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政治功用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梁启超,晚清小说,政治功用性
政治功用性论文文献综述
李亚娟[1](2011)在《“发现小说”:梁启超与晚清小说政治功用性的赋予》一文中研究指出长久以来,中国古典小说处"末技"地位,中国近代小说的质变仍要待到中国近代文学观念的产生以及"小说界革命"发生后才得以实现。晚清小说的变化虽是各种因素交互着力的结果,但枢纽人物梁启超的出现、晚清小说政治功用性的被赋予确是起了关键性作用。梁启超之所以大力鼓吹小说并非有意重构文学格局,而是"发现"了启蒙大众的有效工具。自此启蒙之志渗透至小说,中国文学的历史也开始逐渐谱写以小说为中心文体的写作体系。(本文来源于《理论月刊》期刊2011年05期)
李亚娟[2](2009)在《从介入到关怀:晚清小说政治功用性的演变(1902-1911)》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光绪叁十一年为转捩点,以晚清最后十年间大量报刊刊载的小说为研究对象,以小说政治功用性的演变为线索,讨论在梁启超提倡的“小说界革命”之后,晚清小说的变化和特征,并探寻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论文主要分为五章。第一章为“导论”,主要介绍问题的缘起及对中国近代小说史研究的回顾,审视已有的研究成果,提出新的研究视角;此外还对相关概念、史料情况、研究方法及论文写作思路等作了解释;本章最后对“小说界革命”前中国古典小说及传教士小说的功用性内涵作了简单探讨。第二章至第五章为文章的主体部分。第二章题为“发现小说:晚清小说政治功用性的赋予”。中国近代小说的质变待到“小说界革命”赋予小说以政治功用性后才得以发生。在这一过程中,梁启超是一位枢纽性的人物。他不仅在思想上为晚清时期最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之一,而且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晚清小说的变化虽是各种因素交互着力的结果,小说的繁盛也并非梁启超一手独立造成,但其开创之功,其影响之深且广,则是不争之事实。本章就近代文学观念的形成、梁启超文学功用观的提出,梁启超的新小说理论以及新小说内质的变化等几个方面,对晚清小说政治功用性的赋予进行了深入考察。第叁章题为“晚清小说政治功用性的扩展:八股世界忽为小说世界”。本章着重分析“新小说理论”在小说理论界和实际创作中的泛化。小说界革命之后,小说的政治功用性在最大范围内得到扩展,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创作界无不对其纷纷响应。这一局面的形成,一方面来自于文学观念转变所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另一方面依靠的正是报纸、期刊、书局的鼎力合作。离开任何一方,晚清小说很难在如此短期内获得如此繁荣之势。随着晚清小说的兴盛,晚清小说的分类也日趋繁盛,小说分类的势旺,又促进了各门类小说的写作,促进了晚清小说的发达。第四章题为“娱乐压倒启蒙:小说政治功用性第潮落”。光绪叁十一年起,晚清小说格局开始发生变化,新小说在实际创作上与“小说界革命”理论主张渐行渐远,政治小说潮落,娱乐压倒启蒙,小说创作在娱乐性和政治功用性之间求新求变。这种小说格局的形成是小说政治功用性的缺陷、近代小说本身的完善以及小说作为文化消费品的特性,叁者交互着力的结果。第五章题为“从介入到关怀:晚清小说政治功用性的新变”。光绪叁十一年后,晚清小说呈现出新的格局,开口见喉咙的政治小说逐渐淡出,更具通俗娱乐性的小说逐渐兴起,表现为“娱乐压倒启蒙”;但小说的政治功用性,“小说救国论”并为因此消失,而是与小说的娱乐性一直处于博弈状态,最终形成了“立意高尚之书”与“消闲娱乐之书”既对立又互融的并存局面。在此期间,小说的创作观念发生转化,经历了从“功利小说观”(强调小说作为政治变革的工具),到为“膏粱谋”和“反映社会人生”的发展历程。用小说以为政治变革之工具的观念逐渐得以修正和完善,小说从作为政治功用性的直接介入,发展为潜在的社会关怀,具有现代意义上的小说的现实主义品格开始显现。结语部分对晚清最后十年间小说的基本面貌进行评价。晚清最后十年间的小说纷杂繁呈,其间不乏怪诞支离之着作,诘曲聱牙之译本,娱乐启蒙相互角力博弈,令人眼花缭乱。但其之发展并非没有一条主要的线索,并非没有某种明确的目标与趋向,从介入到关怀,一切虽然尚处在探寻与摸索当中,但晚清小说潜在的现实主义品格却在其发展的多元性、过渡性以及其内在冲突与张力中不断彰显。(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9-04-01)
