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底沉积物论文-吴云杰,任强,姬文琴,彭小东,李欢欢

湖底沉积物论文-吴云杰,任强,姬文琴,彭小东,李欢欢

导读:本文包含了湖底沉积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沉积物,垂直分布,污染评价

湖底沉积物论文文献综述

吴云杰,任强,姬文琴,彭小东,李欢欢[1](2019)在《草海湖底沉积物重金属垂直分布特征及污染状况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贵州省威宁县草海湖底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对Pb、Cr、Zn、Cu、As 5种重金属的含量进行测定。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各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分析评价,定量确定了草海湖底沉积物中主要的污染因子和潜在生态风险程度。结果表明:5种重金属中,Zn和Pb的含量均高于中国土壤环境背景值和贵州省土壤环境背景值,其中Zn含量最大,其次是Pb、Cr、Cu、As;各重金属在不同深度上有不同的变化规律;草海湖主要的重金属污染因子为Zn、Pb,湖底沉积物重金属的综合污染指数为8. 88,属于中度污染,潜在生态危害程度低。(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23期)

李典鹏,姚美思,孙涛,刘隋赟昊,张凯[2](2019)在《水位变化对干涸湖底沉积物有机碳矿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为干扰和气候变化会改变湖泊水位状态,明确不同水位条件下湖泊沉积物有机碳矿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了解内陆水生态系统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干旱区典型盐湖沉积物有机碳矿化速率对水位变化的响应,以巴里坤湖干涸湖底原状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初步探究了0 (T1)、-9 (T2)、-23 (T3)、-34 (T4)和-45 cm(T5)水位处理对沉积物有机碳矿化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T1、T2和T3处理有机碳矿化速率在试验初期较高(0~10 d),10 d后缓慢下降,T4和T5处理有机碳矿化速率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 T1(1.718μmol/(m2·s))与T3(1.784μmol/(m2·s))处理有机碳矿化速率不存在显着差异,T1处理有机碳矿化速率是T2、T4和T5处理的1.09、3.31和3.57倍,不同处理有机碳累积矿化量表现为T3>T1>T2>T4>T5.有机碳累积矿化量(Ct)占沉积物有机碳(C0)的比例(Ct/C0)介于0.012~0.044之间,沉积物有机碳潜在排放量(Ci)占C0的比例(Ci/C0)介于0.018~0.045之间;水位降低,沉积物有机碳矿化常数(k值)减小,T1处理k值最大(0.137 d),T4处理最小(0.032 d).线性方程Cr=0.008x+0.488能较好地模拟有机碳矿化速率(Cr)与水位(x)的关系;不同水位处理有机碳矿化速率与模拟柱中沉积物5 cm温度呈显着的指数函数关系,T4、T5处理有机碳矿化温度敏感系数(Q10)显着高于T1、T2和T3处理,即水位降低增加了巴里坤湖干涸湖底沉积物Q10.因此,就巴里坤湖干涸湖底沉积物而言,水位从0 cm降至-45 cm时有机碳矿化速率降低,Q10增加;反之水位上升则会促进有机碳矿化分解,Q10降低.水位持续下降抑制有机碳矿化可能是维持干旱区盐湖沉积物碳库稳定的机制之一.(本文来源于《湖泊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孙标,杨志岩,赵胜男,朱永华,田卫东[3](2019)在《哈素海湖底沉积物氮磷分布特征及潜在的资源化利用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沉积物中氮磷的分布特征及其资源化利用潜力,采集了哈素海湖底的20个沉积物样品,并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哈素海湖底各采样点表层沉积物中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分别为0.15~2.14 g/kg、49.01~177.14 mg/kg、0.30~0.45 g/kg、11.91~23.53 mg/kg,其空间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差异表现较大。从垂向分布特征来看,全氮、碱解氮含量呈现随沉积物深度的增加而减少的趋势,与近年来向湖泊水体中输入的氮量明显增加有关,而全磷、有效磷含量在垂向分布上并无明显变化,表明近年来外源输入的磷没有明显增加的趋势。与其他湖泊对比分析,哈素海湖底泥资源化利用潜力较大,具有一定的农业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土壤与肥料》期刊2019年02期)

