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和手法论文-邱峰,张贤,刘一奇,李小军,尹恒

理论和手法论文-邱峰,张贤,刘一奇,李小军,尹恒

导读:本文包含了理论和手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肌筋膜经线,第叁腰椎横突综合征,阿是穴,肌张力

理论和手法论文文献综述

邱峰,张贤,刘一奇,李小军,尹恒[1](2019)在《基于肌筋膜经线理论手法治疗第叁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应用肌筋膜经线理论进行手法治疗第叁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单侧第叁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法,观察组以肌筋膜经线理论确定治疗部位。于治疗前和治疗7 d和21 d后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和肌张力测试。【结果】(1)研究过程中,观察组脱落1例,对照组脱落2例。最终观察组29例,对照组28例完成统计。(2)治疗7 d和21 d后,2组患者的ODI评分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7 d后,观察组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P<0.05)。(3)2组患者左右双侧肌张力治疗后均明显改善(P<0.05),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肌筋膜经线理论治疗第叁腰椎横突综合征能有效改善腰椎功能,短期疗效优于传统手法。(本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张凯[2](2019)在《“病证结合,筋骨调衡”理论指导下手法治疗疑难病的临床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医推拿手法在骨伤科的疾病中应用较多,但内科包括疑难病的研究较为欠缺,作为与针灸疗法十分相近的疗法,推拿手法也具有与针灸类似的广泛治疗病种,并且在某些病的治疗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本文以手法治疗多发乳腺增生、重度失眠、脊髓型颈椎病、胸椎小关节紊乱的典型案例,分析手法治疗的优势和辨证论治的重要性,以此抛砖引玉,与同道分享。(本文来源于《西南军医》期刊2019年06期)

杨小欢,林金,王佳[3](2019)在《基于“骨-筋-肉”理论的理筋正骨手法配合核心肌群肌力训练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基于"骨-筋-肉"理论的理筋正骨手法配合核心肌群肌力训练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方法:在本院收集40例该病患者,采取理筋正骨手法配合核心肌群肌力训练,为期8周。观测治疗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徒手肌力评定、以及膝关节运动功能评分(IKDC2000主观评分和Lysholm评分),并进行前后对比,并电话随访其出院1个月后的VAS评分。结果:治疗后疼痛、肌力、以及运动功能评分各指标较治疗前有统计学意义(P <0.05),出院1个月后与治疗8周后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骨-筋-肉"理论的理筋正骨手法配合核心肌群肌力训练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疼痛,提高核心肌群肌肉的力量,改善其功能障碍,同时核心肌群肌力的训练方案可以出院后自行练习,使得该病不易复发,其方案值得继续研习。(本文来源于《中医临床研究》期刊2019年26期)

向勇,李蕊蕊,王春林,田启东,董有康[4](2019)在《从中医理论基础探讨手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配伍组方》一文中研究指出从《黄帝内经》中"诸筋者皆属于节,柔则养筋…"理论基础出发,结合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发病特点,探讨手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配伍组方原则,从"筋"论治,手法以"柔"为君,从"节"论治,手法以"温卫散寒"为臣,从"肉"论治,佐以"腹部推拿"以健脾益气,从"骨"论治,以温肾助阳为使,推拿手法治病同样讲究君臣佐使的组方配伍,如开方用药,合理的手法组方原则能够指导临床手法运用,提高临床疗效。(本文来源于《四川中医》期刊2019年09期)

朱旭,李贵华[5](2019)在《基于“筋骨平衡”理论运用棍点理筋正骨手法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术后腰痛》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筋骨平衡"理论指导下运用棍点理筋正骨手法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术后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8年09月至2019年07月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骨质疏松并椎体压缩性骨折行经皮椎体成形术后40例患者,术后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腰背部疼及功能障碍。根据患者病情,采用棍点理筋正骨手法治疗,每周一次。3周后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DI评分(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评价患者功能。结果:40例患者(VAS)评分、OD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结论:中医认为筋骨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筋与骨相互影响,骨折筋伤,在"筋骨平衡"理论指导下运用棍点理筋正骨手法治疗老年椎体成形术后腰痛,平衡筋骨,可明显减轻疼痛,具有显着的临床疗效,可推荐作为老年椎体成形术后腰痛治疗的一种新方法。(本文来源于《2019楚天骨科高峰论坛暨第二十六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9-10)

