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靶向性论文-周兆丽,徐晨钦,郑昊旸,马琳琳,解伟

细胞靶向性论文-周兆丽,徐晨钦,郑昊旸,马琳琳,解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细胞靶向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性治疗,酪氨酸激酶,免疫检查点

细胞靶向性论文文献综述

周兆丽,徐晨钦,郑昊旸,马琳琳,解伟[1](2019)在《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性治疗上市药物及用药策略更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全方位汇总针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靶向性治疗上市药物及其临床用药选择策略。方法根据中、外文文献及美国FDA官网信息,对以NSCLC为适应症上市的靶向性治疗药物及其一、二线用药策略进行全面总结、综述。结果截止至2019年4月,先后有针对癌驱动基因、免疫检查点、血管新生等靶点的小分子抑制剂、重组蛋白或大分子抗体等NSCLC靶向性药物20余种上市,一线用药策略不断更新。结论 NSCLC靶向性治疗药物在近二十年取得了长足进步,临床药物治疗已经进入到结合病理组织分型、基因分型,精准用药的个体化医疗时代;肿瘤组织分型是腺癌或鳞癌,是否含有包括EGFR、ALK、ROS、BRAF等突变基因在内的驱动基因,以及是否高表达PD-L1,是目前患者一线用药选择的重要依据。(本文来源于《沈阳药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李蒙蒙[2](2019)在《线粒体靶向性铜配合物通过调控肝癌细胞自噬介导线粒体凋亡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一种全球最常见的肝原发性恶性肿瘤,其具有起病隐匿、发病率高、生长迅速、侵袭性强、致死率高、预后差等特点,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对于中晚期肝癌来说,除局部治疗具有短期疗效外,索拉菲尼是当前唯一被批准用于临床的靶向性治疗药物,然而快速耐药性的产生严重限制其临床疗效。HCC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低于许多其他肿瘤,其化疗抗性是药物治疗HCC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且其发生机制极为复杂。因此迫切需要深入研究HCC的病理机制及化疗抗性背后的新干预靶标,并研发安全有效的新型癌症治疗药物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金属药物在治疗各种癌症方面取得了显着疗效,其中铂类配合物已在临床上有不同程度的应用。然而,由于耐药性等副作用的产生,寻找抗肿瘤活性强、毒性低且能克服耐药性的配合物是目前配合物药物研究的关键。铜配合物的生理分布、细胞内聚集及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过程与铂配合物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为铜配合物作为抗肿瘤药物克服耐药性带来了可能。本课题研究组前期发现,叁吡啶类铜配合物可以有效地与肿瘤细胞DNA结合,并通过氧化切割原理将DNA切割成不同组分,但是并不足以明显改变肿瘤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原因可能是肿瘤细胞可以及时地对DNA损伤进行修复,这也是耐药性产生的原因之一。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叁吡啶类铜配合物,课题组首次将线粒体靶向基团叁苯基膦(Tri-phenyl-phosphine,TPP)引入该配合物中得到一种全新的铜配合物[Cu(ttpy-tpp)Br2]Br(以CTB表示),TPP可以为该配合物增加离域电荷,同时其亲脂性的特性有利于聚集到线粒体上。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等确证了CTB具有明显的线粒体靶向功能,且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及DNA切割活性。然而,CTB靶向肿瘤细胞线粒体表现出抗肿瘤活性的作用及分子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亟需进一步深入探究。本研究旨在明确CTB对肝细胞癌的抗肿瘤效应,并阐明其作用作用的分子机理,为今后线粒体靶向性配合物药物的设计及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论文研究采用体外、体内两部分实验进行开展:1、体外研究主要选取人肝癌细胞SMMC-7721细胞为研究对象。首先以MTT法筛选CTB最适用药浓度、检测对肝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以透射电镜、Janus green染色、JC-1染色法考察CTB对SMMC-7721细胞线粒体结构的影响;后利用海马XF96(Seahorse)细胞外流量分析仪检测耗氧率、外酸化率等来测定线粒体功能的变化;再采用AnnexinV-FITC/PI染色、TUNEL染色,检测CTB对肝癌细胞凋亡的作用;以DCFH-DA染色法检测肝癌细胞内ROS的堆积;透射电镜、MDC荧光、质粒转染等手段检测肝癌细胞自噬的发生;利用线粒体荧光探针考察CTB对线粒体分裂的影响;利用免疫荧光双染、Western blot检测目的蛋白表达与活化。2、体内研究采购体重约18-22g的4周龄雄性裸鼠(BALB/c-nu/nu),以建立人肝癌SMMC-7721细胞裸鼠异种移植瘤模型。成功构建后,卡尺定期测量肿瘤大小,建立生长曲线。通过游标卡尺测量长直径(a)和短直径(b),并且通过公式计算肿瘤体积,即体积(V)=a×b2/2。当肿瘤达到时平均大小为150 mm3,根据实验所需将小鼠随机分组(每组8只动物)。采用腹腔注射药物,药物CTB悬浮于无菌PBS中并每周注射3次,共两周。实验结束后,分离完整肿瘤、肝脏等器官并称重,拍摄肿瘤并称重以计算肿瘤抑制率。将肿瘤组织部分切除固定在4%多聚甲醛中用于IHC/IF检测,或固定在2.5%戊二醛中用于透射电镜检测,剩余部分于液氮中冷冻用于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体外研究结果显示,CTB以时间、剂量依赖性方式抑制多种肝癌细胞的生长。透射电镜、Janus green染色、JC-1染色等检测结果显示,CTB破坏线粒体结构、导致线粒体膜电位的下降,同时细胞外酸化率、氧消耗率检测结果显示CTB抑制肝癌细胞糖酵解及氧消耗水平。AnnexinV-FITC/PI染色、TUNEL染色结果显示CTB诱导肝癌细胞凋亡,伴随着肝癌细胞内ROS的堆积以及p53蛋白的线粒体转位。透射电镜、MDC荧光等检测结果显示CTB能够提高肝癌细胞自噬水平;GFP-LC3荧光报告基因显示LC3-Ⅱ的活化,同时CTB激活自噬AMPK/mTOR/ULK1信号通路;线粒体和溶酶体的荧光共定位检测显示线粒体自噬的发生,并伴随着线粒体自噬蛋白Parkin/PINK1表达的升高。进一步的Mito-tracker Green荧光检测显示CTB诱导线粒体的过度分裂,并伴随着线粒体分裂蛋白Drp1的活化;Drp1特异性抑制剂Mdivi-1在抑制线粒体分裂的同时降低线粒体自噬蛋白的表达,削弱CTB对线粒体自噬的诱导。最后的检测结果显示,自噬抑制剂3-MA抑制CTB诱导的肝癌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Mdivi-1抑制CTB诱导的p53线粒体转位及凋亡水平,细胞自噬的诱导对CTB诱导的细胞凋亡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体内研究结果显示,CTB处理后人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组织质地较硬、发白,抑瘤率及生长曲线结果显示CTB以剂量依赖性方式抑制肿瘤组织的生长;TUNEL染色、凋亡相关因子的检测结果显示CTB诱导能够诱导肿瘤组织的凋亡。同时,CTB增加肿瘤组织中自噬标志蛋白LC3-Ⅱ、Parkin、PINK1的水平,降低p62的水平;Drp1抑制剂Mdivi-1能够削弱这些效应,线粒体分裂的抑制能够影响自噬过程。[结论]体内、体外研究实验结果充分说明,CTB具有良好抗肝癌活性,与其线粒体靶向特性密不可分。CTB诱导肝癌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并通过ROS依赖性的p53线粒体转位诱导线粒体凋亡的发生,从而发挥其抗肿瘤效应。CTB通过Drp1依赖性的线粒体分裂促进线粒体自噬的发生,并在CTB诱导的线粒体凋亡中发挥一定的促进作用。本研究为靶向调控线粒体功能的抗肝癌细胞治疗药物的研发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5-17)

