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冲火焰论文-王林,柳朝晖,李鹏飞,高林,高海东

对冲火焰论文-王林,柳朝晖,李鹏飞,高林,高海东

导读:本文包含了对冲火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对流,灰气体加权,扩散火焰,无焰燃烧

对冲火焰论文文献综述

王林,柳朝晖,李鹏飞,高林,高海东[1](2019)在《基于WSGGM模型修正的对冲火焰燃烧分区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灰气体加权平均模型(Weighted Sum of Gray Gases Model,WSGGM)对对流扩散火焰模型(OPPDIF)中的能量方程进行修正,并对高温扩散均相燃烧结构模型(Hot Diluted Diffusion Ignition,HDDI)在常规空气和富氧环境进行对冲火焰燃烧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相对于标准模型,采用修正模型所得到的温度分布在常规空气和富氧气氛下均较低且温度分布特性变化较大。本文进一步明确无焰燃烧的临界条件,对高温扩散均相燃烧模型分析表明,在T_f较高且X_f较低时,甲烷燃料的化学热解区域消失,燃料在燃烧周期内只表现出热释放特性。通过建立的燃烧区域和燃烧路径分析得知,无焰富氧燃烧相比于空气无焰燃烧更容易达到但更难维持,而相对于常规有焰燃烧,无论是在常规空气气氛下还是在富氧气氛下,其化学反应速率均下降一个量级。而由于富氧环境下的CO_2富集,抑制了H和OH基团的生成,使得C1反应链更加具有活性。(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亢银虎,张朋远,刘葱葱,马江泽,卢啸风[2](2019)在《基于化学爆炸模式分析方法的乙烯对冲扩散火焰熄火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重点探讨了化学爆炸模式分析(CEMA)在熄火机理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理论及可行性,研究了化学反应/热质混合相互作用对熄火的影响,并利用爆炸因子和分叉因子的概念,确定出主导乙烯火焰熄火极限的关键反应动力学因素。结果表明:具有正特征值的CEM首次出现在熄火极限附近火焰化学当量等值面处,因此它可作为判断熄火的重要依据。火焰的熄火极限是放热与链分支、中断反应综合作用的结果,链分支反应R32(H+O_2===O+OH)和放热反应R81(OH+CO===H+CO_2)对乙烯熄火极限的影响最显着,增大这两步反应速率能极大地扩宽燃烧稳定范围;而增大链中断反应R49(H+HCO===H_2+CO)的速率会缩小燃烧稳定范围。基于CEMA方法与爆炸因子、分叉因子的概念,可系统地揭示详细反应动力学对熄火的影响机理。(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唐勇,姚强,崔巍,卓建坤,李水清[3](2018)在《介质阻挡放电作用下对冲扩散火焰的着火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设计了一种大气压条件下介质阻挡放电(DBD)装置,与对冲火焰的同轴射流喷嘴耦合,研究等离子体对于甲烷扩散火焰着火特性的促进作用。实验表明,放电条件下的着火温度下降约100~200 K。通过OPPDIF开展数值模拟,解耦等离子体助燃的热效应和化学效应,结果显示着火温度对于化学效应更敏感。放电过程中生成的CH_2,通过甲烷氧化的低温化学路径,对着火温度有显着的改善效果。(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刘昕昶,鄢晓忠,敬佩,李佩,张艺漫[4](2017)在《660MW超临界对冲火焰锅炉水冷壁高温腐蚀原因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超临界对冲火焰锅炉高温腐蚀经常发生的原因及腐蚀机理,以某660 MW超临界对冲火焰锅炉为研究对象,通过燃煤特性分析、水冷壁的厚度测量、炉内水冷壁周围气氛条件测试,以及对腐蚀产物的SEM分析、EDS分析、XRD分析来研究引起水冷壁高温腐蚀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超临界对冲火焰锅炉水冷壁高温腐蚀主要发生在水冷壁两侧墙的各层燃烧器等高处的高温负荷区;炉内的高温腐蚀是不均匀的,主要是由煤燃烧产生的硫化物及燃烧所需氧与水冷壁高温氧化及高温硫化的作用造成;炉膛下部形成的还原性气氛条件,使H_2S浓度升高,该区域高温腐蚀更加严重。(本文来源于《中国电力》期刊2017年05期)

