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复合纳米颗粒论文-丁丽娜

荧光复合纳米颗粒论文-丁丽娜

导读:本文包含了荧光复合纳米颗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介孔硅,碳点,近红外,成像

荧光复合纳米颗粒论文文献综述

丁丽娜[1](2017)在《具有癌细胞靶向性的碳基荧光介孔硅复合纳米颗粒的制备及生物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MSNs)除了具有表面易功能化、细胞易于吸收、可生物降解、低毒性和优良的生物相容性这些传统的性能外,还具有独特的性能,例如高比表面积、大的孔体积、可调的孔结构和良好的物理化学稳定性等,因此MSNs在生物医学方面的应用受到了研究者的特别关注,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靶向药物输送、诊断、治疗等其他的生物医学方面。近二十年来,有大量的研究将荧光蛋白和荧光染料等不同种类的荧光物质与介孔硅掺杂,但是这些材料容易光漂白,不适合在血液内长期循环以及实时追踪。碳点(CDs)作为一种新型的荧光纳米材料,其制备方法简单,原料成本低,具有可调的发光范围、良好的光稳定性、易功能化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水溶性等性质,和半导体量子点比较,其最大的优点就是毒性低,使其在光催化、传感器、太阳能电池和生物成像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本论文将MSNs和CDs复合得到碳基荧光介孔硅材料,不仅同时具有CDs和MSNs的优良性能,还可以作为良好的药物载体对病变细胞达到靶向治疗的目的。本论文主要通过两种不同的方法制备具有不同荧光性能的碳基荧光介孔硅,以实现生物成像与靶向治疗一体化,主要工作如下:(1)通过原位合成法将荧光碳点和靶向剂同时作用到MSNs上,此方法制备过程简单,原料成本低,将叶酸(FA)和氨基化MSNs(MSNs-NH2)混合,一步微波法制备出具有靶向性的荧光介孔硅(FA-CDs-MSNs),其中FA既为CDs来源又可以作为靶向剂。通过系统的研究,其产物具有低毒性、良好的荧光性能和细胞靶向性,被应用于细胞成像和靶向治疗,也被用来区别癌细胞和正常细胞,为了验证FA-CDs-MSNs对癌细胞有治疗的效果,将其承载药物阿霉素(DOX),DOX@FA-CDs-MSNs有选择性地靶向肿瘤组织和抑制癌细胞的生长,作为药物载体提高了其药物利用率和抗癌能力,减小了对其他组织的毒副作用。本论文合成的具有靶向性的的荧光介孔硅为细胞靶向和治疗构建了一个新的纳米平台。(2)通过共缩聚法将近红外碳点(NIR-CDs)合成到MSNs的骨架结构里,再在其表面嫁接线粒体靶向剂(3-羧丙基)叁苯基溴化磷(TPP),得到具有线粒体靶向性的近红外介孔硅(NIR-MSNs-TPP)。首先将近红外碳点与异氰酸丙基叁乙氧基硅烷(IPTS)共轭得到NIR-硅烷,再与TEOS共缩聚反应合成近红外介孔硅(NIR-MSNs),将其氨基化后和TPP通过酰胺反应得到最终产物。NIR-CDs在近红外区域同时具有激发和发射双光子性能,毒性非常低,可用来双光子生物成像,近红外光还具有高组织渗透性和生物友好型等特性,比低渗透性的紫外或者可见光具有非常大的优势,能够克服紫外可见光在光活化等生物应用方面的局限性。将其与MSNs复合之后,其产物不仅可以用来高渗透双光子成像还可以用于药物输送,将其修饰靶向剂TPP之后,可将药物输送至线粒体从而实现更高效的靶向治疗。(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期刊2017-04-08)

