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近代史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新史学,传统史学,梁启超,章太炎
近代史学论文文献综述
徐国利[1](2019)在《中国传统史学与近代新史学的创建及历史解释学的阐释——以20世纪初梁启超和章太炎的新史学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初中国近代新史学的创建,实际上是在批判和继承传统史学的双重变奏中进行的。这在新史学的两位领袖梁启超、章太炎创建的新史学中有充分体现。他们引用西方近代史学理论批判中国传统史学和创建近代新史学。然而,他们创建的新史学不仅对中国传统史学作了不同程度的肯定,还多有直接或间接的继承,实为融合了传统史学的新史学。对于这种史学现象,伽达默尔的历史解释学和希尔斯的传统论可以提供有益的阐释新视角。他们都指出传统在历史认识中不仅具有主体性地位和决定性影响,而且可以发挥积极作用。相较而言,在看待传统史学与新史学的关系,梁启超持文化激进立场,章太炎则持文化保守立场。他们处理传统史学与新史学创建关系的理论和实践直接影响了中国近代新史学的发展道路和模式。(本文来源于《安徽史学》期刊2019年06期)
李政君[2](2019)在《中国史学近代转型视阈下的“社会史”书写及其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中国史学史上的"社会史"书写,肇端于中国史学新旧更替之际,随着现代历史学理论在中国的逐步建构而演变;因国内政治形势变化而勃兴,又因之而顿挫。可以说,"社会史"书写的演变,不仅展现了中国史学近代转型的复杂历程,而且反映出政治对学术的深刻影响。(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文摘》期刊2019年10期)
陈欣涛[3](2019)在《“文献+实物”:一个切入近代中国建筑史学与中国古代史研究方法比较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献+实物"相互印证是近代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它通常被认为和中国古史研究中的"二重证据法"共享相同的方法论。本文通过比较"文献+实物"的方法和"二重证据法"的建立过程,试图说明:一方面,二者采用相似研究方法的背后,都受到现代意识中真实性考证的影响;另一方面,二者在研究目的的价值取向上存在差异,由此,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建筑史学在建立之初所蕴含的不同于近代一般史学的学科特征——面向现实生活和民族性建构。(本文来源于《建筑师》期刊2019年05期)
张一博[4](2019)在《语文学与中国近代史学的科学化——以傅斯年与西学的关系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语文学被人文主义者视为一种系统的研究方法。19世纪语文学随着学科专业化成为专门学科,并在德意志地区成为显学。20世纪初傅斯年留德期间曾受到语文学熏陶。在他看来,语文学在形式上与传统考据学相似,但却比考据学更科学。傅斯年回国后,将语文学用于中国古代史研究,并将其以科学的面貌呈现给世人。本文通过梳理语文学在德国的发展,揭示德国语文学的研究方法如何影响了傅斯年的历史研究,并探讨在科学主义盛行的中国,傅斯年将"科学"视为话语以此推动语文学在中国的传播。(本文来源于《史学史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舒习龙[5](2019)在《史学学人日记对近代史学研究的价值与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晚清民国时期是目前所知留存史学学人日记最多的时期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有近40部。史学学人日记以连续记录的形式展现了近代史学的独特内涵和多元价值,从学人日记来解读近代史学,不仅是史料观的转换,更是研究意识和方法论的变革。近代史学学人日记以其个性化的语言、生动的笔触记录下近代史学流派之间的交往、聚合、对立、冲突的生动场景,反映了中国近代史家面对中国史学从传统向近代转型过程中的种种问题所作出的痛苦抉择,尤其在处理西方史学本土化和中国传统史学近代化时,对西方分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的认知。反映了中国史家借用西方近代分科理念和成熟的近代知识分类系统,对中国传统学术进行解构和重构过程中面临的种种冲突,以及如何处理"旧典范"和新学科之间关系的问题。从学人日记视角下观照近代史学的转型路径、史学流派、史学学科体制化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乔治忠[6](2019)在《中国近代史学研究值得反思的一个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代史学研究成绩突出,成果丰富,但也出现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例如,一些民国时期的史学家被夸饰为几近于完美的学术大师,并称那样的"大师"后来不会再出现了,这显然违背了历史事实,也包含一些非学术的情绪。在史学研究中,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的准则和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对中国近代史学研究中背离求真、求是宗旨的现象予以严肃的反思。(本文来源于《河北学刊》期刊2019年05期)
