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损伤机理论文-杨玉山,沈华杰,王宪,王云龙,邱坚

微观损伤机理论文-杨玉山,沈华杰,王宪,王云龙,邱坚

导读:本文包含了微观损伤机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汽蒸处理,弯曲,杨木,物理力学性能

微观损伤机理论文文献综述

杨玉山,沈华杰,王宪,王云龙,邱坚[1](2019)在《汽蒸-模压弯曲杨木微观构造损伤机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木材细观损伤不仅是木材受外力而产生的宏观破坏,还包括由于载荷所引起的微观裂纹的萌生与扩展。通过汽蒸-模压弯曲杨木,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其物理力学性能与弯曲性能。结果表明:110°C蒸汽处理杨木的绝干密度和气干密度均有所增加,但最大载荷、抗弯强度、弹性模量却明显下降;而最大变形量增加到杨木素材最大变形量的196.85%,说明汽蒸处理杨木的弯曲性能很好。显微镜观察其微观构造发现,蒸汽处理木材中所有的导管分子均没有发生开裂和损伤,但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形;导管壁上纹孔变形变扁和变平拉长,也有少数纹孔保持原型;导管射线间纹孔基本保持原状;无论在弯曲木的受拉侧还是受压侧,木纤维细胞壁中均受挤压、剪切出现细胞分离和细胞之间撕裂或隆起的现象,并向纹孔口方向和木纤维主轴方向扩展、延伸、开裂;木射线形状完好,没有受到破坏,说明木材弯曲对木射线影响不大。(本文来源于《山东林业科技》期刊2019年05期)

徐垚[2](2019)在《贮运过程中果蔬细胞组织损伤机理微观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近几十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果蔬品质的要求也不断提升,在贮运果蔬的过程中,温度载荷和力学载荷会对果蔬造成损伤,本文以萝卜细胞、苹果组织和马铃薯细胞等典型果蔬组织细胞为研究对象,利用搭载低温微力原位加载与观测分析系统的低温拉伸实验设备对果蔬样品以1℃/min、2℃/min、5℃/min、8℃/min、10℃/min、15℃/min、20℃/min、50℃/min、90℃/min等9种不同降温速率的降温进行实验研究,并对此过程中果蔬细胞内部冰晶的形成对果蔬细胞造成损伤机理,温度载荷下果蔬细胞形态学参数的变化以及温度和力学载荷耦合作用下果蔬样品各方向拉伸造成损伤的机理进行研究分析。(1)实验研究了不同降温速率下果蔬组织细胞内冰晶的形成分布规律及其对细胞损伤造成的影响。通过对不同的降温速率下果蔬组织细胞内冰晶最开始出现的位置和叁种不同生长模式分布情况,得到果蔬细胞内冰晶的形成生长规律。同时,对不同降温速率下果蔬组织细胞内冰晶成核几率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降温速率为20℃/min的降温过程能够很好的抑制果蔬细胞内冰晶的成核,有效地降低细胞机械损伤的程度和细胞机械损伤的几率。(2)以萝卜、苹果、马铃薯等典型果蔬为研究对象,实验研究了温度载荷对果蔬组织细胞形态学参数的影响。通过对不同的降温速率降温前后果蔬组织细胞的冻结温度、周长、直径、面积、圆度、变形度、体积、内压等形态学参数,并综合分析出各种实验果蔬细胞最佳的降温速率。实验结果表明,果蔬组织细胞最佳的降温速率因品种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萝卜细胞最佳的降温速率为20℃/min,苹果细胞最佳的降温速率为8℃/min,马铃薯细胞最佳的降温速率为15℃/min。(3)以马铃薯为研究对象,实验研究了力学载荷与温度载荷耦合作用对果蔬组织损伤的影响。通过对不同拉伸方向(x、y、z叁个方向)与不同的降温速率(0.5℃/min、1.2℃/min和2℃/min)进行拉伸实验过程中马铃薯样品的力学参数进行测算,并应用SPSS数据统计软件多变量差异分析过程对果蔬组织样品的低温力学性能参数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2℃/min对马铃薯样品试件在x、y、z叁个不同方向最大破坏应力都是最大的,z方向的截取的试件样品力学拉伸性能更为优秀,这与该方向平均细胞数量的又是有较为明显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天津商业大学》期刊2019-05-01)

