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河沿岸旅游景观开发战略定位与分段设计

苏州河沿岸旅游景观开发战略定位与分段设计

一、苏州河沿岸旅游景观带开发的战略定位与分段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陈煜琛[1](2021)在《运河杭州段工业遗产廊道构建评价体系和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运河是世界工程的奇迹,也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20世纪后半叶,运河工业污染严重及杭州市发展带来的退二进三产业结构的调整,运河杭州段面临污染整治,沿岸空间面临工业区的迁出和衰败,处于工业化向消费服务化的转型阶段,为此急需寻找转型再生模式,构建工业遗产廊道。进入上世纪90年代,杭州市政府对运河进行了大规模整治,并于本世纪初开始对沿岸工业遗产在内的历史风貌片区进行保护,取得了瞩目的成果,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丞待解决。本文以构建运河杭州段的工业遗产廊道为研究目标,选取了28个历史文化段与工业遗产相关的节点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城市更新及相关实践、理论的研究,结合实地调研、专家咨询和研究对象特性,提出了运河杭州历史文化段工业遗产廊道构建的评价要素,并引入了层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基于从项目启动、建造到使用全过程视角构建评价体系,通过行内专家评估,计算获得更新评价体系内一级、二级指标的权重数据,由此建立了一套较为科学的评价模型,并应用此模型评价构建工业遗产廊道目标下的更新实践,通过行业专家和非专业民众两类主体的评价打分,同时对综合评分结果进行分析,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运河杭州段滨水工业遗产的转型再生策略。最后以桥西历史街区为例进行了策略应用。国内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工业遗产现状的分析或对未来设计愿景的描述,缺乏对实现路径的梳理分析。本文创新点为:针对运河杭州段工业遗产廊道的构建,提出了工业遗产廊道内单节点转型再生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的提出依据更新项目的生命周期,分启动、建造、使用3个阶段,由此得出的改进策略可以兼顾愿景与路径。

黎莹[2](2020)在《基于社区生活圈视角的盘龙江滨水空间景观更新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城市发展早期与河流的关系,人们往往倾向沿着城市河流居住以方便靠近水源而生活,之后利用河流的区位及自然优势在城市中发展了交通、物流等与生产生活紧密相连的各种建设,渐渐的有房屋、工厂及相应的配套都分布在河流两侧逐渐成为城市的中心地带。城市的不断发展、扩张就会产生资源的匮乏和陈旧,在这样的矛盾与需求推动下,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城市开始着手对城市滨水空间景观的更新。在符合当代城市发展需求的时代背景下寻求更适合当地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技术和方法,用因地制宜的方式进行不同程度的更新。本文以昆明盘龙江主城区段的滨水景观空间为研究对象,即盘龙江滨水空间中属于景观空间范围的这部分进行的更新设计研究。以社区生活圈的视角为出发点关注盘龙江滨水景观空间作为城市的一种公共设施,关注周边社区居民对于滨水景观空间的使用状况和游憩需求。从而确定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的调研方法即PSPL调研法,分析滨水空间的品质和公共生活需求的使用现状和问题。将公共空间的主观评价和公共生活的客观评价相结合并总结滨水景观空间的品质特征和周边市民游憩需求的调研情况,最终结合社区生活圈视角提出对盘龙江滨水景观空间要素更新的设计策略和方法,以期对同类型滨水景观空间的更新提供一些思路。

李颖[3](2019)在《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城市滨河景观设计研究 ——以自贡市富顺县沱江老城段滨河景观设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当代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滨河景观的建设逐渐成为近些年城市建设的热点所在。而河流与城市的历史与发展密不可分,滨河区域既是城市中重要的休闲场所,也是表达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何在城市滨河景观设计中较为全面理解并合理表达地域文化,是当今滨河景观设计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归纳总结和案例分析的方法,深入研究了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滨河景观设计,提出在滨河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表达策略和表达手法,并在自贡市富顺县沱江老城段的滨河区域进行设计实践,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本文首先对地域文化和滨河景观分别进行理论研究,并且分析总结城市滨河景观和地域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与国内外研究实践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城市滨河景观设计中表达地域文化的基本原则,从自然肌理、自然条件、城市肌理和历史人文四个方面详细论述地域文化的表达策略,探讨了保留与再现、隐喻与象征、抽象与凝练、重构与创新、整合与串联共五类地域文化的表达手法。并选取5个滨河景观中表达地域文化的优秀案例进行案例背景、项目历程和策略分析,最后以自贡市富顺县沱江老城段为例,在实际的滨河景观设计项目中实践地域文化的表达。

李鑫[4](2019)在《基于地域景观的太湖流域以南传统聚落景观空间格局传承与实践 ——以南浔镇—七都镇的规划设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聚落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积淀了悠久的农耕文明,孕育了中华传统文化,见证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发展史,是人类智慧的凝结与象征。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村镇发展迅速,传统聚落所保留的整体景观风貌在模式化的村镇发展过程中受到极大的威胁,原有的空间格局受到冲击。本文从风景园林学的角度出发,将区域传统聚落作为整体进行研究,学习古人对人地关系的均衡发展经验与传统人居环境营建智慧,对传统聚落与村镇的发展与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快速城市化前太湖流域以南的传统聚落作为研究对象,以地域景观作为理论研究的支撑,从农田、水网与聚落三方面进行景观空间格局的研究。聚落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与人文要素两方面的综合作用,阐述自然的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人文要素中的人口、水利建设、生产生活方式、思想文化对聚落景观形成的影响。从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尺度对浙西与杭嘉湖区的聚落景观格局进行研究。宏观:选取典型样本研究农田、水网与聚落间的格局关系,总结模式;中观:探究各类型聚落的水网农田、整体布局,总结一般规律;微观:选取典型聚落,从聚落历史、农田水利和聚落格局三方面进行研究。选取溇港圩田聚落中的南浔至七都镇片区作为规划设计区域,在进行区域总体规划时将城市、古镇、乡村从水、绿、行三方面分别提出策略。并选取頔塘南岸段进行详细设计,探究古镇与新区结合发展模式,延续传统聚落景观格局。

