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知识网络论文-徐斌秀,谢荣见,张丽霞

员工知识网络论文-徐斌秀,谢荣见,张丽霞

导读:本文包含了员工知识网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知识员工,社会网络,创新绩效,知识共享

员工知识网络论文文献综述

徐斌秀,谢荣见,张丽霞[1](2019)在《基于社会网络的知识员工创新绩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网络为组织和个体创新绩效提供丰富的知识和信息资源,但现有研究仅局限在团队和组织创新绩效层面,较少涉及知识员工个体层面。以知识共享和知识整合为中介变量,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社会网络对知识员工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社会网络对知识员工创新绩效具有直接和间接的正向作用,而知识共享、知识整合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其中网络中心性通过知识整合间接作用于创新绩效;网络动态性、网络强度和网络异质性通过知识共享和知识整合间接作用于创新绩效;知识共享需要作用于知识整合间接作用于创新绩效。研究结论可以有效解决因知识老化所带来的创新力不足问题,提高知识员工创新绩效。(本文来源于《安徽工程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吴士健,孙专专,刘新民[2](2018)在《社会网络对员工知识隐藏与个体创造力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社会网络视角,构建了一个有中介的调节效应模型,检验员工社会网络对知识隐藏和个体创造力的影响机理及知识势差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员工社会网络对其创造力有显着正向影响;知识隐藏在社会网络与个体创造力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知识势差在社会网络与个体创造力之间、社会网络与知识隐藏之间起调节效应,并且在社会网络与知识隐藏之间的调节效应完全通过知识隐藏实现。(本文来源于《软科学》期刊2018年12期)

黄维,罗婷,徐微[3](2018)在《知识员工社会网络对反生产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运用社会网络理论构建了知识员工社会网络影响反生产行为的理论模型,并提出了相应的研究假设,面向企业2 084名知识员工收集了问卷数据,在检验数据质量的基础上进行的回归分析证实了研究假设。发现咨询网程度中心性和连接强度负向影响知识员工反生产行为,情感网程度中心性正向影响知识员工反生产行为。通过构建社会网络影响知识员工反生产行为的作用机制,在理论上拓展了对知识员工反生产行为诱因的研究,在实践上为企业防控知识员工反生产行为提供了新依据。(本文来源于《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郝广[4](2017)在《IT企业员工社会网络结构对知识转移效果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IT行业作为后起之秀,在我国经济格局中扮演着越发重要的角色。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加深,IT行业中企业间的竞争不断加剧。自身行业特点使得IT企业员工的知识能力成为企业管理者关注的重点。员工如何在工作中不断创新,使企业在竞争中保持核心竞争力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同时,从企业内部营销的角度,除了以往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以外,在工作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提升逐渐成为员工工作满意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因此,论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IT行业员工为研究对象,从企业知识管理的角度,对IT行业员工所具有的企业社会网络结构与知识转移效果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论文首先对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以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为基础,对论文研究框架进行了设计,并说明了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其次,介绍社会网络结构、知识转移效果等相关理论知识;然后,以前人的研究为基础,提出论文研究的概念模型,并提出IT企业员工社会网络结构对知识转移效果具有正向影响,知识接收意愿和知识吸收能力在影响中具有中介作用等基本假设。为验证假设,以国内外相关研究为依据,结合研究假设编制了调查量表。通过百度开放云平台先开展预调查,然后,利用PASW18.0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以分析结果对量表进行净化。以净化后的量表开展正式调查,验证因子分析的结果,对概念模型和实际数据进行拟合度的检验,并进行了中介效应的检验。通过实证分析,得到相应的研究结论。最后根据结论,提出包括帮助员工建立有助于知识转移的社会网络结构、多角度提升员工的知识接受意愿以及关注员工知识吸收能力提升在内的叁方面管理建议。(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7-05-25)

郑佩钰[5](2016)在《基于企业社交网络的员工知识分享影响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知识积累被视为企业的无形资产,员工知识的有效分享将为企业保持竞争优势提供动力。然而,以知识库为基础的传统知识管理系统难以挖掘员工隐性知识,员工的使用积极性不足,企业缺乏知识管理的长远规划,致使企业员工的知识分享遭遇阻碍。随着社交网络的蓬勃发展,社交网络在信息分享、用户互动等方面优势显着,为企业员工的知识分享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在研究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当前社交时代呈现的新特征,对企业社交网络的概念、特征进行了界定,并依此提出了企业社交网络在知识分享应用中的需求分析,分析了企业社交网络环境下的知识分享要素;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展开企业社交网络平台的网络结构和网络关系分析;本文对员工影响力进行了概念界定,从网络结构和员工行为两个维度构建了员工影响力评估模型,基于PageRank算法的改进完成了企业员工影响力ESNRank(Enterprise Social Network Rank)算法的设计和实现。通过某咨询企业的实证研究,分析企业社交网络平台的功能应用和员工关系网络,按网络结构和网络关系两个维度对员工知识分享行为展开分析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员工的知识分享行为将影响其网络关系属性,员工影响力ESNRank算法能够为企业分析员工的知识分享行为提供新的评估方法。从实际应用角度,本文将企业社交网络引入企业管理中,为促进企业员工的知识分享提供了新的路径。在企业社交网络平台的应用环境下,员工影响力评估模型和员工影响力ESNRank算法将为知识密集型企业的员工知识分享行为评估提供借鉴思路。(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6-04-01)

