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的科学组织与服务

高校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的科学组织与服务

一、高校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的科学组织与服务(论文文献综述)

董振平,邵玉河,孙涛[1](2022)在《“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在线学习支持服务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技助力教育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发生深刻变革,学习方式也在悄然改变,高校图书馆学习支持服务的内容、方式仍有改善和优化的空间。本文以42所"双一流"高校图书馆为样本,从资源支持服务、在线信息素养与学习能力培养、技术和平台支持服务、互动与交流支持等方面,调研"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在线学习支持服务的现状,探讨当下在线学习支持服务的困境,提出高校图书馆在线学习支持服务的改进路径:构建高效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提升学习支持服务的资源保障,拓展和深化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加强信息技术在线上学习支持服务中的应用,协同推进在线学习支持服务向纵深发展等。

曾粤亮,梁心怡,韩世曦[2](2021)在《美国公共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实践与启示》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意义]公共图书馆开展数字素养教育是适应数字中国建设、缩小数字鸿沟的重要举措,调查美国公共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实践可为我国公共图书馆界提供参考。[研究设计/方法]对美国50所州立图书馆的网站进行调查,确定8所州立图书馆为核心样本,对其数字素养教育项目、教育主题与内容、教育方式进行分析。[结论/发现]美国州立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实践具有多方联动、科学组织教育内容、兼顾不同层次人群需求、线上线下提供多种教育形式等特点。我国公共图书馆在设计或参与数字素养教育项目中应加强与利益相关者的合作,注重教育资源整合与科学组织,根据用户需求层次提供渐进式教学主题和内容,在完善网络和数字设备基础上合理规划教学形式与实践空间,加强教学馆员培训并重视用户反馈。[创新/价值]从教育体系视角考察公共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项目、内容、方式相关要素的发展,以及利益相关者的合作联动,有助于优化教育体系及公众数字素养水平。

李青[3](2021)在《现代性视角下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研究》文中认为非正式科学教育为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培育了具备科学素养和理性精神的现代公民,以教育的现代化彰显人的主体性和科学理性,最终指向人的现代性。但当前,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却面临制度、观念和方法等因素制约而无法对接社会转型需要。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良性发展,为美国社会现代化转型培育了具有自主意识和理性精神的科学公民,有力地推动科学与社会的融动互进。美国社会现代化诉求是如何借助非正式科学教育渗透到民众心智中的,非正式科学教育在此过程中究竟扮演何种角色?研究以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历程为研究对象,试图揭示出美国社会现代性是如何体现并作用于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过程。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历史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对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化梳理。依托社会文化情境理论等,对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演进的文化、政治、经济、等社会情境进行剖析,揭示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演进与美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互动关系,剖析非正式科学教育是如何培育具有主体意识、科学素养和理性精神思维的科学公民来顺应社会现代化转型的。绪论部分主要交代选题的价值、相关学术动态、研究设计的依据以及研究对象的合理化界定,使研究对象明确、重点突出、思路清晰。第一章聚焦宗教神性裹挟下的非正式科学教育是如何培育虔诚信徒,培育神性社会所需的宗教价值观;第二章聚焦政治化的非正式科学教育,剖析非正式科学教育如何通过科学启蒙为新国家培育具有民族意识和政治素养的国家公民,践行为民主政治巩固民意的政治使命;第三章聚焦工业化时期非正式科学教育是如何回应社会形态跃迁和生产力解放诉求,并强调非正式科学教育塑造的技术理性及其极化对人性的异化;第四章转向对技术理性极化的利弊反思,以培育具备科学反思精神和批判意识的能动公民为目标,批判技术理性对整全人性的异化,并强调非正式科学教育需要渗透知识背后的方法、态度和价值观元素,推动公众理解科学的价值及潜在的风险;第五章则根植于后现代实践哲学下的追求个体解放和意识独立的时代诉求,强调非正式科学教育逐渐从服务宗教、政治、经济和文化意识的姿态回归到追求个体自主意识的理性精神的本真使命,强调教育的实践性、情境性和交互对话性,以主体间性思维审视传播主体和公众间的互动关系,倡导公众在交流对话中加深对科学的认知,塑造具有整全理性的科学公民。研究认为,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科学大众走化向大众科学化的历程,即逐渐从外在于人的工具的现代性形态转向回归人性本体的后现代性形态。教育目的从“外在的目的”转向“本体的目的”;教育内容从“有序的科学”转向“跨界的科学”;实施模式从“单向的灌输”转向“双向的交互”,体现出一种从“依附性发展”转向“批判性发展”的态势。研究指出,美国文化传统、资本主义精神和分权自治体制是影响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因素。目标与内容明晰、实施模式多元、广受社会支持和重视成效评估是其实践经验。最终在把握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面临的理念、经费、人员、制度和评估困境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良性发展的路径:根植我国科学教育发展历史与现实,正确处理文化差异与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辩证关系;营造适切非正式科学教育良性发展的生态环境,提升其制度体系完善性和民主参与的文化生态;聚焦专业性人才培养,加强非正式科学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重视家庭情境中的科学知识传递,弥补家庭科学教育的缺失;关切非正式科学教育成效评价,健全其的成效测评体系。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需要理性反思美国经验的适切性,思考“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模式的互鉴可能;检视整体迈向“公众参与科学”阶段是否冒进;探索非正式科学教育“情境断裂”的缝合思路。

吴斯佳[4](2021)在《大连市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用户的需求是图书馆向前发展的永恒动力,为用户提供满意的服务始终是图书馆的核心目标,也是图书馆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我国图书馆经历了从传统图书馆到数字图书馆再到智慧图书馆的转变。与之相应图书馆“智慧服务”经过数年的建设,在行业内部也积累了一些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但随着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发展和高校图书馆智慧化体系建设的逐步深入,图书馆智慧服务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图书馆更是需要依托智慧服务,充分发掘智慧服务的新内涵,运用新的综合解决方案,建立起用户需求与智慧服务的良性互动,使智慧服务走深向实、协调发展。本文以大连市高校图书馆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图书馆智慧服务的相关理论知识,以及智慧服务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实践形式进行研究探讨,并通过问卷调查、相关人员访谈以及实际走访等方式分析目前大连市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发展现状,总结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发展策略。主要研究内容分为四个部分:(1)利用文献计量软件CiteSpace梳理国内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脉络。(2)通过理论研究对智慧图书馆和智慧服务的概念和内涵进行界定,找出智慧服务建设要素;进而以我国42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图书馆为主要参考对象,采用网络调查的方式对其已经开展的智慧服务形式进行调研并分析归纳,以此理论要素和实践形式作为参考项,为下文设计调查问卷奠定基础。(3)通过向大连地区高校图书馆馆员发放调查问卷、对馆领导进行访谈以及对部分图书馆进行实地走访等方式充分了解大连地区高校图书馆开展智慧服务的现状,并对调查结果进行梳理和总结。(4)基于前文调查结果,分析大连地区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策略。