林韵致[5](2019)在《渭河秦汉新城段滨水景观空间序列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体系的重要构成,且景观空间序列关乎其自身设计的整体性和全局性问题。但目前城市河道存在着例如景观连续性中断,层级关系简单,序列无突出重点,互动可辨识度不高,序列空间参与一体性差等问题。因此为了符合游人的感知规律和心理需求,需要以人的使用为核心对其景观空间序列设计手法进行探讨。基于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将第二部分基础理论拆分为城市滨水景观空间认知、滨水景观设计、人的环境行为特点、景观空间序列设计这四个维度进行讨论。运用景观美学、批判性地域主义、知觉认识心理学、景观生态学以及可持续景观设计作为理论研究基础。从城市滨水景观空间序列的调研角度出发,分析人在领域空间内的活动和需求以及景观空间序列的形式美法则在其组织上的运用。第三部分中选择了八个国内外案例进行深入解析,对不同类型的和相同地域的案例分别做出总结归纳,并通过实地对使用者实际采样信息进行研究解析,提出时下滨水景观普遍存在的问题和现象。在第四部分中基于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人性化设计的层面落脚,选取了滨水景观空间序列中与人视觉特征有关的景观构成要素、空间、序列这三个层级来展开研究并运用文献采集、实例论证,类比分析、归纳演绎等方式将它们具象到景观空间的点、线、面等表达方式中并通过对比、变化、联系、旷奥等思考方式,来组织对空间序列的空间感知、时空感知以及意境感知。接着在上述研究基础上结合空间序列的功能认知及其在城市空间中的认知来建立滨水景观空间序列的规划策略,从浏览线的设定、节点的交叉与分割、空间段落的划分、高潮节点的控制、标志物的设置以及亲水组织这个6个方面剖析了滨水景观空间序列的组织模式。第五部分结合渭河秦汉新城段滨水景观带设计项目实践研究,论证研究理论并运用。文章整体以城市滨水区为视角出发,考虑人性化原则、城市历史文化、空间构成与职能、景观美学、城市肌理、环境生态等多方面内容,条理性研究空间序列的感知、功能、城市认知度,与构建空间序列的设计方法及模式的搭建,对滨水景观空间序列的研究提出可参考的理论依据,并和案例结合实施从而促进秦汉新城更好的发展提出借鉴性意义,祈盼可以为当下我国存留制度下的城市滨水景观空间序列设计方法注入新的力量。

王玲[6](2019)在《生态理论背景下简阳三岔湖滨湖区域规划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投射人类文明之光。为追求更好的宜居环境,人类探索理想城市的脚步从未停歇。城市的主体归根到底是人,生产之外,还有生活;建设之外,也需留白。在发展中能看得见具体的人,满足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城市规划新时代可持续发展城市的新路径,共同展望未来城市发展的新愿景。滨湖城市拥有丰富多彩的景观资源,沿湖区域具有优越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是城市建设的亮点和热点。优美的城市宜居湖区环境、规划合理的功能分布、充满活力的人流活动聚集地,城市滨湖景观带往往是城市人居的高品质场所,城市的形象名片,也是生态规划的示范点,更是公园城市发挥生态价值的核心,提升滨湖景观带的生态规划,不仅为居民休闲休憩提供了好场所,也提升了城市生态景观质量,更能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故而滨湖景观的规划与建设对滨湖城市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从增量到提质的发展转变,社会各界对城市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态理念贯通融入到各行各业。对于湖泊这类自然资源而言,更应该加强其生态的保护与修复。充分利用生态理论来改善和提升城市环境和城市品质,是滨湖城市的首要任务。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梳理出城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中适宜于湖泊功能与景观塑造的一系列生态理论。城市生态学对滨湖开发区域开发规模、开发宽度的控制,划清了滨湖景观区的“量”的底线,景观生态规划的方法赋予滨湖景观带可持续的生态规划活力,这样的景观生态规划方法赋予该区域良性的生态循环和协调相容的环境质量,基于景观生态学、海绵城市、城市双修等生态规划理论,为三岔湖滨湖景观带设计提供了规划理论依据。笔者对标国际国内着名的滨湖景观带的生态规划设计方法,总结了案例在生态评价、生态分区、开发建设控制、水体岸线修复、湿地建设、建设自然亲水驳岸、绿道系统、慢行系统等多种滨湖景观带的开发措施,在规划前期扎实的调研基础上,分析现状生态要素构成后,采用生态评估的方法,创新提出了三岔湖滨湖景观带两种规划设计策略,一是水生态,二是水景观。水生态方面,从景观生态学廊道控制理论上提出景观带宽度的控制原则,宽度控制基础上,根据资源特征,梳理出三岔湖生态功能分区;基于生态规划环境承载力,对整个三岔湖区域的环境容量进行计算,根据容量来控制区域的开发建设规模;运用多种生态评价技术,进行区域生态敏感性评价;基于水生态规划原则从水的根据不同区域的生态多样性要求,以及生态要素的构成来规划功能结构和空间布局,将生态涵养与景观娱乐功能有机结合;从水源保护、水体功能分区保护、湖中岛屿开发与保护、污水处理、“海绵”系统、慢行系统、绿道系统等方面进行了规划设计与管控。基于水景观的设计原理,从美学与古典园林的营造角度,从人的感知出发,研究滨湖区的景观视线、景观格局、景观水面等多方位研究滨湖景观带的景观表达。从生态上,艺术美学上,以及人的感知上,回应了生态理论背景下简阳三岔湖滨湖景观带设计的独特创新设计价值,也回应了三岔湖滨湖景观带作为东部新城,公园城市“山水田园”最佳实践的范例要求。文章通过规划设计实例创新了生态理念在滨水区域的运用与生态保护措施的实施,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城市滨湖区域生态开发建设涉及到的规划设计体系,创新考虑了滨湖景观带在城市滨水防灾、生态、景观、经济发展等四位一体景观功能。对未来各类城市滨水、滨湖开发项目具有重要参考意义,也延展了新时代背景下,发挥公园城市的生态价值,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价值归依,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城市营建理念。

王娟[7](2018)在《基于地域文化的苏州河河畔建筑小品设计研究》文中指出苏州河作为上海的母亲河,承载着上海的发展历史和文化底蕴。如今,苏州河几经规划,已成为上海重要的带状游憩地。在这样一个有着深厚历史与文化的空间里,如何通过景观将地域文化特色表达出来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本文从地域文化角度出发,对苏州河沿岸的建筑小品进行研究。首先对国内外有关地域景观规划和建筑小品设计的理论做梳理和研究,总结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其次,对苏州河的历史演变进行梳理,从苏州河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提取苏州河的地域文化元素;随后对苏州河畔已有的建筑小品进行实地调研,发现苏州河畔建筑小品存在的问题。在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运用场所精神理论、人机工程学等设计理念,对调查区段内的建筑小品(休憩类小品、服务类小品、照明类小品、展示类小品)进行再设计,力求将苏州河地域文化融入小品设计中,设计出既富有苏州河文化内涵、又切实满足使用者需求的建筑小品,对苏州河文化进行更形象地诠释和传达。

