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建构论文-简圣宇

意象建构论文-简圣宇

导读:本文包含了意象建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新中国,宣传画,妇女形象,新气象

意象建构论文文献综述

简圣宇[1](2019)在《日常生活美学中的身体意象建构——1950-1960年代宣传画中的妇女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1949到1963年之间这段时间里,妇女题材宣传画经历了数次嬗变。由早期的劳动者形象建构,到随后性别特征的显现,再到上海月份牌画风格在60年代初的短暂回潮,宣传画塑造了新型的妇女形象,演绎了以"新气象"为关键词的审美风尚。这些作品突破了过去文人画和上海月份牌画那种狭窄的选题,将自己关注的范围拓展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了一种初级阶段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也实现了公共意志与民众意愿的有机融合。(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下)》期刊2019年09期)

王晓娜[2](2019)在《唐德亮《地心》 诗歌的时间品格与意象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诗集《地心》是乡土诗人唐德亮的新诗集。读罢全书,我为诗人如痴如醉地歌咏乡土、歌咏瑶山壮乡、歌咏民族血魂、追寻民族之根的家国大爱情怀所感动,为这位名副其实的“瑶山之子”的一颗赤诚诗心所感染。细读之下,我发现,该诗集在乡土和民族的命题背后,字里行间游走的,还(本文来源于《文艺报》期刊2019-07-05)

李莉[3](2019)在《缄默、监控、记忆与反思——论帕特·巴克《再生》叁部曲中的核心意象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巴克的《再生》叁部曲以一战中位于爱丁堡和伦敦的战时军事精神医院为背景,详细描述了战争给年青男性带来的打击和创伤。小说建构了"口""眼睛"和"头盖骨"等一系列与身体部位相关联的意象,展示了身体的残片凝固着暴力记忆,以及个体被权力压抑的真相,并表达着个体的反抗。这些身体意象群的生理功能衍生出丰富的象征意义,更加深了作者表现战争创伤、反思政治体制的精神意图。(本文来源于《写作》期刊2019年03期)

白肖肖[4](2019)在《百事系列贺岁微电影广告的审美意象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媒体飞速发展的时代下,贺岁微电影广告凭借自身短小精悍、情节完整的叙事特点吸引了无数广告主的投放目光。2012年春节,百事联合旗下叁大品牌及其形象代言特使,推出了以“把乐带回家”为主题的贺岁微电影广告,受到了业界的一致好评和追捧。到2019年,百事共推出八部系列贺岁微电影广告,每一部都吸引了大量的关注,其系列产品的市场销售额也在每年呈递增的趋势。广告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意象表现,是创作者通过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借助于多个意象表达的形式来呈现出产品和品牌的审美意象,它是一种带有功利性的审美活动。百事系列贺岁微电影广告在品牌文化推广和思想创作方面都注入了中国的美学思想,尤其是在其系列贺岁微电影广告的审美意象表达上,更好的迎合了我国消费者的审美趣味,折射出了这个时代的审美现状和特点。论文将通过四个章节对《把乐带回家》的审美意象建构进行研究。第一章将通过心理学的叁个方面内模仿、移情说、异质同构来研究审美意象产生的心理机制。第二章将主要研究《把乐带回家》审美意象的“象”建构,第叁章为《把乐带回家》审美意象的“意”建构,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共同构成百事系列贺岁微电影广告的审美意象。第四章是对百事系列微电影广告的审美意象“象”建构和“意”建构的探讨结论。(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0)

