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二板市场企业风险

我国二板市场企业风险

一、我国二板市场的企业风险(论文文献综述)

吴玮[1](2019)在《创业板上市公司资本结构、高管持股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资本市场的一颗耀眼之星,创业板为暂时无法在主板市的企业提供了更多地融资选择,众多企业在加入创业业板后经营效益显着提升,但近年来部分企业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绩效下滑现象。而企业绩效的高低又关乎着该企业的市场份额,甚至是生命周期,也影响着整个创业板市场的健康发展。所以,在我国市场环境日益复杂,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并进入新常态阶段的大形势下,创业板上市公司亟需在复杂名变的竞争环境中有效利用创业板市场的制度优势.及时调整定位.制定恰当、合理的资本结构与高竹持股比例,以促进企业绩效水平的提高。本文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资本结构,高管持股与企业绩效的相关理论,并对创业板板上市公司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题阐述,引出进行资本结、高管持股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的必要性。结合创业板市场的特点,构建模型,运用多元回归的实证研究方法,以2013-2017年符合条件的343家创业板上市公司为样本,得出创业板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为倒U型、高管持股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同样为倒U型、且高管持股会加剧资一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倒U型关系,呈现谰节作用的结论。最后提出四点建议以达到提高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企业绩效的目的。

徐琪琦[2](2019)在《交易制度改革对新三板市场流动性的影响研究 ——基于协议转让向做市商和集合竞价交易制度转变的角度》文中认为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市场)作为我国多层次资本主义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场外交易市场的主要构成部分,一直致力于为非上市中小企业场外融资提供服务。新三板成立以来,吸引了数以万计的新型中小微企业争相挂牌进行股权融资,与挂牌企业数量井喷式增长相反,市场交易活跃度一直处于低迷不振状态,市场流动性不足问题逐渐凸显。截止2013年底,新三板市场年化日均换手率仅为0.86%。为解决流动性不足这一难题,新三板交易机制不断革新:做市商交易制度、集合竞价交易制度相继落地。但实施效果却差强人意,这引起了学界和市场对新三板市场流动性改善效果以及新制度存在问题的热烈探究。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法,先介绍了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与不足。然后阐述了新三板交易制度与流动性,具体介绍做市商制度、集合竞价制度的概念、分类,流动性的定义、度量等,重点分析了新三板市场近几年交易制度与流动性的发展状况,探讨了包括做市商数量少、做市商权利义务不匹配、集合竞价撮合次数过少、新三板投资门槛过高、挂牌企业质量差、信息披露水平低等在内的新三板市场存在的问题,搭建了交易制度与流动性的基础理论。实证部分以新三板市场于2014年8月引入做市商制度和在2018年1月实施集合竞价制度为研究背景,首先基于2014年底前挂牌的684家企业2015-2016年的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DID)研究了做市转让相较于协议转让对企业股票流动性的影响;再基于2016年底前挂牌的3795家企业2017-2018年的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FE)研究了集合竞价相较于协议转让对企业股票流动性的影响;最后利用横向对比方法研究了 2018年以来同时期做市转让企业和集合竞价企业股票流动性的差异。研究发现,第一,选择做市交易并未提升公司股票流动性,导致“流动性悖论”。第二,分样本回归中小市值公司因选择做市交易,股票流动性下降。第三,做市商数量与做市交易提升流动性的能力正相关。第四,集合竞价的实施在短期内并未改善流动性,甚至小幅降低了流动性。第五,相对于基础层企业,创新层企业受到的集合竞价制度落地带来的流动性负面影响更小。第六,与集合竞价交易相比,选择做市交易的企业流动性相对较高。目前,做市商交易制度比集合竞价交易制度更能有效改善新三板流动性短缺的问题。基于以上研究结论和发现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应逐步完善做市交易的相关制度,增加做市商数量,扩大券商做市队伍的同时,尽早使公募基金、PE等非券商机构进入新三板市场,多元化做市商体系,提高市场竞争程度。逐步放开做市商融资融券、卖空等权利,采取给予做市商佣金补偿或返还手续费等激励措施,使做市商权利义务相匹配,提高做市商积极性。增加集合竞价撮合次数,集合竞价制度先从创新层企业试点改革,结合试行效果规划下一步的推广计划。同时,降低投资者进入门槛,依据投资者专业背景、投资经验、风险承受能力将自然人投资者分为普通投资者和专业投资者,对应允许不同的投资公司类别和投资限额。并且,提高挂牌企业质量,完善新三板的退市制度,做到优胜劣汰,从企业质量这一根本出发改善市场流动性。完善监管机制,增强信息披露,杜绝做市商操纵市场的机会,强制挂牌企业按时披露公司信息。最后,借鉴国外成熟资本市场交易制度发展历程,逐步引入连续竞价交易制度,建立混合做市商交易制度。从机构、企业、投资者、监管部门四个维度提升新三板流动性。