樊秋芸[8](2017)在《基于生态理念的成都府南河滨水景观修复与更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和蔓延,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水生态破坏等一系列的生态问题接踵而至。如今,成都市大跨步迈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进程中,雾霾、水污染等环境问题也相继爆发。尤其在成都市人口密度最高的中心城区段,成都市的母亲河府南河正面临着最为严重的人为干扰。近些年,加大力度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课题被逐渐深化起来,在水生态理论指导下进行成都市府南河滨水景观修复与更新,全面提升水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提高市中心区域市民生活质量水平,促进成都市水域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不仅将为成都市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而且也为其他存在相同问题的滨河廊道的建设提供了实践参考意义。首先,本文从景观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等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出发,对国内外滨水景观修复与更新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案例进行对比分析,归纳总结出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动态及趋势。其次对研究区域进行实地调研取证,走访相关单位获取第一手数据资料,综合现状问题,提炼核心要素,进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科学数据分析,从景观、人文、经济三个层面,总结了 1992年府南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后遗留下来的诸多问题及产生的原因。最后由宏观到微观、整体到局部、战略到方法的层层演进中,从景观生态、人文生态、经济生态三个方面,结合笔者参与的设计实践项目—成都市中心城区“宜居水岸”市级示范工程,详细阐述了成都市在建设水生态文明的进程中,依据府南河的现实情况,融合本土的地域特色,制定的一套具体的生态修复实施方案。论文中主要研究对象为成都市二环以内的府南河流域(市中心天府广场辐射半径4. 5公里范围),该区域为府南河的核心段且流经成都市人口最为密集和人为活动最为频繁的中心城区,研究成果具有普适性和代表性。论文成果主要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有针对性的进行了成都市府南河滨水景观现状问题的汇总分析,并找出了其中存在的原因;二是通过分析原因,从景观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等基础理论及“海绵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新兴理论出发,结合成都市中心城区 “宜居水岸”市级示范工程项目,理论联系设计实践,提出成都市在建设府南河滨河廊道中的一系列具体的战略方法。希望承载着成都千百年来城市记忆的母亲河-府南河能够复兴和更新,也希望能给水生态文明建设下的城市内河滨水景观修复与更新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魏鸿雁,陶卓民,潘坤友[9](2016)在《国内外河流旅游研究进展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文献分析与系统归纳等方法对国内外河流旅游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发现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河流的旅游功能、河流旅游产品、河流旅游影响、河流旅游发展效应、河流旅游开发与规划、河流旅游利益相关者等方面,研究理论较薄弱,系统性不足,研究框架尚未形成。从河流旅游的发展与研究现状来看,未来河流旅游研究要注重研究内容的系统性,体现研究对象的差异性,注意研究方法的针对性,从人地关系角度开展研究。

傅红昊[10](2016)在《景观都市主义视角下的滨水区城市设计策略研究 ——以重庆两江新区后河概念性城市设计暨景观规划为例》文中认为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重要的开敞空间,影响着城市开敞空间的形成与发展,是城市视觉形象的展示带,是城市中生态最为敏感的区域,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随着后工业时代的来临,曾经被人们污染、摒弃的城市滨水区又重新得到了世人的关注,将城市的活力引入到水岸边,重新使滨水区焕发出新的魅力。在这样的形势下,城市滨水区规划建设如火如荼的展开,但是由于城市设计在我国的起步较晚,相关的理论也多是借鉴西方,以“建筑都市主义”为主导的城市设计理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影响着我国的城市建设,可随之而来的是生态人居环境持续恶化、城市丧失了地域特色导致“千城一面”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景观都市主义”应运而生了,作为一种新的、有效的城市设计方法被人们认识和运用到城市建设中,当前景观都市主义已经成为了业界的热点话题,其思想的观点能够更好地指引城市滨水区的长期发展,所提倡的策略方法可以科学合理地指导城市滨水区的开发建设。本文便是以我国目前大规模的城市滨水区开发为研究背景,通过对传统城市设计理论在指导实践过程中的不足进行分析,试图运用“景观都市主义”这一理论与滨水区城市设计相结合,探索出一套更为科学、合理、系统的城市设计策略方法来指导日后的滨水区开发建设。并以重庆两江新区后河概念性城市设计暨景观规划设计为实际项目案例,来验证策略的可行性,并对同类型的滨水区城市设计策略进行探讨和总结,得出普适性的滨水区城市设计策略方法。本文遵循“提出研究命题——分析与梳理相关理论——寻求引入理论与滨水区城市设计的结合点——探索解决的策略——结合项目验证”的思路展开,主要内容有以下四点:第一部分为第一、二章,主要表述了研究命题的背景、重要性、研究对象和技术框架,并阐述了城市滨水区的相关概念,剖析出滨水区城市建设中所出现的问题。第二部分为第三章,主要是提供理论支持,分析已有理论存在的问题而引入新型理论,并对景观都市主义的主要观点进行梳理,明析其在滨水区城市设计中运用的可行性。第三部分为第四章,通过研究景观都市主义与城市设计及相关理论的内在联系,归纳出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滨水区城市设计的要点,并且总结出相关的具体策略。第四部分为第五、六章,结合重庆两江新区后河概念性城市设计暨景观规划设计的案例实践,对具体的策略进行详细的剖析和验证,确定此策略的可行性与普适性,并总结出论文的主要成果和不足。