章富[2](2017)在《上转换荧光纳米颗粒/半导体复合光敏剂的制备与活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稀土离子掺杂的上转换荧光纳米材料可以将近红外光转换为紫外-可见-近红外光,其具有稳定性好、毒性低、发射谱带窄等优点,在能量转换、生物成像、肿瘤治疗、太阳能电池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半导体材料因其特殊的能带结构,受到合适能量的光激发时,能够产生光生电子-空穴对,可以驱动氧化还原反应或者杀死肿瘤细胞。然而,传统半导体材料(TiO2、CdS、ZnO等)的光谱响应最多只能达到可见光区,限制了其在生物和催化领域的应用。如何拓宽半导体材料的光谱响应范围,提高其对近红外光的利用一直是科研工作者们关注的研究热点。通过制备上转换纳米颗粒(UCNPs)与半导体的复合材料,能够有效改善传统半导体对光的吸收范围,拓展其在生物和能源方面的实际应用。本论文将重点阐述如何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实现上转换纳米颗粒与各种半导体材料的有效组装和复合,并对复合物的性能进行研究。首先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将上转换纳米颗粒与半导体材料进行电纺,成功制备了(β-NaYF4:Yb/Tm@NaYF4)/TiO2和(β-NaYF4:Yb/Tm@NaYF4)/CdS/TiO2等一系列复合纳米纤维,充分证明了静电纺丝技术在大规模组装复合材料方面所具有的简单便捷等优势。发展了一种在上转换纳米颗粒表面直接包覆氧化锌,制备(β-NaYF4:Yb/Tm@NaYF4)@ZnO核壳纳米结构的方法;最后对各种复合材料的能量传递机制和羟基自由基等活性氧类的产生性能进行了详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复合材料能有效利用近红外光,有比较好的活性氧类产生效果。(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7-03-01)

闫君[3](2015)在《磁性纳米粒子与荧光量子点复合颗粒制备与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纳米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工作者们已经成功制备出具有独特电、磁、光、热、生物、化学等性能的功能性纳米颗粒。这些功能性纳米颗粒对于生物、医学、电子、化学、材料等许多学科领域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其中荧光量子点和磁性纳米材料因其优良的发光性能和磁学性能,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泛应用。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单一功能的材料已经不再满足人们对先进材料的需求,因此,如果将磁性和荧光相结合,集分离和标记功能于一体,通过一定的物理化学工艺制备出多功能磁性荧光纳米复合材料,使其可以作为荧光探针的同时,还具有良好的磁靶向性。基于此,本课题采用具有核磁共振造影剂作用的超顺磁性Fe3O4@SiO2为磁核提供磁性,以颜色可调、高发光效率的核壳结构的ZnSe@ZnS量子点提供荧光,通过微乳液法制备同时包埋磁性纳米粒子和荧光量子点的Si02微粒,实现磁性荧光双功能复合。这种复合纳米材料不仅拓展了其生物医学应用潜力,还能有效克服磁性四氧化叁铁纳米粒子易被氧化、量子点对周围环境的敏感性及生物毒性等问题,使两种纳米粒子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此外,为了完善Fe3O4@SiO2磁性纳米粒子的性能,采用化学还原法在其表面沉积一层银单质,旨在制备出具有核壳结构的MNPs/Ag磁性粒子。将贵金属纳米材料覆盖到磁性纳米材料表面,可以大幅改良原磁性纳米颗粒的稳定性,同时其本身的独特性质也能结合到复合材料中,这可以一定程度上拓展纳米材料的实用性。银纳米颗粒在可见光区和近红外光区的等离子体共振特性使得银纳米颗粒具有较高的光催化性能、杀菌作用、表面增强光谱、光学性能等,同时相对于金属金、钮、铀而言,金属银的价格较低,因此磁性纳米粒子与贵金属Ag的复合具有研究价值。本论文采用微乳液法制备磁性荧光双功能复合颗粒,以环己烷为连续相,TriotnX-100为表面活性剂,正己醇为助活性剂,体积比为4:1:1时,可得到适于反应的微乳液,通过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分析得到最佳制备工艺参数为:当量子点与磁性粒子的摩尔比为5:1,TEOS和氨水的体积分数分别2.2%和3.2%,反应时间为24h时,所制备磁性荧光双功能复合颗粒的性能最好。制备的磁性荧光复合颗粒基本呈球形,粒径大小在70nm左右,稳定性良好,其抗光漂白性能相比于量子点有所增强,可放置很长一段时间,并且表现出良好的超顺磁性。本论文采用微乳液法制备的Fe3O4@SiO2磁性粒子颗粒基本成球形,分散性良好,粒径大小在40nm左右。Fe3O4@SiO2磁性粒子表现出良好的超顺磁性,但比纯Fe304磁性粒子的性能有所降低。本论文采用化学还原法在Fe3O4@SiO2磁性粒子表面沉积一层薄的Ag壳层,粒径大小改变不大,颗粒仍呈球形,分散性良好。MNPs/Ag磁性粒子表现出良好的超顺磁性,同时由于Ag壳层比较薄,其磁性能接近于Fe3O4@SiO2磁性粒子,并且Fe3O4@SiO2与AgNO3的摩尔比为1:0.4时制备的MNPs/Ag中Ag的重量百分比较大为6.39。(本文来源于《济南大学》期刊2015-12-10)

