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使用网络论文-张健,楼佳楠

过度使用网络论文-张健,楼佳楠

导读:本文包含了过度使用网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学生,过度使用网络,成因,对策分析

过度使用网络论文文献综述

张健,楼佳楠[1](2019)在《大学生过度使用网络的成因及对策分析——基于对6所高校2171个数据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青少年过度使用网络乃至网络成瘾产生诸多不利影响。作为青少年重要组成群体的大学生,在使用网络问题上更具样本性和典型性。对大学生过度使用网络问题展开实证调研,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尝试提出防治大学生过度使用网络的对策建议,从而为有效防治大学生过度使用网络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贾继超,张锦涛,童薇,刘凤娥,方晓义[2](2019)在《大学生问题性网络使用发展轨迹:同伴网络过度使用行为与同伴网络过度使用态度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量研究表明,越轨同伴在大学生问题性网络使用中起重要作用。然而,少有研究探讨同伴网络过度使用行为与同伴网络过度使用态度对大学生问题性网络使用发展轨迹的影响,且尚不清楚是否对于所有大学生而言,同伴传染效应对问题性网络使用发展轨迹的影响均相同(调节机制)。为了弥补过往研究的不足,本研究采用潜在增长曲线模型,以(1)识别大学生问题性网络使用的发展轨迹;(2)考察同伴网络过度使用行为与同伴网络过度使用态度对个体问题性网络使用发展轨迹的单独效应与独特效应;(3)检验关系质量和/或性别是否能够调节上述同伴传染效应。本研究对2572名大学生(基线时平均年龄=18.37岁,SD=0.85)进行了四次测量,每次间隔一年。被试在首次测量时完成人口学资料问卷、同伴网络过度使用行为问卷、同伴网络过度使用态度问卷与友谊质量问卷,在每次测量时完成问题性网络使用问卷。总体而言,个体大学期间的问题性网络使用倾向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控制了年龄、性别、首次网络使用年龄、父母文化以及家庭经济状况并且只纳入一种预测变量时(单独效应),结果显示(1)同伴网络过度使用行为与同伴网络过度使用态度均能单独预测基线时的问题性网络使用以及问题性网络使用的变化趋势;(2)同伴网络过度使用行为与友谊质量以及性别的叁重交互项能够显着预测问题性网络使用的变化趋势;(3)同伴网络过度使用态度与友谊质量的交互项能够显着预测基线时的问题性网络使用。同时考虑所有预测变量时(独特效应),结果显示(1)同伴网络过度使用行为与同伴网络过度使用态度均能显着预测基线时的问题性网络使用,但是同伴网络过度使用态度与友谊质量的交互作用不再显着;(2)只有同伴网络过度使用行为及其与友谊质量和性别的叁重交互项能够显着预测问题性网络使用的变化趋势,同伴网络过度使用态度的作用不再显着。上述结果凸显了同伴对大学生问题性网络使用具有重要影响,对大学生问题性网络使用的预防和干预具有一定的启示。(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张晶,张玉姣,申鲁军[3](2019)在《不同程度手机网络过度使用者不同时程条件下注意偏向的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不同程度的手机网络过度使用者,对消极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时程特点。方法:在河南省、湖北省各选取一所高校发放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修订版(CIAS-R),获得有效问卷371份。依据CIAS-R评分标准筛选出手机网络使用正常组35人(CIAS-R得分<46分)、手机网络成瘾组31人(CIAS-R得分≥53分)、手机网络成瘾风险组32人(CIAS-R得分在46~53分之间)。采用50 ms、500 ms、1250 ms叁个刺激呈现时程的空间线索提示范式,进行消极基本情绪词和消极自我意识情绪词注意偏向的测量。结果:刺激呈现50 ms时,手机网络使用正常组的消极基本情绪词的偏向分大于0(P<0.05);500 ms时,手机网络成瘾组的消极自我意识情绪词的偏向分大于0(P<0.05);1250 ms时,手机网络成瘾风险组的消极自我意识情绪词的回避分大于0(P<0.05),正常组的消极基本情绪词的回避分大于0(P<0.05)。结论:手机网络成瘾者与手机网络成瘾风险者的注意加工存在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崔超男[4](2018)在《农村留守儿童网络游戏过度使用对时距知觉影响的ERP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时距知觉是个体与外界环境交互的基础。精确地感知时距信息在人类生活和工作中都有重要的意义,而时距知觉障碍可能导致对事件的持续时间估计失误,从而影响一个人的生活。以往研究发现网络游戏使用会对时距知觉造成影响。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在缺少父母监督的情况下,更容易长时间玩网络游戏无法自拔。然而,对他们为什么花大量时间在网络游戏上的解释机制研究相对缺乏。网络游戏过度使用者在网络游戏情景下对时距知觉是怎样的?为了探究这一问题,本研究采用ERP技术,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网络游戏过度使用者在不同网络游戏相关线索下对时距的认知加工特点,以期为今后时距知觉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研究包括两个实验。实验一是探讨网络游戏图片对农村留守儿童网络游戏过度使用者时距知觉的影响,采用2(被试类型:网络游戏过度使用组,对照组)×2(图片类型:网络游戏图片,非网络游戏图片)×3(时距长度:800ms、1600ms和3200ms)的混合实验设计。实验二是探讨网络游戏词语对农村留守儿童网络游戏过度使用者时距知觉的影响,采用2(被试类型:网络游戏过度使用组,对照组)×2(词语类型:网络游戏词语,非网络游戏词语)×3(时距长度:800ms、1600ms和3200ms)的混合实验设计。两个实验均采用时距复制范式对农村留守儿童网络游戏过度使用者时距知觉进行探讨。通过实验研究发现:第一,在不同刺激类型(图片/词语)下,网络游戏过度使用组和对照组都表现出对短时距的高估和对长时距的低估,但网络游戏过度使用组的复制时距长于对照组。第二,网络游戏过度使用者在不同刺激类型(图片/词语)下的时距知觉不同,表现为在网络游戏图片下的知觉到的时距较短,在网络游戏词语下知觉到时距较长。第叁,在网络游戏图片和非网络游戏图片下,关联负变化(CNV)波幅随着时距的增加而增大。第四,网络游戏词语诱发的CNV波幅大于非网络游戏词语诱发的CNV波幅。第五,800ms时距图片下,网络游戏过度使用组的P2波峰高于对照组。第六,网络游戏过度使用组在网络游戏词语下诱发的N1波峰高于对照组。以上发现说明网络游戏图片/词语都会影响青少年网络游戏过度使用者的时距知觉,但两类材料对其影响不同,具体表现为网络游戏过度使用者对网络游戏图片进行的是简单加工,易受注意的影响,时距感知较短,对网络游戏词语进行了较高层次的加工,易受记忆的影响,时距感知较长。(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8-06-01)