二、苏州河沿岸旅游景观带开发的战略定位与分段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苏州河沿岸旅游景观带开发的战略定位与分段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运河杭州段工业遗产廊道构建评价体系和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概念解读与对象界定
        1.2.1 概念解读
        1.2.2 研究目标
        1.2.3 研究范围
        1.2.4 研究对象
    1.3 国内外研究与实践
        1.3.1 国外现状
        1.3.2 国内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1.5章节安排
第2章 杭州市工业遗产历史与现状
    2.1 近现代产业发展概况
    2.2 近现代代表性工业企业
    2.3 工业遗产地域分布及建筑概况
    2.4 保护与发展的辨证关系
    2.5 保护管理方法
        2.5.1 政策法规
        2.5.2 更新、运作模式和经营主体
        2.5.3 工业遗产保护名录
        2.5.4 审批主体
        2.5.5 价值评估标准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运河杭州段滨水工业遗产现状分析
    3.1 滨水工业遗产更新的驱动因素
        3.1.1 城市发展需要
        3.1.2 历史价值
        3.1.3 审美价值
        3.1.4 滨水价值
        3.1.5 运河申遗
    3.2 运河沿岸工业生产历史及建筑
    3.3 沿岸土地利用规划与工业遗产保护现状
        3.3.1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
        3.3.2 基本成熟段
        3.3.3 发展规划段
    3.4 研究节点保护与转型分析
        3.4.1 保护整治政策与实践
        3.4.2 地理位置分析
        3.4.3 经营模式分析
        3.4.4 转型模式分析
        3.4.5 代表性案例现状
    3.5 现状反思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运河杭州段工业遗产廊道构建评价体系
    4.1 城市更新案例分析
    4.2 工业遗产廊道构建评价体系建立的考虑
        4.2.1 评价系统的建立方法
        4.2.2 评价主体
    4.3 评价模型的建立
        4.3.1 评价体系基本框架
        4.3.2 因子集的确定
        4.3.3 评价体系
        4.3.4 评价体系权重因子的确定
    4.4 运河杭州段工业遗产廊道构建系统的评价
        4.4.1 单因子评分规定
        4.4.2 专业主体评价
        4.4.3 非专业使用者评价
    4.5 评价结果及分析
        4.5.1 专业群体反馈及分析
        4.5.2 非专业使用者反馈及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工业遗产廊道构建策略及应用
    5.1 廊道构建整体考虑
        5.1.1 建立更新区法规导则
        5.1.2 搭建与社会力量合作平台,激活工业遗产项目
        5.1.3 科学确定转型定位,动态调整
        5.1.4 应对房地产化产生的负面效应
        5.1.5 重视规划发展段,加强东西岸联系
        5.1.6 分段、分组织、分目标渐进式更新
    5.2 廊道构建策略
        5.2.1 统筹与法规策略
        5.2.2 空间与规划策略
        5.2.3 业态与定位策略
        5.2.4 建筑与场所策略
    5.3 桥西街区策略应用举例
        5.3.1 概况
        5.3.2 现状与问题
        5.3.3 改进策略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反思与不足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公众调查问卷样例
    2.运河杭州工业遗产廊道构建关于评价因子的专家评分表
    3.专家评分样表(以“A统筹与法规”调查为例)
作者简历及其在学期间取得的成果

(2)基于社区生活圈视角的盘龙江滨水空间景观更新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与滨水空间的关系
        1.1.2 公共空间与人的游憩需求
        1.1.3 盘龙江滨水空间景观更新的必要性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范围及内容
        1.3.1 研究对象范围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城市滨水空间景观更新设计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
        2.1.1 社区生活圈的概念
        2.1.2 城市滨水景观空间的概念
        2.1.3 城市滨水空间景观更新设计的概念
    2.2 城市滨水区更新设计的国内外研究概述
        2.2.1 国外城市滨水空间更新相关探索与实践概况
        2.2.2 国内城市滨水空间更新相关探索与实践概况
        2.2.3 盘龙江滨水空间的研究概述
    2.3 社区生活圈的相关理论与实践
        2.3.1 国外社区生活圈的相关研究
        2.3.2 国内社区生活圈的相关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盘龙江滨水景观空间现状调查与评价的体系建构
    3.1 盘龙江概况
        3.1.1 盘龙江的历史沿革
        3.1.2 盘龙江的上位规划
        3.1.3 盘龙江的周边用地性质
    3.2 关于PSPL调研法
        3.2.1 PSPL调研法概述
        3.2.2 PS(PUBLIC SPACE)公共空间
        3.2.3 PL(PUBLIC LIFE)公共生活
        3.2.4 PSPL调研与社区生活圈视角的关系
    3.3 基于社区生活圈的PSPL调研法的盘龙江评价指标建立
        3.3.1 对盘龙江公共空间的评价指标
        3.3.2 对盘龙江公共生活的评价指标
    3.4 基于PSPL调研法的盘龙江操作方法
        3.4.1 调研前期准备
        3.4.2 调研地点确认
        3.4.3 调研时间安排
        3.4.4 调研出行天气
        3.4.5 调研安排内容
第四章 盘龙江滨水景观空间PSPL调研分析及总结
    4.1 以社区生活圈需求为导向的盘龙江公共空间的调研
        4.1.1 调研内容的选择
        4.1.2 盘龙江空间质量的调研
        4.1.3 盘龙江空间联系的调研
        4.1.4 盘龙江空间界面的调研
    4.2 以社区生活圈需求为导向的盘龙江公共生活的调研
        4.2.1 盘龙江游憩满意度调查问卷调研
        4.2.2 停留信息调研
        4.2.3 步行交通调研
    4.3 盘龙江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的调研总结
        4.3.1 盘龙江公共空间现状问题总结
        4.3.2 盘龙江公共生活现状问题总结
第五章 盘龙江主城区段滨水景观空间更新设计
    5.1 盘龙江滨水空间更新定位
        5.1.1 盘龙江更新的目标
        5.1.2 盘龙江更新的愿景
        5.1.3 盘龙江更新的原则
    5.2 以社区生活圈视角对盘龙江滨水空间景观更新策略
        5.2.1 构建网络化高效可达的滨水空间
        5.2.2 提升盘龙江滨水公共空间品质
        5.2.3 完善多样化的滨水服务设施
        5.2.4 赋予滨水空间文化艺术内涵
    5.3 盘龙江滨水空间更新设计
        5.3.1 节点空间改造
        5.3.2 带状空间改造
        5.3.3 界面空间改造
第六章 结语
    6.1 研究的总结
        6.1.1 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调研法的评价体系构建
        6.1.2 以社区生活圈视角结合PSPL调研法的问题总结
        6.1.3 盘龙江主城区段滨水景观空间更新策略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6.2.1 调研深度层面
        6.2.2 与新技术结合方面
        6.2.3 与滨水空间治理方面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B:图片索引
附录1 :昆明盘龙江游憩需求、满意度和感知调查