程子轩[5](2021)在《面向用户知识需求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资源聚合及服务研究》文中提出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公众平台已成为人们交流、休闲、学习、生活的一部分,随着以传播知识为主的微信公众号涌现,微信公众平台也逐渐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一些综合性或专业领域微信公众号发布各类科普知识和前沿资讯,一些学术类微信公众号专业发布学术领域内相关的学术知识,部分高校学报和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还专门开设“学术播报”、“学术快讯”等专栏,用于发布学术讲座及学术前沿知识。各类机构或个人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发布大量科普型知识、专业发展前沿资讯、专业学术知识以及学术专题等,能够满足不同专业和认知层面的用户知识内容的需求。然而,微信公众平台知识内容以用户生成为主,其庞大纷杂的微信公众平台账号主体导致了平台信息和知识质量的参差不齐、出现信息过载和迷航现象,对海量知识资源缺乏科学高效的组织和管理。当前,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简单提供知识资源内容已经无法满足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知识服务需求。智能时代,用户对知识质量和知识服务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微信公众平台知识组织和服务转型。如何在海量纷杂的信息中筛选出真正需要和感兴趣的知识资源内容不仅是广大微信用户面临的困扰,更是微信公众平台需要关注并急需解决的问题。鉴于此,本文将知识聚合理论与方法引入到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资源组织及服务研究中,提出了面向用户知识需求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及服务体系框架。首先,构建了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画像并对用户知识需求进行了分析,从知识单元和句子层面分别提出了基于标签聚类和基于摘要生成的微信知识资源聚合方法,并基于不同知识资源聚合方法设计了微信公众平台知识推荐服务和知识集成服务两种知识服务模式。最后提出了提升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及服务能力的对策建议。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方面的研究:(1)面向用户知识需求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及服务体系框架构建。通过辨析知识聚合服务与用户知识需求之间的关系,明确了微信公众平台面向用户需求开展知识聚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阐述了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概念、目标与原则以及聚合服务要素,认为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是为了满足用户个性化知识需求,通过计量分析、数理统计、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方法分析挖掘知识单元的内在联系,将微信公众平台复杂多样化、数量庞大、无序碎片的领域知识资源重新组织和序化,形成结构完善的知识体系,为后续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服务提供资源保障。通过分析面向用户需求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服务组成要素、动因及过程,提出了面向用户需求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服务体系架构,将其划分为数据资源层、用户需求挖掘层、知识资源聚合层、服务提供层4个主要模块。(2)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画像构建与需求分析。基于VALS2模型从宏观层面对微信公众平台使用者构建群体用户画像,将用户划分为初期引入参与型、成长型和成熟型用户3类,并绘制各类用户特征的标签词云。分析不同类型的用户知识需求形成的过程,并建立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知识需求层次模型。综合用户画像和用户知识需求层次构建了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知识服务需求模型,凸显微信公众平台知识服务现状与用户知识需求的巨大差距。(3)基于标签聚类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方法。提出融合Word2vec模型和TextRank算法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资源标签抽取方法,将关键词作为标签表达文本知识资源内容的主题思想及关键内容。提出基于改进BIRCH聚类算法的微信公众平台文本标签聚类方法,在原算法执行过程中融合K-means算法初选聚类中心,并综合考虑用户需求因素。最后以微信公众平台发布的“认知计算”领域文章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本文提出的基于改进Birch算法的聚类结果主题分布较为合理,各个类之间的区分度较为明显,类簇大小的差距较小,其效果要优于基于K-means算法、基于Spectral Clustering算法和基于Birch算法的聚合效果。(4)基于摘要生成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方法。提出基于改进TextRank算法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摘要生成方法,分别设计了单文本摘要生成和单领域多文本的知识摘要生成方法。在单文本摘要生成方面,通过综合考虑用户需求、句子位置、标题相似度等因素提高摘要生成效果。在单领域多文本摘要生成方面,采用Doc2vec模型进行文本向量化,对文档集中的句子进行主题细分,并运用MMR算法进行句子冗余处理,提高生成结果的准确性。以微信公众平台发布的“认知计算”领域文章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运用本文方法生成的文本摘要能够较好的匹配用户需求,能够实现面向用户需求的个性化抽取和生成,准确率明显优于其他算法。且本文算法生成的摘要,具有较好的语意连贯性,便于读者的理解和进一步掌握文章主旨大意。(5)基于知识聚合的微信公众平台创新知识服务模式。以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及服务体系框架为基础,针对不同层面的知识聚合,构建了基于知识标签聚类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推荐服务和基于摘要生成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集成服务两种服务模式。分别阐述了两种知识服务的概念、知识服务要素和知识服务过程。(6)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及服务能力提升对策。分别从用户知识需求外化表达及挖掘、新技术应用和融合改进和微信公众平台创新服务理念及加强运营管理三个方面提出提升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及服务能力的对策建议。本文从理论层面将知识聚合理论和方法引入到微信公众平台,解决其知识组织和服务问题,扩展了知识聚合相关研究的领域和视角。同时,本文对微信公众号发布的知识内容进行知识主题聚类和自动化摘要生成,并建立了相应的知识聚合服务体系,丰富了社交媒体平台创新知识服务理论体系,为新媒体知识服务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在实践层面,本文面向微信公众平台中不同微信公众号发布资源内容的知识聚合,分别进行了知识主题发现和自动生成摘要知识聚合技术实证,为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资源组织管理提供了技术方法和手段。同时,提出的对策建议和服务模式也为微信公众平台开展创新型知识服务提供参考依据和建议。

