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复位电路实现快速操作

使用复位电路实现快速操作

一、利用复位电路实现快捷操作(论文文献综述)

耿云鸿[1](2021)在《基于LoRa的水质实时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水是人类生产活动和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但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导致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水质监测已经成为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关键问题。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生态环境的优劣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息息相关,这其中农业生产灌溉用水的安全性更是直接影响农作物品质。我国以全球8%的耕地面积养活全球20%的人口,创造“中国粮奇迹”根本原因之一是我国有40%的耕地类型为灌溉农田和建立在水利灌溉基础上的农作物高产栽培和作物多熟技术。但如果灌溉水质不达标,不仅会使本就易滋生细菌的农业环境更加没有安全保证,也会使得土壤盐碱化、板结等,导致农作物减产。农产品的品质与灌溉水质密切相关,灌溉水质不达标使得产品无法达到绿色农产品生产要求,也给农业生产从事人员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农业灌溉用水水质监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基于以上情况,本文针对远程水质监测系统的关键技术,结合团队“2020年新疆昌吉智慧农业大棚建设”项目中农业灌溉水质远程监测子课题展开相关研究工作。本文所做工作如下:1、分析目前国内外水质监测系统发展现状,研究水质监测物联网感知、传输及处理相关技术,结合实际中对灌溉用水水质监测的实际需求,确定了水质监测系统所要实现的功能及系统要求,并对水质监测参数、远程传输模块、中继转发模块、LabVIEW上位机等进行系统整体设计,最终实现农业水质远程监测系统。2、水质监测系统硬件设计。完成系统主控模块和网关模块设计与实现。主控模块中设计有485接口电路连接水质传感器、SD卡数据存储电路,继电器水泵控制电路搭配液位传感器完成对待测水体的取排操作等。数据传输方面设计有LoRa数据远传电路,此外为了提高数据传输距离设计了LoRa和NB-IoT中继节点。3、水质监测系统软件设计。完成水质监测系统嵌入式程序编写,编写Mod Bus协议程序完成对水质温度、浊度、溶解氧、p H和电导率的数据采集、LoRa模块配置、NB-IoT配置及SD卡配置。完成LabVIEW上位机软件设计,实现灌溉水质数据展示、阈值设定、超标报警、数据存储等功能。4、通过固定站点搭配移动站点的方式测试LoRa通信距离,数据包长度为50以循环发送100次为一次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本系统LoRa可实现至少2100m内100%的测试成功率,加入中继节点后可实现可将测试距离提高至4500m。测试云平台数据展示,并在项目实地大棚环境进行上位机与下位机的联合测试,最终结构符合预期,达到项目的应用需求。

贺肖影[2](2021)在《基于μLED微光瞄具检测仪光源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微光瞄具是夜间作战的主要设备,用于夜间观察和瞄准,是现代士兵作战的重要装备之一,对其检测和评估尤为重要。微光瞄具检测需要模拟特定的微光光源,现有的微光模拟技术大多数采用白炽灯和卤素灯,这两种光源所构成的微光光源存在光照均匀性差、照度稳定性低、光谱匹配度低和参数不可连续调整等缺点。因此,开展一种基于柔性微阵列LED(简称μLED)的微光瞄具检测仪光源技术研究,对微光瞄具检定具有重要意义。在研究现有的微光模拟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μLED阵列的微光模拟方法;利用分峰拟合确定了需要8种峰值波长不同的μLED阵列,共计48片;经过Trace Pro软件仿真确定了μLED的环形排列方式;根据微光瞄具性能检测要求,选择了直径为60mm,光谱为380nm~780nm带通滤光片和内径为300mm,开口直径为50mm的积分球;根据微光瞄具的视场、分辨率和最大通光孔径等参数,确定了平行光管的视场为10°、通光孔径为120mm以及焦距为600mm,并采用Zemax对其进行优化设计;设计了光源控制电路,其中包括以STM32F103作为核心的主控模块;提出了多通道低压恒流驱动方式,设计了光源的驱动控制模块和光照度切换模块。编写了微光光源系统的人机交互模块程序,实现了微光光源实时连续可调和光照度挡位切换。通过测试,验证该系统可提供光照度为1×10-1lx、1×10-2lx、1×10-3lx和1×10-4lx~2×10-4lx的四种连续可调微光环境,光谱范围可达380nm~780nm、光照不均匀度和光照不稳定度均小于5%。在实验室的条件下,为微光瞄具的性能检测提供连续可调的微光环境。

赵雪[3](2021)在《基于上转发光系统的吗啡检测》文中研究指明毒品浓度的检测是临床和法医鉴定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旨在通过各种检测方法确定待定样本中毒品的含量。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毒品系统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定性检测,而是要求毒品系统能够实现快速、稳定、便携的毒品定量检测。上转发光材料通过光子的激发能够将低能量的荧光转换成高能量的荧光,具有荧光寿命长、发射峰窄、毒性低、抗斯托克斯频移和抗生物自发荧光的优势。因此,本文从已有上转发光材料出发设计并且制作了吗啡检测系统,使其更好的适用于吗啡检测领域。本文所设计的上转发光系统是一种光学生物传感器,它使用上转纳米粒子作为标记物,并且由免疫层析试纸条和上转发光分析仪组成。上转发光分析仪主要由光电测量系统、控制模块、算法模块和机械结构组成。通过测量上转免疫层析试纸条上上转纳米粒子的上转发光信号强弱和分布,从而确定待测样品中吗啡的浓度。本文首先介绍了上转发光纳米粒子和免疫层析试纸条的制备方法,研究了上转发光分析仪的工作原理和关键技术,设计并制作出了上转发光分析仪,对上转发光分析仪所采集的信号进行了处理,提高系统的灵敏度和稳定性。本文设计的上转发光系统具有较好的检测下限(0.1ng/ml)和较强的稳定性(变异系数CV%维持在6%以下)。同时,由于上转发光分析仪所采集到的数据受到噪声干扰,本文对灰度化后的数据进行二值处理和闭运算,将闭运算的结果与灰度化的数据做乘运算,有效的去处图像噪声干扰。利用自适应功能边界算法确定控制线和测试线荧光信号的起始点,并计算控制线和测试线上荧光强度的比值,从而确定待测样品中目标分析物吗啡的浓度。减小数据处理的误差,进一步提高系统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性。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研究了现有的吗啡检测方法,并提出了基于上转发光系统的吗啡检测方法。(2)研究了上转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使用水热解法制备上转纳米粒子。利用超薄的m SiO2包裹上转纳米粒子(UCNPs),形成核-壳结构的UCNPs@m SiO2具有良好的均一性、分散性和稳定性,同时保持强荧光发射,提高了试纸条的灵敏度和准确性。(3)研究了上转发光材料试纸条的制备方法。其中主要研究了夹心法和竞争法。针对吗啡分子比较小,利用夹心法不能够使吗啡与携带有上转发光材料的特异性蛋白充分结合,从而使检测结果不准确的缺点,本文制作了基于竞争法的免疫层析试纸条,该方法能够最大可能的标记待测物。实验证明,该试纸条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4)完成了上转发光分析仪的设计,并实现了上转发光分析仪。其中该分析仪主要包括四部分,分别是光电检测模块、控制系统、算法模块、机械结构,该系统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能够实现对吗啡的定量检测。(5)完成了图像数据功能曲线自动搜索算法的设计。图像采集产生的噪声对检测系统的检测结果具有负面影响,本文对图像数据进行降噪处理,并且对曲线进行平滑处理,最后利用功能曲线自动搜索算法确定功能曲线,解决了C/T难以计算的难题,使得检测的精度满足临床标准。

