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血管病变冠心病论文-李正宏,李秋,毛端,王丽

多血管病变冠心病论文-李正宏,李秋,毛端,王丽

导读:本文包含了多血管病变冠心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超声测量,冠心病,心外膜脂肪层厚度,颈部血管弹性

多血管病变冠心病论文文献综述

李正宏,李秋,毛端,王丽[1](2019)在《冠心病患者血管病变程度与心外膜脂肪层厚度及颈部血管弹性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不同冠脉狭窄程度与心外膜脂肪层厚度及颈部血管弹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10月在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行冠脉造影并诊断为冠心病患者112例,根据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将其分为轻度组49例,冠脉缩窄<50%;中度组37例,冠脉缩窄50%~74%;重度组26例,冠脉缩窄≥75%;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分析各组患者的心外膜脂肪层(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EAT)厚度、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β,PWV-β)、僵硬度(stiffness parametersβ,β)、膨大指数(augment index,AI)、顺应性(arterial compliance,AC)、弹性模量(elastic modulus,Ep)。结果冠心病患者的EAT厚度和IMT较对照组有明显增大,差异有显着性(P<0.05);随着冠脉狭窄程度的增加,EAT厚度和IMT均呈升高趋势,组间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两两比较发现,重度组明显高于轻度组、中度组,中度组亦高于轻度组(P均<0.05)。在颈部血管弹性相关的指标上,冠心病患者的PWV-β、β及Ep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冠脉狭窄程度的增加,上述指标均呈逐步升高趋势,组间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冠心病患者的AC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冠脉狭窄越重,顺应性越低(P<0.05)。结论冠脉狭窄程度与EAT厚度及颈动脉血管弹性变化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冠脉狭窄越重的患者,EAT厚度及IMT越高,且血管弹性越差,该两项指标可作为预测冠心病严重程度及评价治疗方案的重要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刊》期刊2019年08期)

刘俊霞,吴铮,白成芝[2](2019)在《分站式杂交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治疗冠心病多支血管病变患者的远期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分站式杂交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HCR)治疗冠心病多支血管病变(MVD)患者的远期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接受分站式HCR治疗的67例MVD患者的手术情况、静脉桥血管与支架分布情况及远期预后,应用Cox回归模型分析远期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 67例MVD患者先行小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开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间隔时间为(7.25±1.89) d,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平均引流量(461.87±87.45) ml,10例输血,机械通气时间为(9.36±3.25) d,ICU住院时间为(24.12±10.69) d; CABG中超声血流仪检测静脉桥血流值(24.01±15.08) ml/min,平均吻合口数(2.47±0.58)个; PCI术中共置入支架97个,植入支架长度(31.64±17.36) mm,其中8例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支架植入时冠脉造影显示左乳内动脉-左前降支旁路血管桥通畅率100.00%; 5年随访期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为10.45%(7/67),5年无MACCE累积生存函数89.60%; Cox回归分析显示NYHAⅢ~Ⅳ期、收缩压、体质指数(BMI)、完全血管化是远期预后的影响因素。结论分站式HCR治疗MVD具有良好的远期疗效,NYHAⅢ~Ⅳ期、BMI、完全血管化为分站式HCR治疗MVD远期疗效的独立预测因素。(本文来源于《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赵惟超,李毅,裘淼涵,方楚嫒,范鹏[3](2019)在《小血管病变对涂层可降解药物洗脱支架置入冠心病患者预后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置入涂层生物可降解雷帕霉素洗脱支架(BP-SES)的冠心病(CAD)患者合并小血管病变对其长期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I-LOVE-IT 2研究中置入BP-SES的CAD患者1 829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小血管病变分为小血管组(参考血管直径≤2.75 mm,n=1 064)与非小血管组(参考血管直径>2.75 mm,n=765)。所有患者均获得4年随访,分析其临床疗效及预后情况。结果小血管组患者4年患者源性的复合终点(PoCE)的发生率显着高于非小血管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血管组患者心性死亡的发生率高于非小血管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小血管病变为PoCE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1.24,95%可信区间1.00~1.53,P<0.05)。结论对于置入BP-SES的CAD患者,合并小血管病变的患者远期预后较差,小血管病变是4年PoCE的独立的危险因素。(本文来源于《临床军医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高大顺,张金盈[4](2019)在《冠心病PCI术后非支架段血管病变进展与血小板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非支架段血管病变进展与血小板的关系。方法选取既往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PCI术治疗并于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再次入院复查冠状动脉造影(CAG)的314例冠心病患者。根据非支架段血管病变的变化将患者分为非进展组(188例)和进展组(126例)。根据Gensini评分标准将进展组患者分为A组(Gensini评分≤30分)75例、B组(Gensini评分>30且≤60分)32例、C组(Gensini评分>60分)19例。比较各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分析PDW、MPV水平与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进展组患者MPV、PDW水平均高于非进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展组和非进展组患者PLT、PC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和C组患者MPV和PDW水平均较非进展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患者MPV和PDW水平均高于A组和B组,B组患者MPV和PDW水平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展组MPV、PDW水平均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283、0.314,P<0.05)。结论 MPV和PDW水平与冠心病PCI术后非支架段血管病变进展程度密切相关,有望成为冠心病PCI术后非支架段血管病变进展程度的预测因子。(本文来源于《河南医学研究》期刊2019年09期)

