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梯度论文-刘拓,梁善军,郜贺,顾仲明,祝捷

人工梯度论文-刘拓,梁善军,郜贺,顾仲明,祝捷

导读:本文包含了人工梯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梯度折射率,声表面波,亚波长,等效折射率

人工梯度论文文献综述

刘拓,梁善军,郜贺,顾仲明,祝捷[1](2019)在《用于调控人工声表面波的梯度折射率超构表面》一文中研究指出0引言人工声表面波(spoof surface acoustic wave,SSAW)是一类存在于刚性周期结构表面流体一侧的导波模式[1,2]。它在各方向的波矢分量之和仍然等于自由空间中背景介质的波数,而其垂向的波矢分量为虚数,因此在面内具有高空间频率,呈现出亚波长特性。与此同时,SSAW的频散及传播行为受控于结构单元参数,可以用于引入空间上的梯度折射率调制。这些独特的性质为亚波长尺度的声波调(本文来源于《2019年全国声学大会论文集》期刊2019-09-21)

张鹏[2](2019)在《黄土高原人工刺槐林养分及微生物特征沿环境梯度的变化及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陆地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和微生物特征的变化受气候、土壤和植被等因子的影响,但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土壤因子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关于沿着环境梯度变化情况下,气候和土壤等多因子耦合作用如何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植物、土壤和土壤微生物特征,目前还不是十分清楚。本文以黄土高原广泛分布的人工刺槐林为研究对象,沿环境梯度由北到南选取神木、绥德、安塞、淳化四个地区,研究了人工刺槐林生态系统植物各器官养分特征(碳C、氮N、磷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土壤物理性质(容重、质地、水稳性团聚体等)、化学性质(pH、C、N、P、速效磷A-P等含量)和散土及根际土壤微生物特征(微生物量、土壤酶、群落特征)沿环境梯度的变化及驱动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由北到南,林地土壤理化性质表现为:(1)土壤容重呈先减少后增加趋势;粘粒、粉粒含量呈增加趋势,沙粒含量呈减少趋势;粒径<0.053mm、>0.25mm团聚体重量百分含量先增多后减少,0.053-0.25mm团聚体重量先减少后增加;散土含水量呈上升趋势;而根际土壤含水量先增加再减少后增加。(2)在散土中,pH在8.15~8.46范围内变化,呈降低趋势;A-P、N、P含量呈增加趋势;NH_4~+-N、NO_3~--N、SOC含量和C/N、C/P先增大再减小后增大,在淳化地区达到最大;N/P先减小后增大,在绥德、安塞地区达到最小;(3)根际土壤与散土理化性质的变化趋势相似。其中A-P、N含量呈增加趋势;pH呈降低趋势;NH_4~+-N、NO_3~--N、SOC、C/P先增大再减小后增大;N/P在1.59~3.33范围内,先减小后增大;P、C/N先增大后减小。2.由北到南,刺槐生物量和各器官中化学计量的变化表现为:(1)刺槐生物量先减少后增加,其中安塞地区生物量最高(166.49kg.m~(-2));叶片、枝干、<1mm根、>2mm根中有机碳(OC)含量无显着性变化趋势1-2mm根OC呈先减少后增加趋势;叶片及枝干的全N、全P呈现先减少后增加又减少变化;各径级根系中N、P含量均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2)淳化地区刺槐叶片C/N、C/P化学计量比显着高于其他地区;N/P在18.27~23.66范围内,从北向南呈先增加后减少。刺槐枝干化学计量比C/N、C/P、N/P均呈先减少后增加趋势;刺槐根系化学计量C/N、C/P、N/P不同径级根系均呈现先减少后增加趋势;(3)刺槐各器官N、P与年均温(MAT)均呈负相关,刺槐的枝干与细根N、P与年均降雨量(MAP)均呈负相关。各器官OC含量与气候因子无显着相关性。3.由北到南,林地土壤微生物量和土壤酶特征的变化表现为:(1)散土中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微生物量磷(MBP)、MBC/MBP均呈增大趋势;MBC/MBN先减小后增大,MBN/MBP先增加后减少。