宋欣欣[4](2021)在《基于ARM的石油储存动态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石油是我国经济领域的支柱产业,在石油开采、生产、储运过程中,石油储存动态监测是石油储存区生产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保证石油存储设备安全高效运行的重要技术措施。目前绝大多数石油储存监测系统采用现场总线技术,该技术存在工程布线困难、故障率高等缺陷,并且还存在数据采集不及时、数据处理较慢、监测模块单一、数据存储量小等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针对上述问题,研发出一款具有高效率数据采集能力、快速数据传输能力、各项功能可靠性高的石油储存动态监测系统。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石油储存监测技术总体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目前石油储存监测系统的问题,研发出一种新型的石油储存动态监测系统。该系统以ARM-STM32F103C8T6为核心处理器,设计并构建了传感器采集模块、无线传输模块、电源模块以及RS485转TTL模块,并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无线Wi-Fi模块上传至One NET云平台,利用最新One NET-View3.0数据可视化模块对监测系统完成数据可视化界面设计,通过PC终端登录One NET云平台,实现石油储存动态远程监测。同时在系统中加入信号滤波算法,对数据传输信号抗干扰性做了优化处理,进一步改进了信号传输效率。该监测系统的研发能够保证监测数据及时、准确收发,最大程度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方便工作人员安全高效地进行石油储存监测工作。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促进石油监测系统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弥补了石油储存动态监测领域的不足,对国内石油监测系统的性能提升和改进石油储存区的安全运营具有现实意义,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刘闯[5](2021)在《适用于收割机作业的电控手柄控制器的设计与试验验证》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嵌入式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这些技术已进入到农业和工程机械领域。当前,我国现代农业机械行业正处于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人们对联合收割机性能和工作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迫切需要提高联合收割机的自动化和智能水平。目前,国内联合收割机机型的自动化程度低于国外机型,联合收割机作业控制所采用的电控手柄主要依靠进口,虽然部分机型已经采用电控手柄控制方式进行收割作业,但大部分联合收割机作业仍是由驾驶员操作多个操纵杆和机械结构来控制。这种长时间的工作方式会使驾驶员疲劳,导致误操作,从而增加危险系数。本文设计一种联合收割机多功能电控操纵手柄,其控制器置于手柄握把内部,仅需要通过按键开关以及摆动手柄就可以达到控制联合收割机作业的需求,既减轻操作人员的疲劳,提高安全性,又增加作业效率,为替代进口电控手柄,实现国产化做出贡献。本文以分析联合收割机作业流程和功能为切入点,进行了多功能电控操纵手柄控制器的设计,此论文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以现代农业为出发点,确定论文的方向和课题。通过分析联合收割机作业时所用到的操控装置,对国内和国外操纵手柄公司研究现状进行比对,确定研究的技术路线,主要包括硬件电路设计、角度传感器设计与标定、硬件电路调试、软件功能设计与整机功能测试。(2)分析联合收割机作业流程和功能,确定控制器芯片的选择,按照S32K144数据手册对引脚功能进行分配,对以S32K144为核心的微控制器进行电路设计。主要包括:最小工作系统电路设计、CAN总线通讯电路设计、PWM驱动模块电路设计、ADC电压采集模块设计和硬件抗干扰设计。对硬件设计打样的PCB板进行电路焊接与预检测,并通过JLINK仿真器与软件S32DS进行连接调试。(3)通过非接触式角度传感器与传统电位计的对比,确定多功能操纵手柄所用到的角度传感器的选择,由于所选择的传感器多数为进口霍尔角度传感器,发货周期长,价格贵,本文则通过HAL3725霍尔芯片设计一款霍尔角度传感器,并使用TDK-Micronas公司研发的新版磁传感器编程器TDK MSP V1.0进行标定和测试,通过测试后的信号数据分析,本文设计的角度传感器整体略好于德国ELOBAU公司型号为424EZ120的传感器。(4)结合硬件电路,对软件功能进行总体方案设计。对软件设计所用的开发环境软件S32DS简单进行介绍。程序设计主要包括:CAN总线通讯程序设计、ADC采集程序设计、PWM控制程序设计、按键程序设计、操纵杆摆动子程序设计和软件抗干扰程序设计。(5)在硬件电路和软件程序设计完成并测试无误后,开始整机装配功能测试。主要包括:双轴自复位型操纵手柄与单轴摩擦型手柄摆动功能测试、操纵手柄CAN通讯功能测试、按键功能测试与单轴离散型操纵手柄挡位功能测试。通过连续8小时的测试,达到了预期效果,程序没有“跑飞”现象,证明设计的可实施性。

