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开堇菜论文-郭英姿,贾文庆,周秀梅,刘会超,郭怀刚

早开堇菜论文-郭英姿,贾文庆,周秀梅,刘会超,郭怀刚

导读:本文包含了早开堇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早开堇菜,生活力,萌发,培养基成分

早开堇菜论文文献综述

郭英姿,贾文庆,周秀梅,刘会超,郭怀刚[1](2019)在《早开堇菜花粉生活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早开堇菜新鲜花粉为试材,使用扫描电镜观察花粉表观形态,采用双重二因素试验用离体培养法研究不同培养基组分对花粉萌发的影响,筛选最佳的贮藏方法,并探讨花粉形态结构与花粉萌发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蔗糖和硼酸对花粉萌发具有促进作用。在280 g/L蔗糖和240 mg/L硼酸的条件下花粉萌发率最高,为72.29%;在90 mg/L GA_3和200 mg/L Ca(NO_3)_2的条件下花粉萌发率峰值为82.48%。确定花粉离体培养最佳的培养基为:蔗糖280 g/L、GA_3 90 mg/L、Ca(NO_3)_2 200 mg/L、硼酸240 mg/L。花粉萌发率随贮藏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相同时间内贮藏温度越低花粉萌发率越高,早开堇菜花粉最佳的贮藏的条件为-80℃;花粉形态与其萌发率之间有相关性。(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3期)

王一行[2](2019)在《早开堇菜:一朵小花的生存智慧》一文中研究指出暖融融的春天到了,你有没有在踏青的时候,偶然在草地上看到过一种形状奇特的小花呢?它们有五片紫色的花瓣,花朵底部伸出一个长长的"尾巴"。这种其貌不扬的小花默默点缀着春天的大地,如果你曾仔细观察过身边的环境,就会在草丛中、砖缝里、墙根下等阳光照得到的角落发现它们的身影。这种朴素的小花就是早开堇(jǐn)菜。(本文来源于《天天爱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赵景龙,张帆,万雪琴,肖朝[3](2016)在《早开堇菜对镉污染的耐性及其富集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早开堇菜(Viola prionantha)对镉(Cd)的耐性及其对Cd的富集特征,使用盆栽方法对早开堇菜进行不同浓度水平Cd处理。结果表明,低浓度Cd(≤10 mg·kg-1)促进早开堇菜的生长。当Cd浓度为5 mg·kg-1时,早开堇菜植株地下部分、地上部分生物量显着高于对照(P<0.05),达到最大。随Cd处理浓度的升高,其叶绿素含量逐渐下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抗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先升高后降低,丙二醛(MDA)含量则先下降后上升。当Cd处理浓度≤10 mg·kg-1时,SOD、POD、CAT表现出较高的活性,与对照无Cd处理相比,MDA含量未显着增加(P>0.05),叶绿素合成也未受到显着抑制,说明早开堇菜对Cd污染有较强的耐性。本研究中,早开堇菜对Cd的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均大于1.0。当Cd处理浓度为5 mg·kg-1时,早开堇菜植株地上部Cd含量为113.083 mg·kg-1,达到了Cd超富集植物的筛选标准。因此,早开堇菜在修复Cd污染土壤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在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16年01期)

李俊强,林利华,张帆,万雪琴,刘敏[4](2015)在《早开堇菜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野生早开堇菜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外植体类型(子叶节、叶片、叶柄)和不同激素配比对其不定芽诱导、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的影响,成功建立了早开堇菜组织培养植株再生体系。结果表明,1)诱导子叶节和叶柄不定芽诱导的最适培养基为MS+2.0mg/L 6-BA+0.1mg/L NAA,叶片不适合作为直接诱导不定芽的外植体。2)3种外植体均能诱导愈伤组织,子叶节愈伤组织诱导的时间最短,其次为叶柄,叶片最晚。子叶节和叶柄愈伤组织诱导的最适培养基为MS+1.0mg/L 6-BA+0.5mg/L 2,4-D,诱导率分别为98.3%和96.7%;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最适培养基为MS+1.0mg/L 6-BA+0.5mg/L 2,4-D+0.05mg/L NAA,诱导率可达88.3%。3)最适愈伤组织分化培养基为:MS+1.5 mg/L 6-BA+0.1 mg/L NAA,分化率为100%。4)不定芽增殖的最佳培养基为:MS+1.5mg/L 6-BA+0.075mg/L NAA,增殖率为4.68。5)再生苗移植到添加1.0mg/L 6-BA的1/2 MS培养基上,生根率92.3%。6)组培苗移栽到珍珠岩∶河沙∶腐殖质(1∶2∶2)的混合基质时,100%成活,且植株长势好。(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5年11期)