根际土MBC、MBN、MBP、MBC/MBP、MBN/MBP均先增加后减少;MBC/MBN先增大再减小后增大;(2)散土中亮氨酸酶(LAP)活性持续增大,葡萄糖苷酶(BG)、乙酰葡萄糖苷酶(NAG)和碱性磷酸酶(AP)活性先增大再减小后增大。其中,BG/(LAP+NAG)、BG/AP在3.43~6.46、1.5~2.96范围内,先减小后增大;(LAP+NAG)/AP在0.41~0.7范围内,持续减小。根际土壤中AP持续增大,BG、NAG和LAP活性先增大后减弱后增大。BG/(LAP+NAG)、BG/AP、(LAP+NAG)/AP分别在2.90~3.83、3.36~4.92、1.18~1.45范围内,先增大再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变化;(3)冗余分析(RDA)表明,MAP、N/P分别解释散土酶活性及微生物量的36.6%,14.8%。A-P,TN分别解释散土酶与微生物量的化学计量比的30.5%,19.1%。MAP、RP1分别解释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量的27.4%,10.1%。TN、RC1分别解释土壤酶与微生物量化学计量比的17.4%,17.1%。4.林地散土中细菌Chao1指数在2878.68~3306.70范围内。从北向南先减小再增大后减小;真菌Chao1指数在600.50~726.65范围内,变化趋势与细菌相反。细菌Shannon指数在6.39~6.67范围内,先减小再增大;真菌Shannon指数在2.84~4.22范围内,先减小再增大后减小。散土微生物群落相对丰度较高的细菌门分别是变形杆菌门、放线菌门、嗜酸杆菌门、氯曲菌门。具有相对丰度较高的真菌门分别是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由北到南,门到属水平具有特异性差异的群落变异较小,。环境因子、土壤养分、生物因子分别对散土细菌的影响解释率分别为32.01%、28.64%、29.96%,环境因子、土壤养分、生物因子对散土真菌的影响解释率分别为18.56%、19.29%、17.44%。5.林地优势种刺槐根际土壤细菌Chao1指数在1086.63~1146.68范围内。从北向南,先减小再增大后减小;真菌Chao1在228.43~287.96范围内,先减小再增大后减小。细菌Shannon指数在5.89~6.04范围内,先减小再增大后减小,真菌Shannon指数在2.95~3.30范围内,先减小后增大。由北到南,根际细菌门到属水平具有特异性差异的群落呈减少趋势;根际真菌门到属水平上具有特异性差异的组先减少后增多。环境因子、微生物因子、植物因子分别对根际细菌的影响解释率为45.73%、32.29%,41.15%。环境因子、微生物因子、植物因子分别对根际真菌的影响解释率为47.86%、31.67%、40.22%。总之,黄土高原刺槐生长普遍受到土壤N、P元素含量的限制。研究区植物叶片N/P均大于16,表明P元素限制更为严重,并且由北到南,植物P元素限制先减弱后增强。散土中土壤酶ln(BG):ln(NAG+LAP):ln(AP)为1:0.65:1.25,根际土壤酶ln(BG):ln(NAG+LAP):ln(AP)为1:1.1:0.97。说明群落微生物养分主要受到P元素限制,根际土壤微生物受养分限制较弱;散土微生物群落处于非稳态,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处于相对稳态。四个地区中群落、根际土壤中细菌和真菌群落的优势菌群的物种组成基本相同,但相对丰度存在差异。此外,每个地区都有地区独特的微生物种群,比如淳化散土特异性微生物绿硫细菌(Chlorobi)。气候因子显着影响细菌和真菌群落特征。本文的研究结果为森林生态系统中土壤养分循环控制提供了基础数据,为区域人工林管理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方朋朋,杨家富,施杨洋,于凌宇[3](2018)在《基于梯度下降法和改进人工势场法的无人车避障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无人车在规划路径进行实时避障时所使用的传统人工势场法存在着局部极小值的缺点,导致无人车无法顺利到达目标点。通过对人工势场法规划路径失败原因分析,用梯度下降法对人工势场法进行优化,找到产生局极小值点的障碍物,并在局部极小值点通过增加模拟风的阻力的外部扰动方法使其跳出局部极小值点,在一定误差范围内使得无人车顺利到达目标位置,用MATLAB软件对该方法进行虚拟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制造业自动化》期刊2018年11期)

