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中创伤监护的护理配合

术中创伤监护的护理配合

一、术中创伤性监测的护理配合(论文文献综述)

梅丛敏,华素萍,邵小兰[1](2021)在《改进急救护理干预对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人促醒效果、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改进急救护理干预对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人促醒效果、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00例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改进急救护理干预,干预前后分别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肢体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ugl-Meyer)、认知功能评估量表(LOTCA)、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对两组病人促醒效果、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认知功能恢复情况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同时比较两组病人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情况。结果:干预后两组病人GCS评分、Fugl-Meyer及LOTCA评分、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GCS评分、Fugl-Meyer及LOTCA评分、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并发症发生率为8.00%,低于对照组的26.00%(P<0.05);观察组病人预后良好率为84.00%,高于对照组的62.00%(P<0.05)。结论:针对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人实施改进急救护理干预可提高临床促醒效果,有利于改善病人肢体运动及认知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预后效果良好。

韩阳,郭炜,李健东[2](2014)在《颞骨创伤性面瘫手术护理配合体会》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讨论颞骨创伤性面瘫患者行面神经次全程减压术时术中配合的护理体会。方法:术前认真访视病人,术中加强对病人的皮肤及安全的关注,合理地摆放仪器位置,加强对术中高值物品的管理及术后手术精密仪器的保养。结果:通过合理的手术配合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确保了手术中病人的安全,并有效减少了术后手术器械的损坏,提高了手术医生对手术室护士的满意度。结论:创伤性面瘫手术专业性强,病人情况一般情况差,手术过程复杂,术中仪器设备繁多,因此要顺利完成手术配合对手术室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李丽[3](2012)在《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围手术期临床路径的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构建合理的以项目时间为框架的标准住院流程即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围手术期临床路径。引导医务人员根据标准的临床医疗护理的顺序开展工作,规范医疗护理行为,减少资源浪费,保证医疗质量。同时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可使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及时、规范的护理措施,以减少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该临床路径的构建最终为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在文献回顾(查阅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Pubmed、Spring、Science、EBSCO等数据库中大量相关文献)、病历回顾(回顾骨科2009年1月至2010年7月诊断为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相关信息)并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结合临床资深专家意见和建议制定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围手术期临床路径及各项护理方案草案。2、根据相关的指导思想和原则,采用特尔斐专家咨询法(Delphi法),通过对专家的意见征询,对入路径标准、出院标准、路径实施效果评价指标、该临床路径内容及各项护理方案内容等进行一致性意见。最终确定切实可行的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围手术期临床路径和七个护理方案。3、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对该临床路径效果进行验证。把2011年6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在上海两所三级综合性医院骨脊柱科和骨创伤科诊断为创伤性脊髓损伤并行减压内固定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住院号的单双号按照入院时住院号的奇偶数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住院号是奇数的患者为常规医疗护理组,住院号是偶数的患者进入临床路径组;把前期回顾2009年1月至2010年7月的所有病例随机抽取30%作为历史对照组;将三组患者的基本情况、住院时间、术前等待天数、住院费用及医疗质量等信息进行比较;同时对临床路径实施组和传统医疗护理组的患者满意度和健康知识掌握程度进行比较。使用统计软件SPSS16.0对收集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对患者基本情况使用描述性分析,对效果评价的单因素指标符合方差分析的条件时,使用方差分析;当不符合方差分析的条件时,使用非参数检验。对于率或构成比的比较使用卡方检验。使用Topsis法对效果评价的多指标分析进行综合评价。显着性检验水准a=0.05。结果:1、通过文献回顾、病历回顾以循证为基础制定了以项目-时间为框架的科学、合理的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围手术期临床路径和相关的护理方案。2、通过Delphi法,集专家集体智慧,对咨询内容各条目进行筛选、判断,最终确定标准住院时间为10天,术前住院时间4天,术后康复时间为6天的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及7个相关护理方案。3、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检验该临床路径实施效果。通过单指标效果分析,临床路径组和对照组患者之间在住院天数,术前等待天数及住院费用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从样本均数比较可见路径组较传统组和历史组术前住院天数分别缩短0.39天和1.71天;住院天数分别缩短0.22天和4.91天;住院费用分别减少4080元和4857元。通过Topsis法对三组的多个指标综合分析,临床路径组优于传统医疗护理组和历史对照组。4、患者满意度评价分析,临床路径组与传统医疗护理组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一些单项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如患者对护士的沟通能力评价、术前等待时间、医疗辅助科室的满意度、对健康教育的满意程度、手术前后注意事项的介绍、检查是否及时的满意度、手术后疼痛处理满意程度以及出院后康复指导等方面优于传统医疗护理组(P<0.05)。5、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分析,临床路径组与对照组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康复知识掌握程度的某些方面,如对饮食及营养的重要性、压疮预防的重要性及处理、尿路感染的预防方法、术前呼吸训练的重要性等方面的知识掌握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术后深呼吸、咳簌的要点与重要性、疼痛的汇报和缓解方法、出院后各种并发症预防的方法与重要性等,路径组患者掌握程度显着优于传统对照组(P<0.01)。6、两组患者在褥疮、尿路感染、肺部感染、切口感染、脊髓再损伤、便秘和腹胀、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无差异。7、对该临床路径实施中的变异进行详细的分析,变异原因有疾病本身、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以及节假日影响患者按照路径程序进行。结论:本课题在病历回顾、文献回顾,并以循证为基础构建了标准住院时间为10天,术前住院时间4天,术后康复时间6天的创伤性SCI围手术期临床路径及7项护理方案;采用Delphi法进行两轮专家咨询对本路径和护理方案进行修订,并进一步完善,使其更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和实用性;通过前瞻性的随机对照试验对本路径效果进行验证,临床路径的实施使SCI患者围手术期平均住院时间较以往缩短4.91天、较同期对照组缩短0.22天;平均住院费用较以往减少4857元、较同期对照减少4080元;本路径的实施保证了医疗质量,并且保持在较优水平。提高SCI患者围手术期的满意程度以及健康知识掌握程度。

