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点及涉及药物探讨

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点及涉及药物探讨

湖北省赤壁市新店镇卫生院437324

摘要: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点及涉及药物。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药物性肝损伤治疗的患者共100例,将其作为本次实验研究的主要观察对象,按照肝损伤疾病类型将患者划分为A组(肝细胞型肝损伤)、B组(胆汁淤积型肝损伤)和C组(混合型肝损伤),应用回顾性分析的办法,对三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药物性肝损伤疾病的临床特点以及主要涉及的药物。结果:100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诊断分型:肝细胞损伤型55例(55%)、胆汁淤积型20例(20%)、混合型25例(25%),临床症状为食欲不振、纳差、乏力、上腹不适、黄疸、尿黄、呕吐等。疾病治疗中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治疗32例(32%),使用镇痛解热类药物治疗44例(44%),使用其他药物治疗24例(24%),其中单一用药29例(29%)、联合用药71例(71%),且联合用药2种药物30例(30%)、联合用药3种及以上药物41例(41%)。结论:药物性肝损伤疾病无明显的临床特异性,在临床治疗中,要加强对患者的疾病诊断,根据肝功能检测和诊断分型分析,合理用药,提高患者疾病治疗有效率。

关键词:药物性肝损伤临床特点药物治疗疾病特征肝功能检测

药物性肝损伤属于内科或消化内科疾病,患者在服用药物的过程中,药物以及代谢产物,耐受性降低或患者的超敏感体质,导致肝损伤[1]。药物性肝损伤疾病通常也被称为药物性肝病,病情较轻,停药即可逐渐恢复健康,病情较为严重,则需要立即入院治疗、抢救[2]。多种药物均可引起药物性肝损伤,包括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解热镇痛类药物、化疗药、抗真菌药、抗病毒药、抗结核药以及降脂降糖药等,对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观察,在分型诊断后,对其临床特点及涉及药物进行分析,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疾病治疗有效性,促进患者健康恢复。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药物性肝损伤治疗的患者共100例,将其作为本次实验研究的主要观察对象,患者均在自愿原则下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病毒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以及酒精性肝病患者。按照肝损伤疾病类型将患者划分为A组(肝细胞损伤型)、B组(胆汁淤积型肝损伤)和C组(混合型肝损伤)。其中100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中男性患者46例,女性患者54例,年龄10~57岁,平均年龄(35.4±4.2)岁;症状表现:食欲不振28例、乏力43例、上腹不适17例、黄疸12例;慢性起病49例、急性起病51例。全部患者均符合药物性肝损伤疾病的临床诊断标准,且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症状以及起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明显,对本次实验结果不产生影响,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应用回顾性分析的办法,对三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3]。根据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标准,评分5分以上,确诊为药物性肝损伤疾病,肝组织病理诊断中,对患者的肝脏进行穿刺和组织检查[4]。根据CIOMS标准,将药物性肝损伤疾病类型划分为三种,分别为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混合型,其中肝细胞损伤型:ALT(血清丙氨酸基转移酶)升高>2倍或R≥5,胆汁淤积型:ALP(碱性磷酸酶)升高>2倍或R≤2,混合型:ALT、ALP升高>2倍,且2<R<5。(R:ALT、ALP>正常值倍数)。

1.3评价指标

研究药物性肝损伤疾病的临床特点以及主要涉及的药物。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进行文本数据分析与处理,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00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经临床诊断分析发现,A组肝细胞损伤型患者55例(55%)、B组胆汁淤积型患者20例(20%)、C组混合型患者25例(25%)。药物使用导致患者肝损伤时间在3~90d,主要临床症状为食欲不振、纳差、乏力、上腹不适、黄疸、尿黄、呕吐等。

患者在临床疾病治疗中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治疗32例(32%),药物包括阿奇霉素、头孢呋辛、红霉素等,使用镇痛解热类药物治疗44例(44%),涉及药物有芬必得、尼美舒利等,使用其他药物治疗24例(24%),涉及药物有利福平和肠虫清等。100例患者中单一用药29例(29%)、联合用药71例(71%),其中联合用药2种药物30例(30%)、联合用药3种及以上药物41例(41%)。患者在肝损伤疾病确诊后,停止使用其他可疑药物,静脉给药治疗,涉及药物包括甘草酸苷制剂、还原型谷胱甘肽和多烯磷脂酰胆等,主要对患者起到退黄、解毒和保肝利胆等,重症患者实施人工肝治疗。

3讨论

药物性肝损伤疾病是患者在服药过程中,由于自身体质敏感或者是药物代谢导致对患者肝脏部位的毒性损害,药物性肝损伤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5]。在临床治疗中,需要对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点以及疾病治疗中的主要涉及药物等进行研究和分析。药物性肝损伤疾病分为慢性肝损伤和急性肝损伤,患者的常见症状包括食欲不振、纳差、乏力、上腹不适、黄疸、尿黄、呕吐等,部分患者的皮肤症状明显,包括皮疹、皮肤瘙痒和局部皮肤发热等,这些症状会给疾病诊断带来感染性影响,因而在临床实践中,需要根据药物性肝损伤疾病的诊断标准,对患者进行肝功能检测和分型诊断。药物性肝损伤疾病诊疗中,涉及的药物类型包括抗生素类药物、镇痛解热类药物或其他类型药物等,治疗中了解患者用药史和过敏史,对于提高疾病治疗有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慧多.树莓茎对药物性肝损伤小鼠肝组织HMGB1、TLR4、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7.

[2]范晔.243例草药诱导性肝损伤的初步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7.

[3]陈静,李亚利,梁欣,刘鑫,陈世财.96例药物性肝损伤临床特点分析及危险因素探讨[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17,15(02):19-23.

[4]任晓非.药物性肝损伤适应现象的临床和基础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

[5]邱玲.药物性肝损伤临床特点及其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2.

标签:;  ;  ;  

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点及涉及药物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