吴越[4](2018)在《水平梯度诱发的深部人工冻土非均质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深厚复杂含水地层中立井井筒施工,冻结法是首选。冻结壁是冻结凿井工程中的核心,当冻结温度场稳定后,冻结壁中温度场在空间上分布是不均匀的—温度梯度。伴随冻结深度增加,冻结壁厚度急剧增大,温度梯度诱导的冻土非均质效应对冻结壁稳定的影响日益突出。针对该问题,考虑冻结凿井工况,以深部人工冻土为载体,通过实验方法与测试技术创新,深刻揭示出梯度诱导的冻土非均质效应与其力学机理。基于课题组新进研制的FHCA-300温度梯度冻土实验机,建立了筒形冻土试样试验方法和水平温度梯度调控策略,温度梯度控制精度≤±0.05℃/cm。建立了基于外腔径向位移为0和实际排水量与理论排水量相等两个准则的筒形试样静止土压力系数试验方法。实测静止土压力系数与圆柱试样接近相同。基于K_0DCGF方法成功开展了4种水平温度梯度条件下筒形冻土试样的加卸荷试验。水平温度梯度对冻土强度具有弱化效应,但是其弱化程度低于竖直温度梯度。卸荷路径条件中水平温度梯度冻土强度要低于加荷路径。水平温度梯度冻土试样破坏形态表现为整体均匀径向膨胀,由于冰的粘滞性作用导致冻土表面未能出现宏观剪切带。考虑K_0DCGF方法流程,建立了基于离散元理论的水平梯度冻土数值试验方法。并建立了基于细观层面的梯度非均质度表征参量K,揭示出温度梯度与细观非均质度间的一阶线性响应特征。随温度梯度增加,水平梯度冻土试样破坏模式有向张拉破坏转变的趋势。随梯度增加,冻土中局部化区域的范围减小,出现位置逐渐向高温端移动。(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8-05-01)

姚任之,吕中荣,刘济科[5](2017)在《基于改进人工蜂群算法的功能梯度梁结构损伤识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研究改进的人工蜂群算法对功能梯度材料梁进行局部损伤识别。首先对功能梯度梁进行有限元建模,获得其自由振动和强迫振动振动方程,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损伤识别研究。选取模态和频率构建目标函数,利用改进人工蜂群算法进行识别,通过在人工蜂群算法中引入差分进化算法机制,实现了对原始蜂群算法的改进,提高全局搜索能力。算例表明改进算法能达到良好的识别精度,并且具有较好的抗噪声能力。(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7-10-20)

