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空间格局论文-宋敏,彭晚霞,徐庆国,杜虎

土壤空间格局论文-宋敏,彭晚霞,徐庆国,杜虎

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空间格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土壤微生物群落,常绿落叶阔叶林,空间格局,Illumina测序

土壤空间格局论文文献综述

宋敏,彭晚霞,徐庆国,杜虎[1](2019)在《广西环江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林土壤微生物类群的空间格局》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地理统计学和Illumina 16S rRNA基因测序等手段,研究广西环江木论国家自然保护区25 hm~2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林土壤主要门级微生物类群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广西环江木论国家自然保护区喀斯特森林土壤中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bacteria,34.5%)、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30.7%)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12.2%);土壤细菌类群显示空间相关性的自相关范围为44.4~841.4m,其中大部分细菌类群的变程在研究区域范围(500 m)内;在研究区内,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从北到南逐渐升高,而放线菌门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相对丰度则从北到南逐渐降低,绿弯菌门(Chloroflexi)、酸杆菌门、奇古菌门(Thaumarchaeot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的相对丰度呈斑片状分布,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的相对丰度呈单峰型分布,WS3(Latescibacteria)的相对丰度则呈间歇性的低值条带和高值条带状分布。可见,喀斯特土壤主要微生物类群相对丰度呈现不同的空间分布格局。(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谭锦,杨建英,侯健,胡平[2](2019)在《乌海市几种蒺藜科灌木与土壤养分空间格局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植被与土壤的空间格局关系可以为植被恢复和土壤管理提供重要信息,对乌海市周边地区的蒺藜科灌木与土壤养分分布格局关系进行研究,可为该地区生态恢复的植物选择和研究工作提供参考。在乌海市周边的黄河两侧找到9种以蒺藜科灌木为优势种的植被群,在5 m×5 m的样方中建立坐标系,记录每株灌木的具体坐标值,并以100 cm为间隔从坐标原点开始沿4个方向采集土样,测定土样中全氮全磷和有机质的质量分数,最后采用集成地统计学、点格局分析和空间比较的IGPS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土壤全氮与蒺藜科灌木均无关联; 2)土壤全磷在四合木灌丛下形成小斑块,离黄河最近的白刺+霸王+锦鸡儿样方中的蒺藜科灌木均为每2. 5株聚集1个全磷斑块; 3)每1个土壤有机质斑块受乌海北部的1. 5株四合木或南部的2株白刺的影响,乌海北部霸王灌丛下存在土壤有机质斑块。采用IGPS方法将乌海市周边地区蒺藜科灌木与土壤养分的空间格局关系量化,一定程度揭示了灌木的根冠范围;植被恢复中可以考虑采用四合木聚集全磷,采用四合木、霸王或白刺聚集有机质。(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姜广袤,郭兵,穆士州,刘静,尹利遵[3](2019)在《芦山地震灾区震后土壤侵蚀强度空间格局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充分考虑芦山地震灾区特殊的地貌类型,基于RUSLE模型结合多源耦合数据,定量提取了降雨侵蚀力因子(R值)、土壤可蚀性因子(K值)、坡长坡度因子(LS值)、地表覆盖与管理因子(C值)、水土保持措施因子(P值) 5个因子,进而获取了2014年芦山地震灾区的震后土壤侵蚀强度,并从坡度、高程、土地利用类型方面系统地分析了不同侵蚀强度的空间分异格局。研究结果表明:①震后灾区的全年土壤侵蚀量达9 504. 97万t,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2 248. 55t/(km~2·a),总体上属于轻度侵蚀;②坡度和海拔与土壤侵蚀强度有密切关系,在坡度25~35°、海拔3 000~5 000m的地带土壤侵蚀最为严重;③有林地、其他林地、草地土壤侵蚀强度高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研究成果可以为芦山地震灾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及重建提供数据和决策支撑。(本文来源于《亚热带水土保持》期刊2019年02期)

