耦合带通滤波器论文-方芝清,吕立明,曾荣,李智鹏,唐高弟

耦合带通滤波器论文-方芝清,吕立明,曾荣,李智鹏,唐高弟

导读:本文包含了耦合带通滤波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频变耦合系数,耦合矩阵综合,交叉耦合,广义切比雪夫滤波器

耦合带通滤波器论文文献综述

方芝清,吕立明,曾荣,李智鹏,唐高弟[1](2019)在《频变交叉耦合带通滤波器的耦合矩阵综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综合代表滤波器拓扑结构和特性的耦合矩阵是交叉耦合滤波器设计的重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广义特征值的优化综合方法,通过非线性最小二次求解,将耦合矩阵的广义特征值逼近至广义切比雪夫响应多项式传输函数零极值参考点,优化求解出带有频变交叉耦合带通滤波器的耦合矩阵。通过3个数值实例演示了该方法,并验证其有效性。这是对经典带通滤波器耦合矩阵综合方法的补充,为频变交叉耦合滤波器的设计建立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秦伟,张朋飞,刘疆,陈建新[2](2019)在《基于孔耦合和枝节加载谐振器的双通带带通滤波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适应未来无线通信多制式集成的发展需求,提出一种滤波性能优良、中心频率和带宽均独立可控的双通带带通滤波器。孔耦合通过两个谐振器之间的金属化通孔结构形成谐振器之间的磁耦合机制。枝节加载谐振器是在传统二分之一波长微带谐振器的中间加载短路或开路枝节,以形成两个谐振频率独立可控的双模谐振器。结合这两种技术,设计了一种性能优良的、两个通带中心频率和带宽均独立可控的双通带带通滤波器,并通过仿真和实验测试双重手段对其进行了验证,仿真和测试结果吻合良好。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双通滤波器两个通带中心频率分别为3.9和6.2 GHz;相对带宽分别为6.4%和5.6%;带内插入损耗分别为1.0和1.6 dB;带内回波损耗分别为20和14 dB。双通带滤波性能良好。所提出的双通带滤波器可适用于未来多制式集成无线通信系统。(本文来源于《南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雷涛,向天宇,周瑞山,朱晓维[3](2019)在《交叉耦合盒式结构微带带通滤波器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了一种交叉耦合盒式结构微带带通滤波器。采用耦合矩阵方法对交叉耦合盒式结构带通滤波器频率响应特性进行了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上研制了一种基于E型双模谐振器的非对称响应带通滤波器。滤波器中心频率为6.4 GHz,带宽为0.8 GHz,最小带内插损为1.9 dB,两个传输零点分别位于4.5 GHz和7.6 GHz,上下阻带抑制度分别大于35 dB、47dB。滤波器有效尺寸约为0.34λ_g×0.43λ_g。该滤波器具有结构紧凑、带外抑制度高、选择性高的优点。(本文来源于《微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洪旸,邵维[4](2019)在《人工神经网络对耦合微带带通滤波器的建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满足结构日益复杂、工作频率日益增高的微波器件的建模要求和解决传统电磁设计过程中需重复多次仿真的耗时问题,本文以建立一种耦合微带带通滤波器模型为例,介绍了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微波器件建模方法和过程。仿真结果表明,建立的耦合微带带通滤波器模型在实现了性能的同时节约了计算机内存和时间成本,证明了该方法在微波器件建模方面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2019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上册)》期刊2019-05-19)

王鹏博,严一尔[5](2019)在《交叉耦合带通滤波器的优化研究及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对系统的滤波性能有着更高的要求,所以滤波器的优化是保障系统性能的关键所在。首先通过对滤波器函数多项式的损耗分析,推导出各项滤波指标与谐振器无载Q值之间的函数关系,并在一定的拓扑结构中进行仿真验证。然后对每个谐振器无载Q值进行补偿仿真,通过采用高Q值谐振器的方法,使通带边频点的损耗及响应曲线得到改善,最终实现滤波器优化设计的目标。(本文来源于《现代电子技术》期刊2019年03期)

于正永,何晓凤,唐万春[6](2019)在《平行耦合带状线带通滤波器的分析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传输线理论分析法由于未考虑到滤波器中不连续性结构所带来的传输损耗,往往其分析结果不够准确。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平行耦合带状线带通滤波器的分析方法。在已获得的带状线不连续性等效电路模型基础上,运用传输线基本理论推导出了附加开路线的平行耦合带状线传输矩阵计算公式,将平行耦合带状线带通滤波器等效成单根带状传输线子网、阶梯跳变子网以及附加开路线的平行耦合带状线子网的级联,通过上述多个级联子网的传输矩阵相乘得到该滤波器的散射参数。实例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计算结果与IE3D软件仿真结果吻合较好,且该滤波器散射参数的平均误差小于2%。(本文来源于《无线电工程》期刊2019年02期)

张胜,程俊杰,唐守锋,童敏明,鲍利村[7](2018)在《基于等腰直角叁角形SIW的交叉耦合带通滤波器》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等腰直角叁角形基片集成波导结构,设计并制作一款结构紧凑的四阶交叉耦合带通滤波器。引入S型槽线作为电耦合结构。利用电磁混合耦合技术,滤波器在通带两侧各产生了一个传输零点,改善了频率选择特性。滤波器的中心频率为9.7GHz,相对带宽为4%,带内插入损耗小于1.4dB,通带外传输零点处,其衰减都大于40dB。滤波器的测试结果与仿真结果基本一致。(本文来源于《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期刊2018年06期)