史丹,杨新涯[6](2021)在《基于学科目录的数字资源分类法研究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利用网络调研与文献分析法,以C9高校为例分析当前主要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分类现状,进而探讨图书馆在数字文献资源分类的解决方案和发展策略,提出采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对数字文献资源进行分类。本文认为公共图书馆可继续采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分类体系,而高校图书馆则应结合本校学科建设实际,采用以学科目录为主的分类,并以《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为辅,这对于开展积极、个性化、有针对性的学科服务,提高重点学科文献保障率与利用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赵冬梅,肖珑[7](2020)在《同舟共济 共克时艰——山西省图书馆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与服务拓展调研报告》文中认为本文基于教育部高校图工委关于新冠肺炎防疫期间山西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的调研,结合网站浏览和关注公众号持续跟进的方式,掌握了山西省高校图书馆、山西省图书馆、太原市图书馆在疫情防控期间的重大举措,梳理脉络,总结经验,挖掘不足,以期为今后图书馆事业发展留存宝贵资料。

程欢[8](2020)在《面向学生用户的高校图书馆科研支持服务研究》文中指出科研支持是新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拓展与创新活动,是高校图书馆新的使命与发展契机。通过对国内重点高校图书馆网站的实践调查和现有的研究文献来看,对于学生用户的科研支持服务需求关注的较少,国外则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和科研活动过程中的需求并为其提供相关服务支持。国内高校图书馆在传统科研活动中总是以单纯的知识资源供给方的身份出现,其学术性和知识性的劳动并未得到科研用户相应的认可。高校图书馆如何履行好本职工作,从科研用户在科研生命周期活动中的服务需求出发,提供贯穿科研活动全过程的研究支持服务,还是缺乏一个实践和总结的领域。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选择了面向学生用户的高校图书馆科研支持服务的问题进行研究。本研究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梳理分析国内外目前关于高校图书馆科研支持服务的研究情况以及现有成果,选取并借鉴适合本研究的理论框架——科研生命周期理论,提出高校图书馆科研支持服务的概念和科研活动六个阶段所包含的具体服务内容。其次,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国内学生用户的科研支持服务需求。然后,通过仔细研读以往国内学者对此相关的文献调查内容,结合网络调查法,对中国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美国部分研究型高校图书馆科研支持服务的实践进行调查,特别介绍了部分高校图书馆科研支持服务的最佳实践。最后,基于高校图书馆科研支持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科研支持服务栏目和服务机构设置重视度低、建设不完善,服务内容散、层次浅,提出优化我国科研支持服务的建议,即明确服务导向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用户在科研生命周期的信息需求,针对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制定针对性和个性化的科研支持服务;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图书馆官网和借助各种新兴的媒体如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大力宣传图书馆科研支持服务;优化服务内容,贯穿科研活动全过程,在深化传统科研支持服务的基础上,还要关注数字化科研环境下,学生用户的新需求,借鉴国外高校图书馆已经开展的科研支持服务,不断拓展新兴的科研支持服务。

李燕华[9](2020)在《硕士生信息能力培养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地方师范大学教育学学科为例》文中提出信息技术进入飞速发展的时代,已对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影响,包括教育领域,信息能力俨然成为促进人们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能力之一,特别是对于硕士生来说,其信息能力水平将直接影响其科研能力的培养,进而影响着硕士生人才培养的质量。本研究以“关联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对硕士生信息能力水平及其培养情况进行深入的剖析。首先,对我国硕士生信息能力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法进行梳理与总结,并对信息能力评价标准进行综合分析,以全面了解我国硕士生信息能力的培养要求,为本研究中信息能力评价指标的制定提供基本依据。其次,根据我国地理区域的划分,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7个地理区域中分别随机抽取2所地方师范大学作为被试,从教育学学科专业设置、教育学硕士生信息能力培养目标定位以及教育学硕士生信息能力培养的举措这三方面出发,对这14所高校教育学硕士生信息能力的培养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以剖析其信息能力培养的优势与不足之处。再次,以G大学为例进行个案研究,通过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和访谈这三种方式对G大学教育学硕士生信息能力培养现状进行全面的剖析,挖掘其在信息能力培养上存在的问题。最后,综合对14所地方师范大学的对比分析及对G大学的个案分析,提炼出我国硕士生信息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硕士生信息能力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信息分析能力较弱,对数据分析软件、文献可视化分析软件的使用能力堪忧。其信息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1)硕士生信息能力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2)信息能力培养课程的设置与实施欠理想;(3)信息能力相关培训的参与率低;(4)硕士生个人自学意识弱,重视程度不足。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有4点:(1)高校信息化建设政策体系的不完善;(2)高校信息能力培养体系及信息资源建设的不足;(3)硕士生导师的指导时间和信息能力水平有限;(4)硕士生个人信息意识弱,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与自主性。根据现存问题及其成因,本研究提出以下改进硕士生信息能力培养的对策建议:第一,政府要完善高校信息化建设政策体系,加快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第二,高校加强对硕士生信息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第三,硕士生要提升自身信息能力培养的主观能动性。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以数字时代的学习理论——关联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编制教育学硕士生信息能力调查问卷,并验证其信效度,对硕士生的信息能力进行全面、科学的调研。但笔者研究能力有限,且研究方法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期望未来的相关研究能扩大样本数量,并采取多种方法进行研究数据的收集,避免单一方法带来的数据误差。