鲜亮[4](2021)在《大鼠急性硬膜下血肿对脑表面血流影响的激光散斑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大鼠急性硬膜下血肿改良模型的构建目的建立一种新的改良大鼠急性硬膜下血肿模型,为脑创伤研究提供合适模型。方法选取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两组。传统组基于Miller的模型构建方法,改良组基于改良的针头、注射部位和操作方法。通过比较两组大鼠的生理指标、行为评分、死亡率、磁共振表现和HE染色结果对改良后的模型进行评价。结果两组大鼠的生理指标基本一致。两组大鼠的行为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改良组生存率高于传统组。MRI显示改良模型的血肿较厚且集中在注射侧。HE染色提示改良方法对注射部位周围皮层的侵犯少,比传统模型干扰因素更少。改良模型相比于传统模型能更好模拟人类血肿,且模型成功率高,操作简便,可重复性好。结论改良模型是在传统模型的基础上建立的。虽然死亡率与人类存在差异,但改良进后的模型操作简便,模拟人类血肿效果更好,并且改良模型可应用于如血流研究等更多方面研究。第二部分:大鼠急性硬膜下血肿对脑表面血流的影响目的探讨急性硬膜下血肿大鼠的脑表面血流改变。方法选取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三组。在顶部打磨7mm×5mm透明骨窗。sham组不注射血肿;0.2m L组注射血肿量0.2m L;0.4m L组注射血肿量0.4m L。使用激光散斑成像系统透过透明骨窗观测血肿对侧半球脑表面上矢状窦、静脉、动脉的血流变化,分别于术前、术后及术后的30min、60min、90min、120min分别计算血流灌注率,并监测颅内压。对比急性硬膜下血肿前后和不同血肿量下的血流变化情况。结果两个实验组术后及术后的30min、60min上矢状窦、静脉、动脉的血液灌注率对比术前及sham组显着下降。两个实验组术后的90min、120min上矢状窦的血液灌注率与术前及sham组相比有显着差异,而静脉、动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个实验组术前颅内压与sham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的各个时间点的颅内压对比术前及sham组显着升高。两个实验组相互对比,各时间点上矢状窦、静脉、动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个实验组相互对比,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的各个时间点的颅内压对比术前及sham组有显着差异。综上,发生急性硬膜下血肿后,大鼠颅内压升高,上矢状窦及血肿对侧脑表面静脉、动脉血流将显着下降一定时间,在血肿形成后的90min时静脉、动脉可代偿恢复,而上矢状窦则无法恢复;对于大鼠,血肿量在0.4m L以下时,血流下降的程度与血肿量的多少并无关系。结论急性硬膜下血肿一方面会造成高颅压,还会造成大脑血液循环障碍,这可能是造成继发性损害的因素。因此,在临床中治疗急性硬膜下血肿时,在术前就应通过影像学等手段关注患者的脑循环情况,以避免术后可能出现的脑循环缺血、脑梗死等并发症。第三部分:大鼠急性脑膨出时脑表面血流的改变及机制目的探讨术中急性脑膨出大鼠的脑表面血流改变的机制及其影响,对脑外伤术中脑膨出的治疗策略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取成年雄性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三组。三组大鼠制作急性硬膜下血肿模型后,在冠状缝后2mm,矢状缝左侧4mm处钻一个2mm的骨孔,将一枚可注水球囊置入硬膜外腔。之后在血肿注入侧半球开一骨窗,骨窗大小10mm×5mm,将颅骨去除,缓慢逐步切开硬脑膜并行血肿清除术。sham组在血肿清除后不做操作;0.05m L组在血肿清除后,将球囊缓慢充水0.05m L,诱导脑组织膨出10分钟后撤去球囊;0.1m L组在血肿清除后,将球囊缓慢充水0.1m L,诱导脑组织膨出,10分钟后撤去球囊。使用激光散斑成像系统透过骨窗观测血肿清除侧半球脑表面静脉、动脉的血流变化,分别于血肿清除后、球囊充水后、球囊充水后10min、球囊撤去后、球囊撤去后10min分别计算血流灌注率。对比脑膨出前后、去除脑膨出因素前后和不同膨出程度下的脑表面血流变化情况。结果两个实验组大鼠在球囊充水后及球囊充水后10min时,静脉、动脉血流显着下降。球囊撤去后及球囊撤去后10min,静脉、动脉的血流与术前相比显着下降,而相比于球囊充水后及球囊充水后10min,静脉、动脉显着上升。球囊充水后颅内压显着升高,高于正常颅内压;球囊撤去后颅内压显着降低,且低于正常颅内压。两实验组相比,血肿清除后静脉、动脉的血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球囊充水后及球囊撤去后各时间点,静脉血流有显着差异,动脉血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清除血肿后,两实验组大鼠颅内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球囊充水后各时间点,颅内压有显着差异,球囊撤去后各时间点,颅内压无显着差异。综上,当脑组织膨出时,静脉及动脉血流都会显着下降;若脑组织持续膨出,这种循环障碍会持续存在;当及时的清除脑膨出诱因,降低颅内压,这种循环障碍可得到缓解,但短时间内无法恢复到没有膨出的状态。不同程度的脑膨出对于动脉血流的下降并没有太大的差异,但是对于静脉的血流下降有明显的不同。结论脑膨出越严重就会伴随越严重的脑血液循环障碍,且静脉的循环障碍相比于动脉更显着。因此,研究者们需要关注脑血液循环与术中急性脑膨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静脉循环。脑循环障碍可能与术中急性脑膨出互为因果,这也提示了临床医生,对颅脑损伤的患者在术前就要关注患者的脑循环问题,在术中及后续治疗过程中,更要时刻预防或及时处理脑循环障碍。若术中急性脑膨出仍然发生,应尽快明确原因,去除诱因可尽量地缓解循环障碍,可避免产生更严重的恶性循环。