徐夕博[4](2019)在《基于高光谱的潍北平原土壤有机质预测与空间格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有机质(SOM)是植物生长的重要营养来源,可以调整土壤结构并改善其理化性质,是衡量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传统上对于区域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监测,均需要大量布置样点和实验室分析测试,费事费力且实验结果不可重复,同时很难实现大区域内的多时相动态监测,实用价值受到限制。随着高空遥感技术的发展,土壤有机质含量信息的获取不受时空地域的限制,可以连续获得土壤有机质的动态变化信息,基于地物光谱反射特征的土壤定量遥感技术已逐渐被广泛接受,地物光谱技术可以快速准确的获取区域内土壤有机质含量信息。本文以潍北平原为主要研究区,结合前期在室内样点布置规划的基础上,对野外土壤样点进行实地高光谱数据采集和土壤理化组成化学分析,结合同时相遥感影像数据,探索土壤有机质含量值与光谱反射率数据间的内在关系,最终建立高光谱数据和Landsat数据支持下的有机质含量值遥感预测模型,实现区域尺度上土壤有机质遥感数字制图和土地质量动态监测工作。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研究内容及成果:(1)通过对地面采样点的实测高光谱数据与其对应的Landsat-8_OLI影像像元上的反射率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出与SOM密切相关的敏感波段主要是345、491、594、627、718、723、748、810、873、889、931、981和1075nm处共13个特征波段,遥感影像上各波段光谱值与土壤有机质关系密切。在可见光-近红外(Vis-NIR)范围不同样点土壤反射率存在显着差异,有机质含量越高,土壤光谱反射率越低,在600nm-800nm范围内光谱反射峰出现的位置与土壤退化有关.这些细微的变化特征都为以后滨海盐渍土理化性质的遥感估算研究奠定了基础。(2)利用地面实测的高光谱数据可以有效的预测土壤有机质含量,导入光谱指数的SVM模型预测精度和稳定性最高。原始高光谱数据与SOM的相关性较弱,判断特征波段较为困难,光谱一阶倒数微分变换处理可以突出高光谱数据与SOM相关的特征波段,变换后与SOM的相关系数正负交替出现,相关系数绝对值增大,便于选取特征波段。在完成特征波段的选择之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将波段光谱信息转换为6个线性不相关的光谱主成分,在此基础上构建差值光谱指数(DI_1和DI_2),接下来将提取的光谱指数和SOM实测值分别作为自变量和因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MLR)模型、误差反向传输多层感知神经网络回归(BP)模型和支持向量机回归(SVM)模型,反演效果达到预期目标要求,SVM模型的预测效果最佳,决定系数(R~2)和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0.803和0.223,BP模型的R~2和RMSE分别为0.764和0.161,MLR模型预测精度和稳定性一般,R~2和RMSE为0.704和0.151。(3)对Landsat-8_OLI原始影像光谱数据进行一定的数学变换,可以消除水分等背景信息的影响,运用倒数变换(CD)构建光谱指数的BP模型预测效果最佳,反演得到研究区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一阶微分变换可以提高多元线性回归(MLR)模型的精确度和稳定性,模型的R~2和RMES分别为0.585和0.268,相对未变换之前R~2提高了0.11。对于BP神经网络模型来说,倒数变换(CD)能够突出各波段的光谱特征,变换后模型运行效果参数R~2和RMSE分别为0.65和0.250,高于原始波段数据和其余数学变换形式,RPD值为1.24,模型可以接受,但仍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支持向量机回归(SVM)模型在利用影像光谱及其数学变换数据估算SOM含量值时,因出现大样本过拟合问题,无法正确寻求局部最小值,预测效果相对其他模型精度较差,R~2和RMSE分别为0.272和0.185。(4)潍北平原地区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格局呈现出土壤有机质含量南多北少依次递减的总体趋势。基于MLR、BP、SVM和普通克里格法(Ordinary Krige,以下简称OK)预测模型均能很好拟合出土壤有机质总的空间变化趋势,研究区东部和西部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中部白浪河和潍河区域受海水倒灌影响,土壤发生退化,有机质含量较低。对于不同模型的预测效果差异主要体现在小范围内的小块区域间的预测值,BP模型的预测效果最佳,而MLR模型和SVM回归则无法很好处理特异值,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值在整个区域内变化过大或者过小。普通克里格基于区域变量的半变异函数模型确定未知点的含量值,受人为布点影响较大,本模型可单独进行分析,也可作为遥感反演模型验证的有力工具,遥感反演可以充分借鉴地统计法区域变化变量关联规律,为反演模型改进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6-11)

