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病害论文-徐达勋,李卫星

新病害论文-徐达勋,李卫星

导读:本文包含了新病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黄瓜靶斑病,病原菌生长抑制,田间防效,离体试验

新病害论文文献综述

徐达勋,李卫星[1](2019)在《不同药剂对江苏盐城温室黄瓜新病害靶斑病的室内毒力和田间防效》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筛选出防效较好的药剂,给生产上防治黄瓜靶斑病提供合理有效的用药方案,采用离体试验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3种不同的杀菌剂对黄瓜靶斑病病原菌的离体抑制试验以及田间防效试验。结果发现,黄瓜产量与药剂的防效能力呈极显着正相关,其中3种不同的单一杀菌剂中以35%苯甲·咪鲜胺水乳剂500倍液防控黄瓜靶斑病效果最佳,最高防效达到87%,其对棒孢菌的生长抑制也是最强;其次是43%氟菌·肟菌酯悬浮剂1 000倍液和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叁者以1∶3∶1的比例混配后对黄瓜靶斑病病原菌生长抑制效果最好,病害防控效果最高;3种药剂对黄瓜植株的生长发育及果实的商品性均没有明显影响,即药剂的安全性良好。所以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适当喷施安全性好的药剂是避免经济损失的一种良好的防控措施。(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20期)

刘勇,王泽琼,王富荣,王会良,艾小艳[2](2019)在《一种由小新壳梭孢引起的葡萄新病害》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一种新的葡萄枝干病害在湖北省公安产区频繁出现,主要引起葡萄枝干流胶、溃疡,树势衰弱,严重时甚至整株死亡。采集病害样品进行病原分离和鉴定,以期为后期防控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从病害样品中分离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上观察菌株的生长情况,记录菌落形态和颜色。在显微镜观察下观察分生孢子的形态特征,并测量分生孢子大小。提取菌丝基因组DNA,采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ITS4和Bt2a/Bt2b分别对rDNA-ITS和β-tubulin基因片段进行PCR扩增,PCR产物纯化回收后进行测序分析。将获得的序列提交NCBI数据库,并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采用MEGA6.0的Neighbor-joining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在温室盆栽的‘夏黑’葡萄上进行致病力测定,采用针刺法将菌丝块接种到消毒后的‘夏黑’枝条上,同时接种无菌培养基作为对照。每个处理接种5株,3次重复。所有处理植株均置于温室中,温度(25±1)℃,相对湿度90%。分离获得的病原菌在PDA上菌落呈现圆形或近圆形,菌落边缘不整齐,初期灰白色,后期变灰黑色,气生菌丝发达。分生孢子无色、透明、单胞,纺锤形或椭圆形,大小为(18.9~23.3)μm×(6.1~7.8)μm,平均为(21.4±1.6)μm×(6.8±0.6)μm(n=50),长宽比为2.4~3.8。对获得菌株的ITS和β-tubulin基因分别进行扩增、测序,获得长度分别为553和419 bp的片段。在GenBank中进行同源性比对,发现该菌株的ITS基因序列与多个小新壳梭孢(Neofusicoccum parvum)菌株的相似度高达100%,其β-tubulin基因序列与多个N.parvum菌株的同源性也都在98%以上。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该病原菌与寄主为葡萄(JX462272.1)、橡胶(KY009943.1)、柑橘(MG879024.1)等多个N. parvum菌株以99%自展支持率聚在同一分支,与它们亲缘关系最近。结合形态学特征及分子鉴定,确定该病原菌为N. parvum。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夏黑’枝条被病原菌侵染14d后,接种部位溢出透明状胶体,韧皮部出现不规则形黑褐色溃疡斑,而PDA琼脂块接种的阴性对照枝条均未发病。将发病组织进行病原菌的再分离,均能够获得与原接种菌相同的病原菌,由此判定该病原菌为导致葡萄枝条产生流胶症状的病原菌。小新壳梭孢可侵染柑橘、桉树、石榴、葡萄等多种植物,并可引起柑橘、杧果等产生溃疡流胶症状,引起葡萄表现果实干缩、掉粒、果梗干枯,树势减弱等症状,但尚未见有关N.parvum侵染引起葡萄枝干流胶的报道。本结果证实N.parvum侵染葡萄可引起枝条表现典型的流胶症状,仅在湖北省公安产区频繁发现这种病害。(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1)

