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物清除论文-郑祚芳,徐桂荣,李青春

颗粒物清除论文-郑祚芳,徐桂荣,李青春

导读:本文包含了颗粒物清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细颗粒物,清除效应,降水,北京

颗粒物清除论文文献综述

郑祚芳,徐桂荣,李青春[1](2019)在《降水过程对北京地区细颗粒物的清除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降水是清除大气中气溶胶粒子的主要机制之一。本文应用北京地区2008~2017年PM_(2.5)浓度及同期气象资料,分析了降水强度、持续时长及降水发生时段对颗粒物的清除效应。结果表明,不同强度降水过程对颗粒物的清除效应存在明显差异,毛毛雨对PM2.5表现出负清除效应,效率为-16.5%~-36.5%。小雨以上降水过程对PM2.5均表现为正清除,效率分别为19.1%~68.5%,清除时效为2~9。降水对PM2.5的清除以秋季最强。降水持续时间越长,对直径越大的颗粒物清除效率越高,有效清除时间也越长。此外,夜间发生的降水对颗粒物清除效率及清除时长均高于白天的降水过程。(本文来源于《2019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期刊2019-08-23)

何涛,彭燕,雷正翠[2](2019)在《常州颗粒物湿清除效果和雨后PM_(2.5)浓度增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降水对大气颗粒物的湿清除作用,研究雨后PM_(2.5)的增长速度和低浓度持续时间,对2015年至2018年常州市逐时的降水资料及PM_(2.5)、PM_(10)。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对PM_(2.5)和PM_(10)。湿清除有正作用的降水平均占比分别为79.9%和82.7%,降水对PM_(2.5)和PM_(10)浓度的湿清除效果占年均值的百分比分别为1.6%和1.9%,且有较大的年际差异。从季节上看,冬季和春季颗粒物的湿清除总量较大,夏季和秋季较低,春、夏、秋、冬四季湿清除可使PM_(2.5)平均浓度分别下降0.9μg/m~3、0.7μg/m~3、0.6μg/m~3和1.2μg/m~3,可使PM_(10)。平均浓度分别下降2.0μg/m~3、1.2μg/m~3、1.1μg/m~3和2.1μg/m~3。低降水强度和低雨前颗粒物浓度情况下,湿清除效果为负贡献的概率较大。雨前PM_(2.5)浓度低于24μg/m~3或PM_(10)浓度低于35μg/m~3,同时降水强度低于2mm/h时,降水负清除率高达50%以上。PM_(2.5)雨后浓度上升速度随月份呈U字形分布,PM_(2.5)浓度低于75μg/m~3的持续时间与雨后浓度增长速度呈相反的变化趋势。1月份雨后平均半天时间左右PM_(2.5)浓度将再次达到轻度污染水平,4月-10月雨后若PM_(2.5)浓度下降到75μg/m~3以内时,PM_(2.5)浓度再次达到75μg/m~3以上平均需30h左右。此外,湿清除过程未使得PM_(2.5)浓度降到45μg/m~3以内的时候,PM_(2.5)浓度更容易快速反弹。(本文来源于《2019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期刊2019-08-23)

