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建筑论文-董新林,曹建恩,汪盈,艾婉乔,卢亚辉

祭祀建筑论文-董新林,曹建恩,汪盈,艾婉乔,卢亚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祭祀建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宫城,考古工作,大型建筑,内蒙古文物,遗址公园,磉墩,皇城,出土遗物,面阔,遗址考古

祭祀建筑论文文献综述

董新林,曹建恩,汪盈,艾婉乔,卢亚辉[1](2019)在《辽上京宫城考古:发现大型建筑基址和祭祀坑》一文中研究指出辽上京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林东镇东南。城址由北部的皇城和南部的汉城两部分组成,平面略呈“日”字形。不规则方形皇城的城墙保存较好,近方形的宫城于皇城中部偏东。为了进一步认识辽上京遗址的布局和沿革,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二工作队和内蒙古文物(本文来源于《中国文物报》期刊2019-04-19)

吴国荣,陈惠[2](2019)在《山西晋祠建筑形制及其祭祀文化考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山西晋祠是为奉祀晋侯唐叔虞而修建,不同于一般庙宇,晋祠有明确的纪念意义、浓厚的审美价值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即便是一个单体建筑,也有着自己的序列,在中轴线上布置有戏台、献殿、鱼沼、圣母殿、水母楼等。通过对晋祠的实地考察,以"水母楼"为例,从建筑形制中的祭祀功能角度分析晋祠建筑的布局、形态、装饰,探寻祭祀活动对古代建筑设计的影响,及当时祭祀特色如何与建筑,从而融合为现代社会服务提供参考范例。(本文来源于《艺术百家》期刊2019年01期)

崔陇鹏[3](2018)在《中日古代祭祀性观演建筑的文化同源性现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日传统舞台建筑在历史上有很深的渊源,日本不仅在祭祀性演艺文化方面深受中国的影响,其舞台建筑也深受中国的影响。本文就从中日祭祀性演出及其观演空间的同源性,祭祀性观演建筑形态的相似性,建筑名称及用法的相似性说明中日古代祭祀性观演场所的文化的同源性,以该研究为基础不仅可以探讨中日舞台发展演化的相似性与差异性问题,更能深入的探讨中日两国在历史上遗失的舞台原型,推进中日古代戏场建筑的起源、发展与当代传承研究。(本文来源于《文物建筑》期刊2018年00期)

于为[4](2018)在《《诗经》祭祀建筑词汇考释》一文中研究指出《诗经》中祭祀建筑词汇的运用共有十四例,关涉祭祀建筑词汇九个。其中除"宗"(既燕于宗)和"冢土"两个祭社建筑词汇外,其他各词皆为宗庙建筑词汇。在尽可能多地查阅《诗经》相关传注资料的基础上,考释《诗经》祭祀建筑词汇的全部词例,并重点分析存有异说的几例。借此探究先秦汉语祭祀建筑词汇概貌,以及周代社会的礼治特征。(本文来源于《古籍整理研究学刊》期刊2018年03期)