张向东,赵明宇[6](2019)在《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指导下手法对腰椎管狭窄症临床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指导下手法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于我院就诊的80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中药熏药法、腰椎优值牵引法作为基础治疗,对照组联合常规推拿手法,治疗组则联合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指导下的理筋滞、纠骨错手法,对比完成治疗后3个月随访时两组患者的JOA评分、临床疗效评价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JOA评分具有可比性,治疗后3个月随访时治疗组患者自觉症状(6.50±0.72)、临床检查(4.15±0.49)、日常生活动作(9.52±0.22)均优于对照组患者自觉症状(5.94±0.85)、临床检查(3.87±0.41)、日常生活动作(9.39±0.25);治疗后3个月随访时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0.00%)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2.50%)。结论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指导下手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手法,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本文来源于《2019楚天骨科高峰论坛暨第二十六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9-10)

万璐,赵志青[7](2019)在《浅析萨伏伊别墅中的空间设计手法——“建筑漫步”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勒·柯布西耶设计的萨伏伊别墅为研究载体,主要参考了勒·柯布西耶曾提出的"建筑漫步"一词。通过概述萨伏伊别墅的设计背景与手法论述,重点解析别墅的空间序列和新建筑五点的分析,从而进一步解读"建筑漫步"的概念,建立新的建筑设计理念,为当今建筑实践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建筑与文化》期刊2019年07期)

安建军,叶立汉,罗健,谭文宏[8](2019)在《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指导的推拿手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指导的推拿手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价值。方法:实验对象为2015年5月-2018年5月期间我科收治的8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将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行常规推拿手法治疗,观察组患者以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为指导对患者进行推拿,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视觉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骨关节炎指数(The 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ities Osteoarthritis Index,WOMAC)评分、Lysholm评分和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WOMAC评分均显着降低(P <0.01),膝关节Lysholm评分显着升高,(P <0.01);观察组患者VAS评分、WOMAC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患者(P <0.01),Lysholm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 <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疗效显着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运用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指导的推拿手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更佳,患者疼痛感显着降低,关节炎症显着改善,可在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医临床研究》期刊2019年19期)

胡叁叁,唐秀娟,项翔,李潇潇,焦杨[9](2019)在《“烧山火”复式补泻手法的理论及操作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烧山火"复式补泻手法的传承及发展状况以及具体临床操作,发现在临床实践手法操作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影响"烧山火"复式补泻手法成功的因素以及需要注意和改善的地方,故就"烧山火"复式补泻手法的理论以及具体行针手法操作中的关键步骤"得气"提出一些见解和补充,同时也为提高"烧山火"复式补泻手法的成功率总结一些经验及心得,试为"烧山火"复式补泻手法技术更好的传承及推广提供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医药导报》期刊2019年12期)