丁永玲,刘福田,孙康宁,綦育仕,刘云[4](2015)在《磁性荧光复合纳米颗粒的合成、表征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通过共价键合法制备了羧甲基壳聚糖修饰(CMCS)的Fe3O4-CMCH复合纳米颗粒,然后与谷胱甘肽修饰的Cd Te@Zn S QDs通过酰胺缩合反应连接,并在此复合纳米颗粒表面再修饰一层CMCS,最终制备出以CMCS为基质的磁性荧光复合纳米颗粒。利用XRD、TEM、SEM、FT-IR、UV-vis、VSM和荧光光谱等方法对产物性能进行了表征与分析。结果表明:磁性荧光复合微球具有良好的单分散性,平均粒径为170±5 nm;且具有良好的磁性能和发光性能,饱和磁化强度为37.25 Am2/kg;当加入CMCS的浓度为6×10-10 mol/L时,复合纳米颗粒的荧光强度最强;在模拟人体的生理环境下检测,复合纳米颗粒显示出良好的缓释性能。(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期刊2015年S1期)

黄沙平[5](2015)在《SiO_2/GQDs荧光纳米复合颗粒的可控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复合荧光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特别是在药物载体治疗方面,复合荧光二氧化硅纳米颗粒既可作为药物载体,同时也可作为荧光示踪剂。但在实际的应用中,传统的复合荧光二氧化硅纳米颗粒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已知的毒性、潜在的环境危害、化学不稳定性等。为此,本文旨在设计合成一种无毒、环境友好、化学性质稳定、荧光性能优异的新型复合荧光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同时研究其荧光、载药及体外缓释性能。主要工作如下:1.首先以石墨粉为原料合成GO,再通过溶剂热切割法将其切割成GQDs。使用不同的表征手段对GQDs的结构与荧光性能进行表征分析。结果显示GQDs是一种均一的,大小为22~36 nm,厚度为1~2 nm的单层或者双层球形片状结构;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在乙醇中表现出良好的单分散性能;GQDs具有优异的荧光特性,其发光特性具有激发波长依赖性;荧光强度具有p H依赖性;荧光强度不受离子强度的影响。说明GQDs可作为一种优异的荧光示踪剂。2.GQDs与Si O2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合成Si O2/GQDs(S-G)纳米复合颗粒。使用不同的表征手段对其结构与荧光性能进行表征分析。结果显示S-G是一种均一的,大小为90~110 nm,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孔容、较窄的孔径分布的介孔结构;同时在乙醇中表现出良好的单分散性能;S-G具有优异的荧光特性,其发光特性具有激发波长依赖性;荧光强度具有p H依赖性;荧光强度不受离子强度的影响;荧光强度随着GQDs/Si O2比值的增加逐渐增强。说明S-G可同时作为荧光示踪剂和药物载体。3.S-G具有较高的载药量,其对aspirin的载药量达到36.59%,是纯Si O2(18.26%)的2倍,且较报道的基于介孔Si O2为基底的纳米材料要高得多。其载药量受GQDs与Si O2比值的影响。S-G-asp具有良好的体外缓释性能;在p H2.5,p H 5.0和p H 7.4条件下的释放时间都超过33 h,其释放速度随着p H的增加而降低,在p H 2.5条件下释放95.15%的aspirin,而在p H 5.0和p H 7.4条件下分别为82.50%和66.31%;Na Cl的浓度对S-G-asp的释放速度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浓度越大释放速度越快;温度也会影响S-G-asp的释放速度,温度越高释放速度越快。总之,本文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的Si O2/GQDs荧光纳米复合颗粒。通过二氧化硅纳米粒子负载石墨烯量子点,显示出更优异的荧光性能,同时提高了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载药性能;该纳米载药系统集成了荧光成像和药物治疗的功能,具有p H响应的释药效果,可望实现肿瘤诊疗一体化。