耿天召,童欢欢,赵旭辉,朱余[3](2019)在《江淮地区湿沉降对颗粒物清除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单次降水总量、降水时长、降水前颗粒物质量浓度对颗粒物清除能力的影响,对江淮地区2017年气象资料与颗粒物质量浓度资料展开分析.分析江淮地区2017年ρ(PM_(2.5))、ρ(PM_(10))及降水特征,综合对比各季节不同单次降水总量对颗粒物的清除能力,对比不同季节、不同降水时段对颗粒物清除能力的变化特征,以及不同季节降水前颗粒物质量浓度与清除率对应阈值关系.研究表明:江淮地区北部颗粒物质量浓度高于南部,南部单次降水总量和降水总时长较北部高.单次降水总量越大对颗粒物的清除率越高.当单次降水总量大于1. 5 mm时,清除率提升最明显,并且秋、冬两季清除率高于春、夏两季;当单次降水总量低于1. 5 mm时,春、夏两季清除率高于秋、冬两季.总体上,降水对PM_(10)的清除率高于对PM_(2.5).降水时长对颗粒物的清除率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春、秋两季存在降水时长阈值,分别为10和20 h.春季低于该阈值(10 h)清除率为正清除率,高于该阈值清除率为负清除率;秋季低于该阈值(20 h)清除率为负清除率,高于该阈值为正清除率.夏、冬两季总体表现为正清除率.分析降水前颗粒物质量浓度对清除率的影响得知,降水对PM_(2.5)清除率由负转正的阈值较PM_(10)低,并且冬、春两季清除率阈值较夏、秋两季高,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ρ(PM_(2.5))清除率阈值分别为35、15、25、30μg/m3,ρ(PM_(10))清除率阈值分别为60、50、60、60μg/m3.单次降水过程中颗粒物所处高度由2 200 m降至1 000 m,并且此次降水对非球形粒子清除效果明显,粒径在2. 5μm以下粒子质量浓度显着下降,其中,粒径在0. 7~1. 2和1. 5~2. 5μm粒子数浓度下降明显;另外,降水对颗粒物中NO3-和NH4+去除明显,并且降水后光学EC、光学OC及金属元素质量浓度和占比显着增长.研究显示,当冬季单次降水总量大于1. 5 mm,降水前ρ(PM_(2.5))大于30μg/m3、ρ(PM_(10))大于60μg/m3时颗粒物的清除率最佳.(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孙娟,刘香玉,李慧芬,赵朝成,刘芳[4](2018)在《悬浮颗粒物凝聚体的溢油清除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石油-悬浮颗粒凝聚体形成的海洋溢油修复模拟实验,包括施加消油剂前后的油品性质测定、悬浮物采集及其性质测定以及修复模拟实验叁部分,在紫外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石油与悬浮物形成凝聚体结构,并通过气相色谱-火焰离子检测器方法测定石油含量,研究悬浮物和消油剂的溢油清除效率及其最佳清除条件.结果表明,在复杂海洋环境条件下,悬浮物与溢油通过形成凝聚体而增大溢油的清除,添加悬浮物可以使最佳剂油比由0.2降低至0.1,最大溢油清除效率提高至74%~84%.(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于洋,孙德帅,颜培玲,申贤坤[5](2017)在《湍流与化学团聚耦合促进燃煤细颗粒物的清除》一文中研究指出燃煤飞灰中的细颗粒物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很大,传统静电除尘器对细颗粒物的清除效率很低。在团聚室内设置湍流器件,改变颗粒的运动,同时喷入化学团聚剂进一步促进细颗粒物长大而清除。研究发现湍流团聚装置中涡片结构影响颗粒的流动,斜涡片比十字形涡片性能更优越;安装扰流柱后更有利于提高颗粒的数量清除效率。团聚室内颗粒浓度为3 g·m-3时,颗粒团聚清除效率最佳。在湍流与化学团聚耦合作用后,颗粒总质量清除率能达到53.6%,总数量清除率达到68.9%,但化学团聚剂对质量清除率的作用更为明显。(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7年11期)

卞海恒[6](2017)在《消油剂与颗粒物联合应用于滨海溢油清除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海洋溢油严重危害着海洋环境与沿海地区发展。在现场溢油清除与实验室观察中,人们发现了油-悬浮颗粒物凝聚体(Oil-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 Aggregates,OSA)的存在,OSA是离子条件下颗粒物与油中极性烃类作用形成,其形态一般为油滴表面包裹微米级别的颗粒物。OSA的形成促进了油滴的分散,增大了油滴与降油微生物的接触面积,从而更有利于溢油的清除。本论文选取胶州湾潮间带天然沉积物3#土、高岭土、皂土、硅藻土为颗粒物,选用不同性质的原油以及唐岛湾海水为反应介质,采用室内批量模拟试验研究消油剂与颗粒物联合应用于溢油清除时OSA形成特征。实验对颗粒物的类型、粒径、浓度、油品以及温度、盐度对OSA除油效率的影响进行了考察,筛选颗粒物并进行改性研究;考察了消油剂对不同油品的粘度、油/水界面张力以及乳化率的影响,考察了施加消油剂对OSA形成特征的影响,包括OSA除油效率、OSA中油化学组分以及OSA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颗粒物之间OSA的除油效率不同,在25℃、180r/min、往复振荡4h条件下高岭土OSA除油效率达到57.00%;同种颗粒物粒径越小,OSA除油效率越高,温度升高时OSA除油效率升高,随海水盐度的升高颗粒物与油滴的相互作用加强。不同颗粒物经过有机化改性之后OSA除油效率升高,改性之后DMSO-高岭土-OSA除油效率达到70.17%。消油剂对不同原油的粘度、油/水界面张力以及乳化率均有一定影响,随着剂油比增大,油粘度与油/水界面张力均降低,油乳化率升高,消油剂对原油的适宜投加量在20%~30%左右。实验结果表明,消油剂与颗粒物联合应用之后OSA除油效率显着升高,在DOR为0.25时DMSO-高岭土-OSA除油效率达到85.83%。随着消油剂的施加、剂油比的增大以及颗粒物的有机化改性,颗粒物对油中的重质烷烃和芳香烃组分结合率均升高。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实验条件对OSA的结构特征均有一定影响。当温度升高、盐度升高以及施加消油剂条件下,OSA中油滴总量增多,油滴易伸长变形且OSA平均粒径减小。消油剂与颗粒物的联合作用对于滨海溢油的清除具有一定的增强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期刊2017-06-01)