范绍樟[6](2017)在《基于人工梯度材料的宽带准直声束生成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十年来,声学超常材料的研制及其对声波调控的研究成为备受关注的研究热点。基于声波方程与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可类比性,光学中类似负折射、单向传输、隐身衣等,在声学领域都能找到前瞻性的科研成果与进展。其中声子晶体的利用是实现梯度参数声学材料的有效方法。有别于共振型超常材料,梯度参数材料具有非共振性,为扩展宽带功能器件的研制提供了理论支持。通过连续地改变声子晶体周期性结构的本构参数来调控等效折射率的分布,进而调控声波轨迹或波前相位,在医学超声以及噪声振动控制领域均有可观的应用前景。本文根据等效参数及梯度参数理论,研究利用梯度材料实现准直声束的方法。所设计的梯度材料具有入射角度任意性,并对一定带宽的声波都具有良好的准直效果。本文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从研究进程介绍超常材料、声子晶体和准直声束等研究背景与最新进展。第二章介绍本文涉及的相关理论背景,包含等效参数理论、声线几何近似理论及梯度折射率声子晶体理论。第叁章先从麦克斯韦鱼眼透镜的共轭点无散射成像特性出发,提出一种能够生成准直声束的声学透镜模型。该透镜具有复合型折射率分布,包含常数折射率部分与麦克斯韦鱼眼透镜折射率部分,分别对应狭长以及焦斑靠前的聚焦特性。这两种聚焦特性在常规透镜材料中通常无法同时存在。本章节证明通过将上述两种折射率做适当的迭加,能够生成同时具备两种聚焦特性的透射声束。然后并通过对折射率参数做适当调整,透射声束将呈现更接近准直声束的特征。最后研究了生成准直束的带宽,确定所设计的复合折射率透镜具有较宽的频带。第四章根据第叁章讨论的合理参数选择,设计了实现准直声束的梯度折射率声子晶体。该声子晶体由于排列位置遵循几何对称,导致从不同边界位置垂直入射的声束呈现略微区别的聚焦特性。第五章对本文工作做了总结,并提出后期展望。(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7-09-01)