吴重军,李蓓智[3](2019)在《碳化硅磨削微观损伤机理及其高性能磨削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速加工可以根据加工对象的不同,在高材料去除率、极好的加工经济效益下很好地满足产品的质量要求。高速磨削技术在突破难加工材料的技术瓶颈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然而,在高速磨削中,由于高的砂轮速度会对工件材料产生极高的冲击效应,对材料发生的动态力学效应分析具有极高难度,且磨削加工中的磨粒具有几何不规则性及其典型的负前角特性,使得磨削加工的机理研究尤其困难。工程陶瓷具有极高的硬度、极好的耐高温、耐磨损、耐腐蚀等特性,在诸如军事、化工、机械、电子等应用领域具有非(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谢志刚,陈小芹,张红星[4](2018)在《车用CNG2气瓶低周疲劳的微观损伤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车用CNG2气瓶在反复充放气过程中易造成气瓶疲劳断裂失效,而目前关于金属内胆的微观损伤机理尚不清晰。在对某型号CNG2气瓶开展20000次循环加压疲劳试验基础上,运用场扫描电镜(SEM)观察了内胆不同部位的微观组织结构,探讨了其疲劳微观损伤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金属内胆由于发生循环软化,在基体中形成了大量的局部循环塑性变形区,且随塑性应变累积而沿晶界或相界扩展;同时,位错运动诱导下的碳化物偏聚促进了晶界粗化,削弱了晶界的连接强度,最终局部循环塑性变形区彼此连接并逐步与基体脱离,从而萌生裂纹。最后基于微观损伤机理提出,金属内胆的材料冶金、成型及热处理后形成的碳化物颗粒细化及均匀分布程度,对于提高金属内胆的疲劳寿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特种设备安全》期刊2018年11期)

魏毅萌[5](2018)在《冻融循环作用下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宏—微观损伤机理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城市发展规模逐渐扩大,各种工程会产生万亿吨计的建筑垃圾,同时,在水利规划科学化的大背景下,一些老旧病险水利建筑的拆除也提上日程,随之而来的大量废弃混凝土在侵占土地的同时也给我们的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如何将废弃混凝土变废为宝再次赋予其新的使用价值,是一个有利于环境保护的重要研究课题。从废弃的混凝土中提取出可以循环利用的骨料,再将这些骨料拌制在新的混凝土中能够产生新的混凝土材料,这种材料被称为再生骨料混凝土。再生骨料不同于天然骨料的性质,是否会导致拌制而成的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各项物理、化学参数与普通混凝土存在区别,这些问题的研究尚未取得突破。本文主要针对再生混凝土的抗冻性能指标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再生骨料和矿物掺合料粉煤灰对于再生骨料混凝土抗冻性能的影响规律,阐明了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冻融损伤演化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研究了粉煤灰掺量和再生骨料取代率两个梯度变量下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力学特性。并研究了冻融循环试验后的力学性能参数变化。2.从宏观尺度分析了粉煤灰掺量和再生骨料取代率两种材料配比对混凝土冻融损伤演化特性的影响。3.从微观尺度分析了冻融循环作用下再生骨料混凝土内部孔隙结构的发展演化过程,研究了复杂的界面问题对混凝土冻融损伤演化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掺入再生骨料和粉煤灰对混凝土的初始力学性能没有明显改善;但是不同取代率的再生骨料和粉煤灰对再生骨料混凝土的抗冻指标和冻融循环后的力学性能有着显着的差异。(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8-06-30)

