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扑西林论文-张竹筠,卢丹婷,赵津辰,金祥飞,周衡

阿扑西林论文-张竹筠,卢丹婷,赵津辰,金祥飞,周衡

导读:本文包含了阿扑西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分子排阻色谱法,阿扑西林,聚合物

阿扑西林论文文献综述

张竹筠,卢丹婷,赵津辰,金祥飞,周衡[1](2018)在《分子排阻色谱法测定阿扑西林高分子聚合物》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分子排阻色谱法测定阿扑西林的高分子聚合物。方法采用Xtimate SEC-300球状蛋白亲水改性硅胶分子排阻柱,流动相为pH 7.0的5mmol·L~(-1)磷酸盐缓冲液[5mmol·L~(-1)磷酸二氢钠溶液-5mmol·L~(-1)磷酸氢二钠溶液(39∶61)]-乙腈(97∶3),流速为0.8mL·min~(-1),检测波长280nm。结果显示阿扑西林在0.9760~97.60μg·m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1.000),阿扑西林浓度在0.25~4.0mg·mL~(-1)范围内与聚合物的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2),专属性试验中聚合物峰与主峰均达到完全分离,pH、高温、光照和氧化使聚合物含量增加,生产中应严格控制pH、温度和光照。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定量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阿扑西林中聚合物的检验。(本文来源于《海峡药学》期刊2018年05期)

王莉佳,王虎斌,乔红群[2](2015)在《阿扑西林的体外抗菌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阿扑西林的体外抗菌活性,并与目前临床常用的抗菌谱类似的6种药物进行比较,为阿扑西林在我国的临床应用及了解其抗菌特性提供依据。方法使用从南京、沈阳、广州及成都4地收集并经南京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临床检验科分离鉴定菌株,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液体二倍稀释法和菌落计数等测定各药物的体外抗菌活性,包括最低抑菌浓度、最低杀菌浓度、杀菌曲线等。结果阿扑西林对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以及绝大部分链球菌有很强的抗菌作用,MIC范围基本在0.125~8mg/L之间,其对革兰阳性菌的抗菌作用略优于同类对照药。阿扑西林对革兰阴性菌的MIC90大多为128或>128mg/L,除了流感嗜血菌,黏质沙雷菌的MIC90为16mg/L,变形菌MIC90为64mg/L。阿扑西林对厌氧菌均有很好的抗菌作用,略优于对照药,MIC50值在32~64mg/L之间。各影响因素测定结果表明,细菌接种量、培养基p H值及血清含量变化对阿扑西林的MIC值无明显影响。MBC和杀菌曲线表明,阿扑西林是浓度依赖性杀菌药物。结论阿扑西林是氨基酸衍生的β-内酰胺类半合成广谱青霉素类抗生素,是目前上市的β-内酰胺类中药效最好的抗感染药物之一,与市场同类品种比较有一定优势,市场前景值得期待。(本文来源于《中国抗生素杂志》期刊2015年03期)

杨姣,赵剑,阚启明,甘艳秋,隋红霞[3](2014)在《阿扑西林的体内外抗菌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阿扑西林的抗菌作用。方法体外试验采用平皿二倍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比较药物的90%抑菌范围(MIC90)或者50%抑菌范围(MIC50)。体内试验采用腹腔注射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大肠杆菌分别感染小鼠制备模型,尾静脉注射不同浓度的阿扑西林,观察小鼠1周内的死亡情况。结果阿扑西林对苯唑西林敏感的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肠球菌、非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产气肠杆菌均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阿扑西林对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大肠杆菌感染的小鼠均具有明显的体内保护作用,呈剂量-效应关系。结论阿扑西林在体内和体外均具有明显的抗菌活性。(本文来源于《沈阳药科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7期)

孙学伟,李志刚,倪广才,徐春霞,丁锐[4](2012)在《阿扑西林结构确证的谱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青霉素类抗生素阿扑西林的红外光谱(IR)、紫外光谱(UV)、核磁共振氢谱(1 HNMR)、氢氢相关谱(1 H-1 H COSY)、核磁共振碳谱(13 C NMR)、DEPT谱、碳氢相关谱(HSQC)、质谱(MS)进行了解析,对其所有的NMR谱信号进行了归属,同时讨论了质谱的主要碎片离子的可能的裂解方式和红外特征吸收峰所对应的官能团的振动形式.通过多种波谱技术确证了阿扑西林的结构.(本文来源于《波谱学杂志》期刊2012年04期)