黄勤锦[5](2019)在《NEET族的自我意象建构与自我宽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NEET族的自我是在退出竞争性关系联结、转嫁物质约束、幽闭于情感欲望下的意象建构。自我意象是个体对自我的认知与评判的统合,统合使NEET族对自身冒犯行为造成的伤害采取自我宽恕策略,自我宽恕粘合了NEET族的多重自我,造成低自立人格加重、心理调控力衰退以及零风险嗜好的后果进一步固化NEET族身份。社会心态修复、法律赋能、关系的联结以阻隔NEET族自我意象的扩充与稳定。(本文来源于《当代青年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王丹平[6](2018)在《西藏旅游者的场景记忆与意象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记忆是衡量目的地旅游体验质量的重要把手,更是认识旅游者关于目的地意象建构的一个重要工具。与心理学记忆研究对象主要为无意义音节不同,旅游者的记忆则多以场景为依托,西藏因其稳定的旅游形象及其多样的旅游场景成为本文的调研目的地。本文的研究目的分为两部分:首先梳理旅游者记忆范畴下的一般性的概念并加以讨论,主要内容包括旅游者如何回忆旅游中的场景,在各回忆方式中、信息的储存与唤起等阶段有什么不同的表现,在历时性的回忆过程中,记忆刺点与偏差的产生及影响因素等问题,方法是相关资料的分析与思辨相结合;第二部分欲说明对旅游者记忆内容分析所能够对接的一个研究方向,即目的地意象建构的内容及过程。这一部分的结论关涉具体的目的地,应用性强。综合上面两个部分的研究问题,以西藏为案例地,就是想要探讨旅游者如何记忆西藏的场景,又都记住了什么?为解答以上两个问题,本文采用一手与二手相结合的资料收集方式。在资料分析部分,第一部分对资料中相关主题中的内容进行整理分析归类,形成一个分类资料库,提取出各种回忆方式,并结合思辨对刺点概念与偏差问题进行解释;第二部分利用情境分析对叁类资料提取元素及附着特征并进行归类,解释神圣性与神秘性意象的组成内容,并利用类属分析对比短期与长期记忆类型的资料,以解释不同阶段意象建构的过程中会出现哪些变化。在第一部分,最终共归结出5种明显相区分的回忆方式,其中具身模拟的回忆方式关涉旅游中身体感官刺激的内容,在回忆时通过感官的唤起重现场景;身体模仿的记忆方式关涉旅游中他人的行为、动作、姿态等内容,在回忆时通过自我审视行为习惯改变的唤起重现当时的旅游场景;情感赋彩关涉旅游中标志性的景点、元素、符号等内容,在回忆时通过自己主动回忆或元素符号的再现唤起重现该场景;刺点唤起关涉旅游场景中的具体元素及其呈现状态,在回忆时因场景回忆需要或元素再现唤起重现该场景;工具唤起关涉视觉景象或意义类文字,在回忆时作为提示工具使旅游者重构该场景。除此外,本文还在接下来的部分讨论了记忆刺点与记忆偏差的问题。记忆刺点对整个旅途记忆具有覆盖作用,场景记忆刺点因其建构性而难以归结,并因其情境依赖性而不能抽离;在偏差的产生过程中,作为第二系统的语言文学照片产生遮蔽性与建构性,二者都来自于时间的作用。交互记忆的干扰在其中也发挥了重要影响。在第一部分的最后,做出了相关概念间的关系图示从而更清晰的表示了本章的框架。在第二部分的分析中,本文得出西藏的神圣性与神秘感的建构在四类旅游场景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在文中分别进行了分析及解释,总结来看,神秘感与神圣感来源于场景中元素的距离感(物理与心理)、差异感(地理差异和习惯差异)、纯粹感(颜色的纯粹与藏民心灵的纯粹)、不可进入感(语言与禁忌)、压抑感与紧张感(宗教禁忌与仪式仪轨)、困惑不解感(宗教知识与藏民生活信仰)。通过比较短期记忆与长期记忆内容的不同,发现短期记忆意向的建构中烘托元素比重大、多采用局内人的视角描述、变化元素受重视、感官感受突出,与之相对,长期记忆意象建构中主体元素比重突出、“局外人”视角、趋向稳定状态记忆、多名称记忆。最后进行了扩展讨论,话题包括遗忘的再出场、游客记忆的社会影响,并提出了本文在情境分析方法的使用与时间的限制两方面的局限性。(本文来源于《东北财经大学》期刊2018-11-01)

任华菊[7](2018)在《浅谈苏童《叁盏灯》——战争中的人性探索与意象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苏童的中篇小说《叁盏灯》1995发表于《收获》第5期,和苏童的其他小说相比,《叁盏灯》未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研究成果还较少。本文试图从人性的探索和意象的建构两个方面分析苏童《叁盏灯》的美学意义。(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8年14期)

吉平,胡晋瑜[8](2018)在《《山本》:意象建构与空间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山本》中,贾平凹再一次把自己的视角投射到了民间。不过,《山本》在确立这种民间叙事视角、构建一种民间性之际,采用了传统性与现代性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写《山本》时左边挂的是‘现代性,传统性,民间性’,右边挂的是襟怀鄙陋,境界逼仄"a。那么"传统性",从贾平凹的创作历程来看,很显然是承继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优秀传统,依然在《山(本文来源于《小说评论》期刊2018年04期)

