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性型论文-付德来,陈宇熹,郭庆丰,毛丽慧,费姣

有性型论文-付德来,陈宇熹,郭庆丰,毛丽慧,费姣

导读:本文包含了有性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虫生真菌,座壳孢,代谢产物,生物活性

有性型论文文献综述

付德来,陈宇熹,郭庆丰,毛丽慧,费姣[1](2018)在《座壳孢及其有性型(子囊菌门)代谢产物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座壳孢及其有性型是一类重要的虫生真菌,隶属子囊菌门、粪菌纲、肉座菌目、麦角菌科,能寄生粉虱和蚧类昆虫,可开发成一种环境友好型的生物农药。座壳孢及其有性型属成员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该类群物种、栖息环境和生态适应的多样性使它们的代谢产物化学结构及其生物活性彰显出多样性特点,结构和功能多样的真菌代谢产物已成为发现新药先导化合物的重要资源。虫生真菌因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多种生存环境形成了与众不同的适应寄主特性及代谢通路,明显提高获得新颖结构、显着活性的代谢产物的几率,目前已是药物重点研发的领域。在座壳孢及其有性型代谢产物研究中已报道了萜类、黄酮类、醌类、环肽和甾醇等多种化合物,并具有抗肿瘤、抗疟疾、抗菌和杀虫等多种生物活性,可在农业、工业和医药保健等方面应用。本文对近年座壳孢及其有性型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为促进座壳孢及其有性型代谢产物的深入研究、开发利用和新药创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菌物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孙朝华[2](2017)在《苹果树腐烂病菌有性型单孢菌株生物学特性及其无性后代致病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苹果树腐烂病是由黑腐皮壳属(Valsa spp.)引起的一种为害苹果树的枝干、果实等多个部位并对树体造成重大危害的病害之一。该病可使苹果树主干枯死,树势衰弱,发生严重时可造成果园大量减产,果实品质严重下降,甚至毁园等现象。近年来该病在我国苹果产区普遍发生,给我国苹果产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综合已有文献发现,关于苹果树腐烂病病原菌种类鉴定、无性型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方面的报道较多。但是对苹果树腐烂病菌有性型生物学特性、是否可以形成无性后代及其在苹果树腐烂病发生流行中的作用以及其与无性型的关系缺乏研究。因此本研究针对以上现存问题,采用单孢分离技术对苹果树腐烂病菌有性型进行分离、其单孢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及有性型单孢菌株的无性型后代与原无性型菌株间的比较,得出以下结果:1苹果树腐烂病菌有性型单孢分离通过单孢分离共获得了16株苹果树腐烂病菌有性型单孢菌株,在PDA培养基上,于25℃、黑暗条件下培养7d长满培养皿,菌落正面与背面均为乳白色,菌丝浓密,且连续培养30d未产生子实体。有性型单孢菌株具有致病力,且其致病力显着低于无性型菌株,在30d左右,有性型单孢菌株在离体枝条上形成了无性子实体。2苹果树腐烂病菌有性型单孢菌株生物学特性研究有性型单孢菌株的生长温度范围为15~32℃,最适生长温度为25℃。有性型单孢菌株均能在p H范围为3~9的条件下生长,最适生长p H为6,酸性条件更适宜其菌丝生长。光照可以明显促进有性型单孢菌株菌丝的生长。有性型单孢菌株对各供试碳源利用程度基本相同,其对葡萄糖的利用程度最大,可为最佳碳源,其次是麦芽糖和乳糖。有性型单孢菌株可能存在较高效率的氮代谢途径,氮源种类对有性型单孢菌株的生长影响很大,对酵母膏的利用程度最高,对牛肉膏和蛋白胨的利用程度次之,硫酸铵利用程度最低。3有性型单孢菌株无性后代培养性状观察苹果树腐烂病菌有性型单孢菌株随机配对,在供试的5种培养基上,25℃暗培养不能形成子囊壳。部分组合在菌落交界处产生了黑色分生孢子器,随培养时间的延长有分生孢子角溢出,部分组合未产生分生孢子器且在菌落交界处出现了明显的裂痕,苹果树腐烂菌有性型单孢菌株存在体细胞不亲和性反应。在PDA培养基上产生分生孢子器的数量显着高于ABA培养基,分生孢子成熟时间为14d。有性型单孢菌株产生的分生孢子器黑色,球形,单个或多个腔室,腔室之间的分界不明显,其无性后代的分生孢子相比原菌株分生孢子萌发力和致病力较弱。4苹果树腐烂病不同菌株潜育期的比较在各外界因素的影响下有性型单孢菌株无性后代的潜育期显着长于原无性型菌株的潜育期。苹果树腐烂病菌的潜育期随保湿时间的延长而缩短,温度对苹果树腐烂病潜育期影响显着,在25℃时潜育期最短,苹果树腐烂病在嫩枝上潜育期最短,在光暗交替条件下(12h黑暗+12h光照)时潜育期最短。(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付德来,臧相云,何肖云,邱君志[3](2016)在《座壳孢及其有性型天然产物的研究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座壳孢及其有性型是一类重要的虫生真菌,具有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及培养简便等特点,并且在遗传进化和生态适应等方面彰显出极其丰富的多样性,是用于害虫生物防治、产生天然活性化合物和发现新颖结构的理想资源。国内外学者在座壳孢及其有性型天然产物方面的研究工作日益活跃,报道了萜类、黄酮类、醌类、环肽以及甾醇等多种化学成分,并展示出较好的抗肿瘤、抗菌、杀虫和抗疟疾等生物活性。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小组的研究情况,对座壳孢及其有性型天然产物研究现状做一简要概述,为促进该菌及相关类群天然产物的研究与开发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菌物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6-08-19)