蔡晓雅[3](2018)在《流动性黑洞在我国创业板市场上的实证检验》文中认为基于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构建的基本要求,创业板市场处在不断发展与完善阶段,对中国创业板市场的风险测度与防范成为新兴的研究领域。2015年,中国的股市在短暂经历“疯牛”后,股价遭受了“瀑布式”下跌。在短时间内,市场经历数次千股跌停、流动性枯竭。这一中国的股市异质波动让人们再一次清晰认识到流动性风险的危害。本文基于流动性风险的极端状态——流动性黑洞,对中国创业板市场流动性风险防范做出新的思考。本文选取中国创业板市场为研究样本,从创业板风险研究现状出发,结合流动性黑洞的相关内涵,提出了中国创业板市场流动性黑洞测度与分析的必要性。在实证部分,本文使用了国泰安CSMAR数据库、Wind金融终端数据库获取数据,利用Stata和Eviews等数学计量软件构建模型,对中国创业板市场流动性黑洞进行测度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之后,从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角度出发,对创业板流动性黑洞的传染效应及途径进行探究。由此,对创业板的流动性黑洞问题进行全面研究,并提出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第一,通过文献研究法,对流动性黑洞的本质内涵、中国创业板市场的风险特征和板块市场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归纳、总结:(1)明确流动性黑洞的本质是由于流动性快速蒸发导致运行机制失灵的市场极端现象;(2)总结中国创业板市场具有相对较高风险的原因:市场高成长性企业定位带来的高波动性、个人投资者主导市场带来的市场价值泡沫、行业分布和投资者分布单一化带来的市场同质性;(3)提出创业板市场起到了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作用,但在危机时,存在传染效应。第二,从流动性内涵出发,结合市场崩溃的二元crash测度模型,选用流动性黑洞的二元度量模型。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创业板市场存在明显的流动性黑洞风险。并且,结合流动性黑洞发生时的流动性骤减特征、价格波动剧烈且具有非对称性特征和市场波动加大且具有集聚效应特征,证实了二元度量模型的科学性。第三,对比主板市场,结合创业板市场特性,选定投资者结构、投资者情绪、企业信息披露质量作为影响因素,对创业板流动性黑洞的成因进行分析。得出结论:(1)股权集中度是导致创业板流动性黑洞发生的重要原因,个人股权集中度的影响程度比机构股权集中度大;(2)市场投资者情绪乐观会给创业板带来.一定流动性,而个股投资者情绪高涨会加大流动性黑洞发生概率;(3)不良的企业信息披露质量会加大流动性黑洞的发生概率。第四,在危机时期,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之间存在传染效应。主板市场与中小板市场存在反馈传染效应,创业板市场存在对主板市场单向传染效应。本文在一定意义上,完善了中国证券市场的流动性风险防范研究,弥补了创业板市场的流动性黑洞研究的空白。

姜永玲[4](2016)在《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既有发展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一方面结构性问题突出,另一方面增速不断下降。在这种背景下,发展以重大技术突破和供给侧产品服务升级为核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中国未来产业结构转型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纵观世界经济强国的发展历程,资本市场的发展水平对于新兴产业崛起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那么,如何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资金优化配置功能,加快资本和技术创新的相互融合,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便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立足于资本市场的多层次性,具体阐述了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并探讨不同类型的资本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用效果的异同。首先,本文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资本市场对于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本文对代表性企业的生产和融资决策进行建模,从理论上证明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直接决定产业产出规模。然后进一步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特征和融资需求,论述了不同类型资本市场作用机理的异同。具体而言,股票市场能够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提高企业声誉;银行信贷产品能够最为及时地满足战略性新兴企业融资要求;而债券市场可以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同时监督战略性新兴企业创新;风险投资则可以强化战略性新兴企业专业化管理和发展方向把控。然后在理论分析和模型推导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构建了结构式回归方程,利用我国A股上市公司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股的企业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测度了多层次资本市场对产出增长和技术进步两方面的支撑作用,揭示了资本市场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之间的数量关系,得到以下结果:第一,股票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但股票市场不同板块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存在差别。相对于债务类资本市场,股票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强;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各有所长,主板更倾向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出增长,而中小板和创业板则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进步作用更显着,新三板市场对于初创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发挥着积极作用。第二,债务类资本市场能够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同期限债务发挥的作用存在明显差异。从产业规模的角度来看,短期债务融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出增长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但是长期债务只对传统产业有利,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出规模没有明显作用。从技术进步的角度来看,短期债务融资的作用效果强于长期债务融资,且债务融资整体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作用大于非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三,风险投资市场不仅为战新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直接融资服务,同时在其他资本市场上产生了融资溢出作用。一方面,由于风险投资的介入改变了战略性新兴企业的管理和经营方式,短期内对战略性新兴企业造成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正向促进技术创新,反向抑制产出过快增长。另一方面,风险投资产生了资本溢出效应,风投介入通过多种方式帮助企业获取更多的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最后,基于实证分析的结果,结合国外成功经验,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本文认为,应当从四个方面来加强资本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一是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体系建设,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高效融资服务平台;二是加强金融创新,完善融资服务体系;三是加强企业自身管理水平,提高投资者信心;四是明确政府职能,改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外部融资环境。总体来说,不同类型的资本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均产生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我国应当积极建设和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加大资本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从而为经济长期持续增长创造有利条件。

