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粘液癌论文-叶琼玉,林小影,罗振东,许波,张宝芳

乳腺粘液癌论文-叶琼玉,林小影,罗振东,许波,张宝芳

导读:本文包含了乳腺粘液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粘液癌,乳腺,肿瘤,X线

乳腺粘液癌论文文献综述

叶琼玉,林小影,罗振东,许波,张宝芳[1](2019)在《乳腺粘液癌的超声、钼靶X线及MR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乳腺粘液癌的超声、钼靶X线及MR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例经病理证实的15例乳腺粘液癌的临床资料,观察其影像特点。结果:15例乳腺粘液癌,年龄34-56岁,肿瘤位于左乳8例,右乳7例。13例行超声检查,不规则形9例,类圆形4例,边缘清晰10例,边界不清3例,含点状钙化3例;12例行钼靶X线检查,不规则形结节或肿块9例,非对称致密3例,边缘清晰8例,边界不清4例,含点状钙化5例;6例接受MR平扫及增强扫描,4例单纯型,囊性为主,T1WI呈低信号,T2WI压脂序列呈高信号,D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呈渐进性向中央填充强化。2例混合型,实性成份为主,T1WI以等低信号为主,内见稍高信号,T2WI以稍高信号为主,1病灶内可见液液平面,D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病变内实性部分强化明显。病理:单纯型MBC10例,混合型MBC5例。结论:MBC是一种少见的乳腺恶性肿瘤,好发于绝经后妇女,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可以提高该疾病的诊断。(本文来源于《现代医用影像学》期刊2019年10期)

孟繁浩[2](2019)在《乳腺粘液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乳腺粘液癌(Mucinous breast carcinoma,MBC)的临床病理特征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对其诊治方式提供科学的、规范的临床决策。方法确定了在2007年-2017年间被诊断且手术治疗MBC患者125例的病例资料,并随机收集980例同期的非特殊类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not otherwise specified,IDC-NOS)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的病例资料,分析MBC不同分型的临床病理特征,对比MBC及其分型与IDC-NOS的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研究MBC及其分型的临床病理特征对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影响。结果MBC的病理学特征常表现为病理分期较早、组织学分级较低、腋窝淋巴结转移较少、ER阴性少、PR阴性少、Ki-67高表达少、Her-2阳性少。对比PMBC及MMBC患者的病例资料,PMBC患者组织学分级较低(P=0.036),且淋巴结转移率更低(P=0.001)。MBC与IDC-NOS对比,MBC腋窝淋巴结转移率低于IDC-NO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MBC与IDC-NOS对比,PMBC腋窝淋巴结转移率低于IDC-NO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MMBC与IDC-NOS对比,MMBC腋窝淋巴结转移率与IDC-NOS相近,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866)。进行MBC临床病理特征对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分析,ER阴性(P=0.011)、Ki-67高表达(P=0.000)、Her-2阳性(P=0.000)、组织学分级高(P=0.014)与MBC腋窝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进行PMBC临床病理特征对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分析,ER阴性(P=0.048)、Ki-67高表达(P=0.040)与PMBC腋窝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进行MMBC临床病理特征对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分析,Her-2阳性(P=0.037)、组织学分级高(P=0.028)与MMBC腋窝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结论MBC的病理学特征常表现为病理分期较早、组织学分级较低、腋窝淋巴结转移较少、ER阴性少、PR阴性少、Ki-67高表达少、Her-2阳性表少。与MMBC患者相比,PMBC具有更低的组织学分级和更低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MBC、PMBC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率明显低于IDC-NOS患者,而MMBC腋窝淋巴结转移率与IDC-NOS患者相似。ER阴性、Ki-67高表达、Her-2阳性、组织学分级高与MBC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ER阴性、Ki-67高表达与PMBC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Her-2阳性、组织学分级高与MMBC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5-01)