王杰花,陈卫民,韩丽丽,高霞[3](2019)在《新疆梨树新病害梨锈病发生、流行规律及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掌握新疆梨新病害梨锈病的发生情况,以"贡梨"为试材,田间采用五点抽样法和随机区组排列方法,研究梨锈病在新疆特克斯县的发生情况、季节流行规律、发生气象因子和田间小区药剂试验。结果表明:梨锈病在特克斯县梨园病株率为100%、平均病叶率为70.91%、病叶平均病情指数为19.59。4月下旬至5月上旬在圆柏上产生冬孢子角,6月中旬为发病初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发病高峰期;7月中下旬至8月上中旬停止侵染;8月下旬至10月上旬锈孢子迁移至圆柏上;10月中旬至翌年4月中旬在圆柏上越冬。4月至5月特克斯县平均最高气温18℃,降雨总量48 mm,符合梨锈病冬孢子角产生冬孢子的发病气象条件。5月下旬使用40%腈菌唑WP(商品名:信生)5 000倍液,可有效防治梨锈病的发生为害,安全性较好。(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9年19期)

唐庆华,王慧卿,许才得,余凤玉,于少帅[4](2019)在《一种由可可球二孢菌引起的槟榔新病害》一文中研究指出槟榔是海南省最具特色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全省200多万农民以槟榔为主要经济来源。近年来,以槟榔黄化病为代表的"黄化"灾害日趋严重,现已制约着海南槟榔产业的健康发展。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除黄化病外,炭疽病、病毒病等多种病害均可以在槟榔叶片产生黄色病斑,且多种叶部病害症状类似、难以区分。因此,对病原进行准确鉴定、准确区分不同病害对"黄化"病害的有效防控尤为重要。2018年12月,笔者从采集于定安县富文镇与保亭县南林乡的病样上分别获得4个和10个菌株,用引物ITS1/ITS4对2个代表性强致病力菌株DAFW-8与BTNL-1的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进行了PCR扩增。序列比对结果表明,2条序列与可可球二孢菌Botryodiplodia theohromae菌株HY-23的ITS序列(MK370861)同源性高达99.42%。同时,该菌初始菌落呈白色或米白色,绒毛状,生长2d后开始产生绿色色素,3d后菌落变成灰绿色,5 d后菌落呈灰色至黑褐色。30℃恒温光照培养12 d后产生碳黑色的子座,分生孢子初始为单细胞、无色,成熟后为双细胞、褐色。结合ITS序列和形态学特征,笔者将DAFW-8与BTNL-1鉴定为可可球二孢菌(亦有文献称为可可毛色二孢菌)B.theohromae。选取菌株DAFW-8做了进一步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菌株DAFW-8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适生长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蔗糖和蛋白胨,pH值为5~8时较适于菌丝生长。迄今,尚无可可球二孢菌侵染槟榔引起病害的报道。(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7-20)

闫文雪[5](2019)在《我国叁种蔬菜镰孢菌专化型的鉴定及新病害的发现》一文中研究指出蔬菜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但由于近年来环境变化、连茬种植及抗性品种缺乏等因素,导致由镰孢菌属Fusarium spp.引起的蔬菜病害日益严重,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蔬菜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镰孢菌属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中,可侵染上百种蔬菜,引起蔬菜严重减产,甚至绝收。其次,镰孢菌属具有遗传变异的特性,可以分化成不同的专化型和生理小种,这些就使得田间防治更加困难。本研究通过形态学鉴定和鉴别寄主致病性测定法,并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对主要蔬菜镰孢菌种类及其专化型进行了系统鉴定。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明确了我国部分省份蔬菜根部病原镰孢菌的种类及分布。2016年9月至2019年2月,本课题组在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北京等15个省份42个地区的主要蔬菜生产地进行病害调查和病样采集,并接收全国各地的寄送样,共分离得到镰孢菌菌株197株,寄主包括十字花科、黎科和菊科等10个科共26种蔬菜。通过形态学鉴定,共鉴定出了镰孢菌属的6个种,分别为茄病镰孢F.solani(Mart.)Sacc.、木贼镰孢F.equiseti(Corda)Sacc.、尖孢镰孢F.oxysporum Schltdl.、层出镰孢F.proliferatum(Matsush.)Nirenberg ex Gerlach&Nirenberg、叁线镰孢F.tricinctum(Corda)Sacc和半裸镰孢F.sernitectum(Berk.)&Ravenel.。2.明确了叁种蔬菜镰孢菌专化型类型。通过对葫芦科、豆科部分蔬菜上的茄病镰孢和番茄上的尖孢镰孢进行详细的鉴定研究,明确了引起西葫芦根腐病的病原菌是茄病镰孢瓜类专化型F.solani f.sp.cucurbitae,引起豇豆根腐病的病原菌是茄病镰孢大豆专化型F.solani f.sp.glycines,引起番茄枯萎病的病原菌是尖孢镰孢番茄生理小种1号F.oxysporum f.sp.radicis-lycopersici race 1。3.发现并鉴定出6个国内新记录寄主病害。由镰孢菌属引起的有4个,分别是茄病镰孢F.solani(Mart.)Sacc.、木贼镰孢F.equiseti(Corda)Sacc.、尖孢镰孢F.oxysporum Schltdl.引起的大白菜枯萎病,层出镰孢F.proliferatum(Matsush.)Nirenberg ex Gerlach&Nirenberg引起的黄花菜花腐病;由轮枝菌属引起的有2个,分别是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引起的秋葵黄萎病,大丽轮枝菌V.dahliae Kleb.引起的萝卜黑心病。本研究填补了6种国内新记录寄主病害的空白,以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9-05-01)

