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期结构论文-江红,孙石,宋雯雯,吴存祥,武婷婷

生育期结构论文-江红,孙石,宋雯雯,吴存祥,武婷婷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育期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豆,MGⅢ,地理来源,开花期

生育期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江红,孙石,宋雯雯,吴存祥,武婷婷[1](2018)在《不同地理来源MGⅢ组大豆品种生育期结构分析及E基因型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于2014?2015年对60份不同地理来源、生育期组为MGⅢ的大豆品种进行生育期结构分析和E基因型鉴定表明,不同地理来源的MGⅢ大豆品种生育期相近,但生育期结构差异较大。来自中国北方和美国的MGⅢ组春大豆品种营养生长期(V期)较短(开花较早),生殖生长期(R期)较长, R期与V期的比值(R/V)较高;黄淮海品种和南方MGⅢ组品种V期较长(开花较晚), R期较短, R期与V期的比值(R/V)较低。北方春大豆MGⅢ组品种的开花期受播期影响较其他地区同生育期组品种更为明显。中国MGⅢ组大豆品种存在6种E基因型,其中E1e2E3E4和e1-asE2E3E4分布区域广,覆盖播季类型多,而在8个美国MGⅢ组品种中只鉴定出1种E基因型(e1-asE2E3E4),表明中国大豆品种在生育期结构性状上存在更为丰富的遗传变异。通过比较不同播期下MGⅢ大豆品种E基因在生育期性状上的平均效应值发现,含显性位点越多的材料,其V期越长,R期越短,R/V值越小。反之亦然。不同E基因对开花、成熟期的增强效果不尽相同,且春播时各显性基因的效应值均比夏播时大。不同地理来源MGⅢ组大豆品种农艺性状存在明显差异,且与生育期结构存在显着相关性。中国北方春大豆品种底荚高度与R/V值负相关,但单株荚数与R/V值正相关;黄淮海大豆品种的分枝数、单株荚数、百粒重与R/V间无显着相关性;南方大豆品种分枝数与V期呈显着负相关。试验结果可为大豆品种生育期结构的改良及适应不同环境的品种选育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吴昊[2](2015)在《不同环境下大豆四向重组自交系群体生育期结构的QTL初步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定位四向重组自交系群体大豆不同生育期的QTL,为大豆生育期性状QTL定位和分子辅助育种提供基础。以垦丰14(P1)、垦丰15(P2)、垦丰19(P3)和黑农48(P4)为亲本,构建了含160个株系的四向重组自交系为试验材料。在大豆四项杂交群体中的主基因分离分析中可知VE-R1时期,2013KS、2014HS1、2014HS1两个环境不存在主基因效应。四向重组自交系群体的R1-R3,在2013KS、2014HS2环境下只存在一个主基因效应,HS1环境下存在多个主基因效应。四向重组自交系群体的R3-R6,在2014HS1环境下只存在一个主基因效应,HS2环境下存在多个主基因效应,2013KS环境下,不存在主基因效应。四向重组自交系群体的R6-R8,2014HS1、2014HS2和2013KS环境下不存在主基因效应。四向重组自交系群体的生殖生长期性状(R1-R8),在2014HS1、2014HS2环境下只存在一个主基因效应。但KS环境下,不存在主基因效应。四向重组自交系群体的全生育期性状(VE-R8),在2014HS1、2014HS2和2013KS环境下,只存在一个主基因效应。应用SSR标记鉴定个体基因型,利用单标记分析方法,对该群体的VE-R1、R1-R3、R3-R6、R6-R8、生殖生长(R1-R8)及全生育期(VE-R8)进行QTL定位分析。VE-R1:在3个环境中检测到控制大豆VE-R1的45个QTL,有6个QTL在2个环境重复检测到,可认为是稳定QTL。能够稳定缩短VE-R1的等位基因型有5个,能够稳定延长VE-R1的等位基因型有3个。R1-R3:在3个环境中检测到控制大豆R1-R3的25个QTL,在被检测到的QTL中,有1个QTL在3个环境重复检测到,1个QTL在两个环境中检测到,可认为是稳定QTL。这些QTL位点中,能够稳定缩短R1-R3的等位基因型有3个,能够稳定延长VE-R1的等位基因型有2个。R3-R6:在3个环境中检测到控制大豆R3-R6的60个QTL,在被检测到的QTL中,其中有1个QTL在3个环境重复检测,有6个QTL在2个环境重复检测到,可认为是稳定QTL。在这些QTL位点中,能够稳定缩短R3-R6的等位基因型有6个,能够稳定延长R3-R6的等位基因型有4个。R6-R8:在3个环境中检测到控制大豆R6-R8的88个QTL,有15个QTL在两个环境中重复检测到,1个QTL在3个环境中检测到,可认为是稳定QTL。在这些QTL位点中,能够稳定缩短VE-R1的等位基因型有6个,能够稳定延长R6-R8的等位基因型有8个。R1-R8:在3个环境中检测到控制大豆R1-R8的19个QTL,有2个QTL在两个环境中重复检测到,可认为是稳定QTL。在这些QTL位点中,能够稳定缩短VE-R1的等位基因型有1个,能够稳定延长R1-R8的等位基因型有1个。VE-R8:在3个环境中检测到控制大豆VE-R8的17个QTL,有3个QTL在两个环境中重复检测到,可认为是稳定QTL。在这些QTL位点中,能够稳定延长VE-R8的等位基因型有2个。(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杜志强[3](2013)在《抗线大豆品种生育期结构与百粒重、产量间的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33份抗线大豆品种(系)分成早熟、中熟、晚熟3组进行生育期结构与百粒重、产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随着生育期的延长生育前期所占的比例缩小,生育后期所占比例增加;越晚熟类型的品种百粒重、产量越高;(2)早熟、中熟品种间生育阶段与百粒重、产量相关不显着,晚熟品种生育期与小区产量呈显着正相关,结荚鼓粒持续时间与百粒重、小区产量均显着正相关;(3)总体样本内全生育期、生育后期对小区产量、单株产量的相关均达到显着水平,其中全生育期与小区产量相关系数最大,为0.496 7;(4)生育后期与百粒重的相关系数最大,达到显着水平,为0.409 4。综上可知,全生育期、生育后期是影响百粒重和产量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大豆科学》期刊2013年05期)