徐鹤然(Hok,Yin,Tsui)[7](2017)在《联合运用人工真皮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浓度梯度在促进糖尿病猪模型伤口愈合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者的创面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难愈性创面之一。影响这类创面不遵循正常有序的愈合进程的原因可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个方面。内在因素包括:糖尿病导致的周围神经或血管病变和糖尿病严重程度。外在因素包括:创面感染,愈伤组织形成和对创面区域的过度压力。多重的异常致病因素相互作用,在糖尿病创面中形成恶性循环。此外,血流灌注的不足以及生长因子水平的下降,加上血管再生的受损使愈合过程更复杂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最重要的促血管生成介质之一。它可作为促内皮细胞的分裂剂和趋化剂,同时诱导血管的通透性。在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的糖尿病小鼠创面模型研究中,发现几种生长因子合成的减少,其中就包括VEGF。在糖尿病患者中,低水平的VEGF导致血管密度的降低,肉芽组织形成的减少,最终延迟创面的愈合。足够水平的VEGF可以通过多种活性刺激创面的愈合,包括胶原沉积,血管生成和再上皮化。单独使用VEGF或与其他治疗方法联合,已被证明是糖尿病创面治疗的有效方法。人工真皮(Artificial dermal,AD)已经在人类和动物模型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的治疗中显示出巨大的潜力。本实验中使用的人工真皮由两层结构组成:上层为加强型的硅胶膜,下层为来源于猪肌腱的无末端胶原蛋白海绵层。它能有效诱导新生真皮样肉芽组织的形成,从而有效的改善创面的愈后。在我们之前的体外研究中,已经证明,一定浓度的VEGF可以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移行,而VEGF的浓度梯度模型可以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尝试通过联合运用人工真皮和均一浓度的VEGF或VEGF浓度梯度来促进糖尿病猪模型的创面愈合。充分利用人工真皮和VEGF在改善创面愈合过程的优势。将人工真皮作为一个持续的VEGF给药系统。与此同时,比较不同均一浓度的VEGF和VEGF浓度梯度之间在疗效上的差异。材料与方法实验材料:将人工真皮切割成1cm×1cm的正方形碎片供测试其吸收性和缓释效率。剩余人工真皮被切割成其他两种形状以用于随后的动物模型手术:1型为直径18mm的圆,并准备浸入不同浓度的VEGF。2型为叁个同心圆(H,M,L)。H:直径6mm。M:内径6mm,外径12mm。L:内径12mm,外径18mm。基于之前的体外研究,将型的同心圆分别浸泡于叁种浓度的VEGF中。高浓度(H):100ng/ml。中等浓度(M):25ng/ml。低浓度(L):5ng/ml。从而建立VEGF内高外低的浓度梯度。实验方法1.挑选体重20-25公斤的健康实验用小型母猪只,以125mg/kg的剂量静脉内推注链脲佐菌素(STZ)建立糖尿病动物模型。其中两只猪用于评估愈合率。另外四只用于随后的样本采集。2.在全麻下,每只猪的脊柱两侧制备36个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直径18mm)。将这些创面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C,仅PBS,n=6),人工真皮组(AD,仅AD,n=6),低浓度组(AD+L,AD+5ng/mlVEGF,n=6),中浓度组(AD+M,AD+25ng/ml VEGF,n=6),高浓度组(AD+H,AD+100ng/mlVEGF,n=6),浓度梯度组(AD+G,AD+VEGF浓度梯度,n=6)。对照组以外的所有创面表面覆盖人工真皮膜片,与创面边缘缝合固定,并在外层打包固定。3.术后第7、14、21天计算伤口愈合率。在各时间对每个伤口进行拍摄,并通过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分析。愈合率=[(原始创面面积大小-未愈合面积)/原始面积]×100%。4.将石蜡包埋的组织切成5μm厚的切片(H&E)染色在100倍放大倍数下分析从创面中心部的肉芽组织。用anti-von Willebrand factor抗体对连续切片进行免疫标记,以检测肉芽组织的新血管形成水平。术后第21天的样本用anti-VEGF polyclonal抗体进行免疫标记。在400倍放大倍数下,定量VEGF蛋白特异性染色区域。VEGF蛋白特异性染色面积的百分比=VEGF蛋白阳性面积/总组织面积×100%。结果1.AD的吸收率为0.3ml/cm2。缓释效率前4天(第1天:24.96±2.38ng/ml,第2天:22.19±1.27ng/ml,第 3 天:20.20±1.62ng/ml,第 4 天:10.30±1.79ng/ml)。饱和 AD 连续释放VEGF,从第5天起,缓释效率明显降低(第5天:5.24±0.93ng/ml,第6天:1.80±0.34ng/ml),在第 7 天接近 0。2.动物模型维持持续高血糖状态(血糖在300至500mg/dl之间)稳定一周后,糖尿病猪模型成功建立。3.术后第7天,各组愈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D+M组AD+H组和AD+G组在第14天,AD+H组和AD+G组在第21天的愈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4.术后第7天所有治疗组肉芽组织形成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AD+H组和AD+G组中发现较厚的肉芽组织,与对照组相比高出2倍以上。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整个实验过程中,AD+H组和AD+G组的肉芽组织厚度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5.第7天,AD+H组(21.7±2.0每视野)和AD+G(19.6±1.6每视野)的血管密度显着高于对照组(4.2±1.0每视野)(P<0.05)。AD组显示血管数量较少(5.0±1.1每视野)。在第14天和第21天,所有组的新血管形成水平不断增加。在实验中,AD+H组和AD+G组诱导血管生成数量最明显。6.与对照组相比,所有治疗组的VEGF蛋白特异性染色面积百分比均比较高。特别是AD+H组和AD+G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分别高于对照组3倍和2倍。结论人工真皮产品与足够浓度的VEGF组合具有促进糖尿病创面愈合的显着能力。其中,联合使用人工真皮和特定VEGF浓度梯度,使用较少的剂量,但达到相似的效果。这种组合可以促进新生血管发生,增加上皮化,最终加速糖尿病性创面的直接愈合,或为二期皮肤移植做好准备。这个治疗方法可能为是糖尿病创面治疗的提供一个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7-05-24)

李君,梁昔明[8](2017)在《基于共轭梯度法改进的人工鱼群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基本人工鱼群算法运算精度低和效率差的缺点,将共轭梯度法引入基本人工鱼群算法中,得到改进的人工鱼群算法。算法对每条人工鱼分别进行聚群算子和追尾算子,若更新结果没有得到改善,则利用共轭梯度法进行更新。在人工鱼群更新过程中引入共轭梯度法,减少随机性,增强人工鱼个体的局部寻优能力,确保人工鱼每次更新都会得到改善,从而加快人工鱼群算法收敛速度。数值实验结果表明,所得改进人工鱼群算法具有更快的收敛速度,同时收敛精度也得到一定提升。(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应用研究》期刊2017年12期)