江鑫,王丽,华莎,熊爱琼,张辛璐,赵曰圆,丁慧超,胡晓[5](2020)在《颈内动脉颅内段创伤性假性动脉瘤Willis覆膜支架治疗围手术期个体化护理》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总结颈内动脉颅内段创伤性假性动脉瘤Willis覆膜支架治疗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9年5月采用Willis覆膜支架治疗的15例颈内动脉颅内段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总结围手术期护理经验。结果15例均成功完成Willis覆膜支架治疗,其中14例治愈,1例因颅脑损伤死亡。无新发脑梗死及出血,2例术后遗留内漏经压迫颈动脉治疗4个月后消失。12例术后DSA及CTA随访4~8个月,动脉瘤均无复发,颈内动脉通畅无狭窄。2例门诊随访病情稳定。结论颈内动脉颅内段创伤性假性动脉瘤Willis覆膜支架治疗围手术期,进行有针对性、有预见性和防范性的个体化护理,不仅提高手术效果,还能有效减少并发症。

马俊荣,王茹薇,文丽[6](2020)在《基于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护理模式对创伤性膈疝患者术后康复及疼痛程度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基于快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的护理模式对创伤性膈疝患者术后康复及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琼海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就诊的60例创伤性膈疝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试验组,每组30例。2组均行胸腔镜手术治疗,常规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予以基于ERAS理念的护理模式干预。比较2组的围手术期手术各项指标,护理前、护理后2、4、8 d及护理结束后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比护理前与护理结束后生活质量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试验组拔除胸腔引流管时间均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护理前比,护理2 d至护理结束后2组VAS评分均逐渐降低,且试验组护理后4、8 d及护理结束后VAS评分均显着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结束后2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及物质状态功能)均显着高于护理前,且试验组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33%,显着低于常规组的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ERAS理念的护理模式可改善创伤性膈疝患者围手术期指标,有效减轻术后疼痛程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创伤性膈疝患者术后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

方继红,武凤芹,李镇宇,肖玉梅,汪云云,谢国萍,尹莹,谢康,叶宏武,姚小燕,刘俊霞,孙军[7](2020)在《儿童创伤性疼痛链式管理方案的制订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制订儿童创伤性疼痛链式管理方案,并探讨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4月选择某三级甲等专科医院小儿骨科113例四肢骨折需手术治疗的患儿为研究对象,按时间顺序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实施创伤性疼痛链式管理,对照组给予常规疼痛处理。比较两组入科48 h内及手术后48 h内的疼痛评分,家长对患儿疼痛控制的满意率及焦虑、抑郁负性情绪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入科后48 h内及术后48 h内疼痛评分较低,患儿家长对患儿疼痛控制满意度提高,焦虑、抑郁负性情绪明显缓解,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创伤性疼痛链式管理方案的应用能够有效减轻患儿围手术期疼痛,缓解家长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儿家长对患儿疼痛控制的满意度,促进患儿舒适。