何成刚[6](2018)在《车轮材料摩擦疲劳损伤机理及微观组织演变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铁路向高速重载方向发展,在轮轨滚动接触过程中,车轮处于强摩擦力、多场耦合作用下运行,因此车轮材料的摩擦磨损及疲劳损伤行为变得越发复杂。车轮作为一个典型的摩擦疲劳部件,系统研究车轮材料摩擦疲劳损伤机理与规律,建立车轮材料的磨损图和摩擦疲劳损伤机制图,对预防和减缓铁路车轮疲劳损伤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使用JD-1轮轨模拟试验机基于不同制动时速度、运行速度、预制裂纹参数、曲线半径、切向力和接触应力进行轮轨滚动模拟试验,利用光学显微镜、维氏显微硬度仪、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等分析手段研究车轮材料滚动摩擦疲劳损伤行为。从摩擦学和材料学角度,利用电子背散射衍射、聚焦离子束、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滚动接触过程中车轮材料塑性变形区微观组织结构演变行为和规律。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及得到的结论如下:(一)阐明了轮轨滚动接触过程中试验参数对车轮材料摩擦疲劳损伤的影响随着制动时速度增大,轮轨间摩擦热增大,由摩擦热引起车轮材料屈服强度及其他机械性能下降加剧了热疲劳裂纹损伤,在相应热应力和摩擦热作用下,热疲劳裂纹容易萌生枝裂纹,并向车轮试样内部扩展,进而导致严重的摩擦热疲劳损伤。随着运行速度不断增大,车轮试样表面的主要损伤机制由剥落、轻微表面疲劳损伤转变为严重的疲劳损伤,疲劳裂纹从车轮试样磨损表面萌生并在塑性变形层内沿着较软的铁素体线进行扩展。弯矩作用下在车轮试样预制裂纹尖端及其两侧附近萌生扩展裂纹,且裂纹扩展方向不完全沿着预制裂纹的初始方向,裂纹扩展方向很容易发生改变,有枝裂纹沿着主裂纹萌生,同时车轮材料裂纹扩展机制主要是穿晶断裂。车轮试样磨损表面萌生的斜裂纹是由其所受切向力和横向力合力引起的;且表面斜裂纹的开口方向与表面摩擦力的合力方向垂直。(二)建立了车轮材料的摩擦疲劳损伤机制图系统分析切向力和接触应力对车轮材料磨损与摩擦疲劳损伤行为影响。根据车轮试样磨损率,建立了车轮材料磨损图并将其分成叁个区域:轻微磨损区、严重磨损区和灾难性磨损区;通过分析各试验参数下车轮试样表面摩擦损伤形貌和统计车轮试样剖面平均裂纹长度,建立了车轮材料摩擦疲劳损伤图并将其分成叁个区域:轻微疲劳损伤区、疲劳损伤区和严重疲劳损伤区。(叁)揭示了滚动接触条件下车轮材料近表层塑性变形区微观组织结构演变行为车轮试样微观组织沿深度方向呈现明显的梯度微观结构:0~20μm厚纳米晶体区域、20~45μm深度范围的亚微米晶粒区域、45~80μm深度范围的变形微米晶粒区域和深度大于80μm的未变形基体区域。滚动接触过程中车轮材料微观组织演变行为:首先发生塑性变形,珠光体片层间距减小,少量渗碳体发生断裂破碎和溶解,铁素体内部出现大量位错;其次在铁素体内位错缠结形成位错胞,位错墙转变成亚晶界;再次新形成具有小角度取向差的亚晶界转变为晶粒取向随机的大角度取向差晶界;最后在较高应变和应变速率下,细化的晶粒反复发生塑性变形、进而形成位错胞、位错墙转变成亚晶界,且由小角度晶界向大角度晶界转变,直到晶粒尺寸达到稳定的最小值时,晶粒细化才停止。(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8-05-01)

王龙,李志强,吴建国,冯国林,封雪[7](2018)在《铝硅合金高周疲劳损伤的微观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铝硅合金被广泛应用于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其在服役中常常需要承受高周疲劳载荷。对铝硅合金高周疲劳损伤微观机理的深入理解,将为铝硅合金铸造工艺的改进和疲劳寿命的预测提供重要的依据。文中在近年来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地总结了铸造缺陷、微观组成和微观特性对铝硅合金高周疲劳损伤微观机理的影响,为铝硅合金的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师》期刊2018年01期)