政治功用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光绪叁十一年为转捩点,以晚清最后十年间大量报刊刊载的小说为研究对象,以小说政治功用性的演变为线索,讨论在梁启超提倡的“小说界革命”之后,晚清小说的变化和特征,并探寻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论文主要分为五章。第一章为“导论”,主要介绍问题的缘起及对中国近代小说史研究的回顾,审视已有的研究成果,提出新的研究视角;此外还对相关概念、史料情况、研究方法及论文写作思路等作了解释;本章最后对“小说界革命”前中国古典小说及传教士小说的功用性内涵作了简单探讨。第二章至第五章为文章的主体部分。第二章题为“发现小说:晚清小说政治功用性的赋予”。中国近代小说的质变待到“小说界革命”赋予小说以政治功用性后才得以发生。在这一过程中,梁启超是一位枢纽性的人物。他不仅在思想上为晚清时期最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之一,而且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晚清小说的变化虽是各种因素交互着力的结果,小说的繁盛也并非梁启超一手独立造成,但其开创之功,其影响之深且广,则是不争之事实。本章就近代文学观念的形成、梁启超文学功用观的提出,梁启超的新小说理论以及新小说内质的变化等几个方面,对晚清小说政治功用性的赋予进行了深入考察。第叁章题为“晚清小说政治功用性的扩展:八股世界忽为小说世界”。本章着重分析“新小说理论”在小说理论界和实际创作中的泛化。小说界革命之后,小说的政治功用性在最大范围内得到扩展,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创作界无不对其纷纷响应。这一局面的形成,一方面来自于文学观念转变所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另一方面依靠的正是报纸、期刊、书局的鼎力合作。离开任何一方,晚清小说很难在如此短期内获得如此繁荣之势。随着晚清小说的兴盛,晚清小说的分类也日趋繁盛,小说分类的势旺,又促进了各门类小说的写作,促进了晚清小说的发达。第四章题为“娱乐压倒启蒙:小说政治功用性第潮落”。光绪叁十一年起,晚清小说格局开始发生变化,新小说在实际创作上与“小说界革命”理论主张渐行渐远,政治小说潮落,娱乐压倒启蒙,小说创作在娱乐性和政治功用性之间求新求变。这种小说格局的形成是小说政治功用性的缺陷、近代小说本身的完善以及小说作为文化消费品的特性,叁者交互着力的结果。第五章题为“从介入到关怀:晚清小说政治功用性的新变”。光绪叁十一年后,晚清小说呈现出新的格局,开口见喉咙的政治小说逐渐淡出,更具通俗娱乐性的小说逐渐兴起,表现为“娱乐压倒启蒙”;但小说的政治功用性,“小说救国论”并为因此消失,而是与小说的娱乐性一直处于博弈状态,最终形成了“立意高尚之书”与“消闲娱乐之书”既对立又互融的并存局面。在此期间,小说的创作观念发生转化,经历了从“功利小说观”(强调小说作为政治变革的工具),到为“膏粱谋”和“反映社会人生”的发展历程。用小说以为政治变革之工具的观念逐渐得以修正和完善,小说从作为政治功用性的直接介入,发展为潜在的社会关怀,具有现代意义上的小说的现实主义品格开始显现。结语部分对晚清最后十年间小说的基本面貌进行评价。晚清最后十年间的小说纷杂繁呈,其间不乏怪诞支离之着作,诘曲聱牙之译本,娱乐启蒙相互角力博弈,令人眼花缭乱。但其之发展并非没有一条主要的线索,并非没有某种明确的目标与趋向,从介入到关怀,一切虽然尚处在探寻与摸索当中,但晚清小说潜在的现实主义品格却在其发展的多元性、过渡性以及其内在冲突与张力中不断彰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政治功用性论文参考文献
[1].李亚娟.“发现小说”:梁启超与晚清小说政治功用性的赋予[J].理论月刊.2011
[2].李亚娟.从介入到关怀:晚清小说政治功用性的演变(1902-1911)[D].华东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