(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仵鹏浩[6](2015)在《多孔氧化铝膜与贵金属纳米颗粒复合结构的表面增强荧光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具有纳米结构的金属衬底,在外光场激发下,其表面所产生的表面等离激元会导致金属衬底附近的局域电磁场分布发生改变。因此,位于衬底表面附近的荧光物种的荧光辐射将受到调制,相比自由态的荧光分子而言,其荧光辐射效率大幅提升的现象称为表面增强荧光效应。在实际应用中,检测环境对光谱测量技术的灵敏度的要求不断提高,表面增强荧光效应凭借其高灵敏度的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青睐。且随着纳米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从纳米材料的性质、衬底尺寸的调整、表面形貌的修饰等方面,对表面增强荧光效应展开研究。同时,在理论研究方面,构建了局域场增强理论、能量转移理论、辐射衰减速率理论等叁大理论模型,为表面增强荧光效应的实验探究提供了理论支持。在表面增强荧光效应的研究中,衬底制备的探究成为了研究人员关注的热点之一。目前,纳米线、纳米球、纳米棒、纳米花等形貌的衬底结构,已被广泛应用到表面增强荧光效应中。利用氧化还原法、磁控溅射法、热蒸镀法等制备得到银岛膜、球形金胶、叁角银胶、棒状金胶等多种形貌的纳米结构衬底,为系统研究表面增强荧光效应提供了良好的样品平台。然而,上述衬底在实现大面积、均匀性的增强衬底探索方面,具有一定的不足,从而限制其大规模推广。众所周知,多孔氧化铝膜具有六角形蜂窝状孔洞结构,孔径大小可控,孔洞分布均匀,孔道取向性良好,与膜表面垂直等特点。在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的研究领域,利用多孔氧化铝膜制备高度有序的增强衬底,已经取得了广泛的应用。但在表面增强荧光效应研究中,基于多孔氧化铝膜的衬底制备等研究却鲜有报道。本论文利用多孔氧化铝膜作为模板,综合运用电化学沉积法、离子溅射法等多种手段,制备出多孔氧化铝膜与贵金属纳米颗粒复合结构衬底,同时对其表面增强荧光效应进行了研究,获得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形貌易控、大面积均匀性好、荧光增强效果显着的金属纳米颗粒复合结构衬底。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1、多孔氧化铝膜的制备及荧光光谱测量通过二次氧化法制备得到含有均匀分布的六角形蜂窝状孔洞网格的多孔氧化铝膜衬底。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形貌表征。利用激光光谱学方法,研究扩孔处理对多孔氧化铝膜表面增强荧光效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未经扩孔处理的多孔氧化铝膜具有较强的增强作用,相比于扩孔处理的增强因子最大可达3.8。分析表明,未经扩孔处理的多孔氧化铝膜具有独特的叁维表面形貌,其自身表面积增大,更有利于荧光效应的增强。2、多孔氧化铝模板调制金银复合纳米结构的制备及其表面增强荧光效应的研究应用电化学沉积的方法,在多孔氧化铝膜的孔洞之中依次沉积金、银纳米颗粒,制备得到一种受AAO调制的Au/Ag复合纳米结构衬底。实验中选取Rh6G分子作为荧光探针分子,在532nm激光激发下,对该新型衬底表面增强荧光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衬底具有显着的荧光增强效果,最大增强倍数约8.5倍,且随着孔密度的减小,增强因子变大。从局域场增强理论、金/银纳米颗粒的电磁响应特性等角度,对该复合衬底的表面增强荧光效应进行分析讨论。3、金银纳米颗粒修饰的多孔氧化铝膜复合结构衬底的表面增强荧光效应研究分别采用离子溅射和电化学沉积的方法,获得了经金银纳米颗粒修饰的多孔氧化铝膜复合结构衬底,研究了该衬底对Rh6G的荧光增强效应。在532nm激光激发下,获得了平均值为2.6倍的荧光增强因子。根据辐射衰减速率增加理论,对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了分析讨论。(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5-05-01)