蒋涛,刘卫国,杨文钰,梅林森[4](2011)在《套作对不同生育期结构大豆籽粒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西南地区29个生育期结构明显不同的、具有代表性的夏大豆地方品种为材料,在净作和玉米-大豆套作两种栽培方式下,研究了套作对不同生育期结构大豆籽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套作引起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蛋脂总量显着下降,而对脂肪含量无显着影响。本研究所用29个不同生育期结构大豆品种,总体表现出较高的蛋白质含量,平均为51.55%,大多数材料都达到了蛋白质和脂肪双高水(本文来源于《中国作物学会50周年庆祝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1-10-18)

杜志强,田中艳,周长军,李建英,杨柳[5](2011)在《抗线大豆生育期结构与农艺性状及产量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50份抗线大豆品种(系)进行生育期结构与农艺性状及产量关系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供试的抗线品种(品系),生育前期天数主要集中在33~35 d,占供试材料的80%;生育后期天数主要集中在77~85 d,占供试材料的76%;全生育期天数在102~123 d之间,其中112~120 d的占供试材料的80%;(2)生育后期、全生育期R8与百粒重、小区产量均呈显着正相关,与单株粒重呈极显着正相关;(3)单株粒数与百粒重之间呈极显着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4236。(本文来源于《大豆科学》期刊2011年02期)