李镇利,吴寒,杨田,吴孟超[3](2019)在《基于肝细胞癌微环境和生物标志物特点构建靶向性纳米载体的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原发性肝癌(主要指肝细胞癌,HCC)是全球第五大高发的恶性肿瘤,恶性程度较高,预后差。肝癌在肿瘤微环境和生物标志物方面有其特征性的表现,已有研究基于这些特征性靶点设计出了许多分子靶向性的药物,如索拉菲尼、瑞格菲尼等,但仍无法避免全身毒副作用大、远期疗效不佳的问题。而随着纳米医学的发展,基于肝癌特点构建靶向性强、毒副作用小的纳米载体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并在基础研究中证实了其良好的疗效,为靶向纳米材料在肝癌诊疗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肝胆胰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洪文秀[4](2019)在《肿瘤细胞周期特异性靶向混合胶束的构建及靶向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恶性肿瘤的治疗已经成为当今科学界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解决这个问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研究发展靶向制剂。紫杉醇,阿糖胞苷,长春碱等细胞周期特异性抗肿瘤药物已在临床治疗中得到应用,然而其制剂的设计并未针对特定时相的肿瘤细胞,导致其进入目标时相肿瘤细胞的药物量有限,降低了抗肿瘤效果。因此,本课题提出设计一种具有肿瘤细胞周期特异性的主动靶向药物传递系统,即以细胞周期特异性配体duramycin(Dur)修饰的聚乙二醇-消旋聚乳酸(PEG-PDLLA)及与具有pH敏感特性的聚乙二醇-聚组氨酸(PEG-PHIS)为材料自组装形成具有细胞周期特异性的酸敏感混合胶束系统(Dur-PEG-PDLLA/PEG-PHIS),运载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紫杉醇(PTX)到达肿瘤部位,增强了靶向效果,延长了药物作用时间,增强了抗肿瘤效果。本实验分为以下四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两亲性嵌段共聚物材料的合成及表征以Boc-His(Dnp)-OH·isopropanol为原料,采用开环聚合法合成了PEG-PHIS。以duramycin作为配体,HCOO-PEG-PDLLA为基础,采用EDC/NHS介导的酰化反应进一步合成了经duramycin修饰的Dur-PEG-PDLLA。利用核磁~1H-NMR和红外FTIR技术对PEG-PHIS进行了化学结构确认,结果均证明PEG-PHIS合成成功,且通过核磁图谱证实Dur-PEG-PDLLA合成成功。第二部分:包载紫杉醇混合胶束的制备及其制剂特征的考察以紫杉醇为模型药物,考察了透析法、薄膜分散法和溶解法等对Dur-PEG-PDLLA/PEG-PHIS胶束的载药及粒径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透析法为最佳制备方法。所得制剂载药量达14.7±0.3%,包封率达89.1±2.5%。动态散射光(DLS)法测得粒径为188.6±5.3 nm,PDI为0.158。透射电镜显示混合胶束具有规则的类球形结构,大小均一,分散良好。芘荧光探针法测得混合胶束临界胶束浓度(CMC)为0.09mg/mL,表明胶束抗血液稀释能力较强。研究了不同pH下胶束的粒径及释药行为,结果显示,在不同pH条件下,胶束粒径及释药均有明显变化,尤其是在pH为5.0时,粒径减小,紫杉醇释放量增多,说明混合胶束具有pH敏感特性。第叁部分:载药紫杉醇混合胶束胞内摄取效率及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通过偶联反应制备FITC-PEG-PDLLA,并以此代替部分材料制备荧光标记的胶束,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及流式细胞术观察肿瘤细胞HeLa对PEG-PDLLA、Dur-PEG-PDLLA、PEG-PDLLA/PEG-PHIS及Dur-PEG-PDLLA/PEG-PHIS的摄取情况,结果表明,Dur-PEG-PDLLA及Dur-PEG-PDLLA/PEG-PHIS组,细胞内荧光强度明显增大,说明Dur修饰能提高细胞对纳米粒子的摄取。通过细胞同步化的方法获得G1、S及G2/M期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进一步研究了不同细胞周期时相的细胞及未同步化的肿瘤细胞对纳米粒的摄取,结果显示,duramycin修饰能显着提高细胞对胶束的摄取,尤其是G2/M期的摄取显着提高。采用细胞毒性实验(MTT)研究了空白胶束的安全性及其载药制剂的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空白胶束基本无毒性,而载药混合胶束相比于紫杉醇市售制剂(Taxol)及各胶束制剂,其IC_(50)显着降低,说明该给药体系能够提高紫杉醇抗肿瘤活性。第四部分:混合胶束的体内过程及其靶向性研究建立了紫杉醇的体内分析方法,并考察了紫杉醇Dur-PEG-PDLLA/PEG-PHIS混合胶束的体内药动学性质。经尾静脉注射紫杉醇Dur-PEG-PDLLA/PEG-PHIS混合胶束,并采用Taxol注射液作为对照。二者相比,药动学参数发生了显着变化。混合胶束组的消除半衰期为4.144±0.548 h,而Taxol的消除半衰期为0.866±0.016 h,紫杉醇混合胶束延长了药物在体内的循环时间,达到了缓释的效果。小动物活体成像试验初步研究了胶束在小鼠体内的分布情况,与Taxol相比,胶束在肿瘤部位有明显蓄积,且在8 h达到了峰值,说明紫杉醇混合胶束具有明显的靶向作用。(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期刊2019-03-01)