刘昕昶[5](2017)在《超临界对冲火焰锅炉水冷壁高温腐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燃煤锅炉中高温腐蚀问题普遍存在,尤其是在超临界锅炉中腐蚀情况更为严重,影响了机组运行的经济性和安全性。目前关于超临界锅炉高温腐蚀的研究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腐蚀问题。研究超临界对冲火焰锅炉水冷壁高温腐蚀,对于认清超临界锅炉水冷壁高温腐蚀的过程,增加超临界机组的安全、经济、可靠性,保障我国的供电稳定及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理论分析燃煤锅炉水冷壁高温腐蚀的机理,并结合超临界机组的特点,分析高温腐蚀的主要影响因素。针对湖南某660MW超临界对冲火焰锅炉水冷壁的高温腐蚀原因进行了探究。通过对燃煤特性的分析、水冷壁壁厚的测量、水冷壁近壁面气氛条件的测试以及通过对腐蚀样本的XRD分析、EDS分析、SEM分析来研究水冷壁高温腐蚀发生的原因。结合理论分析及实验数据得出气氛条件和温度是影响超临界对冲火焰锅炉水冷壁高温腐蚀最重要的因素。并据此搭建水冷壁高温腐蚀实验系统,将水冷壁割管切割成若干试样块后置于管式炉内,通过改变炉温以及炉内的不同气体组份比例,模拟锅炉内不同温度以及气氛条件下对水冷壁高温腐蚀的影响,采用增重法测试高温腐蚀速率并建立其与时间变化的函数关系。同时借助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气氛条件与温度对水冷壁高温腐蚀的影响规律。通过试验验证高温腐蚀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及代表性。研究结果表明:超临界对冲火焰锅炉水冷壁高温腐蚀属于硫化物型高温腐蚀,主要发生在水冷壁两侧墙的高温负荷区。炉内的腐蚀是不均匀的,其主要是由煤燃烧产生的硫化物及燃烧所需氧与水冷壁发生的高温氧化、硫化作用造成,S、O元素加速了高温腐蚀。烟气中硫化氢每提高0.01%,腐蚀速率增加约15%;硫化氢含量在0.02%~0.05%时,腐蚀速率随时间不断减慢;随着复合膜中FeS不断累积,会加快Fe向表面迁移,加快金属氧化作用;当硫化氢含量上升至0.07%时,复合膜表面形成晶体间的裂隙结构,将进一步加快高温硫化及氧化作用。在450~550℃范围内,实验温度提高50℃,腐蚀速率增加约0.89倍。温度提高会促进晶粒的生长,增加晶体间的间隙,加快了腐蚀速率;当温度上升至550℃时,水冷壁材料出现了脱碳现象,高温腐蚀速率增加。(本文来源于《长沙理工大学》期刊2017-04-07)

李未博[6](2016)在《ODPP/OESC条件下一维对冲火焰结构及污染物排放规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社会环境日益恶化,污染物控制策略与新型燃烧工艺研发刻不容缓。为了深入探究ODPP/OESC燃烧过程,本文通过一维线形对冲火焰实验系统和cosilab仿真模拟平台,对稀氧部分预混/富氧补燃(ODPP/OESC)一维对冲平面火焰的燃烧特性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并与空气部分预混燃烧(PPC)进行了对比;分析了不同工况下的火焰燃烧过程、熄灭特性及NOx排放规律。本文着重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首先,调节两侧气流的组分浓度与流速,研究了影响对冲火焰结构的主要因素。发现相对于预混侧而言,富氧侧变化对火焰面影响可忽略不计。随着预混侧_pφ的增加、稀氧浓度的降低,双层火焰逐渐合拢,双层火焰边界趋于模糊。而在燃料中加入二甲醚则会使动力火焰面收缩、向预混喷嘴靠拢。从拉伸率的角度来看,喷嘴间距对火焰形态的影响较小,流速则起到决定性作用。然后,利用实验系统与cosilab软件对不同工况下的火焰温度、火焰传播速度等燃烧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φ_p的降低或稀氧浓度的增加,火焰温度、火焰传播速度均逐渐增加,在PPC时达到峰值。相对于_pφ而言,氧浓度对燃烧过程的影响更大。通过对比线形对冲火焰与圆形对冲火焰的温度分布与热流分布,证明火焰中心区域的热量堆积是圆形对冲火焰出现中心拉伸凸起的根本原因。其次,对不同的熄灭形式进行了测定分析。熄灭极限当量比φ~0_(ext)主要受对流散热的影响,随着氧浓度的提高或燃料中二甲醚比重的增加,火焰传播速度逐渐提高,火焰面增厚,小当量比下的火焰的稳定性增强;低拉伸率熄灭极限K_(ext)则主要受辐射散热影响,并与φ_p和稀氧浓度成反比。最后,探究了NOx生成机理,发现在不同工况下均以快速型NOx为主,其主要在动力火焰表面生成,随着φ_p的增加,生成量先增后减,在φ_p=1.2时达到峰值;而在反应区内部以热力型NOx为主,随着_pφ的增加其生成量逐渐降低。稀氧浓度的降低则对两种类型的NOx生成均有抑制作用,在PPC时NOx的排放量最大。综上,可以发现在合理分布C/O后,ODPP/OESC在保证火焰稳定的前提下,能有效降低NOx排放,综合性能优于空气部分预混,证明了ODPP/OESC是一种清洁高效的燃烧工艺。(本文来源于《河北工业大学》期刊2016-12-01)

