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坐式排球论文-吉朝霞

女子坐式排球论文-吉朝霞

导读:本文包含了女子坐式排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坐式排球,后备人才,现状,发展对策

女子坐式排球论文文献综述

吉朝霞[1](2010)在《对我国女子坐式排球运动现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问卷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参加"2009年全国女子坐式排球锦标赛"的运动队进行问卷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女子坐式排球开展起步晚、起点低;运动员体育基础和文化素养不尽人意;教练处于"业余性"状态,经验不足,训练不系统;管理机制不完善;经费投入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对策,为我国女子坐式排球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9期)

郭成成[2](2010)在《我国高水平女子坐式排球运动员扣球技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坐式排球的扣球动作是坐排运动中最关键的技术之一,由于残疾人运动的特殊性,使得坐式排球的扣球技术与健全人排球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应该将其独立进行分析。对坐式排球扣球技术的研究,将有利于加强坐排扣球的攻击性,并在实际训练中给予一定的理论支撑。本研究通过摄像机对研究对象进行叁位摄像,采集数据后导入Vicon系统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结合相关理论,总结出坐式排球扣球时,躯干及上肢各个环节的运动学数据。并得出了相关结论。丰富完善了坐式排球扣球技术的理论。第一,在坐式排球扣球的初始阶段即引臂最大阶段,躯干角度在引臂最大阶段的角度与扣球速度具有显着相关性,引臂最大时适宜的肩外展角度有利于躯干更好的转体并提供给上臂更大的力量和更快的速度,研究对象的初始肩外展角度为136°左右,本文认为这个角度在某种程度上是最合适的肩外展角度。研究对象均采取屈肘后引的引臂方式,这样的引臂方式利于加大挥臂半径,进而提高手臂的线速度,与健全人初始阶段63.8°的肘关节角度相比,坐式排球运动员屈肘的肘关节角度值偏大,是与坐式排球扣球的特殊性相关。坐式排球扣球初始阶段的腕关节角度对最终扣球效果影响较小,但是适当的放松腕关节对动量传递有着积极的影响。第二,从引臂最大阶段到挥臂击球瞬间,肘关节的角位移反映着上臂转动半径的大小,进而关系到上臂的线速度的提升,适当的肘关节角位移能提高击球臂的速度。在鞭打动作阶段腕关节的角位移小于肘关节的角位移,但腕关节角位移过小或趋于负值,则会影响手臂输出的角度,降低扣球效果。在鞭打动作过程中,肘关节,腕关节的加速度,间接反映速度被影响的过程和力量的变化,证明了鞭打过程当中,运动员的击球臂力量的传递性和递增性。第叁,坐式排球挥臂击球瞬间,各个环节的角度,速度变化对扣球效果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在挥臂击球瞬间,肩关节角度决定着坐式排球运动员击球点的高度的和击球的速度的发挥,在本文中运动员在击球瞬间的肘关节角度在120°弯曲角度进行击球更能发挥上臂和前臂的加速作用,这符合解剖学和运动力学理论。同时,因为坐式排球的特殊性,使得坐式排球扣球瞬间肘关节角度要比健全人排球数值小。击球瞬间的各个环节的角速度大体呈递增状态,证明了动量从链状物体的初始向末梢传递的过程,扣球时的腕关节速度对球速有着显着相关性,大部分运动员是以腕关节的快速下压为最后发力以提高击球的速度。但是从理论出发,提高手速对扣球也会有积极的影响。击球瞬间的击球高度不影响最终扣球的力量与速度,但是和击球过网率有着一定关联,加上坐式排球扣球时躯干的固定性,可以更加容易掌握合适的击球点高度。(本文来源于《上海体育学院》期刊2010-05-22)