高大顺[5](2019)在《血小板指标与冠心病患者PCI术后非罪犯血管病变进展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对经皮冠脉支架植入术后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进行血小板指标检测,根据复查冠脉造影结果,分析冠状动脉非罪犯血管病变情况与血小板常用指标的关系,旨在探讨运用这些指标对冠心病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非罪犯血管病变程度的预测价值。资料及方法1.研究对象:严格按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复查冠脉造影的患者共300例,平均年龄(59.12±10.56)岁,其中男性203例(67.7%),女性97例(32.3%)。2.研究方法:将入选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饮酒史、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病史、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水平及复查冠脉造影时间等基础临床资料和血小板常用指标详细登记造册;根据复查冠脉造影结果并结合非罪犯血管病变变化情况,将入选研究对象分为非罪犯血管病变进展组(120例)与非进展组(180例)。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血小板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并根据非罪犯血管进展程度将进展组分为轻度进展组(71例),中度进展组(30例),重度进展组(19例),进一步分析比较各亚组患者血小板指标水平,并对血小板各指标和非罪犯血管病变进展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3.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取t检验;多组之间采取方差分析及LSD-t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对血小板指标与非罪犯血管病变进展程度作相关性分析;计数资料用例或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取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进展组与非进展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进展组与非进展组在性别、年龄、吸烟饮酒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LDL水平及随访时间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进展组与非进展组之间血小板指标比较:进展组血小板指标中的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PDW)水平均高于非进展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3.病变进展组中3个亚组间患者血小板指标的比较:轻度进展组、中度进展组及重度进展组中PDW和MPV水平均较非进展组均有所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病变进展程度的增加,各亚组间PDW和MPV水平也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文通过血小板常用指标与冠心病患者PCI术后非罪犯血管病变进展的相关性研究发现:MPV和PDW水平与冠心病PCI术后非罪犯血管病变进展程度密切相关,有望成为冠心病PCI术后非罪犯血管病变进展程度的预测因子。(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5-01)