魏宸[7](2017)在《大气颗粒物中SO_4~(2-)、NO_3~-和气态SO_2、NO_x的分布特征与降雨清除》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降水对大气颗粒物中SO_4~(2-)、NO_3~-和气态SO_2、NO_x的清除效率与影响因素,本研究通过对南昌市新城区降水分段采样,同时对降水期间大气颗粒物和气态污染物进行同步采样,讨论降水中pH、电导率(EC)、SO_4~(2-)、NO_3~-的分布特征和降水期间大气颗粒物中SO_4~(2-)、NO_3~-和气态SO_2、NO_x的分布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相比于整场降水,分段降水更能反应降水的真实过程。分段降水样品的酸雨率75%,高于全程样71.4%;分段样品EC>14.8μS/cm的降水样品占总样品36.5%,高于全程样19.0%;分段样品SO_4~(2-)浓度>1.15 mg/L占总样品的59%,低于全程样85.7%;分段样品NO_3~-浓度>0.51mg/L占总样品的71.8%,低于全程样95.2%,体现了初期降水离子浓度和其后降水的浓度差别巨大。(2)降水样品中pH值、EC、SO_4~(2-)、NO_3~-随降水持续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南昌市新城区春季降水样品pH值随着降水时间的持续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夏季随着降水时间的持续呈现先下降,然后逐渐上升的趋势的;秋冬降水样品pH值变化与夏季类似,但是没有夏季降水pH值变化剧烈;分段降水EC、SO_4~(2-)、NO_3~-随着降水时间的持续,总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3)降水样品中pH值、EC、SO_4~(2-)、NO_3~-浓度随时间的不同有很大的变化。春夏降水的pH值(5.49)普遍高于秋冬(5.03)。降水的EC表现为2016年5-6月<2016年11月<2016年4月<2017年2-3月,即春夏季<秋冬季;降水分段样的SO_4~(2-)、NO_3~-浓度表现为秋冬高于春夏,SO_4~(2-)、NO_3~-浓度秋冬季值分别为春夏的3.5倍、3.93倍,反映秋冬大气颗粒物中SO_4~(2-)、NO_3~-及其前体物的污染程度远高于春夏季节。长时降水和短时降水在pH、EC方面存在差异:短时降水(分段数<4)pH值变化不大,长时降水分段降水pH值变化大,易受气象条件变化的影响;短时降水EC较高,而长时降水EC较低,说明短时降水对大气污染物的冲刷迅速,但是由于冲刷时间较短,导致不够彻底,而长时降水对大气污染物冲刷较为彻底,导致总体降水样品EC较低。(4)降水样品离子浓度总体上表现为SO_4~(2-)>NO_3~-。SO_4~(2-)占离子浓度60.6%;NO_3~-占离子浓39.4%;去除率顺序总体上呈现SO_4~(2-)<NO_3~-。大气颗粒物中SO_4~(2-)、NO_3~-的去除效率([SO_4~(2-)inTSP]平均为60.2%;[NO_3~-inTSP]平均为58.0%)较高,云下冲刷进入降水的SO_4~(2-)、NO_3~-主要以冲刷大气颗粒物的形式进入,而对气态SO_2、NO_x的冲刷少(SO_2平均为9%、NO_x平均为14%);春夏降水对颗粒中SO_4~(2-)、NO_3~-的清除效率高于秋冬季的,反映出大气颗粒物中SO_4~(2-)、NO_3~-的粒径分布在不同季节有差异。(5)8次长时降水的降水云团pH(6.37、5.36、5.65、5.59、5.61、4.34、5.44、5.2)呈酸性;云水EC(4.99、5.16、3.96、5.76、2.87、20.03、4.76、11.50μS/cm)较低;云水SO_4~(2-)(0.7、0.46、0.65、0.39、0.12、2.12、1.51、2.23mg/L)和NO_3~-(0.29、0.16、0.52、0.11、0.10、0.63、0.71、3.54 mg/L)较低。云下冲刷对降水EC的贡献较低,平均为38%。8次降水样品FSO_4~(2-)(SO_4~(2-)云下冲刷贡献)平均为50%,FNO_3~-(NO_3~-云下冲刷贡献)平均为57%;云下冲刷是降水中SO_4~(2-)、NO_3~-的大部分来源。(6)大气颗粒物中SO_4~(2-)、NO_3~-随着降水的持续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在初期降低幅度很大,随着降水的持续开始变缓,在雨后由于新污染物的生成,又开始逐渐上升。气态污染物SO_2、NO_x随着降水的持续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在雨后由于污染物的累积,又开始逐渐上升。但是这种下降趋势与大气颗粒物相比较是缓慢。(7)大气颗粒物总体上呈现SO_4~(2-)>NO_3~-。随着降水的持续,[SO_4~(2-)inPM2.5]/[SO_4~(2-)inTSP]、[NO_3~-in PM2.5]/[NO_3~-inTSP]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最后开始趋于稳定,[SO_4~(2-)inTSP]/[NO_3~-inTSP]、[SO_4~(2-)inPM2.5]/[NO_3~-in PM2.5]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反应大气颗粒物中的SO_4~(2-)、NO_3~-在粒径分布上有一定的差异,SO_4~(2-)在大颗粒上分布会多一些。(8)[SO_4~(2-)inTSP]的降水清除效率平均为60.2%;[NO_3~-inTSP]清除效率平均为58.0%;[SO_4~(2-)inPM2.5]平均为59.3%;[NO_3~-in PM2.5]降水清除效率平均为56.7%。SO_4~(2-)的降水清除效率高于NO_3~-,TSP中的SO_4~(2-)、NO_3~-清除效率高于PM2.5;SO_2的降水清除平均为21.3%,NO_x清除效率平均为19.8%。降水对气态SO_2去除比NOX更有效率。(9)大气颗粒物中SO_4~(2-)、NO_3~-清除效率与降雨量具有较好的相关,与降水强度、大气中雨前颗粒SO_4~(2-)、NO_3~-浓度相关性并不好,气态污染物SO_2、NO_x与降雨量、降水强度、气态污染物浓度相关性并不明显。(10)降水中SO_4~(2-)、NO_3~-主要来源于云内雨除和云下大气颗粒物中SO_4~(2-)、NO_3~-去除,气态污染物的贡献很低。(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7-05-26)