罗阿利,陈静茹,申昕,宋延平[5](2012)在《阿扑西林在小鼠体内抑菌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阿扑西林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内抗菌作用。方法以最小致死量的金黄色葡萄球菌(7.5×107个)、铜绿假单胞菌(7.5×107个)腹腔注射感染小鼠,2h后尾静脉注射阿扑西林,1d1次,连续3d,连续7d观察感染小鼠的生存期及致死率。结果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小鼠生存期为2.83±0.94d,致死率为100%。哌拉西林钠及试品1.33,0.668和0.332g.kg-1的生存期分别为6.25±0.75,6.33±0.78,5.42±1.24和4.42±1.62d(P<0.01),致死率分别为58.33%,50.00%,66.67%和75.00%;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小鼠生存期为2.75±1.06d,致死率为100%,而哌拉西林钠及本品1.33,0.668和0.332g.kg-1的生存期分别为6.33±0.89,6.42±0.79,6.17±1.03和4.83±1.64d(P<0.01);致死率分别为50.00%,41.67%,58.33%和66.67%。结论阿扑西林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且在同等剂量下优于哌拉西林钠。(本文来源于《西北药学杂志》期刊2012年06期)

张峥,王垠辉,马红梅,徐红贵,吴坚[6](2012)在《阿扑西林合成新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阿扑西林合成工艺路线的优化。方法以D-天冬氨酸和阿莫西林为原料,采用乙酰乙酸乙酯保护的天冬甲酰胺,与特戊酰氯形成混合酸酐,经缩合,脱保护,得到阿扑西林。结果目标化合物经IR,1H-NMR验证化学结构,总收率较高,纯度≥99%,质量符合日本药典要求。结论采用本新方法制备阿扑西林,操作简便,毒性和对环境的压力较小,收率高,产物稳定,已用于中试生产和试生产。(本文来源于《中国抗生素杂志》期刊2012年10期)

邹巧根,葛正祥,韦萍[7](2011)在《HPLC法测定阿扑西林的有关物质》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阿扑西林有关物质测定的HPLC方法。采用Kromasil C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以0.05 mol/L磷酸二氢钾缓冲液(用2 mol/L氢氧化钾溶液调节pH值至5.5)为流动相A,以乙腈为流动相B,进行梯度洗脱;柱温为30℃;体积流量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80 nm。结果在该色谱条件下,阿扑西林与各中间体及降解产物均得到良好分离,最低检测限与最低定量限分别为4.2 ng与14.0 ng。所建立的方法适用于阿扑西林的有关物质研究。(本文来源于《药物生物技术》期刊2011年06期)

唐广安,许激扬,邹巧根[8](2009)在《半合成青霉素类抗生素阿扑西林的合成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优化半合成青霉素类抗生素阿扑西林的合成路线。方法:以D-天门冬氨酸和阿莫西林叁水酸为原料,经过6步反应形成产物。结果:经过IR,1H-NMR和13C-NMR分析,证明产物是阿扑西林。结论:本方法原料易得,反应条件温和,成本低,易于放大生产。(本文来源于《中国新药杂志》期刊2009年10期)

