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海啸论文-方正飞

地震海啸论文-方正飞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震海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海啸灾害,南中国海,地震海啸,业务化,国家海洋局,减灾,预警服务,海洋领域,苏拉威西海,示范性工程

地震海啸论文文献综述

方正飞[1](2019)在《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业务化正式运行》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方正飞)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批准,由我国承建的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于11月5日启动业务化正式运行,为南中国海周边中国、文莱、柬埔寨、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9国提供全天候地震海啸监测预警服务。同时,由日(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报》期刊2019-11-06)

方正飞[2](2019)在《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正式运行》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方正飞)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批准,由我国承建的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于11月5日启动业务化正式运行,为南中国海周边中国、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9国提供全天候地震海啸监测预警服务。同时,(本文来源于《中国自然资源报》期刊2019-11-06)

任智源,侯京明,王培涛,李涛,原野[3](2019)在《精细化地震海啸波流实时预警系统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Okada模型和非线性浅水波模型,结合高精度多层嵌套网格针对我国浙江沿海的温州和台州地区建立了越洋–近海–局部的精细化地震海啸波流实时预警系统,近岸的分辨率为900 m。该预警系统包括了并行化的数值计算模块,基于Python 2D绘图库的计算结果可视化处理模块,以及通过Python语言将所有经过数值计算的图形与动画产品集成在一个网页上的产品集成模块。一旦地震发生,该系统可根据地震的震源参数信息在10 min内完成数值计算、可视化处理,以及产品集成。选取2011年日本东北9.0级地震海啸结合实测数值对该系统进行模拟验证,进一步应用该系统模拟计算了日本南海海槽和琉球海沟潜在极端海啸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该预警系统可有效地提高地震海啸实时预警的时效性和准确度,为海啸的预警、减灾,以及辅助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孙立宁,于福江,王培涛[4](2019)在《2017年9月8日墨西哥沿岸M_w8.2级地震海啸观测数据分析与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9月8日4时49分(UTC),墨西哥瓦哈卡州沿岸海域(15.21°N,93.64°W)发生M_w8.2级地震,震源深度30 km。强震在该海域引发海啸,海啸对震源附近数百千米范围内造成了严重影响。位于太平洋上的多个海啸监测网络捕捉到了海啸信号并详细记录了此次海啸的传播过程。本文选用了近场2个DART浮标和6个验潮站的水位数据,通过潮汐调和分析和滤波分离出海啸信号,对近场海啸特征值进行了统计分析,并采用小波变换分析方法进一步分析了海啸的波频特征。基于Okada弹性位错理论断层模型计算得到了强震引发的海底形变分布,并采用MOST海啸模式对本次海啸事件近场传播特征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与观测吻合较好。最后,基于实测和模拟结果,详细分析了此次地震海啸的近场分布特征,发现除受海啸源的强度和几何分布特征影响外,近岸海啸波还主要受地形特征控制,在与特定地形相互作用后波幅产生放大效应,会进一步加剧海啸造成的灾害。(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陈瑜[5](2019)在《全球海底开启“震动模式”专家:数据共享可显着提高地震海啸监测预警能力》一文中研究指出连发!自然资源部海啸预警中心10月16日发布两则地震海啸消息:北京时间8时28分、9时3分,洛亚蒂群岛东南新喀里多尼亚海域接连发生6.6级、6.8级浅源地震,观测结果表明未引发海啸。半个多月前的9月28日,同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的(本文来源于《区域治理》期刊2019年14期)

