剖面下-中叁迭统界线以Chiosella timorensis首现为标志,可确定于新苑组底部凝灰岩层之上的灰岩层中。贵州罗甸明塘剖面位于孤立台地——“大贵州滩”边缘,剖面出露有上二迭统大隆组至中叁迭统坡段组(逐步由二迭纪-叁迭纪之交的盆地相演变为中叁迭世早期的浅水台地相)。对该剖面多次牙形石样品分析处理,共获得牙形石标本2000余枚,其中较为丰富的牙形石化石产出于Spathian中期。根据牙形石分布,该剖面下叁迭统至中叁迭统下部共划分出8个牙形石带,自下而上分别为:Hindeodus parvus带,Neoclarkina discreta带,Neospathodus dieneri带,Novispathodus waageni带,Neospathodus triangularis-Triassospathodus homeri带,Chiosella timorensis带,Nicoraella germanica带和Nicoraella kockeli带。但该剖面Hindeodus parvus首现层位之下的罗楼组底部泥岩中未获得牙形石化石,而产出丰富的宏体动物化石,下部以二迭纪类型的腕足类为主,上部产典型叁迭纪双壳类Claraia等。据此,该剖面的二迭系-叁迭系界线应位于该泥质岩地层中部,即剖面罗楼组底部(第4层下部)。该剖面印度阶-奥伦尼克阶界线可根据Novispathodus waageni首现确定于罗楼组中部(剖面第10层上部),该层位也接近碳同位素正向偏移极值。此外,根据Chiosella timorensis首现层位于可将剖面下-中叁迭统界线确定于罗楼组顶部。为了探索华南二迭纪-叁迭纪之交牙形石灭绝-复苏过程及其生态分异和环境影响因素,本文在对上述3条剖面专题研究的基础上,还对华南另14条研究基础较好的二迭系-叁迭系界线及下叁迭统剖面的牙形石数据进行了系统收集整理和再研究,并根据其古地理位置的不同进行归类整理,以探索其时空分布和演变规律。根据沉积相特征,将这些地层剖面归纳为4类沉积区,分别为台地内部(包括黄芝山、沿沟、打讲、太平、罐子坝、改毛剖面),上斜坡(包括青岩、明塘、关刀剖面),下斜坡(包括四大寨、煤山、甲戎、边阳剖面)和盆地相(包括平顶山西、作登、甘河桥剖面)。在系统收集前人发表的各剖面牙形石材料(也包括本校各研究组早期对这些剖面研究工作中获得的化石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对化石标本和化石图版的系统对比观察和分析,对上述各剖面的牙形石数据进行了全面清理(部分化石进行了修订),共得出晚二迭世末期至早叁迭世的牙形石共有28属113种。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华南早叁迭世牙形石的分异度、灭绝率、新生率以及不同古地理环境的牙形石生物群的种级分异度进行了分类统计。根据以上分析结果可以发现,在二迭纪-叁迭纪之交大灭绝事件中以及之后的Griesbachian早期,牙形动物在各个古地理沉积相区均匀分布;而在其后Griesbachian晚期和Smithian晚期的两次灭绝事件中,牙形动物群向中间水层(即下斜坡)聚集。这两次灭绝事件之间的牙形石分异事件也发生在较深水相区。牙形石的空间分布变化与早叁迭世环境的变化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即高温和缺氧的共同作用可能是导致上述早叁迭世牙形石的两次灭绝的主要原因;而深水区氧化还原条件发生改变可能促进了两次灭绝事件之间Dienerian晚期至Smithian早期牙形石的重新分异发展。另一方面,牙形石在二迭纪-叁迭纪之交大灭绝事件之后均一的分布和形态多样化,可能源自其对灭绝后产生的环境压力的成功快速响应,也体现了其生态适应优势。(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期刊2017-11-01)