朱立华,肖新燕,许玉刚,孙秀芬[9](2016)在《密度梯度离心方式对人工授精结局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精液经密度梯度离心时经水平转子和角转子处理后对精液质量及其对人工授精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52个人工授精周期,根据梯度离心时转子的不同,分成水平转子组和角转子组两组,精液经密度梯度离心法处理,形态学分析严格按照WHO(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人类精液检验与处理实验手册第五版标准,比较处理后精液质量及两组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1)精液质量比较:水平转子组前向运动精子为(89.2±8.5)%、精子浓度为(47.8±14.3)×10~6/mL、前向运动精子总数为(13.6±6.3)×10~6;角转子组前向运动精子为(90.1±8.8)%、精子浓度为(43.4±15.1)×10~6/mL、前向运动精子总数为(12.9±6.1)×10~6,无统计学差异(P>0.05)。水平转子组和角转子组正常精子比率分别为(18.5±8.2)%和(14.2±5.7)%,两者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2)妊娠结局比较:水平转子组的临床妊娠率为16.5%(30/182)、流产率为3.3%(1/30)、活产率为96.7%(29/30);角转子组生化妊娠率为临床妊娠率为12.4%(21/170)、流产率为9.5%(2/21)、活产率为90.5%(19/21),无统计学差异(P>0.05),生化妊娠率:两组分别为0%(0/30),19.2%(5/26),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密度梯度离心应用水平转子可以降低对处理后精液的精子形态的影响,减少生化妊娠率。(本文来源于《中国男科学杂志》期刊2016年02期)

史全超[10](2015)在《梯度相位新型人工电磁材料的传输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超材料作为一种具有超常物理特性的新型人工复合结构材料,近年来吸引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毫无疑问,超材料以其独特的电磁特性如负折射、旋光性以及非对称传输特性,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热门的研究领域。2011年Capasso提出了一种单层的、超薄的超材料称之为“metasurfaces”,通常是由许多亚波长的各向异性的谐振子周期性排列组成的。梯度相位超表面通过引入相位突变来实现对反射和透射电磁波波前的灵活调控。Capasso利用界面横向的梯度设计,验证了广义斯涅尔定律,利用梯度相位超表面陆续实现了双极性透镜、波束控制、异常折射/反射等。本论文主要针对梯度相位超表面进行了理论与实验研究,利用梯度相位超表面实现了交叉偏振传输和背景自由的波束方向控制,对实现超薄、宽频段的新型光电子器件具有重大意义。具体内容:(1)主要研究了梯度相位新型人工电磁材料的电磁响应原理、广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相位梯度的调控。总结了异常折射的条件,探讨了电磁波的偏振态及传输方向的调控方法。(2)利用V结构设计了一种单层超表面,能够在微波段实现电磁波的异常折反射。x偏振波正入射时,由于横向相位梯度的存在,反射和折射的y偏振波会出现一个异常反/折射角。(3)利用I结构设计了一种双层超表面,在微波段实现了对正交偏振波的调控。通过对结构几何参数的设计,使其对x偏振和y偏振入射波产生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的相位梯度。因此,x和y偏振波正入射到超表面时,透射波会向两个相反的方向偏转但是偏转角相同。(4)利用非对称开口分裂环孔结构设计了一种双层梯度相位超表面,理论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它能够有效抑制共偏振传输和实现偏振转换并且完成对交叉偏振波的波束方向调控。一束y偏振的平面波正入射到超材料上,透射波在6GHz-8GHz范围内只存在x偏振波没有y偏振波,实现了交叉偏振转换。入射线偏振波经过超材料以后透射强度为0.71且透射波存在24°的偏转角。针对结构参数和材料参数进行了大量的仿真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在x偏振波正入射情况下,交叉偏振波的透射强度达到0.68,偏转角度为25°。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吻合的非常好。(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期刊2015-12-01)