彭彬[9](2009)在《两种具有抗菌活性的药物阿扑西林和木犀草素的合成与纯化的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阿扑西林和木犀草素是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的两种药物。分属于青霉素类和黄酮类化合物。阿扑西林目前尚未在国内生产及使用,而依靠植物提取制备木犀草素已远远无法满足科学研究及临床应用上的需求。因此对这两种药物进行合成与纯化的相关研究,对提高我国人民的健康水平,改变国内抗菌药物耐药现象严重的现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两种具有抗菌活性和良好发展潜力的药物阿扑西林和木犀草素进行了合成研究,重新设计并改进了原有合成路线及工艺,针对产品合成及纯化过程中的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相关探索,涉及活性酯制备机理的理论研究,及芦丁木犀草素固液平衡性质的研究。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论文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对阿扑西林和木犀草素这两种具有抗菌活性的药物的相关背景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二章分别尝试以叔丁氧羰基(BOC)和苄氧羰基(Cbz)作为D-天冬氨酸-β-甲酯的氨基保护基,经5步反应合成阿扑西林。成功以Cbz路线获得最终产物。对各步反应的产物进行了结构鉴定,并对部分反应的机理及试验进行了讨论。第叁章对阿扑西林合成过程中活性酯制备步骤的反应产物及副反应产物进行了结构鉴定,对该步反应的可能机理进行了推理,并用量子化学中密度泛函的方法研究了琥珀酰亚胺活性酯合成的反应历程,在6-31G(d)的水平上对反应各驻点及过渡态的结构进行了优化和频率分析,并对反应各阶段的活化能进行了计算。讨论了反应温度、EDC·HCl滴加速度及反应时间对反应进程的影响。第四章以芦丁为原料,在Na2S2O4的存在下微波辅助加热,合成了木犀草素。采用微波加热技术辅助反应时间仅为传统加热工艺的1/8左右。为优化合成产品的精制纯化工艺,对芦丁和木犀草素的固液平衡性质进行了研究:分别建立了RP-HPLC对芦丁和木犀草素的含量测定方法。用化学分析法测定了芦丁在7种纯溶剂和乙醇+水混合体系、木犀草素在8种纯溶剂和乙醇+水混合体系中的溶解度,对各自溶解度数据所表现出的规律进行了分析和总结。针对芦丁在乙醇水溶液中溶解度所表现出来的特殊现象,以TG/DSc和SEM为手段,研究了芦丁在不同比例的乙醇+水混合溶剂中得到的晶体的物化性质。第五章以半经验的叁参数方程关联测得的芦丁和木犀草素的溶解度数据,关联结果令人满意。根据试验数据和理论分析,提出了一种较为理想的木犀草素产品纯化工艺。在最后一章中,我们对所有的实验工作进行了总结,认识其中的不足,并提出了后续研究的思路。(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9-03-01)

阿扑西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评价阿扑西林的体外抗菌活性,并与目前临床常用的抗菌谱类似的6种药物进行比较,为阿扑西林在我国的临床应用及了解其抗菌特性提供依据。方法使用从南京、沈阳、广州及成都4地收集并经南京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临床检验科分离鉴定菌株,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液体二倍稀释法和菌落计数等测定各药物的体外抗菌活性,包括最低抑菌浓度、最低杀菌浓度、杀菌曲线等。结果阿扑西林对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以及绝大部分链球菌有很强的抗菌作用,MIC范围基本在0.125~8mg/L之间,其对革兰阳性菌的抗菌作用略优于同类对照药。阿扑西林对革兰阴性菌的MIC90大多为128或>128mg/L,除了流感嗜血菌,黏质沙雷菌的MIC90为16mg/L,变形菌MIC90为64mg/L。阿扑西林对厌氧菌均有很好的抗菌作用,略优于对照药,MIC50值在32~64mg/L之间。各影响因素测定结果表明,细菌接种量、培养基p H值及血清含量变化对阿扑西林的MIC值无明显影响。MBC和杀菌曲线表明,阿扑西林是浓度依赖性杀菌药物。结论阿扑西林是氨基酸衍生的β-内酰胺类半合成广谱青霉素类抗生素,是目前上市的β-内酰胺类中药效最好的抗感染药物之一,与市场同类品种比较有一定优势,市场前景值得期待。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阿扑西林论文参考文献

[1].张竹筠,卢丹婷,赵津辰,金祥飞,周衡.分子排阻色谱法测定阿扑西林高分子聚合物[J].海峡药学.2018

[2].王莉佳,王虎斌,乔红群.阿扑西林的体外抗菌作用研究[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5

[3].杨姣,赵剑,阚启明,甘艳秋,隋红霞.阿扑西林的体内外抗菌作用[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14

[4].孙学伟,李志刚,倪广才,徐春霞,丁锐.阿扑西林结构确证的谱学研究[J].波谱学杂志.2012

[5].罗阿利,陈静茹,申昕,宋延平.阿扑西林在小鼠体内抑菌作用研究[J].西北药学杂志.2012

[6].张峥,王垠辉,马红梅,徐红贵,吴坚.阿扑西林合成新工艺研究[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2

[7].邹巧根,葛正祥,韦萍.HPLC法测定阿扑西林的有关物质[J].药物生物技术.2011

[8].唐广安,许激扬,邹巧根.半合成青霉素类抗生素阿扑西林的合成改进[J].中国新药杂志.2009

[9].彭彬.两种具有抗菌活性的药物阿扑西林和木犀草素的合成与纯化的相关研究[D].浙江大学.2009

标签:;  ;  ;  

阿扑西林论文-张竹筠,卢丹婷,赵津辰,金祥飞,周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