段凯祥,张松林,赵成章,彭鑫波,隽伟超[5](2019)在《嘉峪关草湖湿地土壤水分含量与植被盖度的空间格局》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水分含量是植被格局形成和演变的主要因素。探讨干旱区盐沼湿地土壤水分含量的空间异质性,有助于揭示湿地植物的环境适应机理和土壤水分与湿地植物的相互关系。本研究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建立了嘉峪关草湖湿地3个不同长势(植被盖度高、中、低)假苇拂子茅(Calamagrostis pseudophragmites)单优种群斑块土壤(0~90 cm)水分含量与植被盖度的变异函数理论模型,以Kriging插值法绘制了土壤水分含量与植被盖度的空间格局分布图,采用Moran I系数确定了湿地土壤水分含量和植被盖度的空间自相关关系,分析了湿地土壤水分含量与植被盖度的空间异质性及其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草湖湿地样地土壤的平均含水量为湖边>干湖>沙丘间平地;盐分平均含量为干湖>湖边>沙丘间平地;在斑块尺度上,土壤水分含量和植被盖度均符合正态分布;各层土壤水分含量和假苇拂子茅盖度的空间结构均具有明显的斑块状分布特点,且均存在高度的空间异质性; 3个样地各层土壤的水分含量和植被盖度均具有空间正相关性和空间集聚特征,60~90 cm土壤水分含量的空间集聚强度较0~30和30~60 cm土层更大,湖边样地植被盖度空间集聚特征更明显。假苇拂子茅最大限度利用土壤水分资源,提高了其对干旱生境的适应力,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小尺度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格局。(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赵亚楠,杜艳艳,马彦平,赵延兵,周玉蓉[6](2019)在《宁夏东部荒漠草原灌丛引入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变化及其空间格局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宁夏荒漠草原封育草地、放牧地为对照,对不同年限(3、12、22年)和间距(2、8、40 m)柠条地开展灌丛引入对土壤有机碳(SOC)的影响研究,并模拟预测该地区人工灌丛引入过程中0~40 cm土层SOC空间特征及格局.结果表明:SOC含量随着柠条灌丛引入年限增加和间距的减小而呈增加趋势,各年限和间距柠条灌丛地SOC均值分别比放牧地高42.7%和32.8%,且均与封育草地无显着差异,但SOC的增加趋势在灌丛引入22年出现降低,降幅为27.0%.SOC空间异质性表明,研究区内人工灌丛引入后0~40 cm土层SOC含量为0.21~26.04 g·kg~(-1),均值为3.75 g·kg~(-1),变异系数为90.9%~114.7%;0~5、15~40 cm土层符合高斯模型,5~15 cm土层符合球状模型;0~5、5~15 cm土层变程均小于15~40 cm土层,叁者分别为3.11、3.00和10.10 km.0~5、5~15 cm土层SOC的块金系数C_0/(C_0+C)为0.2%~16.3%,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15~40 cm土层的块金系数为36.9%,为中等程度相关.人工灌丛引入过程中加速了退化荒漠草地0~40 cm土层SOC的累积与固定,同时加剧了土壤表层SOC空间异质性、破碎化,且与封育14年荒漠草地SOC含量无显着差异,其空间异质性、破碎化程度随土层深度增加均呈减弱趋势.(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马增辉,马钢[7](2018)在《陕西卤泊滩“改排为蓄”条件下深层土壤盐分空间格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陕西卤泊滩重度盐碱地"改排为蓄"治理条件下土壤盐分去向。[方法]根据观测资料,分析卤泊滩不同田块、不同土层深度在不同时期土壤水分、盐分、pH以及离子含量的变化和空间分布格局。[结果]"改排为蓄"模式下,区域对外不排水,田块土壤水分增加;不同田块的土壤含盐量在垂直方向上均呈递增趋势,耕层盐分有向深层运移趋势;耕层盐分减少量与深层盐分增加量大体一致;治理后的土壤中存在一个过渡层,阻止耕层大量返盐;未改造耕地与已改造耕地土壤含盐量空间分布情况和趋势差异明显,未改造土壤盐分空间分布形式不利于土壤向良性方向发展。[结论]该研究为土壤水盐运移规律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35期)