刘铁志[4](2015)在《卫矛生白粉菌有性型在中国的发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冬青卫矛Euonymus japonicus上的白粉菌常以无性型发生,通常被鉴定为Erysiphe euonymi-japonici(Vienn.-Bourg.)U.Braun&S.Takam.[≡Microsphaera euonymi-japonici Vienn.-Bourg.]。然而,该种除模式标本(可能已遗失)外,再没采到过与原描述相符的有性型标本。Braun&Cook(2012)把此种列为可疑种,同时基于采自法国具有全型的材料发表了一新种:卫矛生白粉菌Erysiphe euonymicola U.Braun[无性型:Pseudoidium euonymi-japonici(Arcang.)U.Braun&R.T.A.Cook]。2015年1月,笔者在北京市朝阳区采到一份冬青卫矛白粉菌标本,子囊果埋生于菌丝斑块内,直径80–110μm,附属丝4–8根,长为子囊果直径的1–1.3(–1.7)倍,顶端二叉状分枝0–3次;子囊3–6个,40–60×25–45μm;子囊孢子(4–)5–7(–8)个,17.5–25×10–15μm。除附属丝尚未成熟,分枝次数较少外,其他特征与Erysiphe euonymicola基本一致。这是该菌有性型在中国的首次发现。(本文来源于《中国菌物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09-20)