杨露[8](2020)在《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前急性疼痛管理现状及疼痛管理对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调查了解医护人员对创伤性骨折患者的术前急性疼痛管理现状,通过现状分析了解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前急性疼痛管理对应激反应的影响,为解决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前急性疼痛管理问题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19年7月就诊于海南医学院附属海南医院、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海口市人民医院急诊科242例创伤性骨折患者,通过自行设计的《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前疼痛管理管理调查问卷》了解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前急性疼痛管理现状;分别于患者入急诊科时及术前1h时应用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估患者的疼痛严重程度;使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焦虑状态评估;记录患者心率、血压(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并采集患者静脉血检测血管紧张素Ⅱ、胰高血糖素水平分析创伤性骨折患者疼痛管理对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所有收集数据均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患者疼痛管理现状本研究共纳入242例患者,42.98%的患者使用非药物镇痛,20.25%的患者行药物镇痛,32.23%的患者未采取任何镇痛措施。术前疼痛管理服务现状发现仅12.40%患者的被告知疼痛管理的重要性,33.88%的患者接受过疼痛教育,62.81%的患者不了解疼痛相关知识。入急诊科时患者的平均疼痛评分为(8.57?1.21)分,术前1h的平均疼痛评分为(9.05?0.95)分;入科时与术前1h疼痛程度分布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9)(29)0.05)疼痛对情绪、步行能力、人际关系、睡眠等多方面的影响得分分别是(7.53?0.68)分、(7.21?0.53)分、(8.04?0.33)分、(8.10?0.48)分,疼痛对患者情绪、睡眠等均有严重影响;患者对术前疼痛管理的满意度调查显示,处于满意以上的患者占比较少(23.96%),仍有52.48%的患者对术前疼痛管理持不满意的态度。104例采取非药物镇痛措施及78例未采取任何镇痛措施的患者术前疼痛评分无统计学意义((49)(29)0.05),采取药物镇痛及同时采取非药物镇痛及药物镇痛的患者术前1h疼痛评分较入急诊科时疼痛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5);性别、年龄、职业情况、有无创伤史、术前是否接受疼痛健康教育、采取镇痛措施疼痛未缓解后是否更换其他镇痛措施、术前是否了解疼痛相关知识在术前平均疼痛评分上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27)0.05)。2.疼痛管理对应激反应的影响使用药物镇痛及同时使用非药物及药物镇痛的患者术前1小时的血管紧张素Ⅱ和胰高血糖素水平血压(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相较于入急诊科时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5)。疼痛评分越高,患者的HAMA评分、血管紧张素Ⅱ、胰高血糖素、血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水平也随之越高,各项指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49)(27)0.05)。【结论】1.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前普遍处于中重度疼痛水平,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睡眠、情绪。2.目前临床医护人员对创伤性骨折患者采取的疼痛管理措施单一,患者对疼痛管理的满意度较低。3.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前疼痛管理不佳会导致机体产生神经内分泌功能改变等应激反应,通过对创伤性骨折患者有效的疼痛管理,能有效减轻疼痛刺激,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胰高血糖素水平,降低创伤性骨折患者的应激反应程度。4.加强临床医护人员对疼痛管理的重视程度,正确使用药物镇痛和非药物镇痛进行疼痛管理,同时加强创伤性骨折患者的心理干预及术前疼痛健康教育。