邵冠军[4](2015)在《艾比湖湖底沉积物中放线菌和古菌菌群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疆是我国湖泊重要分布区之一,境内的天然湖泊中有近半数已演化到盐湖发展阶段,也是我国盐湖主要的分布区之一。艾比湖(81°39′-83°16′E,44°44′-45°08′N)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南缘的最低汇水中心,该地区为中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蒸发强烈,常年多风。20世纪以来,在区域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艾比湖湖面急剧萎缩,湖水盐浓度日趋增加,已演化到盐湖发展阶段。不同盐类型的盐湖中含有丰富且种类不同的耐盐及嗜盐微生物资源,因此针对艾比湖湖底沉积物中放线菌和古菌多样性进行免培养研究,对丰富盐湖微生物研究及新疆盐湖发展不同阶段对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都颇具意义。实验采集艾比湖西北部距离湖边50m处4个样点的湖底沉积物,等量混合样本后对沉积物的理化因子进行测定,并对沉积物中放线菌和古菌菌群多样性进行免培养研究。沉积物理化因子测试结果显示,沉积物pH值为8.6,有机质为1.45%,钾离子为18.8g/kg,钙离子为64.4g/kg,钠离子为44.2 g/kg,镁离子为22.7 g/kg,氯离子为51.7g/kg,硫酸根离子为44.2 g/kg,碳酸根离子为0.07 g/kg,碳酸氢根离子为0.27 g/kg。其中阳离子Na+和Ca2+含量很高,阴离子Cl-和SO42-含量很高。湖底沉积物中含盐量为246.34g/kg(土壤干重),该结果表明艾比湖已发展为盐湖(卤水湖),如果补给再得不到缓解,艾比湖将向自析盐阶段发展。实验共获得45个放线菌OTUs的分类单元,对获得的放线菌分类单元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所获放线菌可分为两大类群,第一个类群属于放线菌纲(Actinobacteria),放线菌亚纲(Actinobacteridae),放线菌目(Actinomycetales),该类群含有放线菌亚目(Actinomycineae)、丙酸杆菌亚目(Propionibacterineae)、微球菌亚目(Micrococcineae)和棒杆菌亚目(Corynebacterineae)等4个亚目,占克隆文库21.1%。另外一个类群为Unclassified Actinobacteria,占整个克隆文库的78.9%,为艾比湖底沉积物中放线菌的主要类群。此外实验从艾比湖沉积物中共获得34个古菌的OTUs,分为四个类群,第一个类群属于广古菌门,占96.6%;第二个类群属于盐纳古菌门,占克隆文库的1.1%;第一个类群属于一个未能分类的古菌门,占1.7%;另外一个未能分类的克隆占0.6%,其中广古菌门为艾比湖湖底沉积物中主要的古菌类型。实验分析结果表明,从艾比湖湖底沉积物中获得的放线菌和古菌16S rDNA序列存在大量不能分类的单元,表明在艾比湖中存在一些新的放线菌和古菌分类单元。同时通过对获得的16S rDNA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发现与新疆其它盐湖沉积物中分类单元有很高的同源性,表明新疆相似极端环境中所蕴含的微生物资源有很高的相似性。(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15-05-16)