齐婷婷[6](2021)在《远程I/O数据采集控制系统设计》文中认为本文以企业实际生产中数据采集控制系统为研究背景,提出了基于STM32单片机的数据采集控制系统的设计。使用计算机实现对现场机器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和控制,不仅有效地减小了控制系统的成本和功耗,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同时将以太网引入现场控制领域。本文主要对硬件电路和嵌入式程序进行了研究和设计。本文根据系统需求,设计了DI、DO、AI、AO四块电路板。硬件电路主要包括单片机控制模块、数据采集与处理模块、数据通信模块、供电复位模块和报警指示模块。单片机控制模块实现控制功能和扩展外围接口;数据采集与处理模块完成数据采集与处理过程;数据通信模块完成数据在各个芯片之间的数据传输以及电路板和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交互。供电复位模块系统各个模块提供电源和复位信号。报警指示模块实现机器运行过程中的故障报警。基于嵌入式单片机的数据采集系统采用C++编程语言实现对整个过程的控制,主要包括单片机主程序、数据采集与处理模块和数据通信模块。最后对硬件电路和软件程序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能够满足系统的设计要求。本系统通过软硬件相结合,实现了对工业现场所需数据的实时采集和监测,保障了生产过程的平稳运行,对于企业管控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牛广亮[7](2021)在《电磁涡流油气集输管道内壁缺陷检测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油气集输管道作为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在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输运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防患于未然并确保油气运输的安全性,需要及时有效地对管道进行隐患排查。本文针对油气集输管道缺陷检测的实际应用需求,基于电磁涡流无损检测技术相关理论研究,引入隧道磁电阻传感器与激励线圈共同构成涡流检测探头,研制了电磁涡流无损检测系统,采用正弦波激励的方式,实现了对低碳钢板试件缺陷的有效检测,为后续油气集输管道缺陷的定量检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研究:(1)电磁涡流检测相关理论研究根据经典电磁场理论,采用阻抗分析法研究了电磁涡流无损检测原理。同时,对涡流趋肤效应如何影响缺陷检测的深度以及灵敏度做了研究分析。通过理论计算分析涡流密度,对检测探头的直径等规格设计提供理论支撑。(2)电磁涡流检测系统硬件设计在系统硬件电路中,利用直接数字频率合成技术设计了激励信号源,为检测探头提供正弦波激励信号。考虑到检测传感器的输出属于微弱信号,除了选用低噪声放大器滤波处理外,提出了正交矢量型锁定放大器在本系统中的应用方案。(3)电磁涡流检测系统软件设计在系统软件设计中,通过MSP430单片机来调节激励信号源的频率,并对系统工作状态进行显示,基于FPGA的硬件逻辑实现数字相敏检波算法。最终,将处理后的缺陷特征信号的幅值、相位信息发送到上位机软件平台。(4)电磁涡流检测缺陷实验研究系统联合实验测试结果表明:电磁涡流检测系统能够有效检测低碳钢板试件上的缺陷,可以实现孔径为2mm的缺陷检测。与此同时,拓展了电磁涡流缺陷检测的研究,并分析对比了不同深度、不同直径的缺陷的检测性能。

许栋梁[8](2021)在《基于硅基光电微显示像素阵列的驱动电路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微显示技术是近几十年来随着电子信息化进程加快而兴起的显示技术,它凭借微型化、轻重量和高分辨率等独到之处,已成熟运用在军工技术、医疗卫生、交通通讯等领域。其中,采用成熟的CMOS集成电路工艺制作的LED微显示器件更具特色,是一种集成了微电子器件、光电系统和集成电路等的综合性器件,具有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立足于与标准CMOS技术完全兼容的硅基光源,基于使用该光源的光电微显示像素阵列而设计了一套完整的微显示驱动系统对其进行显示驱动,最终通过FPGA生成时序对显示产品进行验证。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本论文讲述了微显示技术尤其是LED微显示技术的研究进程,通过研究硅基光源的发光机制,并以此使用0.18μm标准CMOS技术研制了一种新型硅LED产品。该新型光源为三端器件,工作在PN结反向偏置状态,栅极电压可以调控其发光强度,本论文详细介绍了其发光机制。同时通过流片验证了芯片的相关性能,该新型光源材料仅仅使用了硅,因此反向偏置击穿时会发出黄色可见光,发光性能良好。(2)本论文基于此新型硅基光源制作了像素结构及行列驱动电路设计。像素结构驱动方式采用半有源驱动,可以极大的节省阵列面积。基于像素结构的工作过程,完成了其阵列设计和SPI协议的时序驱动,并使用数字IC设计流程进行仿真验证和综合。(3)本论文对设计的光电微显示阵列进行了芯片封装,同时制作了其专用的PCB测试板。此驱动电路PCB板能自由选择FPGA串行通信接口或者USB串行通信接口,同时带有电平转换电路,能充分保证微显示阵列芯片的正常工作。(4)本论文选择Xilinx公司的Spartan-6 FPGA开发板,使用提供的配套设计分析工具Plan Ahead完成全部的FPGA时序逻辑设计与仿真验证。然后我们对整个驱动电路系统进行系统验证,检验发现微显示阵列能完全正常工作。最后还做了包括功耗、刷新率和发光强度等性能测试。其结果证明了本课题所设计的微显示阵列显示性能卓越,完成了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刘力[9](2020)在《智能网络化血沉与压积分析仪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血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是临床医学一项重要的检测参数,血沉值可以作为一些疾病诊断的判定依据,血沉值的变化情况能够反映出疾病发展的进程。红细胞压积又称为血细胞比容,是指一定量的抗凝血积压后红细胞占全血的容积比,压积值能够间接反映出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有助于贫血检测的形态学分类。国际血液标准化委员会推荐以魏氏法作为血沉值检测的标准方法,传统的魏氏法检测需要手工进行检测,包括人工取样检测,读数记录等等。随着现代医疗的发展与国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传统的手工魏氏法检测已经难以保证医疗机构的检测质量与效率。因此,需要通过结合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检测等技术设计一种可以自动化进行血沉测量的检测装置,以提高血沉检测的检测效率并保证血沉检测结果的测量精度。基于这样的研究背景,本文研究并设计了一套智能化网络动态血沉与压积检测仪器,可以进行血沉值的全自动动态检测与红细胞压积值的检测。首先本文介绍了血液的分层原理与红细胞分界面的检测原理,基于检测原理建立红细胞分界面的检测模型,并结合检测模型对红细胞分界面的检测方法进行具体说明,同时对血沉值和红细胞压积值检测与计算的方法进行了相关说明。其次本文提出一种快捷式血沉值检测方法与血沉值的温度补偿算法,快捷式血沉值检测方法是一种间接测量法,可以将传统的1小时魏氏法检测时长缩短至20分钟,通过结合最小二乘法以及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快捷式血沉检测算法设计,将20分钟检测得到的沉降值映射到1小时的魏氏血沉值,在保证了测量精度的同时进一步缩短了测量时间。血沉值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魏氏法中规定血沉检测的标准环境温度值为18℃,环境温度值升高,红细胞沉降会加快。为了减小温度值变化对血沉检测结果的影响,本文基于拉盖尔多项式完成了血沉值温度补偿算法设计,进一步提高了血沉值的测量精度。然后本文设计了一套血沉与压积的测量装置,测量装置由机械结构与多个功能模块组成,通过功能模块的硬件电路设计和软件程序设计,实现了对红细胞分界面和红细胞沉降距离的检测。在血液检测样本进行离心操作之后,测量装置的压积检测模式可以进行红细胞压积测量。测量装置结合本文的快捷式血沉检测算法与血沉值温度补偿算法设计构成了血沉与压积分析仪的检测系统,实现了对血沉值以及压积值的智能化检测。最后本文基于以太网通信技术实现了检测系统的网络化,可以将相关数据传输至基于WEB服务器开发的网页查询端进行查询,可查询的数据包括:病人编号数据,血沉值与压积检测结果,血沉动态沉降曲线等等。