刘立波,曹英[5](2015)在《干旱胁迫下早开堇菜与黑麦草的生理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早开堇菜(Viola prionantha)的抗旱机理与抗旱性,为其园林应用及干旱条件下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盆栽控水法,与黑麦草(Lolium perenne)进行比较,对干旱胁迫下2种植物的叶绿素含量、细胞膜透性、丙二醛、游离脯氨酸、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程度加深,2种植物的叶绿素含量均呈下降趋势,早开堇菜下降持续时间较长,降幅较大,而黑麦草下降趋势相对较平缓,降幅较小;细胞膜透性与丙二醛含量均呈上升趋势,早开堇菜开始急剧增加的时间均晚于黑麦草;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早开堇菜开始下降时间晚于黑麦草,且变化幅度较黑麦草大;游离脯氨酸含量早开堇菜呈上升趋势,而黑麦草呈先急剧上升后缓慢下降趋势;过氧化物酶活性黑麦草呈上升趋势,而早开堇菜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结论:早开堇菜与黑麦草相比,具有较强的抗旱性。(本文来源于《贵州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07期)

刘敏[6](2013)在《早开堇菜的组织培养及再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早开堇菜(Viola prionantha Bunge)是堇菜科堇菜属的优良野生地被草本,观赏价值极高,但目前在园林上还没有被开发利用。本文以早开堇菜幼嫩的叶片、叶柄和子叶节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建立了早开堇菜的再生体系。该体系丰富了早开堇菜的繁殖方式,为其大规模应用于城市园林地被绿化提供了技术保证,以充分发挥早开堇菜的园林观赏价值。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早开堇菜外植体最佳灭菌方式:(1)子叶节最佳消毒方式是70%乙醇消毒15s,0.1%升汞消毒5-7min。(2)叶片和叶柄最佳消毒方式是70%乙醇消毒30s、0.1%升汞消毒 8min。2、初代培养:在光照培养条件下,早开堇菜子叶节诱导定芽和叶柄诱导不定芽的最适培养基为MS+6-BA2.Omg·L-1+NAA0.1mg·L-1;子叶节的诱导率为98.3%,出芽指数为5.36,叶柄的诱导率为83.3%,出芽指数为4.18。叶片不适合作为直接诱导不定芽的外植体。叁种外植体(子叶节、叶片、叶柄)均能诱导产生愈伤组织,子叶节诱导产生愈伤组织所需时间最短,其次为叶柄,叶片次之。子叶节、叶柄、叶片诱导愈伤组织的最适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均为MS+6-BA 1.0 mg·L-1 +2,4-D 0.5 mg·L-1,其愈伤组织诱导率分别为98.3%、96.7%、88.3%。3、继代培养:早开堇菜定芽和不定芽继代增殖培养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 1.5 mg·L-1+NAA0.075mg·L-1,增殖倍数为6.70;早开堇菜子叶节、叶片、叶柄的愈伤组织增殖培养的最适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为MS + 6-BA 1.0 mg·L-1+ 2,4-D 0.75mg·L-1,愈伤组织生长健康,早开堇菜愈伤组织的增殖倍数可达4.97,其中愈伤组织类型对愈伤组织增值倍数的影响不显着。4、早开堇菜愈伤组织分化的最优组合是MS+6-BA 1.5 mg·L-1+NAA 0.1 mg·L-1,分化率达100%,平均不定芽数为8.03。5、壮苗的培养:在不添加任何植物生长调节剂的MS培养基中植株生长健康。6、生根诱导培养:最适合早开堇菜再生有效苗生根的培养基为1/2MS+6-BA 1.0 mg·L-1,生根效果较好,植株生长健壮,生根率最高,达93.38%,平均生根数最多,为5.39条,平均根长为4.8cm。7、炼苗与移栽,早开堇菜最适炼苗基质为珍珠岩:河沙:腐殖质=1:2:2,植株成活率最高,达100%,且植物长势良好。(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3-06-01)

王利东,朱莎,王艳荣,王丽娜,杨景辉[7](2012)在《乡土地被植物-早开堇菜繁殖机制与时空分布特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乡土地被植物-早开堇菜(Viola prionantha)的繁殖机制以及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早开堇菜兼具开花结实和闭锁结实两种有性繁殖方式,种子平均产量为6.625g/株,种子数为6598粒/株,平均出苗率分别为47.81%,结实量大,种子萌发快,可迅速占领生境;(2)呼和浩特不同草坪斑块中早开堇菜的平均密度为106.52±91.94株/m2,平均频度为62.3±32.0%。早开堇菜种群在大尺度上明显呈团块状分布,在样区尺度上呈现明显的聚集性分布;早开堇菜密度的季节变化总趋势是双峰型曲线,在早春和初秋出现高峰期。(本文来源于《内蒙古草业》期刊2012年03期)

骆建霞,孙延辉,周丽霞,张佳伟,焦永盛[8](2011)在《盐胁迫对早开堇菜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盆栽试验法,对早开堇菜进行不同浓度NaCl溶液盐胁迫处理,测定盐胁迫下早开堇菜的生长及叶片中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等指标,以探讨其耐盐能力。结果表明:随盐浓度和盐胁迫时间的增加叶片萎蔫程度、黄化程度加剧;叶片中MDA含量和POD活性基本呈上升趋势,其中MDA缓慢上升;POD活性先缓慢上升、后大幅上升;SOD活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综合各观测指标认为,早开堇菜有较强的耐盐性,可在含盐量4mg/g以下的土壤中正常生长。(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1年23期)