黄煜,李艳娇,张本斯,李庄,张覃[5](2018)在《EphrinA1-caspase-3对乳腺癌细胞的体外靶向性抑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重组EphrinA1-caspase-3对体外乳腺癌细胞是否有靶向性抑制作用。方法:将重组EphrinA1-caspase-3感染人乳腺细胞,MTT法检测重组Ad-EphrinA1-caspase-3感染上清对EphA2阳性乳腺癌细胞的体外增殖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Ad-EphrinA1-caspase-3感染上清对乳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抗体中和实验检测感染上清中EphrinA1-caspase-3对靶细胞杀伤效应的特异性。结果:乳腺癌细胞呈贴壁生长,细胞中可见高水平的EphA2受体及EphrinA1表达。Ad-EphrinA1-caspase-3感染上清对乳腺癌细胞增殖表现出强烈的抑制作用,生长抑制率达48.9%。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培养72h后稀释倍比为1∶1、1∶2、1∶4、1∶8、1∶16上清对应的凋亡率分别为36%、24%、18%、8%、7%,显着高于对照组凋亡率4%,且中和抗体能有效的减弱重组EphrinA1-caspase-3对EphA2阳性乳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结论:感染EphrinA1-caspase-3的T淋巴细胞能够对体外乳腺癌细胞起到靶向性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解剖学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孙芳,王金枝,罗吉君,潘勤,汪余勤[6](2018)在《miR-21和miR-130b靶向性人工设计circRNA抑制肝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人工改造的CDR1as(M-CDR1as)是否可通过特异性结合miR-21和miR-130b,体外抑制小鼠Hepa1-6肝癌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EMT)。方法将CDR1as中miR-7结合位点替换为特异性结合mmu-miR-21或mmu-miR-130b的碱基序列。将小鼠Hepa1-6肝癌细胞分为对照组,空质粒组(NC)和M-CDR1as组。采用RT-qPCR检测Hepa1-6细胞内M-CDR1as的水平及其对靶miR-21和miR-130b水平的影响。利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肝癌细胞中EMT相关Vimentin,E-cadherin及N-cadherin的mRNA水平和蛋白表达量。结果仅M-CDR1as组可在阈值以上检测到M-CDR1as。M-CDR1as组miR-21水平较对照组和NC组有所下降(P>0.05),M-CDR1as组miR-130b水平较对照组及NC组均明显下调(P<0.001)。Vimentin和N-cadherin mRN水平较对照组和NC组明显下降(P<0.01),E-cadherin mRNA较对照组和NC组明显升高(P<0.01)。Vimentin和N-cadherin蛋白表达量较对照组和NC组明显下降(P<0.01);而E-cadherin较对照组和NC组表达明显升高(P<0.01)。结论 M-CDR1as可通过结合吸附miR-21和miR-130b体外抑制小鼠Hepa1-6肝癌细胞的EMT。(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疗设备》期刊2018年S1期)