葛拥晓,吉力力·阿不都外力,马龙,张登清[5](2014)在《新疆艾比湖干涸湖底沉积物粒径分布及其对风蚀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艾比湖已经干涸的湖底常年经历强烈风蚀,形成危害较大的沙(盐)尘暴。为了解风蚀过程干涸湖底沉积物粒径分布的变化特征,在干涸湖底选择无植被覆盖(S1)、芦苇荒漠带(S2)、梭梭荒漠带(S3)3个区域作为研究区,运用粒径分布参数表征粒径分布特征对风蚀的响应。结果表明:①由于不同区域沉积物形成时间差异,S1、S2、S3之间粒级组成、平均粒径均差异显着。S1的沉积物为黏粒—粉粒—极细砂类型,其中,粉粒含量最高,为80.60%,相比其他两个区含量较大,但是平均粒径最小,在6.10Φ~6.30Φ之间;S2为粉粒—细砂—中砂类型,砂粒含量最高为87.71%,质地较粗变化幅度较大,平均粒径在2.25Φ~3.54Φ;而S3为粉粒—极细砂—细砂—中砂类型,各粒级含量相对比较平均,不同深度含量差别较大,平均粒径在3.38Φ~5.65Φ。②干涸湖底不同区域沉积物粒级含量、粒径分布参数对风蚀的响应特征不同。由于风蚀程度不同,S1和S2 0~10 cm的沉积物,无覆盖区域和覆盖区域平均粒径、粒级含量差异显着,且随深度的增加,差异显着性呈现降低趋势。S3无覆盖和覆盖区域的平均粒径、粒级含量差异均不明显。(本文来源于《干旱区研究》期刊2014年04期)

戚荣平,周晓红,何玉芳,商晓春,胡薇薇[6](2014)在《快速溶剂萃取-离子色谱法测定湖底沉积物中叁聚磷酸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一种简便快捷的快速溶剂萃取-电导检测离子色谱法测定湖底沉积物中叁聚磷酸盐含量的方法。方法通过选择合适的溶剂及萃取条件,采用快速溶剂萃取仪提取湖底沉积物中的叁聚磷酸盐,采用IonPac AS-19高容量阴离子交换分析柱进行分离,淋洗液自动发生装置在线产生KOH进行梯度洗脱,抑制型电导检测,40 min内同时测定湖底沉积物中叁聚磷酸盐及水中常规阴离子、部分含磷化合物。结果测定的叁聚磷酸盐在20μg/L~2 000μg/L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检出限低,为5.0μg/kg,灵敏度高,测定叁聚磷酸盐的保留时间、峰面积相对标准偏差均<3%,回收率在88%~103%之间。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实用性强、结果可靠,可以用于环境湖底沉积物中叁聚磷酸盐的测定。(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检验杂志》期刊2014年11期)

时玉,孙怀博,刘勇勤,侯居峙,朱立平[7](2014)在《青藏高原淡水湖普莫雍错和盐水湖阿翁错湖底沉积物中细菌群落的垂直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湖泊沉积物中存储着大量独特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在湖泊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然而,很少有研究报道微生物群落在湖泊沉积物中的垂直分布。本文比较研究青藏高原淡水湖普莫雍错和盐水湖阿翁错沉积物在不同深度下细菌的丰度和群落结构。【方法】利用定量PCR(q PCR)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分别测定细菌群落的丰度与群落结构。【结果】定量PCR结果显示,湖泊沉积物中细菌丰度均随深度增加而降低,盐水湖阿翁错和淡水湖普莫雍错的细菌丰度分别从1011数量级降到108数量级,从1012数量级降到1010数量级。在相对应的沉积物层,淡水湖沉积物的细菌丰度比盐水湖高1-2个数量级。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指纹图谱的分析表明,淡水湖沉积物细菌群落的DGGE条带数(丰富度)显着高于盐水湖(P=0.014);淡水与盐水湖泊沉积物细菌群落结构明显不同,同时在同一湖泊沉积物中上层(0-6 cm)和下层(7-20 cm)细菌群落结构也呈明显分异。系统发育分析表明,盐水湖阿翁错沉积物特有菌门为Gamma-变形菌、拟杆菌门、蓝细菌和栖热菌门,而淡水湖普莫雍错沉积物中特有菌门为Delta-和Beta-变形菌、酸杆菌和绿弯菌门。【结论】青藏高原淡水与盐水湖泊沉积物细菌丰度与群落结构具有明显的差异;同时,细菌群落结构在沉积物的不同深度也表现出差异。这些结果可为进一步阐明青藏高原湖泊生态系统中微生物对气候环境变化的响应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14年11期)