(3)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城市滨河景观设计研究 ——以自贡市富顺县沱江老城段滨河景观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河流孕育城市文明与地域文化
        1.1.2 滨河景观是表达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
        1.1.3 中国当代滨河景观对地域文化的表达缺失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
2. 相关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地域
        2.1.2 地域文化
        2.1.3 城市滨河区
        2.1.4 城市滨河景观
    2.2 地域文化研究
        2.2.1 地域文化内涵
        2.2.2 地域文化的影响因素
        2.2.3 地域文化的特点
        2.2.4 地域文化的重要价值
    2.3 城市滨河景观研究
        2.3.1 滨河景观的内涵
        2.3.2 滨河景观的主要功能
        2.3.3 滨河景观的发展历程
        2.3.4 我国滨河景观发展存在的现状问题
        2.3.5 滨河景观的先进设计策略
    2.4 城市滨河景观与地域文化
        2.4.1 城市滨河景观与地域文化的互动关系
        2.4.2 在滨河景观设计中表达地域文化的意义
        2.4.3 国外研究实践现状
        2.4.4 国内研究实践现状
    2.5 本章小结
3. 城市滨河景观设计中表达地域文化的原则、策略和手法
    3.1 基本原则
        3.1.1 独特性
        3.1.2 协调性
        3.1.3 时代性
        3.1.4 朴实性
    3.2 地域文化的表达策略
        3.2.1 设计策略概述
        3.2.2 自然肌理
        3.2.3 自然条件
        3.2.4 城市肌理
        3.2.5 历史人文
    3.3 地域文化的表达手法
        3.3.1 保留与再现
        3.3.2 隐喻与象征
        3.3.3 抽象与凝练
        3.3.4 重构与创新
        3.3.5 整合与串联
    3.4 本章小结
4. 案例分析
    4.1 20世纪70年代后巴黎塞纳河岸的景观整治
        4.1.1 项目背景
        4.1.2 改造历程
        4.1.3 规划策略
        4.1.4 小结
    4.2 美国圣安东尼奥滨河景观规划
        4.2.1 项目背景
        4.2.2 改造历程
        4.2.3 规划策略
        4.2.4 小结
    4.3 韩国首尔清溪川恢复改造工程
        4.3.1 项目背景
        4.3.2 改造历程
        4.3.3 设计策略
        4.3.4 小结
    4.4 南京秦淮河风光带景观规划
        4.4.1 项目背景
        4.4.2 改造历程
        4.4.3 设计策略
        4.4.4 小结
    4.5 上海苏州河两岸景观规划
        4.5.1 项目背景
        4.5.2 改造历程
        4.5.3 设计策略
        4.5.4 小结
    4.6 本章小结
5. 项目实践—自贡市富顺县沱江老城段滨河景观设计
    5.1 项目背景
        5.1.1 区位分析
        5.1.2 城市概况
        5.1.3 上位规划解读
    5.2 基地概况
        5.2.1 城市发展历史
        5.2.2 地域文化概述
        5.2.3 自然肌理一一城市山水格局
        5.2.4 城市肌理一一路网与建筑肌理
        5.2.5 历史人文一一城市特色文化
        5.2.6 规划用地分析
        5.2.7 现状用地分析
        5.2.8 交通分析
        5.2.9 水上交通分析
        5.2.10 竖向分析
        5.2.11 驳岸分析
        5.2.12 植被分析
        5.2.13 人群活动分析
        5.2.14 机遇与挑战
    5.3 策略研究
        5.3.1 设计定位与目标
        5.3.2 设计策略
    5.4 总体设计
        5.4.1 景观结构
        5.4.2 功能分区
    5.5 分区设计
        5.5.1 中心文化景观区
        5.5.2 滨河休闲生活区
        5.5.3 自然水岸游览区
        5.5.4 郊野山地体验区
    5.6 地域文化专题
        5.6.1 景观视线体系
        5.6.2 城市肌理延续
        5.6.3 文化节点分布
        5.6.4 表达手法的应用
    5.7 专项设计
        5.7.1 交通规划
        5.7.2 竖向设计
        5.7.3 驳岸设计
        5.7.4 生态雨水管理
        5.7.5 活动规划
        5.7.6 游赏体系规划
        5.7.7 标识系统设计
        5.7.8 服务设施系统设计
        5.7.9 景观设施设计
        5.7.10 植物设计
    5.8 经济技术指标
6. 结论与启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4)基于地域景观的太湖流域以南传统聚落景观空间格局传承与实践 ——以南浔镇—七都镇的规划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及研究范围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范围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相关概念与研究概况
    2.1. 相关概念
        2.1.1. 地域景观
        2.1.2. 传统聚落
    2.3. 国外相关研究概况
    2.4. 国内相关研究概况
        2.4.1. 国内关于聚落的总体研究
        2.4.2. 本土文史着作
3. 聚落景观成因分析
    3.1. 自然环境
        3.1.1. 地形地貌
        3.1.2. 气候条件
        3.1.3. 水文条件
        3.1.4. 土壤条件
    3.2. 人文要素
        3.2.1. 人口因素
        3.2.2. 水利建设
        3.2.3. 生产生活方式
        3.2.4. 思想文化
    3.3. 本章小结
4. 浙西区聚落景观空间格局
    4.1 圩(?)型聚落
        4.1.1. 水网农田
        4.1.2. 整体布局
        4.1.3. 典型聚落分析
    4.2. 畈田型聚落
        4.2.1. 水网农田
        4.2.2. 整体布局
        4.2.3. 典型聚落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杭嘉湖区聚落景观空间格局
    5.1. 湖溇圩田型聚落
        5.1.1. 水网农田
        5.1.2. 整体布局
        5.1.3. 典型聚落分析
    5.2. 湖荡圩田型聚落
        5.2.1. 水网农田
        5.2.2. 整体布局
        5.2.3. 典型聚落分析
    5.3. 水网平田型聚落
        5.3.1. 水网农田
        5.3.2. 整体布局
        5.3.3. 典型聚落分析
    5.4. 三角洲平田型聚落
        5.4.1. 水网农田
        5.4.2. 整体布局
        5.4.3. 典型聚落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太湖流域以南传统聚落景观的保护与发展
    6.1. 城镇化对传统聚落景观的影响
        6.1.1. 村镇蔓延扩张
        6.1.2. 发展趋于同质化
    6.2. 保护与发展策略
        6.2.1. 自然系统的恢复
        6.2.2. 延续传统景观格局
        6.2.3. 景观文脉的延续
7. 相关案例研究
    7.1. 山东潍坊市水网生态绿化规划
        7.1.1. 项目背景
        7.1.2. 设计策略
        7.1.3. 经验借鉴
    7.2. 荷兰兰斯台德(Randstad)地区圩田水管理规划
        7.2.1. 项目背景
        7.2.2. 设计策略
        7.2.3. 经验借鉴
    7.3. 法国索恩河罗谢泰莱埃(Rochetaillee)镇区段改造
        7.3.1. 项目背景
        7.3.2. 设计策略
        7.3.3. 经验借鉴
    7.4. 上海苏州河两岸城市设计
        7.4.1. 项目背景
        7.4.2. 设计策略
        7.4.3. 经验借鉴
    7.5. 吴江运河文化公园
        7.5.1. 项目背景
        7.5.2. 设计策略
        7.5.3. 经验借鉴
    7.6. 凤凰古镇的特色保护
        7.6.1. 项目背景
        7.6.2. 设计策略
        7.6.3. 经验借鉴
8. 设计说明
    8.1. 规划部分
        8.1.1. 规划背景
        8.1.2. 综合分析
        8.1.3. 规划目标与理念
        8.1.4. 总体规划
    8.2. 设计部分
        8.2.1. 设计背景
        8.2.2. 综合分析
        8.2.3. 设计策略与总体设计
        8.2.4. 分区设计
        8.2.5. 专项设计
        8.2.6. 经济技术指标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附件