陈红英[9](2010)在《早开堇菜的挥发性成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鉴定了早开堇菜的挥发性成分,确定了早开堇菜挥发油中44种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42.33%,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求出了各种成分的相对含量。(本文来源于《西南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3期)

王丽娜[10](2009)在《早开堇菜(Viola prionantha Bunge)生活史及其生态适应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2007年5月~2008年11月,对栽培条件下早开堇菜的生活史及其抗旱性、践踏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结论如下:(1)在恒温和变温下,早开堇菜的活力均极显着高于闭锁种子。与恒温处理相比,变温下完全花(又称开放花)种子、闭锁种子发芽率分别提高10%、30%左右,GA_3处理可极显着提高两类种子的活力。(2)5月中旬播种的早开堇菜,6d后萌发出土,15d后进入苗期。55d后进入闭锁生殖期,10月中旬结束闭锁结实,10月下旬枯黄,绿期为157d。二年生植株在3月下旬开始返青,12d后返青完全同时进入春季花期,花期长达41d,完全花结实期为14d;闭锁结实期从5月初开始,长达179d,绿期为195d。(3)早开堇菜一、二年生植株平均株高分别为8.84cm(±1.95)、10.63cm(±1.62),叶片变化范围分别5.7~24.52片/株、18.8~98.47片/株,丛幅分别为16.03cm、20.48cm,具有植株低矮,覆盖度大的特点。(4)早开堇菜兼具开花和闭锁有性繁殖特征。一年生植株没有完全花开放,二年生植株平均完全花花蕾数为6.10个/株,平均开花数为12.11朵/株,完全花平均果实量为3.05个/株,平均结实率为35.88%,完全花种子的平均产量较低,为0.289g/株。一、二年生植株平均闭锁果实累积数分别为16.63个/株、149.39个/株,二年生植株闭锁结实期、结实量都显着大于一年生植株,移栽可显着提高闭锁果实量,移栽后二年生植株闭锁花种子的产量为6.336g/株。早开堇菜完全花种子、闭锁种子出苗率分别为40.38%、36.37%,植株高度、闭锁果实数,种群盖度差异不显着。早开堇菜无性繁殖能力较强,其中0~5cm的根段栽植成活率(67.9%)显着高于5~10cm的根段成活率(46.3%)。(5)利用反复干旱法比较研究早开堇菜与草地早熟禾抗旱性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低于20%FC时草地早熟禾不能维持生长,土壤含水量低于30%FC时早开堇菜不能生存。在整个生长季内(6~9月),早开堇菜种群和草地早熟禾种群总灌溉次数分别为11次、9次,早开堇菜平均灌溉周期(10.7d)比草地早熟禾(13.2d)短2.5d。早开堇菜种群的平均单次补水量(14.3 Kgm~(-2))比草地早熟禾种群平均单次补水量(16.9 Kgm~(-2))低2.6 Kgm~(-2),二者的总需水量无显着差异。(6)不同生长时期的践踏处理都极显着降低了早开堇菜的株高和盖度,8月份开始践踏的对盖度的影响最为明显,践踏可促进秋季开花。(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09-06-01)

早开堇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暖融融的春天到了,你有没有在踏青的时候,偶然在草地上看到过一种形状奇特的小花呢?它们有五片紫色的花瓣,花朵底部伸出一个长长的"尾巴"。这种其貌不扬的小花默默点缀着春天的大地,如果你曾仔细观察过身边的环境,就会在草丛中、砖缝里、墙根下等阳光照得到的角落发现它们的身影。这种朴素的小花就是早开堇(jǐn)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早开堇菜论文参考文献

[1].郭英姿,贾文庆,周秀梅,刘会超,郭怀刚.早开堇菜花粉生活力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9

[2].王一行.早开堇菜:一朵小花的生存智慧[J].天天爱科学.2019

[3].赵景龙,张帆,万雪琴,肖朝.早开堇菜对镉污染的耐性及其富集特征[J].草业科学.2016

[4].李俊强,林利华,张帆,万雪琴,刘敏.早开堇菜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J].草业学报.2015

[5].刘立波,曹英.干旱胁迫下早开堇菜与黑麦草的生理响应[J].贵州农业科学.2015

[6].刘敏.早开堇菜的组织培养及再生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3

[7].王利东,朱莎,王艳荣,王丽娜,杨景辉.乡土地被植物-早开堇菜繁殖机制与时空分布特征的研究[J].内蒙古草业.2012

[8].骆建霞,孙延辉,周丽霞,张佳伟,焦永盛.盐胁迫对早开堇菜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影响[J].北方园艺.2011

[9].陈红英.早开堇菜的挥发性成分分析[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10

[10].王丽娜.早开堇菜(ViolaprionanthaBunge)生活史及其生态适应性的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9

标签:;  ;  ;  ;  

早开堇菜论文-郭英姿,贾文庆,周秀梅,刘会超,郭怀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