张洪满[5](2005)在《二板市场运作机理研究》文中指出二板市场是一个国家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在于专门为具有成长性的新兴中小企业开辟融资渠道和为风险投资提供退出机制。在世界经济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过程中,海外二板市场都在为完善本国或地区的资本市场结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我国,二板市场还是一个新生事物,能否建立和如何建立仍是国内专家、学者争论的焦点,因此,分析海外二板市场的成功经验及失败教训,对我国设立二板市场将起到很大的借鉴作用。 本文以二板市场运作机理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海外二板市场成功和失败的典型案例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考察,在结合国内主板市场运行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设立二板市场所具有的基本条件和环境,认为我国有必要设立二板市场,并对我国将要设立的二板市场提出了可操作的政策性建议。 本文在结构上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二板市场的基础理论,着重分析了海外二板市场成败的原因,并提出对我国设立二板市场的启示;第二部分是本文的核心,主要是在前面海外二板市场成败原因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系统论述了影响二板市场运作的若干因素,并提出二板市场成功的标准和条件,从而形成二板市场成功运作的机理;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我国二板市场运作的理论,详细分析了二板市场的国内价值和国内运作环境,并对我国设立二板市场的风险和成功度进行了模糊综合评判,进而提出了我国设立二板市场的建议。

杨树旺[6](2003)在《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风险投资支撑体系研究》文中指出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在加入世贸的同时,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着严峻挑战。近几年来,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仅要与大企业分割市场,同时还要应对来自外企的压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缺乏,使得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举步维艰。中小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实现的过程中,融资是首当其冲的大难题,因此积极引入风险投资是不可或缺的。本文综合运用投资经济学、企业管理学、金融学、制度经济学等学科的知识,利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规范与实证相结合、比较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对中小企业发展的风险投资支撑体系进行研究。 论文围绕中小企业风险投资支撑体系,共分十章进行论述。十章的内容大致分为五个部分,即导言(第一章)、理论研究(第二章至第三章)、现状分析(第四章)、支撑体系研究(第五章至第九章)和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第十章)。 在导言部分,论文介绍了论文研究意义和方法,在回顾风险投资领域国内外研究动态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创新点。 在理论研究部分,论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小企业和风险投资的相关理论问题进行研究:一是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诠释了中小企业的内涵,通过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优势的分析,提出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定位。论文认为,中小企业的创新优势是大企业所不可比拟的,我国中小企业应该在促进社会技术创新、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二是对中小企业风险投资支撑的必要性进行研究,对我国中小企业现有融资渠道进行了比较分析。论文提出,传统的融资渠道难以在融资阶段上与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相衔接,只有风险偏好型的风险资本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要。三是明确了涉及风险投资运行流程的若干概念。论文认为,涉及风险投资行为的风险投资者、风险投资公司、风险企业构成了三位一体的运作流程。资金首先从投资者流向风险投资公司,经过风险投资公司的筛选决策,流向风险企业,通过风险企业的运作资本得到增值,再回流到风险投资公司,风险投资公司再将收益分配给投资者。四是研究了风险投资的组织结构和治理机制。论文提出,风险投资组织形式主要有有限合伙制、公司制、信托基金,但随着风险投资事业的发展,由于交易成本过高,公司制逐步淡出,而有限合伙制和信托基金已经成为风险投资的主要组织形式。对于治理机制的研究,论文主要从风险投资基金的约束机制、风险投资商对外部投资人的制约机制、风险投资商对创业公司的制约机制三方面进行论述。 在现状分析部分,论文从如下两方面对我国风险投资现状进行分析:一是对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二是对我国风险投资存在的问题进行评述,总结摘要出我国风险投资问题主要集中在风险资本供应、风险企业孵化、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处理和风险资本退出四个方面,从而为后面四大风险投资支撑体系建立做铺垫。 在支撑体系研究部分,论文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是对风险投资的含义、特征以及风险投资的运行机制进行阐述,对中小企业风险投资支撑体系的内涵以及建立体系的基础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中小企业发展的的风险投资支撑体系的具体构架。二是阐述如何构建多元化的风险资本供应体系。论文通过企业资本结构理论的分析总结出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在我国的实践。提出通过拓展风险资本供应渠道和逐步减少对风险资本来源的限制来构建风险资本供应体系。同时在风险资本组织制度的创新中提出鼓励引入有限合伙制和信托基金制两种组织形式。三是论述园区支撑子体系的构建,论文在对科技园区的起源、内涵以及功能定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要将科技园区的创新与中小企业的孵化相结合,完善园区建设外部运作环境,还通过硅谷发展的经验借鉴提出了对我国园区发展的几点思考。四是论述政策支撑子体系的建立,论文提出三大政策支撑即环境支撑、法律支撑、监控支撑,从这三方面详细阐述了财政政策、开发研究政策、法律制度的建立、有效监控机制的构建。五是论述了市场支撑子体系,论文分析了资本市场对风险投资的支撑功能定位,比较了风险资本几种不同退出方式,提出要在我国建立二板市场和场外市场,实现资本与企业的双赢。 在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部分,论文对主要内容及创新之处进行了系统总结,对中小企业发展的风险投资支撑体系的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提出了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