(5)渭河秦汉新城段滨水景观空间序列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滨水景观发展由来
        1.1.2 发展滨水空间的急迫性
        1.1.3 历史文化保护的紧迫性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范围界定
    1.6 研究综述
        1.6.1 国外研究综述
        1.6.2 国内研究综述
    1.7 论文研究的关键点及难点
    1.8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研究基础
    2.1 城市滨水空间景观的认知
        2.1.1 城市滨水空间的概念与分类
        2.1.2 城市滨水景观的含义
        2.1.3 城市滨水空间景观的构成要素
        2.1.4 城市滨水空间景观的含义
    2.2 滨水景观设计相关基础理论依据
        2.2.1 景观美学设计理论
        2.2.2 批判性地域主义设计理论
        2.2.3 相关知觉认识心理学理论
        2.2.4 景观生态设计理论
        2.2.5 可持续景观设计理论
    2.3 滨水景观空间中人的环境行为特点研究
        2.3.1 人的领域性研究概述
        2.3.2 滨水景观空间中人的活动研究概述
        2.3.3 滨水景观空间中人的心理需求研究概述
    2.4 景观空间序列设计理论基础
        2.4.1 景观空间序列概述
        2.4.2 景观空间的序列组织概述
        2.4.3 景观空间的序列节奏概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外案例解读分析
    3.1 案例的选择
    3.2 周边调研案例分析研究
        3.2.1 案例一:汉中市“一江两岸”滨水景观
        3.2.2 案例二:沣河咸阳段滨水景观
        3.2.3 案例三:鄠邑区沣河秦渡镇段滨水景观
        3.2.4 案例四:灞河蓝田段滨水景观
    3.3 国外优秀案例解读
        3.3.1 西雅图滨水区
        3.3.2 美国猎人角南滨公园
    3.4 国内优秀案例解读
        3.4.1 广州花都湖公园景观设计
        3.4.2 大连长兴岛港城综合区规划
    3.5 调研案例比较分析总结及存在的问题
        3.5.1 调研案例空间使用者调查分析
        3.5.2 总结及存在的问题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滨水区景观空间序列设计的策略
    4.1 研究滨水区景观规划空间序列的构建策略
        4.1.1 构建滨水景观空间序列的感知组织
        4.1.2 滨水景观空间序列的功能组织
    4.2 滨水景观空间序列的认知与设计
        4.2.1 对滨水景观空间序列设计在城市空间中的认知
        4.2.2 研究滨水景观空间序列设计手法的表达
        4.2.3 对滨水景观空间序列模式的设计
    4.3 滨水景观空间序列的组织模式
        4.3.1 设定滨水景观空间序列的道路游览线
        4.3.2 探究滨水景观空间序列节点空间综合与分割
        4.3.3 对滨水景观宏观序列的空间段落划分
        4.3.4 研究滨水景观空间序列高潮节点空间的控制
        4.3.5 研究滨水空间序列景观中标志物的设置
        4.3.6 设计滨水景观空间序列的亲水组织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践案例应用
    5.1 对秦汉新城段滨水景观的背景概述
        5.1.1 渭河在秦汉新城的地位和背景
        5.1.2 案例的空间序列对秦汉新城滨水景观规划的影响
        5.1.3 案例空间对渭河滨水空间序列的发展与需求
        5.1.4 研究案例空间序列的现状问题与规划范围
    5.2 解析案例滨水景观空间序列的组织策略
        5.2.1 案例滨水景观空间的建立
        5.2.2 滨水景观整体空间的组织
    5.3 分析案例滨水景观空间序列的组织
        5.3.1 渭河秦汉新城段滨水景观的功能组织
        5.3.2 滨水景观空间序列感知组织
        5.3.3 思考案例空间序列认知度组织
        5.3.4 探究案例对应的空间序列组织模式
        5.3.5 思考案例对秦汉新城文化特色的延续和发扬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生态理论背景下简阳三岔湖滨湖区域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论文的基本方法
        1.3.2 研究的基本步骤
        1.3.3 技术路线图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综述
    2.1 国外滨湖景观带理论研究与实践建设情况
        2.1.1 国外滨湖景观带研究情况
        2.1.2 国外滨湖景观带建设的实践概况
    2.2 国内滨湖景观带研究
    2.3 国内滨湖景观带建设存在问题
第三章 相关理论研究
    3.1 相关概念与定义
        3.1.1 滨湖空间
        3.1.2 滨湖景观带
        3.1.3 慢行系统
        3.1.4 公园城市
    3.2 生态规划相关理论
        3.2.1 景观生态学
        3.2.2 城市生态学
        3.2.3 海绵城市
        3.2.4 城市双修
    3.3 小结
第四章 滨水景观设计中的生态理念运用案例分析
    4.1 新加坡碧山宏茂桥公园和Kallang河道修复
    4.2 三亚滨水岸线生态修复
    4.3 东湖绿道景观带规划设计
    4.4 小结
第五章 简阳三岔湖滨湖景观开发条件分析
    5.1 项目背景
        5.1.1 区域概况
        5.1.2 地理要素
        5.1.3 自然资源要素
        5.1.4 人文资源要素
        5.1.5 要素综合分析
    5.2 三岔湖滨湖景观带区域环境的问题现状总结
        5.2.1 水环境
        5.2.2 岸线环境
        5.2.3 植被环境
        5.2.4 生物环境
        5.2.5 其他环境因素
第六章 基于生态理论的三岔湖滨湖区域规划研究
    6.1 生态规划整体发展目标与原则
        6.1.1 发展目标
        6.1.2 发展原则
        6.1.3 发展策略
    6.2 研究范围的界定
    6.3 环境容量控制
        6.3.1 生态容量预测
        6.3.2 旅游容量计算
        6.3.3 开发容量控制
    6.4 生态因子敏感性评价
        6.4.1 水文因子评价
        6.4.2 水源因子评价
        6.4.3 高程因子评价
        6.4.4 坡度因子评价
        6.4.5 植被因子评价
        6.4.6 物种多样性因子评价
        6.4.7 土壤因子评价
        6.4.8 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
    6.5 生态分区引导下的功能植入
        6.5.1 生态控制区
        6.5.2 湿地保护区
        6.5.3 农耕文化区
        6.5.4 适度开发区
    6.6 生态系统专项研究——水系统+水景观
        6.6.1 水生态系统
        6.6.2 湿地生态系统
        6.6.3 岛屿生态系统
        6.6.4 驳岸生态系统
        6.6.5 道路生态系统
        6.6.6 文化生态系统
        6.6.7 景观生态系统
    6.7 小结
第七章 三岔湖建设发展建议与措施
    7.1 三岔湖滨湖景观带建设中的生态设计
        7.1.1 生态技术
        7.1.2 生态材料
    7.2 运营管理中的生态设计
        7.2.1 环境容量
        7.2.2 生态运营
        7.2.3 其他意见和建议
    7.3 生态提升措施
    7.4 总结
    7.5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基于地域文化的苏州河河畔建筑小品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滨水区对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
        1.1.2 城市景观建设中地域文化的缺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相关研究现状
        1.5.1 国内外地域景观设计相关研究
        1.5.2 苏州河景观设计相关研究
    1.6 研究框架、创新点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框架
        1.6.2 创新点
        1.6.3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地域文化
    2.2 建筑小品
        2.2.1 建筑小品概念
        2.2.2 建筑小品分类
        2.2.3 本文研究范围限定
    2.3 地域文化与建筑小品的关系
        2.3.1 建筑小品是传承地域文化的载体
        2.3.2 地域文化是建筑小品设计的源泉
    2.4 相关理论
        2.4.1 场所精神理论
        2.4.2 人机工程学理论
第3章 基于地域文化的建筑小品设计研究
    3.1 地域文化的建筑小品的表层的应用手法
        3.1.1 地域文化在建筑小品色彩中的应用
        3.1.2 地域文化在建筑小品造型中的应用
        3.1.3 地域文化在建筑小品材质中的应用
        3.1.4 地域文化在建筑小品装饰中的应用
    3.2 基于地域文化的建筑小品深层内涵的表达手法
        3.2.1 模仿与再现
        3.2.2 抽象与变形
        3.2.3 隐喻与象征
        3.2.4 对比与融合
    3.3 基于地域文化的建筑小品的设计原则
        3.3.1 人性化原则
        3.3.2 公众参与原则
        3.3.3 可持续发展原则
        3.3.4 整体性原则
        3.3.5 因地制宜原则
第4章 苏州河地域文化要素的挖掘
    4.1 苏州河的历史演变
        4.1.1 古代苏州河的演变
        4.1.2 近代苏州河演变
        4.1.3 现代苏州河的演变
    4.2 苏州河地域文化景观自然要素
    4.3 苏州河地域文化景观文化要素
        4.3.1 工业文化
        4.3.2 红色文化
        4.3.3 创意文化
第5章 苏州河建筑小品现状调研与分析
    5.1 调研概况
    5.2 调研方法
        5.2.1 实地观察法
        5.2.2 问卷法
        5.2.3 访谈法
    5.3 苏州河建筑小品存在的问题
        5.3.1 建筑小品地域性表达缺失
        5.3.2 建筑小品风格与周围环境不协调
        5.3.3 建筑小品人文关怀不足
第6章 地域文化下的苏州河河畔建筑小品设计实践
    6.1 苏州河建筑小品地域文化的表达策略
        6.1.1 多角度展示地域文化要素
        6.1.2 功能性、人性化与地域性结合
        6.1.3 包容性与地域性相结合
    6.2 设计地段分析
    6.3 文化符号的凝练以及设计要素分析
        6.3.1 文化造型符号的凝练
        6.3.2 设计要素分析
    6.4 建筑小品位置分析
    6.5 苏州河建筑小品分类设计
        6.5.1 休憩类建筑小品-座椅设计
        6.5.2 服务类建筑小品-垃圾箱设计
        6.5.3 照明类建筑小品-路灯和景观灯设计
        6.5.4 展示类建筑小品-展示栏设计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不足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附录B