叶宜颖[10](2019)在《基于“骨正筋柔”理论探讨摇拔戳手法治疗外侧踝关节扭伤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外侧踝关节扭伤(lateral ankle sprains)是一种人体最常见的运动损伤,约占所有肌肉骨骼系统损伤的25%。祖国传统医学认为,踝关节扭伤的病理学的表现是“骨错缝、筋出槽”,属于“筋伤戳脚”范畴。而中医正骨手法是治疗该损伤的常用方法。摇拔戳手法为“清宫正骨”治疗踝关节扭伤的代表性手法,本手法将“轻、巧、柔、和”的特点贯穿于操作始终。手法中的转摇方式能使痉挛、扭转、嵌顿的肌肉韧带等软组织得到松解,使其“归其位,行其槽,司其职”;手法中的拔伸方法能使踝关节间隙暂时增大,以此促进正确的关节对位,有利受损间隙组织的修复;手法中的戳按,可以使局部血肿散开,能够防止血肿机化、促进血肿吸收,与此同时还有复位的功效。诸法的组合应用相辅相成,可整复错缝,舒筋理筋,达到缓解疼痛、恢复踝关节正常活动的治疗目的。根据以往的相关研究以及我课题组的经过前期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发现该手法在改善外侧踝关节患者功能障碍等方面疗效显着。但回顾既往的文献报道发现,关于手法治疗外侧踝关节扭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临床部分,其手法作用机理多为推论,并无客观的实验数据支持,可以说踝关节扭伤手法的基础研究尚处于空白。而手法作用机理的研究有助于提高手法的临床疗效,并促进手法的应用和推广,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此同时,既往由于没有直接可视化的观察和研究手段,医生对于手法的选择几乎完全取决于个人经验和习惯,因此对某种特定手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难以作出评价。针对这种状况,有限元分析法与计算机可视化技术可以解决手法操作无法客观化、标准化的难题。利用有限元分析法研究踝足部手法,通过模拟手法作用下踝足部的挤压、扭转等情况,可以分析出在不同手法操作时某个部位的应力分布、应变,能够对手法操作下的踝关节内部结构的状态进行定量且非侵入性的生物力学评价。这相较于传统的生物力学研究方法更具科学性。目前在有限元方面,随着国内外学者的不断研究,踝足数字化模型的建立日趋完善,踝关节有限元模型也从简化的二维模型发展为叁维解剖学模型、并且从线性问题涉及到非线性问题。而其中多数研究只涉及足踝部内固定手术方面,而非涉及正骨手法的治疗机理研究。其原因在于脊柱骨造模时构造相对类似,其活动范围及角度也较为局限,因此当给予加载力后能充分分析其手法的载荷及应力等数值。除此之外,多数研究造模往往局限于骨性结构,忽略了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结构,造成了研究结果的误差。因此,在手法治疗踝关节扭伤的作用机理研究层面仍需在有限元分析角度深入探索。另外,祖国医学传统中的“骨正筋柔”理论仍对现今中医骨伤科的临床实践有着深厚的影响和指导价值。“骨正筋柔”理论是对筋骨关系的经典阐述,是对骨与筋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二者正常生理特点的精炼概括。说明了筋骨是一个整体,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依赖。但倘若外界暴力损伤或机体自身的慢性劳损导致“筋出槽”、“骨错缝”,或二者兼有,即筋骨失和的病理状态,就会影响正常的气血运行,而气血运行不畅导致局部为疼痛、肿胀以及运动功能障碍。而踝关节扭伤所出现的踝穴关节面对位不良即属于“骨错缝”范畴,其中如关节软骨损伤、韧带断裂、肌肉水肿以及滑膜嵌顿等病理改变属于“筋出槽”的范畴。目前,中医正骨手法广泛适用于筋伤疾病的治疗。这种治疗手段的机制就是把“骨错缝、筋出槽”的病理状态转变为“骨正筋柔”的正常生理状态。目前临床上一些医家运用“骨正筋柔”理论来防治骨伤科疾病,从改变筋与骨之间的关系入手对疾病进行干预,其具体的治疗手段主要是正骨手法和功能锻炼,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治疗功效。但是,目前还鲜有关于“骨正筋柔”理论机制层面的研究报道,诸如“骨正”与“筋柔”的客观标准是什么?手法如何使机体达到“骨正筋柔”的理想状态?用生物力学及有限元分析方法是否能够发现其中的机制?这些问题仍需要我们用新的科学方法去探索、验证。目的1.基于踝关节CT影像学资料,建立正常的踝关节叁维有限元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2.利用运动捕捉系统、自主研制的力学手套及力学运动学同步模块,量化踝关节运动状态下所施加的载荷与角度的大小。3.用有限元分析法探讨摇拔戳手法治疗外侧踝关节扭伤的作用机制,为“骨正筋柔”理论提供客观、科学的研究支持。方法1.建立足踝叁维有限元模型采集急性外踝关节扭伤患者CT断层图片,应用mimics软件与Abaqus软件建立急性踝关节扭伤模型。模型建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点云处理:①图像定位:将所有CT图片进行矢量化处理,将DICOM格式的二维信息转化为叁维信息,自动形成各断层图像的边界轮廓。②阈值界定:对定位后图像进行骨质阈值界定,以分离骨性结构及周围软组织。③分离骨骼。④3D生成平滑处理。⑤表面处理与3D图像的保存。(2)逆向工程:利用叁维建模软件solidworks将在Mimics中所生成的点云数据进行逆向处理。