王倩[7](2019)在《节目单的史料意义和史学价值——从上海工部局管弦乐队节目单看中国近代音乐在上海的发轫》一文中研究指出笔者于2013年在上海音乐学院做访问学者期间,由上海交响乐团资料室提供,整理了1940年5月到1946年5月上海工部局管弦乐队在兰心大戏院、大光明电影院等地上演的262份节目单,此外还有1929年10月到1946年5月有中国人参与演出的节目单46份。节目单作为一种特殊史料具有实证性意义,它的年月日铭刻了历史的印记;它的演奏、演(本文来源于《人民音乐》期刊2019年09期)
全清波[8](2019)在《内容鸿富议题多元——评“中国近代史学文献丛刊”》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12月,王东、李孝迁两位教授主编的"中国近代史学文献丛刊"12种14册,由上海古籍出版社隆重推出。丛刊是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史学研究中心成员以及学界同仁整理编校,有关中国近代史学的系列文献,包括未刊讲义、报刊论文、旧译着等稀见史料,其本旨在于为中国近代史学史学科向纵深推进提供丰富的史料支持。一史海探赜,内容鸿富中国历史学具有悠久的传统,官方史学和私家史学双轨并进,共同推动了中国史学的繁荣。近代中国处于新旧交织、中西更替的(本文来源于《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期刊2019年01期)
毛钦[9](2019)在《明清史学与中国史学近代转型学术研讨会召开》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11月17—18日,由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主办的"明清史学与中国史学近代转型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召开。会议围绕"史学或文化的近代转型理论研究""明清史学近代因素研究"等议题展开了讨论。(本文来源于《中国史研究动态》期刊2019年04期)
郑大华[10](2019)在《近代中国革命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民族化转向》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在讨论"近代中国革命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民族化转向"之前,有两个概念要搞清楚,即"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民族化"。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一样,"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中国化"也是被学术界广泛使用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般原理与中国历史研究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通过史学家和史学工作者研究实践,建构起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至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民族化"这一概念,学术界使用的并不多,但就这并不多的使用来看,主要是在叁种意义上使用的:一是把"民族化"与"中国化"相提并论,认为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民族化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中国化处于并列的地(本文来源于《史学月刊》期刊2019年07期)
近代史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代中国史学史上的"社会史"书写,肇端于中国史学新旧更替之际,随着现代历史学理论在中国的逐步建构而演变;因国内政治形势变化而勃兴,又因之而顿挫。可以说,"社会史"书写的演变,不仅展现了中国史学近代转型的复杂历程,而且反映出政治对学术的深刻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近代史学论文参考文献
[1].徐国利.中国传统史学与近代新史学的创建及历史解释学的阐释——以20世纪初梁启超和章太炎的新史学为中心[J].安徽史学.2019
[2].李政君.中国史学近代转型视阈下的“社会史”书写及其演变[J].社会科学文摘.2019
[3].陈欣涛.“文献+实物”:一个切入近代中国建筑史学与中国古代史研究方法比较的视角[J].建筑师.2019
[4].张一博.语文学与中国近代史学的科学化——以傅斯年与西学的关系为中心[J].史学史研究.2019
[5].舒习龙.史学学人日记对近代史学研究的价值与意义[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6].乔治忠.中国近代史学研究值得反思的一个问题[J].河北学刊.2019
[7].王倩.节目单的史料意义和史学价值——从上海工部局管弦乐队节目单看中国近代音乐在上海的发轫[J].人民音乐.2019
[8].全清波.内容鸿富议题多元——评“中国近代史学文献丛刊”[J].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19
[9].毛钦.明清史学与中国史学近代转型学术研讨会召开[J].中国史研究动态.2019
[10].郑大华.近代中国革命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民族化转向[J].史学月刊.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