刘劲松[7](2003)在《关于建立我国二板市场的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世界,创新与科技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核心和第一支柱,风险投资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孵化器”和知识经济的“发动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具有必不可少的支撑作用。风险投资作为一种权益性投资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在取得成功后尽快通过退出渠道撤出投资以实现资本回报,因而,风险投资的退出渠道是整个风险投资运作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定位于为具有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和高科技企业融资服务的二板市场被称为“新兴产业的摇篮”,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为高科技企业筹资和为风险资本提供出口两个方面,它的建立不仅有利于创新科技与风险资本的互利合作,也有利于风险投资机制本身的完善。世界各国(地区)政府相继成立了多个服务于高科技中小企业的二板市场,如美国的NASDAQ市场、欧盟的EASDAQ市场、欧洲新市场(EuroNM)、英国的另类投资市场(AIM)、加拿大温哥华风险市场(VSE)、日本的二板市场(JASDAQ)、新加坡的自动报价市场(SESDAQ)、台湾地区的柜头市场(OTC)、香港地区的创业板市场(HKGEM)等。这些二板市场的建立成为发展各国(地区)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它们不但为高科技企业的成长提供雄厚的资金支持,而且为风险投资机构提供变现获利的出口,从而推动着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虽然风险投资业在我国经历十几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并且愈来愈受各界关注,但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目前的风险投资仍是处于起步的状态,风险投资业要想在中国真正发挥其巨大作用还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资本退出渠道不畅便是其中一个主要制约因素。资本退出渠道是风险投资体系中的关键组成部分,资本退出渠道是否通畅是风险资本是否会进入风险投资领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从国际经验来看,二板市场是风险投资的一个极佳的退出方式。因而,为了给风险投资提供通畅的退出渠道,进一步加快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从而促进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建立我国的二板市场势在必行。全文共分三章,通过对二板市场的理论阐述和对美国NASDAQ市场的实证分析,在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和风险投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我国二板市场的设想,并从多个角度讨论了建立我国二板市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一章首先从理论方面阐述了二板市场的概况。通过对风险投资的特征和风险投资与二板市场关系的分析得出二板市场作为风险投资的最佳退出渠道,在风险投资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定义为证券主板市场(Main Board)之外的证券交易市场的二板市场,无论在市场特征还是在市场功能和作用上,与主板市场相比都具有很大的差异,其自身的特点造就了二板市场的特殊地位。因而,明确定位于为具有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和高科技企业融资服务的二板市场通常被称为“新兴产业的摇篮”。<WP=3>第二章主要实证分析了美国的NASDAQ市场。创立于1971年美国NASDAQ市场是世界上第一个电子股票市场,它实现了风险投资、创新科技、NASDAQ三要素所形成的完美组合,构成了推动美国高科技产业良性发展进而带动国家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美国NASDAQ市场是世界公认的高科技企业成长的摇篮,是各国二板市场群起学习仿效的对象。美国NASDAQ市场所营造的宽松的上市环境、先进且成功的交易机制和严格的市场监管造就了今天NASDAQ市场的成功与辉煌,因而通过对美国NASDAQ市场的发行制度、交易制度和组织管理制度的具体分析和总结,其成功经验对我国二板市场的建立具有良好的借鉴作用。第三章重点对建立我国二板市场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设想和分析。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风险投资业发展的现状来看,建立我国的二板市场不但必要而且可行。我国二板市场的建立首先必须有明确的市场定位,它应该以高增长潜力的高科技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同时还要处理好二板市场与主板市场之间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的关系。其次,我国二板市场的发行制度和交易制度的制定应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充分结合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状况和主板市场运行经验。最后,在二板市场的监管方面,考虑到二板市场的自身特点和我国的实际国情,我国应制定更加严格、完整的监管制度。除了实行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和保荐人制度,建立合理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外,还应对股票发行价格、发行采用标准、股东最低持股量以及股东出售股份限制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来降低二板市场的风险。综上所述,中国二板市场的建立可以实现科技与资本的最佳结合,在推动高科技中小企业发展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创业板市场将以低于主板市场的上市标准,吸纳成长型的高科技中小企业,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促进企业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加速企业的发展,培育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二板市场又可以为风险资本提供退出渠道,加快我国孵化器的建设进程,推动科技与资本的结合,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落实党和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孔淑红老师给予了悉心的指导,对本文的理论深度的提高、组织结构的架构和逻辑的安排都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在此向孔老师表示最真诚的谢意。由于本人学识有限,写作时间短暂,论文中难免有错误和不足之处,敬请各位