沈文锋,张海,吴玉新,张缦[7](2016)在《不同压力下对冲扩散火焰燃料型NO生成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NH3模拟燃料氮,数值预测了Ar稀释的CH_4/空气对冲扩散火焰在不同压力下NO的生成,并讨论了燃料型NO生成量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随着燃料氮含量的增加,燃料型NO反应路径逐渐成为NO生成的主要路径。其生成量随着压力的增加而减少。燃料中CH_4含量和气流出口速度对燃料型NO均有一定影响。CH基团同时参与NO的生成与还原反应,在本文工况下对NO还原反应影响更大,随着燃料中CH_4含量的增加,NO峰值会略有减小。气体出口速度增加,高温区变小,反应物在高温区的停留时间变短,对NO还原反应影响强于NO生成反应,因此随着出口速度增加,NO峰值略有增加。(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6年11期)

冯明辉,秦俊[8](2016)在《超细水雾与甲烷二维对冲火焰作用的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Tsuji燃烧器模拟研究了常重力与微重力下超细水雾与二维对冲火焰作用的异同点,验证常重力下的试验结果对于微重力环境下的适用性.结果表明:无细水雾作用时,低应变率下火焰温度和位置对于重力较为敏感;细水雾作用后,高应变率下火焰温度对重力较为敏感.随着细水雾粒径的增大,重力和浮力对于粒子运动的影响逐渐增大.在常重力、低风速下使用较高浓度的小粒径水雾进行试验的结果对微重力下的情况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燃烧科学与技术》期刊2016年04期)

冯明辉[9](2016)在《细水雾与二维对冲扩散火焰作用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航天飞行器的防火安全是其安全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方面,而清洁、高效的灭火技术是航天飞行器防火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有的备选灭火剂中,细水雾具有高效、环保、水渍损失小的特点,是航天飞行器优先选用的灭火剂之一。航天飞行器中电气线路复杂,为了提高细水雾灭火效率,可在细水雾中加入添加剂以降低细水雾对于电气设备的水渍损失。而细水雾灭火机理及其与火焰作用的规律受重力和添加剂的影响,因此有必要从这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二维对冲扩散火焰(指燃烧腔对称平面上火焰的准二维性)是对冲火焰的一种形式,其结构简单、易于表征且与强制对流下的导线或电缆火等燃烧现象涉及的火焰构型较为相似。本文首先基于二维对冲扩散火焰构型,设计了细水雾与二维对冲扩散火焰作用平台。在设计过程中,采用了k-£湍流模型模拟了收缩段对于空气的整流效应,验证了收缩段出口风速的均一性。该实验平台主要包括氧化剂定量供给和输运系统,可燃气体定量供给和输运系统,表征系统,数据采集和计算机远程控制系统四部分。利用该实验装置可以对细水雾粒径、浓度、添加剂种类和火焰应变率进行控制,同时能够测量火焰的温度、细水雾的粒径分布和速度场信息。其次,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常重与微重条件下不同粒径的均一超细水雾与甲烷二维对冲扩散火焰作用的基本规律,重点考虑超细水雾对于滞止点处火焰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在不同重力下浮力是影响火焰温度和位置的主要因素。对于包裹火焰,滞止点附近的火焰是火焰由包裹火转变为尾流火的关键。施加超细水雾后,滞止点附近火焰面温度大幅降低,但是大部分水滴随载气偏离滞止线,水雾灭火效能降低。随着粒径的增大,重力和浮力对于粒子运动的影响增大,常重与微重下水滴存留时间以及滞止线上最高温度的差别逐渐增大。但是这种差别对于20微米以下的液滴可以控制在10%以内。为了保证常重力下实验平台的实验结果对于微重下的适用性,可以在低风速下使用较高浓度的小粒径水雾进行实验。最后,本文选取了9种环境友好、低毒且经济可行的化学物质作为细水雾添加剂,以火焰临界应变率作为评判标准,对9种添加剂的灭火效率进行了评定。同时,通过采集火焰温度、含添加剂细水雾与火焰作用后残余颗粒的形貌信息,定性分析了影响含添加剂细水雾灭火效率的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含钾细水雾,灭火效率C2O4K2>C2H3O2>KCl>KHCO3>K3PO4。对于含磷细水雾,在较低的浓度下灭火效率为K3PO4>NH4H2PO4>H3PO4,而在较高浓度下H3P04的灭火效率超过了NH4H2PO4。对于含铁添加剂,FeCl2可以抑制火焰而FeSO4可以促进火焰。化学添加剂对于抑制高应变率扩散火焰的效率依赖于如下几个因素:1)添加剂本身的化学属性;2)由流动条件控制的停留时间;3)颗粒物的形成。本文提供了细水雾与二维对冲扩散火焰作用平台的设计方案,并为航天飞行器内细水雾的应用和常重力下高效添加剂的筛选及机理研究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6-06-01)