人工梯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陆地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和微生物特征的变化受气候、土壤和植被等因子的影响,但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土壤因子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关于沿着环境梯度变化情况下,气候和土壤等多因子耦合作用如何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植物、土壤和土壤微生物特征,目前还不是十分清楚。本文以黄土高原广泛分布的人工刺槐林为研究对象,沿环境梯度由北到南选取神木、绥德、安塞、淳化四个地区,研究了人工刺槐林生态系统植物各器官养分特征(碳C、氮N、磷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土壤物理性质(容重、质地、水稳性团聚体等)、化学性质(pH、C、N、P、速效磷A-P等含量)和散土及根际土壤微生物特征(微生物量、土壤酶、群落特征)沿环境梯度的变化及驱动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由北到南,林地土壤理化性质表现为:(1)土壤容重呈先减少后增加趋势;粘粒、粉粒含量呈增加趋势,沙粒含量呈减少趋势;粒径<0.053mm、>0.25mm团聚体重量百分含量先增多后减少,0.053-0.25mm团聚体重量先减少后增加;散土含水量呈上升趋势;而根际土壤含水量先增加再减少后增加。(2)在散土中,pH在8.15~8.46范围内变化,呈降低趋势;A-P、N、P含量呈增加趋势;NH_4~+-N、NO_3~--N、SOC含量和C/N、C/P先增大再减小后增大,在淳化地区达到最大;N/P先减小后增大,在绥德、安塞地区达到最小;(3)根际土壤与散土理化性质的变化趋势相似。其中A-P、N含量呈增加趋势;pH呈降低趋势;NH_4~+-N、NO_3~--N、SOC、C/P先增大再减小后增大;N/P在1.59~3.33范围内,先减小后增大;P、C/N先增大后减小。2.由北到南,刺槐生物量和各器官中化学计量的变化表现为:(1)刺槐生物量先减少后增加,其中安塞地区生物量最高(166.49kg.m~(-2));叶片、枝干、<1mm根、>2mm根中有机碳(OC)含量无显着性变化趋势1-2mm根OC呈先减少后增加趋势;叶片及枝干的全N、全P呈现先减少后增加又减少变化;各径级根系中N、P含量均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2)淳化地区刺槐叶片C/N、C/P化学计量比显着高于其他地区;N/P在18.27~23.66范围内,从北向南呈先增加后减少。刺槐枝干化学计量比C/N、C/P、N/P均呈先减少后增加趋势;刺槐根系化学计量C/N、C/P、N/P不同径级根系均呈现先减少后增加趋势;(3)刺槐各器官N、P与年均温(MAT)均呈负相关,刺槐的枝干与细根N、P与年均降雨量(MAP)均呈负相关。各器官OC含量与气候因子无显着相关性。3.由北到南,林地土壤微生物量和土壤酶特征的变化表现为:(1)散土中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微生物量磷(MBP)、MBC/MBP均呈增大趋势;MBC/MBN先减小后增大,MBN/MBP先增加后减少。根际土MBC、MBN、MBP、MBC/MBP、MBN/MBP均先增加后减少;MBC/MBN先增大再减小后增大;(2)散土中亮氨酸酶(LAP)活性持续增大,葡萄糖苷酶(BG)、乙酰葡萄糖苷酶(NAG)和碱性磷酸酶(AP)活性先增大再减小后增大。其中,BG/(LAP+NAG)、BG/AP在3.43~6.46、1.5~2.96范围内,先减小后增大;(LAP+NAG)/AP在0.41~0.7范围内,持续减小。根际土壤中AP持续增大,BG、NAG和LAP活性先增大后减弱后增大。BG/(LAP+NAG)、BG/AP、(LAP+NAG)/AP分别在2.90~3.83、3.36~4.92、1.18~1.45范围内,先增大再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变化;(3)冗余分析(RDA)表明,MAP、N/P分别解释散土酶活性及微生物量的36.6%,14.8%。A-P,TN分别解释散土酶与微生物量的化学计量比的30.5%,19.1%。MAP、RP1分别解释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量的27.4%,10.1%。TN、RC1分别解释土壤酶与微生物量化学计量比的17.4%,17.1%。4.林地散土中细菌Chao1指数在2878.68~3306.70范围内。从北向南先减小再增大后减小;真菌Chao1指数在600.50~726.65范围内,变化趋势与细菌相反。细菌Shannon指数在6.39~6.67范围内,先减小再增大;真菌Shannon指数在2.84~4.22范围内,先减小再增大后减小。散土微生物群落相对丰度较高的细菌门分别是变形杆菌门、放线菌门、嗜酸杆菌门、氯曲菌门。具有相对丰度较高的真菌门分别是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由北到南,门到属水平具有特异性差异的群落变异较小,。环境因子、土壤养分、生物因子分别对散土细菌的影响解释率分别为32.01%、28.64%、29.96%,环境因子、土壤养分、生物因子对散土真菌的影响解释率分别为18.56%、19.29%、17.44%。5.林地优势种刺槐根际土壤细菌Chao1指数在1086.63~1146.68范围内。从北向南,先减小再增大后减小;真菌Chao1在228.43~287.96范围内,先减小再增大后减小。细菌Shannon指数在5.89~6.04范围内,先减小再增大后减小,真菌Shannon指数在2.95~3.30范围内,先减小后增大。由北到南,根际细菌门到属水平具有特异性差异的群落呈减少趋势;根际真菌门到属水平上具有特异性差异的组先减少后增多。环境因子、微生物因子、植物因子分别对根际细菌的影响解释率为45.73%、32.29%,41.15%。环境因子、微生物因子、植物因子分别对根际真菌的影响解释率为47.86%、31.67%、40.22%。总之,黄土高原刺槐生长普遍受到土壤N、P元素含量的限制。研究区植物叶片N/P均大于16,表明P元素限制更为严重,并且由北到南,植物P元素限制先减弱后增强。散土中土壤酶ln(BG):ln(NAG+LAP):ln(AP)为1:0.65:1.25,根际土壤酶ln(BG):ln(NAG+LAP):ln(AP)为1:1.1:0.97。说明群落微生物养分主要受到P元素限制,根际土壤微生物受养分限制较弱;散土微生物群落处于非稳态,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处于相对稳态。四个地区中群落、根际土壤中细菌和真菌群落的优势菌群的物种组成基本相同,但相对丰度存在差异。此外,每个地区都有地区独特的微生物种群,比如淳化散土特异性微生物绿硫细菌(Chlorobi)。气候因子显着影响细菌和真菌群落特征。本文的研究结果为森林生态系统中土壤养分循环控制提供了基础数据,为区域人工林管理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工梯度论文参考文献