段立志[3](2010)在《我国优秀女子坐式排球运动员移动特点的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坐式排球是排球运动的又一分支,是为肢体残疾人这个特殊群体量身定做的一个比赛项目。已故日本着名康复医学家、体育家Nakamura(中村裕)先生说过,残疾人体育运动,不仅仅是为了比赛,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体育运动把残疾人从病房和家庭中解放出来,走向社会,享受与健全人同等的待遇。坐式排球的出现为肢体残疾人打开了一扇实现人生价值的窗户。移动是坐式排球运动员完成各种技术动作的基础,坐式排球的各种技战术打法建立在运动员移动特点的基础上。坐式排球的技战术打法与健全人排球基本相同,但其特殊的移动方式使两者又具有显着的区别。坐式排球运动员采用坐姿移动,在进攻性击球时运动员臀部不能离地,因此其身体不能向空中发展,扣球类似于健全人排球的原地扣球。没有空中位移,移动的范围小、距离短,使交叉移动、掩护进攻和围绕进攻打法难以在实战中运用实施,坐式排球的进攻战术整体上趋于简单化。在克服了身体条件的限制之后,运动员移动的技巧和速度对比赛的胜负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决定比赛的胜负,中国女子坐式排球队就是最好的证明。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深入研究坐式排球的项目特征,深刻剖析坐排运动员的移动特点,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然而,我国坐式排球运动发展起步较晚,现在正处于摸索前进阶段,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训练的方法体系上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首当其冲的就是移动的训练方法。教练员要充分认识坐式排球的项目特征,仔细研究坐式排球运动员的移动特点,从而制定针对性训练方案,指导运动员进行科学合理的移动训练。搜集整理中国女子坐式排球国家队队员平时移动训练记录,针对研究目标对队员进行测试并记录数据,研究分析北京残奥会上中国女子坐式排球队全部五场比赛的视频,并对视频进行剪切分析,提取所需数据。对全部数据进行筛选整理,建立数据库,应用定性逻辑推理方法和定量数理分析方法,合理推测,精确分析,得出了我国女子坐式排球国家队七名队员无球状态下在移动的形式、距离、速度、效果等方面的基本特点和有球状态下在接发球、传球、扣球、拦网时的移动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身体形态、准备姿势、残障状况、力量素质四个因素对其移动特点的影响。正如张俊教练所说,保持和发展我国女子坐式排球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我们必须扬长补短,充分发挥我国运动员移动快、在移动中控制球的能力强的优势。所以我们在加大优秀运动员选材和培养力度的同时,必须加大对坐式排球项目特征的研究,深化认识坐式排球在移动的方式、速度、效果等方面的特点,深入发掘影响坐式排球运动员移动特点的因素,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移动训练方法,巩固和发展我国坐式排球项目的移动优势。(本文来源于《上海体育学院》期刊2010-05-01)

杨学贵[4](2009)在《我国女子坐式排球后排进攻技战术特征的理论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取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结合当今坐式排球的发展现状,分析我国坐式排球的后排进攻战术打法特征。(本文来源于《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6期)

赵雪[5](2008)在《我国女子坐式排球敢称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北京9月12日电( 赵雪)北京残奥会坐式排球比赛已经进入第6天,在雅典残奥会上荣获残奥会历史上第一枚女子坐式排球金牌的中国队,在本届残奥会上有望卫冕冠军,中国男队在近几天的比赛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战绩。北京奥组委残奥会特聘专家华清滂告诉:“中国(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08-09-13)

杨学贵[6](2008)在《我国女子坐式排球后排进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女子坐式排球在我国发展较晚,虽然基础差、底子薄,但随着近年来的发展,技战术水平、竞技能力、观赏性均在逐年得到提高。我国女子坐式排球竞技水平提高快,近年来后排进攻的应用较广,前后排进攻相结合的应用效果明显,后排进攻已是女子坐式排球发展的必然趋势。后排进攻对提高队伍竞技能力上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女子坐式排球项目本身的特殊性,文章分析了后排进攻中的特殊因素和后排进攻特征,这为提高我国女子坐式排球的整体进攻能力,而进行后排进攻战术打法设想是具有积极意义的。甘肃省残运会、全国残运会上各队水平参差不齐,后排进攻的应用不尽相同,国家队应用相对较好,但占总体进攻比例不高。本文从甘肃省残运会、全国残运会上各省市队后排应用效果来分析我国女子坐式排球后排进攻的应用情况,并从国家女子坐式排球队与世界强队荷兰队、美国队的比赛中的后排进攻应用效果上对比分析找出我国女子坐式排球后排进攻特征为后排进攻战术打法的设想提供依据。针对提高我国女子坐式排球整体进攻能力,对其特征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后排进攻战术打法设想,研究认为我国女子后排进攻应用空间还很大,合理利用后排进攻可有效提高整体进攻能力,并根据目前应用情况提出了一些我国女子坐式排球后排进攻发展中的注意问题和建议。(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08-06-01)

胡成波,韩冬,乐融融,马冬梅[7](2007)在《后排攻作为我国女子坐式排球主要进攻手段的可行性论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前排进攻发展基本成熟的情况下,坐式排球进攻战术沿纵深发展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本文从我国女子坐式排球国家队运动员的手臀高、对后排进攻技术动作的掌握、运动员的个体与整体情况以及后排进攻的传扣时间等四个角度的理论与实践论证得出:后排进攻战术完全可以作为我国女子坐式排球队主要进攻手段之一。(本文来源于《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07年06期)