吴强[6](2016)在《弱关系网络中的企业员工知识共享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已经成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为了更为有效地开发和利用知识,企业致力于采取各种激励措施以促进员工之间的知识共享。近年来,随着规模的扩大和大范围的资源配置成为现实,企业的运营越来越需要各部门的高度协同与配合,由此对跨部门员工之间的知识共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企业中,员工的知识共享行为并非一个纯粹的经济交换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员工间的社会关系在其知识共享决策中占据了非常重要地位。因此,企业在管理知识共享活动时必须将员工的社会关系状态纳入到考量范围当中。从关系的角度来看,与纵向的强关系相比,企业在横向的跨部门联系上常常具有弱关系网络的特征,从而使员工之间知识共享行为的驱动机制由直接互惠转向间接互惠,并表现出与强关系网络中不同的特点和演变规律。然而,尽管学者们从多方面研究了社会关系对员工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但是现有的研究却主要建立在强关系网络的基础之上,而对弱关系网络中的知识共享行为却很少予以关注。因此,针对弱关系网络的特征,对企业员工间的知识共享行为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论文的基本思想是以间接互惠理论、员工关系理论和演化博弈理论为理论基础,在弱关系网络的背景下,将知识共享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关系化,根据不同关系状态下的知识共享行为特征,研究知识共享行为的演化过程和发生机理;探索弱关系网络中员工知识共享决策背后的行为逻辑;厘清企业激励方式与员工知识共享行为的相互影响机制,进而为促进企业弱关系员工间的知识共享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在研究中,论文根据员工知识位势的不同将弱关系员工间的知识共享行为划分为对称与不对称两种状态,针对其不同的行为特征分别对其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在对称状态下员工的知识共享行为研究中,论文从无偏差的知识共享行为出发,根据弱关系网络的特征,以间接互惠而非传统的直接互惠作为关系网络内部的价值观标准,采用知识共享声誉代替员工的重复交往经验作为成本收益判断的基础,同时在方法上采用与间接互惠相适应的叁策略博弈,构建了员工的知识共享演化博弈模型。论文发现,在弱关系网络中,由知识共享声誉所带来的间接收益是员工知识共享行为得以发生的重要原因,而知识合作频度和员工学习知识的净收益也与员工的知识共享行为正相关。在此基础上,论文分别在模型中引入非理性的执行偏差和企业激励方式的交互效应,分析和比较了偏差因素和企业激励方式对员工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企业激励方式的选择策略。论文发现,偏差因素对员工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总体来说是负面的;交互效应对企业激励方式的选择有关键性的影响,企业应当根据绩效评估的有效性、挤出效应和内在激励的成本转换率这些情境因素决定当前的激励选择策略。在不对称状态下员工的知识共享行为研究中,论文从关系的角度重新解构了知识不对称的涵义,在既有研究仅以价值代表知识位势的基础上,增加了员工作为知识发送者的概率作为代表知识位势的另一个维度,进而分单向与双向两种情况对员工知识共享行为的演化过程进行了分析。论文发现,核心员工与一般员工的知识共享行为具有不同的演化过程,企业应当根据其知识位势的差异分别制订激励措施。最后,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论文以某跨国公司的客户支持网络为案例研究对象。在对弱关系网络进行识别的基础上,以弱关系网络中的员工为对象,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一步探讨了弱关系网络中各参数对员工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对论文的主要理论结果进行了检验,实现了弱关系网络中员工知识共享行为研究的定性与定量方法有效结合,并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为企业提供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6-03-01)