费欣意[10](2020)在《开放存取期刊环境下的学术资源供给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开放存取(Open Access,简称OA)于20世纪90年代末大规模地兴起,在传统期刊与开放存取期刊并行的环境下,科研人员在选择向OA期刊投稿时会遇到包括费用、同行认可等在内的诸多困扰,而为科研人员提供出版服务的学术期刊出版社也同样面临着挑战。通过对国内外开放存取相关研究成果的回顾和总结,发现现有研究缺乏对不同学术交流主体在开放存取环境下学术资源供给行为与策略的关注,以技术接受模型为代表的一系列信息系统研究模型是否能够真实且充分地解释科研人员在开放存取环境下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也尚存疑问。因此,本研究选取OA期刊这一金色开放存取的典型代表作为切入点,从科研人员与出版社两个视角展开研究,并在科研人员的学术资源供给研究部分采取混合研究方法,从而更加真实地还原其在OA期刊环境下的行为逻辑与影响因素。首先,从科研人员的内容供给视角出发,本研究使用扎根理论,根据访谈资料得出科研人员学术资源供给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并通过问卷调查法回收407份有效问卷,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法对样本数据进行了分析与处理,对研究模型与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其次,从出版社的服务供给视角出发,本研究使用SWOT分析方法与SWOT-CLPV理论,以爱思唯尔出版社为对象进行了案例分析,讨论了其所面临的市场竞争态势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上的建议。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感知风险对作者的学术资源供给行为态度有显着的负向影响,OA期刊概况、开放存取理念与社群引导则对行为态度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且行为态度直接影响着行为意向;此外,社群引导与绩效期望对作者的资源供给行为意向也有显着的正向影响;然而,本研究的实证分析并不能证明感知成本对作者的学术资源供给行为态度与意向存在影响,作者的期刊偏好对行为意向、感知风险对绩效期望的影响也均不显着。通过案例分析则可以发现,出版社的学术服务供给实力是发展的根本,针对不同性质的市场竞争制定差异化策略是长期发展的必要保证,而解决多方利益冲突则是OA期刊业务发展的核心问题。本研究的贡献之处在于:第一,通过混合研究方法构建了科研人员学术资源供给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科研人员在OA期刊环境下的学术资源供给行为逻辑;第二,通过案例分析方法对学术期刊市场的竞争态势进行了研究,为出版社的OA期刊业务发展提供了现实建议与参考;第三,系统性地梳理了OA期刊环境下的学术资源供给状况,有利于深化人们对此的认知与理解。

二、高校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的科学组织与服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的科学组织与服务(论文提纲范文)

(1)“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在线学习支持服务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调查数据来源
3“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在线学习支持服务现状
    3.1资源支持服务
        3.1.1 商业数据库购置情况
        3.1.2 在线电子教参系统建设情况
        3.1.3 网络信息资源整合和揭示情况
        3.1.4 资源用户共建情况
    3.2 在线信息素养与学习能力培养
    3.3 技术和平台支持服务
    3.4 互动与交流支持
4“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在线学习支持服务存在的问题
    4.1 对在线学习支持服务重视程度有待加强
    4.2 对在线学习支持服务的资源保障还有待完善
    4.3 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内容有待拓展和深化
    4.4 在线学习支持服务与信息技术缺乏深度融合
5“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在线学习支持服务优化策略
    5.1 构建高效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
    5.2 提升学习支持服务的资源保障
    5.3 拓展和深化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内容
    5.4 加大信息技术在线上学习支持服务中的应用力度
    5.5 协同推进在线学习支持服务向纵深发展
6结语

(2)美国公共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实践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公共图书馆提升公众数字素养的时代背景
    1.1 社会数字化转型凸显数字素养的重要性
    1.2 多因素导致的数字鸿沟问题呼吁个人数字素养培育
    1.3 公共图书馆开展数字素养教育是促进社会数字包容的基本要求
2 相关实践与研究
    2.1 数字素养教育的发展与图书馆界的实践
    2.2 公共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相关研究
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4 美国州立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实践分析
    4.1 数字素养教育资源与服务支持项目
        4.1.1 全国性数字素养教育项目
        4.1.2 各州特色数字素养教育项目
    4.2 数字素养教育主题与内容
        4.2.1 基本技能
        4.2.2 网络运作知识
        4.2.3 创新性技术使用
        4.2.4 非技术元素
    4.3 数字素养教育形式
5 特点与启示
    5.1 美国州立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实践特点
        5.1.1 多方联动, 合作实施数字素养教育项目
        5.1.2 科学组织, 系统集成数字素养教育资源
        5.1.3 开放包容, 为不同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
        5.1.4 线上线下, 多形式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
    5.2 对我国公共图书馆开展数字素养教育的启示
        5.2.1 积极设计或参与数字素养教育项目, 加强与利益相关者的合作
        5.2.2 整合多源数字素养教育资源, 对课程资源进行科学组织和多维揭示
        5.2.3 兼顾不同层次用户的需求, 提供渐进式的教学主题和内容
        5.2.4 以完善网络和数字基础设施为基础, 合理规划教学形式与实践空间
        5.2.5 多渠道驱动教学馆员能力提升, 完善“学习-实践-效果”反馈链机制
6 结语
作者贡献说明
支撑数据