沈爱军,张旭南,李永勇,冯峰,张建泉[7](2018)在《构建及应用针对非小细胞肺癌整合素α_vβ_3受体靶向性纳米分子探针:体外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以整合素αvβ3为靶点的纳米分子探针,探讨其理化、生物学特征及对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靶向性MR成像能力。方法构建以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多肽(RGD)为靶向基团的分子探针RGD-Gd@BSA,检测其T1弛豫率、水合动力学直径、Zeta电位、分散稳定性和细胞毒性,并比较RGD-Gd@BSA(靶向组)和Gd@BSA(非靶向组)与肺癌A549细胞的靶向能力。结果线性拟合获得RGD-Gd@BSA的T1弛豫率为18.615L/(mmol·s),明显高于GdDTPA的3.404L/(mmol·s);RGD-Gd@BSA探针呈类球形,平均水合动力学直径为(99.52±2.62)nm;Zeta电位为(-11.07±0.42)mV,在溶液中分散稳定。Gd3+浓度为0.15、0.30、0.60、1.20和2.40μmol/L的RGD-Gd@BSA溶液中,人胚肾293T细胞的存活率分别为81.74%、86.80%、69.83%、78.41%和66.95%。共聚焦显微镜成像可见靶向组细胞具有比非靶向组更高的荧光强度;靶向组细胞悬液的T1WI相对信号强度高于非靶向组。结论纳米分子探针RGDGd@BSA具备稳定的理化特性、较好的生物相容性、较高的T1弛豫率和对肺癌A549细胞的靶向性,具有作为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特异性诊断的纳米分子探针的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期刊2018年10期)