石珂[9](2020)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电视胸腔镜手术在开放性胸外伤诊治中的应用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并对比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与传统清创缝合+闭式引流手术在诊治开放性胸外伤(Open chest trauma,OCT)患者中的疗效,评估胸腔镜胸腔探查+胸腔闭式引流术手术较传统清创缝合+闭式引流术手术的优点和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胸外科从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共68例行手术方式治疗OCT的患者,其中胸腔镜手术组32例,传统清创缝合+胸腔闭式引流术组36例;性别组成中,男性63例,女性5例;年龄(15-50岁),平均(27.600±12.805岁);损伤因素有刀刺伤、其他损伤等;对患者入院时的血气胸情况、肺裂伤情况以及合并相关疾病情况进行记录。对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的相关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包括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前及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中转开胸率,术后静脉止痛药使用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术后肺部感染发生情况、术后包裹性胸腔积液情况(以术后胸部CT为判断标准),拔管时间(24小时引流量小于100ml,复查胸部X线/CT示肺部复张良好即可拔管),肺不张情况(胸部X线/CT提示存在),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与传统清创缝合+闭式引流手术治疗的OCT患者进行对比,然后对胸腔镜手术在OCT诊治上的优缺点进行综合评估。结果:(1)基本情况及术前情况:两组手术患者在性别、年龄、损伤因素、损伤部位、患侧损伤情况、开放性伤口数量等术前一般资料对比结果显示,胸腔镜手术组与传统清创缝合+胸腔闭式引流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手术患者具有可比性。(2)术中情况:两组肺裂伤情况相比较,胸腔镜手术组较传统手术组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76,P=0.004);两组手术时间相比较,胸腔镜手术组较传统手术组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12,P=0.011);两组切口长度相比较,胸腔镜手术组较传统手术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32,P=0.000)。两组术前及术中出血量比较,腔镜手术组较传统手术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4,P=0.003);两组术中输血量比较,腔镜组较传统手术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0,P=0.000);两组对比膈肌修补术,胸腔镜组较传统组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14,P=0.005),两组对比中转开胸率,传统组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82,P=0.000)。(3)术后情况:两组术后胸腔闭式引流量相比较,胸腔镜手术组较传统手术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1,P=0.005);两组术后拔管时间相比较,胸腔镜手术组较传统手术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0,P=0.001);两组术后住院时间相比较,胸腔镜手术组较传统手术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6,P=0.003);两组术后静脉止痛药使用时间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3.25,P=0.183);两组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相比较,胸腔镜手术组较传统手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2.29,P=0.133);两组术后发生肺炎例数相比较,胸腔镜手术组较传统组没有明显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49,P=0.032);两组术后发生包裹性胸腔积液例数相比较,胸腔镜手术组较传统手术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2,P=0.003);两组术后切口愈合等级情况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3,P=0.362);术后3天肺不张情况相比较,胸腔镜手术组2例,传统手术组4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64,P=0.141);术后1周肺不张情况相比较,胸腔镜手术组2例,传统手术组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82,P=0.003),出院前复查肺不张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64,P=0.232)。(4)住院费用情况:住院费用差别胸腔镜组较传统清创缝合+胸腔闭式引流术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08,P=0.008);结论:通过各项指标综合评价,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胸腔镜胸腔探查+胸腔闭式引流术在OCT治疗中较传统局部麻醉下清创缝合+胸腔闭式引流术,在切口长度、术前及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中转开胸率、术后引流量、拔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包裹性胸腔积液、术后1周肺不张情况等多个术中、术后指标中有明显的优势。