刘丹[8](2003)在《我国二板市场的运作模式及风险防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国际市场的一大亮点是众多资本市场都设立了针对中小创新公司的股票市场——二板市场。二板市场的出现不是偶然和孤立的现象,它实质上是知识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必然。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时间较短,建设的重点主要放在深沪两市场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现有的较为单一的市场体系越来越显出局限性,建设包括二板市场在内的各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已势在必行。因此分析和研究我国二板市场的运作模式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二板市场产生的原因、背景及国外主要二板市场运作模式的对比研究,阐明我国开设二板市场的客观必然性和可能性。并系统地对我国二板市场的设立模式及市场规则进行了总体设计研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1.系统地阐述了二板市场的概念、特征及国外主要二板市场的发展状况,提出了我国二板市场设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通过对国外二板市场运作模式的比较分析,阐明了我国二板市场创建的模式构想。 3.从我国国情出发,对我国二板市场运作规则进行了总体构想,并对我国二板市场的运作规则提出了几点建议。 4.借鉴国外成熟二板市场风险管理的经验教训,对我国二板市场可能出现的风险提出了相应对策。 本文表明,二板市场是独立于主板市场之外的全新独立型市场,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李庆[9](2002)在《关于创立我国二板市场制度设计的经济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认为在当今世界二板市场整体遭遇低潮的背景下,我国仍有开设二板市场的必要。考虑到主板市场在我国证券市场中的中心地位已经确立,任何关于我国二板市场的制度设计都必须考虑防止冲击主板市场。本文通过借用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以实证方式探讨强制性制度变迁下我国二板市场的制度建设问题 目前关于我国二板市场建立的模式的研究中,主流观点是将新设立的二板市场设在深圳,上海则从一开始就不设二板市场,深圳则停止在主板市场上上新股。但暂时不将深圳的主板市场合并到上海,在各方面条件具备和比较成熟的情况下,再将深圳的主板市场转到上海,以实现平稳的过渡。上海主板市场、深圳二板市场相互独立,高度平等。 本文认为这一思路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利益驱动上,都会要求二板市场快速扩容,以尽快达到一个独立市场的规模。这一方面将会冲击主板市场,造成主板市场资金的分流,影响主板市场国企改制和国有股减持的功能。另一方面由于我国风险投资发展时间仅2—3年。其投资的高科技公司难免业绩参差不齐,甚至不排除其中一些是冲着二板市场套现而匆匆组建的空壳公司。二板上市公司整体素质不高将影响二板市场的稳定,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当前我国建立独立性二板市场并不合适的情况下,可以试图在目前沪深主板市场下建立附属性二板市场,附属性二板市场采用与目前沪深市场相同的交易系统,采用相同的交易规则,也实行涨跌停板制度,二板市场也由中国证监会监管并接受两家交易所的一线监管。二板市场实行较严格信息披露制度,信息披露可参照ST公司,如公布季报等。二板市场采取与主板不同的上市标准和退市标准,允许二板市场中符合主板上市条件的公司申请主板上市,也允许主板上市公司分拆部分资产到二板市场上市,二板市场上市公司实行股本全流通,恢复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股票上市。为平衡地方利益,可以沪深两市各自设立二板市场,为保证二板市场有一定的流通性除批准部分符合条件的公司上二板外,从主板市场中选择部分上市公司允许其分拆部分资产到二板上市。 建立附属型二板市场不需要建立新的交易系统,采用与主板相同的交易规则和监管标准,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附属型二板市场定位也特色鲜明一一典型的次级市场。二板市场提供主板市场上市公司分拆高科技分公司的出口,鼓励主板市场上市公司对高科技创业公司的兼并收购活动。允许分拆,一方面将提高主板市场上市公司的含金量。另一方面也为二板市场提供足够的上市资源,主板市场上市公司分拆子公司到二板市场上市后,还可以用套现所得回购国有股,达到国有股减持的目的。 从我国主板市场换手率情况更接近NAsDAQ市场而非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事实显示我国投资者对二板市场具有较强的偏好。因此,建立我国二板市场过程中优先要解决的是市场的风险控制问题,而不是市场的流动性问题。尤其要防止二板市场对主板市场的冲击。附属型二板市场的设计使二板市场和主板市场被纳入同一监管体系,可以防止监管经验不足的问题。由于附属型二板市场是主板市场的次级市场,扩容速度可以放慢,既可以避免冲击主板市场,又可以提高二板上市公司的质量。允许二板市场中符合主板上市条件的公司转到主板上市和允许主板上市公司分拆子公司到二板上市将加强主板和二板的相关性,确保主板和二板的同向波动,以防止二板波动过大。 当前,主板市场已形成上千家上市公司的规模,市值己超越香港,跃居亚洲第二。主板市场同时又承担着国企改制和国有股减持的重任。主板市场在证券市场中的中心地位已经确立。二板市场采取附属型模式是比较现实的考虑

吴岚[10](2002)在《建立中国二板市场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首先阐明了二板市场的含义及其特征 ,然后论述了建立二板市场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并指出在建立二板市场可行性的基础上 ,着重对二板市场的市场定位、内部结构、交易机制及监管体系的构建进行了阐述

二、我国二板市场的企业风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二板市场的企业风险(论文提纲范文)