姜永志,王海霞,蒋怀滨,刘勇[5](2018)在《神经质人格对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过度使用的影响:冲动性与人际困扰的双重中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已经成为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探讨神经质、冲动性和人际困扰与移动社交网络过度使用的关系,采用问卷法对2056名中学生和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使用偏差校对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置信区间法,采用PROCESS插件进行多重中介效应分析。结果发现:(1)神经质、冲动性和人际困扰与移动社交网络过度使用存在显着正向相关,神经质、冲动性和人际困扰之间存在显着的正向相关;(2)神经质、冲动性和人际困扰对移动社交网络过度使用具有积极的预测作用;(3)神经质可以分别通过冲动性、人际困扰,以及冲动性→人际困扰叁条间接路径对移动社交网络过度使用产生中介效应。(本文来源于《心理与行为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姚静静[6](2017)在《社交网络用户过度使用到理性使用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社会,社交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为具有相同兴趣群体建立的虚拟社区,得到了极大发展。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交网络服务以其崭新面貌让享用者突破传统的交往方式,大大丰富和拓展了人们的社交活动。特别是近年来社交网络服务从电脑端延伸到移动端之后,更是对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但是,沉迷于使用社交网络服务产品也会造成一系列对使用者不利的结果,给使用者及其家人和朋友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许多问题,同时也进一步导致社交网络服务给社会带来的正负效应之比发生着悄然变化。社交网络服务一方面呈现出继续不断扩展和发展的繁荣景象,另一方面在用户内心实际的使用体验中,用户对社交网络服务反感的现象越来越多。与此同时,社交网络疲劳、社交网络压力、社交网络成瘾也开始进入学者研究的视野中。最近有关社交网络成瘾应对行为的研究指出,为了防止对社交网络成瘾导致的压力,已有很多用户停止使用社交网络。然而,现在就预言社交网络系统生命周期的终结显然不符合社交网络发展的实际,因为当用户感知自己存在过度使用社交网络的问题甚至存在成瘾倾向时,往往会理性地控制自己过度使用社交网络的行为,使过度使用社交网络回归到正常使用的状态。目前,诸多学者关注于用户终止使用社交网络的影响因素研究,而忽略了怎样促使用户存在过度使用行为时及时回归理性使用的机理研究。为了填补这个研究空白,本文基于刺激有机体响应理论(SOR),解释有过度使用行为的用户是如何在社交网络技术压力的作用下回归正常使用的。基于SOR理论构建的研究模型,本文提出了相关的研究假设,并以问卷调查方法获得了一手的数据资料。通过对中国社交网络服务用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我们发现:(1)社会互动过载,工作入侵,隐私入侵对技术压力有显着的正向影响;(2)社交网络服务用户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有趣性以及技术压力对回归理性使用有突出的积极影响;(3)社会互动过载和隐私入侵对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有趣性产生负向显着影响。本研究不是把过度使用社交网络简单地与终止使用行为相联系,而把研究视角延伸到用户感知过度使用的压力时,哪些因素影响着用户理性回归到社交网络的正常使用状态,拓展了社交网络服务研究领域的范围。这项研究不但更加符合广大社交网络用户使用的实际情况,也有利于对处于过度使用的用户实施干预提供有效指导。研究结果显示,在社交网络技术压力、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有趣性的作用下,人们可以利用社交网络的技术压力帮助过度使用者回归到正常使用的状态,同时也提示社交网络产品的提供商在产品设计时要在产品的有用性和有趣性二者之间做出权衡。本研究有以下贡献:拓展了社交网络服务用户后采纳研究领域的范围,首次把SOR模型运用到社交网络成瘾的研究中,引入社交网络技术压力作为回归理性使用的推动力,科学地解释了过度使用社交网络的用户如何回归理性使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7-04-01)