(3)现代性视角下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非正式科学教育相关研究
        (二)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研究概况
        (三)现代性相关研究
        (四)文献述评
    三、研究设计
        (一)现代性与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关系
        (二)理论基础
        (三)具体方法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内容
    四、核心概念
        (一)现代性
        (二)非正式科学教育
第一章 “侍奉上帝”与宗教信徒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前殖民时期的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前殖民阶段的美国社会发展样态
        (二)前殖民阶段的非正式科学教育概况
    二、“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清教政治模式在殖民地初步践行
        (二)殖民地经济贸易水平逐渐增强
        (三)欧洲文化教育传统在北美的沿袭
        (四)宗教性教育政策法规的颁布实施
    三、“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教义问答”模式中的家庭教育
        (二)“社区布道”中的科学知识推广
        (三)本杰明·富兰克林等人的科学实践
        (四)“报刊出版”中的科学知识扩散
    四、“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为开拓“新耶路撒冷”而教
        (二)教育类型与方式分散多样
        (三)以立法巩固教育的宗教性
        (四)教育的实用性倾向日渐凸显
    五、“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宗教神性对自然人性的无情宰治
        (二)“杂乱拼凑”的教育师资队伍
        (三)“潜匿于神学体系中的科学知识”
        (四)非正式科学教育层级化明显
第二章 “科学立国”与“国家公民”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新生国家为自由民主而战
        (二)“旧科学”的落寞与“新科学”的荣盛
        (三)“大觉醒运动”与西进运动的发展
        (四)以立法形式巩固民主政治观的实践
    二、“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培育民族情感”的场馆科学实践
        (二)“宣扬理性”的公共讲座与科学博览会
        (三)“知识福音”与教会性科学知识推广
        (四)政治主导的科学知识推广实践
        (五)职业科学人的热情参与
        (六)“公民社会塑造”与科学新闻出版
    三、“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科学立国”成为核心价值诉求
        (二)“宗教性的消退”与“世俗化的觉醒”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具有国家化倾向
        (四)注重借鉴西欧教育的优质经验
    四、“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立国之师”的质量参差不齐
        (二)“科学立国”存在严重的路径依赖
        (三)“科学立国”的实利主义倾向显现
        (四)“国家公民培育”面临“肤色歧视”
第三章 “技术时代”与“科技理性人”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内战对美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助推
        (二)“手工训练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三)进步主义运动与进步教育实践
    二、“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教会推行的“科学肖陶扩之旅”
        (二)“政府推动”的技术知识推广
        (三)“报刊科学”中的科技知识传递
        (四)科学场馆的科学知识宣传
        (五)技术行会的产业技能培训
        (六)“新闻媒体人”的科技资讯传播
    三、“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以培育具有技术理性的产业人为目标
        (二)教育内容更注重生产实用性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遵循“新闻模式”
        (四)“新闻人的出场”与“科学人的隐退”
    四、“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唯技术理性的价值取向盛行
        (二)科学新闻的“碎片化”与“主观化”
        (三)伪科学与迷信冲击下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四)非正式科学教育出现衰退迹象
第四章 “科学危机”与“批判理性人”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科学危机”激化了美国社会发展矛盾
        (二)“莫斯科的威胁”与“华盛顿的警觉”
        (三)公众“科学万能论”价值观的消解
        (四)“经济起落”与非正式科学教育的“颠簸”
    二、“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新闻科学”的“荧幕化”与内容“专精化”
        (二)增强公众科学鉴别力的“电视科学”
        (三)创设“科学原生态”的场馆科学模式
        (四)“共筑科学理解力”的“科学共同体”
        (五)“从做中学”的社区化科学教育
    三、“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理解科学”的政治取向较为明显
        (二)理性批判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三)“现代公众”概念的逐渐清晰化
        (四)科学与消费的联姻:“科学广告”盛行
    四、“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消费文化对公众理智精神的侵蚀
        (二)科学在公众视野中的形象滑落
        (三)迷信和虚假内容仍然充斥其中
        (四)公众定位从“知识缺失”转向“理解缺失”
第五章 “交往社会”与“实践理性人”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科学哲学的“生活实践转向”
        (二)知识生产模式的后现代转型
        (三)社会转型对非正式科学教育提出新要求
        (四)美国社会持续关注科学教育事业
    二、“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为公众参与科研创设“公共科学领域”
        (二)鼓励实践探索的科学场馆活动
        (三)推行交互对话的科学传播模式
        (四)“活动式”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开展
        (五)“专业化”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
    三、“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强调公众参与科学的机会平等
        (二)注重科学参与的交互性对话
        (三)凸显公众参与科学的情境化
        (四)关切非正式科学教育的成效测评
    四、“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公众参与”面临过度商业化的侵蚀
        (二)科学人与公众的科学理解错位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缺乏自我批判反思
        (四)公众参与科学的活力受限
第六章 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审思:历程审视、影响因素、经验与反思
    一、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审视
        (一)目标追求:从外在的目的转向本体的目的
        (二)教育内容:从有序的科学转向跨界的科学
        (三)实践模式:从单向的灌输转向双向的交互
        (四)“自我批判”:从依附性发展转向批判性发展
    二、影响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美国文化传统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二)资本主义精神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三)分权自治政治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四)科学自身发展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三、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良性发展的实践经验
        (一)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清晰
        (二)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实施模式多元化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社会支持力度高
        (四)非正式科学教育更强调成效评价
    四、美国经验对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启示与反思
        (一)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
        (二)美国经验对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启示
        (三)理性反思美国经验的本土化转译
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改革年表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4)大连市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研究工具及数据来源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2 研究基础
    2.1 理论研究基础
        2.1.1 智慧图书馆
        2.1.2 智慧服务
    2.2 调查基础
3 大连市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发展现状调查
    3.1 调查方案设计
        3.1.1 调查对象
        3.1.2 调查方法
        3.1.3 调查内容
    3.2 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设计
    3.3 调查结果分析
        3.3.1 问卷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3.3.2 智慧服务认知层面
        3.3.3 智慧服务总体规划层面
        3.3.4 智慧服务基础支撑层面
        3.3.5 智慧服务具体开展层面
4 大连市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存在的问题
    4.1 智慧服务观念情况
        4.1.1 认知程度分析
        4.1.2 智慧服务观念缺乏全面认知
    4.2 智慧服务总体规划情况
        4.2.1 制度与规划现状分析
        4.2.2 智慧服务缺乏宏观规划和制度保障
    4.3 智慧服务保障情况
        4.3.1 经费投入及设备利用情况分析
        4.3.2 智慧服务基础保障力度不够
    4.4 智慧服务开展情况
        4.4.1 服务开展范围及深度分析
        4.4.2 智慧服务缺乏深层次实践形式
    4.5 智慧服务馆员队伍建设情况
        4.5.1 馆员数量及知识储备分析
        4.5.2 馆员智慧服务能力欠缺
    4.6 智慧服务数据应用情况
        4.6.1 数据收集与使用情况分析
        4.6.2 智慧服务缺乏数据网络技术支撑
5 大连市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发展策略
    5.1 行业发展层面
        5.1.1 建立大连地区高校图书馆联盟,促进行业交流合作
        5.1.2 加强馆际合作,提高地区智慧服务基础设施整体建设水平
    5.2 图书馆个体发展层面
        5.2.1 编制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战略发展规划
        5.2.2 争取多方资金支持,制定与经费相适应的多层次发展策略
        5.2.3 丰富创新体验,建设多元化服务形式
        5.2.4 关注用户需求,架设智慧服务推荐系统
        5.2.5 盘活人力资源,加强高水平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5.2.6 重视数据利用,构建图书馆物联网动态数据流
6 研究总结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致谢
附录一 42 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大连市本科层次高校名单
附录二 42 所“双一流”建设高校智慧服务形式汇总
附录三 大连市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四 大连市高校图书馆馆长访谈提纲