杨倩,张惠君,谢甫绨[6](2008)在《不同来源大豆品种生育期结构与产量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纬度相近的中国辽宁省和美国俄亥俄州共16个大豆品种,在常规处理(15万株.hm-2+磷酸二铵150kg.hm2)和非常规处理(4.5万株.hm-2+磷酸二铵450 kg.hm-2)的栽培条件下,对生育期结构与产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为今后的高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常规栽培条件下,辽宁品种和俄亥俄品种生育期结构没有明显差异;非常规栽培条件下,辽宁品种VE~V3时期平均相对长度显着大于俄亥俄品种平均相对长度,其它生育时期无差异。俄亥俄品种和辽宁品种各个生育时期的构成与单株产量的关联序不同,全生育期的天数是影响单株产量的最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大豆科学》期刊2008年06期)

王英[7](2008)在《大豆生育期结构性状的遗传分析及相关基因的分子标记》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的生育期性状不仅包括全生育期的长短,而且包括各发育阶段的组成,即生育期结构。本文分别以全生育期(M)一致、营养生长期(V)不同的材料作为亲本,构建分离群体,研究大豆生育期结构性状的遗传规律,定位相关基因,分析主效基因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效应;以V一致、M不同的材料作为亲本,构建分离群体,研究大豆生殖生长期的遗传规律,定位开花后不同光周期条件下大豆主要性状及其光周期反应敏感性相关基因,以期为大豆生育期结构性状的改良提供理论。主要内容如下:1.全生育期相同、营养生长期不同大豆品种生育期结构性状的遗传分析。以小黑豆和GR8836作为亲本,构建包括亲本、F_1、F_2、F_(2:3)的多世代联合分析群体,研究生育期结构性状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V、M及生殖生长期(R)与营养生长期的比值(R /V)均是由1对主基因和多基因共同控制的数量性状,相应主效基因的遗传贡献率分别为77.59%、16.77%和54.68%。对于R/V比值而言,主基因表现负向加、显性效应,且效应值相近;对于V、M而言,主基因效应以正向加性为主。鉴于V和R/V的主基因遗传率较高,在育种中,可在早代进行有效选择。2.大豆生育期结构性状相关基因的QTL定位。应用小黑豆×GR8836组合的F_2、F_(2:3)群体定位生育期结构性状及其光温反应敏感性相关基因,检测到1个位于C2连锁群上Satt557附近的QTL,其在春、夏播条件下同时与R/V比值、V及M相关基因连锁,表现出一定的环境稳定性。但该位点可以解释同一性状的表型变异不同,加、显性效应大小也有差别,加之本研究定位到的7个微效QTL在不同播季条件下均未被重复检测到,说明QTL效应受制于环境条件。另外,在C2连锁群上Satt286附近区域定位到1个与R/V比值光温反应敏感性相关的QTL,该QTL可解释21.16%的表型变异。利用与生育期结构性状主效QTL紧密连锁的标记Satt557和Satt365分析大豆生育期近等基因系(NIL),发现该QTL与大豆生育期主基因E1/e1紧密连锁。3.主效QTL在不同类型大豆品种中的分布。利用Satt557和Satt365分析本研究定位的生育期结构主效QTL在生育期长短和结构均不同的中、美大豆成熟期组标准品种中的分布,发现该主效QTL在美国品种中的分布频率显着高于中国大豆品种。同时,美国品种携带的主效QTL连锁基因隐性位点的材料数占携带该主效基因材料总数的比率显着高于中国品种,且隐性位点主要分布在相对早熟的品种中,推测该基因的隐性位点在美国品种中的利用率较高。4.生育期结构性状主基因E1/e1的效应及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利用生育期性状不同的大豆近等基因系(NIL)材料,分析E1/e1在不同光周期、不同播季条件下的效应。结果表明,E1/e1显性位点延长V、M,缩短R,减小R/V比值。E1与其它生育期基因间存在互作;对营养生长期而言,背景基因型中其它生育期基因显性位点有增强E1基因效应的作用,且显性位点越多,增效作用越大;E1对R/V比值的效应与背景基因型无明显相关性。E1与环境间存在互作,在多数情况下,E1在长日照条件下的效应大于短日条件,在春播条件下的效应大于夏播。5.营养生长期相同、全生育期不同大豆品种R和R/V比值的遗传分析。以鲁豆9号和浙江四月白作为亲本,构建分离群体,研究R及R/V比值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在营养生长期相同的条件下,生殖生长期长度是由1对加性主基因和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F2代的主基因遗传贡献率为44.11%;R/V比值是由两对主基因和多基因共同控制的数量性状,主基因总的遗传贡献率为82.37%,且两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作用方向的相同,说明在该组合中,可早代选择R/V性状。6.生殖生长期处于不同光周期条件下大豆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相关基因的QTL分析。以保褐选3×叙永红豆组合衍生的重组近交系(RIL)群体为材料,于生殖生长期进行不同光周期处理,观察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变化,定位大豆农艺性状、品质性状及其光周期反应敏感性的相关基因。结果表明,大豆不同性状对生殖生长期光周期反应的敏感性不同。顺序为:生殖生长期长度>株高>主茎节数>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百粒重>单株荚数>蛋白质和脂肪总量。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定位到21个与上述8个性状及其光周期反应敏感性相关的QTL,每个QTL可解释的表型变异范围在5.83%~27.85%之间。针对同一性状,未检测到在长、短日条件下均起作用的主效QTL,说明光周期不仅影响大豆的表型,而且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作者提出,光周期对大豆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有决定性影响,改良大豆品种的适应能力应从钝化其光周期反应敏感性入手。本研究的结果可为高产、稳产、广适应大豆品种的选育提供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08-06-01)