厉方桢,朱华忠,李愈哲,欧阳克蕙,钟华平[8](2018)在《阿勒泰地区草地表层土壤容重的空间格局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旨在探讨新疆阿勒泰地区表层土壤容重与草地退化之间的关系。以实测数据为基础,结合气象和地面等多源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平台,加权迭加插值出草地表层土壤容重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土壤容重与NDVI海拔、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10℃年积温和湿润度6个生态因子极显着相关(P<0.01),其中与≥10℃年积温呈正相关;通过多因子空间插值模型的构建和结果检验,获得研究区草地表层土壤容重的空间分布格局,平均相对预测精度为86.06%。2)研究区草地表层土壤容重从中部和南部向两侧递减,在西南-东北方向上呈低-高-低的分布趋势,平均值为1.465 0g·cm-3。3)从草地类型看,温性荒漠土壤容重最大,为1.712 3g·cm-3,高寒草甸最小,为0.542 7g·cm-3;按土壤类型分,灰棕漠土容重最大,为1.611 9g·cm-3,黑毡土容重最小,为0.685 1g·cm-3。(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18年12期)

高梅香,林琳,常亮,孙新,刘冬[9](2018)在《土壤动物群落空间格局和构建机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群落空间格局和构建机制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在生物多样性严重丧失的背景下,揭示群落空间格局及其构建机制,有助于深刻理解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更有助于应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然而,陆地生态系统的研究多集中于地上生物群落,对地下生态系统,尤其是土壤动物空间格局和构建机制的研究尚不充分。事实上,土壤动物多样性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关键组成之一,是地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维持的重要部分。对土壤动物空间格局和构建机制的研究,能明确不同空间尺度条件下土壤动物多样性的维持机制。土壤动物群落常在多种空间尺度形成复杂的空间分布格局,因此,本文首先介绍了不同空间尺度主要土壤动物群落的空间自相关性特征,阐述了土壤动物群落斑块和孔隙镶嵌分布的复杂空间格局。继而阐明这种空间格局主要受生物间作用、环境过滤和随机扩散的调控,并说明这叁个过程对土壤动物群落的调控能力和作用方式。作者提出,这叁个过程仍是今后土壤动物群落空间格局和构建机制研究的重点内容,需要进一步加强以土壤动物为研究对象的群落构建理论的验证和发展。我国土壤动物群落空间格局和构建机制起步较晚,希望本文能够促进我国土壤动物生态学相关领域的研究。(本文来源于《生物多样性》期刊2018年10期)