张国奇,李月亮,李金花[6](2019)在《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肾功能正常的冠心病患者发病及血管病变严重程度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估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与无明显肾脏疾病的冠心病(CAD)患者的严重程度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连续入选于我院的485例无肾功能不全且疑似CAD行冠脉造影的患者。根据受试者基线血清CysC水平四分位数分为4组。分析CysC与冠心病Gensini评分和冠脉病变数量的相关关系。结果:CAD患者血清中CysC水平高于非CAD患者(P<0.05)。而且CysC水平随着冠状血管的累及病变数和Gensini评分而升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ysC与CAD的存在独立相关(OR=2.673,P<0.05)。结论:血清CysC水平升高与肾功能正常的患者CAD的存在和严重程度显着相关。(本文来源于《岭南急诊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孙俊娜,经子兰,陶杰,张剑,从占春[7](2019)在《冠心病单支血管病变患者PCI术前后及心脏康复后心肺运动试验指标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估单支血管病变的冠心病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心肺运动试验(CPET)各项指标的变化,探讨单支冠脉病变介入治疗对患者运动耐量及持续运动能力的改变。方法入选接受PCI治疗的单支血管病变冠心病患者144例,支架术后来院随访复查患者79例。收集所有受试者术前、术后即刻以及术后随访中CPET各项指标并分析其变化,进一步说明PCI前后活动耐量及坚持心脏康复的长期疗效。结果术前CPET中8例患者出现运动试验阳性;术后有1例阳性,随访复查中无阳性,术后患者CPET阳性率显着降低(P <0. 05)。相较于术前,患者的运动持续时间[(8±4) min vs.(10±4) min]、峰值METs(4. 6±1. 2 vs. 5. 1±0. 6)、峰值公斤摄氧量[(16±4) ml/(kg·min) vs.(17±4) ml/(kg·min)]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 <0. 01)。最后,对比术后即刻数据,随访时持续运动时间[(10±4) min vs.(11±5) min]、静息心率[(70±9)次/min vs.(68±6)次/min]、AT时公斤摄氧量[(11. 3±2. 6) ml/(kg·min) vs.(11. 5±2. 4) ml/(kg·min)]、达AT时METs(3. 51±0. 82 vs. 3. 75±0. 96)、峰值公斤摄氧量[(17±5) ml/(kg·min) vs.(19±4) ml/(kg·min)]等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均P <0. 05)。结论单支血管病变的冠心病患者在接受PCI治疗后即刻行CPET结果显示,胸痛症状改善、运动持续时间增加、峰值摄氧量提高,进一步说明PCI能改善患者运动时缺血症状,明显缓解症状,使患者持续运动能力得以提高。根据CPET制定的运动处方进行心脏康复后进行随访发现,心肺功能各项指标有显着改善。(本文来源于《心脏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闫西鹏,张雪婷[8](2018)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叁支血管病变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叁支血管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8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和对照组42例。两组均用氯吡格雷或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治疗,治疗组加用袁氏保元养心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缓解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每日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硝酸甘油含服量均有所减少,且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叁支血管病变可改善心绞痛临床症状、改善心电图。(本文来源于《实用中医药杂志》期刊2018年12期)

张越虹,马义丽,慈丽娟,徐毅,桑莉[9](2018)在《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与冠心病影响因素及血管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GGT)水平与冠心病影响因素及患者血管病变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7年10月于我院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61例患者为实验组,将其按照临床症状分为稳定性心绞痛组(下简称A组,2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组(下简称B组,21例)和急性心肌梗死组(下简称C组,20例),另选取同期于我院进行冠脉造影检查确诊为非冠心病的30例患者为对照组,检测和比较四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甘油叁酯(TG)、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尿酸等水平,而分析GGT与危险因素、冠脉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1)实验组患者血清FBG、TC、TG、SBP、DBP、尿酸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GGT水平与冠心病上述危险因素呈正相关性(r=0.236、0.351、0.316、0.239、0.301、0.395,P=0.035、0.000、0.000、0.034、0.001、0.000);(3)四组患者GGT及Gensini评分均按照C组>B组>A组>对照组的趋势变化,且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冠心病患者血清GGT水平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性(r=0.681,P=0.000)。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GGT水平与血清FBG、TC、TG、SBP、DBP、尿酸水平及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均呈显着正相关,其可能作为预测冠心病患者病变程度的参考指标。(本文来源于《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期刊2018年19期)