饶晓红,倪飘,金海焱,黄涛,黄永茂[8](2018)在《基于相邻-非相邻耦合的小型化微带带通滤波器》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小型化微带带通滤波器,包含4个折迭阶梯阻抗谐振器。与传统均匀阻抗谐振器和阶梯阻抗谐振器相比,折迭阶梯阻抗谐振器充分利用其所占电路区域,可节约近50%的电路尺寸。由于同时存在相邻和非相邻耦合,该滤波器中可构建起3组不同的交叉耦合路径对,以产生3个不同的传输零点,从而有效提高滤波器的选择性和阻带宽度。滤波器样品的仿真与实测结果吻合良好,其过渡带滚降速度达100 dB/GHz,且抑制度优于33 dBc时的阻带达11.5 GHz。与一些同类工作相比,该滤波器的相对电尺寸缩减23%,满足微波电路的小型化需求。(本文来源于《电子技术应用》期刊2018年07期)

常钰敏,戴永胜,张亚君[9](2018)在《双传输零点LTCC新型耦合谐振带通滤波器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借助低温共烧陶瓷(LTCC)多层叁维集成技术设计了一款中心频率为880MHz的带通滤波器,设计中采用集总LC谐振器与分布式耦合相结合的结构来实现小型化和高性能。该滤波器采用四级LC并联谐振单元通过彼此间电与磁依次交替耦合的新型结构实现了良好的带外特性,并通过在一、四级间添加交叉耦合引入两个传输零点,增加了带外衰减性能。经过电路仿真及叁维电磁场仿真优化,最终设计的带通滤波器尺寸为4.5mm×4mm×1.5mm。实测结果表明,滤波器的中心频率880MHz,带宽160MHz,带内插损小于2dB,驻波比优于1.2,带外抑制大于25dB(0~700MHz,1.1GHz~2GHz),与仿真设计指标较吻合。(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张帆,熊阳,张伟,庞豆豆,张旭[10](2018)在《基于交叉耦合结构的可调谐带通滤波器》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了一种紧凑4阶双零点可调谐带通滤波器,实现了滤波器的小型化和具有交叉耦合结构滤波器的可调谐。通过替换加载于折迭L型?/2谐振器上的贴片电容,该滤波器可以实现中心频率调谐的同时保持绝对带宽恒定。基于交叉耦合,一对传输零点出现在通带两侧来提高滤波器的通带选择性。折迭的L型谐振器设计,符合滤波器小型化的趋势。最后,基于仿真做出了该滤波器的实物,在不加载电容时,滤波器中心频率2 GHz,带宽100 MHz,插入损耗–4.5 d B。随着加载的贴片电容值从0~4 p F变化,滤波器的中心频率从2.05 GHz减小至1.27GHz。保持带宽恒定的情况下,通带内的插入损耗从4.5 d B升至6.4 d B。(本文来源于《电子元件与材料》期刊2018年05期)

耦合带通滤波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适应未来无线通信多制式集成的发展需求,提出一种滤波性能优良、中心频率和带宽均独立可控的双通带带通滤波器。孔耦合通过两个谐振器之间的金属化通孔结构形成谐振器之间的磁耦合机制。枝节加载谐振器是在传统二分之一波长微带谐振器的中间加载短路或开路枝节,以形成两个谐振频率独立可控的双模谐振器。结合这两种技术,设计了一种性能优良的、两个通带中心频率和带宽均独立可控的双通带带通滤波器,并通过仿真和实验测试双重手段对其进行了验证,仿真和测试结果吻合良好。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双通滤波器两个通带中心频率分别为3.9和6.2 GHz;相对带宽分别为6.4%和5.6%;带内插入损耗分别为1.0和1.6 dB;带内回波损耗分别为20和14 dB。双通带滤波性能良好。所提出的双通带滤波器可适用于未来多制式集成无线通信系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耦合带通滤波器论文参考文献

[1].方芝清,吕立明,曾荣,李智鹏,唐高弟.频变交叉耦合带通滤波器的耦合矩阵综合研究[J].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2019

[2].秦伟,张朋飞,刘疆,陈建新.基于孔耦合和枝节加载谐振器的双通带带通滤波器[J].南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雷涛,向天宇,周瑞山,朱晓维.交叉耦合盒式结构微带带通滤波器设计[J].微波学报.2019

[4].洪旸,邵维.人工神经网络对耦合微带带通滤波器的建模[C].2019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上册).2019

[5].王鹏博,严一尔.交叉耦合带通滤波器的优化研究及仿真[J].现代电子技术.2019

[6].于正永,何晓凤,唐万春.平行耦合带状线带通滤波器的分析方法[J].无线电工程.2019

[7].张胜,程俊杰,唐守锋,童敏明,鲍利村.基于等腰直角叁角形SIW的交叉耦合带通滤波器[J].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2018

[8].饶晓红,倪飘,金海焱,黄涛,黄永茂.基于相邻-非相邻耦合的小型化微带带通滤波器[J].电子技术应用.2018

[9].常钰敏,戴永胜,张亚君.双传输零点LTCC新型耦合谐振带通滤波器的设计[J].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2018

[10].张帆,熊阳,张伟,庞豆豆,张旭.基于交叉耦合结构的可调谐带通滤波器[J].电子元件与材料.2018

标签:;  ;  ;  ;  

耦合带通滤波器论文-方芝清,吕立明,曾荣,李智鹏,唐高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