吴宁,李水清,姚强,罗忠敬[10](2016)在《对冲扩散火焰中单颗粒煤着火瞬态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适用于分析对冲扩散火焰中单个煤粉颗粒穿焰过程的瞬态模型,考虑了流场、温度场及组分浓度分布对单颗粒煤的运动、升温及着火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计算条件下煤粉颗粒最大升温速率均超过1×105,K/s.煤颗粒在穿焰过程中的着火温度随粒径增长单调递减,同时着火延迟时间先增长后趋缓.在火焰面后发生均相着火的煤颗粒其着火延迟时间随粒径变化很小,可能是因为进入高浓度氧化性气氛使得析出的挥发分迅速着火.(本文来源于《燃烧科学与技术》期刊2016年01期)

对冲火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重点探讨了化学爆炸模式分析(CEMA)在熄火机理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理论及可行性,研究了化学反应/热质混合相互作用对熄火的影响,并利用爆炸因子和分叉因子的概念,确定出主导乙烯火焰熄火极限的关键反应动力学因素。结果表明:具有正特征值的CEM首次出现在熄火极限附近火焰化学当量等值面处,因此它可作为判断熄火的重要依据。火焰的熄火极限是放热与链分支、中断反应综合作用的结果,链分支反应R32(H+O_2===O+OH)和放热反应R81(OH+CO===H+CO_2)对乙烯熄火极限的影响最显着,增大这两步反应速率能极大地扩宽燃烧稳定范围;而增大链中断反应R49(H+HCO===H_2+CO)的速率会缩小燃烧稳定范围。基于CEMA方法与爆炸因子、分叉因子的概念,可系统地揭示详细反应动力学对熄火的影响机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对冲火焰论文参考文献

[1].王林,柳朝晖,李鹏飞,高林,高海东.基于WSGGM模型修正的对冲火焰燃烧分区特性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9

[2].亢银虎,张朋远,刘葱葱,马江泽,卢啸风.基于化学爆炸模式分析方法的乙烯对冲扩散火焰熄火机理[J].化工学报.2019

[3].唐勇,姚强,崔巍,卓建坤,李水清.介质阻挡放电作用下对冲扩散火焰的着火特性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8

[4].刘昕昶,鄢晓忠,敬佩,李佩,张艺漫.660MW超临界对冲火焰锅炉水冷壁高温腐蚀原因探究[J].中国电力.2017

[5].刘昕昶.超临界对冲火焰锅炉水冷壁高温腐蚀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7

[6].李未博.ODPP/OESC条件下一维对冲火焰结构及污染物排放规律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6

[7].沈文锋,张海,吴玉新,张缦.不同压力下对冲扩散火焰燃料型NO生成特性[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6

[8].冯明辉,秦俊.超细水雾与甲烷二维对冲火焰作用的模拟研究[J].燃烧科学与技术.2016

[9].冯明辉.细水雾与二维对冲扩散火焰作用规律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

[10].吴宁,李水清,姚强,罗忠敬.对冲扩散火焰中单颗粒煤着火瞬态模型[J].燃烧科学与技术.2016

标签:;  ;  ;  ;  

对冲火焰论文-王林,柳朝晖,李鹏飞,高林,高海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