李鑫维[10](2020)在《5G移动通信基站基带处理板卡数字硬件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即5th generation wireless systems简称5G,是最新一代蜂窝移动通信技术。5G的性能目标是高数据速率、减少延迟、节省能源、降低成本、提高系统容量和大规模设备连接。5G技术相比目前4G(4th generation wireless systems)技术,其峰值速率将增长数十倍,同时将端到端的延时从4G时代的十几毫秒缩短至5G时代的几毫秒以内。正是因为有了超强的通讯和带宽能力,当前仍然停留于构想阶段的车联网、物联网、智慧城市、无人机网络等概念将在5G网络的应用中变为现实。本硬件设计和实现的研究主体为5G移动通信基站中的基带处理板卡。自5G移动通信的特点来看,对于基站而言,业务数据处理能力和传输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基站中的BBU(Building Base band Unite)是处理基带业务数据的核心,核心中承担该功能的即为本设计与实现的基带处理板卡。该板卡需要功能强大的芯片以支撑庞大的数据处理能力,需要具备高速链路传输避免出现较大延时,需要良好的逻辑控制保证正常运行,同时兼顾降低成本以便满足板卡的可量产性。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所示:(1)完成板卡需求梳理以及制定板卡硬件设计方案。为了满足可支持3个100MHz 64TR小区能力,基带板卡需要1片FPGA协同处理下行数据,需要2片MPSOC和2片FPGA协同处理上行数据。在此FPGA选取XILINX公司的VU7P芯片,MPSOC选取XILINX公司的ZU15EG芯片,板卡对外光接口选取100Gbps数据率光模块连接,逻辑控制选用CPLD实现。(2)完成板卡硬件电路原理图设计以及PCB设计。硬件电路设计需要基于仿真,尤其是整板的DDR4存储单元和100Gbps光口电路layout设计。(3)完成板卡逻辑控制代码实现。基于CPLD芯片,使用Diamond工具,采用VHDL语言实现功能。(4)完成板卡回板调试测试工作、系统集成测试工作、可靠性验证工作。本设计完成的硬件板卡满足数据处理能力强、传输数据快的需求,系统高可靠性运行正常。为后续的5G基站升级提供基础与借鉴。

二、利用复位电路实现快捷操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复位电路实现快捷操作(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LoRa的水质实时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组织安排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系统总体框架及相关技术研究
    2.1 水质监测物联网架构
    2.2 系统总体架构研究
        2.2.1 水质监测参数
        2.2.2 信息感知技术
        2.2.3 信息传输技术
        2.2.4 信息处理技术
    2.3 监测系统功能与要求
    2.4 LoRa无线传输技术
        2.4.1 LoRa技术概述
        2.4.2 LoRa扩频通信技术
        2.4.3 LoRa数据包结构
        2.4.4 几种常见的通信技术比较
    2.5 ModBus通讯协议
    2.6 LabVIEW虚拟仪器技术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硬件方案设计与实现
    3.1 水质监测系统总体结构
    3.2 LoRa模块电路设计
        3.2.1 LoRa核心电路设计
        3.2.2 LoRa模块通信接口电路设计
    3.3 水质参数采集模块选型
        3.3.1 水质温度测量
        3.3.2 水质pH测量
        3.3.3 水质溶解氧测量
        3.3.4 水质浊度测量
        3.3.5 水质电导率测量
    3.4 水质监测系统硬件设计
        3.4.1 STM32 核心电路设计
        3.4.2 USB电平转换电路设计
        3.4.3 SD卡存储电路设计
        3.4.4 数据采集电路设计
        3.4.5 RS485 接口电路设计
    3.5 系统智能监测硬件设计
        3.5.1 取水排水控制电路设计
        3.5.2 水位判断电路设计
    3.6 系统中继节点设计
        3.6.1 基于LoRa的中继节点
        3.6.2 基于NB-IoT的中继节点
    3.7 系统硬件实物展示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嵌入式软件设计
        4.1.1 传感器数据采集程序与实现
        4.1.2 系统LoRa配置及实现
        4.1.3 系统NB-IoT配置及实现
        4.1.4 传感器间Mod Bus协议设计及实现
        4.1.5 系统SD配置及实现
    4.2 LabVIEW上位机实现
        4.2.1 软件总体架构设计
        4.2.2 系统登录界面设计与实现
        4.2.3 通信端口及参数阈值设计与实现
        4.2.4 数据接收及处理展示设计与实现
        4.2.5 记录查询及数据存储设计与实现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测试及实地应用
    5.1 LoRa通信距离测试
    5.2 系统整体测试
    5.3 实地应用展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研究成果
致谢

(2)基于μLED微光瞄具检测仪光源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微光模拟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微光模拟技术国外发展现状
        1.2.2 微光模拟技术国内发展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指标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章节安排
        1.3.3 技术指标要求
第2章 微光模拟技术研究
    2.1 室内局部模拟典型夜天光技术
    2.2 投影法模拟微光技术
    2.3 双积分球法模拟微光技术
    2.4 基于μLED阵列的光源模拟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微光光源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3.1 微光瞄具检测仪组成和工作原理
    3.2 微光光源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光学系统设计
