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仪式论文-董宸

佛教仪式论文-董宸

导读:本文包含了佛教仪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泼水节,仪式音声,国家在场,社会—经济发展

佛教仪式论文文献综述

董宸[1](2019)在《传统仪式的现代适应——从泼水节看当代南传佛教仪式音声构成的两个面向》一文中研究指出泼水节即傣历新年,是南传佛教信仰地区最典型的传统仪式,也是西双版纳的旅游名片。伴随现代化的发展,泼水节与之相适应,明显表现出了两个发展面向,即对国家在场的适应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文章以南传佛教传统泼水节仪式的现代适应作为问题线索,通过横向铺陈将不同管理层级佛寺的泼水节仪式个案进行并置比较。不仅从音声和行为层面对仪式音声现代适应的两个面向进行呈现和分析,并且通过这些表现,从更深层的成因角度,解读信仰群体(局内人)"主位—侧位"~(1)认同的迁移。(本文来源于《中国音乐》期刊2019年05期)

贺钰[2](2019)在《五台山黛螺顶寺佛教仪式音声考》一文中研究指出黛螺顶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山风景区台怀镇内,是五台山众多寺院中一座具有独特魅力的古老寺院,虽为北方寺院,但在实际的佛事活动中使用的却是“南方调体系”,使得黛螺顶寺成为五台山中闪耀着不同光芒的寺院。而黛螺顶最特别之处在于寺中汇集了五个台顶的文殊菩萨,拥有小朝台的美誉,更有着“不登黛螺顶,不算台山客”之说,突显出黛螺顶寺的特别之处。论文由绪论、五台山黛螺顶寺概述、五台山黛螺顶寺全年仪轨、黛螺顶寺全年仪式音声特征分析、五台山黛螺顶寺仪式音声的保护与传承、结语六个部分组成。绪论这部分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及方法还有研究意义,通过阐述表达出笔者写这篇论文的初衷以及现实意义。正文第一章介绍黛螺顶寺历史和黛螺顶仪式音声类型以及存在价值。第二章是通过7次实地田野考察黛螺顶寺全年中4个重大仪式,从中整理出仪式音声的仪轨以及音乐在仪式中的重要作用。第叁章是运用“描述--解释”的方法,在音乐基础理论方面对黛螺顶寺仪式音声的形式和特点进行分析归纳。第四章则是结合五台山宗教文化的特殊性,将论文的落脚点放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传承上,提出合理可行的保护建议。结语总结四次仪式的变迁以及论文存在的不足之处。论文在多次田野采风的基础上对黛螺顶寺全年中四个代表性佛事活动的音声进行记录、对比研究以及音乐分析,同相关资料的记载相互对比其中音声的发展与变迁,为更加全面的保护五台山非遗文化提出建议,希望能为五台山非遗工作尽一份微薄之力。(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5)

郎丰霞[3](2019)在《清宫太监喇嘛考——兼谈内廷藏传佛教仪式与信仰》一文中研究指出清宫太监喇嘛设置,沿自前明,又有所损益。清宫早期太监喇嘛大概来源于明旧番经厂,而非康熙叁十六年始设之中正殿;宫园之内多处地点安设有太监喇嘛,学经太监安设地点亦不止一处。乾隆以来,太监喇嘛群体设置逐渐制度化与常态化,并置于内务府的严格管理之下。太监喇嘛虽身份低微,却是清宫内廷频繁宗教活动中的重要承差者,也是反映清宫日常的一面镜子;藏传佛教文化之于清廷的重要影响,体现在宗教、政治与文化之间的多维交融互通,其宗教文化也是构成清朝多民族统一国家的重要基石。(本文来源于《贵州民族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吴祝昕[4](2019)在《中韩佛教仪式舞蹈异同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舞蹈作为一种特殊的宗教行为,属于宗教经验和观念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人类历史和文化发展的产物。至今,舞蹈仍然是宗教仪式的主要手段。本文以中韩两国宗教仪式舞蹈为研究切入点,对两者之间的异同点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博览》期刊2019年04期)