石锐[5](2011)在《北京地区壳囊孢及其有性型的分类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Cytospora及其有性型是重要的植物病原菌,能侵染70余种木本植物,严重影响树木的生态作用及经济作用。我国对该类病原菌的分类学研究相对薄弱,已有的记录存在病原鉴定不准确,寄主谱系、形态特征描述不完整,潜在同物异名等问题。本研究采集了北京地区林木上的壳囊孢菌,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结合的方法,对其种类进行了鉴定,并描述了形态学特征。同时探索了该类真菌分类学的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收集了分布于北京地区13个植物属上的壳囊孢及其有性型标本149份,鉴定并记述了该类真菌有性型9种,包括Valsa sordida、V. ambiens、V. malicola、V. subclypeata、V. eugeniae、V. ceratosperma、L. niveum、L. sequoiae、L. persoonii,无性型11种,包括C. chrysosperma、C. ambiens、C. schulzeri、C. subclypeata、C. mali、C.sacculus、C.pini、C.pruinosa、C.nivea、C. eucalypti、C. carbonacea。(2)依据子实体形态特征将所收集的标本鉴定为Lecostoma和Valsa。其中Valsa属的子囊壳排列方式划分为子囊壳环形排列和子囊壳簇生两组。无性型子实体可划分为7类:cytophomoid, cyclocytosporiod, torsellioid, cytosporoid labyrinthin, cytosporoid rosette, leucocytosporoid labytinthine and leucotoreslloid。(3)该类真菌培养性状多样性较丰富。在PDA培养基上,其菌落呈乳白色至浅灰色,部分菌株菌落颜色随培养时间的加长,菌落中心颜色加深或辐射状加深;分生孢子器在菌落表面的分布方式有随机排列、辐射状排列和环形排列等3种类型。(4)本研究发现同一种壳囊孢菌能够产生在不同属,甚至不同科的寄主植物上。因此,依据寄主植物种类划分壳囊孢菌的种类存在一定问题。(5)ITS序列分析以及通过最大简约法(MP)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各菌种的划分结果正确;但形态学划分的属及亚属(组)中的相应菌种没有完全聚集在一起,因此属及亚属(组)分类单元划分,需要更深一步的研究。(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1-04-01)

王滢滢[6](2009)在《中国座壳孢及其有性型的资源调查和遗传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座壳孢菌及其有性型菌是一类重要的昆虫病原真菌,主要寄生粉虱和介壳虫等农林害虫,具有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和对害虫控制作用持久等特点,在害虫生物防治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座壳孢及其有性型的种类分布在热带地区和温带地区,在我国的华东地区以及四川等地均有发现。系统调查和收集我国的座壳孢菌有性型资源并对所获取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等进行评估,能形成我国重要微生物资源的储备,为真菌资源的利用创造条件。本研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重点补充采集我国华东地区的资源,依据经典形态学、菌种培养性状等特征鉴定了所采集的标本。共发现座壳孢15个种,它们是: Aschersonia aleyrodis Webber、A. badia、A. basicystis、A. blumenaviensis、A. brunnea、A. ceramichroa、A. coffeae、A. duplex、A. fimbriata、A. hainanensis、A. macrostroma、A. marginata、A. microspore、A. taitensis、A. tamurai。其中包括3个新种:A. hainanensis、A. macrostroma、A. microspore和4个新记录种:A. brunnea、A. ceramichroa、A. coffeae、A. fimbriata。同时发现了座壳孢及其有性型同时出现的样品,初步鉴定座壳孢有性型的5个种,包括:Hypocrella hirsuta、Moelleriella libera、M. ochracea、M. raciborskii和M. zhongdongii。基于核糖体大亚基基因(large subunit ribosomal DNA)以及延长因子(elongation factor -1)两种遗传标记比较了样本序列差异,进一步推断不同类群之间的差异,为最终揭示座壳孢及其有性型菌的遗传多样性提供了资料。(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09-04-01)