曹勇,吴张平,石国平,吴超然[10](2018)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老年单支血管病变冠心病的临床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老年单支血管病变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如皋市人民医院2014年6月至2015年8月间收治的老年单支血管病变冠心病患者7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患者接受药物保守治疗,观察组患者则接受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肌纤维化指标、心脏结构及功能指标,同时观察冠心病生活质量测评专用量表(SAQ)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清I型前胶原(PCI)(149.36±13.25)μg·L-1、Ⅲ型前胶原(PCⅢ)(47.23±5.12)μg·L-1、层黏蛋白(LN)(181.33±13.20)μg·L-1、透明质酸(HA)(132.24±11.87)μg·L-1以及醛固酮(ALD)(158.72±14.88)ng·L-1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88.67±16.53)、(69.71±6.38)、(207.04±16.72)、(170.41±14.87)μg·L-1,(231.07±26.21)ng·L-1(t=13.64,20.19,8.84,14.74,17.64;均P<0.01);观察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63.40±6.18)%和6 min步行试验(6MWD)(402.13±31.16)m明显高于对照组(55.18±6.26)%、(341.46±36.28)m(t=7.03,10.43;均P<0.01);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40.14±4.85)mm和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 BNP)(47.76±5.63)ng·L-1明显低于对照组(47.76±5.63)mm、(2.98±1.44)ng·L-1(t=7.54,5.72;均P<0.01);观察组的SAQ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老年单支血管病变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显着,能有效抑制心肌纤维化,改善心脏功能及结构,并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安徽医药》期刊2018年09期)

多血管病变冠心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析分站式杂交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HCR)治疗冠心病多支血管病变(MVD)患者的远期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接受分站式HCR治疗的67例MVD患者的手术情况、静脉桥血管与支架分布情况及远期预后,应用Cox回归模型分析远期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 67例MVD患者先行小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开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间隔时间为(7.25±1.89) d,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平均引流量(461.87±87.45) ml,10例输血,机械通气时间为(9.36±3.25) d,ICU住院时间为(24.12±10.69) d; CABG中超声血流仪检测静脉桥血流值(24.01±15.08) ml/min,平均吻合口数(2.47±0.58)个; PCI术中共置入支架97个,植入支架长度(31.64±17.36) mm,其中8例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支架植入时冠脉造影显示左乳内动脉-左前降支旁路血管桥通畅率100.00%; 5年随访期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为10.45%(7/67),5年无MACCE累积生存函数89.60%; Cox回归分析显示NYHAⅢ~Ⅳ期、收缩压、体质指数(BMI)、完全血管化是远期预后的影响因素。结论分站式HCR治疗MVD具有良好的远期疗效,NYHAⅢ~Ⅳ期、BMI、完全血管化为分站式HCR治疗MVD远期疗效的独立预测因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血管病变冠心病论文参考文献

[1].李正宏,李秋,毛端,王丽.冠心病患者血管病变程度与心外膜脂肪层厚度及颈部血管弹性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刊.2019

[2].刘俊霞,吴铮,白成芝.分站式杂交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治疗冠心病多支血管病变患者的远期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9

[3].赵惟超,李毅,裘淼涵,方楚嫒,范鹏.小血管病变对涂层可降解药物洗脱支架置入冠心病患者预后影响[J].临床军医杂志.2019

[4].高大顺,张金盈.冠心病PCI术后非支架段血管病变进展与血小板的关系[J].河南医学研究.2019

[5].高大顺.血小板指标与冠心病患者PCI术后非罪犯血管病变进展的关系[D].郑州大学.2019

[6].张国奇,李月亮,李金花.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肾功能正常的冠心病患者发病及血管病变严重程度相关性分析[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9

[7].孙俊娜,经子兰,陶杰,张剑,从占春.冠心病单支血管病变患者PCI术前后及心脏康复后心肺运动试验指标的变化[J].心脏杂志.2019

[8].闫西鹏,张雪婷.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叁支血管病变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8

[9].张越虹,马义丽,慈丽娟,徐毅,桑莉.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与冠心病影响因素及血管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8

[10].曹勇,吴张平,石国平,吴超然.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老年单支血管病变冠心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安徽医药.2018

标签:;  ;  ;  ;  

多血管病变冠心病论文-李正宏,李秋,毛端,王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