吕贝贝[10](2017)在《广西隆林德峨地区晚古生代牙形石生物地层》一文中研究指出广西是中国晚古生代地层发育最好的地区之一。广西隆林德峨地区出露一套连续的晚古生代碳酸盐岩地层序列,为研究晚古生代牙形石生物地层序列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本论文对德峨地区那地-石丫口晚古生代地层剖面进行实测,该剖面包含的岩石地层单元自下而上包括融县组(D3r)、都安组(C1-2d)、黄龙组(C2h)、马平组(C2P1m)、礁灰岩一段(Pbls1)、礁灰岩二段(Pbls2)、礁灰岩叁段(Pbls3)。本次研究采集牙形石样品96个,经分析处理获得了保存较好的牙形石化石。经鉴定识别出牙形石43属52种,自下而上划分出9个牙形石化石带:(1)Palmatolepis marginifera带(晚泥盆世);(2)Palmatolenpis rugose trachyteraPalmatolepis glabra glabra组合带(晚泥盆世);(3)Siphonodella sulcata带(早石炭世);(4)Siphonodella crenulata带(早石炭世);(5)Siphonodella isosticha带(早石炭世);(6)Jinogondolella altudaensis带(中二迭世);(7)Clarkina subcarinata-Clarkina changxingensis组合带(晚二迭世);(8)Clarkina yini带(晚二迭世);(9)Clarkina meishanensis带(晚二迭世)。由于泥盆系与石炭系的界线通常由牙形石Siphonodella sulcata一种的首次出现来标识,该种在研究剖面28层中距离底部2m处的样品中发现,28层以下各层所取样品中均未发现该种,因此推测泥盆系与石炭系的界线大致处于研究剖面28层中距离底部2m处,即Siphonodella sulcata带底部。(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7-05-01)

牙形石生物地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广西东北部泥盆系发育良好,化石丰富,对研究中国华南地区泥盆纪生物地层具有重要意义。对广西全州地区东山剖面上泥盆统佘田桥组、锡矿山组和孟公坳组进行了系统的化石采集及室内分析,共获得104枚牙形石化石和34件腕足类化石。经鉴定,牙形石共21属19种,腕足类化石共6属9种。根据化石种属在东山剖面上的分布,自下而上可划分出8个牙形石带:Icriodus brecis带,Schmidtognathus hermanni-Polygnathus cristatus带,Schmidtognatus wittekindtii带,Palmatolepis linguiformis带,Palmatolepis triangularis带,Palmatolepis rhomboidea带,Icriodus cornutus带和Palmatolepis gracilis manca-Rhodalepis polylophodontiformis带,指示研究区内佘田桥组、锡矿山组、孟公坳组分别对应国际年代地层单位的弗拉斯阶上部、法门阶下部和法门阶中上部,并通过Palmatolepis triangularis的首现确立了该地区弗拉斯阶和法门阶(F-F)的界线;在东山剖面共划分出2个腕足类组合带:弓石燕(Cyrtospirifer)组合带和云南贝(Yunnanella)-帐幕石燕(Tenticosififer)组合带,它们分别与东山剖面中牙形石Palmatolepis falsiovalis-Palmatolepis linguiformis带、Palmatolepis rhomboidea-Palmatolepis marginifera带对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牙形石生物地层论文参考文献

[1].谢韬,刘石磊,楼雄英,胡智丹,周长勇.贵州兴义地区下叁迭统嘉陵江组牙形石生物地层及碳同位素记录[J].地层学杂志.2019

[2].尹家一,寇晓虎,郭俊刚,宋博文,艾承志.广西全州地区晚泥盆世牙形石和腕足类生物地层[J].地质通报.2019

[3].谢韬,刘石磊,黄金元,文芠,楼雄英.贵州兴义烂滩剖面中—上叁迭统之交鱼类微体化石和牙形石生物地层[J].地质论评.2019

[4].吴奎,童金南,田力.广西田东摩天岭剖面早叁迭世牙形石生物地层及其大小演化[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5].张再天,孙亚东,赖旭龙.西南地区拉丁期-卡尼期牙形石生物地层及“卡尼雨季”事件研究[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6].吕政艺.湖北恩施与克什米尔地区早叁迭世牙形石生物地层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8

[7].李娜.广西宜州拉利地区晚泥盆世牙形石生物地层[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

[8].刘和.冈底斯南缘雪乡地区麦隆岗组牙形石生物地层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8

[9].梁蕾.南盘江地区早叁迭世牙形石生物地层及华南早叁迭世牙形石时空演变[D].中国地质大学.2017

[10].吕贝贝.广西隆林德峨地区晚古生代牙形石生物地层[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

标签:;  ;  ;  ;  

牙形石生物地层论文-谢韬,刘石磊,楼雄英,胡智丹,周长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