左登平[7](2008)在《虫草有性型及其无性型关系的分子确证》一文中研究指出虫草属真菌寄主范围较狭窄,但其生活史中存在着有性型和无性型两种不同阶段,在两者对应关系的确证上,Koch法则最可靠,即把无性型接种到相应的寄主上培养出子实体,但由于很多虫草的天然生长条件很难模拟,难以培养出子实体,所以很难推广应用,其它几种生物学的确证方法也都各有其局限性。然而,近些年来,分子生物学手段在虫草有性型及无性型对应关系的确证方面逐渐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ITS区是rDNA转录单位的一个部分,它是由两个不编码的ITS1和ITS2构成,由于ITS区相对较短,PCR容易将其扩增,且该区在属内种间具长度的保守性和核苷酸序列的高度变异性。因此,利用测定并比较虫草有性型标本及其假定无性型的DNA ITS区序列以确证两者的对应关系,从而弥补一般生物学确证的不足。在生物学确证和形态学鉴定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对核糖体ITS区序列(rDNA ITS)的分析,研究了部分虫草无性型菌株及有性型标本之间的对应关系,并对一些虫草的无性型进行了形态学的培养观察。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台湾虫草和其无性型黄山被毛孢的ITS区序列完全一致,从分子水平上进一步确证了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在黄山被毛孢和被毛孢属的其它种所作的系统进化树上,台湾虫草和黄山被毛孢在一个分支上,支持率为100%,系统发育树可分为两个主要分支,一支由C.sinensis、H.sinensis、C.cochlidiicola、C.heteropoda和H.rhossiliensis构成,另一支有C.formosana、H.huangshanensis和C.heteropoda构成。可见台湾虫草和黄山被毛孢是同一物种生长的不同阶段,即黄山被毛孢为台湾虫草的无性型,台湾虫草的无性型归为被毛孢属较为合理。根足虫草琅琊山变种和其无性型根足被毛孢的ITS区也完全一致。在根足被毛孢和被毛孢属的其它种所作的系统进化树上,根足虫草琅琊山变种和根足被毛孢在一个分支上,且支持率为100%,而和被毛属其它种的差异明显,和白僵菌属及绿僵菌属差异则更显着。可见,根足被毛孢是根足虫草琅琊山变种的无性型,其归为被毛孢属较为合理。这和形态学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对粉被玛利亚霉、蚁被毛孢、紫色野村菌、细脚拟青霉、长座被毛孢,以及草剃虫草和珊瑚虫草的假定无性型的序列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它们分别是粉被虫草、蚁虫草、柱形虫草、高雄山虫草、长座虫草的无性型,草剃虫草和珊瑚虫草的无性型分离正确。本室以前鉴定的双梭孢虫草应是粉被虫草。粉拟青霉和蝙蝠蛾拟青霉的序列相似度很高,可能是同物异名。通过和GenBank数据库比对发现珊瑚虫草与Pochonia属真菌的序列相似率比较高,这与形态学的鉴定结果也相一致。草剃虫草的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登录的绿僵菌属和轮枝孢属的序列较为接近,其无性型的归属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期刊2008-06-01)

陈嵘,吕国忠,刘志恒[8](2008)在《我国部分地区自然发酵豆酱中的曲霉菌及其有性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我国42个地区的自然发酵酱醅和酱醪样品中分离得到曲霉Aspergillus及其有性型真菌20种,其中优势曲霉菌种类为A.tubingensis、A.flavus、A.niger、A.ochraceus、A.candidus和A.fumigatus。调查研究发现,从酱醅和酱醪样品中分离出黄曲霉的频率较高,表明自然发酵豆酱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研究中分离获得的曲霉菌株有望用于纯种制曲或特殊风味豆酱的工业化生产。(本文来源于《菌物学报》期刊2008年03期)

章初龙,徐同[9](2003)在《木霉属及其有性型分类学与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自1969年Rifai提出第一个木霉属的分类系统以来,木霉属及其有性型的分类学和分子系统学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特别是近年来,木霉属内组、种之间的分类变动较大,本文对木霉属及其有性型的分类学和分子系统学研究所取得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期刊2003年04期)

王龙,孔华忠[10](2002)在《中国西北地区青霉及其有性型初报(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报道分离自中国西北地区—新疆、青海、甘肃和陕西的青霉菌Penicillium及其有性型正青霉Eupenicillium和篮状菌Talaromyces共47种,包括叁个中国新记录种: 皮壳正青霉Eupenicillium crustaceum,真灰绿正青霉Eupenicillium euglaucum和西奈正青霉Penicillium sinaicum,并对此叁个种作了描述并附线条图和子囊孢子的扫描电镜照片。(本文来源于《菌物系统》期刊2002年04期)