    4.1 μLED阵列特性分析
        4.1.1 μLED阵列光学特性分析
        4.1.2 μLED阵列电学特性分析
        4.1.3 μLED阵列热学特性分析
    4.2 μLED阵列光源设计
        4.2.1 μLED光源的选取
        4.2.2 光源照度和均匀性仿真分析
        4.2.3 μLED光源阵列设计
    4.3 滤光片和积分球的选择
    4.4 平行光管的设计
    4.5 光学系统仿真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光源控制系统设计
    5.1 控制系统设计方案
    5.2 主控电路设计
        5.2.1 主控制器芯片选型
        5.2.2 外围配置电路设计
        5.2.3 电源电路设计
    5.3 驱动模块设计
        5.3.1 驱动方式的选择
        5.3.2 多通道低压恒流驱动硬件电路设计
        5.3.3 驱动模块软件设计
    5.4 光照度切换模块设计
        5.4.1 光照度切换模块工作原理
        5.4.2 光照度切换模块硬件电路设计
        5.4.3 光照度切换模块软件设计
    5.5 通信模块设计
        5.5.1 通信模块硬件设计
        5.5.2 通信模块软件设计
    5.6 上位机模块设计
        5.6.1 上位机软件设计
        5.6.2 上位机界面设计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微光光源系统实验与结果分析
    6.1 系统实验结果分析
        6.1.1 微光光源系统实验搭建
        6.1.2 光照度和不均匀度检测
        6.1.3 光照不稳定度测试
        6.1.4 光谱匹配度测试
    6.2 微光光源用于微光瞄具检测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总体电路图
附录B 光照不稳定度测试实验数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3)基于上转发光系统的吗啡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态势
    1.3 文章主要工作介绍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组织安排
第二章 上转发光原理
    2.1 上转纳米粒子的发光原理及其分类
        2.1.1 上转发光机理
        2.1.2 上转发光材料的分类
        2.1.3 上转纳米粒子的结构
    2.2 上转纳米粒子的制备
    2.3 上转纳米粒子的表面修饰
        2.3.1 上转纳米粒子的表面钝化
        2.3.2 上转纳米粒子的羧基功能化
    2.4 免疫层析试纸条的原理与实现
        2.4.1 免疫层析分析方法
        2.4.2 基于上转纳米粒子免疫层析原理
        2.4.3 试纸条的结构
        2.4.4 基于上转纳米粒子的免疫层析试纸条制备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上转发光分析仪设计与实现
    3.1 上转发光系统的概念与原理
        3.1.1 上转发光系统的概念
        3.1.2 上转发光分析仪的检测原理
    3.2 上转发光分析仪的设计与实现
        3.2.1 上转发光分析仪的检测原理
        3.2.2 上转发光分析仪的工作原理
        3.2.3 上转发光分析仪的硬件组成
    3.3 上转发光分析仪的关键单元技术
        3.3.1 光电检测系统
        3.3.1.1 激发光源
        3.3.1.2 光接收单元和光电转换器
        3.3.2 控制系统
        3.3.2.1 控制模块的原理
        3.3.2.2 控制模块的设计
        3.3.3 算法模块
        3.3.4 机械结构
    3.4 上转发光分析仪的检测流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据分析
    4.1 数据分析流程
    4.2 数据预处理
        4.2.1 灰度处理
        4.2.2 去除背景噪声
    4.3 绘制数据曲线
    4.4 曲线平滑
    4.5 自适应功能边界算法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上转发光系统的系统性能测试
    5.1 检测时间和检测下限
        5.1.1 检测时间
        5.1.2 检测下限
    5.2 上转发光分析仪的稳定性
    5.3 可靠性分析
        5.3.1 吗啡浓度测试结果相关性分析
        5.3.2 可靠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6.1 文章工作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基于ARM的石油储存动态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石油储存监测国外研究现状
        1.2.2 石油储存监测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第二章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1 系统功能要求
    2.2 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2.3 系统功能设计方案
    2.4 石油储存区监测节点设计
    2.5 无线传输模块设计方案
        2.5.1 ZigBee无线技术设计方案
        2.5.2 Wi-Fi无线技术设计方案
    2.6 云平台设计方案
        2.6.1 云传输概念
        2.6.2 云平台发展现况
        2.6.3 云平台功能设计
        2.6.4 云平台的选取
        2.6.5 云平台接口协议
    2.7 总结
第三章 硬件电路的设计
    3.1 引言
    3.2 硬件总体架构设计
    3.3 主控芯片选型
    3.4 主控板电路设计
        3.4.1 复位电路设计
        3.4.2 晶振电路设计
        3.4.3 电源电路设计
    3.5 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3.5.1 温度采集模块
        3.5.2 压力采集模块
        3.5.3 液位采集模块
    3.6 无线模块设计
    3.7 RS485 转TTL模块设计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软件设计
    4.1 STM32 软件开发工具
    4.2 库函数开发
    4.3 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4.4 采集与传输系统软件设计
    4.5 报警装置程序设计
    4.6 滤波算法设计
    4.7 监测终端数据上传