刘芸芸[9](2018)在《女性视角下的《雅歌》意象建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圣经包括《旧约》和《新约》两部分,《旧约》常被称为希伯来圣经。《雅歌》是希伯来圣经中一颗独放异彩的珍珠,有显着希伯来民族文学特色。许多学者从心理学、现代主义、结构主义和女性主义等角度来解读。它的众多意象取材于自然,意蕴深厚。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令人称羡的女性美和男性美。《雅歌》意象建构具有独特魅力,其意象建构不是独立的,而是和圣经其他书卷有鲜明的内在互文性,反映了很强的女性意识、性别意识和民族审美意识。本文从女性视角对《雅歌》女性意象建构进行研究,同时借助互文性理论,采用文本细读法,探讨《雅歌》女性意象与圣经其他书卷的互文性、女性意象与男性意象建构的异同及女性意象建构的民族折射。除引言和结论外,本文共分为叁章:第一章分析《雅歌》中叁个代表性女性意象与圣经其他书卷的互文性。这叁个意象分别是:“园”、“葡萄园”及“乳房”。它们都反映了《雅歌》中蕴含的丰富、多产的主题。第二章论述《雅歌》女性意象与男性意象在具体意象的选取和象征意义方面的异同。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其相同之处是,女性与男性都是被看的对象,而非仅女性被当作客体,流露出男女平等的思想。不同之处是,女性和男性都有独属于自己的典型意象,体现了自然意象暗含的性别属性。第叁章论及希伯来的文学背景对其女性意象建构的制约。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雅歌》的行文受到希伯来文学的影响,在意象选取和诗歌策略等方面皆有相似之处。女性意象描绘出的女性美,体现了希伯来民族复合型的审美特征。基于以上叁章,得出两点结论:其一是,《雅歌》女性意象建构体现了希伯来民族的意象思维模式。其二是,通过分析《雅歌》女性意象建构,可以发现,女性意象建构过程中体现了男女平等的思想。(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8-05-26)

郭倩倩,廖华力[10](2018)在《敦煌历史文化题材电视纪录片叙事符号系统的意象建构——以甘肃籍导演秦川系列作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甘肃籍导演秦川的系列纪录片围绕着敦煌以及历史文化传承和保护的主旨,借多种意象讲述了"敦煌"这一特殊符号的多维形象。创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即为"意",经其通过"选择、概括、提炼、组织"得以复制再现的"物质现实"即为"象",而"创造一种特殊的美学联系"的过程即为意象建构过程。通过从单个镜头、镜头组和整部影片的意象建构叁个层次讨论秦川系列影片构建的多维敦煌形象,有助于我们对敦煌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的叙事特点形成一个初步的系统认识。(本文来源于《传播与版权》期刊2018年05期)

意象建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诗集《地心》是乡土诗人唐德亮的新诗集。读罢全书,我为诗人如痴如醉地歌咏乡土、歌咏瑶山壮乡、歌咏民族血魂、追寻民族之根的家国大爱情怀所感动,为这位名副其实的“瑶山之子”的一颗赤诚诗心所感染。细读之下,我发现,该诗集在乡土和民族的命题背后,字里行间游走的,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意象建构论文参考文献

[1].简圣宇.日常生活美学中的身体意象建构——1950-1960年代宣传画中的妇女形象[J].美与时代(下).2019

[2].王晓娜.唐德亮《地心》诗歌的时间品格与意象建构[N].文艺报.2019

[3].李莉.缄默、监控、记忆与反思——论帕特·巴克《再生》叁部曲中的核心意象建构[J].写作.2019

[4].白肖肖.百事系列贺岁微电影广告的审美意象建构[D].河北师范大学.2019

[5].黄勤锦.NEET族的自我意象建构与自我宽恕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9

[6].王丹平.西藏旅游者的场景记忆与意象建构[D].东北财经大学.2018

[7].任华菊.浅谈苏童《叁盏灯》——战争中的人性探索与意象建构[J].现代交际.2018

[8].吉平,胡晋瑜.《山本》:意象建构与空间书写[J].小说评论.2018

[9].刘芸芸.女性视角下的《雅歌》意象建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8

[10].郭倩倩,廖华力.敦煌历史文化题材电视纪录片叙事符号系统的意象建构——以甘肃籍导演秦川系列作品为例[J].传播与版权.2018

标签:;  ;  ;  ;  

意象建构论文-简圣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