王月辰[3](2019)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导管癌与粘液癌在临床、病理与预后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浸润性微乳头状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DMPC)与浸润性微乳头状粘液癌(invasive mucinous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MUMPC)在临床、病理、及预后差异性以及影响无复发生存期(recurrence-free survival,RFS)的因素。方法与资料本研究中所有病例资料来源于本院乳腺恶性肿瘤数据库中2013年12月至2017年6月1780例乳腺浸润癌患者。通过筛选38例IDMPC、20例MUMPC、40例乳腺单纯粘液癌(pure mucinous carcinoma,pMC),并随机抽取60例非特殊性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of breast-no specific type,IDC-NOS)患者。收集、归纳、整理以上患者的病理资料及随访信息。分叁个比较亚组,卡方检验对比分析临床及病理学特点。随访时间为手术之日起至2019年2月1日。使用Kaplan-Meier法分析RFS,Log-Rank检验生存曲线差异性及单因素分析。Cox回归分析影响无复发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小于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共纳入IDMPC 38例,MUMPC 20例,IDC-NOS 60例,pMC 32例。发病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扩增情况无明显差异。关于淋巴结转移率、多病灶癌发生率、脉管侵袭率、孕激素受体低表达率,IDMPC明显高于IDC-NOS(p=0.014、0.001、0.039、0.029,<0.05),MUMPC明显高于pMC(p=0.006、0.029、0.020、0.016,<0.05),pMC与IDMPC相比无明显差异(p=0.406、0.852、0.852、0.465)。关于雌激素受体阳性率,IDMPC明显高于IDC-NOS(p=0.030,<0.05),余无明显差异。关于Ki67高表达率,IDMPC明显高于IDC-NOS(p=0.003,<0.05)与pMC(p=0.007,<0.05)。关于分子分型,IDMPC的Luminal B型比率明显高于IDC-NOS(p=0.001,<0.05),MUMPC的Luminal B型比率略高于pMC,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6),MUMPC与IDMPC之间Luminal B型比率无明显差异(p=0.304)。关于临床分期,IDMPC的Ⅲ期发病率比率明显高于IDC-NOS(p=0.021,<0.05),MUMPC的Ⅲ期发病率比率略高于pMC,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3),MUMPC与IDMPC之间Luminal B型比率无明显差异(p=0.363)。关于无复发生存,随访过程中38例IDMPC中9例复发或转移,平均RFS为56.196±0.888个月;60例IDC-NOS中9例发生复发或转移,平均RFS为52.534±2.620个月;20例MUMPC中4例发生复发或转移,平均RFS为50.953±2.037个月;38例pMC中2例发生复发,平均RFS为58.306±1.150个月,四组乳腺癌的RFS有差异(p=0.048,<0.05)。使用log-rank法单因素分析显示多病灶癌(p<0.001)、高组织学分级(p=0.016,<0.05)、HER2扩增(p=0.025,<0.05)、微乳头状癌成分的存在(p=0.014,<0.05)是影响RFS的危险因素。Cox多因素分析显示仅有多病灶癌是影响RFS的独立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微乳头状癌成分的存在是多病灶癌的危险因素(p=0.049,<0.05)。结论混合性IMPC包括IDMPC与MUMPC,二者在高多病灶癌发生率、高脉管侵袭率、高淋巴结转移率、高PR低-无表达率方面无明显差异,但远高于IDC-NOS及pMC,恶性程度更高。其次,IDMPC与MUMPC的预后相对较差,局部晚期的患者比例较多,多病灶性是影响无复发生存的独立因素,微乳头状癌成分的存在可能是多病灶性的危险因素,微乳头状癌成分的存在对降低混合型IMPC(IDMPC及MUMPC)的RFS起协同作用。因此临床上不仅要重视微乳头状癌成分的存在,也要综合评估多种因素,即不能低估微乳头状癌成分在MUMPC及IDMPC中的负面作用,也应避免过度治疗。(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5-01)