胡子豪[7](2014)在《网络位置、知识隐藏动机与员工知识贡献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如今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企业间的竞争核心已经从传统的资源竞争转变‘为信息、技术和知识的竞争。影响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因素也有所变化,企业的知识储量和创新能力更加重要。企业中个体知识储备以及员工的知识整合创新是企业知识创造的基础和源泉,在某种意义关乎企业的整体实力。与此同时,个体对信息和知识的整合创新必须在组织群体当中才能有效实施,而社会网络在组织里恰恰扮演了传播信息和资源的关键作用。因此,个体所处的网络结构位置以及与其他个体的联系强度会对个体的知识贡献产生重要影响。但是仅仅拥有网络位置又是不足够的,从主观角度来讲,个体对于知识分享行为的意愿以及个体的能力等多种因素都会影响个体对组织的知识贡献。在知识管理研究领域,网络位置的重要性已经逐渐被认识并重视,网络位置是个体在网络中联结关系的表现,个体通过其所处的网络位置传播信息、获得知识,所以网络位置的优劣直接关系知识分享的水平。然而面对“网络位置困境”,又必须寻找合理因素来解释问题。最终,本文在原有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引入知识隐藏这一全新的概念,通过分析隐藏动机在其中的作用,探讨了组织.成员的网络位置、知识隐藏动机以及员工知识贡献相互间的影响,并构建了一个关于“位置-动机-贡献”的理论模型,其中不仅探讨了网络位置与知识贡献的关系,更提出了隐藏动机在其中的调节作用,并予以实证分析。这样一来,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何处于同样网络位置的个体对组织的知识贡献不同”这一问题。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将知识隐藏的概念巧妙的引入社会网络分析当中,从而很好地解释了“网络位置困境”的存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同时,本文主要关注组织内个体的知识贡献而非知识获取,这也是前人研究当中少有的关注点。本文由六大章节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交代了研究思路的产生和观点的提出;第二大部分是对相关文献的回顾和梳理,对关于社会网络位置,知识隐藏动机以及员工知识贡献的大量文献进行分析综述;第叁部分是研究模型介绍,阐述本研究的研究模型和假设,通过研究设计部分介绍了本论文要研究和验证的问题;第四部分阐述了本文运用的研究方法,以及主要变量的度量方法;第五部分是数据分析,通过SPSS统计分析工具对调查问卷所获取数据进行分析,验证本文提出的假设,这一部分是论文的主体部分。第六部分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提出本文的结论、存在的不足以及经由本文结论得出的管理心得。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共收回有效问卷151份,然后利用信度、效度分析、相关性分析以及回归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对所回收的有效数据进行分析,并依据数据分析所得出的结果对本研究所提出的研究模型和理论假设进行检验,得出的主要结论有:第一:员工在网络中的位置影响着员工对组织的知识贡献水平。越接近中心位置的员工知识网络的渠道越多,能够更多的获取和提供知识,促进知识贡献;网络中结构洞数量越多,能够更多的促进非重复信息的传递,促进知识贡献。第二:员工的知识隐藏动机影响着员工对组织的知识贡献水平。知识隐藏动机越强烈,对组织的知识贡献越少,知识隐藏动机越弱,对组织的知识贡献越多。第叁:网络位置和知识贡献的相关关系并不能表明网络位置优势必然引起高知识贡献行为,员工的知识隐藏动机调节着网络位置与知识贡献水平之间的相关关系。知识隐藏动机越强,网络位置与知识贡献水平的相关性越弱,隐藏动机越弱,网络位置与知识贡献水平的相关性越强。(本文来源于《东北财经大学》期刊2014-10-01)

雷宏振,贾悦婷[8](2014)在《Web2.0环境下网络特征对组织间员工知识共享有效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Web2.0这一全新视角出发,研究员工社会网络特征对组织间知识共享有效性的影响。研究发现:网络中心性、网络异质性分别对组织间员工知识共享有效性有正向影响;网络联系强度对共享满意度有正向影响,但对创新促进、组织工作效率提升没有显着有正向影响;知识吸收能力正向调节网络特征与创新促进、组织工作效率提升的关系,但对网络特征与共享满意度的调节效应不显着。(本文来源于《情报科学》期刊2014年06期)

