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变量系统建模论文-周高强,路潇瀚,任国军

多变量系统建模论文-周高强,路潇瀚,任国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多变量系统建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多变量,模糊系统建模,控制理论,分析

多变量系统建模论文文献综述

周高强,路潇瀚,任国军[1](2016)在《多变量模糊系统建模及控制理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多变量模糊系统建模及控制理论进行了分析,对其中存在的问题作了探讨和阐述。同时也对其研究的新进展做了简要的介绍,其中包含有目前最新颖的多变量模糊系统的建模和分辨,以及两种多变量模糊系统建模与控制的新型控制器。最后对其发展的前景和趋势作了简要的分析和阐述。(本文来源于《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期刊2016年05期)

王子赟,纪志成[2](2015)在《基于全局最小二乘的维纳误差变量系统建模算法(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讨论了一类非线性维纳误差变量系统的建模问题,该系统的输入和输出端均存在不可测的高斯白噪声。在重构误差变量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类基于全局最小二乘的两阶段辨识方法,引入奇异值分解取得系统的辨识解,并证明了非线性误差变量系统在持续激励情况下,当数据采样次数趋近无穷大时,所提出的全局最小二乘算法的辨识解即为非线性模型参数的极大似然解。仿真结果体现了采用该全局最小二乘两阶段算法解决非线性系统建模问题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系统仿真学报》期刊2015年08期)

李伯群,富剑华,李济翰,张大庆[3](2015)在《活套多变量系统建模与智能解耦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活套系统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成品带钢的宽度、厚度等性能指标。活套系统的控制目标是恒定活套量下保持张力波动尽可能小,即降低活套张力控制和高度控制的相互干扰,使系统更加稳定。控制系统能够根据检测到的活套辊摆角的变化,一方面给出控制率去调整上游机架的轧辊速度以保持套量不变;另一方面在带钢轧制过程中,为了保持恒定带钢张力,活套输出的张力矩就必须随着活套角度的不同而相应地改变。针对活套系统非线性、强耦合、多约束等特点,以鞍钢1700热连轧精轧机组为背景,建立了活套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针对该模型提出了一种新型控制策略--单神经元PID与小脑模型复合控制算法来实现活套系统的多变量解耦控制。仿真结果验证了本算法的有效性,其解耦响应速度和抗干扰能力明显优于传统PID解耦控制效果。(本文来源于《控制工程》期刊2015年01期)

袁世通,韩璞,孙明[4](2014)在《基于大数据的多变量系统建模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大数据的多入多出系统建模方法。该方法将机理建模、实验建模、智能建模等方法有机结合,通过仿真模型的阶跃实验确定了模型结构和各参数初始范围,挖掘现场运行的历史数据,利用智能优化算法对模型进行校正,得到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解决了不允许或者没有条件在生产现场施加大范围频繁的阶跃扰动实验的问题,确定了模型初始结构,克服了多变量智能寻优时初始值范围不确定的困难。这一新辨识思想成功应用于超超临界机组协调控制系统传递函数辨识,该系统以给水量、给煤量和高调门开度为输入,机组功率、主汽压力和中间点温度为输出,辨识得到了满负荷工况附近的传递函数模型,为协调控制器的设计与优化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系统仿真学报》期刊2014年07期)

邱洪洞[5](2011)在《活套多变量系统建模与智能解耦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热连轧精轧机组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恒定活套量和小张力轧制,而轧制过程中总是存在着动态咬钢速降以及各种外部干扰,难以自始至终保持各机架之间秒流量相等,因而需要活套支撑器来检测并吸收因速度偏差变化而形成的活套量保持恒定小张力轧制。本文以鞍钢1700mm热连轧精轧机组为背景,对活套高度和张力多变量系统做了重点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首先,在分析了活套系统非线性、强耦合、多约束等特点的基础上在工作点附近分别建立了活套高度系统和张力系统的工程数学模型,并推导出活套系统的状态空间方程,以此得到活套系统的传递函数,并将其离散化,为后面解耦算法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其次,针对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了常规PID解耦控制的研究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其解耦控制效果较好,但是抗干扰能力较差。因此,提出了CMAC-PID复合解耦控制算法,并将其应用到活套高度和张力多变量系统的解耦控制中。解耦控制结果表明,该复合算法解耦响应速度和抗干扰能力明显优于传统PID解耦控制效果。最后针对CMAC-PID复合解耦控制算法存在的初期超调量大、对初始PID参数有一定的依赖性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加入调整因子的单神经元PID与CMAC复合解耦控制策略,并成功应用到活套高度和张力多变量系统的解耦控制中,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弥补了CMAC-PID的不足之处同时又保留了CMAC-PID算法的快速收敛性和抗干扰能力,解耦控制效果显着。(本文来源于《辽宁科技大学》期刊2011-11-15)