周彬,刘端阳,魏建苏,彭华青,牛文胜[8](2016)在《降水对气溶胶颗粒物清除作用的初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1、降水对颗粒物浓度的影响1.1、清除效率和小时最大雨量的关系降水对气溶胶颗粒物清除效果随小时最大雨量的增大而增大。当小时最大雨量小于1mm时,降水只对PMCourse有一定的清除作用,PM2.5反而会小幅上升。小时最大雨量大于5mm时,降水对PM2.5还是PMCourse,都有较好的清除效果(图1)。降水对气溶胶颗粒物的清除效果随着小时最大雨量的增大而增大,正清除过程出现的比例也随着小时最大雨量的增大而增大,在同样条件下,PMCourse出现正清除的比例要(本文来源于《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1 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及环境影响》期刊2016-11-01)

卞海恒,孙娟,赵朝成[9](2016)在《消油剂与悬浮颗粒物联合应用于滨海溢油清除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海上石油运输业的高速发展,海上溢油导致的溢油污染越发频繁。人们发现在处理海洋溢油污染过程中,自然环境中的矿物质颗粒起到与化学分散剂类似的作用,不仅促进了油在水体中的分散,还有效降低了油滴的粒径。由于油滴表面包裹了悬浮颗粒物,使其表面性质发生变化,形成的石油-悬浮颗粒凝聚体OSA(Oil-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 Aggregates)有利于微生物对油类污染物的自然降解~([1])。(本文来源于《第十叁届全国水处理化学大会暨海峡两岸水处理化学研讨会摘要集-S1物理化学法》期刊2016-04-22)