吴重军[8](2017)在《碳化硅磨削微观损伤机理及其高性能磨削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速加工是20世纪70年代在欧洲和美国兴起的一种加工技术,它可以根据加工对象的不同,在高材料去除率、极好的加工经济效益下很好地满足产品的质量要求。高速磨削技术在突破难加工材料的技术瓶颈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然而,在高速磨削中,由于高的砂轮速度会对工件材料产生极高的冲击效应,对材料发生的动态力学效应分析具有极高难度,且磨削加工中的磨粒具有几何不规则性及其典型的负前角特性,使得磨削加工的机理研究尤其困难。工程陶瓷是一种典型的难加工材料,具有极高的硬度、极好的耐高温、耐磨损、耐腐蚀等特性,在诸如军事、化工、机械、电子等应用领域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加工此类超硬材料将不可避免地产生微观裂纹以及表面和亚表面的损伤,从而影响这类产品在实际应用中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本文以碳化硅陶瓷作为典型研究对象,分析其高速磨削机理,探索其表面以及亚表面微观损伤机制,并进一步地控制磨削的损伤,从而获得高质量的低损伤的高性能磨削技术。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包括:(1)发现了高速磨削过程中材料动态断裂韧度具有应变率敏感效应,提出并构建了考虑材料力学特性及磨削工艺参数的延性域磨削临界成屑厚度模型。与传统基于材料去除能理论下只考虑材料物理力学性能的延性域磨削临界成屑厚度模型相比,不但临界成屑厚度大幅增加,而且提高了表面粗糙度,降低了磨削表面裂纹。并通过碳化硅高速磨削实验验证了以上结论。通过碳化硅磨削实验研究表明,当砂轮速度为140m/s时其延性域临界成屑厚度为0.32μm,远远大于以往仅仅考虑材料力学性能的临界成屑厚度时的0.06μm。同时,增大砂轮速度及降低成屑厚度有助于降低碳化硅磨削表面的脆性裂纹,表面塑性去除明显,去除单位材料需要的磨削能大大增加,磨削表面粗糙度提高且裂纹得到显着的控制。因此,在硬脆材料的高速磨削加工中,可以通过提高砂轮速度及降低成屑厚度以增大材料的延性域磨削临界成屑厚度,以延性域磨削的材料去除方式获得了更高的材料去除率的同时提高磨削质量。(2)基于压痕断裂力学的硬脆材料磨削微观损伤模型及动态断裂韧度敏感效应,构建了考虑磨削速度、成屑厚度、加工载荷及材料力学性能的磨削表面以及亚表面微观损伤预测模型。将传统模型压痕损伤模型预测误差20%降低到6%,并从理论与实验上证明了可以通过选择砂轮速度与成屑厚度来控制表面以及亚表面损伤程度的基础上,获得高的加工效率。实验结果分析表明砂轮速度的增加对于表面和亚表面的裂纹产生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随着砂轮速度的提高其表面的塑性划痕比例增加,脆性破裂比例明显降低,且具有更低的亚表面损伤深度。而随着成屑厚度的增加,其磨削表面的裂纹比例增多,以脆性去除为方式的材料去除占据主导,其亚表面的损伤深度逐渐增大,且以脆性去除为主。因此,为了获得更好的磨削质量,降低表面以及亚表面的损伤程度,可大大提高砂轮速度并降低成屑厚度。而为了获得高的材料去除效率,提高磨削加工效率,可通过适当选择合理成屑厚度并提高砂轮速度来控制磨削表面损伤。(3)深入探讨了硬脆材料的延性与脆性共存的材料去除机制,建立了考虑硬脆材料微观损伤尺度、延性域磨削表面比例及磨削工艺参数的表面粗糙度分析模型。提出了考虑表面粗糙度、亚表面微观损伤层等表面质量的磨削工艺优化设计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延性域磨削表面的比例,改善了硬脆材料磨削加工表面质量。实验结果表明,当延性域磨削比例低于50%,脆性去除占据主导,此时脆性去除粗糙度值较大且具有很大的波动性。而当延性去除大于50%且逐渐增大,其脆性去除粗糙度值则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此时延性去除占据主导,当延性域磨削比例大于90%时,其脆性粗糙度值急剧下降,此时,碳化硅处于延性域磨削阶段,其粗糙度获得了显着的提升并保持相对稳定。在碳化硅陶瓷等硬脆材料的高效高性能磨削技术研究中,增大砂轮速度有助于获得更高的磨削材料去除率,同时砂轮速度的增加有助于提高磨削表面的延性域磨削表面比例,降低表面以及亚表面裂纹尺度。而成屑厚度的降低也有助于提高磨削表面的延性域磨削比例,并将降低表面以及亚表面裂纹尺度。因此,一定的加工要求下,合理增加成屑厚度,提高砂轮速度有助于实现硬脆材料高效低损伤磨削,实现其脆-延性转变,获得更好的磨削质量。对于本文的碳化硅陶瓷,为了获得N4级Ra0.2μm的磨削表面,其工艺选择可推荐砂轮速度Vs>137m/s,成屑厚度h_m<0.55μm,且可获得高达1.1 mm~3/mms的材料去除率,其延性域去除可稳定在85%以上。同时,为了获得延性域去除为主导(大于50%)的磨削表面,其工艺选择可推荐砂轮速度Vs>53m/s,成屑厚度h_m<0.8μm,且可获得高达1.7mm~3/mms的材料去除率。(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期刊2017-10-25)