张鹏岩,赵玉凤,陈云增,秦明周,陈龙[8](2013)在《湖底沉积物重金属含量与空间变异规律——以河南省驻马店市宿鸭湖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土壤采样规范,对河南省驻马店市宿鸭湖湖底沉积物进行采样,共采集样品65个,按照土壤化学分析方法,对Pb、Cr、Cu、Ni、Cd和Zn进行分析,参考中国土壤元素背景值,运用普通克里格法(Ordinary Kriging)研究重金属质量比及其分布。结果表明,宿鸭湖水库底沉积物中Pb、Zn、Cr、Cd、Cu、Ni的质量比分别为14.042~39.724mg/kg、26.906~197.888 mg/kg、33.359~179.141 mg/kg、0.167~0.980mg/kg、16.316~47.746mg/kg、19.245~54.896 mg/kg,各重金属平均质量比均超过了中国土壤元素背景值,存在一定的重金属污染,并且有从近岸边至湖心位置逐渐增大的趋势。Cd、Zn在排污口和湖心位置污染较重,Pb、Zn质量比在黄泥河和练江河位置稍大于其他位置。(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环境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张玉玺,孙继朝,向小平,荆继红,刘景涛[9](2010)在《云南阳宗海湖底沉积物重金属分布与来源》一文中研究指出测定了阳宗海表层沉积物重金属Pb、Cu、Cr、Mn、Zn、As的含量,平均值依次为40.3mg/kg、97.6mg/kg、145.8mg/kg、617.9mg/kg、149.2mg/kg、31.4mg/kg。利用地积累指数法对重金属的污染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沉积物中Cu的累积最严重,As、Zn、Cr也发生明显的累积。Mn的累积程度略低,为轻度至中度污染水平。Pb含量接近背景值,显示轻微污染。重金属污染程度顺序为Cu>As>Cr>Zn>Mn>Pb。分析认为,工、矿、旅游业排污等人类活动因素与岩石风化等地球化学过程是沉积物中重金属的两个主要来源,同时也是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水平分布产生两种不同特征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2010年12期)

邓诗财[10](2010)在《青海湖底沉积物中白云石的微生物成因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白云石成因问题的争论持续了两个多世纪,但是却一直没有得到本质上的解决,尤其是最近十多年才发展起来的白云石的微生物成因模式,也一直没能解决地质历史上白云石的成因问题。前人提出的白云石微生物成因模式多是基于超盐湖或泻湖环境提出来的,对内陆的微咸湖内白云石的成因模式还是空白。而同时对白云石形成的硫酸根动力化学障的争论也随着更多在硫酸根离子存在环境下的白云石发现日益尖锐,对微生物在白云石形成过程中的具体作用的进一步探讨和在更多沉积环境里应用微生物成因白云石模式也日显重要。本研究的目标在于解释我国内陆微咸水湖泊青海湖内沉积物中发育的白云石的成因问题。我们对一段长5米的沉积柱的分析显示了其中所含白云石具有生物成因特征。对沉积物柱的孔隙水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孔隙水中白云石呈过饱和状态,对沉积物所作的X射线粉晶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显示了其中发育的白云石具有与前人发表的微生物成因白云石相似的形态特征,而其中发育的草莓状黄铁矿的硫稳定同位素分析也支持白云石的微生物成因。为了进一步确认青海湖白云石的微生物成因,我们设计了与青海湖孔隙水具相似化学特征的白云石沉淀模拟实验,我们在实验中利用了硫酸盐还原细菌Desulfotomaculum ruminis和嗜盐细菌Halomonas marina作为反应菌株模拟白云石生物沉淀实验。经过一段时间反应之后,在微生物活跃的白云石沉淀模拟实验中都出现了白云石的沉淀,我们利用XRD和SEM对其中的白云石进行了鉴定和特征分析。本文的结果拓展了国际上关于微生物沉淀白云石成因模式,弥补了内陆微咸水湖泊环境白云石的生物成因,同时对白云石微生物成因模式的多样性提出了初步解释,白云石的成因可能是多种微生物的共同作用结果,由微生物活动造成的碱度升高是微生物沉淀白云石的重要控制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0-05-01)