(8)基于生态理念的成都府南河滨水景观修复与更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成都市中心城区水环境问题严重
        1.1.2 府南河滨水景观修复与更新的必要性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相关概念解析
        1.4.1 生态理念
        1.4.2 滨水景观修复与更新
    1.5 研究框架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和相关基础理论
    2.1 国内外研究动态
        2.1.1 国外研究进程
        2.1.2 国内研究进程
        2.1.3 国内外研究总结
    2.2 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
    2.3 相关理论研究
        2.3.1 景观生态学
        2.3.2 恢复生态学
        2.3.3 其他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成都市府南河现状调研及分析
    3.1 府南河背景
        3.1.1 研究区域概况
        3.1.2 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
    3.2 府南河现状调研及问题分析
        3.2.1 调研工作计划
        3.2.2 府南河滨水景观情况分析
    3.3 府南河滨水景观存在的问题
        3.3.1 景观层面
        3.3.2 人文层面
        3.3.3 经济层面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成都市府南河滨水景观修复与更新战略
    4.1 府南河滨水景观修复与更新目标及原则
        4.1.1 府南河滨水景观修复与更新目标
        4.1.2 府南河滨水景观修复与更新原则
    4.2 景观生态修复战略
        4.2.1 构建府南河完整化的水系廊道网络体系
        4.2.2 建立府南河多样化的滨水景观安全格局
        4.2.3 营造府南河生态化的城市滨水景观岸线
    4.3 人文生态修复战略
        4.3.1 打造成都市的水文化生态轴,深度挖掘成都特色
        4.3.2 构建有机联系的人文环境体系,跟进时代发展需求
    4.4 经济生态修复战略
        4.4.1 促进府南河两岸土地使用功能多样化发展
        4.4.2 完善府南河滨水景观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成都市府南河滨水景观修复与更新方法——“宜居水岸工程”府河段为例
    5.1 专业实践设计项目
        5.1.1 设计定位
        5.1.2 设计策略
    5.2 景观生态修复策略
        5.2.1 河道水文修复
        5.2.2 驳岸修复
        5.2.3 滨水景观带修复
        5.2.4 两岸建筑交通修复
    5.3 人文生态修复策略
        5.3.1 传统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5.3.2 现代水文化的发扬和创新
    5.4 经济生态修复策略
        5.4.1 推进产业循环经济建设
        5.4.2 加快产业经济结构转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国内外河流旅游研究进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河流旅游研究现状分析
    1.1 河流在旅游中的功能
    1.2 河流旅游产品
    1.3 河流旅游发展影响因素
    1.4 河流旅游发展效应
    1.5 河流旅游开发与规划
    1.6 河流旅游利益相关者
2 国内外研究述评
3研究展望

