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分布规律论文-万朝霞

动态分布规律论文-万朝霞

导读:本文包含了动态分布规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病理类型,病理分期,手术,胃癌

动态分布规律论文文献综述

万朝霞[1](2019)在《基于胃癌病理类型及分期探讨手术前后中医证候分布的动态演变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探讨手术前、后胃癌证候的分布及演变规律,分析其与病理类型及分期的关系,为胃癌患者手术前后中医药的辅助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采用前瞻性的研究方法,临床收集并整理胃癌患者在院期间手术前、后的中西医病例信息,建立数据库,总结出术前、术后胃癌的常见中医证候,运用卡方检验,统计出具有统计学差异及临床意义的中医证候改变,总结手术前后胃癌患者中医证候的分布及演变规律,分析其与病理类型和分期的关系。[研究结果]1.胃癌的发病男性显着高于女性,且多发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2.男女之间各证候的构成比、不同年龄组证候分布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3.症状方面:手术前以脘腹痞闷胀痛、与不良情绪有关、脘痞腹胀、固定部位刺痛、面色、唇、爪甲紫暗或黧黑等症状为主,手术后以神疲懒言、倦怠乏力、固定部位刺痛、潮热盗汗或手足心热、脘痞腹胀、食少纳呆为主。手术后神疲懒言、倦怠乏力、语声低微、潮热盗汗或手足心热、心烦失眠、口燥咽干、固定部位刺痛、咳嗽痰多、食少纳呆、胸胁满闷、肢重体困的分布较术前明显增加(P<0.01),术后全身或局部胀满、脘腹痞闷胀痛、与不良情绪有关的频数分布较术前明显减少(P<0.01),头晕眼花、肢厥身凉、面色、唇、爪甲紫暗或黧黑、脘痞腹胀的频数分布较术前增加(P<0.05),其他症状手术前后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4.舌象方面:与手术前相比,手术后暗红舌、胖大舌、齿痕舌、舌下络脉迂曲、舌瘀斑疲点的频数分布较术前明显增加(P<0.01),淡红舌、正常舌的分布较术前明显减少(P<0.01),红舌的分布较术前增加(P<0.05),其他舌质手术前后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手术前相比,手术后厚苔、燥腻苔、剥脱苔的频数分布较术前明显增加(P<0.01),薄苔、润苔的频数较术前明显减少(P<0.01),其他舌苔手术前后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5.中医证候方面:胃癌患者手术前以气滞证、血瘀证、湿证为主,手术后以气虚证、阴虚证、血瘀证、湿证为主,手术后气虚证(中)(重)、血虚证(中)、阴虚证(中)(重)、血瘀证(轻)、痰证(中)、湿证(中)频数分布较术前明显增加(P<0.01),气滞证(轻)(中)、湿证(轻)的频数分布较术前明显减少(P<0.01),而其他证候手术前后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前及手术后各病理分期间的证候分布、不同手术方式术后证候分布有极显着差异(P<0.01);手术前后各病理类型间的证候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1.胃癌证候术前术后的分布差异性明显:术前以气滞证、血瘀证、湿证等证候为主;术后以气虚证、阴虚证、血瘀证、湿证等证候为主。2.胃癌证候手术前后的演变存在一定的规律:与手术前相比,术后虚证、标实证明显增加;术后气滞证虽减犹存。3.胃癌证候与病理分期具有相关性:术前Ⅲ期实性证候更重,并开始出现虚证;术后Ⅱ、Ⅲ期的病人出现虚证的程度更重。4.手术后的胃癌证候与手术方式存在相关性:开腹术后患者虚证程度较腹腔镜更重。(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5-01)