张嘉,董良,俞书宏[7](2015)在《荧光碳量子点与贵金属纳米颗粒复合体系构建氰根离子选择性传感器(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商业蜂花粉为碳源,通过一步水热法制备出氮掺杂的荧光碳量子点作为荧光试剂,并选取金和银纳米颗粒作为光吸收剂,发展了一种基于纳米颗粒内过滤效应以检测氰根离子的荧光方法.金和银纳米颗粒的吸收光谱与碳量子点的激发和发射光谱重迭,满足内过滤效应条件.由于内过滤效应,纳米颗粒可显着猝灭碳量子点的荧光;而当引入氰根离子后,纳米颗粒在氰根离子作用下消蚀变小,对光的吸收变弱,使得碳量子点的荧光逐渐变强,从而实现对氰根离子的选择性检测.(本文来源于《Science Bulletin》期刊2015年08期)

刘晓萍,王丽娜,隋凝[8](2014)在《Ag@SiO_2-SiC复合纳米颗粒制备及其荧光增强现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银纳米颗粒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来增强SiC的发光,成功制备了Ag@SiO2-SiC复合纳米结构并进行了表征,通过控制二氧化硅层厚度和SiC连接方式研究了银纳米颗粒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对荧光增强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氨基修饰后Ag@SiO2与SiC结合比未修饰氨基得到更强的荧光增强效果。当银纳米颗粒与SiC之间没有间隔时,产生荧光猝灭;当二氧化硅层厚度为10nm时,荧光增强1.51倍;厚度为20nm时荧光增强1.15倍。(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6期)

丁永玲,刘福田,孙康宁,綦育仕,阎君[9](2014)在《磁性荧光复合纳米颗粒的合成、表征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通过对四氧化叁铁颗粒表面进行原位层层组装技术制备磁性荧光复合纳米颗粒。首先,通过共价键合法制备了羧甲基壳聚修饰的Fe_3O_4-CMCH复合纳米颗粒,此聚合物的修饰不仅可以保护磁核免于腐蚀作用,同时可有效降低磁性纳米颗粒对量子点的荧光猝灭作用,然后与谷胱甘肽修饰的CdTe@ZnS量子点通过酰胺缩合反应连接,成功将量子点键合到磁性微球表面,并在此复合纳米颗粒表面再修饰一层羧(本文来源于《第十八届全国高技术陶瓷学术年会摘要集》期刊2014-11-19)