    4.8 云平台的接入
    4.9 云平台数据分析
        4.9.1 云平台数据分析设计
        4.9.2 元数据配置
        4.9.3 数据接入配置
        4.9.4 数据分析任务模型
        4.9.5 输出管理
    4.10 OneNET云平台界面设计
    4.11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
    5.1 硬件系统搭建
    5.2 整体系统搭建
    5.3 数据传输测试
    5.4 云平台系统测试
    5.5 监测节点测试
        5.5.1 监测节点布置
        5.5.2 监测节点范围测试
        5.5.3 信号强度测试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5)适用于收割机作业的电控手柄控制器的设计与试验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多功能操纵手柄控制器总体设计方案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预期效果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预期效果
    1.5 本章小结
2 多功能操纵手柄功能分析与控制器硬件设计
    2.1 谷物联合收割机作业流程与功能
    2.2 多功能操纵手柄微控制器的选择
        2.2.1 微控制器的选择
        2.2.2 MCU引脚功能的分配
    2.3 最小工作系统原理图设计
    2.4 各个功能模块的硬件设计
        2.4.1 电源模块
        2.4.2 CAN总线通讯接口模块
        2.4.3 按键的选择与接口模块
        2.4.4 角度传感器采集模块
    2.5 PWM驱动电路模块
    2.6 硬件抗干扰设计
        2.6.1 电源抗干扰设计
        2.6.2 PCB板抗干扰设计
    2.7 本章小结
3 传感器的选择与硬件电路调试
    3.1 传感器的选择
        3.1.1 HAL37xy系列霍尔芯片的选择
        3.1.2 霍尔角度传感器硬件电路
        3.1.3 霍尔角度传感器的结构设计
        3.1.4 霍尔角度传感器的标定
    3.2 传感器的信号测试
        3.2.1 传感器的信号测试
        3.2.2 传感器的参数定义
    3.3 传感器的数据分析
        3.3.1 传感器的线性度
        3.3.2 传感器的重复性
        3.3.3 传感器的迟滞
        3.3.4 传感器的温漂
        3.3.5 传感器的磁干扰
    3.4 硬件电路系统调试
        3.4.1 预检查
        3.4.2 通电调试
    3.5 本章小结
4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1 软件总体设计方案
    4.2 开发工具简介
    4.3 CAN总线通讯程序设计
        4.3.1 CAN总线通讯协议层
        4.3.2 CAN总线通讯初始化
        4.3.3 CAN通讯数据的接受与发送
    4.4 ADC采集程序设计
    4.5 PWM控制程序设计
    4.6 按键程序设计
    4.7 操纵杆摆动程序设计
    4.8 软件抗干扰程序设计
    4.9 本章总结
5 整机调试与功能测试
    5.1 整机调试步骤和注意事项
        5.1.1 调试步骤
        5.1.2 整机装配注意事项
    5.2 双轴自复位型操纵手柄与单轴摩擦型操纵手柄摆动功能测试
        5.2.1 操纵杆中位及特殊极限位置传感器电压的测量与标定
        5.2.2 数据处理
        5.2.3 功能测试
    5.3 操纵手柄CAN通讯功能测试
    5.4 离散型操纵手柄功能测试
    5.5 本章总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6)远程I/O数据采集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课题来源及意义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系统方案设计及核心器件选型
    2.1 系统需求分析
    2.2 系统总体方案
        2.2.1 方案论证
        2.2.2 设计原则
        2.2.3 系统设计分析
    2.3 核心器件选型
        2.3.1 单片机选型
        2.3.2 数据采集芯片选型
        2.3.3 网络接口芯片选型
    2.4 数据通信模块设计方案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硬件电路设计
    3.1 单片机主控模块
        3.1.1 单片机最小系统
        3.1.2 单片机电路
    3.2 信号采集处理模块
        3.2.1 数字信号采集模块
        3.2.2 模拟信号采集模块
    3.3 数据通信模块
        3.3.1 串口通信
        3.3.2 SPI通信
        3.3.3 以太网通信
    3.4 电源供电模块
        3.4.1 12V供电电路
        3.4.2 10V供电电路
        3.4.3 5V供电电路
        3.4.4 3.3V供电电路
        3.4.5 1.8V供电电路
        3.4.6 复位电路
    3.5 报警指示模块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软件设计
    4.1 系统软件功能
        4.1.1 主程序流程
        4.1.2 软件需求分析
    4.2 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4.2.1 数字信号采集流程
        4.2.2 模拟信号采集流程
    4.3 网口通信设计
        4.3.1 网络透传模块手动配置
        4.3.2 网络透传模块上位机配置
    4.4 串口通信设计
        4.4.1 串口通信工作原理
        4.4.2 波特率发生器
        4.4.3 串口发送器
        4.4.4 串口接收器
        4.4.5 串口程序流程
    4.5 SPI总线通信
        4.5.1 SPI工作原理
        4.5.2 SPI数据处理
        4.5.3 SPI程序流程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测试
    5.1 硬件电路板
    5.2 系统上电测试
    5.3 开关量采集测试
    5.4 模拟采集测试
    5.5 串口收发测试
    5.6 网口通信测试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PCB电路板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7)电磁涡流油气集输管道内壁缺陷检测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电磁涡流检测理论及系统设计