张晓婷[2](2019)在《自身免疫性脑炎外周血B细胞亚型动态分布规律及其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自身免疫性脑炎(autoimmune encephalitis,AE)是指一类由自身抗体介导的特殊类型的脑炎,其主要的机制是自身免疫系统异常导致神经细胞相关抗原的抗体生成,通过交联内化等方式对靶抗原进行功能性阻断,从而产生相应的临床表现。AE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包括精神行为异常、癫病发作、认知障碍、意识改变、运动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基于AE特异性抗体的致病作用,B细胞在AE的发病机理有着重要作用。利妥昔单抗等“B细胞耗竭疗法”在AE患者中的成功应用进一步证实了B细胞在AE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调节性B细胞(regulatory B cells,Breg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B细胞,可通过分泌IL-10(interleukin-10)、IL-35 以及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发挥免疫抑制和调节作用。记忆B细胞(memory B cells,Bmems)对抗原具有特异性的识别能力,当抗原二次攻击机体时,它可直接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并产生特异性抗体;近些年来也被证实参与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多个证据显示B细胞与AE的发病机制密不可分。研究目的:分析包括调节性B细胞及记忆性B细胞在内的B细胞亚型在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急性期以及一线免疫治疗后的外周血频率改变,并进一步探索其与病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研究纳入了 16名急性期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以及20名年龄、性别比例相近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通过流式细胞术分别评估外周血B细胞(CD19~+B细胞)、调节性B细胞(CD19~+CD24~(hi)CD38~(hi)Bregs,CD19~+CD24~(hi)CD27~+Bregs)、记忆性B细胞(CD19~+CD27~+Bmems)的比例。并对9名抗N-甲基-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aspartate receptor,NMDAR)脑炎接受一线免疫治疗前后的外周血B细胞亚型比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急性期AE患者的外周血CD19~+B细胞的比例显着升高(P=0.001),CD 19~+CD24~(hi)CD3 8hiBregs占CD 19~+B细胞比例明显降低(P<0.001),CD19~+CD24~(hi)CD27~+Bregs 和 CD19~+CD27~+Bmems 的 比例无明显差异(P1=0.064;P2=0.269)。(2)抗NMDAR脑炎患者的外周血CD19~+B细胞的比例高于其他两种AE(P=0.007),其他B细胞亚型与抗体分类无明显相关性。(3)一线免疫治疗后抗NMDAR脑炎患者外周血CD 19~+CD24~(hi)CD38~(hi)Bregs占CD19~+B细胞比例显着高于治疗前(P=0.004),未发现其他B细胞亚型比例的显着变化。(4)CD19~+B细胞的比例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607,P=0.015),而CD19~+CD24~(hi)CD38~(hi)Bregs占CD19~+B细胞比例与疾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r=-0.627,P=0.011)。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定义严重的AE为mRS评分大于3时,外周血CD19~+B细胞比例的最佳cut-off值为16.76%,敏感性为75%,特异性为 100%,曲线下面积:0.917,95%CI:0.771-1.000,P=0.015。研究结论:B淋巴细胞激活是自身免疫性脑炎发病机制的关键一环。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的外周体液免疫系统处于异常活跃状态,体内调节性B细胞的功能受损。外周血的CD19~+B细胞和CD19~+CD24~(hi)CD38~(hi)Bregs的比例可能是反映AE疾病严重程度和监测抗NMDAR脑炎患者治疗反应的重要指标。(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4-05)

刘媛媛,王毅,刘洪伟,杜龙刚,刘舒[3](2019)在《基于动态聚类分析和模糊模式识别法的北京城区汛期降雨时空分布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北京城区近十几年汛期50场暴雨过程为样本,利用动态聚类分析和模糊模式识别方法对单站雨型和降雨整体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得到北京城区汛期最容易发生的雨型以及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北京城区汛期主要发生前单峰型雨,峰值集中且极值雨量大,容易造成内涝积水。发生双峰型雨的次数较少,且极值雨量较小,对内涝积水影响相对较小。(本文来源于《水文》期刊2019年01期)