郭丽丽[10](2020)在《基于三维质量结构理论的介入手术室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以“三维质量结构”理论为基础,构建一套科学、量化、实用的介入手术室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以规范介入手术室护理质量评价的内容和要素,使介入手术室护理服务标准化和规范化,促进介入手术室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方法:采用文献回顾法、半结构式访谈法,以“三维质量结构”理论为基础,初步拟定介入手术室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采用德尔菲法,进行两轮专家咨询,筛选和确定介入手术室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以专家积极系数、专家权威系数、肯德尔协调系数和专家意见集中程度评估专家咨询结果的可靠性和代表性。采用层次分析法,根据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构建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将介入手术室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应用于临床,进一步验证该体系的科学性和实用性,选取内蒙古自治区某三级甲等医院介入手术室为研究对象。2019年11月1日-2019年11月30日为介入手术室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实施前的一个监测点,按照医院质量控制的相关制度实施常规的介入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模式,该阶段为对照组。2019年12月1日-2019年12月31日为介入手术室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实施后的一个监测点,采用介入手术室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该阶段为实验组。通过比较介入手术室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实施前后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介入手术患者和医生对介入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评估介入手术室护理质量的改善效果。应用Excel 2003、SPSS 22.0统计软件、yaahp10.1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本研究构建的介入手术室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包括3项一级指标、9项二级指标、33项三级指标。本研究最终纳入符合条件的专家为21位,经过两轮专家咨询,对有效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两轮专家的积极系数均为100%;两轮专家的权威系数分别为0.85、0.86,两轮专家的权威系数Cr值均大于0.7,表明专家咨询结果可靠;两轮的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135、0.169,卡方检验P<0.05。层次分析法结果为:一级指标权重系数为0.1335,二级指标权重系数为0.6551,三级指标权重系数为0.2114。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实施介入手术室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后,介入手术室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介入手术患者及医生对介入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本研究以“三维质量结构”理论为基础,通过文献回顾法和半结构式访谈法,经过两轮专家咨询,最终构建了介入手术室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包括3项一级指标、9项二级指标、33项三级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根据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构建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并进行了一致性检验,其CI值均小于0.1,本研究构造的判断矩阵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各级指标权重结果可接受。实证研究进一步验证了介入手术室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及实用性。本研究已达到预期效果,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介入手术室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为临床护理管理提供一套可操作性强、实用性好的评价工具,突出介入手术室工作特点,注重专科特色,提高介入手术室护理质量。

二、术中创伤性监测的护理配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术中创伤性监测的护理配合(论文提纲范文)

(1)改进急救护理干预对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人促醒效果、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干预方法
        1.2.1 成立急救护理小组
        1.2.2 术前准备
        1.2.3 确保呼吸道畅通
        1.2.4 病情观察
        1.2.5 术中配合
        1.2.6 术后护理
        1.2.7 并发症护理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改进急救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人促醒效果
    3.2 改进急救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人肢体运动及认知功能
    3.3 改进急救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人生活质量
    3.4 改进急救护理干预有利于降低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人并发症
    3.5 改进急救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人预后