周彬,刘端阳,魏建苏,彭华青,牛文胜[10](2015)在《降水对气溶胶颗粒物清除作用的初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2010~2013年气溶胶颗粒物质量浓度资料和相关气象资料,分析了风和降水对颗粒物的清除作用,结果表明:降水对气溶胶颗粒物的清除效果随雨强、降水持续时间及降水总量增加而增加。同等雨量条件下,降水对PM_(_(Course))的清除效果要好于对PM_(2.5)的清除效果。降水对气溶胶颗粒物的清除效果与降水前气溶胶颗粒物浓度关系密切,降水开始前气溶胶颗粒物浓度较低时,降水对其清除效果不佳,降水开始前气溶胶颗粒物浓度较高时,降水对其有明显的清除作用。降水前后的气溶胶颗粒物浓度有明显的正相关,气溶胶颗粒物浓度较高时,需要连续多次降水过程才会使其浓度下降到较低的水平。气溶胶颗粒物浓度在较低水平时,雨强增大不会使其浓度继续降低;强降水发生后,雨强减小会使气溶胶颗粒物浓度升高。气溶胶颗粒物大颗粒(PM_(Course))总体为碱性,小颗粒(PM_(2.5))总体为酸性。降水的pH值和电导率都和降水间隔和风速成正相关,和降水量成反相关。气溶胶颗粒物浓度随水平风速增长呈现出先减后增的趋势。对PM_(2.5)来说,当水平风速在7m/s以下时,其浓度随水平风速增大而减小,当水平风速大于7m/s时,其浓度随水平风速增大而增大。PMC ourse变化趋势与PM_(2.5)类似,其转折点的水平风速为4m/s。(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2015年S1期)

颗粒物清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解降水对大气颗粒物的湿清除作用,研究雨后PM_(2.5)的增长速度和低浓度持续时间,对2015年至2018年常州市逐时的降水资料及PM_(2.5)、PM_(10)。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对PM_(2.5)和PM_(10)。湿清除有正作用的降水平均占比分别为79.9%和82.7%,降水对PM_(2.5)和PM_(10)浓度的湿清除效果占年均值的百分比分别为1.6%和1.9%,且有较大的年际差异。从季节上看,冬季和春季颗粒物的湿清除总量较大,夏季和秋季较低,春、夏、秋、冬四季湿清除可使PM_(2.5)平均浓度分别下降0.9μg/m~3、0.7μg/m~3、0.6μg/m~3和1.2μg/m~3,可使PM_(10)。平均浓度分别下降2.0μg/m~3、1.2μg/m~3、1.1μg/m~3和2.1μg/m~3。低降水强度和低雨前颗粒物浓度情况下,湿清除效果为负贡献的概率较大。雨前PM_(2.5)浓度低于24μg/m~3或PM_(10)浓度低于35μg/m~3,同时降水强度低于2mm/h时,降水负清除率高达50%以上。PM_(2.5)雨后浓度上升速度随月份呈U字形分布,PM_(2.5)浓度低于75μg/m~3的持续时间与雨后浓度增长速度呈相反的变化趋势。1月份雨后平均半天时间左右PM_(2.5)浓度将再次达到轻度污染水平,4月-10月雨后若PM_(2.5)浓度下降到75μg/m~3以内时,PM_(2.5)浓度再次达到75μg/m~3以上平均需30h左右。此外,湿清除过程未使得PM_(2.5)浓度降到45μg/m~3以内的时候,PM_(2.5)浓度更容易快速反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颗粒物清除论文参考文献

[1].郑祚芳,徐桂荣,李青春.降水过程对北京地区细颗粒物的清除效应分析[C].2019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2019

[2].何涛,彭燕,雷正翠.常州颗粒物湿清除效果和雨后PM_(2.5)浓度增长研究[C].2019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2019

[3].耿天召,童欢欢,赵旭辉,朱余.江淮地区湿沉降对颗粒物清除能力的影响[J].环境科学研究.2019

[4].孙娟,刘香玉,李慧芬,赵朝成,刘芳.悬浮颗粒物凝聚体的溢油清除实验[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18

[5].于洋,孙德帅,颜培玲,申贤坤.湍流与化学团聚耦合促进燃煤细颗粒物的清除[J].环境工程学报.2017

[6].卞海恒.消油剂与颗粒物联合应用于滨海溢油清除的实验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

[7].魏宸.大气颗粒物中SO_4~(2-)、NO_3~-和气态SO_2、NO_x的分布特征与降雨清除[D].南昌大学.2017

[8].周彬,刘端阳,魏建苏,彭华青,牛文胜.降水对气溶胶颗粒物清除作用的初步分析[C].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1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及环境影响.2016

[9].卞海恒,孙娟,赵朝成.消油剂与悬浮颗粒物联合应用于滨海溢油清除的实验研究[C].第十叁届全国水处理化学大会暨海峡两岸水处理化学研讨会摘要集-S1物理化学法.2016

[10].周彬,刘端阳,魏建苏,彭华青,牛文胜.降水对气溶胶颗粒物清除作用的初步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5

标签:;  ;  ;  ;  

颗粒物清除论文-郑祚芳,徐桂荣,李青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