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转导技术论文-李铀,刘丽,裘今,高振,吴琴

蛋白转导技术论文-李铀,刘丽,裘今,高振,吴琴

导读:本文包含了蛋白转导技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诱导多能干细胞,蛋白转导技术,重编码,蛋白转导结构域

蛋白转导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李铀,刘丽,裘今,高振,吴琴[1](2017)在《蛋白转导技术在IPSCs重编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是通过强制表达多能因子重编程为多潜能的体细胞。这种细胞具有与胚胎干细胞(ESCs)相同的多潜能性,并被认为是有伦理争议的ESCs的替代细胞。然而,使用基因组整合逆转录病毒或慢病毒将细胞重编程成IPSCs的传统方法,通过遗传修饰来重编程IPSCs增加了恶性转化的可能性,并成为其在临床环境中应用的障碍。因此,需要一种替代方法在不使用基因编辑的情况下重编程细胞,并且是通过更安全的方式来传递转录因子以诱导靶细胞上的多能性。许多研究已经证明蛋白转导技术可以通过传递重编程蛋白从人成纤维细胞和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产生IPSCs。本文就蛋白转导技术在IPSCs重编程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期刊2017年33期)

陈辉,唐久来,徐家丽,陈前芬,吴德[2](2011)在《蛋白转导技术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应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是我国新生儿急性死亡和慢性神经系统后遗症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主要原因是药物无法通过血脑屏障。蛋白质转导结构域(prote in transduction domain,PTD)是指一类能携带其他生物大分子(蛋白多肽、DNA、寡核苷酸等)穿过多种哺乳动物细胞并使其在细胞内积聚的小分子阳离子多肽。PTD能携带生物大分子物质透过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这为我们研究、治疗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就PTD的结构特征、转导过程、与物质连接方式、CNS疾病治疗现状等方面来阐述PTD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华全科医学》期刊2011年10期)

李榕,伍思霖,王霞,王凯,苟兴春[3](2011)在《TAT蛋白及其转导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是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血液和脑组织之间的一种结构,由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与胶质细胞紧密连接组成的细胞层组成。其功能是将血液与脑组织相对分开,是存在于脑和脊髓内的一个动态的调节界面,从而维持大脑、脊髓稳定的内环境。在机体正常情况下,BBB严格地控制血液进入脑细胞外液的物质,对中枢神经系统起到了一个重要的屏障作用。当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疾病时,在临床治疗中,很多药物,尤其是蛋白质药物不(本文来源于《神经解剖学杂志》期刊2011年04期)

叶南慧,林艳云,潘剑茹,刘树滔,饶平凡[4](2011)在《PTD介导的蛋白转导技术及其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活性的大分子物质导入细胞内部,能够最直接有效地改变细胞的状态,因而具有巨大的潜在医药价值。但是一直以来,如何将具有生物活性的大分子物质导入细胞内部始终困扰着人们,蛋白质转导域(PTD)介导的蛋白转导技术解决了这一难题。其高效的转导功能为疾病的临床治疗、治疗性蛋白药物的开发、基础医学和应用医学等领域的研究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人们已经成功地应用这一技术将多种物质导入细胞或机体的组织器官,显示了其优越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期刊2011年02期)

朱理安,方宁远,高平进,金贤,汪海娅[5](2008)在《利用蛋白转导技术将α-烯醇化酶导入心肌细胞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将外源α-烯醇化酶导入心肌细胞的可行性,为后续的蛋白功能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原代培养WKY乳鼠心肌细胞,将纯化的α-烯醇化酶与蛋白转导载体Charoit共孵育后转染心肌细胞,同时设置阳性对照β-半乳糖苷酶转染组,光镜下计数转染阳性细胞的百分率;蛋白免疫印迹检测细胞总蛋白中α-烯醇化酶的表达;荧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α-烯醇化酶的亚细胞定位。结果Charoit能够将外源蛋白成功导入原代培养的心肌细胞中,光镜下可见β-半乳糖苷酶的导入效率约为81%,Western blot结果表明外源α-烯醇化酶成功导入了心肌细胞,免疫荧光显示导入的外源α-烯醇化酶与内源α-烯醇化酶相似,主要定位于胞浆。结论利用Charoit介导的蛋白转导技术能够成功将外源α-烯醇化酶导入心肌细胞。(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08年09期)

