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宪法论文-李富鹏

近代宪法论文-李富鹏

导读:本文包含了近代宪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宪法汇编,宪法世界,知识媒介,宪法类型

近代宪法论文文献综述

李富鹏[1](2019)在《比较法视野下的近代宪法汇编》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帝制晚期到共和时期,每到转型与制宪时刻,中国与德国都会编订具有代表性的"宪法汇编"。作为比较宪法(史)与比较制宪的知识工具,"宪法汇编"在勾勒世界宪法格局的同时,亦再现着编订者的意义世界。本文以比较视野,试图呈现中国与德国在不同时期的宪法汇编所再现的多重"宪法世界"。一方面,依赖认知前见与认知边界,宪法汇编如何塑造出差异性的世界想象:中国从复古到趋向最新潮流的进化式"宪法世界",德国逐渐回归欧洲近代宪法传统,却始终固守着二元空间的对立式"宪法世界"。另一方面,通过宪法类型学,将想象的"宪法世界"进行实定法转化,实现政治诉求的规范性表达。在"宪法世界"的重迭景观中,在认知与规范的双重世界里,中国与德国分别代表了两种"宪法世界"的构造方式,两种进入"宪法世界"的典型路径,仍影响着当下的宪法观念。(本文来源于《法学评论》期刊2019年06期)

奚海林[2](2018)在《近代湖南法政精英与湖南省宪法之构造——以《湖南筹备自治周刊》所载54篇意见书为研究对象》一文中研究指出1921年创制的湖南省宪法是"联省自治"运动的一个重要成果,也是近代中国区域法制近代化的一个重要表现。这部省宪法的制定带有很强的地域色彩,它是在湖南法政精英群体的共同参与下完成的。法政精英以意见书的形式条陈意见,展示出他们在法律移植和规范设计过程中的特殊思维。他们参与制宪,为"自治"赋予了适当内涵,确保了省宪运动的正确方向;在塑造"价值合理性"同时,也保留了对"工具合理性"的思考,从而为科学立法提供了充足的智识保障;此外,他们还以团体的名义表达特定人群的诉求,并在具体问题上展开意见交锋,使得省宪运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民主立法的精神。(本文来源于《研究生法学》期刊2018年05期)

许汉文[3](2018)在《论《魏玛宪法》对近代所有权绝对原则的限制及其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作为所有权绝对主义的核心原则,可谓是资本主义活的灵魂,但是它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却遇到了诸多问题和挑战,最终在所有权社会化的历史潮流中让位于公共利益。在实在法领域中,德国《魏玛宪法》率先实现了该原则的社会化修正,对当时德国经济,文化,政治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在世界宪法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本文来源于《法制博览》期刊2018年15期)

沈玮玮[4](2018)在《约法与大纲:近代中国宪法命名之取舍》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模式,政治制度不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来抽象评判,不能定于一尊,不能生搬硬套外国政治制度模式。只有理顺了近代中国宪法命名的深刻意蕴,才能更加珍惜自1954年宪法至今逐步完善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本文来源于《民主与法制时报》期刊2018-01-07)

李富鹏[5](2016)在《近代中国宪法的精神线索与政教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宪法,既是政治共同体的法权构造(constitution),又是规范系统、生活秩序与精神状态的统一体。近代中国从天下秩序进入全球格局,被动而又主动地嵌入全球的法理基座。近代国人开始用半生不熟的宪法概念、规范与制度来解构旧邦,再造新命。但是,舶来话语在面对并进入中国传统与现实语境时,发生了顺乎情理的语义偏转,生成了不同于宪法原生国的制度设计。(本文来源于《原道》期刊2016年04期)

桑田[6](2017)在《论宪法社会学视野下的近代国家建构与法律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一、问题意识:由宪法社会学重新理解和定位宪法在我们审视西方近现代宪法的发展过程时,常常会形成许多未经检省即接受的观念,如宪法是根本法,现代法治国家的宪法普遍以限制权力的方式来保障公民的权利与自由,这似乎已成为我们理解和定位宪法的通说。但如果从历史和社会的观点来看,这会立即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一方面我们会发现宪法在不同国家的不同历史进程中呈现出相当殊异的面(本文来源于《行政法论丛》期刊2017年02期)

王小奕[7](2017)在《西方宪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历史的车轮来到中国晚清,西方宪法思想传入中国,经过国内诸多有识之士联系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学习,并借助报刊这一媒介工具,让西方宪法思想经历萌芽与发展后,最终使其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流传开来。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部分,西方宪法思想初涉中国。介绍了当时清廷严苛的言禁政策,该政策是清朝政府为了强化自身的集权统治而推行的一种高压制度。然而,此高压政策推出后不得民心,不利于社会维稳,于是清政府慢慢放开了对言论的监管,进而有了西方宪法思想初涉中国,让近代中国有识之士有机会研究学习西方宪法思想。第二部分,洋务运动时期的宪法思想。这一阶段整个社会对于舆论的态度比较开放与包容,文中选取了《循环日报》和《万国公报》等当时影响较大的报刊,分别介绍了两种报刊所传播的宪法思想内容,呈现出西方宪法思想在“救亡图存”的社会环境下的散播过程。第叁部分,戊戌变法时期的宪法思想。首先介绍了此阶段有哪些报刊宣扬了变法维新思想,再选取了在此阶段影响最大的《时务报》,来介绍其传播的宪法思想。第四部分,新政时期的宪法思想。首先介绍新政时期报刊的发展状况,以表格的形式罗列出了这期间以鼓吹立宪为主且影响较大的报刊,再选取了此阶段比较有代表性的《清议报》、《国风报》等报刊,来介绍其传播的宪法思想。第五部分,报刊传媒对宪法思想的传播的影响和启示。影响:宪法思想在报刊媒介的持续鼓吹下催生的社会思潮,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造成了强大的冲击,极大的挑战了封建专制制度,并最终将清政府和君主专制制度一同送进了坟墓。启示: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只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改革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宪法思想和报刊传媒对社会的动员主要关注的是社会精英,而农民和工人作为中国最广大的阶层,却没有得到重视,缺乏民众支持的清末改革,其失败成为必然;清末新政缺乏相应的经济与文化条件,让其改革举步维艰;国人在面对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时,需要通过长时间的消化和吸收西方文化,最后才能动态性的构建并丰富自身的文化体系。结语,简要总结出本文主要内容。(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17-09-11)