邱国阳,朱立伟[4](2018)在《基于动态称重算法的车辆荷载分布规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减少车辆超载运营对公路桥梁疲劳损伤的影响,对各桥梁车辆荷载分布模型进行研究。采用统计概率分布的方法,给出分布密度函数,便于后期超载车辆的管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车型分布规律存在一定差异,二、叁轴车符合广义极值双峰分布,四轴及以上的车型分布符合正态分布模型。(本文来源于《公路工程》期刊2018年06期)

郭富强,张德锋,曹建萌,刘志刚,可小丽[5](2018)在《不同水温下无乳链球菌在尼罗罗非鱼体内的动态分布及其消除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腹腔注射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agalactiae,WC1535菌株)后的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niloticus,GIFTstrain)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水温下无乳链球菌在尼罗罗非鱼体内的动态分布及消除规律。首先,分析25℃、29℃和33℃3个实验组罗非鱼的感染累积死亡率;其次,对3个实验组罗非鱼进行无乳链球菌的体外分离、培养和计数;然后,分析感染后不同实验组罗非鱼脑、肝脏、脾脏和肾脏组织中无乳链球菌的浓度。结果显示,随着水温的升高罗非鱼的累积死亡率也随之升高,25℃、29℃和33℃组的累积死亡率分别为6.67%、25.56%和78.90%。菌落统计结果显示,随着水温的升高,无乳链球菌在罗非鱼体内的增殖速度加快,同时,单位质量组织(脑、肝脏、脾脏和肾脏)中无乳链球菌的最大载菌量也随之升高。本研究还发现,无乳链球菌在罗非鱼脾脏中的浓度最高,在肾脏中的存活时间最长。综上可知,尼罗罗非鱼感染无乳链球菌后,体内各组织中链球菌的增殖、消除速度均与水温密切相关。本研究为研究无乳链球菌的致病机制奠定基础,也为通过合理调控水温及施药等措施防治尼罗罗非鱼链球菌病的暴发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渔业科学进展》期刊2018年06期)

赫英姿,宋策,刘孝良,于庭洪,贾姝[6](2018)在《辽东山区柞园中蜱的分布规律及年发生动态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蜱是柞园中常见的体外寄生物,严重影响柞蚕饲养人员的身体健康。为了解柞园中蜱的发生和分布,科学制定蜱寄生的防控技术,调查记录了辽东山区柞园中长角血蜱的分布规律和年发生动态。分别于山脚下、林缘、柞园内、地表植物、灌丛、柞林等生境共采集蜱8 000余只,其中,以山脚下地表植物和灌丛上蜱的分布最多,工作通道两旁1 m范围内蜱虫密度最大。1年中,5—9月份为蜱大量发生期,0. 5 m以下为蜱在人体主要攀附的高度。蜱在柞园活动时期正是春秋柞蚕放养时期,在柞园内分布广泛,对饲养人员的健康影响极大。(本文来源于《蚕业科学》期刊2018年05期)

边江豪,李秀珍,胡凯衡[7](2018)在《横断山区山地灾害的区域分布特征与动态演化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横断山区地貌类型多样、地质环境脆弱复杂,加之气候多变、地震活动频繁,导致该区成为我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发育数量最多、危害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本文以横断山区发育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为研究对象,基于对研究区环境背景和灾害野外调查及数据收集的基础上,采用GIS空间分析与数理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区内山地灾害与成灾环境背景条件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横断山区山地灾害的区域分布特征及动态演化规律。(本文来源于《2018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10-12)