赵武,李斌,梁家幸,韦平[6](2008)在《一种新兴的富有生命力的生物技术——蛋白转导》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蛋白转导的发现、蛋白转导结构域(PTD)的结构组成特点、蛋白转导的作用特点、PTD的作用机理以及蛋白转导的应用前景等。指出蛋白转导是生命科学领域一种新兴的生物技术,其高效的跨膜转运功能和细胞间自主传递的特点彻底打破了常规的基因转移模式,为基因治疗和高效药物与新型疫苗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科学》期刊2008年04期)

张雯婷,陈俊,高艳琴[7](2007)在《蛋白转导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在神经保护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最新研究表明,一些蛋白序列可以以一种非细胞内吞的方式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浆甚至细胞核内,其透膜效率不受与其所耦连的蛋白质或核酸等大分子的影响。这类透膜的蛋白序列不仅能够透过血脑屏障,而且与其他类似技术相比具有透膜能力强、毒性低、细胞类型选择性小等很多优势,特别是对于神经元同样具有明显的透膜能力,故可用于抑制神经系统疾病中由于各种原因所导致的神经元损伤。(本文来源于《复旦学报(医学版)》期刊2007年06期)

黄世杰[8](2003)在《蛋白转导技术为脑缺血提供新的治疗途径》一文中研究指出出血性卒中每年新发病近 70万例 ,仍然是美国的第 3位死因。新的降低缺血性卒中后神经元细胞死亡的介入治疗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强有力的证据表明 ,在缺血性卒中脑损伤中细胞凋亡起重要作用。BCL2相关蛋白是细胞凋亡的重要调节者 ,涉及初始的死亡刺激和从线粒体(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药学分册》期刊2003年05期)

蛋白转导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是我国新生儿急性死亡和慢性神经系统后遗症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主要原因是药物无法通过血脑屏障。蛋白质转导结构域(prote in transduction domain,PTD)是指一类能携带其他生物大分子(蛋白多肽、DNA、寡核苷酸等)穿过多种哺乳动物细胞并使其在细胞内积聚的小分子阳离子多肽。PTD能携带生物大分子物质透过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这为我们研究、治疗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就PTD的结构特征、转导过程、与物质连接方式、CNS疾病治疗现状等方面来阐述PTD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应用前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蛋白转导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1].李铀,刘丽,裘今,高振,吴琴.蛋白转导技术在IPSCs重编程中的应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7

[2].陈辉,唐久来,徐家丽,陈前芬,吴德.蛋白转导技术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应用研究进展[J].中华全科医学.2011

[3].李榕,伍思霖,王霞,王凯,苟兴春.TAT蛋白及其转导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研究中的应用[J].神经解剖学杂志.2011

[4].叶南慧,林艳云,潘剑茹,刘树滔,饶平凡.PTD介导的蛋白转导技术及其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11

[5].朱理安,方宁远,高平进,金贤,汪海娅.利用蛋白转导技术将α-烯醇化酶导入心肌细胞的实验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

[6].赵武,李斌,梁家幸,韦平.一种新兴的富有生命力的生物技术——蛋白转导[J].中国兽医科学.2008

[7].张雯婷,陈俊,高艳琴.蛋白转导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在神经保护中的应用[J].复旦学报(医学版).2007

[8].黄世杰.蛋白转导技术为脑缺血提供新的治疗途径[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3

标签:;  ;  ;  ;  

蛋白转导技术论文-李铀,刘丽,裘今,高振,吴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