王晓红[8](2017)在《从约法到宪法:近代中国宪政阶段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自晚清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始,慢慢有了变化。至武昌起义的发生,终于一夜轰塌。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认为,只有推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宪政国家才能救中国。而如何建立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宪政国家是关键。孙中山创造性地提出了革命程序论,规定了建立民国的次序。“约法之治”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从“约法叁章”到“约法之治”,是中国从古代君主对民的承诺到“主权在民”的转变,是民从“无权”到“有权”的改变。孙中山认为,建立一个真正的民主国家,人民必然应为国家的主人,且有自治的能力。孙中山的这种想法在当时并非偶然。中国彼时内外交困的大环境,迫使当时的中国人都在思考救亡图存的方法。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建立民主宪政国家成为当时的主流。因此,对人民的重视,使民“有权”成为了共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以此为契机在中国得以广泛传播,从另一个角度看,“民权”思想在中国的生根发芽与《社会契约论》的传播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而对于如何实现“民权”,革命派与改良派分别提出了“约法论”和“开明专制论”,双方对此展开了激烈的论战,最后以《新民丛刊》的停刊而结束。从后面的历史看,“约法论”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中华民国成立后,“约法之治”从理论走到了实践。而从实践过程来看,“约法之治”设计的出发点虽好,但其在实行过程中也出现了问题。论文即以近代中国宪政阶段论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如何形成和发展,以期对当今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田荆[9](2017)在《中国近代西学东来语境中的宪法观》一文中研究指出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的惨败惊醒了中国人。以此为契机,中国知识分子开始了漫长的探索,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也正是从此开始了真正的变法活动,他们一边向光绪皇帝上书,另一边又办报纸、学会,宣传变法思想。此时,他们开始将目光转向海外,希望通过学习西方国家来改变中国的命运,但是翻译西洋书籍难度大,时间紧。戊戌变法的失败使得康梁不得不流亡日本。他们看到了与中国有相似遭遇的日本,通过变法实现了富强,为他们的变法思想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榜样。康梁开始注视日本,并且发现,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基本将西方重要的政治书籍翻译完成,而中国与日本"书同文",通过日本的西洋书记来学习西方思想是一条捷径。改良派认为,西方各国和日本强大的原因在于政治体制的优越。改良派推崇君主立宪制,认为这样的政治制度是最好的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的两个主要特征是开议会和制定宪法,但是改良派对于宪法的理解,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而现今学界对于开议会方面的研究比较多,对于制定宪法方面的研究比较少。本文就是沿着这个思路,对戊戌变法前后改良派人的言论、着作、所创办的报纸等资料进行分析,通过从"宪法"这一视角,论述改良派人士对于"宪法"到底是如何理解的,梳理改良派的"宪法"思想的变迁,为我国现如今的政治改革提供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浙江工商大学》期刊2017-01-01)

蒋来用[10](2016)在《历史形成的“近代宪法之母”》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有成文的宪法典,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美利坚合众国宪法》《日本国宪法》等,但英国是一个难得的例外。英国是近代宪政的策源地,其宪法是世界上产生最早的,有着“近代宪法之母”的美誉。然而,可能令人们觉得不可思议的是,最早产生宪法的国(本文来源于《法制日报》期刊2016-11-23)

近代宪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921年创制的湖南省宪法是"联省自治"运动的一个重要成果,也是近代中国区域法制近代化的一个重要表现。这部省宪法的制定带有很强的地域色彩,它是在湖南法政精英群体的共同参与下完成的。法政精英以意见书的形式条陈意见,展示出他们在法律移植和规范设计过程中的特殊思维。他们参与制宪,为"自治"赋予了适当内涵,确保了省宪运动的正确方向;在塑造"价值合理性"同时,也保留了对"工具合理性"的思考,从而为科学立法提供了充足的智识保障;此外,他们还以团体的名义表达特定人群的诉求,并在具体问题上展开意见交锋,使得省宪运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民主立法的精神。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近代宪法论文参考文献

[1].李富鹏.比较法视野下的近代宪法汇编[J].法学评论.2019

[2].奚海林.近代湖南法政精英与湖南省宪法之构造——以《湖南筹备自治周刊》所载54篇意见书为研究对象[J].研究生法学.2018

[3].许汉文.论《魏玛宪法》对近代所有权绝对原则的限制及其影响[J].法制博览.2018

[4].沈玮玮.约法与大纲:近代中国宪法命名之取舍[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8

[5].李富鹏.近代中国宪法的精神线索与政教结构[J].原道.2016

[6].桑田.论宪法社会学视野下的近代国家建构与法律演化[J].行政法论丛.2017

[7].王小奕.西方宪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播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7

[8].王晓红.从约法到宪法:近代中国宪政阶段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

[9].田荆.中国近代西学东来语境中的宪法观[D].浙江工商大学.2017

[10].蒋来用.历史形成的“近代宪法之母”[N].法制日报.2016

标签:;  ;  ;  ;  

近代宪法论文-李富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