侯冲[5](2019)在《从斋供看中国佛教仪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宗教仪式,是宗教信仰的外在化和具体化的行为表现,是宗教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佛教仪式是中国佛教研究的重要对象,研究中国佛教仪式,既是对佛教这一外来宗教中国化成功范例的专门研究,也是通过佛教仪式研究拓展中国佛教研究、深化佛教中国化历程研究的重要途径。不过,用来研究中国佛教(本文来源于《法音》期刊2019年02期)

侯冲[6](2018)在《《中国佛教仪式研究:以斋供仪式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信仰层面佛教的研究是当前中国佛教研究薄弱点,《中国佛教仪式研究——以斋供仪式为中心》追根溯源,对中国古代宋以下的仪轨佛教进行全面考察,为中国佛教研究界,打开一个新局面。本书在将佛教仪式分为修持仪式和斋供仪式的基础上,结合调查资料,挖掘佛藏经律、敦煌遗书、俄藏黑水城遗书以及传世佛教仪轨文本中相关材料,通过将道安叁例、唱导、水陆法会、预(本文来源于《佛学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侯冲[7](2018)在《《中国佛教仪式研究——以斋供仪式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作者:侯冲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6月出版,定价:118元。本书为作者2009年同名博士论文的修改稿。它在将佛教仪式二分为修持仪式和斋供仪式的基础上,以斋僧的各种表现形态为参照背景,利用敦煌遗书中的论义文、斋(意)文、变文和密教仪轨,辅之以宋元以来民间流传的科仪、宝卷、意旨集等大量新材料,搭建起了(本文来源于《世界宗教研究》期刊2018年05期)

傅暮蓉[8](2018)在《历史中的“文化变迁”与佛教仪式的意义转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是从古至今人类关注的问题,尤其在当今世界随着科技的普及和发展的背景之下,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民族传统习俗和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改变,致使"文化"的意义也发生了重大"改变",即"文化变迁"现象。18世纪50年代西方的学者开始关注人类不同种族、不同民族、不同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发生"文化变迁"的现象,中国的学者在20世纪后也开始对人类文化进行关注和研究。笔者认为,"文化变迁"是一个很普遍、存于世界各民族文化发展中的普遍规(本文来源于《法音》期刊2018年07期)

苏敦[9](2017)在《内蒙古兴安盟葛根庙藏传佛教仪式音乐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葛根庙作为内蒙古东部地区具有代表性目前规模最大及影响力最深的藏传佛教寺庙,距今已有叁百年的历史。深入研究调查葛根庙所蕴含的历史、宗教、人文知识是对东部地区乃至内蒙古地区佛教范围内的必要补充。所以笔者将论文方向落在葛根庙仪式音乐上,运用民族音乐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将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融入当中,结合田野调查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取得第一手资料作为基础材料,从音乐分析角度出发,在葛根庙仪式过程的整体背景下,来研究葛根庙仪式音乐的具体内容,分析音乐本体,总结音乐特征。本文对于葛根庙藏传佛教仪式音乐的调查从葛根庙藏传佛教仪式的历史文化背景与现状、葛根庙藏传佛教仪式音乐形态结构、葛根庙甘珠尔法会仪式音乐实录叁大部分进行研究。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包括对本文的选题缘起、选题意义与研究现状进行的说明。第二部分为论文的正文部分,由叁个章节组成。第一章葛根庙藏传佛教仪式的历史文化沿革。葛根庙藏传佛教仪式音乐是以寺庙为存活空间,它们的表现风格是可以反映它所在时间的历史。第一节主要阐述藏传佛教仪式得以生存的历史文化背景与现状。第二节为葛根庙历史文化沿革。主要阐述藏传佛教在兴安盟地区的发展传播以及在葛根庙的历史沿革。第二章葛根庙藏传佛教仪式音乐形态结构。本章分为两节,第一节是诵经仪式音乐形态特征,主要总结诵经仪式的内容,包括仪式时间、仪式场域、仪式所用法器以及分析总结诵经仪式音乐特点,包括诵经音调、调式特点、乐段结构、节奏节拍。第二节主要阐述查玛仪式音乐形态特征,这部分包括查玛仪式的现状,以及查玛的举行时间、角色、查玛法器,和法器乐队音乐特征。第叁章,葛根庙甘珠尔法会仪式音乐实录。运用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阐述葛根庙甘珠尔法会中音乐部分的分析总结。包括甘珠尔法会内容:其中详细阐述法会仪式时间、场域、参与者、所用法器;分析甘珠尔法会法器演奏音乐特征;最后总结甘珠尔法会仪式音乐特征,重点是对法器伴奏的音乐特点进行分析总结。第叁部分是结语,是对论文的研究成果进一步的总结和概括。最后为参考文献、附录和致谢。是笔者收集到关于葛根庙的历史图片。附录中是笔者田野考察中拍摄的法器图片与采访图片,以及拍摄的葛根庙法会过程记录图片与谱例,也是对论文正文部分的补充。(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7-05-22)