李壮举,王允建,肖磊[6](2011)在《连铸结晶器多变量系统建模及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实现连铸结晶器出口坯壳厚度的控制,对结晶器内部钢水凝固传热过程进行数学模拟,利用有限元计算分析和曲线回归的方法建立其出口坯壳厚度生长模型和出口处铜板温度与坯壳厚度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以拉坯速度和滑动水口开度为输入、以液位高度和出口坯壳厚度为输出的结晶器非线性多变量模型。通过仿真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针对所建非线性模型,设计自抗扰控制器(ADRC)进行解耦控制。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控制器可以达到满意的控制和解耦效果,这说明在所建模型基础上设计出ADRC控制器,实现对出口坯壳厚度的控制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5期)

魏利胜[7](2009)在《多变量网络控制系统建模、控制与调度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以及控制理论的发展,网络控制技术以及在网络平台上构筑而成的网络控制系统已成为自动化领域技术发展的热点。它不仅在实践上为解决远程实时控制中已经遇到或将要遇到的诸多技术难题带来新的解决思路和方法,而且在理论上将促进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等多学科的相互渗透和交叉发展。因此,进行网络控制系统的研究对我国工业、农业、军事与民用网络控制系统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本文主要针对工业过程中日益广泛的多变量网络控制系统所特有的建模和控制难度大、调度复杂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构建出该类网络控制系统连续、离散以及多采样时间模型;并采用时滞系统理论、线性矩阵不等式和自由权矩阵方法,得到系统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条件下保守性低的稳定性和鲁棒性条件,设计出一种新颖的自适应灰色预测动态反馈调度器和多种先进的鲁棒H∞控制器、鲁棒容错控制器以及非线性网络迭代学习跟踪控制器;最后,基于所得到的理论研究结果,以双并联倒立摆控制系统为对象,开发出一套基于局域网的多变量网络控制系统的实验平台。其主要研究成果概括如下:1.建立了多变量网络控制系统的模型:首先对多变量网络控制系统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得出一个具有多时延函数微分方程的连续时间模型;并依据离散系统理论,推导了传感器、控制器为时间驱动,执行器为事件驱动条件下的多变量网络控制系统的离散时间模型;最后,利用提升技术推导出一类多采样周期的多变量网络控制系统增广状态空间模型,为多采样网络控制系统的研究提供了基础。2.研究了多包、单包传输情况下多变量网络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鲁棒性:充分考虑系统各状态之间的相关性以及系统参数的不确定,构造新的增广Lyapunov- Krasovskii函数,并采用线性矩阵不等式和自由权矩阵的方法对多变量网络控制系统的时滞独立和时滞依赖稳定性进行分析,从理论上推导出更加宽松的稳定性和鲁棒性定理。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定理的有效性。3.设计了多变量网络控制系统鲁棒控制器和自适应灰色预测控制器:采用自由权矩阵方法,推导出更为简单、宽松的线性矩阵不等式形式的鲁棒性能指标的充分条件,设计了鲁棒H∞控制器以及执行器失效情况下的鲁棒容错控制器;在此基础上引入预测思想,利用新陈代谢原理建立等维新息GM(1,1)模型,提出了一种自适应灰色预测网络控制策略,以有效减小网络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影响。4.研究了非线性多变量网络控制系统稳定性和迭代学习跟踪控制策略:针对一类通用不确定非线性多变量被控对象,采用时滞理论和线性矩阵不等式方法,推导该类系统网络控制环境下的渐近稳定性条件,并利用迭代学习策略设计出具有全局学习收敛能力和保证所构成系统稳健性的先进学习跟踪控制器。5.提出了一种新型自适应灰色预测动态反馈调度策略:首先对多变量网络控制系统信息调度原理进行了解析描述,推导出保证系统渐近稳定的条件;并基于反馈调度思想研究了一种基于灰色预测网络运行状况的动态调度方法,通过动态调整控制系统各回路采样周期和优先级来合理分配网络资源,给性能较差的回路分配较多的网络资源和较高的优先级,以减小该回路网络诱导时延,从而克服了现有RM等调度方法的不足,有效地处理动态网络环境下的系统控制,为多变量网络控制系统的联合设计提供一种新思路。6.基于局域网构建了一种多变量网络控制实验平台:详细探讨了多变量网络控制系统的软硬件实验设计方案,并采用自适应灰色预测控制和模型预测最优控制两种策略,分别对校园网环境下分布式两单级倒立摆的跟踪控制和双并联耦合倒立摆的稳定控制进行了仿真和实验研究。以上研究,进一步拓宽了网络环境下被控对象的适用范围,为网络控制系统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验基础。(本文来源于《上海大学》期刊2009-01-01)