金赟,乐融融,马冬梅,胡成波[8](2007)在《我国女子坐式排球“远网快攻”战术的可行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远网快攻"战术在室内排球比赛中的运用已趋于成熟,其进攻队员往往是个人能力突出的选手,对二传队员的传球技能亦要求极高。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我国女子坐排项目集训阶段调研,积极提出试用这一创新打法,以此为今后突破欧美诸强高大型队员的高压式拦网,进一步发挥我国女子坐式排球队员移动快,小球串连技术强等优势,增加战术组合配备,并为教练组提供一定的科研支撑和理论参考依据。因为其不仅可以更大限度的避开拦网,破坏对方的拦网与防守节奏,而且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本队优势,目前具有相当大的战术实用价值。(本文来源于《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期刊2007-10-01)

女子坐式排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坐式排球的扣球动作是坐排运动中最关键的技术之一,由于残疾人运动的特殊性,使得坐式排球的扣球技术与健全人排球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应该将其独立进行分析。对坐式排球扣球技术的研究,将有利于加强坐排扣球的攻击性,并在实际训练中给予一定的理论支撑。本研究通过摄像机对研究对象进行叁位摄像,采集数据后导入Vicon系统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结合相关理论,总结出坐式排球扣球时,躯干及上肢各个环节的运动学数据。并得出了相关结论。丰富完善了坐式排球扣球技术的理论。第一,在坐式排球扣球的初始阶段即引臂最大阶段,躯干角度在引臂最大阶段的角度与扣球速度具有显着相关性,引臂最大时适宜的肩外展角度有利于躯干更好的转体并提供给上臂更大的力量和更快的速度,研究对象的初始肩外展角度为136°左右,本文认为这个角度在某种程度上是最合适的肩外展角度。研究对象均采取屈肘后引的引臂方式,这样的引臂方式利于加大挥臂半径,进而提高手臂的线速度,与健全人初始阶段63.8°的肘关节角度相比,坐式排球运动员屈肘的肘关节角度值偏大,是与坐式排球扣球的特殊性相关。坐式排球扣球初始阶段的腕关节角度对最终扣球效果影响较小,但是适当的放松腕关节对动量传递有着积极的影响。第二,从引臂最大阶段到挥臂击球瞬间,肘关节的角位移反映着上臂转动半径的大小,进而关系到上臂的线速度的提升,适当的肘关节角位移能提高击球臂的速度。在鞭打动作阶段腕关节的角位移小于肘关节的角位移,但腕关节角位移过小或趋于负值,则会影响手臂输出的角度,降低扣球效果。在鞭打动作过程中,肘关节,腕关节的加速度,间接反映速度被影响的过程和力量的变化,证明了鞭打过程当中,运动员的击球臂力量的传递性和递增性。第叁,坐式排球挥臂击球瞬间,各个环节的角度,速度变化对扣球效果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在挥臂击球瞬间,肩关节角度决定着坐式排球运动员击球点的高度的和击球的速度的发挥,在本文中运动员在击球瞬间的肘关节角度在120°弯曲角度进行击球更能发挥上臂和前臂的加速作用,这符合解剖学和运动力学理论。同时,因为坐式排球的特殊性,使得坐式排球扣球瞬间肘关节角度要比健全人排球数值小。击球瞬间的各个环节的角速度大体呈递增状态,证明了动量从链状物体的初始向末梢传递的过程,扣球时的腕关节速度对球速有着显着相关性,大部分运动员是以腕关节的快速下压为最后发力以提高击球的速度。但是从理论出发,提高手速对扣球也会有积极的影响。击球瞬间的击球高度不影响最终扣球的力量与速度,但是和击球过网率有着一定关联,加上坐式排球扣球时躯干的固定性,可以更加容易掌握合适的击球点高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女子坐式排球论文参考文献

[1].吉朝霞.对我国女子坐式排球运动现状的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

[2].郭成成.我国高水平女子坐式排球运动员扣球技术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0

[3].段立志.我国优秀女子坐式排球运动员移动特点的分析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

[4].杨学贵.我国女子坐式排球后排进攻技战术特征的理论探析[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5].赵雪.我国女子坐式排球敢称王[N].科技日报.2008

[6].杨学贵.我国女子坐式排球后排进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

[7].胡成波,韩冬,乐融融,马冬梅.后排攻作为我国女子坐式排球主要进攻手段的可行性论证[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7

[8].金赟,乐融融,马冬梅,胡成波.我国女子坐式排球“远网快攻”战术的可行性研究[C].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2007

标签:;  ;  ;  ;  

女子坐式排球论文-吉朝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