有性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苹果树腐烂病是由黑腐皮壳属(Valsa spp.)引起的一种为害苹果树的枝干、果实等多个部位并对树体造成重大危害的病害之一。该病可使苹果树主干枯死,树势衰弱,发生严重时可造成果园大量减产,果实品质严重下降,甚至毁园等现象。近年来该病在我国苹果产区普遍发生,给我国苹果产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综合已有文献发现,关于苹果树腐烂病病原菌种类鉴定、无性型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方面的报道较多。但是对苹果树腐烂病菌有性型生物学特性、是否可以形成无性后代及其在苹果树腐烂病发生流行中的作用以及其与无性型的关系缺乏研究。因此本研究针对以上现存问题,采用单孢分离技术对苹果树腐烂病菌有性型进行分离、其单孢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及有性型单孢菌株的无性型后代与原无性型菌株间的比较,得出以下结果:1苹果树腐烂病菌有性型单孢分离通过单孢分离共获得了16株苹果树腐烂病菌有性型单孢菌株,在PDA培养基上,于25℃、黑暗条件下培养7d长满培养皿,菌落正面与背面均为乳白色,菌丝浓密,且连续培养30d未产生子实体。有性型单孢菌株具有致病力,且其致病力显着低于无性型菌株,在30d左右,有性型单孢菌株在离体枝条上形成了无性子实体。2苹果树腐烂病菌有性型单孢菌株生物学特性研究有性型单孢菌株的生长温度范围为15~32℃,最适生长温度为25℃。有性型单孢菌株均能在p H范围为3~9的条件下生长,最适生长p H为6,酸性条件更适宜其菌丝生长。光照可以明显促进有性型单孢菌株菌丝的生长。有性型单孢菌株对各供试碳源利用程度基本相同,其对葡萄糖的利用程度最大,可为最佳碳源,其次是麦芽糖和乳糖。有性型单孢菌株可能存在较高效率的氮代谢途径,氮源种类对有性型单孢菌株的生长影响很大,对酵母膏的利用程度最高,对牛肉膏和蛋白胨的利用程度次之,硫酸铵利用程度最低。3有性型单孢菌株无性后代培养性状观察苹果树腐烂病菌有性型单孢菌株随机配对,在供试的5种培养基上,25℃暗培养不能形成子囊壳。部分组合在菌落交界处产生了黑色分生孢子器,随培养时间的延长有分生孢子角溢出,部分组合未产生分生孢子器且在菌落交界处出现了明显的裂痕,苹果树腐烂菌有性型单孢菌株存在体细胞不亲和性反应。在PDA培养基上产生分生孢子器的数量显着高于ABA培养基,分生孢子成熟时间为14d。有性型单孢菌株产生的分生孢子器黑色,球形,单个或多个腔室,腔室之间的分界不明显,其无性后代的分生孢子相比原菌株分生孢子萌发力和致病力较弱。4苹果树腐烂病不同菌株潜育期的比较在各外界因素的影响下有性型单孢菌株无性后代的潜育期显着长于原无性型菌株的潜育期。苹果树腐烂病菌的潜育期随保湿时间的延长而缩短,温度对苹果树腐烂病潜育期影响显着,在25℃时潜育期最短,苹果树腐烂病在嫩枝上潜育期最短,在光暗交替条件下(12h黑暗+12h光照)时潜育期最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有性型论文参考文献

[1].付德来,陈宇熹,郭庆丰,毛丽慧,费姣.座壳孢及其有性型(子囊菌门)代谢产物研究进展[J].菌物学报.2018

[2].孙朝华.苹果树腐烂病菌有性型单孢菌株生物学特性及其无性后代致病力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7

[3].付德来,臧相云,何肖云,邱君志.座壳孢及其有性型天然产物的研究现状[C].中国菌物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6

[4].刘铁志.卫矛生白粉菌有性型在中国的发现[C].中国菌物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5

[5].石锐.北京地区壳囊孢及其有性型的分类学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

[6].王滢滢.中国座壳孢及其有性型的资源调查和遗传多样性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9

[7].左登平.虫草有性型及其无性型关系的分子确证[D].安徽农业大学.2008

[8].陈嵘,吕国忠,刘志恒.我国部分地区自然发酵豆酱中的曲霉菌及其有性型[J].菌物学报.2008

[9].章初龙,徐同.木霉属及其有性型分类学与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3

[10].王龙,孔华忠.中国西北地区青霉及其有性型初报(英文)[J].菌物系统.2002

标签:;  ;  ;  ;  

有性型论文-付德来,陈宇熹,郭庆丰,毛丽慧,费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