(10)景观都市主义视角下的滨水区城市设计策略研究 ——以重庆两江新区后河概念性城市设计暨景观规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代城市病的日益严重与景观都市主义的兴起
        1.1.2 城市滨水区的现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框架
2 城市滨水区的认识与分析
    2.1 城市滨水区的概念
    2.2 城市滨水区的构成要素
        2.2.1 自然要素
        2.2.2 人工要素
    2.3 城市滨水区的特性
        2.3.1 有机线性的伸展性
        2.3.2 生态系统的敏感性
        2.3.3 水系范围的跨越性
        2.3.4 景观功能的复合性
        2.3.5 公共空间的开放性
        2.3.6 景观内涵的地域性
    2.4 城市与滨水区的关系
        2.4.1 河流水系对城市的意义
        2.4.2 城市对滨水景观的影响
    2.5 城市滨水区城市设计建设的问题
        2.5.1 无视滨水区敏感的生态本底
        2.5.2 缺乏滨水区城市空间结构的整体性
        2.5.3 滨水区内缺少连贯的绿道系统
        2.5.4 公共空间类型过于单一
        2.5.5 滨水空间难以体现不同人群的行为模式和活动需求
        2.5.6 滨水城市意象模糊不清
        2.5.7 滨水区地域文化特色的哀歌
        2.5.8 忽视滨水区的动态变化过程
3 景观都市主义及其主要理论分析归纳
    3.1 景观与景观都市主义
        3.1.1 景观的概念及其特性
        3.1.2 景观都市主义的概念及其理解
    3.2 景观都市主义与城市设计
        3.2.1 城市设计的概念及其理解
        3.2.2 城市设计与景观规划设计
        3.2.3 城市设计与景观都市主义的交织
    3.3 景观都市主义的主要理论
        3.3.1 生态学原理
        3.3.2 整体性原理
        3.3.3 人文活力原理
        3.3.4 文化景观原理
        3.3.5 动态变化原理
    3.4 景观都市主义对滨水区的指导意义
4 景观都市主义视角下的滨水区城市设计策略
    4.1 城市滨水区的规划要点
        4.1.1 城市与河流的互动关系
        4.1.2 生态保护与建设发展的关系
        4.1.3 视觉形象与城市形态的关系
        4.1.4 功能活动与城市空间的关系
        4.1.5 地域文化与特色体现的关系
        4.1.6 地形地貌与建筑布局的关系
    4.2 景观都市主义视角下的滨水区城市设计策略
        4.2.1 划定生态底线
        4.2.2 组织城市结构
        4.2.3 嵌入绿道系统
        4.2.4 构建复合空间
        4.2.5 折射行为模式
        4.2.6 突显城市意象
        4.2.7 凝练文化景观
        4.2.8 体现动态变化
5 项目实践
    5.1 项目概况
        5.1.1 背景及范围
        5.1.2 相关规划解读
        5.1.3 研究方法及目的
        5.1.4 目标与理念
    5.2 生态底线
        5.2.1 垂直与水平格局
        5.2.2 叠加确定后河片区的生态底线
    5.3 城市结构
        5.3.1 以景观整合后河城市开敞空间体系
        5.3.2 综合周边用地、明确各组团功能定位
        5.3.3 组织有机形态的城市结构
    5.4 绿道系统
    5.5 空间类型
        5.5.1 滨河公园系统
        5.5.2 城市广场群
    5.6 “动、静、游”的滨水景观带
    5.7 城市意象
        5.7.1 滨水城市天际线
        5.7.2 滨河道路
        5.7.3 地标
        5.7.4 滨水景观视线
        5.7.5 桥梁
        5.7.6 驳岸
    5.8 文化景观
        5.8.1 外部空间的文化特色营造
        5.8.2 建筑实体的文化特色营造
    5.9 动态变化
        5.9.1 设置雨水花园
        5.9.2 以弹性的开敞空间反映消落带的水位变化
6 结语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的目录

四、苏州河沿岸旅游景观带开发的战略定位与分段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运河杭州段工业遗产廊道构建评价体系和策略研究[D]. 陈煜琛. 浙江大学, 2021(01)
  • [2]基于社区生活圈视角的盘龙江滨水空间景观更新设计研究[D]. 黎莹.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3]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城市滨河景观设计研究 ——以自贡市富顺县沱江老城段滨河景观设计为例[D]. 李颖.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4]基于地域景观的太湖流域以南传统聚落景观空间格局传承与实践 ——以南浔镇—七都镇的规划设计为例[D]. 李鑫.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5]渭河秦汉新城段滨水景观空间序列设计研究[D]. 林韵致. 长安大学, 2019(01)
  • [6]生态理论背景下简阳三岔湖滨湖区域规划设计研究[D]. 王玲.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7]基于地域文化的苏州河河畔建筑小品设计研究[D]. 王娟. 华东理工大学, 2018(08)
  • [8]基于生态理念的成都府南河滨水景观修复与更新研究[D]. 樊秋芸. 西南交通大学, 2017(03)
  • [9]国内外河流旅游研究进展与展望[J]. 魏鸿雁,陶卓民,潘坤友.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6(12)
  • [10]景观都市主义视角下的滨水区城市设计策略研究 ——以重庆两江新区后河概念性城市设计暨景观规划为例[D]. 傅红昊. 重庆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苏州河沿岸旅游景观开发战略定位与分段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