殷芳园[10](2017)在《浅谈中韩佛教仪式舞蹈的异同》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们对于舞蹈保持着欣赏的态度,这是一种精神上的高级享受,代表了欣赏舞蹈时产生内心体验与理解的全部经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其独具特色的舞蹈,中国、日本、韩国叁个国家的舞蹈在当今世界潮流中占据了主流、包含了相当深刻的底蕴,本文主要研究了中、韩两国的舞蹈特征,经过这次的学习笔者对于舞蹈文化有了更深地认识。(本文来源于《北方音乐》期刊2017年02期)

佛教仪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黛螺顶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山风景区台怀镇内,是五台山众多寺院中一座具有独特魅力的古老寺院,虽为北方寺院,但在实际的佛事活动中使用的却是“南方调体系”,使得黛螺顶寺成为五台山中闪耀着不同光芒的寺院。而黛螺顶最特别之处在于寺中汇集了五个台顶的文殊菩萨,拥有小朝台的美誉,更有着“不登黛螺顶,不算台山客”之说,突显出黛螺顶寺的特别之处。论文由绪论、五台山黛螺顶寺概述、五台山黛螺顶寺全年仪轨、黛螺顶寺全年仪式音声特征分析、五台山黛螺顶寺仪式音声的保护与传承、结语六个部分组成。绪论这部分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及方法还有研究意义,通过阐述表达出笔者写这篇论文的初衷以及现实意义。正文第一章介绍黛螺顶寺历史和黛螺顶仪式音声类型以及存在价值。第二章是通过7次实地田野考察黛螺顶寺全年中4个重大仪式,从中整理出仪式音声的仪轨以及音乐在仪式中的重要作用。第叁章是运用“描述--解释”的方法,在音乐基础理论方面对黛螺顶寺仪式音声的形式和特点进行分析归纳。第四章则是结合五台山宗教文化的特殊性,将论文的落脚点放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传承上,提出合理可行的保护建议。结语总结四次仪式的变迁以及论文存在的不足之处。论文在多次田野采风的基础上对黛螺顶寺全年中四个代表性佛事活动的音声进行记录、对比研究以及音乐分析,同相关资料的记载相互对比其中音声的发展与变迁,为更加全面的保护五台山非遗文化提出建议,希望能为五台山非遗工作尽一份微薄之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佛教仪式论文参考文献

[1].董宸.传统仪式的现代适应——从泼水节看当代南传佛教仪式音声构成的两个面向[J].中国音乐.2019

[2].贺钰.五台山黛螺顶寺佛教仪式音声考[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

[3].郎丰霞.清宫太监喇嘛考——兼谈内廷藏传佛教仪式与信仰[J].贵州民族研究.2019

[4].吴祝昕.中韩佛教仪式舞蹈异同的探讨[J].中国民族博览.2019

[5].侯冲.从斋供看中国佛教仪式[J].法音.2019

[6].侯冲.《中国佛教仪式研究:以斋供仪式为中心》[J].佛学研究.2018

[7].侯冲.《中国佛教仪式研究——以斋供仪式为中心》[J].世界宗教研究.2018

[8].傅暮蓉.历史中的“文化变迁”与佛教仪式的意义转变[J].法音.2018

[9].苏敦.内蒙古兴安盟葛根庙藏传佛教仪式音乐调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7

[10].殷芳园.浅谈中韩佛教仪式舞蹈的异同[J].北方音乐.2017

标签:;  ;  ;  ;  

佛教仪式论文-董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