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度分布模式论文-凌智永,李志忠,李廷伟,靳建辉

粒度分布模式论文-凌智永,李志忠,李廷伟,靳建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粒度分布模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抛物线形沙丘,粒度,塔克尔莫乎尔沙漠,伊犁

粒度分布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凌智永,李志忠,李廷伟,靳建辉[1](2014)在《塔克尔莫乎尔沙漠抛物线形沙丘的粒度分布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新疆伊犁河谷塔克尔莫乎尔沙漠抛物线形沙丘表层78个风成沙样的粒度分析表明,平均粒径均值为220μm,平均中值粒径为299μm,标准偏差平均为1.98,偏度平均为-0.29。纵向分布上,从风蚀洼地到迎风坡下部,风成砂的平均粒径和分选性波动变化明显,沿迎风坡向上平均粒径减小,在脊线附近有较粗粒径的分布带。在沙丘背风坡平均粒径减小、负偏增加、分选性较差。在粒度参数等值线及叁维分布方面,风蚀洼地和迎风坡下部呈现沿沙丘轴向交替分布的封闭等值曲线,两侧沙臂粒度参数大小波动变化,沙臂北翼坡脚粒度组成呈现很高的负偏和峰度值,反映在区域风况作用下,抛物线形沙丘本身地形起伏、两侧沙臂灌丛沙堆分布对沙丘表面风沙流运移有影响,风沙流与沙臂斜交在背风坡产生涡流引发较强的沉积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沙漠》期刊2014年02期)

安福元,马海州,魏海成,樊启顺,韩文霞[2](2013)在《柴达木盆地察尔汗湖相沉积物的粒度分布模式及其环境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柴达木盆地察尔汗地区ISL1A孔的湖相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分布特征分析,研究表明:(1)样品的粒度特征呈叁峰模式,部分高盐阶段样品缺失第叁峰,为双峰模式;(2)2~10μm部分以湖成组份为主;10~70μm和70~650μm部分以风成组份为主;(3)<2μm的组份可能与湖泊的生物化学成因有关。上述各组份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且各自代表的环境意义也不同:<2μm和2~10μm部分反映了湖泊淡化-咸化程度和水量变化过程。10~70μm部分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亚冬季风的强度;70~650μm部分反映了尘暴天气的程度。环境指标的对比分析很好地验证了ISL1A孔样品粒度各个组份划分的准确性,并可反演92.9 ka以来该地区的古气候演化过程。(本文来源于《干旱区地理》期刊2013年02期)

董玉祥,马骏,黄德全[3](2008)在《河北昌黎黄金海岸横向沙脊表面的粒度分布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北昌黎黄金海岸自然保护区内的横向沙脊规模高大、形态典型,对其表面采集的47个沙丘表面沉积物粒度样品的分析结果,该海岸横向沙脊表面粒度总体上是中砂、分选好、对称和中等峰态,但脊顶、坡部及坡脚的粒度分异明显,自沙脊两侧坡脚向脊顶粒径变细、分选变好,向陆背风坡的细化与分选优于向海迎风坡,脊顶粒径最细,向陆背风坡脚最粗,是一种新型的沙丘表面粒度分布模式。该粒度分布模式是该区域主风向与强风向交替变化及其风速差异、沙脊高大且两侧不对称等组合作用的结果。(本文来源于《地理研究》期刊2008年04期)

张维琴,王玉杰,赵淑霞,王淑云,陈灵华[4](2008)在《碎屑岩粒度分布建模和沉积环境模式识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激光法粒度分布测试及粒度数据处理流程基础上,对近几年激光法粒度分析数据进行筛选、整理、规范和数据处理,建立了粒度母体分布模式——先验沉积环境知识库。知识库的建立使模式识别的例行工作都由计算机完成,运用仿真人类智能的"人工智能",在瞬间完成人工难以完成的模式识别工作,针对海拉尔盆地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具有参照意义的粒度混合分布模式标准,使新的粒度表征方法尽快地走向实用阶段,也使粒度分析数据更好地为油田勘探地质研究服务。(本文来源于《第七届全国颗粒测试学术会议、2008上海市颗粒学会年会论文集》期刊2008-06-01)

肖舜,陈发虎,强明瑞,张家武,周爱锋[5](2007)在《青海苏干湖表层沉积物粒度分布模式与大气粉尘记录》一文中研究指出位于干旱区柴达木盆地具有年纹层的苏干湖是以地下水补给为主的内陆封闭湖泊,其表层沉积物粒度具有多组分峰态分布特征,Weibull函数的拟合结果发现,其粒度分布全部具有4个基本组分:超细粒组分,众数粒径在1чm上下;细粒组分,众数粒径在5~10чm;粗粒组分,众数粒径在50~100чm;砂组分,众数粒径在500чm左右。粒度主峰出现在细粒组分或者粗粒组分。直接来自大气粉尘的冬季湖泊冰面样品及当地尘暴样品的Weibull函数粒度拟合也显现出了相似的分布模式,冰面样品的粒度主峰位于众数粒径在15~20чm的细粒组分,砂组分(众数粒径452.9чm)的出现指示出砂粒在冬半年沿冰面而进入湖泊中心。尘暴降尘样品在尘暴季节(5月份)和非尘暴季节(11月份)的粒度分布普遍具有3个组分,缺少砂组分,强沙尘暴事件样品则由4个组分组成,粒度主峰均位于众数粒径在100~200чm的粗粒组分。结果显示,苏干湖湖泊沉积能够较好记录当地大气粉尘,砂组分与湖泊周边干旱地表经历的近地面强沙尘活动有关,粗粒组分记录了区域性的尘暴事件,细粒组分主要反映流域径流状况,超细粒组分代表干旱区的大气背景粉尘和气溶胶。研究表明,苏干湖内陆湖泊沉积客观记录了区域大气粉尘和尘暴事件,具有重建干旱区大气粉尘变化历史的潜在优势。(本文来源于《地理学报》期刊2007年11期)