[1].刘拓,梁善军,郜贺,顾仲明,祝捷.用于调控人工声表面波的梯度折射率超构表面[C].2019年全国声学大会论文集.2019

[2].张鹏.黄土高原人工刺槐林养分及微生物特征沿环境梯度的变化及机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3].方朋朋,杨家富,施杨洋,于凌宇.基于梯度下降法和改进人工势场法的无人车避障方法[J].制造业自动化.2018

[4].吴越.水平梯度诱发的深部人工冻土非均质效应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8

[5].姚任之,吕中荣,刘济科.基于改进人工蜂群算法的功能梯度梁结构损伤识别研究[C].第十二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2017

[6].范绍樟.基于人工梯度材料的宽带准直声束生成方法研究[D].南京大学.2017

[7].徐鹤然(Hok,Yin,Tsui).联合运用人工真皮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浓度梯度在促进糖尿病猪模型伤口愈合中的作用[D].南京大学.2017

[8].李君,梁昔明.基于共轭梯度法改进的人工鱼群算法[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7

[9].朱立华,肖新燕,许玉刚,孙秀芬.密度梯度离心方式对人工授精结局的影响[J].中国男科学杂志.2016

[10].史全超.梯度相位新型人工电磁材料的传输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5

标签:;  ;  ;  ;  

人工梯度论文-刘拓,梁善军,郜贺,顾仲明,祝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