(2)颞骨创伤性面瘫手术护理配合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术前准备及手术过程
    1.1 手术物品准备
    1.2 手术仪器准备
    1.3 手术高值物品的准备
    1.4 手术方法简要过程
2 护理配合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2.1.2 皮肤准备
        2.1.3 术前严格核对
    2.2 术中护理配合
        2.2.1 术中皮肤护理
        2.2.2 术中病人体位摆放
        2.2.3 手术床的选择
        2.2.4 术中仪器设备摆放
        2.2.5电外科安全问题
        2.2.6 术中切口保护
        2.2.7 防止职业暴露
        2.2.8 术中高值物品的管理
        2.2.9 进口神经监测仪电极的放置与固定
    2.3 术后精密仪器管理
    2.4 体会
        2.4.1 术中物品的清点
        2.4.2 术中安全及皮肤护理
        2.4.3 术中吸引器头的选择
        2.4.4 术中冲水
        2.4.5 听小骨植入
        2.4.6 术后伤口的包扎

(3)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围手术期临床路径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 国外临床路径的发展与现状
        (二) 国内临床路径的发展与现状
    二、 选题依据
    三、 相关基础及理论
    四、 研究目的
    五、 研究内容
    六、 研究设计和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围手术期临床路径的拟定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三、 研究结果
    四、 讨论
第二部分 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围手术期临床路径的修订并构建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结果
    四、 讨论
第三部分 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围手术期临床路径的临床实证与效果评价
    一、 临床实证的目的
    二、 临床实证的对象与方法
    三、 临床实证的结果
    四、 讨论
总结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4)大鼠急性硬膜下血肿对脑表面血流影响的激光散斑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大鼠急性硬膜下血肿改良模型的构建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部分研究不足
    本研究创新点
第二部分:大鼠急性硬膜下血肿对脑表面血流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部分研究不足
    本研究创新点
第三部分:大鼠急性脑膨出时脑表面血流的改变及机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部分研究不足
    本研究创新点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缩略词表
附录 B 学术成果
附录 C 综述 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5)颈内动脉颅内段创伤性假性动脉瘤Willis覆膜支架治疗围手术期个体化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治疗结果
2 围手术期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术前评估
        2.1.2防止发生鼻腔大出血与颅内出血的措施
        2.1.3 心理干预护理
    2.2 术中护理
        2.2.1 配合医生与麻醉师做好护理
        2.2.2 术中抗凝药物的应用观察
    2.3 术后护理
        2.3.1 术后病情观察
        2.3.1. 1 术后体位
        2.3.1. 2 再出血的观察
        2.3.1. 3 脑缺血及脑动脉痉挛的观察
        2.3.1. 4 穿刺部位的观察
        2.3.1. 5 鼻腔填塞物的护理
        2.3.1. 6 饮食指导
        2.3.2 术后抗凝抗血小板药物应用及监测
        2.3.3 术后残留内漏实施患侧颈总动脉压迫治疗
        2.3.4 出院指导
3 讨论

(6)基于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护理模式对创伤性膈疝患者术后康复及疼痛程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对象
    二、纳入与排除标准
    三、护理方法
    四、术前准备
    五、术中护理
    六、术后护理
    七、观察指标
    八、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一、纳入本研究患者的基本情况
    二、2组围手术期各项指标比较
    三、2组患者护理前后VAS评分的比较
    四、2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的比较
    五、2组术后并发症的比较
讨论

(7)儿童创伤性疼痛链式管理方案的制订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试验组干预方法
        1.2.1. 1 实施创伤性疼痛链式管理的前期准备
        1.2.1. 2 创伤性疼痛链式管理的实施要点
        1.2.1. 3 创伤性疼痛链式管理的质量控制
        1.2.2 对照组干预方法
    1.3 观察指标
        1.3.1 患儿疼痛评分情况
        1.3.2 患儿家长对患儿疼痛管理满意率
        1.3.3 患儿家长负性情绪
    1.4 资料收集方法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入科48 h内、术后48 h内疼痛评分比较(表2~3)
    2.3 两组患儿家长对患儿疼痛控制满意率比较
    2.4 两组患儿家长负性情绪比较
3 讨论
    3.1 儿童创伤性疼痛链式管理方案应用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3.2 儿童创伤性疼痛链式管理方案的应用有效减轻了患儿的疼痛
    3.3 儿童创伤性疼痛链式管理方案的应用减轻了患儿家长的负性情绪,提高其对疼痛控制满意度
4 小结