丁杰,杨新兵,朱辰光,谢建治,文宏达[10](2018)在《崇礼清水河流域土壤侵蚀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DEM数字高程模型并结合RUSLE模型应用GIS、GeoDa、GS+等软件分析了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25年间土壤侵蚀空间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990—2015年,研究区中部、西部和西南部土壤侵蚀较严重,土壤侵蚀强度以轻度、中度为主,土壤侵蚀量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2)1990—2000年,土壤侵蚀强度转变以轻度侵蚀转入为主,土壤侵蚀状况减轻;2000—2010年,土壤侵蚀由微度侵蚀转为高级别侵蚀,侵蚀程度呈严重趋势;2010—2015年,总体表现为微度侵蚀、轻度侵蚀转向高级别侵蚀,但侵蚀增加面积有所减少,侵蚀状况稍有改善。(3)土壤侵蚀Moran’s I>0,空间分布呈正相关性,表现为聚集状态,以高高型聚集为主,主要集中在崇礼区中西部和西南部。土壤侵蚀模数符合指数模型和球状模型,R2为0.943~0.979。变程A先由3 870m减小到860m再增加至1 470m,表明1990—2015年土壤侵蚀变化先快后慢,空间相关性分布范围由小变大,空间异质性呈先增强后减弱趋势。分形维数(FD)介于1.922~1.971,在区域较小空间尺度下,土壤侵蚀空间异质性主要是由植被覆盖、土地利用类型、水土保持措施等随机因子引起的。(4)土壤侵蚀影响因子中前3个主成分贡献率占到89.215 0%。在第1主成分载荷中,植被覆盖因子向量投影长度最大,为0.976 4。在第2,3主成分载荷中,水土保持措施因子、土壤可蚀性因子向量投影长度较大。因此,崇礼区土壤侵蚀影响因素大小依次为植被覆盖因子(C)、水土保持措施因子(P)、土壤可蚀性因子(K)、降雨侵蚀力因子(R)、坡长坡度因子(LS)。研究结果可为崇礼区清水河流域水土综合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土壤空间格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植被与土壤的空间格局关系可以为植被恢复和土壤管理提供重要信息,对乌海市周边地区的蒺藜科灌木与土壤养分分布格局关系进行研究,可为该地区生态恢复的植物选择和研究工作提供参考。在乌海市周边的黄河两侧找到9种以蒺藜科灌木为优势种的植被群,在5 m×5 m的样方中建立坐标系,记录每株灌木的具体坐标值,并以100 cm为间隔从坐标原点开始沿4个方向采集土样,测定土样中全氮全磷和有机质的质量分数,最后采用集成地统计学、点格局分析和空间比较的IGPS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土壤全氮与蒺藜科灌木均无关联; 2)土壤全磷在四合木灌丛下形成小斑块,离黄河最近的白刺+霸王+锦鸡儿样方中的蒺藜科灌木均为每2. 5株聚集1个全磷斑块; 3)每1个土壤有机质斑块受乌海北部的1. 5株四合木或南部的2株白刺的影响,乌海北部霸王灌丛下存在土壤有机质斑块。采用IGPS方法将乌海市周边地区蒺藜科灌木与土壤养分的空间格局关系量化,一定程度揭示了灌木的根冠范围;植被恢复中可以考虑采用四合木聚集全磷,采用四合木、霸王或白刺聚集有机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空间格局论文参考文献

[1].宋敏,彭晚霞,徐庆国,杜虎.广西环江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林土壤微生物类群的空间格局[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谭锦,杨建英,侯健,胡平.乌海市几种蒺藜科灌木与土壤养分空间格局关系[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9

[3].姜广袤,郭兵,穆士州,刘静,尹利遵.芦山地震灾区震后土壤侵蚀强度空间格局分析[J].亚热带水土保持.2019

[4].徐夕博.基于高光谱的潍北平原土壤有机质预测与空间格局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5].段凯祥,张松林,赵成章,彭鑫波,隽伟超.嘉峪关草湖湿地土壤水分含量与植被盖度的空间格局[J].生态学杂志.2019

[6].赵亚楠,杜艳艳,马彦平,赵延兵,周玉蓉.宁夏东部荒漠草原灌丛引入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变化及其空间格局预测[J].应用生态学报.2019

[7].马增辉,马钢.陕西卤泊滩“改排为蓄”条件下深层土壤盐分空间格局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8

[8].厉方桢,朱华忠,李愈哲,欧阳克蕙,钟华平.阿勒泰地区草地表层土壤容重的空间格局分析[J].草业科学.2018

[9].高梅香,林琳,常亮,孙新,刘冬.土壤动物群落空间格局和构建机制研究进展[J].生物多样性.2018

[10].丁杰,杨新兵,朱辰光,谢建治,文宏达.崇礼清水河流域土壤侵蚀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18

标签:;  ;  ;  ;  

土壤空间格局论文-宋敏,彭晚霞,徐庆国,杜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