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成书方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经部,编辑方法,成书方式
成书方式论文文献综述
吴平[1](2019)在《经部要籍编辑思想研究之叁:经书成书方式溯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认为着作方式是经书内容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尊崇六经的价值观是经书形成的重要动因;概括经书形成过程,在内容与形式、集解他人观点与表达一己之意、"疏不破注"与订讹辨误等方面表现出辩证统一的特征。(本文来源于《出版参考》期刊2019年04期)
廖可斌[2](2015)在《《征播奏捷传》的成书方式和思想倾向》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末出现了一批描写当时重大事件的时事小说,《征播奏捷传》是现在可知最早问世的一部,而且写作较为完善,艺术水平相对较高,值得重视。它一方面借鉴此前讲史小说的传统,另一方面采取汇集时事公文材料组成故事主干、外加道听途说的故事和虚构细节的写作方式,对时事小说的创作模式作了开拓性的探索,是我们考察此类小说的创作规律和艺术特点的一个典型样本。它的思想倾向尤其值得注意,它在批判"逆酋"杨应龙的同时,对他表示了一定程度的同情,这是万历中后期比较宽松自由的思想环境在小说创作中的反映。另外,征播之役与当时杨家将小说的集中刊刻之间有何关系,也值得探讨。(本文来源于《文学遗产》期刊2015年01期)
李任[3](2014)在《浅谈《诗经》的成书方式及尹吉甫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历代被奉为儒家经典之首,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元典。尹吉甫,湖北房县(古称房陵)人,他是周代的重臣,曾辅佐过叁代帝王,在周宣王时期官至太师,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据传其为《诗经》诗篇的主要收集和编纂者,他对《诗经》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华中人文论丛》期刊2014年01期)
黄宇新[4](2014)在《明清家将小说商业化成书方式及其弊端》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明代中叶到清末,印刷业飞速发展,民间书坊迅速兴起。在此背景下,以家族为中心描写家将英雄及其后代的家将小说日渐繁盛,虽屡遭禁毁却"盛行于里巷",形成独树一帜的通俗小说类型。书坊主商业化运作下的成书方式,对家将小说的生成与传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书坊主急于求利的心态与粗率芜杂的成书方式,导致传统文人的审美格调完全让位于市井化的欣赏口味,造成了家将小说文意并拙的弊端,整体思想艺术价值不高。家将小说在清中叶形成创作高峰之后很快就消退,实为家将小说创作的一大遗憾。(本文来源于《学术交流》期刊2014年06期)
周钧韬[5](2012)在《重论《金瓶梅》成书方式“过渡说”》一文中研究指出20多年前笔者就提出,《金瓶梅》是从艺人集体创作向文人独立创作发展的过渡形态的作品的观点。2010年在《周钧韬金瓶梅研究文集》出版时,将此观点概括为《金瓶梅》成书方式"过渡说"。此文又对"过渡说"进行哲学思考,用"扬弃"这一概念研究古代长篇小说发展的叁个阶段,提出《金瓶梅》是一部从艺人集体创作(《水浒传》)向"无所依傍的独立的文人创作"(《红楼梦》)发展的"有所依傍的非独立的文人创作"。"过渡形态"乃是《金瓶梅》成书方式的本质特征。这是笔者对《金瓶梅》成书方式"过渡说"的最新阐述。(本文来源于《内江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9期)
杨合林[6](2011)在《从书写方式推测《史记·乐书》的来源——兼说《乐记》成书的时代》一文中研究指出《乐记》现存两个文本,即《礼记·乐记》和《史记·乐书》。通过比较发现,两文本间文字书写多有不同,但《乐书》与《史记》的书写方式却有高度的一致性。由此可推测今本《乐书》虽是由后人补入《史记》的,但其中的《乐记》文本却有可能曾为司马迁所亲见并经手,或为司马迁为撰写《乐书》收集、准备的原始资料。这表明《乐记》应是传自先秦的一种关于礼乐文化的古文献,《乐记》在西汉多本并存、分途传播的事实也可证明此点。(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4期)
陈成吒[7](2011)在《再论《老子》基本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郭店竹简《老子》性质。与五千言比较,简《老》在“文字”、“章节”、“思想”等方面多有不同。结合文本写作与演变必然规律,通过对两者异同点、郭简内部规律的分析可知,3组简《老》是不同性质的五千言摘抄本。(1)地位不同:甲组《老子》最高,乙组《老子》次之,丙组《老子》最低;(2)结构、思想、主题不同:甲组《老子》上下篇结构,思想完全儒化,主题是“修道”与“治国”;乙组《老子》单篇结构,思想部分儒化,主题是“修道”;丙组《老子》无一定结构,思想尚未儒化,也无主题。以上反映叁者性质不同:丙组《老子》直接摘抄自五千言,是用于修改、重组新《老子》的原始材料,乙组《老子》是修改未完全的本子,甲组《老子》是修改最完全的本子。关于五千言成书方式。学界大体有“专着说”、“修编说”两种观点。“修编说”多从“简《老》、帛《老》、传《老》关系”、“五千言与先秦古籍关系”等角度展开论证。