阚庆辉,童富云,徐美玲,黄波[4](2019)在《异时性双侧单纯性乳腺粘液癌一例并文献复习》一文中研究指出乳腺粘液癌(mucinous breast carcinoma MBC)做为一种罕见的特殊类型乳腺癌于1826年被首次描述[1-2],其发病率约为乳腺恶性肿瘤的1~4%。该病理类型多发生于老年或绝经后女性,在年轻女性中发病率则更低,约为粘液癌总发病率的1%[3]。双侧异时性年轻单纯性乳腺粘液癌更是鲜有报道,现特将我(本文来源于《西南军医》期刊2019年02期)

黄晓玲[5](2018)在《乳腺粘液癌不同亚分类的临床病理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乳腺粘液癌不同亚分类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选择2010年4月~2011年8月期间在我院经病理学检测确诊为乳腺粘液癌的20例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单纯型13例,混合型7例;单纯型与混合型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5年生存率指标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例单纯型ER阳性12例(92.3%),7例混合型ER阳性2例(28.6%)(注:PR结果和ER相似),13例单纯型NSE阳性4例、Gg A阳性1例,7例混合型NSE阳性4例,Gg A阳性1例。结论:单纯型与混合型乳腺粘液癌患者预后有别,淋巴结是否转移以及组织学类型影响预后效果。(本文来源于《人人健康》期刊2018年16期)

武盼盼[6](2017)在《乳腺粘液癌不同亚分类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是否不同类型的乳腺粘液癌(Mucinous breast carcinoma,MBC)均有相同的预后,是否应根据乳腺粘液癌的亚分类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策略。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05年5月到2015年12月期间共136例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行手术治疗的MBC患者的病例资料,并将2062例同期诊断为非特殊类型乳腺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not otherwise specified,IDC-NOS)的病例设为对照组,比较两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不同乳腺粘液癌亚型与IDC-NOS间的生存差异。结果:与IDC-NOS相比,MBC具有病理分期早,肿瘤直径大,淋巴结转移率低,ER、PR阳性率高,Her-2阳性率低,Ki-67低表达率高及预后好的特点。PMBC具有比MMBC更早的病理分期、更低的淋巴结转移率和组织学分级,且接受保乳手术和放射治疗的患者更多,接受化学治疗的患者更少。IDC-NOS、MMBC、PMBC-B、PMBC-A的5年DFS分别为85.9%、85.2%、96.8%、100%,5年OS分别为89.4%、89.8%、100%、100%。基于亚分类相比,PMBC具有比IDC-NOS更好的DFS(P=0.009)和OS(P=0.015),PMBC具有比MMBC更好的DFS(P=0.006)和OS(P=0.009)。PMBC-A具有比IDC-NOS更好的DFS(P=0.015)和OS(P=0.035),PMBC-A具有比MMBC更好的DFS(P=0.013)和OS(P=0.039)。PMBC-B与MMBC、IDC-NOS之间的DFS和OS则无统计学差异。MMBC、PMBC-B、PMBC-A叁组的DFS(P=0.016)和OS(P=0.0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于II期的MBC和IDC-NOS患者,MBC显示出比IDC-NOS更好的DFS(P=0.048)。对于年龄≤51岁的MBC和IDC-NOS患者,MBC显示出比IDC-NOS更好的DFS(P=0.041)。结论:1.与IDC-NOS相比,MBC的病理分期更早,肿瘤直径更大,淋巴结转移率更低,ER、PR阳性率更高,Her-2阳性率更低,Ki-67低表达率更高,但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与MMBC相比,PMBC的病理分期更早、淋巴结转移率更低和组织学分级更低,接受保乳手术的患者更多,接受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的患者更少,预后更好。3.PMBC-A型与IDC-NOS及MMBC相比,其预后更好;但PMBC-B型与IDC-NOS及MMBC相比,其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TNM分期和ER状态是影响MBC患者DFS的独立预后因素。淋巴结状态、ER状态、年龄是影响MBC患者OS的独立预后因素。因此,并非所有的MBC均为具有良好预后的组织学类型,应考虑基于亚分类,制定相应的治疗策略。(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7-05-01)