王宗辰,原野,王培涛,高义,李宏伟[6](2019)在《一个覆盖太平洋区域的地震海啸波幅预报系统及检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线性长波方程和缓变地形近岸波幅格林公式建立了覆盖整个太平洋区域的准实时地震海啸波幅预报系统。系统利用了GPU并行加速技术,可在90 s之内完成太平洋区域32 h的海啸传播计算和中国沿海城市岸段的波幅特征值预报。筛选了自2006年以来的9次发生在太平洋区域,矩震级(Mw)超过8.0且资料丰富的历史地震海啸事件,对预报系统进行了后报检验。结果表明,线性长波模型能够很好的模拟海啸在大洋中的传播过程;格林公式能够较为准确的估算缓变水深和开阔地形条件下的近岸海啸最大波幅,波幅预警准确率可达80%,基本满足海啸预警需求。以2011年日本Mw9.0地震海啸为例,评估了该系统对中国城市岸段的波幅预警能力,结论基本合理。需要注意的是,利用该系统计算对海啸源特别敏感的近场海啸波幅可能产生较大偏差。提出了若要进一步提高定量海啸波幅预警的准确率,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研究和业务实践:一是采用多数据联合反演方法提升海啸源的精度;二是提高格林公式的适用性,或者构建高效的近岸精细化海啸数值预报系统。(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李宏伟,王宗辰,原野,徐志国,王培涛[7](2019)在《渤海海域地震海啸灾害概率性风险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渤海作为我国地震活动性最为活跃的近海,其地震海啸风险不可忽视。本文应用概率性海啸风险评估方法对渤海周边区域的海啸风险进行评估。根据历史地震目录建立了渤海区域的震级-频率关系,基于蒙特卡洛算法随机生成了一套10万年的地震目录,最终通过对地震事件的海啸数值模拟及最大波幅的统计分析给出了环渤海区域典型重现期的最大波幅分布以及重点城市的海啸波幅曲线。评估结果表明,渤海地区海啸风险主要集中在渤海湾和莱州湾周边,波幅可达到1~3 m,辽东湾地区海啸风险较低。(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陈星宇,沈繁銮[8](2018)在《海南平息“9·13”地震海啸谣言始末及科学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早在2007年,一名巴西教师的一条所谓地震"预言"("9·13"地震海啸谣言),曾一时引起了海南社会的议论与不安。从2008年初开始,海南省委省政府、省地震局及新闻媒体积极应对"9·13"地震海啸谣言,通过加强地震监测、应急值班、加密震情会商、加大新闻宣传教育、科学解释,最终平息了该地震海啸谣言,稳定了社会秩序。本文回顾了2008年平息该谣言的过程及成功经验,并进行了科学反思与总结,旨在提高民众的科学素质,为今后政府和社会应对此类事件提供借鉴经验。(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8年12期)

闪迪,王培涛,任智源,孙立宁,赵联大[9](2018)在《日本南海海槽地震海啸对我国东海沿岸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数值模拟技术重现了1707年宝永地震海啸的传播过程,定量分析了我国东海沿岸海啸时空分布特征。计算结果表明,地震发生2.5小时后海啸波传至东海陆架,震后6小时浙江沿海地区遭到海啸的袭击,沿岸最大海啸波高为0.8米。通过海啸波在东海大陆架传播时海底地形与波幅的关系,研究分析了东海陆架缓变地形下海啸放大效应,为及时判断沿海可能的海啸强度和受灾程度提供了便捷的估算方法。此外,本文还评估了南海海槽发生极端地震时,中国东海沿岸的海啸危险性,为东海区域针对日本南海海槽进行海啸预警和减灾评估提供定量科学的参考。(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18年06期)

陈瑜[10](2018)在《全球海底开启“震动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连发!自然资源部海啸预警中心10月16日发布两则地震海啸消息:北京时间8时28分、9时3分,洛亚蒂群岛东南新喀里多尼亚海域接连发生6.6级、6.8级浅源地震,观测结果表明未引发海啸。半个多月前的9月28日,同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印度尼西亚发生7(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8-10-17)

地震海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报讯(方正飞)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批准,由我国承建的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于11月5日启动业务化正式运行,为南中国海周边中国、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9国提供全天候地震海啸监测预警服务。同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震海啸论文参考文献

[1].方正飞.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业务化正式运行[N].中国海洋报.2019

[2].方正飞.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正式运行[N].中国自然资源报.2019

[3].任智源,侯京明,王培涛,李涛,原野.精细化地震海啸波流实时预警系统研究与应用[J].海洋学报.2019

[4].孙立宁,于福江,王培涛.2017年9月8日墨西哥沿岸M_w8.2级地震海啸观测数据分析与模拟[J].海洋学报.2019

[5].陈瑜.全球海底开启“震动模式”专家:数据共享可显着提高地震海啸监测预警能力[J].区域治理.2019

[6].王宗辰,原野,王培涛,高义,李宏伟.一个覆盖太平洋区域的地震海啸波幅预报系统及检验[J].海洋学报.2019

[7].李宏伟,王宗辰,原野,徐志国,王培涛.渤海海域地震海啸灾害概率性风险评估[J].海洋学报.2019

[8].陈星宇,沈繁銮.海南平息“9·13”地震海啸谣言始末及科学反思[J].国际地震动态.2018

[9].闪迪,王培涛,任智源,孙立宁,赵联大.日本南海海槽地震海啸对我国东海沿岸影响[J].海洋与湖沼.2018

[10].陈瑜.全球海底开启“震动模式”[N].科技日报.2018

标签:;  ;  ;  ;  ;  ;  ;  ;  ;  ;  

地震海啸论文-方正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