蔡洋[9](2017)在《高应变率加载下材料变形损伤及相变的微观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冲击波物理是研究凝聚态介质在高应变率或瞬时载荷作用下产生极端高温高压状态时各种物理、力学或化学现象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建立起对材料和结构在高应变率加载下表现出的动力学行为进行正确预测、评价和分析的科学方法。因而冲击波物理的研究内容包括理论研究、模拟研究和实验研究。本文主要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以及理论推导,辅以气炮实验,细致研究了典型材料中的变形、损伤以及相变等过程,详尽分析了其中的微观机理和动力学过程。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1)建立了在不同加载条件下描述LJ单晶中匀质分位错成核的定量模型。在该模型中,静水压以及所有的非施密特偏应力分量均会对临界分解剪应力造成影响。随后我们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检验了该模型。在沿着25个不同方向加载时,该模型均能预测出正确的滑移系,其得到的临界剪应力也在合理的误差范围内。此外,还提出了新的参数SF*来取代传统的施密特因子。(2)用分子动力学研究了单晶和纳米多晶PETN中的冲击响应。在单晶中,冲击导致的塑性变形和分解剪应力的计算结果以及空间位阻模型一致。在多晶中,热点与晶界摩擦以及晶界起始的塑性变形直接相关,并且该变形由晶粒取向和分解剪应力决定。晶界摩擦本身能造成热点,但当其和晶界起始的塑性变形或晶界原子偏离晶界的滑移耦合在一起时,热点温度会急剧增加。(3)用经典分子动力学模拟了液体铜由平板冲击导致的层裂。模拟在不同加载条件下进行,并且发现它们对层裂强度有显着影响。详细讨论了实验中由自由面速度推导层裂强度以及应变率的声波方法,并将其和模拟直接得到的结果进行了对比。检查了温升、拉伸衰减、声速以及密度等对声波方法造成的影响,并对它们造成的误差进行了量化。此外还提出了改进声波方法中参数选择的方案。(4)用分子动力学模拟了液体铜空穴现象中纳米孔洞的匀质成核现象。通过追踪孔洞的时间演化,以及MFPT和SP等方法细致分析了成核过程中的行为。此外,通过独立的经典成核理论的计算,得出该理论能够很好的描述模拟的过程。不同于前人的工作,我们用Tolman公式描述了表面能随孔洞半径的变化,而不是将其假定为不变。(5)用分子动力学模拟证明了液体铜中的匀质结晶成核可以在一定量的过冷度下发生,而该过冷度由准等熵加载或斜坡加载在一定的粒子速度和斜坡时间中得到。得到了斜坡时间-粒子速度-过冷度之间的关系,并且发现当斜坡时间达到100 ps时,斜坡加载接近于等熵加载。此外,还发现匀质成核同样能在初始过冷的液体中通过冲击加载得到。(6)用铜和LJ液体的分子动力学模拟证明了在这两种液体的拉伸强度中,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扮演了同样的角色。基于该等效模型的预测和独立的模拟结果相吻合,并且和液态金属的实验结果相近。通过仔细分析经典成核理论,我们发现该等效性与尺寸和应变率在新相成核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有关。该等效性预期能适用于大范围的材料和过程中,并作为连接多尺度问题的桥梁。(7)通过线弹性理论的推导、分子动力学模拟、以及气炮实验验证了立方晶体中双弹性波的存在。该双波只在沿着某些对称性低的晶向中才能传播,而在如[100],[110]等对称性高的方向中弹性波以单波形式传播。弹性双波在传播中会导致晶粒的旋转,而该旋转和初始塑性变形有密切联系。(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7-10-01)

岳文,秦文波,李建生,王成彪[10](2016)在《苛刻环境下聚晶金刚石表界面损伤与微观磨损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技术的发展,对高温、真空、泥浆润滑极端工况下具有低磨损、低摩擦性能的聚晶金刚石(Polycrystalline Diamond,PCD)材料提出了迫切要求。PCD摩擦学研究过多强调固有物理属性和磨损性能,而忽视摩擦性能及表面界面材料物理化学特性的作用。因此,系统深入研究极端工况对PCD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利用高温高压合成技术制备了新型超硬聚晶金刚石(UHPCD)复合材料,并制备了相应的钻头进行现场应用试验。摩擦学机理方面,以摩擦表面效应对PCD摩擦学性能作用的角度,通过设计在湿度气氛、真空、高温工况下的摩擦学试验,认知摩擦表面的石墨化、表面氧化和表面悬键钝化效应的单独和复合作用规律,揭示工况条件——摩擦表面结构演化和化学钝化——摩擦学性能的作用机制,实现对极端工况下PCD摩擦学性能的理论预测和实验调控,为了设计满足极端工况要求的PCD超硬材料及应用技术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第十八届中国高压科学学术会议缩编文集》期刊2016-07-25)