(1)创业板上市公司资本结构、高管持股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路径
2 资本结构、高管持股与企业绩效理论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资本结构
        2.1.2 高管持股
        2.1.3 企业绩效
        2.1.4 创业板
    2.2 相关理论
        2.2.1 资本结构理论
        2.2.2 高管持股理论
3 创业板上市公司资本结构、高管持股与企业绩效现状分析
    3.1 创业板上市公司概况
    3.2 创业板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现状
        3.2.1 创业板上市公司债务结构现状分析
        3.2.2 创业板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现状分析
    3.3 创业板上市公司高管持股现状
    3.4 创业板上市公司企业绩效现状
4 实证分析
    4.1 研究假设
    4.2 研究设计
        4.2.1 样本选择
        4.2.2 变量的选取
        4.2.3 模型的构建
    4.3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4.3.1 描述性统计
        4.3.2 相关性分析及共线性检验
        4.3.3 平稳性检验
        4.3.4 回归分析
    4.4 稳健性检验
5 提高创业板上市公司企业绩效的建议
    5.1 健全债券融资方式,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5.2 控制短期负债比例,加强间接融资约束
    5.3 合理规划股权激励制度,健全长短期薪资报酬体系
    5.4 完善经理人市场,加强高管监管机制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2)交易制度改革对新三板市场流动性的影响研究 ——基于协议转让向做市商和集合竞价交易制度转变的角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和意义
    1.3 研究方法和结构
    1.4 创新与不足
2 文献综述
    2.1 做市商制度对流动性影响的研究综述
        2.1.1 国外研究
        2.1.2 国内研究
    2.2 集合竞价制度对流动性影响的研究综述
        2.2.1 国外研究
        2.2.2 国内研究
3 新三板交易制度与流动性分析
    3.1 做市商制度
        3.1.1 做市商制度概述
        3.1.2 新三板做市商制度
    3.2 集合竞价制度
        3.2.1 集合竞价制度概述
        3.2.2 新三板集合竞价制度
    3.3 流动性
        3.3.1 流动性概念
        3.3.2 流动性度量
        3.3.3 新三板流动性现状
        3.3.4 新三板存在的问题
4 研究假设
5 做市商制度对新三板流动性的影响
    5.1 研究方法、实证模型与变量定义
        5.1.1 研究方法
        5.1.2 实证模型与变量释义
    5.2 数据来源、样本处理与描述性统计
    5.3 回归结果与解释
        5.3.1 做市转让相较于协议转让对流动性的影响
        5.3.2 基于企业市值差异,进一步研究做市转让对流动性的影响
        5.3.3 进一步分析做市商数量对企业股票流动性的影响
    5.4 稳健性检验
6 集合竞价制度对新三板流动性的影响
    6.1 研究方法、实证模型与变量定义
        6.1.1 研究方法
        6.1.2 实证模型与变量释义
    6.2 数据来源、样本处理与描述性统计
    6.3 回归结果与解释
        6.3.1 集合竞价相较于协议转让对流动性的影响
        6.3.2 基于分层制度,进一步研究集合竞价对流动性的影响
    6.4 稳健性检验
7 做市商制度和集合竞价制度的对比分析
    7.1 制度理论对比分析
    7.2 市场表现对比分析
        7.2.1 市场规模动态比较
        7.2.2 流动性差异动态分析
8 研究结论及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增加做市商数量,多元化做市商体系
        8.2.2 完善做市商权利义务体系,提高做市积极性
        8.2.3 增加集合竞价撮合次数,先从创新层进行分层试点改革
        8.2.4 适度降低新三板投资者门槛,建立多层次投资者结构
        8.2.5 提高挂牌企业质量,确立优胜劣汰机制
        8.2.6 完善监管机制,加强信息披露
        8.2.7 逐步引入连续竞价交易制度,建立混合做市商交易制度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3)流动性黑洞在我国创业板市场上的实证检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创业板风险的相关研究
        1.2.2 创业板流动性风险成因的相关研究
        1.2.3 流动性黑洞的相关研究
        1.2.4 流动性风险传染效应的相关研究
        1.2.5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4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流动性黑洞的理论研究
    2.1 流动性
        2.1.1 流动性的含义
        2.1.2 流动性的度量
    2.2 流动性黑洞
        2.2.1 流动性黑洞的内涵
        2.2.2 流动性黑洞的表现特征
第三章 我国创业板流动性黑洞的测度
    3.1 我国创业板流动性黑洞研究的必要性
        3.1.1 我国创业板市场的高风险特性
        3.1.2 我国创业板市场与其他市场存在相关性
    3.2 流动性黑洞的测度模型
        3.2.1 二元crash模型
        3.2.2 流动性黑洞二元度量模型
    3.3 我国创业板流动性黑洞的实证测度分析
        3.3.1 流动性黑洞发生的次数
        3.3.2 流动性黑洞发生时的流动性水平
        3.3.3 流动性黑洞发生时的价格表现
        3.3.4 流动性黑洞发生时的波动性表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创业板流动性黑洞影响因素分析
    4.1 创业板流动性黑洞的诱因
        4.1.1 投资者角度
        4.1.2 市场预期角度
    4.2 研究方法的介绍与设计
        4.2.1 模型的选定
        4.2.2 数据描述
    4.3 实证检验
        4.3.1 投资者角度的实证分析
        4.3.2 市场预期角度的实证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流动性黑洞危机的板块传染性
    5.1 板块危机传染效应的存在性判断标准
    5.2 样本的选择及时期的划分
        5.2.1 样本的选择
        5.2.2 检验时期的选择及划分
    5.3 实证模型及检验方法
        5.3.1 实证模型的介绍
        5.3.2 实证检验步骤的设计
    5.4 实证研究
        5.4.1 统计性描述
        5.4.2 单位根检验
        5.4.3 Granger因果检验
        5.4.4 基于VAR模型的传染效应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本文的不足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个人简历