(5)面向用户知识需求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资源聚合及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微信公众平台成为用户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1.1.2 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资源海量庞杂且质量参差不齐
        1.1.3 用户日趋追求精准和智能化的知识服务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网络知识资源聚合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1 网络知识资源聚合的国内研究现状
        1.3.1.2 网络知识资源聚合的国外研究现状
        1.3.2 微信公众平台知识组织与服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1 微信公众平台知识组织与服务的国内研究现状
        1.3.2.2 微信公众平台知识组织与服务的国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方法
        1.4.2 研究技术路线及思路
    1.5 研究主要内容
    1.6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微信公众平台
        2.1.1 微信公众平台概念
        2.1.2 微信公众号的类型
        2.1.3 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资源
    2.2 知识聚合理论与方法
        2.2.1 知识聚合概念
        2.2.2 常用的知识聚合方法
    2.3 文本挖掘与分析
        2.3.1 文本挖掘概述
        2.3.2 文本挖掘流程
    2.4 知识服务
        2.4.1 知识服务概述
        2.4.2 常见的知识服务模式
        2.4.2.1 知识检索服务
        2.4.2.2 知识导航服务
        2.4.2.3 知识推荐服务
        2.4.2.4 知识集成服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面向用户知识需求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服务体系框架
    3.1 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服务面向用户知识需求的必要性
    3.2 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及服务概述
        3.2.1 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概念
        3.2.2 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服务要素分析
        3.2.3 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服务目标与原则
        3.2.3.1 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服务目标
        3.2.3.2 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服务原则
    3.3 基于知识聚合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服务动因分析
    3.4 面向用户知识需求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服务体系框架
        3.4.1 面向用户知识需求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服务过程
        3.4.2 面向用户知识需求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服务体系框架构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画像构建及需求分析
    4.1 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画像概述
        4.1.1 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画像内涵
        4.1.2 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画像构建原则
    4.2 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画像构建
        4.2.1 VALS2模型概述
        4.2.2 基于VALS2的用户标签体系设计
        4.2.3 用户画像标签权重设计
        4.2.4 实证研究—以“学术类微信公众号用户”为例
        4.2.4.1 样本特征统计分析
        4.2.4.2 因子分析及分类标签抽取
        4.2.4.3 用户画像聚类分析及可视化
    4.3 基于用户画像的微信公众平台用户分类与知识需求分析
        4.3.1 初期引入参与型用户
        4.3.2 成长型用户
        4.3.3 成熟型用户
    4.4 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知识需求层次分析
        4.4.1 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知识需求形成
        4.4.2 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知识需求层次划分
    4.5 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知识需求模型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标签聚类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及推荐服务
    5.1 微信公众平台文本标签聚类的内涵及作用
        5.1.1 微信公众平台文本标签聚类内涵
        5.1.2 微信公众平台文本标签聚类作用
    5.2 基于标签聚类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方法
        5.2.1 微信公众平台文本标签抽取方法
        5.2.1.1 基于TextRank算法的文本标签抽取方法
        5.2.1.2 Word2vec词向量模型
        5.2.1.3 融合Word2vec和TextRank的文本标签抽取方法
        5.2.2 BIRCH聚类算法及优化
        5.2.3 基于改进BIRCH算法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资源聚合过程
    5.3 实证研究—以“认知计算”领域为例
        5.3.1 文本知识资源标签抽取
        5.3.2 基于标签聚类的微信公众号知识资源聚合
    5.4 基于标签聚类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推荐服务模式
        5.4.1 微信公众平台知识推荐服务概述
        5.4.2 基于标签聚类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推荐服务要素分析
        5.4.3 基于标签聚类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推荐服务模式构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摘要生成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及集成服务
    6.1 微信公众平台文本知识摘要生成的内涵及作用
        6.1.1 微信公众平台文本知识摘要内涵
        6.1.2 微信公众平台文本知识摘要作用
    6.2 基于TextRank算法的文本摘要生成过程及改进思路
        6.2.1 基于TextRank算法的文本摘要生成方法及过程
        6.2.2 基于TextRank算法的文本摘要生成方法改进思路
    6.3 基于改进TextRank算法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摘要生成方法
        6.3.1 基于TextTank算法的文本摘要生成方法改进
        6.3.1.1 句子语义相似度计算
        6.3.1.2 句子位置特征及标题相似度特征计算
        6.3.1.3 基于MMR算法的句子冗余处理
        6.3.2 融合用户需求与图模型的单文本知识摘要生成方法
        6.3.3 融合主题与图模型的单领域多文本知识摘要生成方法
        6.3.3.1 Doc2vec段落向量模型
        6.3.3.2 微信公众平台单领域多文本知识摘要生成流程
    6.4 实证研究—以“认知计算”领域为例
        6.4.1 基于单文本知识摘要生成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
        6.4.2 基于单领域多文本摘要生成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
    6.5 基于摘要生成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集成服务模式
        6.5.1 微信公众平台知识集成服务概述
        6.5.2 基于摘要生成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集成服务要素分析
        6.5.3 基于摘要生成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集成服务模式构建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资源聚合及服务能力提升策略
    7.1 用户知识需求外化表达及挖掘
        7.1.1 提升用户知识需求外化表达能力
        7.1.2 深入挖掘用户多层次知识需求
        7.1.3 培养用户知识服务评价和反馈意识
    7.2 加大新技术应用和融合改进
        7.2.1 引入新技术,优化和改进知识聚合方法
        7.2.2 知识聚合服务系统搭建和开发设计
        7.2.3 应用可视化技术加强用户服务体验
    7.3 微信公众平台创新服务理念及加强运营管理
        7.3.1 加强主动知识服务意识,创新知识服务理念
        7.3.2 构建和开展多元化平台知识服务模式
        7.3.3 加强专业知识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知识服务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2 单领域多文本知识摘要生成示例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基于学科目录的数字资源分类法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数字资源分类的研究与实践现状综述
    2.1 图书馆数字文献资源分类的研究现状
    2.2 C9高校图书馆数字文献资源分类的调研
3 当前数字资源分类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分类标准不统一
    3.2 归类边界模糊
    3.3 资源与服务互相交叉
4 采用学科目录进行数字文献分类方法探析
    4.1 采用学科目录进行数字文献分类的意义
    4.2 学科目录与《中图法》分类的映射关系
        4.2.1 语义相关的映射方法
        4.2.2 专业课程设置相关的映射方法
        4.2.3 征求学科专家意见的映射方法
    4.3 采用学科目录进行数字文献分类的应用场景
5 资源分类与组织案例:学院数字图书馆
    5.1 采用资源分类思想的学院数字图书馆应用逻辑
    5.2 采用资源分类思想的学院数字图书馆核心功能
6 结论与展望