逆向处理包括:点云数据导出,生成曲面进行曲面拟合。(3)网格划分:采用hypermesh软件对骨头结构进行网格划分,最终生成叁维网格模型。对每一块骨骼分层按皮质骨和松质骨进行网格划分,将骨骼模型添加材料属性。利于后期计算。(4)有限元整体模型的建立:①添加韧带。②添加接触面。③添加软骨。④确定材料参数。2.踝关节运动的力学量化与有限元模型的验证(1)手法力学测量手套及数据采集同步系统的研制:采用对称分布的硬币式压力传感器,并在传感器两端安装了两个平板形成传感器模块,配合陀螺仪与加速度模块,研制出可准确测量力与加速度的手法数据测量手套。通过BNC接头、Zigbee模块、上位机系统,将力学测量与运动捕捉测量进行结合,使力学、运动学数据在单次实验中达到同步采集。(2)踝关节运动受力及角度获取:操作者以双手拇指施加力于患者踝关节,使其被动背伸、跖屈、内翻、外翻,活动范围以患者所能承受的最大范围为度。采用力学、运动学同步系统同步采集患踝运动过程及操作者双手拇指施加力的大小以及踝关节运动角度。上述实验在叁个时间点进行,时间点的确定以患者患踝受伤后的时间为标准,分别为:①扭伤初期:受伤后1天(手法治疗前);②恢复期:受伤后1天(第一次手法治疗后即刻);③康复后:受伤后1月(手法疗程结束后2周)。每次试验时保证操作者的施力点相同。并从患者受伤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开始为患者施行摇拔戳手法治疗,4-5日3次,共3次,疗程为2周。(3)有限元模型的验证:根据摇拔戳手法实施时脚踝各关节的实际运动状态,确定叁维有限元模型的边界条件,然后加载所获取的患者康复后的踝关节受力及角参数以验证模型有效性。3.摇拔戳手法治疗外踝关节扭伤机制的有限元分析本研究在保证上述康复后正常有限元模型的真实有效基础上,根据上述患者伤踝不同时间点(手法治疗前、治疗后即刻、治疗疗程结束后2周)分解动作(背伸、跖屈、内翻、外翻)的力与角度参数,进行该模型的工况加载。通过调整距腓前韧带的参数,获得这四个工况下(背伸、跖屈、内翻、外翻)的韧带弹性模量、应力及踝关节接触面的应力的情况,以此分析摇拔戳手法治疗踝关节扭伤的作用机理。由于踝关节扭伤以距腓前韧带损伤最常见,故本次有限元分析的韧带以距腓前韧带为主。结果1.建立了正常足踝叁维有限元模型,且得出的有限元运动角度计算结果与康复后试验角度数据基本吻合,确定所建立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合理有效。2.研制出力学手套及力学运动学同步模块,量化了踝关节运动状态下所施加的载荷与角度的大小,为有限元分析提供了加载的模拟条件。3.摇拔戳手法治疗外踝关节扭伤作用机制的有限元分析:(1)从距腓前韧带弹性模量变化角度来看:在四种工况加载下(跖屈、背伸、内翻、外翻)得出,手法治疗前距腓前韧带的弹性模量是康复后正常模型弹性模量的1.8-2倍,治疗过程中的弹性模量是康复后正常模型弹性模量的1.4-1.5倍,其数值在不同阶段(治疗前、治疗中、康复后)有逐渐变小趋势。(2)距腓前韧带力学参数变化角度来看:距腓前韧带的最大应力和总的轴力的数值在不同阶段的四种工况下均有逐渐增大趋势。(3)从距骨接触面的应力分布来看:四种工况下治疗前、治疗中、康复后距骨与胫骨、距骨与腓骨之间的最大应力均在逐渐增大。而且两者应力分布云图面积(受力面)也在逐渐增大,说明应力分布在逐渐变得均匀。(4)从胫距关节的角度来看:四种工况加载下,外侧踝关节扭伤治疗前、中、后叁个阶段的胫距关节运动角度有逐渐增大的趋势,说明其活动范围随着治疗的进展在逐渐增大。结论1.从摇拔戳手法治疗前、中、后叁个阶段来看,距骨与胫骨、距骨与腓骨之间的最大应力均在逐渐增大。而且两者应力分布云图面积(受力面)也在逐渐增大,说明应力分布在逐渐变得均匀。表明手法治疗前踝关节局部因疼痛、肿胀、踝穴对位不良等原因,使得整个踝穴的受力较小且主要集中在内侧胫距关节。经过手法治疗后,上述症状与病理改变得到缓解,踝穴关节面所能承受力的能力在增加,且内侧胫距关节与外侧腓距关节的应力分布在逐渐趋向于均匀化。因此,摇拔戳手法可以有效改变患肢踝穴的应力分布,可以将“骨错缝”的病理状态转变为“骨正”的正常生理状态,据此分析出摇拔戳手法“骨正”的治疗机理。2.随着治疗时间的推移,距腓前韧带在四种工况下的弹性模量均在逐渐变小,其所能够承受的力也在逐渐增大。这表明手法治疗前踝关节局部因疼痛、肿胀、踝穴对位不良等原因,使得距腓前韧带痉挛僵硬且受力较小。而经过手法治疗后,疼痛肿胀症状得以缓解,踝穴对位趋于正常,因此距腓前韧带逐渐由僵硬变柔和且所能承受力的能力在增加。因此,摇拔戳手法可以有效改变患肢距腓前韧带的弹性模量及力学参数,可以将“筋出槽”的病理状态转变为“筋柔”的正常生理状态,据此分析出摇拔戳手法“筋柔”的治疗机理。3.本研究证明了扭伤后的踝关节存在“骨错缝、筋出槽”的病理状态,初步揭示了摇拔戳手法治疗踝关节扭伤的机制,即“骨错缝、筋出槽”的病理状态逐渐转变为“骨正筋柔”的生理状态。创新点1.既往研究只探讨正常踝关节有限元模型的韧带参数及应力分布,未涉及踝扭伤模型的上述数据资料。本研究在获取伤踝模型韧带参数及应力分布的方法上有一定创新性:即根据患者伤踝不同时间点分解动作的力与角度参数,进行该模型的工况加载,再通过调整距腓前韧带的参数,获得了四种工况下的韧带弹性模量、应力及踝关节接触面的应力的情况。2.从有限元分析角度阐明了摇拔戳手法治疗外侧踝扭伤的机制,从基础研究层面证实了摇拔戳手法的有效性及科学性。3.从生物力学角度为“骨正筋柔”理论了提供客观、科学的数据支持。(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科学院》期刊2019-06-04)