熊玉圆[7](2017)在《单纯和混合型乳腺粘液癌:临床特征和治疗结果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单纯型乳腺粘液癌(Pure mucinous breast carcinoma,PMBC)和混合型乳腺粘液癌(Mixed mucinous breast carcinoma,MMBC)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结果,生存预后等方面特点,优化病程处理方案从而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回顾选取1997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入大连市中心医院就诊初治粘液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入院后经入院常规检查和乳腺肿物评估,常规检查包括超声,钼靶X线等和乳腺肿物评估,有70名符合要求并接受了诊断和治疗的MBC女性患者。其中PMBC46例,MMBC24例,这些患者的所有组织学幻灯片都经过重新检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标准”诊断为PMBC和MMBC。癌症TNM分期采用AJCC指南标准,并依据NICC指南标准行保乳术,以此为乳腺癌治疗规划阶段。所有患者均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同时在大连市中心医院接受其它术后辅助治疗,包括术后放疗、辅助化疗、激素(内分泌)疗法、靶向治疗及增强免疫治疗。收集临床相关数据,统计分析,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比较PMBC患者和MMBC患者临床特征,治疗结果及生存预后。结果:1.比较PMBC和MMBC患者一般临床资料。MBC患者平均年龄均在65岁以上,均为绝经后患者。PMBC和MMBC患者I–II TNM阶段百分比(89.1%和83.3%),p N0(89.1%和69.2%),ER受体阳性(86.9%和76.9%),和PR受体阳性(82.6%和75%),Her-2受体阳性(65.2%和41.7%)?数据显示PMBC和MMBC病人在年龄、TNM分期、肿瘤大小、激素受体状态(雌激素或孕激素受体)表达方面没有显着差异,P>0.05。而MMBC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PMBC患者,P<0.05。MMBC患者Her-2受体表达明显低于PMBC患者,P<0.05?2.所有入组的患者都进行了基本手术治疗。其中行改良根治术PMBC患者10例(21.7%),MMBC患者5例(20.8%),而其他PMBC患者36例(78.3%)和MMBC患者19例(79.2%)相对采用了保乳术(BCS)。辅助化疗患者PMBC7例(15.2%)和MMBC患者6例(25%)。辅助内分泌治疗患者PMBC34例(73.9%)和MMBC患者19例(79.2%)。辅助放疗患者PMBC19例(41.3%)和MMBC患者14例(58.3%)。辅助靶向治疗患者PMBC28例(60.9%)和MMBC患者6例(25%)。两组患者在手术方式、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方面并无明显优势区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患者在术后行靶向治疗有明显优势,P<0.05。3.五年的DFS率为:PMBC患者为94%;MMBC患者为71%,五年的OS率为PMBC患者为96%;MMBC患者为79%。这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MBC患者显示出比MMBC更好的预后结果。4.对入组PMBC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淋巴结转移情况,Her-2表达及靶向治疗情况是影响5年无病生存期的预后因素,具有统计学差异,而年龄,TNM分期,ER表达,PR表达,手术方案,放疗情况,化疗情况,内分泌治疗情况与患者无病生存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对患者5年无病生存期不构成影响。对入组MMBC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内分泌治疗情况是影响5年无病生存期的预后因素,具有统计学差异,而年龄,TNM分期,ER表达,PR表达,手术方案,放疗情况,化疗情况,靶向治疗情况与患者无病生存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对患者5年无病生存期不构成影响。5.患者随访至少5年(或者直到死亡)。平均随访时间60个月,随访时间从手术后开始。10例病人(PMBC 3例MMBC 7例)出现转移复发和死亡。两组患者乳腺癌复发扩散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结论:PMBC患者预后优于MMBC患者,PMBC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低于MMBC患者,Her-2受体表达明显高于MMBC患者,余临床特点无明显区别,术后行靶向治疗对患者预后有明显优势。(本文来源于《大连医科大学》期刊2017-02-01)