魏利胜,费敏锐[8](2008)在《多变量网络控制系统建模与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一类多变量网络控制系统的建模和稳定性问题,基于线性时不变对象,推导了该类网络控制系统的时滞连续时间数学模型,并利用李雅普诺夫第二法,分析了系统的渐近稳定性,得到了系统稳定运行的最大允许时延和全时滞稳定的条件。最后,通过实例仿真分析证实了本文所提理论的有效性,以及稳定判据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系统仿真学报》期刊2008年14期)

彭文星,周坚刚[9](2007)在《单变量系统建模与控制器设计的软件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工业过程对象一般可用带时间延迟的低阶单变量系统描述。针对工业控制对象,设计了一个新的软件,该软件从系统辨识得到控制对象模型,根据辨识模型进行PID控制器的设计,可指导手动控制器参数调节。该软件用Matlab实现系统辨识、控制器设计算法和GUI图形界面,可独立于Matlab运行;并在模型阶辨识准则、带时间延迟一阶模型近似、PID控制器设计饱和环节和非线性环节叁个方面提出了新的方法。仿真结果表明,该软件设计的控制器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本文来源于《控制工程》期刊2007年S1期)

张砚春,侯振林,施聚生[10](1999)在《多变量鲁棒预估控制技术RMPCT中的系统建模与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多变量鲁棒预估控制技术RMPCT(Robust Multivariable Predictive controltechnology)中的连续过程模型建立及仿真过程,并对复杂工程设计的建模方法的实际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本文来源于《'99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1999-08-15)

多变量系统建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讨论了一类非线性维纳误差变量系统的建模问题,该系统的输入和输出端均存在不可测的高斯白噪声。在重构误差变量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类基于全局最小二乘的两阶段辨识方法,引入奇异值分解取得系统的辨识解,并证明了非线性误差变量系统在持续激励情况下,当数据采样次数趋近无穷大时,所提出的全局最小二乘算法的辨识解即为非线性模型参数的极大似然解。仿真结果体现了采用该全局最小二乘两阶段算法解决非线性系统建模问题的有效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变量系统建模论文参考文献

[1].周高强,路潇瀚,任国军.多变量模糊系统建模及控制理论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6

[2].王子赟,纪志成.基于全局最小二乘的维纳误差变量系统建模算法(英文)[J].系统仿真学报.2015

[3].李伯群,富剑华,李济翰,张大庆.活套多变量系统建模与智能解耦控制研究[J].控制工程.2015

[4].袁世通,韩璞,孙明.基于大数据的多变量系统建模方法研究[J].系统仿真学报.2014

[5].邱洪洞.活套多变量系统建模与智能解耦控制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2011

[6].李壮举,王允建,肖磊.连铸结晶器多变量系统建模及控制[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7].魏利胜.多变量网络控制系统建模、控制与调度初探[D].上海大学.2009

[8].魏利胜,费敏锐.多变量网络控制系统建模与稳定性分析[J].系统仿真学报.2008

[9].彭文星,周坚刚.单变量系统建模与控制器设计的软件实现[J].控制工程.2007

[10].张砚春,侯振林,施聚生.多变量鲁棒预估控制技术RMPCT中的系统建模与仿真[C].'99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1999

标签:;  ;  ;  ;  

多变量系统建模论文-周高强,路潇瀚,任国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