余自力,陈刚[8](2018)在《基于细胞源性微囊泡的靶向药物递送载体构建及其肿瘤靶向性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研究显示,免疫相关不良反应是由于免疫治疗药物缺乏肿瘤靶向性,进入正常组织所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本研究的目的是构建基于细胞源性微囊泡的肿瘤靶向免疫治疗纳米载体,以提高免疫治疗药物的治疗靶向性并降低不良反应。研究方法:收集巨噬细胞来源的微囊泡,通过磷脂替换策略实现微囊泡生物素标记,利用生物素-亲和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将亲和素修饰的PD-L1单抗和适配体结合至微囊泡表面。利用直接孵育的方法将恶性黑色素瘤靶向治疗药物载入微囊泡内部。研究结果:磷脂替换策略可使微囊泡生物素标记效率达60%以上。流式细胞术和核酸凝胶电泳结果显示,亲和素偶联的PD-L1和适配体可有效结合至生物素化微囊泡表面。高效液相色谱结果显示,直接孵育法可有效将恶性黑色素瘤靶向治疗药物PLX-4720和PD0325901载入微囊泡。体外细胞实验和恶性黑色素瘤小鼠模型结果均显示,适配体偶联的微囊泡具有较好的肿瘤靶向性,可有效将PD-L1和靶向治疗药物递送至肿瘤部位。研究结论:经适配体修饰的微囊泡具有较好的肿瘤靶向性,可有效将PD-L1单抗和抗肿瘤药物运送至肿瘤部位发挥抗肿瘤作用。(本文来源于《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8-10-19)

林羽佳,贾俊亚,林珊[9](2018)在《线粒体靶向性小分子多肽SS-31对肥胖KK-Ay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线粒体自噬活性的干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线粒体在自噬过程中有重要作用。SS-31是一种新型线粒体靶向性小分子多肽,可作为线粒体稳定剂恢复受损的线粒体功能。本研究观察了肥胖模型动物KK-Ay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线粒体改变、自噬活性变化,并观察了SS-31的干预作用。方法 8周龄KK-Ay小鼠共18只,随机分为叁组:成年组、衰老组、SS-31干预组,每组各6只,均给予高脂饮食。成年组小鼠8周时测体质量、血糖后立即处死,取血清及肾组织备检。(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疾病专业委员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8-10-11)