(4)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2.1.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特征
        2.1.2 新兴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2.1.3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关研究概述
    2.2 资本市场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
        2.2.1 资本市场的界定与基础理论概述
        2.2.2 不同类型资本市场对产业发展的作用研究
    2.3 多层次资本市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研究
        2.3.1 国外有关资本市场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理论概述
        2.3.2 国内学界有关多层次资本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理论概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资本市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理论分析
    3.1 资本积累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3.2 资本市场促进产业发展的理论分析
        3.2.1 资本市场促进产业发展的理论模型
        3.2.2 资本市场对产出增长的支撑作用
        3.2.3 资本市场对技术进步的支撑作用
    3.3 多层次资本市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3.3.1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模式及其特征
        3.3.2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需求分析
        3.3.3 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资本市场发展现状
    4.1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4.1.1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总体态势
        4.1.2 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
        4.1.3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4.2 我国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日趋完善
        4.2.1 银行信贷市场
        4.2.2 多层次股票市场
        4.2.3 债券市场
        4.2.4 风险投资
    4.3 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作用分析
        4.3.1 银行信贷市场
        4.3.2 多层次股票市场
        4.3.3 债券市场
        4.3.4 风险投资
第五章 多层次资本市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出增长的实证研究
    5.1 理论模型分析
    5.2 实证分析
        5.2.1 实证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
        5.2.2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5.3 实证结果分析
        5.3.1 主要回归结果分析
        5.3.2 稳健性检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多层次资本市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进步的实证研究
    6.1 理论模型分析
    6.2 实证分析
        6.2.1 实证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
        6.2.2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6.2.3 主要回归结果分析
    6.3 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渠道的惯性依赖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小板和创业板、新三板以及风险投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证研究
    7.1 中小板、创业板股票市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7.1.1 我国中小板、创业板股票市场基本情况
        7.1.2 实证模型选择、变量描述与数据统计性分析
        7.1.3 中小板和创业板股权融资对产出增长效应的实证分析
        7.1.4 中小板和创业板股权融资对技术进步的实证分析
    7.2 新三板市场发展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作用研究
        7.2.1 新三板市场的整体发展情况
        7.2.2 新三板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分析
        7.2.3 战略性新兴产业转板成功的案例分析
    7.3 风险投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的溢出作用研究
        7.3.1 模型说明与样本统计
        7.3.2 实证结果及分析
        7.3.3 本节结论与政策建议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发达国家资本市场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8.1 发达国家资本市场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经验分析
        8.1.1 直接融资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分析
        8.1.2 间接融资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
    8.2 国际经验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借鉴与启示
    8.3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及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录用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工作与获奖情况

(5)二板市场运作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意义
    1.5 论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二板市场概述
    2.1 二板市场的产生和发展
    2.2 二板市场的特点
    2.3 二板市场的功能
    2.4 二板市场的意义
第三章 二板市场成败原因分析
    3.1 二板市场成功原因分析
    3.2 二板市场失败原因分析
    3.3 对我国设立二板市场的启示
第四章 二板市场运作机理探讨
    4.1 有效市场理论
    4.2 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
    4.3 二板市场相关因素分析
    4.4 二板市场成功的标准和条件
    4.5 设立二板市场的基本条件
第五章 二板市场国内运作环境研究
    5.1 二板市场的国内价值分析
    5.2 二板市场国内发展环境分析
    5.3 中小企业板市场分析
第六章 二板市场成功度评判研究
    6.1 二板市场风险因子分析
    6.2 二板市场风险源识别
    6.3 二板市场风险的综合评判
    6.4 二板市场成功度的模糊综合评判
第七章 我国设立二板市场的原则及建议
    7.1 我国二板市场设立的原则
    7.2 我国设立二板市场的建议
第八章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参与的科研项目
发表论文
致谢

(6)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风险投资支撑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一、 论文的选题背景
    二、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三、 国内外研究动态
    四、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五、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中小企业发展与风险投资
    一、 中小企业的内涵
    二、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优势的分析
    三、 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定位
    四、 中小企业发展需要风险投资支撑的必要性分析
第三章 风险投资相关概念及其理论
    一、 几个相关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二、 风险投资的组织结构
    三、 风险投资的治理机制
第四章 我国风险投资的现状、问题与评价
    一、 我国风险投资的现状
    二、 我国风险投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评价
第五章 中小企业发展的风险投资支撑体系的构建
    一、 中小企业发展的风险投资支撑体系的内涵
    二、 中小企业发展的风险投资支撑体系建立的基础
    三、 中小企业发展的风险投资支撑体系构建应遵循的原则
    四、 中小企业发展的风险投资支撑体系的具体架构
第六章 资金支撑:构建多元化的风险资本供应体系
    一、 企业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
    二、 风险资本供应支撑:拓展风险资本供应渠道
    三、 组织架构支撑:风险资本组织制度创新
    四、 案例分析
第七章 园区支撑:风险投资与中小企业结合的载体
    一、 科技园区的内涵与功能定位
    二、 科技园区创新与中小企业的孵化
    三、 硅谷发展经验的借鉴及相关启示
第八章 政策支撑:交易成本的最小化
    一、 政策支撑体系的论证
    二、 政策环境支撑:风险企业创业政策环境的营造
    三、 法律制度支撑:促进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发展的法律制度建设
    四、 外部监控支撑:强化风险投资的管理和风险监控
第九章 市场支撑:风险资本与企业的双赢
    一、 我国资本市场对风险投资的支撑功能分析
    二、 二板市场支撑:我国二板市场的建立与功能定位
    三、 场外市场支撑:促进风险资本流动性的增强
    四、 风险资本退出方式的比较分析及相关法律的修订
第十章 全文的总结与研究展望
    一、 全文总结
    二、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关于建立我国二板市场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第一章 二板市场概述
    第一节 二板市场与风险投资的关系
    第二节 二板市场的介绍
        一、 二板市场的定义
        二、 二板市场的特征
        三、 二板市场的功能和作用
第二章 美国NASDAQ市场
    第一节 美国NASDAQ市场发展概况
    第二节 NASDAQ市场发行制度
        一、 上市程序
        二、 上市标准
        三、 上市企业管理标准
        四、 上市公司摘牌条件
    第三节 NASOAQ市场交易制度
        一、 NASDAQ市场交易价格指数
        二、 NASDAQ市场电子交易系统
        三、 做市商制度(Market Maker Rule)
    第四节 NASDAQ的组织管理制度
        一、 NASD对NASDAQ的管理
        二、 NASDAQ自身的组织管理
    第五节 NASDAQ的主要经验
第三章 建立中国的二板市场
    第一节 我国的风险投资业发展及现状
    第二节 在中国建立二板市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 建立我国的二板市场的必要性
        二、 建立我国的二板市场的可行性
        三、 我国二板市场的早期尝试
    第三节 我国二板市场的定位
        一、 二板市场的服务对象
        二、 二板市场与主板市场的关系
    第四节 建立我国二板市场的战略模式设想
        一、 区域和模式选择
        二、 发行制度
        三、 交易制度
        四、 二板市场的风险与监管
结论
参考文献