郭光全,郭子云,雷文星,张钧,付建平[8](2018)在《杀爆战斗部动态破片威力场分布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LS-DYNA软件对杀爆战斗部破片场数值仿真,研究杀爆战斗部落角、爆高、落速叁种因素对破片场分布规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动态破片威力场分布受落角和炸高的影响较大,而落速对破片场分布影响相对较小.随着落角的减小,地面破片场的分布呈现规律性变化:圆形→椭圆形→球锥形→大锥角,且杀伤面积和穿甲效率面积呈递减趋势.随着战斗部爆高的增加,杀伤面积和穿甲效率面积,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该战斗部在爆高20m时达到最优值.最后进行终点效应试验验证,研究结果对杀爆战斗部毁伤威力的提高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亓宁[9](2018)在《抽采条件下瓦斯赋存动态分布规律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井下瓦斯抽采是降低煤矿瓦斯灾害危险性与综合利用瓦斯资源的的主要手段,而抽采过程中瓦斯分布的动态变化是评价瓦斯抽采效果的关键,为煤矿的安全生产提供指导。本文依托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抽采过程中的瓦斯渗流及残余瓦斯赋存规律”(41472134)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矿井瓦斯运移与富集的动力学过程及地球物理探测基础”(41430317),以山西省晋城矿区胡底煤矿3#煤层为研究对象,利用压汞、等温吸附、渗透率等实验分析煤岩的物性特征,并讨论了瓦斯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仿真软件,对瓦斯赋存的地质控因及抽采过程中瓦斯含量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研究区煤岩孔裂隙发育,渗透率对应力较敏感;原位瓦斯含量高,瓦斯压力大,分布不均匀,各种地质因素对瓦斯赋存均有不同影响,煤层埋深和陷落柱的发育是瓦斯含量分布差异的主控因素。本文分别以太沙基(Terzaghi)有效应力原理为基础推导出变形场方程,结合Kozeny-Carman方程推算出渗透率动态变化方程,根据达西(Dacy)定律建立渗流场控制方程,并联立各组方程建立了瓦斯运移的流固耦合数学模型。通过研究区主采煤层1303工作场瓦斯抽采的模拟,结果显示:抽采整体变化趋势而言,不同位置的瓦斯压力下降趋势一致,呈现先迅速增加后降速变缓的规律,而各点不同之处在于深度、距离的差异将会造成的瓦斯压力降速快慢之别,并通过实测数据进行模型准确性验证。在所建数学模型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主采煤层瓦斯的抽采条件,利用COMSOL软件模拟了不同条件对瓦斯抽采效果的影响,认为相对于抽采时间、抽采条件、抽采钻孔的直径以及布置方式,埋深、初始孔隙率、渗透率、初始瓦斯含量等对瓦斯抽采效果的影响更大,对于矿井内煤层埋深大、孔隙率渗透率低、原位瓦斯含量较高的区域,抽采效果相对较差,造成抽采后残余瓦斯含量较高。(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8-06-01)

李晨安,李承峰,刘昌岭,邢兰昌,李彦龙[10](2018)在《X-CT法研究砂岩中甲烷水合物动态分布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Berea砂岩作为沉积物,利用自主研制的反应釜进行甲烷水合物生长和分解实验,运用高分辨X-CT进行甲烷水合物微观观测,研究了其在Berea砂岩孔隙内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水合物形成初期在沉积物孔隙内以悬浮模式为主,后期以接触模式为主,中期以接触与悬浮共存模式为主;水合物的升温分解过程与其生长过程分布规律正好相反;水合物降压分解初期以接触与悬浮共存模式为主,后期以悬浮模式为主;相对于升温过程,水合物分解过程对压力下降表现得更灵敏。(本文来源于《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期刊2018年02期)