杨扬,孟洁,温涛,陈博,刘飞[10](2018)在《uPAR靶向性MRI探针的制备及其与乳腺癌细胞靶向结合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乳腺癌是女性最常患的恶性肿瘤之一,实现对乳腺癌原发性及转移性微小病灶的早期检测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尿激酶受体(uPAR)在乳腺癌肿瘤细胞及肿瘤相关细胞中高表达而在正常组织细胞中低表达。通过将次氮基叁乙酸(NTA)连接到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SPIO)表面,获得一种通用的磁共振成像(MRI)模块(SPIO-NTA)。进而将uPAR天然配体尿激酶(uPA)的氨基末端片段(ATF)通过组氨酸标签(His tags)偶联到SPIO-NTA上,获得一种具有uPAR靶向性的MRI探针(SPIO-ATF)。其γ-Fe_2O_3核心的直径小于10 nm,平均水合直径约为77 nm,Zeta电位约为-13 m V。蛋白凝胶电泳及考马斯亮蓝染色结果证明ATF被成功导入到SPIO上。细胞实验结果表明,SPIO-ATF与乳腺癌细胞4T1的结合量与细胞uPAR的表达量正相关,表明SPIO-ATF对4T1细胞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结合能力,而这种结合是通过ATF与uPAR的相互作用介导的。另外,4T1细胞对SPIO-ATF的摄取具有浓度依赖性。在实验条件下,SPIO与SPIO-ATF都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细胞毒性。通过研究构建一种可用于乳腺癌靶向诊断的新型MRI探针,从而为乳腺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一种新策略。(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细胞靶向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背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一种全球最常见的肝原发性恶性肿瘤,其具有起病隐匿、发病率高、生长迅速、侵袭性强、致死率高、预后差等特点,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对于中晚期肝癌来说,除局部治疗具有短期疗效外,索拉菲尼是当前唯一被批准用于临床的靶向性治疗药物,然而快速耐药性的产生严重限制其临床疗效。HCC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低于许多其他肿瘤,其化疗抗性是药物治疗HCC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且其发生机制极为复杂。因此迫切需要深入研究HCC的病理机制及化疗抗性背后的新干预靶标,并研发安全有效的新型癌症治疗药物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金属药物在治疗各种癌症方面取得了显着疗效,其中铂类配合物已在临床上有不同程度的应用。然而,由于耐药性等副作用的产生,寻找抗肿瘤活性强、毒性低且能克服耐药性的配合物是目前配合物药物研究的关键。铜配合物的生理分布、细胞内聚集及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过程与铂配合物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为铜配合物作为抗肿瘤药物克服耐药性带来了可能。本课题研究组前期发现,叁吡啶类铜配合物可以有效地与肿瘤细胞DNA结合,并通过氧化切割原理将DNA切割成不同组分,但是并不足以明显改变肿瘤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原因可能是肿瘤细胞可以及时地对DNA损伤进行修复,这也是耐药性产生的原因之一。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叁吡啶类铜配合物,课题组首次将线粒体靶向基团叁苯基膦(Tri-phenyl-phosphine,TPP)引入该配合物中得到一种全新的铜配合物[Cu(ttpy-tpp)Br2]Br(以CTB表示),TPP可以为该配合物增加离域电荷,同时其亲脂性的特性有利于聚集到线粒体上。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等确证了CTB具有明显的线粒体靶向功能,且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及DNA切割活性。然而,CTB靶向肿瘤细胞线粒体表现出抗肿瘤活性的作用及分子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亟需进一步深入探究。本研究旨在明确CTB对肝细胞癌的抗肿瘤效应,并阐明其作用作用的分子机理,为今后线粒体靶向性配合物药物的设计及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论文研究采用体外、体内两部分实验进行开展:1、体外研究主要选取人肝癌细胞SMMC-7721细胞为研究对象。首先以MTT法筛选CTB最适用药浓度、检测对肝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以透射电镜、Janus green染色、JC-1染色法考察CTB对SMMC-7721细胞线粒体结构的影响;后利用海马XF96(Seahorse)细胞外流量分析仪检测耗氧率、外酸化率等来测定线粒体功能的变化;再采用AnnexinV-FITC/PI染色、TUNEL染色,检测CTB对肝癌细胞凋亡的作用;以DCFH-DA染色法检测肝癌细胞内ROS的堆积;透射电镜、MDC荧光、质粒转染等手段检测肝癌细胞自噬的发生;利用线粒体荧光探针考察CTB对线粒体分裂的影响;利用免疫荧光双染、Western blot检测目的蛋白表达与活化。2、体内研究采购体重约18-22g的4周龄雄性裸鼠(BALB/c-nu/nu),以建立人肝癌SMMC-7721细胞裸鼠异种移植瘤模型。成功构建后,卡尺定期测量肿瘤大小,建立生长曲线。通过游标卡尺测量长直径(a)和短直径(b),并且通过公式计算肿瘤体积,即体积(V)=a×b2/2。当肿瘤达到时平均大小为150 mm3,根据实验所需将小鼠随机分组(每组8只动物)。采用腹腔注射药物,药物CTB悬浮于无菌PBS中并每周注射3次,共两周。实验结束后,分离完整肿瘤、肝脏等器官并称重,拍摄肿瘤并称重以计算肿瘤抑制率。将肿瘤组织部分切除固定在4%多聚甲醛中用于IHC/IF检测,或固定在2.5%戊二醛中用于透射电镜检测,剩余部分于液氮中冷冻用于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体外研究结果显示,CTB以时间、剂量依赖性方式抑制多种肝癌细胞的生长。透射电镜、Janus green染色、JC-1染色等检测结果显示,CTB破坏线粒体结构、导致线粒体膜电位的下降,同时细胞外酸化率、氧消耗率检测结果显示CTB抑制肝癌细胞糖酵解及氧消耗水平。AnnexinV-FITC/PI染色、TUNEL染色结果显示CTB诱导肝癌细胞凋亡,伴随着肝癌细胞内ROS的堆积以及p53蛋白的线粒体转位。透射电镜、MDC荧光等检测结果显示CTB能够提高肝癌细胞自噬水平;GFP-LC3荧光报告基因显示LC3-Ⅱ的活化,同时CTB激活自噬AMPK/mTOR/ULK1信号通路;线粒体和溶酶体的荧光共定位检测显示线粒体自噬的发生,并伴随着线粒体自噬蛋白Parkin/PINK1表达的升高。进一步的Mito-tracker Green荧光检测显示CTB诱导线粒体的过度分裂,并伴随着线粒体分裂蛋白Drp1的活化;Drp1特异性抑制剂Mdivi-1在抑制线粒体分裂的同时降低线粒体自噬蛋白的表达,削弱CTB对线粒体自噬的诱导。最后的检测结果显示,自噬抑制剂3-MA抑制CTB诱导的肝癌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Mdivi-1抑制CTB诱导的p53线粒体转位及凋亡水平,细胞自噬的诱导对CTB诱导的细胞凋亡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体内研究结果显示,CTB处理后人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组织质地较硬、发白,抑瘤率及生长曲线结果显示CTB以剂量依赖性方式抑制肿瘤组织的生长;TUNEL染色、凋亡相关因子的检测结果显示CTB诱导能够诱导肿瘤组织的凋亡。同时,CTB增加肿瘤组织中自噬标志蛋白LC3-Ⅱ、Parkin、PINK1的水平,降低p62的水平;Drp1抑制剂Mdivi-1能够削弱这些效应,线粒体分裂的抑制能够影响自噬过程。[结论]体内、体外研究实验结果充分说明,CTB具有良好抗肝癌活性,与其线粒体靶向特性密不可分。CTB诱导肝癌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并通过ROS依赖性的p53线粒体转位诱导线粒体凋亡的发生,从而发挥其抗肿瘤效应。CTB通过Drp1依赖性的线粒体分裂促进线粒体自噬的发生,并在CTB诱导的线粒体凋亡中发挥一定的促进作用。本研究为靶向调控线粒体功能的抗肝癌细胞治疗药物的研发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细胞靶向性论文参考文献