微观损伤机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近几十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果蔬品质的要求也不断提升,在贮运果蔬的过程中,温度载荷和力学载荷会对果蔬造成损伤,本文以萝卜细胞、苹果组织和马铃薯细胞等典型果蔬组织细胞为研究对象,利用搭载低温微力原位加载与观测分析系统的低温拉伸实验设备对果蔬样品以1℃/min、2℃/min、5℃/min、8℃/min、10℃/min、15℃/min、20℃/min、50℃/min、90℃/min等9种不同降温速率的降温进行实验研究,并对此过程中果蔬细胞内部冰晶的形成对果蔬细胞造成损伤机理,温度载荷下果蔬细胞形态学参数的变化以及温度和力学载荷耦合作用下果蔬样品各方向拉伸造成损伤的机理进行研究分析。(1)实验研究了不同降温速率下果蔬组织细胞内冰晶的形成分布规律及其对细胞损伤造成的影响。通过对不同的降温速率下果蔬组织细胞内冰晶最开始出现的位置和叁种不同生长模式分布情况,得到果蔬细胞内冰晶的形成生长规律。同时,对不同降温速率下果蔬组织细胞内冰晶成核几率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降温速率为20℃/min的降温过程能够很好的抑制果蔬细胞内冰晶的成核,有效地降低细胞机械损伤的程度和细胞机械损伤的几率。(2)以萝卜、苹果、马铃薯等典型果蔬为研究对象,实验研究了温度载荷对果蔬组织细胞形态学参数的影响。通过对不同的降温速率降温前后果蔬组织细胞的冻结温度、周长、直径、面积、圆度、变形度、体积、内压等形态学参数,并综合分析出各种实验果蔬细胞最佳的降温速率。实验结果表明,果蔬组织细胞最佳的降温速率因品种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萝卜细胞最佳的降温速率为20℃/min,苹果细胞最佳的降温速率为8℃/min,马铃薯细胞最佳的降温速率为15℃/min。(3)以马铃薯为研究对象,实验研究了力学载荷与温度载荷耦合作用对果蔬组织损伤的影响。通过对不同拉伸方向(x、y、z叁个方向)与不同的降温速率(0.5℃/min、1.2℃/min和2℃/min)进行拉伸实验过程中马铃薯样品的力学参数进行测算,并应用SPSS数据统计软件多变量差异分析过程对果蔬组织样品的低温力学性能参数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2℃/min对马铃薯样品试件在x、y、z叁个不同方向最大破坏应力都是最大的,z方向的截取的试件样品力学拉伸性能更为优秀,这与该方向平均细胞数量的又是有较为明显的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观损伤机理论文参考文献

[1].杨玉山,沈华杰,王宪,王云龙,邱坚.汽蒸-模压弯曲杨木微观构造损伤机理的研究[J].山东林业科技.2019

[2].徐垚.贮运过程中果蔬细胞组织损伤机理微观实验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9

[3].吴重军,李蓓智.碳化硅磨削微观损伤机理及其高性能磨削技术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19

[4].谢志刚,陈小芹,张红星.车用CNG2气瓶低周疲劳的微观损伤机理研究[J].中国特种设备安全.2018

[5].魏毅萌.冻融循环作用下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宏—微观损伤机理试验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8

[6].何成刚.车轮材料摩擦疲劳损伤机理及微观组织演变行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8

[7].王龙,李志强,吴建国,冯国林,封雪.铝硅合金高周疲劳损伤的微观机理[J].机械工程师.2018

[8].吴重军.碳化硅磨削微观损伤机理及其高性能磨削技术研究[D].东华大学.2017

[9].蔡洋.高应变率加载下材料变形损伤及相变的微观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

[10].岳文,秦文波,李建生,王成彪.苛刻环境下聚晶金刚石表界面损伤与微观磨损机理[C].第十八届中国高压科学学术会议缩编文集.2016

标签:;  ;  ;  ;  

微观损伤机理论文-杨玉山,沈华杰,王宪,王云龙,邱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