余继华[6](2018)在《一种重要的甘薯新病害——甘薯基腐病》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台州地区新发现了一种甘薯基部腐烂病害,经调查取样,其病原分离鉴定为甘薯基腐病菌(Plenodomus destruens),是我国大陆首次发现的一种新病害。本文介绍了甘薯基腐病的分布情况和症状识别,并结合文献对病原菌形态及病害发生特点进行了说明。提出了加强植物检疫、建立健康种苗制度、清洁田园、水旱轮作、薯田淹水和化学药剂预防等措施,以及从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加大经费投入,开展区域协作,研究甘薯主要病害和新入侵病害的致病成因、侵染循环等建议,为有效防控甘薯基腐病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植物检疫》期刊2018年06期)

张茜,郝媛媛,吴雪雍,许俊杰,龙慧[7](2019)在《一种由可可毛色二孢引起的春芋新病害》一文中研究指出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theobromae(Pat.) Griffon&Maubl.)是由Griffon和Maublanc~([1])在对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进行订正的基础上而确立,Alves等~([2])于2008年对这个种又进行了研究并补充了DNA序列信息。可可毛色二孢是一种重要的病原菌,可引起多种植物的枯萎、根腐及焦枯等病害症状~([3,4])。而假可可毛色二(本文来源于《植物病理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于琳,蓝国兵,佘小漫,汤亚飞,李正刚[8](2018)在《菜豆树新病害——炭疽病病原菌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菜豆树(Radermachera spp.)是我国南方常见园林观赏植物,广泛种植于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台湾等地,在印度、菲律宾、不丹等国也有分布。2018年在广东省广州市菜豆树上发现一种疑似炭疽病的病害,该病害主要为害菜豆树叶片,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边缘深褐色、内部浅褐色、形状不规则的病斑,后期病斑内部变薄且转为灰白色,易穿孔,病斑上出现黑色小颗粒。从叶片病斑上分离获得病原菌单孢分离物,在25℃下,分离物菌株在PDA培养基上的菌丝生长速度为5.5~8.8mm/d;分生孢子短椭圆形或短棍棒形,部分菌株易产生子囊壳,内有子囊和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弯月形。使用MEGA5.2软件和最大似然法,对7个菜豆树炭疽病菌菌株的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肌动蛋白基因(ACT)、几丁质合成酶基因(CHS1)、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基因(GAPDH)、微管蛋白基因(TUB2)等5个基因进行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3个菌株与果生刺盘孢(C.fructicola)菌株ICMP19581聚成一支,自展支持率为77%;2个菌株与卡斯特刺盘孢(C.karstii)菌株CBS127597聚成一支,自展支持率为98%;其余2个菌株独立成2个分支,属于胶孢炭疽菌复合种(C.gloeosporioides species complex)。据作者所知,这是国内外首次发现菜豆树炭疽病。(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08-24)

林凡力,陈娅,王甲军,马冠华[9](2018)在《一种莪术新病害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广西莪术(Curcuma kwangsiensis.S.G.Lee et C.F.Liang),又名黑心姜、姜黄,以根入药,其味辛、苦、性温,归肝、脾经,具有行气破血、消积止痛的功效。近年来在广东和四川两省种植的莪术上发现一种危害严重的新病害。田间症状表现为初期叶片上出现褪绿淡黄色小斑点,中期斑点向叶尖或者叶边缘处扩展,呈现流星状,后期引起叶片大面积枯黄,严重时整株枯死。由于此病害致使叶片焦枯,所以命名为莪术叶枯病。从病区采集典型的莪术病叶,对样品进行组织分离,经柯赫式法则验证获得了莪术叶枯病原菌菌株,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物进行了鉴定,并研究了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引起莪术叶枯病的病原菌为茎点霉属(Phoma sp.),在PDA培养基上的菌落呈圆形,白色,绒毛状,边缘不规则;分生孢子无色,有隔,长椭圆状或者棍棒状;菌丝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最适pH为6;产孢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最适pH为5;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为5;光照有利于菌丝生长、产孢及孢子萌发,PDA培养基最适于菌丝生长。本实验为莪术叶枯病害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08-24)