动态分布规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背景:自身免疫性脑炎(autoimmune encephalitis,AE)是指一类由自身抗体介导的特殊类型的脑炎,其主要的机制是自身免疫系统异常导致神经细胞相关抗原的抗体生成,通过交联内化等方式对靶抗原进行功能性阻断,从而产生相应的临床表现。AE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包括精神行为异常、癫病发作、认知障碍、意识改变、运动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基于AE特异性抗体的致病作用,B细胞在AE的发病机理有着重要作用。利妥昔单抗等“B细胞耗竭疗法”在AE患者中的成功应用进一步证实了B细胞在AE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调节性B细胞(regulatory B cells,Breg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B细胞,可通过分泌IL-10(interleukin-10)、IL-35 以及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发挥免疫抑制和调节作用。记忆B细胞(memory B cells,Bmems)对抗原具有特异性的识别能力,当抗原二次攻击机体时,它可直接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并产生特异性抗体;近些年来也被证实参与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多个证据显示B细胞与AE的发病机制密不可分。研究目的:分析包括调节性B细胞及记忆性B细胞在内的B细胞亚型在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急性期以及一线免疫治疗后的外周血频率改变,并进一步探索其与病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研究纳入了 16名急性期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以及20名年龄、性别比例相近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通过流式细胞术分别评估外周血B细胞(CD19~+B细胞)、调节性B细胞(CD19~+CD24~(hi)CD38~(hi)Bregs,CD19~+CD24~(hi)CD27~+Bregs)、记忆性B细胞(CD19~+CD27~+Bmems)的比例。并对9名抗N-甲基-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aspartate receptor,NMDAR)脑炎接受一线免疫治疗前后的外周血B细胞亚型比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急性期AE患者的外周血CD19~+B细胞的比例显着升高(P=0.001),CD 19~+CD24~(hi)CD3 8hiBregs占CD 19~+B细胞比例明显降低(P<0.001),CD19~+CD24~(hi)CD27~+Bregs 和 CD19~+CD27~+Bmems 的 比例无明显差异(P1=0.064;P2=0.269)。(2)抗NMDAR脑炎患者的外周血CD19~+B细胞的比例高于其他两种AE(P=0.007),其他B细胞亚型与抗体分类无明显相关性。(3)一线免疫治疗后抗NMDAR脑炎患者外周血CD 19~+CD24~(hi)CD38~(hi)Bregs占CD19~+B细胞比例显着高于治疗前(P=0.004),未发现其他B细胞亚型比例的显着变化。(4)CD19~+B细胞的比例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607,P=0.015),而CD19~+CD24~(hi)CD38~(hi)Bregs占CD19~+B细胞比例与疾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r=-0.627,P=0.011)。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定义严重的AE为mRS评分大于3时,外周血CD19~+B细胞比例的最佳cut-off值为16.76%,敏感性为75%,特异性为 100%,曲线下面积:0.917,95%CI:0.771-1.000,P=0.015。研究结论:B淋巴细胞激活是自身免疫性脑炎发病机制的关键一环。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的外周体液免疫系统处于异常活跃状态,体内调节性B细胞的功能受损。外周血的CD19~+B细胞和CD19~+CD24~(hi)CD38~(hi)Bregs的比例可能是反映AE疾病严重程度和监测抗NMDAR脑炎患者治疗反应的重要指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动态分布规律论文参考文献

[1].万朝霞.基于胃癌病理类型及分期探讨手术前后中医证候分布的动态演变规律[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

[2].张晓婷.自身免疫性脑炎外周血B细胞亚型动态分布规律及其相关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9

[3].刘媛媛,王毅,刘洪伟,杜龙刚,刘舒.基于动态聚类分析和模糊模式识别法的北京城区汛期降雨时空分布规律研究[J].水文.2019

[4].邱国阳,朱立伟.基于动态称重算法的车辆荷载分布规律的研究[J].公路工程.2018

[5].郭富强,张德锋,曹建萌,刘志刚,可小丽.不同水温下无乳链球菌在尼罗罗非鱼体内的动态分布及其消除规律[J].渔业科学进展.2018

[6].赫英姿,宋策,刘孝良,于庭洪,贾姝.辽东山区柞园中蜱的分布规律及年发生动态调查[J].蚕业科学.2018

[7].边江豪,李秀珍,胡凯衡.横断山区山地灾害的区域分布特征与动态演化规律研究[C].2018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2018

[8].郭光全,郭子云,雷文星,张钧,付建平.杀爆战斗部动态破片威力场分布规律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9].亓宁.抽采条件下瓦斯赋存动态分布规律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8

[10].李晨安,李承峰,刘昌岭,邢兰昌,李彦龙.X-CT法研究砂岩中甲烷水合物动态分布规律[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18

标签:;  ;  ;  ;  

动态分布规律论文-万朝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