姜永志,白晓丽[7](2016)在《大学生社交焦虑与手机网络过度使用行为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考察社交焦虑、手机社交网络使用偏好和手机网络过度使用行为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交往焦虑量表、大学生手机移动网络服务使用偏好问卷和大学生手机移动网络过度使用行为问卷对1488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1)大学生不同社交焦虑水平与手机网络过度使用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社交焦虑大学生的手机网络过度使用行为均高于低社交焦虑的大学生;(2)社交焦虑、手机社交网络使用偏好和手机网络过度使用行为叁者间呈正相关(r=0.097~0.761,P<0.01),社交焦虑和手机社交网络使用偏好均能正向预测手机网络过度使用行为;(3)手机社交网络使用偏好在社交焦虑与手机网络过度使用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6.0%。结论:社交焦虑既可直接又可间接通过手机社交网络使用偏好对大学生手机网络过度使用行为产生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事业管理》期刊2016年04期)

张健[8](2016)在《对青少年过度使用网络问题的思考与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青少年过度使用网络直至成瘾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并对学业、身心健康都产生了不良影响,亟需社会各界共同关注,一道解决青少年过度使用网络的问题。本文对青少年过度使用网络问题的后果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由此提出应对策略与建议。(本文来源于《亚太教育》期刊2016年09期)

姜永志,李笑燃,白晓丽,阿拉坦巴根,王海霞[9](2016)在《大学生神经质人格、手机网络服务偏好与手机网络过度使用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问卷法,以1488名大学生为被试,探讨了大学生神经质人格、手机网络服务使用偏好与手机网络过度使用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1)大学生对手机网络服务的偏好依次是:信息服务、娱乐服务、社交服务和交易服务;(2)大学生神经质人格与手机网络服务偏好和手机网络过度使用有显着正相关,信息服务和娱乐服务与手机网络过度使用有显着正相关;(3)大学生神经质人格、信息服务和娱乐服务对手机网络过度使用具有直接正向预测作用;(4)神经质人格通过信息服务和娱乐服务间接影响大学生的手机网络过度使用,信息服务和娱乐服务在二者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可以通过塑造大学生的积极人格,培养积极大学生的新媒体素养,有效抑制大学生对手机网络的过度使用行为。(本文来源于《心理与行为研究》期刊2016年02期)