湖底沉积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人为干扰和气候变化会改变湖泊水位状态,明确不同水位条件下湖泊沉积物有机碳矿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了解内陆水生态系统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干旱区典型盐湖沉积物有机碳矿化速率对水位变化的响应,以巴里坤湖干涸湖底原状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初步探究了0 (T1)、-9 (T2)、-23 (T3)、-34 (T4)和-45 cm(T5)水位处理对沉积物有机碳矿化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T1、T2和T3处理有机碳矿化速率在试验初期较高(0~10 d),10 d后缓慢下降,T4和T5处理有机碳矿化速率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 T1(1.718μmol/(m2·s))与T3(1.784μmol/(m2·s))处理有机碳矿化速率不存在显着差异,T1处理有机碳矿化速率是T2、T4和T5处理的1.09、3.31和3.57倍,不同处理有机碳累积矿化量表现为T3>T1>T2>T4>T5.有机碳累积矿化量(Ct)占沉积物有机碳(C0)的比例(Ct/C0)介于0.012~0.044之间,沉积物有机碳潜在排放量(Ci)占C0的比例(Ci/C0)介于0.018~0.045之间;水位降低,沉积物有机碳矿化常数(k值)减小,T1处理k值最大(0.137 d),T4处理最小(0.032 d).线性方程Cr=0.008x+0.488能较好地模拟有机碳矿化速率(Cr)与水位(x)的关系;不同水位处理有机碳矿化速率与模拟柱中沉积物5 cm温度呈显着的指数函数关系,T4、T5处理有机碳矿化温度敏感系数(Q10)显着高于T1、T2和T3处理,即水位降低增加了巴里坤湖干涸湖底沉积物Q10.因此,就巴里坤湖干涸湖底沉积物而言,水位从0 cm降至-45 cm时有机碳矿化速率降低,Q10增加;反之水位上升则会促进有机碳矿化分解,Q10降低.水位持续下降抑制有机碳矿化可能是维持干旱区盐湖沉积物碳库稳定的机制之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湖底沉积物论文参考文献

[1].吴云杰,任强,姬文琴,彭小东,李欢欢.草海湖底沉积物重金属垂直分布特征及污染状况评价[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

[2].李典鹏,姚美思,孙涛,刘隋赟昊,张凯.水位变化对干涸湖底沉积物有机碳矿化的影响[J].湖泊科学.2019

[3].孙标,杨志岩,赵胜男,朱永华,田卫东.哈素海湖底沉积物氮磷分布特征及潜在的资源化利用探讨[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9

[4].邵冠军.艾比湖湖底沉积物中放线菌和古菌菌群多样性研究[D].新疆大学.2015

[5].葛拥晓,吉力力·阿不都外力,马龙,张登清.新疆艾比湖干涸湖底沉积物粒径分布及其对风蚀的响应[J].干旱区研究.2014

[6].戚荣平,周晓红,何玉芳,商晓春,胡薇薇.快速溶剂萃取-离子色谱法测定湖底沉积物中叁聚磷酸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4

[7].时玉,孙怀博,刘勇勤,侯居峙,朱立平.青藏高原淡水湖普莫雍错和盐水湖阿翁错湖底沉积物中细菌群落的垂直分布[J].微生物学通报.2014

[8].张鹏岩,赵玉凤,陈云增,秦明周,陈龙.湖底沉积物重金属含量与空间变异规律——以河南省驻马店市宿鸭湖为例[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3

[9].张玉玺,孙继朝,向小平,荆继红,刘景涛.云南阳宗海湖底沉积物重金属分布与来源[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

[10].邓诗财.青海湖底沉积物中白云石的微生物成因机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

标签:;  ;  ;  

湖底沉积物论文-吴云杰,任强,姬文琴,彭小东,李欢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