理论和手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医推拿手法在骨伤科的疾病中应用较多,但内科包括疑难病的研究较为欠缺,作为与针灸疗法十分相近的疗法,推拿手法也具有与针灸类似的广泛治疗病种,并且在某些病的治疗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本文以手法治疗多发乳腺增生、重度失眠、脊髓型颈椎病、胸椎小关节紊乱的典型案例,分析手法治疗的优势和辨证论治的重要性,以此抛砖引玉,与同道分享。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理论和手法论文参考文献

[1].邱峰,张贤,刘一奇,李小军,尹恒.基于肌筋膜经线理论手法治疗第叁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

[2].张凯.“病证结合,筋骨调衡”理论指导下手法治疗疑难病的临床体会[J].西南军医.2019

[3].杨小欢,林金,王佳.基于“骨-筋-肉”理论的理筋正骨手法配合核心肌群肌力训练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9

[4].向勇,李蕊蕊,王春林,田启东,董有康.从中医理论基础探讨手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配伍组方[J].四川中医.2019

[5].朱旭,李贵华.基于“筋骨平衡”理论运用棍点理筋正骨手法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术后腰痛[C].2019楚天骨科高峰论坛暨第二十六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6].张向东,赵明宇.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指导下手法对腰椎管狭窄症临床疗效观察[C].2019楚天骨科高峰论坛暨第二十六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7].万璐,赵志青.浅析萨伏伊别墅中的空间设计手法——“建筑漫步”理论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9

[8].安建军,叶立汉,罗健,谭文宏.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指导的推拿手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价值[J].中医临床研究.2019

[9].胡叁叁,唐秀娟,项翔,李潇潇,焦杨.“烧山火”复式补泻手法的理论及操作探讨[J].中医药导报.2019

[10].叶宜颖.基于“骨正筋柔”理论探讨摇拔戳手法治疗外侧踝关节扭伤机制的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9

标签:;  ;  ;  ;  

理论和手法论文-邱峰,张贤,刘一奇,李小军,尹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