[1].周兆丽,徐晨钦,郑昊旸,马琳琳,解伟.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性治疗上市药物及用药策略更新[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19

[2].李蒙蒙.线粒体靶向性铜配合物通过调控肝癌细胞自噬介导线粒体凋亡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9

[3].李镇利,吴寒,杨田,吴孟超.基于肝细胞癌微环境和生物标志物特点构建靶向性纳米载体的研究与应用[J].肝胆胰外科杂志.2019

[4].洪文秀.肿瘤细胞周期特异性靶向混合胶束的构建及靶向性评价[D].安徽医科大学.2019

[5].黄煜,李艳娇,张本斯,李庄,张覃.EphrinA1-caspase-3对乳腺癌细胞的体外靶向性抑制作用[J].解剖学杂志.2018

[6].孙芳,王金枝,罗吉君,潘勤,汪余勤.miR-21和miR-130b靶向性人工设计circRNA抑制肝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J].中国医疗设备.2018

[7].沈爱军,张旭南,李永勇,冯峰,张建泉.构建及应用针对非小细胞肺癌整合素α_vβ_3受体靶向性纳米分子探针:体外实验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8

[8].余自力,陈刚.基于细胞源性微囊泡的靶向药物递送载体构建及其肿瘤靶向性评估[C].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8

[9].林羽佳,贾俊亚,林珊.线粒体靶向性小分子多肽SS-31对肥胖KK-Ay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线粒体自噬活性的干预作用[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疾病专业委员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2018

[10].杨扬,孟洁,温涛,陈博,刘飞.uPAR靶向性MRI探针的制备及其与乳腺癌细胞靶向结合的研究[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18

标签:;  ;  ;  ;  

细胞靶向性论文-周兆丽,徐晨钦,郑昊旸,马琳琳,解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