陈学珍,谢皓,杜智欣,白宝良,于同泉[8](2006)在《夏播大豆生育期结构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生育期是影响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因素之一,本文对北京地区选育的146个夏播大豆品种(系)的生育期结构与产量构成因素和品质性状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R1为26-32d、R7为20-24 d、R8为2-6 d时及全生育期相对较长的品种产量较高;(2)R1在30 d左右,R7在10 d左右,R8在18 d左右,全生育期在90 d左右的品种蛋白质含量较高;(3)R7为7-10 d,R8为16-20 d的品种脂肪含量较高。(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期刊2006年13期)

陈学珍,谢,皓,李,欣,杨建宇,韩天富[9](2004)在《夏播大豆生育期结构对农艺性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北京生态条件下,选取生育期在100 d以内的我国南方及国外38个大豆品种,进行生育期结构与农艺性状遗传变异方面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遗传力较高的有大豆主茎分枝始节R。、生育前期、全生育期、荚长、主茎节数、主茎分枝数、单株粒数。筛选出一批对光温反应不敏感、早熟、高产大豆品种。(本文来源于《华北农学报》期刊2004年03期)

陈学珍,谢皓,李欣,杨建宇,韩天富[10](2004)在《夏播大豆生育期结构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选取在北京生态条件下生育期在 10 0天以内的我国南方及国外 39个品种 ,进行生育期结构与农艺性状相关变异方面的研究 ,结果表明 :(1)主茎始花期R1与有效分枝始节、主茎分枝数呈极显着正相关 ,与结荚高度呈显着正相关。 (2 )生理成熟期R7与主茎节数呈极显着正相关 ,与株高呈显着正相关 ,与有效分枝始节、主茎分枝数呈显着负相关。(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04年02期)