毛家武,王裕文[10](2015)在《大四男生过度使用网络媒介的心理动机探究——兼论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评估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两位大四男生为研究对象,通过个案访谈,探究了大四男生使用网络媒介的一个主要心理动机——寻找精神替代品。根据网络媒介给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尝试提出了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水平的评价方法。(本文来源于《玉林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过度使用网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大量研究表明,越轨同伴在大学生问题性网络使用中起重要作用。然而,少有研究探讨同伴网络过度使用行为与同伴网络过度使用态度对大学生问题性网络使用发展轨迹的影响,且尚不清楚是否对于所有大学生而言,同伴传染效应对问题性网络使用发展轨迹的影响均相同(调节机制)。为了弥补过往研究的不足,本研究采用潜在增长曲线模型,以(1)识别大学生问题性网络使用的发展轨迹;(2)考察同伴网络过度使用行为与同伴网络过度使用态度对个体问题性网络使用发展轨迹的单独效应与独特效应;(3)检验关系质量和/或性别是否能够调节上述同伴传染效应。本研究对2572名大学生(基线时平均年龄=18.37岁,SD=0.85)进行了四次测量,每次间隔一年。被试在首次测量时完成人口学资料问卷、同伴网络过度使用行为问卷、同伴网络过度使用态度问卷与友谊质量问卷,在每次测量时完成问题性网络使用问卷。总体而言,个体大学期间的问题性网络使用倾向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控制了年龄、性别、首次网络使用年龄、父母文化以及家庭经济状况并且只纳入一种预测变量时(单独效应),结果显示(1)同伴网络过度使用行为与同伴网络过度使用态度均能单独预测基线时的问题性网络使用以及问题性网络使用的变化趋势;(2)同伴网络过度使用行为与友谊质量以及性别的叁重交互项能够显着预测问题性网络使用的变化趋势;(3)同伴网络过度使用态度与友谊质量的交互项能够显着预测基线时的问题性网络使用。同时考虑所有预测变量时(独特效应),结果显示(1)同伴网络过度使用行为与同伴网络过度使用态度均能显着预测基线时的问题性网络使用,但是同伴网络过度使用态度与友谊质量的交互作用不再显着;(2)只有同伴网络过度使用行为及其与友谊质量和性别的叁重交互项能够显着预测问题性网络使用的变化趋势,同伴网络过度使用态度的作用不再显着。上述结果凸显了同伴对大学生问题性网络使用具有重要影响,对大学生问题性网络使用的预防和干预具有一定的启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过度使用网络论文参考文献

[1].张健,楼佳楠.大学生过度使用网络的成因及对策分析——基于对6所高校2171个数据的分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9

[2].贾继超,张锦涛,童薇,刘凤娥,方晓义.大学生问题性网络使用发展轨迹:同伴网络过度使用行为与同伴网络过度使用态度的作用[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3].张晶,张玉姣,申鲁军.不同程度手机网络过度使用者不同时程条件下注意偏向的特点[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9

[4].崔超男.农村留守儿童网络游戏过度使用对时距知觉影响的ERP研究[D].河南大学.2018

[5].姜永志,王海霞,蒋怀滨,刘勇.神经质人格对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过度使用的影响:冲动性与人际困扰的双重中介[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8

[6].姚静静.社交网络用户过度使用到理性使用的实证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

[7].姜永志,白晓丽.大学生社交焦虑与手机网络过度使用行为的关系[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6

[8].张健.对青少年过度使用网络问题的思考与建议[J].亚太教育.2016

[9].姜永志,李笑燃,白晓丽,阿拉坦巴根,王海霞.大学生神经质人格、手机网络服务偏好与手机网络过度使用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6

[10].毛家武,王裕文.大四男生过度使用网络媒介的心理动机探究——兼论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评估方法[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5

标签:;  ;  ;  ;  

过度使用网络论文-张健,楼佳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