何水儿[9](2014)在《企业内部咨询网络与员工个体特征对隐性知识共享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知识经济时代,知识逐渐成为企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对企业而言,员工的隐性知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如何将这些知识在员工之间有效共享,成为企业知识管理的关键环节。同时,引起注意的是,知识共享离不开人的参与,知识共享即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互行为,因此,个体间的关系以及个体的特征等都会对隐性知识共享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本文结合社会网络理论以及个体特征理论,研究员工之间咨询网络关系的强度、网络密度、网络中心度以及结构洞等网络变量以及员工自我监控程度、知识共享能力等个体特征对隐性知识共享的影响,同时,进一步分析了知识共享能力作为调节变量、自我监控作为中介变量,在咨询网络对隐性知识共享的影响中起到的作用,最后,本文还研究了员工的知识共享能力和自我监控之间的交互效应对隐性知识共享的影响。本研究基于咨询网络理论,通过问卷调查法获取相关数据,运用UCINET6.0和SPSS17.0对数据进行咨询网络变量分析、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层级回归分析等,得到如下结论:1.员工间的关系强度、关系网络的密度、中心度、结构洞均对隐性知识共享效果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2.员工的个体特征,即知识共享能力和自我监控均对隐性知识共享效果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3.员工的知识共享能力分别在员工关系强度、关系网络密度、网络中心度对隐性知识产生影响的过程中扮演着调节变量的角色;4.员工的自我监控程度分别在员工关系强度、关系网络密度、网络中心度对隐性知识产生影响的过程中起着中介作用。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将员工咨询网络特征和员工个体的特征进行有效结合,通过调节效应和中介效应分析,系统研究了企业内部员工个体间隐性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期刊2014-06-03)

贾悦婷[10](2014)在《Web2.0环境下网络特征对组织间员工知识共享有效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21世纪以来,知识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最为重要的资源,在激烈变化的环境中组织需要知识来指导生产经营,并获得竞争优势。Web2.0的发展为知识管理领域带来了新的研究问题,将知识管理视角从线下转换到在线社会网络关系下的知识共享问题研究。越来越多的Web2.0应用可以渗透至企业中,运用在组织间协同合作、信息交流、工作流程简化、吸引投资及创收等许多方面。这些通过社会网络实现企业间协同发展的新趋势,正是基于Web2.0的环境的一种新的探索。本文尝试研究在Web2.0环境下不同组织间员工的关系网络特征对知识共享有效性的影响,以丰富社会网络理论和知识共享理论。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在概述了前人对于Web2.0、社会网络、知识共享有效性和吸收能力的内涵和维度的不同见解的基础上,界定了本研究所采用的相关概念的内涵,把Web2.0网络特征细分为网络中心性、网络异质性和网络联系强度叁个维度,将组织间员工知识共享有效性分为对企业的创新促进、个人工作效率提高、知识共享满意度提高叁方面,构建了组织间Web2.0的网络特征、知识共享有效性与吸收能力的关系概念。在文献研究与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并通过问卷调研、统计分析的方法,对集群内组织间员工网络特征与知识共享有效性之间的关系进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1)网络中心性、网络异质性分别对组织间员工知识共享有效性有正向影响;(2)网络联系强度对共享满意度有正向影响,但对创新促进、组织工作效率提升没有显着正向影响;(3)知识吸收能力正向调节网络特征与创新促进、组织工作效率提升的关系,但对网络特征与共享满意度的调节效应不显着。通过本文研究:一方面,丰富了基于Web2.0视角的知识管理问题研究,将知识管理视角从线下研究转换到在线社会网络关系下的知识共享问题;另一方面,探索在线网络关系对组织间知识共享有效性的影响,并引入吸收能力作为调节变量,为提高组织间知识共享有效性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4-06-01)

员工知识网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社会网络视角,构建了一个有中介的调节效应模型,检验员工社会网络对知识隐藏和个体创造力的影响机理及知识势差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员工社会网络对其创造力有显着正向影响;知识隐藏在社会网络与个体创造力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知识势差在社会网络与个体创造力之间、社会网络与知识隐藏之间起调节效应,并且在社会网络与知识隐藏之间的调节效应完全通过知识隐藏实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员工知识网络论文参考文献

[1].徐斌秀,谢荣见,张丽霞.基于社会网络的知识员工创新绩效研究[J].安徽工程大学学报.2019

[2].吴士健,孙专专,刘新民.社会网络对员工知识隐藏与个体创造力的影响研究[J].软科学.2018

[3].黄维,罗婷,徐微.知识员工社会网络对反生产行为的影响[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4].郝广.IT企业员工社会网络结构对知识转移效果影响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7

[5].郑佩钰.基于企业社交网络的员工知识分享影响力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

[6].吴强.弱关系网络中的企业员工知识共享行为研究[D].重庆大学.2016

[7].胡子豪.网络位置、知识隐藏动机与员工知识贡献的关系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4

[8].雷宏振,贾悦婷.Web2.0环境下网络特征对组织间员工知识共享有效性的影响[J].情报科学.2014

[9].何水儿.企业内部咨询网络与员工个体特征对隐性知识共享的影响[D].华侨大学.2014

[10].贾悦婷.Web2.0环境下网络特征对组织间员工知识共享有效性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4

标签:;  ;  ;  ;  

员工知识网络论文-徐斌秀,谢荣见,张丽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