冯杰,钟炳安,刘俊卿,于玲[8](2015)在《乳腺粘液癌的超声诊断与误诊防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乳腺粘液癌的彩色多普勒声像图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2年10月—2014年1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乳腺粘液癌患者归入观察组,并与同期确诊的30例浸润性导管癌归入对照组,将两组的声像图特征进行比较,主要观察肿块的形态、大小、边界、内部回声、钙化情况、有无后方回声减弱或增强现象、血供情况、阻力指数、腋窝淋巴结肿大与否等。结果观察组患者经超声诊断后发现肿瘤最大直径范围0.63~4.01 cm,对照组患者肿瘤最大直径范围0.78~5.02 cm,观察组乳腺粘液癌发生于左侧乳腺者占60.00%,高于右侧乳腺的40.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检查对乳腺粘液癌的诊断符合率为71.43%。在典型的乳腺粘液癌中,提示肿块边界模糊、形态无规则性、不均与的内部回声,提示后方回声增强,无丰富血供、少数患者存在钙化现象。结论乳腺粘液癌的声像图有一定的特征性,检查者提高对其声像图认识,有助于提高其诊断率,降低误诊及漏诊。(本文来源于《中外医疗》期刊2015年35期)

王教辰[9](2015)在《乳腺粘液癌神经内分泌分化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粘液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神经内分泌分化对预后的意义。方法:复习我院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间连续诊断的65例乳腺粘液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并通过免疫组化法探讨其神经内分泌分化及WT1的表达。结果:混合性粘液癌的淋巴结转移阳性率显着高于纯粘液癌(P<0.05),混合性粘液癌的HER2阳性表达率,复发及转移率均高于纯粘液癌。混合性粘液癌,纯粘液癌细胞稀少型,纯粘液癌细胞丰富型均可出现神经内分泌分化,但仅有部分纯粘液癌细胞丰富型有神经内分泌标记的强表达并且表达WT1。纯粘液癌细胞丰富型伴神经内分泌分化患者均未发现淋巴结癌转移及复发。结论:乳腺粘液癌是一种异质性肿瘤,纯粘液癌细胞丰富型伴神内分泌强表达者可能是一种低度恶性的浸润性乳腺癌,有良好的预后。(本文来源于《2015年浙江省医学会病理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5-12-09)

孙荣华[10](2015)在《乳腺粘液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乳腺粘液腺癌(mucinous breast carcinoma,MBC)的临床病理特征,为最优化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2年6月——2014年12月共43例MBC的病历资料,并随机抽取同期非特殊类型浸润性癌86例作为对照,总结MBC的临床及病理特点、诊治方式和预后。结果:MBC发病年龄、病程、临床表现、肿瘤分期、治疗方式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本组MBC病理类型有单纯型粘液腺癌(pure mucinous breast carcinoma, PMBC) 34例、混合型粘液腺癌(mixed mucinous breast carcinoma,MMBC)9例;肿瘤长径平均3.28±1.69cm,显着大于对照组的2.46±0.86cm(P=0.0002);仅58.1%的MBC被超声诊断为癌,显着低于对照组的83.7%(P=0.0015);MBC组及对照组新辅助化疗临床缓解率分别为为60%、89.7%,未表现出统计学差异。MBC组淋巴结转移率11.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7.7%(P=0.0001);MBC患者ER、PR阳性率明显高于非特殊浸润性癌,而Her-2扩增率、Ki67高表达率、P53阳性率明显较低(P<0.05);LuminalA型(70%)是MBC的主要分子类型。MBC组所有患者均无病生存,对照组4例复发或转移,2例死亡。结论:MBC以单纯型多见,肿块体积相对较大,边界较清楚,容易被超声检查误诊为良性,新辅助化疗缓解率较低。但MBC淋巴结转移率低;ER、PR阳性率高而Her-2阳性率低,分子分型以Luminal A型为主。MBC预后较好,治疗方案应个体化,除手术、化、放疗外应特别重视内分泌治疗对MBC的作用,术前明确诊断对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5-04-01)