生育期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定位四向重组自交系群体大豆不同生育期的QTL,为大豆生育期性状QTL定位和分子辅助育种提供基础。以垦丰14(P1)、垦丰15(P2)、垦丰19(P3)和黑农48(P4)为亲本,构建了含160个株系的四向重组自交系为试验材料。在大豆四项杂交群体中的主基因分离分析中可知VE-R1时期,2013KS、2014HS1、2014HS1两个环境不存在主基因效应。四向重组自交系群体的R1-R3,在2013KS、2014HS2环境下只存在一个主基因效应,HS1环境下存在多个主基因效应。四向重组自交系群体的R3-R6,在2014HS1环境下只存在一个主基因效应,HS2环境下存在多个主基因效应,2013KS环境下,不存在主基因效应。四向重组自交系群体的R6-R8,2014HS1、2014HS2和2013KS环境下不存在主基因效应。四向重组自交系群体的生殖生长期性状(R1-R8),在2014HS1、2014HS2环境下只存在一个主基因效应。但KS环境下,不存在主基因效应。四向重组自交系群体的全生育期性状(VE-R8),在2014HS1、2014HS2和2013KS环境下,只存在一个主基因效应。应用SSR标记鉴定个体基因型,利用单标记分析方法,对该群体的VE-R1、R1-R3、R3-R6、R6-R8、生殖生长(R1-R8)及全生育期(VE-R8)进行QTL定位分析。VE-R1:在3个环境中检测到控制大豆VE-R1的45个QTL,有6个QTL在2个环境重复检测到,可认为是稳定QTL。能够稳定缩短VE-R1的等位基因型有5个,能够稳定延长VE-R1的等位基因型有3个。R1-R3:在3个环境中检测到控制大豆R1-R3的25个QTL,在被检测到的QTL中,有1个QTL在3个环境重复检测到,1个QTL在两个环境中检测到,可认为是稳定QTL。这些QTL位点中,能够稳定缩短R1-R3的等位基因型有3个,能够稳定延长VE-R1的等位基因型有2个。R3-R6:在3个环境中检测到控制大豆R3-R6的60个QTL,在被检测到的QTL中,其中有1个QTL在3个环境重复检测,有6个QTL在2个环境重复检测到,可认为是稳定QTL。在这些QTL位点中,能够稳定缩短R3-R6的等位基因型有6个,能够稳定延长R3-R6的等位基因型有4个。R6-R8:在3个环境中检测到控制大豆R6-R8的88个QTL,有15个QTL在两个环境中重复检测到,1个QTL在3个环境中检测到,可认为是稳定QTL。在这些QTL位点中,能够稳定缩短VE-R1的等位基因型有6个,能够稳定延长R6-R8的等位基因型有8个。R1-R8:在3个环境中检测到控制大豆R1-R8的19个QTL,有2个QTL在两个环境中重复检测到,可认为是稳定QTL。在这些QTL位点中,能够稳定缩短VE-R1的等位基因型有1个,能够稳定延长R1-R8的等位基因型有1个。VE-R8:在3个环境中检测到控制大豆VE-R8的17个QTL,有3个QTL在两个环境中重复检测到,可认为是稳定QTL。在这些QTL位点中,能够稳定延长VE-R8的等位基因型有2个。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育期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江红,孙石,宋雯雯,吴存祥,武婷婷.不同地理来源MGⅢ组大豆品种生育期结构分析及E基因型鉴定[J].作物学报.2018

[2].吴昊.不同环境下大豆四向重组自交系群体生育期结构的QTL初步定位[D].东北农业大学.2015

[3].杜志强.抗线大豆品种生育期结构与百粒重、产量间的相关研究[J].大豆科学.2013

[4].蒋涛,刘卫国,杨文钰,梅林森.套作对不同生育期结构大豆籽粒品质的影响[C].中国作物学会50周年庆祝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

[5].杜志强,田中艳,周长军,李建英,杨柳.抗线大豆生育期结构与农艺性状及产量的相关性研究[J].大豆科学.2011

[6].杨倩,张惠君,谢甫绨.不同来源大豆品种生育期结构与产量关系的研究[J].大豆科学.2008

[7].王英.大豆生育期结构性状的遗传分析及相关基因的分子标记[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

[8].陈学珍,谢皓,杜智欣,白宝良,于同泉.夏播大豆生育期结构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J].安徽农学通报.2006

[9].陈学珍,谢,皓,李,欣,杨建宇,韩天富.夏播大豆生育期结构对农艺性状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04

[10].陈学珍,谢皓,李欣,杨建宇,韩天富.夏播大豆生育期结构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研究[J].分子植物育种.2004

标签:;  ;  ;  ;  

生育期结构论文-江红,孙石,宋雯雯,吴存祥,武婷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