殷宁华,朱佳荣,冯丽恒[10](2014)在《功能肽复合的荧光共轭聚合物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共轭聚合物纳米颗粒(CPNs)除了具有共轭聚合物独特的光物理和光化学性质(强光吸收能力、大摩尔消光系数及高荧光量子产率)之外,还是一类易实现多个功能单元集成与一体的生物光学材料。近年来,作为共轭聚合物在生物材料、医药领域应用的另一种材料分子得到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其最引人关注之处在于能解决具有良好发光性的疏水性共轭聚合物在生物领域使用困难的处境,通过酸胺缩合反应可以将生物功能分子修饰到聚合物纳米颗粒上得到具有特定生物功能的纳米材料。本研究工作通过纳米沉淀的方法得到发光效率高的表面连有羧基的聚合物纳米颗粒,并利用酸胺缩合反应将渗透肽修饰到聚合物纳米颗粒上得到生物复合的聚合物纳米颗粒,并对肿瘤细胞的作用进行了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叁届全国生物物理化学会议暨国际华人生物物理化学发展论坛论文摘要集》期刊2014-07-23)

荧光复合纳米颗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稀土离子掺杂的上转换荧光纳米材料可以将近红外光转换为紫外-可见-近红外光,其具有稳定性好、毒性低、发射谱带窄等优点,在能量转换、生物成像、肿瘤治疗、太阳能电池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半导体材料因其特殊的能带结构,受到合适能量的光激发时,能够产生光生电子-空穴对,可以驱动氧化还原反应或者杀死肿瘤细胞。然而,传统半导体材料(TiO2、CdS、ZnO等)的光谱响应最多只能达到可见光区,限制了其在生物和催化领域的应用。如何拓宽半导体材料的光谱响应范围,提高其对近红外光的利用一直是科研工作者们关注的研究热点。通过制备上转换纳米颗粒(UCNPs)与半导体的复合材料,能够有效改善传统半导体对光的吸收范围,拓展其在生物和能源方面的实际应用。本论文将重点阐述如何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实现上转换纳米颗粒与各种半导体材料的有效组装和复合,并对复合物的性能进行研究。首先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将上转换纳米颗粒与半导体材料进行电纺,成功制备了(β-NaYF4:Yb/Tm@NaYF4)/TiO2和(β-NaYF4:Yb/Tm@NaYF4)/CdS/TiO2等一系列复合纳米纤维,充分证明了静电纺丝技术在大规模组装复合材料方面所具有的简单便捷等优势。发展了一种在上转换纳米颗粒表面直接包覆氧化锌,制备(β-NaYF4:Yb/Tm@NaYF4)@ZnO核壳纳米结构的方法;最后对各种复合材料的能量传递机制和羟基自由基等活性氧类的产生性能进行了详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复合材料能有效利用近红外光,有比较好的活性氧类产生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荧光复合纳米颗粒论文参考文献

[1].丁丽娜.具有癌细胞靶向性的碳基荧光介孔硅复合纳米颗粒的制备及生物应用[D].中北大学.2017

[2].章富.上转换荧光纳米颗粒/半导体复合光敏剂的制备与活性评价[D].合肥工业大学.2017

[3].闫君.磁性纳米粒子与荧光量子点复合颗粒制备与性能的研究[D].济南大学.2015

[4].丁永玲,刘福田,孙康宁,綦育仕,刘云.磁性荧光复合纳米颗粒的合成、表征及应用[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5

[5].黄沙平.SiO_2/GQDs荧光纳米复合颗粒的可控制备及性能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

[6].仵鹏浩.多孔氧化铝膜与贵金属纳米颗粒复合结构的表面增强荧光效应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

[7].张嘉,董良,俞书宏.荧光碳量子点与贵金属纳米颗粒复合体系构建氰根离子选择性传感器(英文)[J].ScienceBulletin.2015

[8].刘晓萍,王丽娜,隋凝.Ag@SiO_2-SiC复合纳米颗粒制备及其荧光增强现象研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9].丁永玲,刘福田,孙康宁,綦育仕,阎君.磁性荧光复合纳米颗粒的合成、表征及应用[C].第十八届全国高技术陶瓷学术年会摘要集.2014

[10].殷宁华,朱佳荣,冯丽恒.功能肽复合的荧光共轭聚合物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应用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叁届全国生物物理化学会议暨国际华人生物物理化学发展论坛论文摘要集.2014

标签:;  ;  ;  ;  

荧光复合纳米颗粒论文-丁丽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