乳腺粘液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乳腺粘液癌(Mucinous breast carcinoma,MBC)的临床病理特征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对其诊治方式提供科学的、规范的临床决策。方法确定了在2007年-2017年间被诊断且手术治疗MBC患者125例的病例资料,并随机收集980例同期的非特殊类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not otherwise specified,IDC-NOS)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的病例资料,分析MBC不同分型的临床病理特征,对比MBC及其分型与IDC-NOS的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研究MBC及其分型的临床病理特征对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影响。结果MBC的病理学特征常表现为病理分期较早、组织学分级较低、腋窝淋巴结转移较少、ER阴性少、PR阴性少、Ki-67高表达少、Her-2阳性少。对比PMBC及MMBC患者的病例资料,PMBC患者组织学分级较低(P=0.036),且淋巴结转移率更低(P=0.001)。MBC与IDC-NOS对比,MBC腋窝淋巴结转移率低于IDC-NO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MBC与IDC-NOS对比,PMBC腋窝淋巴结转移率低于IDC-NO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MMBC与IDC-NOS对比,MMBC腋窝淋巴结转移率与IDC-NOS相近,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866)。进行MBC临床病理特征对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分析,ER阴性(P=0.011)、Ki-67高表达(P=0.000)、Her-2阳性(P=0.000)、组织学分级高(P=0.014)与MBC腋窝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进行PMBC临床病理特征对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分析,ER阴性(P=0.048)、Ki-67高表达(P=0.040)与PMBC腋窝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进行MMBC临床病理特征对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分析,Her-2阳性(P=0.037)、组织学分级高(P=0.028)与MMBC腋窝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结论MBC的病理学特征常表现为病理分期较早、组织学分级较低、腋窝淋巴结转移较少、ER阴性少、PR阴性少、Ki-67高表达少、Her-2阳性表少。与MMBC患者相比,PMBC具有更低的组织学分级和更低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MBC、PMBC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率明显低于IDC-NOS患者,而MMBC腋窝淋巴结转移率与IDC-NOS患者相似。ER阴性、Ki-67高表达、Her-2阳性、组织学分级高与MBC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ER阴性、Ki-67高表达与PMBC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Her-2阳性、组织学分级高与MMBC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乳腺粘液癌论文参考文献

[1].叶琼玉,林小影,罗振东,许波,张宝芳.乳腺粘液癌的超声、钼靶X线及MR表现[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9

[2].孟繁浩.乳腺粘液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分析[D].吉林大学.2019

[3].王月辰.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导管癌与粘液癌在临床、病理与预后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9

[4].阚庆辉,童富云,徐美玲,黄波.异时性双侧单纯性乳腺粘液癌一例并文献复习[J].西南军医.2019

[5].黄晓玲.乳腺粘液癌不同亚分类的临床病理特征研究[J].人人健康.2018

[6].武盼盼.乳腺粘液癌不同亚分类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分析[D].吉林大学.2017

[7].熊玉圆.单纯和混合型乳腺粘液癌:临床特征和治疗结果的比较[D].大连医科大学.2017

[8].冯杰,钟炳安,刘俊卿,于玲.乳腺粘液癌的超声诊断与误诊防范[J].中外医疗.2015

[9].王教辰.乳腺粘液癌神经内分泌分化及其意义[C].2015年浙江省医学会病理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5

[10].孙荣华.乳腺粘液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治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5

标签:;  ;  ;  ;  

乳腺粘液癌论文-叶琼玉,林小影,罗振东,许波,张宝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