(7)同舟共济 共克时艰——山西省图书馆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与服务拓展调研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快速响应,科学防治,精准施策
    1.1 快速响应,全面出台疫情防控措施
    1.2 勇于奉献,诠释党员干部的责任担当
    1.3 因势利导,第一时间发布闭馆公告
    1.4 守土尽责,实施馆舍全封闭管理
2 众志成城,共克时艰,有所作为
    2.1 资源为王,多措并举保障资源的获取
        2.1.1 拓宽渠道,确保已购电子资源全天24小时服务不中断
        2.1.2 广泛征集,整合限时免费资源供读者使用
        2.1.3 聚焦特殊需求,组织专项资源提供针对性服务
    2.2 服务为本,全方位满足读者需求
        2.2.1 坚持文献传递服务,加大资源保障力度
        2.2.2 紧密联系读者,咨询服务一直在线
        2.2.3 关注毕业生,提供论文写作支撑服务
        2.2.4 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线上教学、讲座
        2.2.5 克服诸多困难,开展多元化服务
    2.3 阅读为魂,读书文化活动精彩纷呈
        2.3.1 坚持好书推荐,充分发挥图书馆教育职能
        2.3.2 通过读书活动,激发读者的阅读热情
        2.3.3 为爱助力,坚定抗疫必胜的信心
    2.4 服务社会,守望相助共渡难关
3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大有所为
    3.1 提早谋划,积极筹备开馆服务
    3.2 开通预约借书通道,满足读者借书需求
    3.3 循序渐进,限制性开馆服务步入正轨
4 立足当下,补齐短板,未来可期
    4.1 疫情期间山西图书馆界开展服务的明显特征
        4.1.1 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的显着差异
        4.1.2 线上服务成为主要服务,馆员线上服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4.2 存在问题与不足
        4.2.1 在线直播平台的选择缺乏经验
        4.2.2 在线服务效果缺乏后续跟踪
        4.2.3 免费信息资源缺乏有效控制
        4.2.4 在线推文宣传标题表述不到位