前者已被证明简《老》系五千言摘抄本,无法论证其说。后者所含“不见古籍称引五千言”、“古籍引五千言,但未注出处”、“古籍引五千言,所注出处为它者”、“五千言内容构成复杂”等问题也无法论证其说。而“专着说”可验证于五千言文本的内部规律。五千言文本由2篇主题突出、结构严密、互有关联的文章组成,是主旨鲜明、逻辑统一、思路连贯、结构严密的论说文,只能是一人在一段时间完成。关于五千言成书年代。简《老》系五千言摘抄本,五千言成书下限为战国晚期。故仅“春秋说”、“战国前期说”、“战国中期说”尚需讨论。相对前者,后两者立说原理等基本一致,故以“晚出说”统称之。其主要围绕“不见古籍引五千言”、“五千言的文字、文体和文风”、“社会发展规律”、“学术演变”等问题展开,但论证失据,实难成立。“春秋说”合乎五千言所反映出的思想、文风及其文本的传播与流变规律。故其书成于春秋末年。关于五千言作者。学界观点可分为“老聃说”、“非老聃说”。“非老聃说”主要从“老聃为虚构人物”或“老聃为历史人物,但非五千言作者”角度进行论证。前者围绕“道家有虚构的案例与动机”、“不见古籍称引老聃”、“孔子师老聃事多矛盾”等方面展开,后者围绕老聃“籍贯”、“身份”、“年代”、“事迹”、“形象”与五千言作者不合等问题展开。但“案例”、“动机”皆非实据,老聃与五千言作者事迹矛盾是因先秦时老聃、老莱子、太史儋等人的事迹已混淆,《史记》因循讹误之故。五千言成书于春秋,作者自是春秋人。除老聃、老莱子外,太史儋等皆为战国人,必非五千言作者。从老聃、老莱子各自的思想形象可知,老聃全然符合五千言所反映出的其作者的思想与形象。故五千言成书于老聃。(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11-06-05)
李亦辉[8](2011)在《论《武王伐纣平话》成书的方式、时间及地域》一文中研究指出《武王伐纣平话》仅存元至治年间建安虞氏刊本,通过对相关文献和文本的综合考察,我们大致可以断定该书的成书方式系由金元时期的书坊主倩文化水平不高的下层文人根据说书人的故事底本加工整理而成;该书成书时间的上限当在金灭北宋(1127)以后,下限当在元至治(1321-1323)年间;该书的编者熟知中原地理,当系金元时期长期活动中原地区的北方人,该书成书与流传的地域很可能也是在北方中原地区。(本文来源于《学术交流》期刊2011年01期)
黄大宏[9](2002)在《唐人小说对“叁言二拍”素材与成书方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叁言二拍”在入话、正话中利用唐代小说素材方面的情况考察 ,可得到一系列相关结论 :“叁言二拍”叁分之一的卷目取材于唐代小说 ;具体素材出自唐代小说原作及宋、元、明时期的野史笔记、话本、戏曲等各类着作 ,冯梦龙的《智囊》、《情史》等书是重要的取材中介 ;《拍案惊奇》的创作特点与“叁言”一脉相承 ;《二刻》则以取材近世为主 ,较多体现了自主创作的特点。(本文来源于《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2年03期)
邵炌[10](1994)在《从《金瓶梅》“借用”中的新发现论其作者及成书方式》一文中研究指出《金瓶悔》从首回开端,直至百回结局,屡见抄引借用他人作品的现象。我们认为:部份抄借自他人作品而产生的《金瓶梅》,不是民间传说有分有合,彼此渗透,互相文流的结果,更不是什么“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的共有现象。恰恰相反,从我们对这些抄引借用的新探索、新发现中,更确切有力地证明了这部小说是个人有为之杰作。(本文来源于《明清小说研究》期刊1994年03期)
成书方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明末出现了一批描写当时重大事件的时事小说,《征播奏捷传》是现在可知最早问世的一部,而且写作较为完善,艺术水平相对较高,值得重视。它一方面借鉴此前讲史小说的传统,另一方面采取汇集时事公文材料组成故事主干、外加道听途说的故事和虚构细节的写作方式,对时事小说的创作模式作了开拓性的探索,是我们考察此类小说的创作规律和艺术特点的一个典型样本。它的思想倾向尤其值得注意,它在批判"逆酋"杨应龙的同时,对他表示了一定程度的同情,这是万历中后期比较宽松自由的思想环境在小说创作中的反映。另外,征播之役与当时杨家将小说的集中刊刻之间有何关系,也值得探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成书方式论文参考文献
[1].吴平.经部要籍编辑思想研究之叁:经书成书方式溯源[J].出版参考.2019
[2].廖可斌.《征播奏捷传》的成书方式和思想倾向[J].文学遗产.2015
[3].李任.浅谈《诗经》的成书方式及尹吉甫在其中所起的作用[J].华中人文论丛.2014
[4].黄宇新.明清家将小说商业化成书方式及其弊端[J].学术交流.2014
[5].周钧韬.重论《金瓶梅》成书方式“过渡说”[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
[6].杨合林.从书写方式推测《史记·乐书》的来源——兼说《乐记》成书的时代[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7].陈成吒.再论《老子》基本问题[D].广西师范大学.2011
[8].李亦辉.论《武王伐纣平话》成书的方式、时间及地域[J].学术交流.2011
[9].黄大宏.唐人小说对“叁言二拍”素材与成书方式的影响[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10].邵炌.从《金瓶梅》“借用”中的新发现论其作者及成书方式[J].明清小说研究.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