王艳艳[10](2018)在《值得注意的小麦新病害——黄花叶病》一文中研究指出今年春季,小麦黄花叶病在我省许多地方大发生,其发生面积之大,危害之严重,是历史上十分罕见的。黄花叶病属于一种真菌传播的病毒病,如果不能有效控制疾病,势必会对我国小麦生产带来一定影响。本文就先简要分析了小麦黄花叶病的发病原因及发病症状,然后然后分析了防控小麦黄叶病的的策略。(本文来源于《农村科学实验》期刊2018年07期)

新病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一种新的葡萄枝干病害在湖北省公安产区频繁出现,主要引起葡萄枝干流胶、溃疡,树势衰弱,严重时甚至整株死亡。采集病害样品进行病原分离和鉴定,以期为后期防控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从病害样品中分离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上观察菌株的生长情况,记录菌落形态和颜色。在显微镜观察下观察分生孢子的形态特征,并测量分生孢子大小。提取菌丝基因组DNA,采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ITS4和Bt2a/Bt2b分别对rDNA-ITS和β-tubulin基因片段进行PCR扩增,PCR产物纯化回收后进行测序分析。将获得的序列提交NCBI数据库,并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采用MEGA6.0的Neighbor-joining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在温室盆栽的‘夏黑’葡萄上进行致病力测定,采用针刺法将菌丝块接种到消毒后的‘夏黑’枝条上,同时接种无菌培养基作为对照。每个处理接种5株,3次重复。所有处理植株均置于温室中,温度(25±1)℃,相对湿度90%。分离获得的病原菌在PDA上菌落呈现圆形或近圆形,菌落边缘不整齐,初期灰白色,后期变灰黑色,气生菌丝发达。分生孢子无色、透明、单胞,纺锤形或椭圆形,大小为(18.9~23.3)μm×(6.1~7.8)μm,平均为(21.4±1.6)μm×(6.8±0.6)μm(n=50),长宽比为2.4~3.8。对获得菌株的ITS和β-tubulin基因分别进行扩增、测序,获得长度分别为553和419 bp的片段。在GenBank中进行同源性比对,发现该菌株的ITS基因序列与多个小新壳梭孢(Neofusicoccum parvum)菌株的相似度高达100%,其β-tubulin基因序列与多个N.parvum菌株的同源性也都在98%以上。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该病原菌与寄主为葡萄(JX462272.1)、橡胶(KY009943.1)、柑橘(MG879024.1)等多个N. parvum菌株以99%自展支持率聚在同一分支,与它们亲缘关系最近。结合形态学特征及分子鉴定,确定该病原菌为N. parvum。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夏黑’枝条被病原菌侵染14d后,接种部位溢出透明状胶体,韧皮部出现不规则形黑褐色溃疡斑,而PDA琼脂块接种的阴性对照枝条均未发病。将发病组织进行病原菌的再分离,均能够获得与原接种菌相同的病原菌,由此判定该病原菌为导致葡萄枝条产生流胶症状的病原菌。小新壳梭孢可侵染柑橘、桉树、石榴、葡萄等多种植物,并可引起柑橘、杧果等产生溃疡流胶症状,引起葡萄表现果实干缩、掉粒、果梗干枯,树势减弱等症状,但尚未见有关N.parvum侵染引起葡萄枝干流胶的报道。本结果证实N.parvum侵染葡萄可引起枝条表现典型的流胶症状,仅在湖北省公安产区频繁发现这种病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新病害论文参考文献

[1].徐达勋,李卫星.不同药剂对江苏盐城温室黄瓜新病害靶斑病的室内毒力和田间防效[J].江苏农业科学.2019

[2].刘勇,王泽琼,王富荣,王会良,艾小艳.一种由小新壳梭孢引起的葡萄新病害[C].中国园艺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摘要集.2019

[3].王杰花,陈卫民,韩丽丽,高霞.新疆梨树新病害梨锈病发生、流行规律及防治[J].北方园艺.2019

[4].唐庆华,王慧卿,许才得,余凤玉,于少帅.一种由可可球二孢菌引起的槟榔新病害[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5].闫文雪.我国叁种蔬菜镰孢菌专化型的鉴定及新病害的发现[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

[6].余继华.一种重要的甘薯新病害——甘薯基腐病[J].植物检疫.2018

[7].张茜,郝媛媛,吴雪雍,许俊杰,龙慧.一种由可可毛色二孢引起的春芋新病害[J].植物病理学报.2019

[8].于琳,蓝国兵,佘小漫,汤亚飞,李正刚.菜豆树新病害——炭疽病病原菌鉴定[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8

[9].林凡力,陈娅,王甲军,马冠华.一种莪术新病害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8

[10].王艳艳.值得注意的小麦新病害——黄花叶病[J].农村科学实验.2018

标签:;  ;  ;  ;  

新病害论文-徐达勋,李卫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