(8)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前急性疼痛管理现状及疼痛管理对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抽样方法及样本量计算
        1.2.2 数据的收集
    1.3 研究工具及观察指标
        1.3.1 研究工具
        1.3.2 评价指标
    1.4 质量控制
        1.4.1 疼痛评估
        1.4.2 HAMA 评估
        1.4.3 问卷设计阶段
        1.4.4 正式调查阶段
        1.4.5 数据整理和分析阶段
        1.4.6 数据处理的质量控制
    1.5 统计学处理
    1.6 伦理审查
二、结果
    2.1 患者一般资料
    2.2 术前疼痛管理情况
        2.2.1 术前疼痛管理镇痛措施
        2.2.2 术前疼痛管理服务情况
    2.3 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前疼痛管理结局现状
        2.3.1 疼痛管理后患者疼痛程度
        2.3.2 术前疼痛对患者的影响
        2.3.3 术前疼痛管理满意度
    2.4 术前疼痛管理影响因素
        2.4.1 影响术前疼痛管理的单因素分析
        2.4.2 影响术前疼痛管理的多因素分析
    2.5 疼痛管理对应激反应的影响
        2.5.1 疼痛管理对焦虑的影响
        2.5.2 疼痛管理对血管紧张素Ⅱ和胰高血糖素水平的影响
        2.5.3 疼痛管理对血压和心率水平的影响
        2.5.4 不同疼痛程度患者的应激反应
三、讨论
    3.1 人口学资料差异对疼痛管理的影响
        3.1.1 性别
        3.1.2 年龄
        3.1.3 个人经历
    3.2 创伤骨折患者术前疼痛管理不足
        3.2.1 疼痛健康教育需进一步落实
        3.2.2 依据疼痛评估结果采取对应镇痛措施
        3.2.3 镇痛措施单一,满意度有待提高
    3.3 疼痛管理对应激反应的影响
        3.3.1 疼痛管理对生理应激反应的影响
        3.3.2 疼痛管理对患者焦虑等负面情绪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前急性疼痛管理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9)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电视胸腔镜手术在开放性胸外伤诊治中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研究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基于三维质量结构理论的介入手术室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专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四、术中创伤性监测的护理配合(论文参考文献)

  • [1]改进急救护理干预对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人促醒效果、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J]. 梅丛敏,华素萍,邵小兰. 全科护理, 2021(31)
  • [2]颞骨创伤性面瘫手术护理配合体会[J]. 韩阳,郭炜,李健东. 现代医学, 2014(10)
  • [3]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围手术期临床路径的构建[D]. 李丽. 第二军医大学, 2012(09)
  • [4]大鼠急性硬膜下血肿对脑表面血流影响的激光散斑技术研究[D]. 鲜亮.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5]颈内动脉颅内段创伤性假性动脉瘤Willis覆膜支架治疗围手术期个体化护理[J]. 江鑫,王丽,华莎,熊爱琼,张辛璐,赵曰圆,丁慧超,胡晓.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0(11)
  • [6]基于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护理模式对创伤性膈疝患者术后康复及疼痛程度的影响[J]. 马俊荣,王茹薇,文丽.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0(05)
  • [7]儿童创伤性疼痛链式管理方案的制订及应用[J]. 方继红,武凤芹,李镇宇,肖玉梅,汪云云,谢国萍,尹莹,谢康,叶宏武,姚小燕,刘俊霞,孙军. 中华护理杂志, 2020(08)
  • [8]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前急性疼痛管理现状及疼痛管理对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D]. 杨露. 海南医学院, 2020(01)
  • [9]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电视胸腔镜手术在开放性胸外伤诊治中的应用分析[D]. 石珂.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10]基于三维质量结构理论的介入手术室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D]. 郭丽丽.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术中创伤监护的护理配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