(8)我国二板市场的运作模式及风险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二板市场的基本功能与意义
    1.1 二板市场的内涵与特征
    1.2 二板市场的基本功能
    1.3 我国二板市场创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第二章 国际主要二板市场的比较研究
    2.1 国际主要二板市场发展概况
    2.2 国际主要二板市场的比较分析
    2.3 国际主要二板市场运作的成功经验
第三章 我国二板市场的运作模式构想
    3.1 我国二板市场创建的模式架构
    3.2 我国二板市场运作规则的设想
    3.3 我国二板市场运作应注意的问题
第四章 我国二板市场的风险防范研究
    4.1 我国二板市场的风险分析
    4.2 我国二板市场的风险防范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9)关于创立我国二板市场制度设计的经济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国际上二板市场概述
    1.1 国际上主要二板市场概况
    1.2 当前各国二板市场遇到的问题和各国的对策
2 国际二板市场运作模式分析
    2.1 国际二板市场运作模式分类
    2.2 三种模式的比较
    2.3 各国二板市场的共同特点
3 我国二板市场的路径选择及当前学术界的意见
    3.1 直接建立独立型二板市场
    3.2 建立准独立的二板市场向独立二板市场模式过渡
    3.3 建立附属型二板市场
    3.4 部分专家对建立我国二板市场制度的建议
4 当前我国建立二板市场主流思路的缺陷分析
    4.1 二板市场上市资源不足
    4.2 我国建立独立或准独立型二板市场将冲击主场
    4.3 二板市场的高风险性显示当前我国建立的独立型或准独立型二板市场具有较大的系统风险
    4.4 沪一深二模式本身存在较多的缺陷
    4.5 尽早开设二板市场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利大于弊
5 我国建立附属型二板市场的模式设计
    5.1 我国设立附属型二板市场的思路
    5.2 附属型二板市场的基本结构
    5.3 建立附属型二板市场的成本效益分析
    5.4 建立附属型二板市场的现实性分析
总结
附件一
附件二
已阅的参考文献

(10)建立中国二板市场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二板市场的自身特点
    1.1 二板市场市场定位和上市要求特殊
    1.2 二板市场上市企业整体风险较大
    1.3 二板市场以机构投资者为主
    1.4 二板市场信息披露及监管制度严格
2 建立中国二板市场时不我待
    2.1 二板市场能够解决目前国内中小企业严重缺乏资金的问题
    2.2 二板市场是高科技企业的摇篮
    2.3 二板市场可以进一步完善风险投资机制
    2.4 二板市场有利于完善证券市场体系
3 创建我国二板市场的可行性及建议
    3.1 二板市场的自身定位
        3.1.1 模式定位
        3.1.2.主体定位
        3.1.3区域定位
    3.2 二板市场的内在结构
        3.2.1 市场结构
        3.2.2 组织结构
        3.2.3 保障结构
    3.3 二板市场的交易机制
        3.3.1 发行资格
        3.3.2 做市商制度
        3.3.3 自动转主板机制
    3.4 二板市场的监管体系
        3.4.1 修改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
        3.4.2 建立严格的、强制性的、持续的信息披露制度。
        3.4.3 妥善处理好二板市场建设和发展中的各种关系, 为二板市场的运行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

四、我国二板市场的企业风险(论文参考文献)

  • [1]创业板上市公司资本结构、高管持股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D]. 吴玮.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2]交易制度改革对新三板市场流动性的影响研究 ——基于协议转让向做市商和集合竞价交易制度转变的角度[D]. 徐琪琦.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3)
  • [3]流动性黑洞在我国创业板市场上的实证检验[D]. 蔡晓雅. 福州大学, 2018(03)
  • [4]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研究[D]. 姜永玲.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5]二板市场运作机理研究[D]. 张洪满. 河海大学, 2005(02)
  • [6]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风险投资支撑体系研究[D]. 杨树旺. 华中农业大学, 2003(04)
  • [7]关于建立我国二板市场的问题研究[D]. 刘劲松.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3(01)
  • [8]我国二板市场的运作模式及风险防范研究[D]. 刘丹. 武汉理工大学, 2003(02)
  • [9]关于创立我国二板市场制度设计的经济学分析[D]. 李庆. 浙江大学, 2002(01)
  • [10]建立中国二板市场问题研究[J]. 吴岚. 科技与经济, 2002(02)

标签:;  ;  ;  ;  ;  

我国二板市场企业风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