    2.1 涡流检测原理
    2.2 阻抗分析法
    2.3 涡流趋肤效应
    2.4 系统设计指标
    2.5 系统总体方案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磁涡流检测系统硬件设计
    3.1 系统硬件总体设计
    3.2 激励信号源设计
        3.2.1 MSP430 单片机
        3.2.2 DDS信号发生器
        3.2.3 低通滤波电路
        3.2.4 信号放大电路
    3.3 检测探头设计
        3.3.1 激励线圈
        3.3.2 检测传感器
    3.4 信号调理设计
        3.4.1 仪表放大电路
        3.4.2 第一级带通滤波电路
        3.4.3 可调增益放大电路
        3.4.4 第二级带通滤波电路
        3.4.5 正交矢量型锁定放大器
    3.5 数据采集处理
        3.5.1 数据采集电路
        3.5.2 FPGA信号处理电路
        3.5.3 串口通信电路
    3.6 电源管理电路
    3.7 电路PCB设计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磁涡流检测系统软件设计
    4.1 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4.2 基于单片机的程序设计
        4.2.1 AD9958 驱动
        4.2.2 TFT液晶显示
    4.3 基于FPGA的逻辑设计
        4.3.1 ADC信号采集
        4.3.2 数字相敏检波
        4.3.3 UART串口设计
        4.3.4 SD卡存储设计
    4.4 上位机软件开发
        4.4.1 Visual Studio
        4.4.2 上位机系统功能
        4.4.3 上位机程序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磁涡流检测实验结果分析
    5.1 系统硬件单板测试
        5.1.1 激励信号源
        5.1.2 信号调理电路
    5.2 下位机检测缺陷实验
        5.2.1 微弱信号检测
        5.2.2 不同缺陷深度
        5.2.3 不同缺陷直径
    5.3 系统检测缺陷联合测试
        5.3.1 系统静态测试
        5.3.2 系统动态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8)基于硅基光电微显示像素阵列的驱动电路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微显示技术简介
    1.3 LED微显示的研究进展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可集成的硅基光源设计
    2.1 硅基发光器件综述
        2.1.1 硅基光源的理论研究基础
        2.1.2 CMOS型硅基光源研究进展
        2.1.3 PN结发光原理简介
    2.2 可集成的硅基光源设计
    2.3 可集成的硅基光源流片与性能验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像素结构及其阵列驱动设计
    3.1 像素驱动方式
        3.1.1 像素驱动方式介绍
        3.1.2 像素驱动方式总结
    3.2 像素驱动电路设计
        3.2.1 像素驱动电路工作原理
        3.2.2 低压共源共栅电流镜及其偏置要求
        3.2.3 扫描Buffer
    3.3 行列驱动电路设计
        3.3.1 像素阵列设计
        3.3.2 SPI通信协议
        3.3.3 行列驱动时序逻辑设计
        3.3.4 行列驱动时序逻辑仿真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驱动电路PCB板
    4.1 微显示芯片封装
    4.2 PCB原理图设计
        4.2.1 USB串行接口设计
        4.2.2 电平转换设计
    4.3 PCB制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FPGA驱动时序逻辑设计与系统验证
    5.1 FPGA驱动时序逻辑设计
        5.1.1 FPGA及配套软件介绍
        5.1.2 图像处理与数据存储模块
        5.1.3 时钟模块
        5.1.4 时序控制模块
        5.1.5 FPGA驱动时序逻辑仿真
    5.2 系统验证
        5.2.1 系统功能验证
        5.2.2 系统性能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9)智能网络化血沉与压积分析仪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血沉与压积主要测量方法介绍
    1.3 血沉检测发展历史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血沉检测发展历史
        1.3.2 血沉检测仪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组织结构与安排
第二章 血沉和压积检测原理与系统总体设计
    2.1 红细胞沉降原理
    2.2 红细胞分界面检测与血沉值计算原理
        2.2.1 红细胞分界面检测原理
        2.2.2 红细胞分界面检测模型
        2.2.3 红细胞沉降距离与血沉值计算原理
    2.3 红细胞压积检测原理
    2.4 系统总体设计与功能模块介绍
        2.4.1 光电检测模块
        2.4.2 微处理器模块
        2.4.3 电机控制模块
        2.4.4 人机交互显示模块
        2.4.5 网络化模块
        2.4.6 条码扫描模块与热敏打印机模块
        2.4.7 温度补偿模块
        2.4.8 电源模块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算法设计与验证
    3.1 快捷式血沉测量算法设计
        3.1.1 最小二乘法简介
        3.1.2 快捷式血沉值测量算法实现
        3.1.3 快捷式血沉值测量算法优化
    3.2 血沉值温度补偿算法设计
        3.2.1 环境温度值等效预处理
        3.2.2 血沉值温度补偿模型建立与检验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硬件设计
    4.1 微处理器模块电路设计
        4.1.1 主芯片STM32F103ZET6 简介
        4.1.2 STM32最小系统电路设计
    4.2 光电检测模块电路设计
        4.2.1 红细胞分界面检测电路设计
        4.2.2 多通道测量电路设计
        4.2.3 移动平台限位电路设计
    4.3 电机控制模块电路设计
        4.3.1 步进电机驱动电路设计
    4.4 人机交互显示模块与条码扫描模块电路设计