陈琳[5](2017)在《明清琼雷地区祭祀建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雷州半岛与海南岛地区历史上大部分时间曾同属一个行政区划,地缘、史缘、族缘关系发展密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多元自由的岛屿信仰文化现象,每种信仰都有着与之相应的祭祀建筑空间和崇拜礼仪。作为多元信仰的物质载体,不同的祭祀建筑空间和祭祀仪式,反映出该地区不同文化相互碰撞交融的结果,也是了解和研究琼雷地区传统建筑最直观的对象,而其内涵不仅包括与信仰活动密切关联的建筑形制、空间形态、环境,还包括营造技术和装饰象征表达。论文将祭祀建筑空间系统总结为官式祭祀建筑、基于地缘关系的民间信仰系统、基于血缘关系的祠堂建筑形成的祭祀网络体系结构,通过文献研究法结合田野考察测绘大量传统建筑实例做为基础:第一,探讨了琼雷祭祀建筑不同类型的时间与空间分布规律,并分析了时空分布差异的原因受政治因素、自然环境、经济水平、交通条件、历史文化环境等因素影响。琼雷地区的祭祀建筑的类型与分布同时反映了对大陆文化的自觉认同与向往,并在独特的多元文化与海洋地理的双重影响下,形成个性鲜明的地方特色。第二,探讨了琼雷地区祭祀建筑形制特征。学宫建筑以现存大成门、大成殿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保存完整的文昌学宫来研究学宫的整体布局与建筑形制特点。祠庙部分从头门、中堂、拜亭、后堂为主要构成元素,归纳琼雷祠庙建筑的地域性形制特征。在空间组合研究中以拜亭为分类依据,分为T字型、工字型、口字型平面布局。空间组合分布研究平面布局方式与移民路线、自然灾害、村落分布之间的关系。神庙满足祭拜需求,主要采用“工”字型平面,雷州地区的宗祠以“T”字型平面为主;海南地区宗祠以“口”字型平面为主。第叁,研究建筑营造特征的原型与演变研究。以现存近一百处传统祭祀建筑的实地考察实物为依据,分别从学宫与祠庙的立面及装饰特征、承檩方式、构架特征,对具体的典型构件柱础、柱式、梁式、瓜柱、驼檄等进行了形式特征、时代特征的归纳分析。尝试建立本区域祭祀建筑的营造特征与谱系关系,各时期典型实例中,可以发现其风格发展呈两个极端状态:装饰繁琐或者少装饰的特点。第四,对祭祀建筑的尺度规律进行分析,琼雷两地存在不同的营造尺长,雷州以31.5cm为主,琼州以32cm为主。学宫符合传统建筑设计中整尺、半尺的原则。神庙平面尺度与辖域和等级规模有着密切关联,按建筑规模与等级大小,村落境主、关主庙、郡主庙规模尺度依次增大。尺度设计规律分析,结合典型案例建立空间模型。以心间开间为主要模数,则次间开间、心间进深、檐柱高、脊檩高、大梁底高都有相应的规律可循,依此给出琼雷地区祭祀建筑设计尺度的参照空间模型。第五,从微观的祭祀空间层面提出了祭祀空间的位序观、异同性问题,以官祀与民祭的代表建筑学宫、神庙、宗祠为主体来研究神圣空间的模式,中观从传统聚落祭祀空间分别从血缘宗族的聚落与地缘民间信仰来探讨仪式活动和祭祀空间的关系。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主要论述了选题的背景、意义,研究的区域、对象、时间范畴,以及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第二章基于基于地方志文献的分析上,探讨了琼雷祭祀建筑不同类型的时间与空间分布规律;第叁章研究琼雷地区典型祭祀建筑学宫、建筑的建筑型制研究;第四章探讨祭祀建筑的营造谱系建立,分别从立面及装饰特征、承檩方式、构架特征及构件特征的演变进行断代研究;第五章对比学宫、神庙、宗祠的平面尺度、剖面梁架及尺度规律;第六章从微观的祭祀空间、中观祭祀空间探讨建筑空间和祭祀活动的相互关系。(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7-10-18)

黄玥[6](2017)在《广西祭祀建筑文化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广西祭祀建筑文化历史悠久,这片土地上的先民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开始有了祭祀场所的建筑建造意识。而后历经朝代变迁更替,多民族多信仰发展以及与外来迁徙文化的碰撞交融等复杂历史过程,广西祭祀建筑文化不仅呈现出经了"天祀""地祭"到"人享"的演变过程,更有了多元丰富的呈现。了解祭祀建筑本身文化对了解同时期地区的人民思想文化转变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博览》期刊2017年10期)

王舸[7](2017)在《山西高平炎帝祭祀建筑及其环境特色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建设新型城镇化时代背景下,如何对古建筑及周边环境进行保护规划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古建筑通过与周边环境长期磨合,会形成一套具有地域文化内涵并适合建筑本身发展的空间环境。由于对环境的盲目改造,造成了建筑本身环境与周边环境的破坏,当前国家相关工作更侧重于物质环境方面的内容。本文不仅对古中庙周边环境进行分析评估,而且结合“高平炎帝文化与高平炎帝祭祀庙宇”的关系,阐述了文化环境同样为古建筑周边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山西高平自古就是炎帝文化的中心地区,广泛分布着炎帝的遗迹、遗址和大量民间传说,炎帝崇拜文化盛行,形成了分布集中的炎帝庙宇以供祭祀。随着时代发展,诸多因素导致其本体与环境的破坏。本文以高平地区的炎帝祭祀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的方法深入当地,结合“问卷与访谈”的方式掌握第一手资料,通过现存的实物、遗迹,深入探究本地区炎帝文化。并以其中价值最高、最具代表性的古中庙为例,对其建筑及周边物质环境、文化环境进行分析,在当地现有工作基础上为古中庙环境规划提出可行性建议,为高平炎帝建筑的保护与发展献计献策。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通过对研究范围、研究背景及研究对象的确定,同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历程归纳,最终提出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框架。第二章:介绍高平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与历史人文环境,古代辉煌的高平炎帝文化及特点,以及高平炎帝文化的衰落与现状。第叁章:古中庙价值、空间环境的介绍,结合物质景观环境构成要素,对古中庙周边的环境进行分析评估。第四章:结合保护规划的相关内容,结合中庙村自然农业村落的,对古中庙周边的环境进行整体规划。第五章:阐述文化环境与古建筑周边物质环境的关系,分析高平炎帝祭祀建筑所处文化环境内容和特点,同时对炎帝祭祀的发展进行展望。(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7-06-01)