(8)面向学生用户的高校图书馆科研支持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小结
    1.3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框架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理论框架分析
        2.2.1 科研生命周期理论
        2.2.2 科研支持服务框架分析
        2.2.3 科研支持服务内容界定
第三章 我国高校学生用户科研支持服务需求调查分析
    3.1 调查过程说明
        3.1.1 调查对象的选取
        3.1.2 调查问卷的设计
        3.1.3 调查过程的实施
    3.2 调查结果分析
        3.2.1 调查对象分析描述
        3.2.2 学生用户对科研支持服务的认知和态度分析
        3.2.3 学生在科研过程中利用信息资源的行为分析
        3.2.4 学生对图书馆科研支持服务的需求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中美高校图书馆学生科研支持服务实践进展调查分析
    4.1 调查过程
        4.1.1 调查对象的选取
        4.1.2 调查过程的实施
    4.2 研究型大学图书馆科研支持服务现状调查分析
        4.2.1 科研素养培训阶段
        4.2.2 研究课题设计与发现阶段
        4.2.3 研究基金申请阶段
        4.2.4 研究或实验辅助阶段
        4.2.5 研究成果管理维护和传播出版阶段
    4.3 高校图书馆科研支持服务最佳实践分析
        4.3.1 新兴特色化的科研支持服务
        4.3.2 常规基础性的科研支持服务
    4.4 小结
第五章 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生科研支持服务的提升策略
    5.1 学生需求与图书馆科研支持服务的差距
        5.1.1 科研活动全过程中学生用户的需求未充分满足
        5.1.2 图书馆科研支持服务宣传未普及
        5.1.3 图书馆服务内容缺乏深度和广度
    5.2 提升学生科研支持服务的相关策略
        5.2.1 明确服务导向:满足各层次学生用户在科研生命周期的需求
        5.2.2 加强科研支持服务宣传:充分利用数字化信息技术
        5.2.3 优化服务内容:贯穿科研活动全过程
        5.2.4 遵守服务法规:合法获取和利用相关信息
        5.2.5 设置专职馆员:引进复合型人才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硕士生信息能力培养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地方师范大学教育学学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1.信息时代对硕士生信息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2.教育信息化建设对师范类硕士生信息能力的挑战
        3.信息能力支撑信息时代硕士生的专业发展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信息能力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硕士生信息能力培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3.研究述评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五)相关概念界定
        1.地方师范大学
        2.教育学
        3.信息能力
一、硕士生信息能力培养的理论分析
    (一)信息能力在硕士生能力中的重要地位
        1.信息能力是培养硕士生科研能力的关键
        2.信息能力是养成硕士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
        3.硕士生信息能力培养早已纳入国家规范
    (二)硕士生信息能力的评价
        1.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信息能力评价标准
        2.相关研究中的信息能力评价指标
    (三)硕士生信息能力的培养方式
        1.课程设置及教学
        2.信息能力培养的讲座与训练
        3.导师的指导与硕士生的自学
        4.其他教育活动
    (四)关联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硕士生信息能力培养的启示
        1.关联主义学习理论——数字时代的学习理论
        2.关联主义学习理论对硕士生信息能力培养的启示
二、我国地方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生信息能力培养要求及措施
    (一)选取地方师范大学教育学一级学科的缘由
        1.教育学具有相当强的代表性
        2.地方师范大学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3.个人兴趣和期望
    (二)我国教育学硕士生信息能力的培养目标解读
    (三)地方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设置及信息能力培养目标设定
        1.地方师范大学教育学一级学科下设专业差异较大
        2.地方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生信息能力目标设定不清晰
    (四)地方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生信息能力培养的主要措施
        1.开设信息能力教育课程
        2.开展信息能力培养讲座与培训
        3.相关赛事及实践活动
三、个案研究:G大学教育学硕士生信息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一)选取G大学的缘由
        1.G大学是具有较强代表性的地方师范大学
        2.G大学教育学学科水平高
        3.个人原因
    (二)调查设计与实施
        1.调查问卷的设计
        2.问卷信效度分析
        3.调查研究的实施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分析
        2.信息能力培养的主要措施及硕士生的参与度分析
        3.信息能力水平的描述统计分析
        4.信息能力水平的差异分析
        5.访谈结果分析
四、地方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生信息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地方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生信息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信息能力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2.信息能力课程的设置与实施欠理想
        3.信息能力相关培训参与率低
        4.硕士生个人自学意识较弱,重视程度不足
    (二)地方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生信息能力培养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1.高校信息化建设政策体系不完善
        2.高校信息能力培养体系及信息资源建设的不足
        3.硕士生导师的指导时间及信息能力水平有限
        4.硕士生个人信息意识弱,缺乏学习主动性与自主性
五、改进硕士生信息能力培养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要完善高校信息化建设政策体系,加快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
        1.建立和完善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政策体系
        2.加快高校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建设进程
    (二)高校要加强对硕士生信息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
        1.明确硕士生信息能力培养目标,提高信息能力教育的地位
        2.建立完整的硕士生信息能力培养结构体系
        3.建立健全硕士生信息能力评价体系及培养质量监控机制
        4.大力加强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
    (三)硕士生要提升自身信息能力培养的主观能动性
        1.增强信息意识,主动汲取信息知识
        2.正视自身不足,端正学习态度
        3.借助互联网开展个性化学习,提高信息能力
六、研究结论、不足和今后努力方向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的创新、不足与展望
        1.研究的创新之处
        2.研究的不足之处
        3.研究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图表目录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10)开放存取期刊环境下的学术资源供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开放存取运动的发展
        1.2.2 开放存取资源的呈现与利用
        1.2.3 开放存取环境下学术交流主体的参与状况及对策
        1.2.4 开放存取带来的学术与社会影响
        1.2.5 研究述评
    1.3 概念界定与研究问题
        1.3.1 概念界定
        1.3.2 研究问题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2 理论基础
    2.1 理性行为理论
    2.2 技术接受模型
3 从科研人员视角出发的学术资源供给研究:探索性研究
    3.1 数据来源
        3.1.1 受访对象控制
        3.1.2 访谈提纲设计
    3.2 基于扎根理论的译码
        3.2.1 开放性编码
        3.2.2 主轴编码
        3.2.3 选择性编码
        3.2.4 理论饱和度检验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3.1 科研人员学术资源供给行为的形成过程
        3.3.2 感知成本对学术资源供给行为态度与意向的影响
        3.3.3 社群引导对学术资源供给行为态度与意向的影响
        3.3.4 感知风险对学术资源供给行为态度的影响
        3.3.5 OA期刊概况对学术资源供给行为态度的影响
        3.3.6 开放存取理念对学术资源供给行为态度的影响
        3.3.7 期刊偏好对学术资源供给行为意向的影响
        3.3.8 绩效期望对学术资源供给行为意向的影响
        3.3.9 感知风险对绩效期望的影响
4 从科研人员视角出发的学术资源供给研究:验证性研究
    4.1 模型构建与假设提出
    4.2 问卷编制与数据收集
        4.2.1 问卷设计
        4.2.2 预调查
        4.2.3 数据收集
    4.3 样本数据的统计分析与检验
        4.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3.2 探索性因子分析
        4.3.3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4.3.4 信度检验
        4.3.5 效度检验
    4.4 模型分析与假设检验
        4.4.1 模型拟合评估
        4.4.2 路径系数
        4.4.3 假设检验
    4.5 结果分析与讨论
        4.5.1 感知风险对学术资源供给行为的影响
        4.5.2 OA期刊概况对学术资源供给行为的影响
        4.5.3 开放存取理念对学术资源供给行为的影响
        4.5.4 社群引导对学术资源供给行为的影响
        4.5.5 绩效期望对学术资源供给行为的影响
        4.5.6 感知成本对学术资源供给行为的影响
        4.5.7 期刊偏好对学术资源供给行为的影响
        4.5.8 感知风险对绩效期望的影响
5 从学术期刊出版社视角出发的的学术资源供给研究
    5.1 SWOT因素分析
        5.1.1 优势(Strengths)
        5.1.2 劣势(Weaknesses)
        5.1.3 机会(Opportunities)
        5.1.4 威胁(Threats)
    5.2 市场竞争态势分析
        5.2.1 杠杆效应
        5.2.2 抑制性
        5.2.3 脆弱性
        5.2.4 问题性
    5.3 总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与启示
        6.1.1 OA期刊环境下科研人员的内容供给行为
        6.1.2 OA期刊环境下学术期刊出版社的服务供给策略
        6.1.3 OA期刊环境下的学术资源供给概况
    6.2 贡献与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调查问卷
致谢

四、高校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的科学组织与服务(论文参考文献)

  • [1]“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在线学习支持服务调查与分析[J]. 董振平,邵玉河,孙涛.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22(01)
  • [2]美国公共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实践与启示[J]. 曾粤亮,梁心怡,韩世曦. 图书情报知识, 2021(06)
  • [3]现代性视角下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研究[D]. 李青.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0)
  • [4]大连市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D]. 吴斯佳.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1
  • [5]面向用户知识需求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资源聚合及服务研究[D]. 程子轩. 吉林大学, 2021(01)
  • [6]基于学科目录的数字资源分类法研究与实践[J]. 史丹,杨新涯. 图书馆建设, 2021(04)
  • [7]同舟共济 共克时艰——山西省图书馆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与服务拓展调研报告[J]. 赵冬梅,肖珑. 晋图学刊, 2020(03)
  • [8]面向学生用户的高校图书馆科研支持服务研究[D]. 程欢. 河北大学, 2020(08)
  • [9]硕士生信息能力培养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地方师范大学教育学学科为例[D]. 李燕华.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10]开放存取期刊环境下的学术资源供给研究[D]. 费欣意. 南京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高校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的科学组织与服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