        4.4.1 人机交互显示模块电路设计
        4.4.2 条码扫描模块电路设计
    4.5 网络化模块电路设计
    4.6 温度补偿模块与热敏打印机模块电路设计
        4.6.1 温度补偿模块电路设计
        4.6.2 热敏打印机模块电路设计
    4.7 电源模块电路设计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软件设计与验证
    5.1 步进电机控制软件设计
        5.1.1 步进电机控制方法与系统自检软件设计
        5.1.2 步进电机工作流程软件设计
    5.2 光电检测软件设计
        5.2.1 红外发光管分时供电程序设计
        5.2.2 红细胞分界面与通道试管状态检测程序设计
    5.3 人机交互显示系统软件设计
        5.3.1 串口触摸屏通信程序设计
        5.3.2 人机交互功能软件设计
    5.4 热敏打印机软件设计
    5.5 网络化软件设计
        5.5.1 网络化通信程序设计
        5.5.2 基于WEB服务器的查询网页程序设计
    5.6 条码输入与温度传感器软件设计
        5.6.1 条码输入软件程序设计
        5.6.2 温度传感器软件程序设计
    5.7 主函数程序设计
    5.8 系统实验与验证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附录4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10)5G移动通信基站基带处理板卡数字硬件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本课题的研究进展
        1.2.1 基带处理单元发展历史
        1.2.2 处理器发展历史
        1.2.3 内存发展历史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基带处理板卡硬件需求分析与方案设计
    2.1 5G移动通信基站子系统硬件架构与需求分析
    2.2 BBU单元系统需求分析
    2.3 基带处理板卡硬件需求分析
        2.3.1 基带处理板卡硬件架构
        2.3.2 基带处理板卡硬件需求梳理
    2.4 基带处理板卡硬件方案设计
        2.4.1 基带处理板卡主芯片选型
        2.4.1.1 XILINX UltraScale+ FPGA介绍
        2.4.1.2 AURORA协议介绍
        2.4.1.3 FPGA芯片选型
        2.4.1.4 ARM芯片选型
        2.4.1.5 PCIe交换芯片与CPLD芯片选型
        2.4.2 基带处理板卡硬件方案以及框图
    2.5 基带处理板卡可靠性要求
    2.6 小结
第3章 硬件电路原理图设计
    3.1 VU7P外围接口电路设计
    3.2 ZU15EG外围接口电路设计
        3.2.1 ZU15E GPS侧接口电路设计
        3.2.2 ZU15EG PL侧接口电路设计
    3.3 PCIe交换小系统电路设计
    3.4 CPLD小系统电路设计
    3.5 时钟小系统电路设计
        3.5.1 时钟需求
        3.5.2 时钟小系统电路设计
        3.5.2.1 25M时钟域电路设计
        3.5.2.2 100M和33.333M时钟域电路设计
        3.5.2.3 61.44M时钟域电路设计
    3.6 电源小系统电路设计
        3.6.1 电源需求
        3.6.1.1 数字功耗评估
        3.6.1.2 电源网络拓扑
        3.6.2 电源芯片外围电路设计
        3.6.2.1 开关电源芯片外围电路设计
        3.6.2.2 LDO电源芯片外围电路设计
        3.6.2.3 模块电源芯片外围电路设计
    3.7 调试接口电路设计
    3.8 小结
第4章 硬件PCB设计与可靠性设计
    4.1 硬件PCB设计
        4.1.1 PCB板材选择
        4.1.1.1 板材的选择
        4.1.1.2 铜箔的选择
        4.1.1.3 半固化片的选择
        4.1.1.4 板材可靠性
        4.1.2 PCB布局叠层设计
        4.1.2.1 板卡PCB布局设计
        4.1.2.2 PCB叠层设计
        4.1.3 PCB布线设计
        4.1.3.1 布线规则设置
        4.1.3.2 仿真指导布线
        4.1.3.3 layout设计
    4.2 可靠性设计
        4.2.1 板卡散热设计
        4.2.2 板卡可靠性设计
    4.3 小结
第5章 功能测试与验证
    5.1 板卡硬件测试
        5.1.1 电源测试
        5.1.2 时钟测试
        5.1.3 启动测试
        5.1.4 接口测试
    5.2 CPLD编程和功能测试
    5.3 硬件可靠性验证
        5.3.1 单板可靠性测试
        5.3.2 整机可靠性测试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利用复位电路实现快捷操作(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LoRa的水质实时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耿云鸿. 西安邮电大学, 2021(02)
  • [2]基于μLED微光瞄具检测仪光源技术研究[D]. 贺肖影. 长春理工大学, 2021(02)
  • [3]基于上转发光系统的吗啡检测[D]. 赵雪.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4]基于ARM的石油储存动态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D]. 宋欣欣. 西京学院, 2021(12)
  • [5]适用于收割机作业的电控手柄控制器的设计与试验验证[D]. 刘闯. 四川大学, 2021(02)
  • [6]远程I/O数据采集控制系统设计[D]. 齐婷婷.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2021(06)
  • [7]电磁涡流油气集输管道内壁缺陷检测技术的研究[D]. 牛广亮.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8]基于硅基光电微显示像素阵列的驱动电路设计[D]. 许栋梁.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9]智能网络化血沉与压积分析仪的研究与设计[D]. 刘力.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3)
  • [10]5G移动通信基站基带处理板卡数字硬件设计与实现[D]. 李鑫维.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2020(04)

标签:;  ;  ;  ;  

使用复位电路实现快速操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