王舸[8](2017)在《浅析炎帝祭祀文化对高平祭祀建筑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高平炎帝祭祀文化简介、炎帝中庙简介、以及炎帝上、中、下庙空间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叁个方面的内容介绍,说明古中庙在高平炎帝祭祀建筑中重要的历史地位,也引出在古建筑的保护工作中发掘其背后文化的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工业建筑》2017年增刊I》期刊2017-06-01)

缪军,廖云白[9](2016)在《定南客家宗祠建筑及祭祀》一文中研究指出"定南客家宗祠"是赣南地区定南县客家人不可或缺的宗族文化传承载体。该载体提供了强化客家子孙追根溯源、缅怀先祖、激励子孙、勇于开拓的文化形式,是为后人供奉祖先的精神场所。定南客家历史文化与客家宗祠文化渊源定南县是江西省最南端的山区县,于明隆庆叁年(1569年)建县,现辖7个乡镇,人口21万,99%为客家人。(本文来源于《寻根》期刊2016年06期)

李晓燕[10](2016)在《从墓上建筑和墓地祭祀谈陵寝制度的渊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考古发现的商代高等级墓葬的墓上建筑遗存,文章认为这些墓上建筑就是陵寝制度中"寝"的起源,同时也可能兼备"堂"的功能,从而确认陵寝制度的渊源可上溯至商文化时期。另外,文章认为,殷墟西北岗发现的大批祭祀坑,虽然是商王室的公共祭祀场所,但也应该是针对墓主的,因此可以确认商代时期应该已经存在墓祭。(本文来源于《文物春秋》期刊2016年04期)

祭祀建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山西晋祠是为奉祀晋侯唐叔虞而修建,不同于一般庙宇,晋祠有明确的纪念意义、浓厚的审美价值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即便是一个单体建筑,也有着自己的序列,在中轴线上布置有戏台、献殿、鱼沼、圣母殿、水母楼等。通过对晋祠的实地考察,以"水母楼"为例,从建筑形制中的祭祀功能角度分析晋祠建筑的布局、形态、装饰,探寻祭祀活动对古代建筑设计的影响,及当时祭祀特色如何与建筑,从而融合为现代社会服务提供参考范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祭祀建筑论文参考文献

[1].董新林,曹建恩,汪盈,艾婉乔,卢亚辉.辽上京宫城考古:发现大型建筑基址和祭祀坑[N].中国文物报.2019

[2].吴国荣,陈惠.山西晋祠建筑形制及其祭祀文化考论[J].艺术百家.2019

[3].崔陇鹏.中日古代祭祀性观演建筑的文化同源性现象研究[J].文物建筑.2018

[4].于为.《诗经》祭祀建筑词汇考释[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8

[5].陈琳.明清琼雷地区祭祀建筑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7

[6].黄玥.广西祭祀建筑文化初探[J].中国民族博览.2017

[7].王舸.山西高平炎帝祭祀建筑及其环境特色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7

[8].王舸.浅析炎帝祭祀文化对高平祭祀建筑的影响[C].《工业建筑》2017年增刊I.2017

[9].缪军,廖云白.定南客家宗祠建筑及祭祀[J].寻根.2016

[10].李晓燕.从墓上建筑和墓地祭祀谈陵寝制度的渊源[J].文物春秋.2016

标签:;  ;  ;  ;  ;  ;  ;  ;  ;  ;  

祭祀建筑论文-董新林,曹建恩,汪盈,艾婉乔,卢亚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