王赞红[6](2006)在《现代大气降尘粒度分布模式及其在风成黄土堆积中的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气候环境条件下天气降尘由尘暴过程和非尘暴过程带来,分别对应粉尘物质的快慢堆积。北京大学样点的监测结果显示,典型尘暴降尘粒度分布呈双峰态,非尘暴降尘则为偏斜单峰。基于单体正态分布与单一搬运动力相对应的原理,利用SAS统计软件将尘暴降尘和非尘暴降尘粒度分布曲线进行子体分解运(本文来源于《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6-08-01)

李雪铭[7](2000)在《辽宁南部沿海山区暴雨型泥石流沉积物粒度分布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辽宁省南部沿海以老帽山为中心 ,分布于几十条沟谷中的泥石流沉积物是形成于中国东部沿海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之中 ,该区虽然属于温带季风区 ,但是由于地处沿海 ,受到相当强烈的海洋性气候的调节 ,夏季降水集中 ,且多暴雨 ,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激发条件 ,从泥石流的发生机制看 ,应属一种较为独特的暴雨型快速暂时性泥石流 ,从宏观沉积结构看泥石流沉积物表现为粗大颗粒的混杂堆积。通过对在野外大量采集的粒度样品的分析计算 ,引入粒度分布拟合度概念 ,试图探讨这种泥石流沉积物的粒度分布模式(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00年03期)

戴雪荣,李吉均,俞立中,师育新,王家澄[8](2000)在《兰州风尘沉积的粒度分布模式及其古气候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兰州不同气候背景下形成的风尘沉积 1 80个样品详细的粒度分析 ,建立了该地区风尘沉积的粒度分布基本模式。发现研究区风尘沉积具有以下特征 :(1 )沉积物分选差 ,主要由粒径 >4Φ的颗粒组成 ,平均6 .4Φ ;(2 )粒级构成为极细砂 2 .6 %、粉砂 77.8%、粘土 1 9.6 % ,属粉质重亚粘土或典型黄土 ;(3)频率曲线为单峰、极正偏类型 ,且具有粗头短促、中间宽大和细尾拉长的特点 ;(4)短期悬浮颗粒与长期悬浮颗粒大致呈对等配比。这些特征同时也为兰州现代尘暴沉积物所具备 ,因而可视为该地区风尘沉积的一个基本诊断模式搬运方式。颗粒粒径 <5 .5 0Φ的含量指标 (GSP1)和 4.5 0~ 6 .5 0Φ的含量指标 (GSP2 )可分别作为冰期—间冰期尺度和冰段—间冰段尺度东亚冬季风演化和沙尘暴强弱程度的基本判据(本文来源于《沉积学报》期刊2000年01期)

粒度分布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柴达木盆地察尔汗地区ISL1A孔的湖相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分布特征分析,研究表明:(1)样品的粒度特征呈叁峰模式,部分高盐阶段样品缺失第叁峰,为双峰模式;(2)2~10μm部分以湖成组份为主;10~70μm和70~650μm部分以风成组份为主;(3)<2μm的组份可能与湖泊的生物化学成因有关。上述各组份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且各自代表的环境意义也不同:<2μm和2~10μm部分反映了湖泊淡化-咸化程度和水量变化过程。10~70μm部分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亚冬季风的强度;70~650μm部分反映了尘暴天气的程度。环境指标的对比分析很好地验证了ISL1A孔样品粒度各个组份划分的准确性,并可反演92.9 ka以来该地区的古气候演化过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粒度分布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1].凌智永,李志忠,李廷伟,靳建辉.塔克尔莫乎尔沙漠抛物线形沙丘的粒度分布模式[J].中国沙漠.2014

[2].安福元,马海州,魏海成,樊启顺,韩文霞.柴达木盆地察尔汗湖相沉积物的粒度分布模式及其环境意义[J].干旱区地理.2013

[3].董玉祥,马骏,黄德全.河北昌黎黄金海岸横向沙脊表面的粒度分布模式[J].地理研究.2008

[4].张维琴,王玉杰,赵淑霞,王淑云,陈灵华.碎屑岩粒度分布建模和沉积环境模式识别研究[C].第七届全国颗粒测试学术会议、2008上海市颗粒学会年会论文集.2008

[5].肖舜,陈发虎,强明瑞,张家武,周爱锋.青海苏干湖表层沉积物粒度分布模式与大气粉尘记录[J].地理学报.2007

[6].王赞红.现代大气降尘粒度分布模式及其在风成黄土堆积中的识别[C].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06

[7].李雪铭.辽宁南部沿海山区暴雨型泥石流沉积物粒度分布模式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0

[8].戴雪荣,李吉均,俞立中,师育新,王家澄.兰州风尘沉积的粒度分布模式及其古气候意义[J].沉积学报.2000

标签:;  ;  ;  ;  

粒度分布模式论文-凌智永,李志忠,李廷伟,靳建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